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7 05:04: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大學畢業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大學畢業教育

大學畢業生心理健康教育定位研究

摘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變革,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環境、接觸的信息以及文化思想等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們的心理、思想、行為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由此導致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層出不窮,尤其是大學畢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加突出,因此針對大學畢業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但是目前高校的畢業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還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科學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定位并據此制定完善的實踐策略,對大學生未來的健康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畢業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定位;實踐策略

在高校教育中,畢業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一方面他們經過大學階段的學習已經具備了較為專業的知識技能和較為成熟的思想及行為模式,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他們即將踏入社會,面臨社會生存與職業發展等不同于其他大學生的巨大壓力,所以容易出現心理狀態上的波動。例如,激烈的就業競爭、升學和深造的選擇、個人情感的抉擇等,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畢業生會不可避免地在心理和思想上產生負面情緒,進而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發展。因此,對大學生畢業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也是教育者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當前大學畢業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當今社會,經濟以及信息科技迅速發展,大學畢業生不僅享受著社會進步發展帶來的便利,同時也要面對現代社會的各種壓力和負面信息,因此很多畢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出現心理問題的畢業生比例不斷升高,嚴重影響了大學畢業生的健康發展。具體來說,當前大學畢業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有以下幾種:(一)就業壓力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當前我國高校的畢業生逐年增加,同時用人單位對人才綜合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因此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首先,畢業生在經過十幾年無憂無慮的求學生涯后,要面對全新的社會生活和工作階段,除了內心對未來的惶恐不安外,還要考慮如何選擇未來的就業方向,所選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如何,如何應聘到心儀的崗位等,這些都是畢業生需要面對和考慮的問題,很多畢業生在選擇和思考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焦慮、擔憂、猶豫不決、情緒低落等問題,容易對畢業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其次,很多畢業生會在就業前參與崗位實習,在此過程中,很多畢業生會感覺實際的就業環境和工作內容與自己的預期相差甚遠,由此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從而對就業和未來發展產生悲觀、消極、煩躁的情緒,影響自身的心理健康。再次,大學生在就業中容易受到社會和網絡上的負面思想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的影響,由此導致就業不順,也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此外,有的大學生在失去一定的就業機會或覺得就業單位不理想時,會選擇創業,但是由于大學生社會經驗和創業經驗的缺乏,其面臨的壓力也是巨大的。總之,就業是每個畢業生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最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板塊,需要教育者重點關注。(二)學業壓力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大學畢業生的未來規劃中,除就業外,繼續學習深造也是他們的重要選擇之一,同時,畢業生還要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答辯等任務,因此畢業生的在校學習生涯雖然接近尾聲,但是仍面臨很大的學業壓力,可能會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首先,畢業設計及畢業論文是畢業生必須完成的學業任務,很多大學生平時對學業不夠重視,畢業時面對論文無從下手,在論文寫作時焦慮、抑郁、迷茫,產生很大的壓力,進而產生不良情緒和問題,甚至有的學生在畢業前還有的學科面臨補考、重修等現實問題,如果不能完成學分,甚至面臨無法順利畢業和拿到學位的問題;其次,大學畢業后,很多學生會選擇進一步深造,參加考研或出國留學,為實現這一目標,大學生需要艱苦的學習和煩瑣的考核,在此過程中,學習的苦悶、壓力,對能否成功考取的不確定,周圍同學順利就業等都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很多學生會出現迷茫、悲觀、不自信、壓抑等負面情緒,會對自己的選擇產生懷疑,如果不能及時排解會使學生心理健康出現問題。(三)情感影響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大學階段,很多大學生都開始了自己的校園戀情,情侶之間經過大學幾年單純美好的相處后大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是到了畢業階段,各種現實問題接踵而至,兩個人不同的畢業去向和選擇、不同的工作地域、家庭的安排和意見等,這些因素往往會給大學生單純的戀情帶來沖擊,很多情侶會不可避免地發生爭吵、分手等,在此過程中畢業生的心理和情感往往會受到較大的影響和傷害,會產生失望、難過、悲觀、沮喪等情緒,或者對未來喪失奮斗的激情和動力,甚至有的大學生會自暴自棄,做出過激的行為,產生較為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情感影響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是教育者不可忽視的重點。

