改革三概念體會

時間:2022-11-28 06:35:00

導語:改革三概念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三概念體會

改革不動搖,一定將改革進行到底。為了鄭重對待這一重大問題,我認為應正確界定“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計劃”這三個概念,弄清其應有的內涵和準確的、科學的表述。這有利于推動改革進一步發展。

●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的界定

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就是創建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這個社會主義是以新的公有制為主體,以市場經濟為體制,以共同富裕為目的

鄧小平同志講: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我理解:首先改革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而不能像蘇聯、東歐那樣,推翻社會主義制度;其次改革要徹底,改革是一場自我革命,而不是對“貧窮的社會主義”進行修修補補;最后改革應創建一個新型社會主義體制,推動社會主義運動上一個新臺階,這也是社會主義體系的自我完善。

在講到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時,應指明是哪一種社會主義,因為世界上存在著多種社會主義。就我國來講,就有兩種社會主義:一種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社會主義,一種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社會主義。這兩種社會主義不一樣,如果只說要自我完善,而沒有表明所完善的是哪一種社會主義,那么,就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

我認為,鄧小平把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作為改革的對象,決不會對它進行自我完善,鄧小平所講的“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就是創建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這個社會主義就是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它是以新的公有制為主體,以市場經濟為體制,以共同富裕為目的,在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礎上允許收入有差別。將市場經濟引入社會主義制度,使二者相對接,這是史無前例的偉大創舉。這種完善不是外部暴力的推動,是自主的行動,所以才稱為自我完善,從社會主義運動史的演進的角度來說,可以稱之為社會主義的第三次飛躍。社會主義的第一次飛躍,是從空想到科學,是由馬、恩完成的。社會主義的第二次飛躍,是從理論到實踐,是由列寧和斯大林完成的,列寧實現了政權的更替,斯大林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模式,這模式就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社會主義。由于這一社會主義模式存在重大缺陷,所以才要對它進行改革,從而出現了社會主義的第三次飛躍,即以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代替計劃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這是由鄧小平完成的,是對馬克思主義做出新的歷史性貢獻。

我國正在實踐鄧小平這一偉大理想,這是在否定斯大林的社會主義舊模式基礎上,創建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我們改革的任務,就是要使這一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育和完善起來。

●對“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界定

我們黨將股份制定性為公有制主要實現形式,既解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又確定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新形式

社會主義改革的原則應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并存的一種所有制結構。在新的社會主義體制中,這一公有制主體顯然不是原來的國家所有制。因為原來的國家所有制,即斯大林式的國有經濟,已經被社會實踐證明是一種效率低下、無人負責、存在諸多問題的所有制,已成為改革的對象。這樣,國家所有制就不能再作為公有制的主體,必須探索社會主義公有制新的形式。我國對國有企業改革,曾采取放權讓利、利改稅、承包制、股份制、現代企業制度以及產權明晰等形式的探索階段,最終確定“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代替了國家所有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這就表明公有制的主體已經移位,即從國家所有制移位到股份制。

對于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形式,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理論上的論述,可以概括為三種說法:“國家所有制”、“社會所有制”、“在公有制基礎上重建個人所有制”。恩格斯在《反杜林論》指出:國家“以社會的名義占有生產資料,同時也是它作為國家所采取的最后一個行動。那時,國家政權對社會關系的干預將先后在各個領域中成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來。”“國家不是‘被廢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既然國家已經消亡,國家所有制當然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恩格斯指出國家所有制不是社會主義的特征,是有道理的。

從我國改革的實踐來看,也證明國家所有制必須改革,在新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中,必須對國有經濟進行新的定位。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國有經濟需要控制的行業和領域主要包括: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自然壟斷的行業,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骨干企業。”對國有經濟的這一定位,表明它只是執行國家職能的一種經濟手段,而不是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也不是進行計劃的物質保證。

既然國家所有制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已被否定,社會主義公有制只剩下社會所有制和在公有制基礎上重建個人所有制兩種形式了。我認為,這兩種形式是對社會主義所有制從不同角度的表述,既說明它是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社會所有制,不同于一般公有制,又表明它是私有制之否定。在公有制基礎上重建個人所有制,適合這兩種含義的所有制形式就是股份制,股份制既是社會所有,股民持有股權又是個人所有。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這既是對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的肯定,也表明它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其實,馬、恩對資本主義的股份制早有定性,認為它是社會所有制。馬、恩說:股份制是“社會生產”、“社會資本”、“社會財富”、“社會企業”、“合作工廠”、“社會管理”、“資本家被排斥在外”。這里所引的概念都有“社會”的含義,都是馬、恩在分析股份制時帶有結論性的原話。股份制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由于生產社會化的高度發展,而要求與其相適應的一種所有制,以緩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所以,股份制是與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的社會所有制,是符合生產力規律要求的,而不單純是企業的一種組織形式。

股份制一方面是社會所有制,另一方面又是在公有制基礎上個人所有制,股份制將二者結合起來。我們黨將股份制定性為公有制主要實現形式,既解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又確定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新形式。這樣,改革中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問題也就明確了。

●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計劃”的界定

要以“看不見的手”調節為主,以“看得見的手”調控為輔。但是,這只“看得見的手”與原來的計劃有著根本的區別

斯大林的社會主義模式有兩個支柱:一個是以全民所有制名義的國家所有制,實質是政府所有制。另一個是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就是以二者為主要對象。國企的改革已選擇另外一種公有制為主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代替計劃經濟體制,以“規劃”代替“計劃”,說明舊的計劃經濟體制已退出歷史舞臺。但這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不需要計劃。市場配置資源比原來計劃配置資源雖然有巨大的優越性,但市場還有一定的自發性,需要政府干預,進行宏觀調控,這也是計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二者是以“看不見的手”調節為主,以“看得見的手”調控為輔。但是這只“看得見的手”與原來的計劃有根本區別,否則又回到舊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根本區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舊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只有“看得見的手”進行調節,而不讓“看不見的手”起調節作用。

第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計劃是在市場經濟之內發揮作用,主要運用經濟手段進行調控,輔之以行政手段。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計劃是在市場經濟之外,完全以行政手段為主,有時也考慮經濟手段,但作用微乎其微。

第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計劃是高度集中,帶有法令性,不計成本的必須執行的。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計劃是分散的,不是硬性規定,要考慮經濟效益,主要以經濟手段引導其計劃的實現。

第四,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計劃是指令性計劃,與物資、資金、人力分配相結合,而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計劃,只注意指標是否達到,而不考慮其他物資的配合。

笫五,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只是生產者,無有經營自主權,國家統負盈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是一個完整獨立法人,要自負盈虧。如果國家在宏觀調控,因政策發生變化,而造成的損失應由國家負責,如美國政府因限制播種面積所造成經濟損失而進行賠償一樣,否則就侵犯了企業的利益。我認為,弄清以上三個概念的涵義,明確其應有的界定,這是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