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體會

時間:2022-01-01 10:01:00

導語: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體會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

科學發展觀的一些基本觀點和重要概念,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特別是鄧小平、同志都有過論述,但是提出科學發展觀這個重大命題,把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若干重要思想綜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并把它提升到關于發展的世界觀、方法論的高度,則不能不說是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一大創造,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理論的新貢獻。

科學發展觀中所說的“科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科學”,而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在發展問題上的集中體現,因而其本身就是一個十分厚重的哲學命題。只有從哲學世界觀、方法論的高度著眼,才能真正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

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主題,強調發展是現階段的發展和未來發展的有機統一,從現階段發展來講,就是要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從長遠發展來講,就是要為建設社會主義進而實現共產主義奠定物質基礎。共產黨人為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奮斗,這是他們在當前運動中最根本的目的,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從而深刻揭示并闡釋了科學發展觀所生動體現的我們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并逐步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理想。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強調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以人為本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以人為本就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為本要求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從而深刻揭示并闡釋了科學發展觀所充分體現的我們黨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的鮮明政治立場。

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強調所謂全面發展,就是防止發展中的片面性,始終把經濟社會發展看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解決好重點和全面的辯證法問題;所謂協調發展,就是防止發展中的孤立性,始終把構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要素看成一個互相矛盾又互相統一的總體,重點解決好發展中平衡和不平衡的辯證法問題;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防止發展中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的傾向,始終把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辯證地處理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解決好眼前和長遠的辯證法問題,從而深刻揭示并闡釋了科學發展觀所充分體現的我們黨既唯物又辯證的科學思維方式。

強調科學發展觀是靠全黨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干出來的。沒有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就無所謂科學發展。要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全黨同志必須求真務實,撲下身子真抓實干。要不斷加強主觀世界的改造,用科學發展觀不斷校正和純潔我們的政績觀,自覺抵御各種形式主義和表面文章的誘惑,從而深刻揭示并闡釋了科學發展觀所充分體現的我們黨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革命精神。

社會理想、政治立場、辯證思維和革命精神,都與世界觀方法論緊密相聯,都屬于世界觀方法論的范疇。只有從世界觀方法論的高度著眼,才能正確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指導意義。這是我讀了《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得到的一個最大的啟示。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明顯增強,取得了明顯成效。盡管如此,國內外仍然存在著對中國食品安全狀況的擔憂。今年上半年少數國家的一些媒體大肆渲染我國食品不安全狀況,國內一些居民也對我國食品安全提出不少問題。三鹿奶粉事件的發生,再次反映出我國食品監管領域存在諸多漏洞。廣大群眾強烈要求政府用雷霆萬鈞之力加以整治,解除這個包圍,還百姓一個安全的生存環境。能否做到這一點,是對政府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決心和能力一次嚴峻考驗。為恢復國內外對我國食品安全狀況的信心,必須建立以政府為主導,政府監管、食品生產和消費之間形成推進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不斷提升的良性循環機制。

一、我國以政府為主導的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高

我國已經形成了以《食品衛生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為基礎,以涉及食品安全要求的技術標準等法規為主體,以地方各級政府關于食品安全的規章為補充的食品安全法規體系。同時,已經建立了食品安全的多政府機構分段監管體系。食品藥品監管機構對食品安全承擔著綜合監督、組織協調及牽頭查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職責。我國檢驗檢測體系在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方面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對依法查處的不合格食品及其生產加工企業,采取及時向社會公示、責令生產經營者停售和追回的措施。對于上市的初級農產品和食品加工還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食品生產企業只有獲得由當地質檢部門發放的食品生產許可證后才能生產。我國對出口食品許可管理則更加嚴格。為調動生產者關注食品安全的積極性,我國還建立了食品安全的認證體系,促進無公害、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的生產。

