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工作措施
時間:2022-10-23 02:49:00
導語:改善民生工作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年,在民政部精心指導和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下,我們認真落實第十二次全國民政會議精神,緊緊圍繞改善民生,加大投入,強化措施,著力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推進社區建設管理、強化福利彩票營銷、發展慈善事業,民生保障和服務工作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性的進展。
一、領導重視,把改善民生擺上重要工作位置
年初,省委、省政府把建立完善農村低保制度和五保集中供養工作列入為農民群眾重點辦好的十二件實事。省第九次黨代會對加強災害應急救助、完善城鄉低保制度、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推進城鄉社區建設等工作,提出明確要求。濟南“7·18”特大暴雨災害發生后,李學舉部長及時親臨災區看望受災群眾。省委書記李建國從陜西到山東任職不久,就到省民政廳調研,強調今后全省每年新增財力要向改善民生傾斜。為落實好中央關于優撫對象和部分軍隊退役人員新政策,省政府連夜召開常務會議進行研究。年內省政府先后四次召開常務會議研究農村低保工作。姜大明代省長強調:“建立完善農村低保制度不是可干不可干、能干不能干的問題,而是必須干、一定要干好的事情?!笔≌C布《山東省撫恤定補優撫對象醫療保障辦法》,下發《山東省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意見》、《關于建立物價上漲與提高困難群眾生活補貼和保障標準聯動機制的意見》等規范性文件,初步建立了改善民生工作的制度體系。
二、廣開財源,多渠道籌集改善民生資金
籌措、落實資金是做好改善民生工作的關鍵。結合山東實際,我們積極協調,廣開渠道,初步形成了以財政投入為主體、福彩公益金和慈善資金重點資助、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民生資金籌措機制。一是積極爭取財政加大投入。年內多次會同省財政廳深入基層,了解困難群眾生活情況,進行相關測算評估。全省地方財政投入改善民生資金40億多元,比2006年增長27%。二是集中用好福彩公益金。通過營銷宣傳、加強管理,預計全年福利彩票銷量可達56億元,創福彩發行20年來最高紀錄。堅持集中相關財力辦大事。今年省級福彩公益金圍繞“扶老、助殘、救孤、濟困”宗旨,重點用于改善民生工作,投入2億多元,加強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全省各地相應配套福彩公益金7億多元。三是廣泛募集慈善資金。把慈善募捐資金作為改善民生投入的重要補充。繼續組織開展“慈心一日捐”活動,在全省設立“5·18”慈善日。省委書記李建國、代省長姜大明等領導帶頭捐款。全省慈善組織上下聯動,社會廣泛參與,全年募集善款21.69億元(含基金16.28億元,創歷史最高紀錄)。全省統一安排資金3.7億元,實施朝陽助學、愛心助殘等五大慈善救助工程,救助困難群眾128萬多人次,受到社會各界普遍好評。
三、科學規劃,圓滿完成敬老院建設改造任務
鄉鎮敬老院是農村五保工作的重要載體,加強敬老院建設是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水平的根本前提。農村稅費改革后,我省五保供養經費一度沒有保障,鄉鎮敬老院發展困難,部分院甚至荒廢、解散。為切實搞好農村五保供養工作,首先,制定規劃。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于2005年制定了《山東省敬老院建設三年規劃》。省委、省政府分別對落實“三年規劃”提出明確要求。省政府先后在菏澤、德州召開專題會議,分階段作出安排部署。各地普遍按照70%以上的集中供養能力確定建設規模,規劃安排供養床位。經濟條件較好的地方,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經濟條件較差的地方,因地制宜確定建設模式,實行新建和改擴建相結合,合理利用閑置資源,盡量降低建設成本。實行人性化設計,絕大多數敬老院按照全省等級敬老院標準改擴建,基本做到安全舒適、設施配套、功能齊全。其次,加大投入。2006年,省財政投入6500萬元,資助部分財政困難縣540個敬老院維修改造;20**年又列支3300萬元,對全省敬老院建設改造實行“以獎代補”,獎勵建設進展較快、集中供養率達標的敬老院。目前,全省各級共投入資金近26億元,其中財政資金18.3億元,福彩公益金和社會捐贈資金7.5億元,新建和改擴建敬老院1382處。全省鄉鎮敬老院總床位數達21萬張,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達72%。全省敬老院建設三年規劃順利完成。