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制度化管理工作措施
時間:2022-02-18 03:10:00
導語:農業制度化管理工作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二五”期間全市農業發展的重點是做強七大產業。
(一)優質糧油產業
保持糧食穩定增長,到“十二五”末糧食年生產量達到180萬噸,比“十一五”末增加5萬噸以上。進一步提高糧油品質水平,推廣無公害和綠色食品技術規程,結合糧油特色產業發展,到2015年,全市水稻品質提高一至二個檔次,全市稻谷品質達到國標三級,建立國標一、二級以上優質稻基地面積80萬畝;優質飼用米玉米40萬畝,青貯玉米面積10萬畝;建立高標準的雜交稻制種基地8萬畝以上,制種產量3.5萬噸;穩定油菜面積在70萬畝,產量9萬噸以上,優質“雙低”油菜面積60萬畝,總產達8萬噸。
提高糧油產業化進程,依重點發展優質大米系列產品、方便食品、休閑食品以及優質食用油加工。依托龍頭企業,建立優質稻產業化基地、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化基地、建立“雙低”油菜產業化基地。做大做強現有優質糧油加工龍頭企業,發展一批較大規模的糧油龍頭企業,形成年加工優質米(面)50萬噸,優質食用油10萬噸,培育知名商標7個、著名商標4個。引進、培育、發展一批能進入全省“100強”和全國“500強”的種業公司和種業集團。
區域布局:按突出主要作物、突出核心產區、突出平衡增產的原則,合理產業區域布局,將優質糧油基地主要布局在、自流灌溉區和保灌區的區等鄉鎮。
(二)優質蔬菜產業
加快蔬菜產業發展,到“十二五”末,全市蔬菜總面積達到100萬畝,蔬菜產量達到150萬噸,食用菌達到5萬畝,產量達到10萬噸。加快優質新品種引進、推廣,大力推廣綠色防控、設施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等優質高效栽培管理技術,建設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和成都市蔬菜配送基地。加快區蔬菜產業基地建設,在尚義鎮建設以蔬菜集中育苗中心為核心的5000畝“市區現代農業蔬菜科技產業示范園區”;在鎮和鎮建設2個萬畝以上標準化蔬菜種植核心示范區,將區培育打造成為“省現代農業蔬菜產業基地強縣”。
突出泡菜加工產業發展。“十二五”期間,按照“產業做大、企業做強、品牌做響”的總體要求,將“·泡菜”產業傾力打造成為“全國一流、國際知名”產業。建立標準化加工蔬菜基地35萬畝,企業年加工量達到100萬噸,年產值達到60億元。建設中國泡菜城,打造集泡菜加工、商貿、旅游、會展、文化等于一體的產業集群和核心區;打造“泡菜”區域品牌,鞏固提升現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廣泛利用論壇、大會、節慶、商展、媒體廣告和文藝作品等形式,大力宣傳“泡菜”,進一步拓寬市場渠道和銷售途徑,實現泡菜產品進軍營、進超市、進賓館、進工地、進學校。
區域布局:沿片區,包括區、蘑菇等蔬菜品種以及高檔、精細蔬菜;水稻制種片區,包括區、等蔬菜品種;蔬菜生產優勢片區,包括等鄉鎮,主要發展番茄、黃瓜、辣椒、洋芋、苦瓜等設施蔬菜和時鮮蔬菜品種。
(三)優質水果產業
按照“穩定面積,優化結構,提質增效”的發展思路,“十二五”末,全市水果面積發展到120萬畝,產量達到100萬噸。加快新品種引進、選育、推廣,調整早、中、晚熟品種結構,重點推廣臍橙、中巖早椪柑、愛媛30號等優質品種。大力推廣留樹保鮮、綠色防控、設施栽培等提質增效生產技術。引進、培育水果加工運銷龍頭企業,加速“企業+基地+農戶”產業鏈和產供銷一體化的形成,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升產品深加工層次。依托“三蘇柑桔”、“文宮枇杷”、“椪柑”、“華仁冬棗”等企業商標,打造知名品牌。
加快縣椪柑產業基地建設,在白果鄉、高臺鄉建設2個萬畝核心示范區,2015年椪柑面積達到21萬畝,產量達到42萬噸,打響“中國椪柑之鄉”品牌,將縣培育打造成為“省現代農業椪柑產業基地強縣”。
加快仁壽縣枇杷產業基地建設,在文宮鎮建設萬畝枇杷核心示范區,2015年枇杷面積達到20萬畝,產量達到8萬噸,大力發展配套產業,引進枇杷加工龍頭企業,年深加工枇杷鮮果1.6萬噸以上,實現年銷售收入5億元以上,打響“中國枇杷之鄉”品牌,將仁壽縣培育打造成為“省現代農業枇杷產業基地強縣”。
區域布局:集中成片發展,形成仁壽縣沿“213”線以曹家為中心“南梨”和文宮為中心“北枇”優質早熟梨基地和枇杷基地;縣以高臺、白果等鄉鎮的優質椪柑生產基地;區白馬、廣濟、三蘇,縣黃豐,丹棱縣丹棱、雙橋等鄉鎮的優質臍橙和優質雜柑生產基地;縣觀音、青龍鎮、丹棱縣楊場等鄉鎮的特色葡萄產業基地。
(四)優質茶葉產業
立足生態和地域優勢,建設省生態茶葉基地,在“十二五”期間新建茶園2.5萬畝,全市茶葉面積達到30萬畝,產量達到2.2萬噸。大力引進推廣福選9號、安吉白茶等優質品種,推廣機修、機采技術和標準化栽培管理技術,大力發展有機茶,提高名優茶產量。扶持壯大尚林生物有限公司、露等茶葉加工龍頭企業,發展茶多酚、茶氨酸、茶黃素等高端產品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打造中國最大的茶葉精深加工基地。
加快洪雅縣茶葉產業基地建設,在止戈鎮和東岳鎮建設萬畝茶葉核心示范區;利用現有優勢,發展生態觀光旅游農業項目,建成生態農業觀光園區,2015年全縣茶園面積發展到22萬畝以上,將洪雅縣培育打造成為“省現代農業茶葉產業基地強縣”。
區域布局:優質茶葉生產基地主要布局在等鄉鎮。
(五)其他特色產業
1、中藥材產業
2、藺草產業。依托幸達、豐和等深加工企業,以訂單生產的方式穩步推進規模種植,重點推廣“藺草—晚稻(或秋菜)”種植模式,提高土地收益。到2015年,全市藺草種植面積發展到5萬畝以上,產量達15萬噸,產值達到3億元。區域布局:以區等鄉鎮為重點。
3、蠶桑產業。依托國榮絲綢、坤元絲業等龍頭企業,建立蠶桑生產基地5萬畝,每年生產發放一代雜交蠶種15萬盒以上,年產繭量達到4500噸。區域布局:以區等鄉鎮為重點。
“十二五”農業發展保障措施
(一)實施政策引導戰略。夯實農業基礎,繼續加強對糧食生產的政策支持力度,穩定糧食面積,促進糧食生產走產業化之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田道路、水利等設施條件,不斷提高土壤肥力,不斷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十二五”期間,全市建設優良設施、優良土壤、優良品種、優良技術、優良機械“五優”配套的高標準糧田100萬畝。認真研究和解決農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困難,爭取出臺對主導產業的扶持政策,確保領導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財政投入到位。
