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農業開發思路與辦法

時間:2022-10-10 11:28:56

導語:全市農業開發思路與辦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市農業開發思路與辦法

農業綜合開發是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支農的一個重要手段,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一項措施,繼續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對于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都市農業進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農業綜合開發在我市實施以來,堅持土地綜合治理,大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始終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根本宗旨,取得了明顯成效,積累了很多經驗,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組織實施辦法,在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和特點?!笆晃濉逼陂g我市的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指引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為更好配合我市“三農”建設,2012年也面臨著諸多機遇和挑戰,加之2012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也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起步之年,如何開展好2012年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對于確?!笆濉币巹濋_局良好,加快實現我市農業綜合開發建設步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2012年我市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黨的十七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引,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立足農業綜合開發基本任務,堅持以改造中低產田為重點,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為己任,大力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改善農業基礎條件,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為促進城鄉統籌發展貢獻力量。

根據這一思路,農業綜合開發在發展現代農業、規模農業、高效農業、生態農業、業主開發農業等方面都可以發揮很大的獨特作用。我市2012年農業綜合開發主體工作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持規模開發,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土地治理項目一直作為農業綜合開發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點工作來開展,2012年是我辦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項目的第二年,也是我辦“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2012年工作的主要目標是:一是建設完成好201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迎接做好上級檢查驗收,項目計劃總投資136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800萬元;地方財政配套資金400萬元;自籌資金160萬元。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面積1萬畝,項目實施地點涉及樂安河流域的鎮、鎮、鎮等鄉鎮。項目建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積0.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0.6萬畝,新增除澇面積0.4萬畝,改善除澇面積0.5萬畝,改良土壤0.2萬畝,每年可提供2.9萬個就業工日。新增糧食150萬公斤,新增蔬菜100萬公斤,新增油料16.25萬公斤,項目區農民純收入總額660.7萬元,項目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278元。二是實施好2012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計劃總投資1500萬元(較去年增長10%),其中:中央財政資金1000萬元;地方財政配套資金400萬元;自籌資金100萬元。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面積1.16萬畝,項目實施地點涉及樂安河流域的鎮、鎮、鎮等鄉鎮。項目建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積0.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0.6萬畝,新增除澇面積0.4萬畝,改善除澇面積0.5萬畝,改良土壤0.2萬畝,每年可提供2.8萬個就業工日。新增糧食152萬公斤,新增蔬菜101萬公斤,新增油料16.5萬公斤,項目區農民純收入總額660萬元,項目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280元,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二)堅持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大力度扶持龍頭企業、增強其輻射帶動功能。主要通過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對龍頭企業、產業化的重點項目要連續扶持,集中投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建設,以市場為導向,重點抓好以農副產品為原料進行深加工以及帶動農民增收的龍頭企業,重視抓好龍頭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改制,把龍頭企業做強做大。對那些資源比較優勢強、產品市前景好、帶動輻射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堅持扶大、扶強,培育行業“排頭兵”,使這些龍頭企業對推進農業產業化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2012年計劃申報的產業化經營項目是省級龍頭企業樂康中藥飲片有限公司的1000畝優質高效蔬菜種植基地與培訓中心項目,作為一般產業化龍頭企業補助項目。樂康中藥飲片有限公司地處市雙田鎮橫路華紫峰腳下,是一個廠區占地面積14000m2,各種軟硬設施配套健全,經營范圍涉及中藥材、蔬菜種植銷售,家禽家畜養殖銷售,農副產品收購等業務的全省優秀農業龍頭企業。本項目計劃總投資224萬元,其中申請中央財政補助資金80萬元,地方財政補助資金32萬元,企業自籌資金112萬元。項目的主要建設內容是新建1000畝優質高效蔬菜種植基地,充分利用項目資金新建200畝大棚設施發展防災反季節高效模式,示范引導廣大農民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同時新建500m2培訓中心,年培訓農民1000人次等。項目建成后,項目建成達產后,每年可提供優質商品菜6000噸,實現銷售收入600萬元,直接帶動農戶560戶,促進農民年增收8000元/戶,加快當地農民脫貧致富。

