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委副書記作風建設學習體會

時間:2022-09-12 05:29:32

導語:紀委副書記作風建設學習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紀委副書記作風建設學習體會

作風,是人的內在素質的外在表現,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反映。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內在素質怎樣,他的作風就會是怎樣。讓別人能看得見,能感受到的一種表現。或者說是別人的評價。

建設,是一個動詞,強調的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要伴隨著一個黨員干部生命的全過程

作風建設,就是一個黨員干部的素質建設。提高一個人的素質,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適應作為公民基本道德素質的要求,適應黨員干部基本政治覺悟的要求,適應工作崗位變化的要求,適應形勢發展變化的要求。

作風建設有如下特點:

持續性。作風既是長期形成的,那么作風建設就是一項經常性、持續性的任務。它不是一朝一夕、一時一事之功能夠習得,也不是一個階段、一種環境的個別要求。它不是靠通過一個階段性的活動能夠解決的。它必須在我們的工作實踐中一以貫之的堅持和發揚,可以說它是對我們黨的組織和成員的一種養成教育。所以,作風建設重在堅持,貴在堅持,難在堅持。

時代性。隨著事業的不斷發展,對干部的作風建設也體現出不同的具體要求,打上時代的烙印。在延安時期,同志倡導并領導了以整頓學風、黨風和文風為主要內容的整風運動。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成為執政黨,將面臨著更多的誘惑、考驗與挑戰,增加了一些黨員干部脫離群眾的危險。1949年3月,同志在建國前夕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及時告誡全黨要警惕黨內產生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要求全黨同志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結束以后,黨把端正黨風、恢復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作為重要任務提上日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黨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普適性。是一個人總體素質、內在素質的反映,不因環境、地位、條件的變化而有大的起伏和波動。任何一個時代,都要講作風建設,雖然在不同時期,作風建設強調的重點不一樣,但一些基本要求是普遍適用的。尤其是對廣大黨員干部這個群體來說,作為公民,要具備公民的基本道德素養,守法、文明、遵守社會秩序等等;作為工作人員,要敬業、用心、守紀律。這在任何時代,都是一種基本的要求,是超越時代特征的。這些方面提高了,作風就不會差。其實,很多腐敗的黨員干部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公民,很多被處理的普通黨員也不是一個合格的黨員,在他的日常行為中體現不了黨員的先進性,其言其行可能不如一個普通的公民。

這次市委開展的“深化作風建設年”活動,既貫徹了我們黨抓干部作風建設的一貫要求,也是要著力解決干部作風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即:紀律、能力、效率。

一、紀律

紀律,即規矩,是行為規范,是作風建設的基本要求。政黨有紀律、軍隊有紀律、機關有紀律、企業有紀律、學校有紀律。紀律是維護良好秩序的基本保證,是組織內人人都要遵守的規則。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強調的都是紀律。

對機關干部來說,遵守紀律要注重兩點。一是遵守機關工作制度、管理制度;二是遵守廉潔自律規定。紀委干部對紀律是不陌生的,我們的工作就是維護紀律,維護紀律首先要遵守紀律。

如何遵守紀律?一是要增強守紀意識。紀律就是約束。對一個集體來說,有紀律才能有一個良好的秩序和統一的行動。遵守紀律,貴在自覺、自律。不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二是要抱有平和心態。很多的紀律要求,其實是對黨員干部的基本要求,本該“響鼓不用重錘”的。如果心理上總是認為要求太高了、太嚴了,就很難去遵守。三是要注重習慣養成。遵守紀律要習慣成自然。養成了習慣,就不會感到守紀律很累。對一些基本的紀律要求,要主動自覺。如果抓得緊就遵守好一些,抓得松就遵守差一些,是不可能養成守紀律的良好習慣的。

講紀律,還要重視執行紀律。也就是對違反紀律的要處理到位。“紅燈停,綠燈行”。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汽車遵守的比摩托車好,摩托車遵守的比自行車、行人好。這就是由于處罰機制的不同、處罰效果的不同。這一點對紀檢監察工作、對機關內部管理都有啟示作用。

二、能力

能力,就是做事的本領。對普通公民來說,能力與作風無關,因為作為公民,作風就是基本道德的體現。但對黨員干部來說,是某一事業的領導者、組織者、承辦者,能力與作風是相互滲透,密不可分的。比如說,一個工作能力不強的人,即使有比較好的工作作風,工作效果往往也很難令人滿意,這就沒有達到加強工作作風建設的初衷。

