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固化的模式創新作風建設
時間:2022-12-08 09:24:00
導語:改變固化的模式創新作風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
如果我們還留存記憶,應該有這樣一個清晰的印象:改革開放之后的,一度成為中國關注的焦點。其間的十幾、二十年,一批又一批“取經”人,不遠千萬里來到這個城市,感受創新的活力,學習締造的民營經濟奇跡。
的輝煌延續,是不斷激發創新活力形成一種特有模式的結果,但我們注意到,這個模式似乎在站上一個時代的高點后日漸式微。《中國經濟時報》曾在全面看待“模式”的文章中,羅列出經濟面臨的十個問題,其中有一點切中要害,即“改革創新很難取得突破性進展”,文章認為,目前的情況與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不同,那時因體制創新走在全國前面而享受到了先發的好處。而現在來自微觀層面的創新已基本完成,全國各地在體制創新上趨于均衡,有些地方甚至創造出了比更加靈活的辦法,而創新的空間和效益,顯然沒有過去大了。
客觀地看待這個結果,理性地做出評判,我們就不難發現,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創新精神已經后繼乏力,我們應當思考的是,這種模式該如何在完善中重新崛起?究竟我們是將這種模式視為的曾經?還是在今天再度挖掘其最為基本的實用價值?
二
“模式”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這種模式的創造,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比如框定于特殊時期的窮則思變,比如特定歷史背景下弘揚先天稟賦的變而求新。這些來自民間的自發性力量,給人締造一個極大的創新舞臺。當然,這種模式的形成,還與當初體制機制不斷創新的大環境須臾不離。這種創新的表現形式,就在于政府放手民間的激進,默許改革者犯錯,鼓勵百姓“異想天開”和“無中生有”。政府看似“無為”,卻在關鍵時刻起到“糾偏”的作用,曾經主政的一位老領導說,在外界質疑聲中背負壓力,“我把‘烏紗帽’掛在褲腰帶上頂風做事,這是最大的有為。”
可是,“模式”并不是永續利用的固定模式,在它形成之初就已經存在一些問題。已故著名經濟學家董輔礽曾經認為,經濟的發展雖然推進了市場經濟的形成,但還是受到市場發展不足及不完善的約束。他的預言表明,任何一種經濟社會發展的模式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模式”從形成直到今天,其個體和私營經濟的核心主體并沒有改變。這種固化容易使我們陷入一種“模式怪圈”,變得固步自封甚至因循守舊而不思進取。這種依賴導致的惰性,往往使我們受制于模式而不能積極創新、與時俱進,而一種失去內在活力的模式,無疑會對我們的發展形成阻礙。
如今,阻礙正逐漸暴露出來,就模式本身而言,它的自發特性,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容易被環境左右而停滯不前。如今,似乎就缺少了原先“舍我其誰”的底氣和霸氣。與這個時展變化相適應的新的基因,沒有在裂變中新生。可以這么說,“模式”所具有的影響力正在萎縮,這種模式正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形成隔閡。
三
經濟學上有“木桶理論”即“短板效應”,現在,這只“木桶”不僅短了一塊板,而是讓人覺得這個“木桶”整體偏小了,因此,再造一個“木桶”,已經是迫在眉睫。如何再造?就是要全面推行體制機制的創新,就是要消除不利于發展的各種阻礙和制約,揚長避短,拾遺補“短”。
一些不利于發展的問題,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那就一定是體制機制的問題。市委、市政府在近期推出的系列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無疑是針對現狀的有的放矢。我們看到,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沒有直接對應“模式”,但這種改革創新顯然可以對固化的模式引來源頭活水。當前最突出的問題,是發展相對滯后,而滯后的主要根源,就是模式的固化甚至僵化,以及體制機制上存在著的障礙,比如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微觀經濟主體制度建設不規范、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滯后、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配套、政府與市場邊界不夠明晰、宏觀層面改革不到位等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很多已經是周而復始的問題,甚至都到積重難返的程度,逼得我們“退無可退”的境地,使得我們必須全面推進機制體制上的改革創新。
現在推行的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就是試圖根治不斷復發的老毛病,就是要通過再造“水桶”,把各種有利于完善模式的積極因素,有利于發展的外源活力和內源動力蓄積好,成為破解難題、實現跨越發展的“膏方”。
四
“模式”是民間力量締造的市場經濟模式,而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則是對現行制度的重建和再造,因為政府機構設置和現行體制機制運行中逐漸暴露的弊端,正成為模式創新和社會發展的最大制約。很多與改革開放、區域發展不相適應的政策和做法,基于局部甚至個人利益的行政作為,猶如銹死的齒輪無法形成良性運行,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當然,任何一種創新和改革,都會涉及到方方面面,都會波及到局部和個體利益,因此,政府職能部門首先要理解改革創新、支持改革創新、推進改革創新;其次要對過去模式構建的經驗有所取舍,要把“模式”勇于開拓、善于變通的基因,嫁接到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中;同時,政府不能成為孤立的主體,不能忽略民間自發性的力量,而是通過與這種力量的整合,找到適合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出路。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機制體制的不斷改革創新,就不能促進一種模式的不斷完善和成熟,就不能激發活力讓一個地方去適應新的形勢變化,就不能以新的目光洞察未來。如今的,別無他途,就是靠創新制勝,靠改革出位。我們落后于別人,是我們改革的力度小了,創新的步子慢了。我們推行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就是要打破固化的模式和格局,讓一潭死水變成一池活水。現在,我們出臺系列創新舉措,以新的思維去突破舊的格局,總結和提升過去的經驗,尋求更好的發展。