(三)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通過給予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的支持,以農業綜合開發為平臺,大力進行農業招商,吸引能人返鄉投資興業,是現代農業做大做強的可靠路徑。同時,進一步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讓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與業主、龍頭企業之間建立起緊密的利益連結機制,通過多種形式,結成“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市場”的運作機制,實現多贏,使現代農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正確軌道。2012年農民專業合作社項目計劃申報的有:一是市百維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175畝蔬菜設施栽培項目。市百維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系專門從事蔬菜生產銷售的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立足蔬菜種植、蔬菜銷售、技術推廣、生產資料供應等方面搞好統一服務,自2009年年底35戶發展到現在58戶,由當初3個自然村發展到5個自然村,現主導產品為荷蘭P99櫻桃西紅柿及埃米麗西紅柿,日本小黃瓜,并引進了蔬菜加工企業維蘭蔬菜食品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形式,嚴格規范操作,完全按照國家綠色食品的要求規范種植、流程,建立產品標識,蔬菜銷售渠道暢通。本項目計劃總投資87萬元,其中申請中央財政補貼資金30萬元,地方財政補貼資金12萬元,自籌資金45萬元。項目的主要建設內容是擴建日光溫室大棚15畝,改善灌溉條件,安裝滴灌110畝大棚等。項目建成投產后,預將發展到社員92名,日光溫室大棚72個,72畝;鋼架大棚206個,103畝;種植面積175畝;年蔬菜產量約866噸,年產值約225萬元。

二是市蔗糖專業合作社的年產5萬噸茅蔗糖生產加工項目。市蔗糖專業合作社以生產加工銷售蔗糖為主,建筑面積500平方米廠房,廠房位于市名口鎮名口村至流芳公路旁,交通便利。引進了一套日處理20噸蔗糖加工設備,辦公室添置電腦設備,實行一體化辦公。本項目計劃總投資84萬元,其中申請中央財政補貼資金30萬元,地方財政補貼資金12萬元,自籌資金42萬元。項目主要建設內容是新建一條生產線加工鮮蔗汁,興建廠房、辦公樓、倉庫,購置機械設備等。項目建成一年后,可帶動周邊6村5000戶蔗農增收。預計在三年后,發展延伸周邊地區,帶動名口、十里崗、鸕鶿、眾埠等地農戶,人口20多萬,每畝蔗地增收達3000元左右。

三是省市思紅蜂業專業合作社的年產1100噸蜂蜜加工生產線新建項目。省市思紅蜂業專業合作社是由從事養蜂37年的“亞洲十大優秀養蜂人”李思紅牽頭創辦的專業合作組織,于2007年建成運營,其前身為贛東北地區思紅聯合養蜂場,是一個以養蜂和銷售蜂產品為主的省級示范合作社。截止2010年6月,合作社已聯合蜂農168戶,擁有蜂群1.8萬群,其中擁有600箱蜂群以上的1戶,400箱以上2戶,200箱以上42戶,100箱以上60戶,養蜂行業愛好者6人。從業人員1200余人,吸納青年農民350余人加盟就業,戶均養蜂100箱,輻射帶動農戶6.8萬戶。本項目計劃總投資350萬元,其中申請中央財政補貼資金30萬元,地方財政補貼資金12萬元,自籌資金243萬元,其他資金來源65萬元。項目的主要建設內容是建設1000平米的原生態成熟蜜加工廠房、600平米的冷藏儲藏設施、十萬級凈化車間及原生態成熟蜜全自動機械化流水線、原生態成熟蜜研發機構和800平米的辦公大樓。項目建成后,通過對現有蜂農進一步進行技術培訓和標準化生產,簽訂生產加工訂單,促進合作社成員人均增收2萬元。合作社將年產天然成熟蜜1450噸,蜂蠟60噸,蜂王漿28噸,蜂花粉62噸,蜂膠4噸,實現年產值2600萬元,實現年利潤430萬元。可直接增加300個就業崗位,同時,帶動運輸、營銷、信息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四)通過科技措施的實施,提高農民整體素質,促進鄉風文明。

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培養新型農民是農業綜合開發的一項重要任務。2012年我們將繼續通過科技培訓、科技示范、專家答疑和發放資料等多種方式培訓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推進了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的發展,促進鄉風文明。

