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工作任務目標和思路舉措

時間:2022-12-22 09:10:21

導語:民政局工作任務目標和思路舉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政局工作任務目標和思路舉措

根據市委十屆十一次全會精神,市民政局及時召開黨委會議,學習傳達會議精神,并研究確定了2013年全市民政工作“一九五一”重點任務和思路舉措

“一”,就是實現“一個目標”。確保各項民政業務工作爭創全國全省一流水平。其中,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城鄉社區建設、雙擁共建、社會化養老服務、社會組織管理、婚姻登記和殯葬管理服務等工作保持和爭創全國一流水平;社會救助、地名公共服務工程、社會福利等工作爭創全省一流水平。

“九”,就是突出“九項重點”。一是健全完善城鄉一體的社會救助體系,提高救助標準和補助水平,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400元以上。在高密、壽光開展試點的基礎上,向全市推廣,建立醫療救助“一站式”即時結算,方便患病群眾。臨時救助工作,制訂下發了《城鄉居民臨時困難救助制度》。利用福彩公益金和慈善資金,對貧困家庭學生搞好救助,確保不使一名學生因家庭困難上不起學。救災工作,健全完善市、縣、鄉、村(社區)四級貫通的自然災害應急預案體系,上半年全市所有縣市區成立減災委員會。對救災物資儲備倉庫進行維修改造,爭取將購置救災儲備物資資金列入財政預算,購買部分應急救災物資,提高備災能力。待火車站南廣場大規劃和細部規劃出來后,建好市救災物資儲備庫。同時,配合有關部門,搞好住房救助和法律援助。

二是全面加強城鄉社區建設,重點是提升信息化、差異化服務水平。不斷加強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標準化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達到100%。建立并鞏固農村社區“有人辦事、有錢辦事、有地方辦事和有章理事”長效機制。進一步貼近群眾生產生活需求,拓寬社區服務領域,規范服務程序。大力加強農村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培訓農村社區工作者,提高服務質量與水平。推進農村社區信息化建設,建立便民利民惠民的全覆蓋服務網絡。

三是完善擁軍優撫安置制度,深化雙擁共建,實現全國雙擁模范城“四連冠”。

四是切實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扎實做好第十屆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

五是進一步壯大社會福利事業。社會福利工作,加快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國家養老為示范,機構養老為補充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推進我市社會福利由補缺型向普惠型轉變。代市委、市政府起草《關于大力推動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意見》,從資金補助、政府購買服務、人員培訓、稅費優惠等方面給予扶持,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爭取明年實施。每個縣市區都建成1處縣級社會福利中心,每個鄉鎮建立1處多功能的老年福利服務中心。繼續開展好城鄉低保家庭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免費手術、“重生行動”和“明天計劃”,讓更多患病家庭得到救助。抓好市社會福利院改擴建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項目建設。

六是加快發展慈善事業,完善市、縣、鄉、村四級社會慈善事業組織網絡。慈善工作,建立健全市、縣、鄉、村(社區)四級慈善組織,形成多層次的社會慈善事業組織網絡。積極開展好“朝陽助學”、“夕陽扶老”、“康復助醫”、“愛心助殘”、“情暖萬家”等救助工程,打造慈善品牌,擴大慈善社會影響。

七是依法加強社會組織管理,創新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機制。堅持培育發展與監督管理并重,促進社會組織科學、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積極推動行業協會改革發展,逐步解決政會脫鉤、財產分離、公務員兼職等問題。加強社會組織管理執法監察,打擊非法結社和查處社會組織違法活動,妥善應對突發事件,維護社會穩定。

八是加強以婚姻、殯葬、地名公共服務工程為重點的專項社會事務管理。深入開展婚姻登記優質服務活動,所有婚姻登記機關達到星級標準。實現在線婚姻登記和網上預約登記服務。深入推進殯葬改革,積極倡導移風易俗,火化率繼續保持在98%以上。將所有收費項目、收費標準進行公示,在各殯儀館設立業務引導員,對治喪困難群眾給予優惠。設立“生命慰藉殯儀濟困資金”2000萬元,每年拿出60-80萬元,對低保戶、困難戶進行減、免,幫助他們解決實際難題。加快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設,完成地名規范、地名規劃、地名標志和數字地名四項任務。

九是加強民政基礎設施建設。盡快建成市軍供站、市社會福利院養老服務中心、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濰縣戰役紀念館等7大工程,增強為民服務力量。

“五”,就是強化“五項措施”。一是強化政策宣傳落實,形成互動機制,確保惠民政策送到群眾手里;二是強化基層民政工作機構和隊伍建設,提升為民服務水平;三是強化民政資金使用和監督工作,保證資金使用效益;四是強化專業人才培養,造就一批精干的專業人才隊伍;五是強化黨風廉政建設,確保民政系統干部職工為民、務實、清正、廉潔。

“一”,就是搞好“一個活動”。繼續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加強黨的建設,鼓勵開拓創新,為推動全市民政事業更好更快發展提供動力支持和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