(二)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以項目落實規劃,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支農資金投入我市農業,儲備一批項目、爭取一批項目、實施一批項目,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對重點農業項目的投入資金進行整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確保重點農業項目落實。積極做好農業招商引資工作,吸引更多工商企業、社會資金投資農業的生產、加工和服務全過程,解決農業發展后勁不足問題,為農業的產業升級注入內在動力。“十二五”期間,全市在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優質農產品加工產業化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篩選12個重點項目(見附表)。
(三)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千方百計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大力推廣實用農業新技術,突出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等一批生態高效農業發展的關鍵技術,提高科技應用率、轉化率和貢獻率,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建立健全農業科技網絡,穩基層農技推廣隊伍,深化農技人員掛村入戶服務工作,充分發揮農民技術員的作用。加快種子種苗工程建設,抓好種子種苗引進、推廣一體化建設,主要農作物的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加強農機化建設,進一步推廣各類新型實用農機具。加強農業信息網絡建設,進一步建好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充分發揮農業信息在生產中的指導作用。
(四)實施產業化帶動戰略。充分利用我市的地理位置優勢和農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培育壯大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起符合國際標準、技術創新、具有特色的優勢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加快引進市外和國外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管理經驗,加快對傳統農業的改造,提高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貯藏、保鮮、包裝技術水平。規劃發展一批年產值上億元、10億元的重點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并爭創一批省級、國家級名牌產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充分發揮其紐帶和帶動作用,提高全市農業組織化程度和抗御風險的能力。“十二五”期間,全市種植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000個,帶動農戶40萬戶以上。完善市場體系建設,重點扶持發展一批區域性產地批發市場,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暢通農產品“綠色通道”,爭取經過五年的努力,在全市盡快形成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種經營方式并存、布局合理、設施完備的農產品市場網絡。建立健全以市級檢測中心、縣級檢測站、基地及市場檢測點于一體的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全面推行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五)實施生態發展戰略。大力發展農村沼氣,推進生態家園建設和鄉村環境綜合治理。“十二五”期間,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7萬口以上,推廣沼渣、沼液綜合利用100萬畝以上,全市農村適宜農戶沼氣普及率達到75%,在全省市州率先實現沼氣化市目標。完善農業標準體系,推進標準化生產,規范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施用,主要農產品全面實現無害化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總數達到300個以上,在全省市州率先建成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市。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力爭60%的村莊實現清潔化、秩序化、優美化、制度化,在全省市州率先創建鄉村環境達標市。推廣節水農業、設施農業模式,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六)實施制度創新戰略。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推進農村生產經營組織制度創新和農業管理體制創新。堅持積極扶持、穩定發展、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的方針,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地培育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強指導與管理,完善經營組織制度,爭取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行業協會對農戶的覆蓋率達到80%以上。完善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制度,積極探索農戶承包地使用權流轉的新途徑,規范土地流轉行為。完善農村建設用地置換制度,加強集體建設用地規劃和管理,鼓勵農民開展土地整理和村莊整治,引導農民集約利用土地,為農村發展提供有效空間。“十二五”期間,全市農村土地流轉率力爭達到30%。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完善“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研究探索化解村級債務的辦法和途徑。繼續加強規范農村財務、資產、土地合同的管理,提高農村的經營管理水平。改進農業部門工作和管理方式,注重引導、調動和發揮企業、農戶等市場經濟主體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深入推進依法治農,提高農業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水平。
- 上一篇:擬訂農家樂旅游接待戶標準
- 下一篇:民政局公共資源交易工作報告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