對不同的人來說,性格特征往往決定能力的差異。但對任何人來說,需要鍛煉培養一些普遍適用的能力。

思考能力。人與人之間能力的最大差異,就是思考能力的差異。善思考的人,就會有觀點、有主見;會觀察,善于發現問題;遇到問題就會想對策,想辦法去解決問題。為什么工作條件、工作經歷相似的人,幾年以后,在別人看來,能力上會有差別,首先是因為善不善于思考、善不善于動腦,也就是工作用不用心。思考是創新的第一步,沒有思考能力就缺乏行動能力,就談不到創新。

表達能力。人與人之間交往,會議交流發言,檢查指導工作都離不開言語表達。這是現代社會對干部的基本素質要求。這就要做到口齒清楚,條理分明,表達準確,態度從容。表達能力不僅僅受性格的影響,更能反映干部對工作的用心程度、思考程度、熟悉程度、敬業態度。

寫作能力。公文寫作,是公務員的基本功。任何一項工作,從部署、開展,到總結、匯報,都要通過文字表現出來。文字材料是反映、展示工作成效的基本手段。尤其是對黨委部門來說,很多工作就是通過文字材料來反映的。但文字工作也是一項吃苦的工作,沒有吃苦的精神、吃苦的作風是很難提高的。

抓落實能力。“三分戰略,七分執行”,不管決策多好、思路多清,如果不付諸實施,不執行到位,一切都會成為紙上談兵。抓落實有三種類型:一是被動應付抓落實。上級催就抓一抓,領導問就動一動,浮于表面,蜻蜓點水,不求過得硬、只圖過得去。二是按部就班抓落實。能夠執行上級和領導指示,但照本宣科,依葫蘆畫瓢、不會結合實際求創造。三是主動創新抓落實。吃透精神,結合實際,主動謀劃,力求更好。

這四種能力,是培養能力的能力。因為對一個沒有走上領導崗位的普通工作人員來說,不能要求他在現有的崗位上就具備了上一級領導崗位的領導能力。但如果他具備這四種能力,就能夠在新的崗位上,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具備與新崗位相適應的領導能力。

三、效率

效率,是指的單位時間里實際完成的工作量。因此,所謂效率高,就是在單位時間里實際完成的工作量多,對個人而言,意味著節約了時間。

效率也是作風,效率的高低往往能夠反映出作風的優劣。通俗地說,講效率,就是要“出活”。

態度上想“出活”。就是重視的程度、敬業的程度、用心的程度。這“三個程度”反映的就是工作態度。我們常常說“態度決定一切”,意思是說,同樣的事,態度不同,結果也就不同。所以,要想把事情做好,必須先把態度端正好。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承擔,可能有不同的效果,往往是因為態度的差別;同樣一個人,承擔幾件事,每件事的效果也可能不一樣,這往往也是因為態度的差別。所以,我們提倡的態度,是要一以貫之、持之以恒,也就是在良好心態基礎上,養成態度上的好習慣。

能力上會“出活”。能力和效率是密不可分的。能力是效率的基礎,沒有能力何談效率。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能干事,干成事”。從效率的角度來說,同樣一件事,能力弱的人可能花很長時間也辦不了;能力一般的人可能花較長的時間能辦成,但質量也許一般;能力強的人可能花較短的時間就能辦好,質量也有保證。這就是能力的差異所帶來的效率差別。所以能力決定效率。

機制上促“出活”。機制,是經過實踐檢驗證明有效的、較為固定的方法。但固定是相對穩定,固定不是默守陳規、因循守舊。講機制,離不開創新。創新機制,是為了提高效能。《實施意見》中,提出“推行基本建設項目并聯審批”、“實行總時限承諾制和收費‘一表制’”、“建立重大投資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制度”等等,都是適應形勢的發展變化,創新行政審批機制,提高審批效率的具體舉措。

紀律能力效率,是新時期干部作風建設的重要內容,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在工作中綜合地表現和反映出來。紀律能力效率,從黨員干部承擔的工作職責來說,是起碼要求,是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但這同時也是一種高標準要求,因為要真正達到這三點要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沒有高度的自覺、堅強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付出,是做不到、做不好的。所以,黨員干部要把紀律能力效率作為提升素質的三大基礎,作風建設的三大基石,事業發展的三大推力,高度重視,增強自覺,加強鍛煉,刻苦磨礪,不斷取得新的進步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