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工作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時間:2022-01-22 04:26:00

導語:黨建工作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學習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建工作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以“黨建共融”為龍頭,構建“區域一體化”的領導體系

一是完善領導體制。堅持以“區域不變”應“單位多變”,對原有街道黨工委領導體制進行改革創新,探索構建以街道黨工委為“軸心”、以社區黨組織和轄區單位黨組織為“扇面”的街道“區域黨工委”。目前,××區共遴選了34名轄區單位黨組織負責人擔任5個街道(區域)黨工委的“兼職委員”,使轄區單位的溝通協調轉變為聯合領導。二是完善議事規則。區委每年召開一次黨建工作聯席會、街道每季度召開一次黨建工作調度會、區域單位每月輪流主持開展一次黨建活動,共同研討公益性事務、共同文秘雜燴網制定目標性規劃、共同協調區域間利益,使轄區不同部門、系統和單位在新的區域黨建平臺上得到有效整合,從而增強社區黨建工作的凝聚力。

以“資源共享”為抓手,構建“管理一體化”的組織體系

一是優化組織設置。打破“一社區一支部”傳統模式,按照“優化設置、擴大覆蓋、因地制宜”的原則,升級打造社區黨委1個、社區黨總支13個,創建特色黨建樓門156戶,建立服務窗口、中介機構、私企商鋪等行業黨組織23個和流動黨員駐外黨支部6個,打造黨建示范街5條,使組織設置更加科學,黨員活動更加便利。二是優化資源配置。按照“資源共享、共駐共建、共創和諧、共促發展”的要求,由街道社區黨組織引導駐區單位開放共享活動場所、教育設施、經驗成果等資源,經常性聯合開展教育培訓、文體娛*樂等活動,并引導轄區單位共同參與城市管理、信訪維穩、文明創建等工作。三是優化工作機制。健全城鄉流動黨員服務網絡,著力打造“12371”流動黨員服務熱線,發揮轄區各類黨組織資源優勢,為流動黨員提供子女就學、就業培訓、創業扶持、醫療服務等17項優質服務。探索建立發展黨員“積分制”,破解了在進城(外出)務工人員中發展黨員程序“斷鏈”的難題,轄區單位的資源優勢和各類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社區事務中得到充分發揮。

以“民生共擔”為根本,構建“服務一體化”的惠民體系

一是構建服務陣地。根據社區的人口規模、地域面積和群眾需求,采取新建、改造、調整、共享等方式,規范和配置社區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大力推進社區組織活動場所、現代遠程教育接收點等建設。建立社區黨校81所、圖書閱覽室116處,社區醫療衛生室42個,老、殘、幼活動場所36處。二是構建便民網絡。著力推進區、街道、社區三級服務網絡建設,高標準打造擁有18個民生服務窗口、101項服務項目的區級社會事務服務中心;按大廳標準化、設備信息化、管理制度化、服務人性化的“四化”標準,打造街道社會管理服務分中心5個;按有場地、有制度、有臺帳、有專人的“四有”標準,打造社區事務服務點67個,集公益服務、市場服務、志愿服務為一體的三級便民惠民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形成了“15分鐘社區民生服務圈”,實現了社區服務網點覆蓋率和服務對象覆蓋率兩個100%。三是構建幫扶機制。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每年籌集特困黨員救助基金20萬元,創立“特困黨員救助站”、“愛心超市”等服務平臺,每月向40名特困黨員發放“特困黨員救助卡”,并實施“特困黨員脫貧造血”工程,定期組織開展困難幫扶、創業幫扶和發展幫扶活動。

以“發展共贏”為目標,構建“城鄉一體化”的互助體系

一是搭建互助平臺。深化開展以“組織聯動互商、文化聯樂互融、信息聯享互通、人才聯姻互補、服務聯手互惠、愛心聯倡互助”為主題的“六聯六互”城鄉基層黨組織互幫互助活動,全區共有32個社區(村)黨組織與周邊七個縣市基層黨組織簽約結對。二是把握互助需求。找準雙方需求共同點、項目共贏點,以項目結對推動互幫互助。科學制定了六個方面21個互動項目(活動),通過建立“企業+項目”、“居民+村民”、“項目+基地”等運作模式,組織城鄉社區黨組織根據自身實際和需求領題立項,各結對城鄉基層黨組織締結1個以上長期合作(經濟)項目,每月至少開展1次主題活動。三是提升互助效益。以互動區縣、兩地群眾為評價主體,以基層黨組織為參評對象,以項目效益為考核內容,采取“項目指標+群眾測評+專家點評”等方式,對互幫互助“六大板塊”內容進行分類考核考評,每年開展“十大雙贏項目”、“十佳共建對子”等評比活動,切實推進互助活動規范化、機制化、長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