二、大學畢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定位

查看全文

勞動力市場下大學畢業生配置問題探析

一、問題的緣起

人力資本投資能夠提高人力資本存量,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前提條件;人力資本配置則能夠實現人力資本效用的最大化,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而人力資本的配置主要是通過勞動力市場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引領來實現的。目前,社會關注的焦點多集中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上,對大學畢業生配置狀況的關注還不夠全面。事實上,大學畢業生配置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就業難”聯系在一起的:“就業難”只是某一區域或者行業的“就業難”,并非全面的供給過剩。因此,在高等教育擴展的背景下,從勞動力市場變革的角度進一步研究如何配置好和使用好作為高端人力資本載體的大學畢業生,將是一個急迫和重要的課題。

二、大學畢業生配置不均衡狀況分析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高校畢業生的均衡配置問題已經引起了政府、高校等各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盡管在價格、制度和政策因素的引導下,畢業生在勞動力市場的流向格局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遷,但從整體上看,城鄉、區域和行業之間的不均衡狀況仍比較嚴峻。1.城鄉之間分布差異巨大,但差距在逐漸縮小由于我國仍存在著較明顯的“二元”經濟發展模式,在一段時期內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遠遠落后于工業和城市,在這種狀況下,人力資本水平較高的大學畢業生主要分布在城市,在現代化程度較高的部門工作,畢業生在城鄉之間的分布存在巨大差異。從數字來看:第一,2002—2009年,在城鎮就業的大專以上受教育者占全部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從業人員的比例始終維持在88%左右,只有12%左右的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從業人員選擇在鄉村就業。但從整體上看,城鄉之間的差距表現出了縮小的趨勢。2002—2004年,城鎮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者所占比例平均為鄉村的16倍;2005—2009年,城鎮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者所占比例平均為鄉村的11倍。2.區域之間分布差異顯著,京、津、滬地區優勢明顯隨著大學畢業生就業制度由“統包統配”向“雙向選擇”的轉變,從“孔雀東南飛”到“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現象就愈發突出起來。1997—2009年,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從業人員在東部地區始終在50%左右,中、西部地區對大學畢業生的吸納能力則不斷降低,而且隨著學歷程度提升,這種集中現象更加明顯,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集中的趨勢也十分突出。其中,京、津、滬地區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者占比顯著高于其他地區,而且存在明顯上升趨勢,而其他地區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者占比的差異并不明顯,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升的趨勢也不明顯,因此,不同地區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者占比的差異主要存在于京、津、滬和其他地區之間。3.行業之間分布差異較大,第三產業吸納力增強雖然高等教育規模在不斷擴展,但不同受教育層次的就業人員在行業間的分布格局并沒有明顯的變化。其中,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就業人員主要集中在生產相對較為落后的農、林、牧、漁業工作;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是初中和高中受教育程度者分布比例較高的行業;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員多選擇在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等行業工作,在信息傳輸、金融、房地產、商業服務等行業分布較多的也是大專以上教育程度的從業人員。從這一特點上看,第三產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對大專以上教育程度從業人員的需求較大,成為他們主要的就業去向;同樣屬于第三產業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以及居民服務業,對大專以上教育程度者的容納力則明顯不夠。

