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時間:2022-01-15 09:23:00

導語:地質災害防治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市地質災害類型及分布

市地質災害主要分為三大類。即山體滑坡、巖體崩塌和地面沉降;另外湖、河坡邊存在小規模的崩岸。威脅人口計700余人、財產近三千萬元,其中山體滑坡分布最多,范圍最廣,雨期和汛期最容易發生地質災害。

(一)山體滑坡。已查明的山體滑坡隱患共計34處。其中辦事處2處已經排除,剩下32處。規模最大的鎮村下遙坡土體滑坡,達240萬方,直接威脅人口63人;分布最多的鎮,共計14處,且大多處于不穩定狀態。

(二)巖體崩塌。已查明的崩塌隱患共計9處。辦事處1處。其中鎮2處、陸水湖風景區辦事處1處已經排除。

(三)地面塌陷。已查明的地面塌陷共計15處。其余均在鎮,多為煤炭采空區。

(四)全市近40家采石、水泥企業礦山塘口存在不同程度的滑坡、崩塌隱患;另外。

二、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市國土資源局、交通局、水利局等部門和各鄉鎮(辦、場)要繼續加大對《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宣傳力度。深入開展全民防災科普知識教育。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方針和“誰誘發誰治理,誰受益誰出資”原則。

(二)市政府的領導下。進一步發揮“組織、協調、監督、指導”職能作用。各相關部門和鄉鎮(辦、場)進一步健全相應機構,積極配合國土資源部門,接受國土資源部門的監督和指導,及時向國土資源部門反應本轄區、本部門地質災害及防治情況。

(三)進一步建立和健全全市地質災害隱患群測群防體系網絡。交通部門負責對全市公路沿線地質災害隱患的監測工作;水利部門負責對全市江河湖泊沿岸地質災害的監測工作;各鄉鎮(辦、場)及相關部門要把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層層落實下去。設置警示牌,指定監測人員,定期進行監測,并向受到威脅的居民和相關單位發放“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如發現新的地質災害隱患要及時向國土資源部門報告。

(四)國土資源部門對新增建設用地。實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治理備用金制度。礦山企業必須嚴格按照有資質單位編制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綜合治理方案”治理礦山環境。

(五)如發生地質災害。

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重點

(一)重點監測隱患:鎮下遙坡滑坡、辦事處陸水大道南側寺山滑坡、鎮村新屋家崩塌、村1-4組地面塌陷、村吳家嶺滑坡、鎮村1組崩塌和3組滑坡、鎮1號和2號滑坡、鎮村6組塌陷。

(二)雨季和汛期是地質災害高發期。加大隱患點的監測密度。如發現隱患體發生明顯變形,務必及時疏散群眾并上報市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辦公室。

(三)國土資源局組織磯頭終驗工作。切實保護好國家文物和我市旅游品牌。國土資源局的指導下,相關鄉鎮和部門要組織制訂規模大、不穩定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具體防治方案,并有步驟地對其治理。安監部門切實抓好礦山安全工作,繼續推廣科學、安全的開采工藝,杜絕發生礦山地質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