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局領導干部作風建設心得體會

時間:2022-05-27 05:17:00

導語:紀檢局領導干部作風建設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紀檢局領導干部作風建設心得體會

著力提高實踐能力,切實用黨的科學理論指導工作實踐,認真學習**重要講話精神,對于加強領導干部黨性修養,樹立和弘揚良好作風,解決當前一些領導干部作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樹立正確的實踐觀,努力提高理論聯系實際水平。正確的實踐觀,即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在今天就是把黨的科學理論與改革發展穩定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認真研究解決實際問題,推動我們的事業向前發展。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已經證明了這條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實踐觀的正確性。我們現在講領導干部作風與領導干部黨性修養,就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就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實踐觀。因為加強領導干部黨性修養,樹立和弘揚優良作風,以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最終都要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即正確的實踐觀來完成。當前,少數領導干部在踐行正確的實踐觀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對理論學習不感興趣。有的以工作繁忙為由,主觀上放松自己,不愿意讀書學習,尤其不愿意對理論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有的熱衷于各種應酬,把有限的精力和時間用在交往與娛樂上。二是把學習理論當做裝潢形象的工具和自我炫耀的資本。這是一種時髦,追溯起來也有久遠的歷史。我國古代魏晉時期有一種崇尚空談名理的風氣,開始時候品評人物,后來轉向談玄為主(以《周易》、《老子》、《莊子》“三玄”為主要內容),專門談論一些抽象的玄理,以此抬高、標榜自己。現在我們干部隊伍中也有一些人學習理論時喜歡高談闊論,不去解決實際問題。這種做法有嘩眾取寵之心,無實事求是之意。三是用理論指導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理論指導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自然完成的,而且完成得好不好也是因人而異的。在解決具體問題的時候,在面對突發事件的緊急關頭,有些干部顯得力不從心,甚至束手無策。這些都是樹立正確實踐觀、提高實踐能力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在“行”字上狠下工夫。提高實踐能力是加強領導干部黨性修養、樹立和弘揚良好作風題中應有之義,只有轉變作風,才能更好地為提高實踐能力提供保證。在提高實踐能力這個問題上,有兩種態度:一種是躬身力行,努力地去做;另一種是光說不做,或者蜻蜓點水般地“意思”一下。不同的態度反映的是不同的作風。有時候認識一個問題并非難事,但真正見諸行動往往并非易事。我國古代有一個認識論的命題叫“知易行難”,古人說:“非知之艱,行之惟艱。”說的就是認識一件事情并不難,實行起來就難。今天也可以印證這個論點。比如做信訪工作很重要的一條是要善待上訪群眾,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從理論上說明這個問題并不太難。依照這個觀點去做群眾工作,應該會帶有深厚感情,但實踐起來并不那么簡單。在這個問題上有這么幾個相互聯系的環節。第一個環節是抽象的,即對人民群眾的感情是從書本上培養起來的,比如學生時代從讀白居易的《賣炭翁》、魯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中感受勞動人民的形象等,這里的人民群眾是被修飾過的文學形象。第二個環節是具體的,即在工作實踐中接觸人民群眾,比如在信訪部門接待上訪群眾,這是勞動人民真實的形象,但他們和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并不完全一致。第三個環節又是抽象的,即站在唯物史觀的高度,再把眾多個體的群眾抽象為一個整體的概念,成為歷史創造者的形象。在這樣的認識高度再去做群眾工作,就會產生深厚的感情,而且由于有唯物史觀的堅實基礎,這種感情才會牢固,才會天長地久。在上述三個環節中,第一個是理論層面的,第二、第三個是實踐層面的,也是關鍵的環節。這里的實踐是一個反復的過程,也是不斷深化的過程。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轉變工作作風,并且變群眾上訪為領導下訪,在實踐中培養對群眾的感情,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疾苦,認真查處信訪中反映的腐敗問題,著力解決由于黨風政風不正而損害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

三、認真研究解決問題,不斷取得反腐倡廉建設新成效。在當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中,有許多工作需要細化和落實,還有一些工作需要往深層次思考和推進,這也是實踐逐步深化的過程。比如,賀國強同志在三次全會工作報告中指出要進一步改進信訪舉報工作。目前我們遇到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區分和處理好紀檢監察信訪舉報工作與“大信訪”工作之間的關系。由于各自職責不同,兩者的區別在理論上是可以說清楚的,但在實際工作中有時就分不太開,而且越在下面這種情況越明顯。不好區別說明兩者關系密切,可這并不等于只要聯系不要區別。應站在紀檢監察信訪舉報工作的角度,著眼全局,既要始終關注黨風廉政建設存在的問題和腐敗案件的線索,也要做好為群眾排憂解難的工作,這是我們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意識所決定的。把握好這個尺度,就能夠在工作中處理好主抓與配合、承辦與協調等關系。如何處理這種關系以及處理得好不好,說到底體現的就是一種實踐能力。現在我們工作中遇到大量的問題需要通過組織協調去解決,組織協調也是一種實踐能力,而且在整個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中顯得愈加重要。

傳說在堯、舜時期,黃河流域發生特大洪水,大地變成一片。舜派禹去治理洪水,禹放棄了過去以塞為主的錯誤做法,改以疏導為主。禹知道疏導水流,說明他找到了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從他率領民眾治水的那一刻起,就進入了實踐的過程。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禹“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在他的率領下,終于把洪水治平。不難想象禹在治水中公而忘私,做了大量組織協調工作,研究解決了許多具體問題。他最終憑著杰出的實踐能力向世人和歷史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當年禹治理水患是如此,今天我們加強領導干部黨性修養、樹立和弘揚良好作風進而深入開展反腐倡廉建設,不也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