讓模式在創新中激發新活力
不能否認,這幾年外媒對的正面關注度有所下降,而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自身發展相對滯后;二是被外界“妖魔化”,一些屬于部分人的行為被冠以標簽。
作為一個新人,我感覺這個城市的建設和環境營建等方面的前進步伐邁得不夠快,落在了許多城市的后頭。改革開放后,人不等不靠不要,以敢為人先的闖勁,把市場做到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當時政府的“無為”狀態,為老百姓闖江湖提供了自由發展的空間。這一切與同期國內其他城市相比,獨樹一幟。然而,隨著城市慢慢長大,單純依靠民間力量已難以為繼,城市整體缺少規劃已經被暴露出來,比如特有的城中村現象等。此外,形象被“妖魔化”,炒房團、炒棉團……個別人的行為,被打上“牌”,而這些需要新聞媒體給予客觀、公正的對待。
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中,一座城市不可能沒有短板。記得上世紀90年代,武林廣場的一把火,燒掉了劣質皮鞋,但也同時燃起了人二次創業、質量立市的奮勇前行,也折射“知恥而后勇”的膽氣。在新一輪的轉型升級中,雖然沒能走在全省的前列,但人從哪里跌倒從哪里爬起精神,以及日前啟動的國企整合重組、城建體制改革等一系列突破、創新,我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這片熱土能再次煥發生機。
社會轉型是對模式的創新和揚棄
原先的“模式”,主要是由基層和農民創造的模式,其人力資本優勢主要集中在講求功利,吃苦耐勞,勇于競爭,敢于冒險,善于經商等方面。
但是,在這種模式的背后,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比如缺乏現代人力資源和教育、科技的應有發展,以至于經濟發展到現在,民營企業管理水平普遍不高,技術水平和產業層次總體較低,這與人群體素質狀況是密切相關的。就是被人們贊揚的人的價值觀,也有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諸多方面,如競爭意識強而合作精神弱,“寧為雞頭,不為鳳尾”;追求發家致富和物質享受動力強,但缺乏現代企業家精神和干大事業的雄心;重血緣、親緣和地緣關系,家庭、家族觀念強,但缺乏普遍主義原則;個人自主性和冒險精神強,但相對缺乏應有的自律意識和自由契約精神。因此,從現代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要求看,人的價值觀念確實需要繼續創新和變革。但是,這種社會轉型,實際上是對模式的創新和揚棄,而并不意味著模式的終結。這對模式、對經濟的發展也是一件好事情。
面對區域經濟發展新趨向,應加快培育區域中心城市功能,以推進城市化為重點,帶動城鄉一體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充分開發、利用港口資源,適度發展重化工業,培育經濟發展后勁;應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應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外延)型向集約(內涵)型轉變,從主要依靠內源力量向依靠內源和外部力量并重轉變,從主要依靠工業發展向依靠三大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轉變。而這一切,都有賴于如何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斷推進制度創新。公務員之家
唯有創新才能贏得發展
作為民營企業的重要代表之一,正泰集團至今仍迎接著一批又一批全國各地的考察團。從以前了解民營經濟的發展狀況、企業自身經營,到如今觀摩企業轉型升級、非公黨建、企業文化等,充滿活力和創新成果的正泰,在不同時期帶給參觀者的,是與時俱進的學習內容以及內心感受。
從知名低壓電器生產商,到逐鹿新能源產業的華麗轉身,這是順應產業結構調整的產物,也是在原有基礎上的創新與突破。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民創造了模式,“精神”帶動了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然而,任何一種經濟現象都不能永恒維持,只有繼承并創新發展才有出路。在新的歷史時期,人也必須把自強不息、奮勇拼搏精神轉移到提高素質上來,以適應時代潮流。如今,非公黨建、企業文化等,已成為不少企業新時代風采的展示窗口,也讓員工有更強的歸屬感。然而,如今的,還有不少企業的生產、經營,仍延續著地緣、血緣、親緣的社會網絡,部分企業家素質還需提升。唯有創新才是一個企業贏得發展,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所在。
協調創新力量再創輝煌
“模式”,是中國轉型過程中率先實行市場化制度創新的、以為典型的改革方式。在改革開放之初,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并不突出的,在有可能民營化的產業部門,率先形成了以民營企業為普遍市場主體的經濟格局。可以設想,如果沒有制度上“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先發優勢,在國家投資已經建成七八個工業電器基地的條件下,柳市鎮怎么可能取而代之成為“中國工業電器之都”?不通公路的宜山鎮新河村,怎么可能成為全國性的再生腈綸紡織品集散地?作為“中國民營經濟的領跑者”,“模式”在中國改革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不應該也不可能被否定。
談到的改革發展,人們總是會自覺將此與民間力量為主體的“模式”聯系在一起,而實際上離不開各級政府以及各種外部改革力量的支持。作為全國推進改革的一個突破口,率先突圍。如今,隨著改革的走勢和外部環境發生微妙的變化,如國進民退導致的民營化趨勢一定程度的逆轉。為了順應發展,則必須尋求改革。然而在中國,自發改革的回旋余地已經越來越小。民營企業在行業準入上受到嚴格限制的行政性壟斷部門的改革,只能采取自上而下強制推行,或者上下互動的方式。同時,繼2005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2010年5月國務院又頒發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一再表明了政府對民營企業“非禁即入”的改革決心。最近市委、市政府啟動了一系列的機制體制改革,可以說是對發展思路進行了新的調整。我認為,改革發展思路只要與民間的力量、市場的力量不是相互沖突而是相互協調,將有可能使再造卓越、再創輝煌。
- 上一篇:民用建筑施工監管制健全探析論文
- 下一篇:推出便民貼心服務優化作風建設
精品范文
8改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