三、大學畢業生不均衡配置的形成原因

作為高端人力資本的載體,大學畢業生的配置不僅僅是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配置效率的高低還將對經濟增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勞動力市場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銜接仍存在著突出問題,形成了高等教育擴展背景下大學畢業生不均衡配置的現狀,具體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首先,大學畢業生的供應明顯不足,是產生三大失衡現象的本質原因。雖然我國已經開始進入國際公認的大眾教育的中期階級,而且毛入學率指標預計將在2020年達到40%,但是從我國就業人口中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者的占比看仍然較低,據2009年的統計,我國就業人口中僅有7.43%具有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從業人員只是就業人員的一個較小組成部分。以初中受教育程度為“主力軍”的勞動力隊伍人力資本水平較低,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升級,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產生不利的影響。其次,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是大學畢業生配置失衡的首要動因。決定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易的根本因素,不是經濟增長的速度,而是經濟增長的結構,即經濟增長主要靠什么產業和企業來驅動。2011年,我國經濟增長中51.6%仍來自第二產業,其中工業的貢獻率高達44.7%,而來自第三產業的貢獻率才43.7%,遠低于發達國家70%左右的水平。近十年來,我國出現了招工難和就業難并存的格局,這看似矛盾,其實是現行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的必然結果。如果簡單地將一個產業劃分為設計、生產、營銷三個環節,我國主要承擔了生產環節,設計和營銷環節都在外,這種“微笑曲線”兩端在外的模式除導致我國經濟只獲得很低的附加值外,也導致了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農民工的強大需求,而對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大學畢業生則需求不旺。第三,勞動力市場的制度性分割,是導致大學畢業生配置不均衡的基本障礙。制度性分割主要是以戶籍制度及其相關配套制度為屏障,將勞動力市場分割為若干個子市場,早期是城鄉之間的分割,到后來不僅有城鄉之間的分割,更有主要市場和次要市場、體制內市場和體制外市場、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等之間的分割,呈現出一種多元分割狀態。以城鄉之間的分割為例,目前我國的城鎮越來越成為“生產的中心”、“就業的中心”和“消費的中心”,而農村則越來越淪為“資源輸出的基地”和”勞動力流出的基地”,這從根本上抑制了大學畢業生向農村的流動。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傾向于向公共部門和事業單位等體制內市場流動,因為公共部門或事業單位可以帶來多項實際利益,如醫療保險、住房補貼、退休養老、子女入學等,而在民營企業就業則往往缺乏這些福利保障,而且存在較大的勞資風險,這種集中反映了我國勞動力市場存在嚴重分割的事實。最后,政府相關政策不到位,是制約大學畢業生均衡發展的政策因素。提高畢業生培養質量、調整經濟結構和制度改革等,政府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對于如何提高畢業生質量,高校自然是責任主體,但政府對高校若管得過多,高校自主權得不到落實,千校一面就難于避免。比如,對于如何調整經濟結構,使社會經濟環境更有利于創業,使創業成功的概率更大,使創業成為一種風尚,政府的作用至關重要,事實上,創業帶動就業的效應還不明顯,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的有關政策不完善或者是落實不到位。再比如,對于如何進行勞動力市場制度改革,可以說離開政府的推動是寸步難行的。

查看全文

構建高校生的失業保險體制研究

1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及大學畢業生就業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尤其是連續幾年的擴大招生.中國的高等教育開始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換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總規模從1998年的643萬人.增加到2008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總規模達到2907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3.3%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共招生607.66萬人.比上年增加41.74萬人,在校生規模進一步擴大。與此同時,全國招收研究生人數進一步增加.達到44.64萬人隨著高等教育的逐漸大眾化.許多問題也隨之而來.最引人關注的是高校畢業生的失業問題.根教育部的資料:1999—200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均在80%以上.而2002年以后.隨著第一批擴招的大學生進入就業市場.就業率迅速下降并一直在70%左右徘徊200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共計338萬人.其中245萬走上工作崗位.這也就意味著僅2005年就有近百萬大學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窘境2008年全國高校畢業532萬人.全國平均就業率為70%2009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又將再創新高達到610萬人.還有100多萬歷年沒有就業的大學生.加之金融危機導致部分企業發展失利.求職人數的激增、經濟增長的放緩.使得2011年中國應屆畢業生在就業問題上面臨著不同以往的難題中國社會調查所最近在上海、北京、深圳、石家莊、鄭州、成都、沈陽、武漢、廈門、哈爾濱、西安等地抽取1000位應屆大學生進行調查顯示.到2009逐步形成7月為止大學生就業率整體為35.6%從許多高校和研究機構對大學生就業所進行的調查來看.就業率一般要比教育部提供的數據還要低10%~20%。眾所周知.勞動者在失業以后一般可以得到失業保險的幫助.但是對于從未參加過失業保險的如果高校畢業生.一旦畢業時未能落實工作.將面臨難以維持基本生活的困境.為此.為了真正解除大學畢業生的后顧之憂.參照勞動者在失業以后一般可以得到失業保險的幫助的慣例.必須建立大學畢業生失業保險制度.設立專項的失業保險基金.為失業大學畢業生提供切實的物質支持.讓他們在實現就業之前可以維持自己的生活.從而保證這一群體在社會中的穩定性。

2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的重要性

失業保險制度.是指依法籌集失業保險基金,對因失業而暫時中斷勞動、失去勞動報酬的勞動者給予幫助的社會保險制度。其目的在于通過建立社會保險基金,使人們在失業期間獲得必要的經濟幫助.保證其基本生活.并通過轉業訓練、職業介紹等手段.為他們重新實現就業創造條件。