二、新時期農業綜合開發工作中存在問題和困難

(一)農民籌資籌勞、干土方難。

農村費稅改革后,農民籌資投勞必須采取“一事一議”辦法解決,我省農業開發土地治理項目也要求召開村民(或村民代表)大會并有超過2/3的村民(或村民代表)同意,確定籌資投勞的數額。在目前農民種地已不繳皇糧,且生產性投入還有補貼的情況下,農發籌資投勞確實難以理解和接受。而農業綜合開發工程涉及許多村莊和農戶,哪怕是同一村莊,農戶受益程度依然差別很大,實施起來意見難以統一,如果硬性統一,勢必造成事實上新的不公。有的村民就講,他地里的水不往那條溝里排,或他平常不從那條路上走,他為什么要拿錢、修路?眾口難調。此外,農村“空心化”現象也給項目籌資投勞帶來一定難度,由于青壯年勞力常年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都是老弱病殘和婦女兒童,土方施工時甚至連路邊溝的開挖都需要動用機械,增加了資金用量,形成了籌資無錢、投勞無工的局面。這些,都給項目區工程和新農村的規劃、設計、建設帶來不利影響。

(二)土地的占用和調整存在困難

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土地承包三十年不變的政策對于解放生產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農村人口的增加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民人均占有土地面積越來越少,確實是占了誰家的地誰都心疼、誰都不樂意。而要開展好項目建設,就勢必要解決好排澇、灌溉和出行問題,解決大中小溝的疏浚和機耕路的修建問題,必然要牽涉耕地的占用和調整,這些問題的妥善解決還需鄉村干部做深入細致的工作,處理好項目建設中農民的整體利益和個體利益、建設大局和個人得失的關系,避免出現橋已修好,路卻不通,有橋無路之類的荒唐事。

(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明顯

雖然我市利用農業開發項目資金扶持的龍頭企業有的發揮了較好的帶動作用,但從整體上看,我市農發項目區農業產業化水平還不高,缺少一批規模大、品牌響、輻射帶動力強、外向度高的龍頭企業,不少地方種養業的特色優勢和規模優勢缺乏強有力的龍頭企業帶動和支撐。從農發項目開始扶持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總量少、實力弱、組織形式松散、帶動能力不強。

(四)農業科技貢獻率低

窮人經濟學家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一書中曾經說過:如果能夠給農民現代的科技、現代的生產手段,即便落后地區的農民,也可以點石成金,把農業變成現代的產業。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造就一大批具有文化知識和科技頭腦的新型農民,我市原就科技文化落后,而眾多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壯年外出打工,都對這一目標的實現構成了挑戰。由于我市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極不完善,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力度遠遠達不到國家的一般要求,如何使好用好科技推廣資金、提高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科技貢獻率,又成為我們在項目建設中的難題。

三、2012年的主要工作措施是:“圍繞一條主線、抓好兩類項目、突出三大重點、增強四個意識、創新五大機制、落實六大舉措”,全面提高農業綜合開發水平。

(一)圍繞一條主線。就是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作為市農業綜合開發的工作主線,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貢獻農業綜合開發應有的力量。

(二)抓好兩類項目。就是要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的職能作用,圍繞市委、市政府農業產業發展戰略,切實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和產業化經營項目兩大類項目的實施。

(三)突出三大重點。一是改造農業基礎設施。以實施土地治理項目為手段,加強中低產田改造和生態綜合治理,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高標準農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發展特色主導產業。緊緊圍繞農業產業發展戰略,重點抓好大米加工、蔬菜、畜牧養殖等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的發展。三是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農業綜合開發要繼續發揮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特色主導產業、扶持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經營的優勢,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推進農業綜合綜合開發項目區土地的有序流轉,促進農業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

(四)增強四個意識。即增強“改革意識、全局意識、競爭意識、作為意識”。

(五)創新五大機制。一是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完善財政資金的引導機制。二是探索引導支農資金統籌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新機制。三是試行“先建后補”的民辦公助機制。以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為平臺,以規劃為龍頭,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種養大戶按照農業綜合開發規劃先建設,后給予適當補助,以籌集更多資金用于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四是創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與發展產業化經營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機制。五是落實管護主體,健全權責明確的工程管護機制。

(六)落實六大舉措。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做好國家、省和景市對2010-2012年度項目綜合檢查驗收的各項工作。二是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完善地農業綜合開發制度,形成我市農業綜合開發制度體系,使我市農業綜合開發有章可循,促使全市農業綜合繼續向規范化、精細化管理邁進。三是加強監督檢查。四是加強隊伍建設。五是加強政務工作。六是加強輿論宣傳。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著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積極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積極探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舉措,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加強管理,充分發揮土地治理項目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