最近,省政府對全省敬老院建設改造進行總結表彰。第三,加強督查。兩次組織敬老院建設改造觀摩檢查,17市民政局長分組交叉參與,互查、互促、互幫。把20**年作為農村敬老院改擴建收尾年、供養資金落實年和管理服務年,加大工作落實力度。11月,由廳領導帶隊,分四個組對敬老院建設改造情況進行檢查驗收。同時,制定下發《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管理暫行辦法》、《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等級管理辦法》,規范敬老院配套設施、管理服務標準要求。舉辦全省敬老院院長培訓班,對部分敬老院院長進行培訓,有效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和管理服務水平。
四、提標擴面,創新農村低保工作格局
落實完善農村低保制度,是維護保障農村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權益、促進農村和諧穩定的重要措施。堅持實事求是,努力推動農村低保提標擴面。一是深入調研、提出對策。為摸清農村低保有關真實情況,年初,楊金鏡廳長和有關廳領導帶領部分同志,在事先不通知基層的情況下,冒著寒風,用16天跑遍全省15市、32縣(市、區)、48鄉鎮的部分村,走村入戶,明查暗訪,深入了解農村困難群眾生活狀況,向省政府提交了內容翔實、生動具體的調查報告,時任省長韓寓群批示給予充分肯定和贊揚。今年上半年,在到吉林、江西等省份學習考察的基礎上,又在全省組織開展了農村低收入居民家庭情況普查和千戶抽樣調查,基本摸清了農村貧困人口底數,有針對性地提出工作對策,再次向省政府提交調查報告。8月,省政府召開全省農村低保工作會議,出臺《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低保工作的意見》,對農村低保工作進行全面安排部署,將全省農村人均純收入低于800元的困難群眾全部納入保障范圍,省級財政對下補助達到50%以上,確保今后每年農村低保標準增幅不低于100元。二是抓好督查落實。12月初,由省政府辦公廳牽頭,在全省開展了落實農村低保制度情況檢查,從17市每市抽2個縣,對其每個鄉鎮逐一進行檢查考核。今年,省級財政投入2.5億元,分別不同地區給予每人每月補助8、12、16元,各級財政共投入5億元,保障農村困難群眾174.1萬人,較上年增加116.3萬人;保障標準提高到800元至1800元之間,實現了應保盡保。三是建章立制、規范管理。省下發《山東省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意見》、《山東省農村低保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初步規范了農村低保標準制定、保障對象認定、家庭收入核算、申報審批、公示、資金發放等工作程序,建立了動態管理、資金籌集、社會監督、資金監管等工作機制,使農村低保工作規范運行、陽光救助,深受困難群眾歡迎。
五、落實“三有”,城市社區建設取得新突破
落實城市社區“有人、有錢、有地方辦事”,是推進和諧社區建設的重要保證。以貫徹執行省政府關于加強和改進社區工作的意見為主線,積極協調,加大措施,狠抓社區“三有”目標任務落實,城市社區建設取得新的進展。一是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為落實“有地方辦事”,年內省財政拿出6680萬元支持城市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334個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進行補助,每個補助20萬元。各級采取新建、改建、整合等方式,累計投入資金6億多元,為社區居委會解決辦公和服務用房1460多處。全省老城區和新建住宅小區、舊城改造居民區的社區居委會辦公和服務用房分別基本達到150平方米、300平方米。二是充實社區工作人員力量。為解決“有人辦事”,各地按照每300戶配備1名社區工作人員標準,充實、完善社區居委會干部隊伍,加強社區工作力量,全省5276個城市社區中有82.5%的社區達到了省里規定的每300戶配備一名社區工作人員的要求;各級認真落實關于社區工作人員補貼達到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的要求,社區居委會成員月平均收入由去年的300多元提高到900多元。三是落實社區辦公經費。圍繞解決“有錢辦事”,各級把社區辦公經費列入市、區兩級財政,按照每千戶1萬元的標準撥付,分別負擔50%,確保社區居委會工作正常開展。最近,省政府在泰安市召開城市社區工作現場會,總結推廣泰安市泰山區夯實社區工作基礎、煙臺市加強老城區社區場所建設、濰坊市推進社區網格化布局、濟寧市中區社區護稅協稅增加社區經費等經驗,進一步落實城市社區“三有”,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和工作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