通過以政府為主導的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建設,我國食品安全狀況明顯改善。我國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明顯減少。全國食品安全的抽樣合格率已由2001年的60.3%上升到2006年的77.9%。近幾年我國出口食品的合格率都保持在99%以上。我國對美出口食品的平均合格率高于同期美國對華出口食品的合格率。

二、恢復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任重道遠

我國以政府為主導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已見成效,而消費者對食品不安全風險的實際感受沒有相應降低,這既有客觀因素,又有主觀因素。

當今世界,食品不安全的風險源不斷增加,人們對食品不安全風險的認識逐步提高。尤其是現代農業生產對化學投入物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極端氣候頻繁出現,污染物不斷增多,都使食品不安全風險上升。我國食品加工業和餐飲業多數為小作坊、小企業。它們對食品衛生安全比較漠視,往往又在政府監管之外。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擔憂在情理之中。

盡管食品安全問題很早就引起了各國的廣泛關注,但是以政府為主導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建立時間較短。如我國在2001年才提出無公害農產品建設。盡管各國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存在著明顯差異,發達國家的保障水平相對較高,但總體上看,還沒有找到一個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保障機制。大型企業品牌價值高,降低食品不安全風險意識相對較強。而多數小型企業對食品安全的保障則缺乏自律。國際上,綠色壁壘是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形式。美國等西方國家甚至還通過提高食品進口的安全保障水平,達到在國際貿易談判中處于有利的地位的目的。加大對他國食品不安全風險的渲染,也可能是西方國家某些利益集團為維護自身利益,增加出口而采用的技法。

另一方面,目前我國居民對食品安全的認識水平還不高。家禽養殖周期由過去的200天縮短到40天,一些老百姓誤以為是使用激素促成的。人們對食品安全認識的有限性,給不安全食品的市場需求帶來機會;同時,一旦出現不客觀的輿論宣傳,就會加劇人們對食品不安全的恐慌。

三、進一步降低食品不安全風險

首先,把好食品安全的生產關。目前,中國共有食品生產加工企業44.8萬家。這么多的生產經營企業,光靠職能部門有限的力量去監管,難度很大。如何提高食品的安全系數,這就要增強企業的責任和法律意識。通過法律的嚴厲處罰,讓企業牢固樹立起食品安全至上的理念,加強內部監管,把好生產關。

其次,把好食品安全的監管關。提高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認識水平,全面控制初級農產品源頭污染,打擊食品生產和加工環節假冒偽劣行為,規范食品流通經營秩序,必須繼續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要增強食品不安全風險意識,必須開展食品安全的風險評估,尤其要加強對一些高風險的食品消費進行評估。高污染地區生產的農產品、小作坊加工的食品、地攤經營的食品等應成為評估的重點。要全面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加強食品不安全源危害健康的宣傳;強化信息披露管理,由合法的機構定期公布食品安全狀況,及時提示消費者應注意的食品不安全風險源,在全社會形成良好風氣,堅決杜絕消費高風險食品,科學對待食品不安全的惡性事件。同時,要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應在分段監管食品安全的基礎上,強化綜合監管職能,做到統一協調、權責明晰。此外,要引入市場機制,讓食品安全的風險狀況成為影響食品需求及其價格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食品安全具有隱蔽性。為調動食品生產者重視食品安全性,需要加強認證工作,建立可追溯制度,做好日常監測,及時公示信息,發揮品牌效應,便于消費者辨別。當消費者把安全性作為食品需求的優先決策因素時,政府監管、食品生產和消費三者之間就形成了推進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不斷提升的良性循環機制。

再次,把好食品安全的賠償關。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后,妥善處理好消費者的賠償工作,十分關鍵。目前,我國法律對消費者的賠償和救濟程度偏低。《食品安全法(草案)》雖然也增加了對消費者的賠償責任,規定食品經營者以假充真或者銷售不安全食品的,除賠償消費者的損失外,消費者還可以要求其支付價款10倍的賠償金。顯然,這種賠償力度仍然不夠。如何提高食品經營者對消費者的賠償責任,提高食品安全法律的威懾力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