2.1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有利于社會的穩定

失業不僅是個人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失業率增加.對社會所構成的威脅將會呈幾何級數式的發展當一個社會群體的失業率突破一定界限時.社會的穩定性必然受到沖擊.這是不可避免的。從目前狀況來看.大學畢業生失業現象非常普遍.其對社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導致讀書無用論的消極思想重新抬頭大學畢業生作為高知人群.其失業不僅會引起社會人力資源的浪費.而且會產生宣示效應.挫傷社會對教育投資的積極性.從而產生讀書無用論的消極思想.一些農村地區已經有了這一思想苗頭二是大學畢業生對未來失去信心.容易形成社會隱患對于失業的大學畢業生而言.在畢業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很容易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對未來失去信心.并有可能對社會產生不滿情緒.一旦形成過激行為將會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大學畢業生失業保險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大學畢業生在失業期間獲得必要的經濟幫助.保證其基本生活.給大學畢業生一定的緩沖機會.平抑他們的挫折情緒大學畢業生可以利用這樣一個機會去過渡、進入社會的角色.這不僅可以直接優化人力資源的配置.也有利于社會的穩定。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就業市場配置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等教育供求;主體;大學生就業;市場配置

論文摘要:在高等教育供求主體中,大學生是雙重身份的主體:對于高等教育機會需求而言,學生是需求主體;對勞動力市場而言,大學畢業生將成為勞動力供給主體。因此,大學畢業生就業成為供求均衡度的計量指標,也是實現各個主體利益的集中反映。在高等教育供求主體利益的框架下探討大學畢業生就業,是實現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配置的關鍵,以保障高等教育供求主體利益的平衡。

一、高等教育供求與就業市場的“聯姻”

20世紀9o年代末。我國高等教育迅速擴展,擴大高等教育供給是為了滿足個人對高等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以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挑戰。但是,高等教育供給的數量增長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更關鍵的問題是高等教育供給是否能夠轉化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源。確切地說,無論是滿足社會還是個人需求的高等教育供給,其最終結果必須實現大學生個人從潛在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大學畢業生要在就業的勞動力市場上實現配置。實現這個配置過程要求:作為高等教育服務供給者的學校能夠在企業和大學畢業生之間建起通暢的渠道,企業和大學畢業生之間又能夠相互了解,以使所有的供求主體利益更加協調發展。這些要求的實現只能在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中完成,可想而知,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機制的健全與否事關重大。由此可見,高等教育供求與就業市場的“聯姻”是供求實現的最基本前提條件,就業市場機制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高等教育供求伴隨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的變化,如果就業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利益沖突就會得到化解;反之,利益沖突就會加劇。

就業市場機制對高等教育供求的數量和層次結構都有影響,因此,高等教育供求就要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配置作出靈敏反應。我國學者康寧博士認為,由于大量人口涌向高等學校,高等教育供給的壓力越來越大。如果僅僅只從規模擴大來緩解眼前人口壓力帶來的矛盾,勢必導致大量人才出現“無效供給”局面,出現人才過度和人才缺崗的雙重浪費現象。以致這種結構性失調供給的人才數量越多,則無效供給造成的結構性浪費越大,最終使生產性成本上升,勞動生產率下降。因此,高等教育的發展是一種有質量的數量增長和有效益的規模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講結構就是講數量、質量和效益的結構優化;講供給與需求的均衡就是講結構性供需均衡。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是實現資源配置的場所,它反映著高等教育供給數量和結構達到平衡氣象變化。概言之,高等教育供求是通過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配置來實現,它制約著高等教育供求主體的行為(見下圖)。

在高等教育供求實現過程中,勞動力供給者(學生)、勞動力需求者(企業)、高等教育服務提供者(學校)都需對勞動力市場作出應有的反應。也就是說,高等教育的供求活動已納入勞動力市場的運行機制之中,只有這樣供求活動才能滿足各個主體的利益,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否則,高等教育供求主體之間就會滋生出難以消解的利益矛盾,演變為利益沖突。因此,高等教育供求主體利益必然是大學生就業市場配置效果的反映,因為高等教育供求與就業市場之間存在“聯姻”關系。

查看全文

大學生就業質量及就業質量標準研究

摘要:就業問題是廣大畢業生心系的問題,同時也是直接影響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在就業難、就業市場嚴峻的大環境之下,需從根本上找到影響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因素,并根據此建立完善的就業質量標準體系,有效解決目前我國的就業難問題,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質量。

關鍵詞: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影響因素;衡量標準

就業質量不僅僅能夠反映出高校的教育水平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的準確性,同時還可以直觀地反映出我國的綜合實力。通過對影響就業質量的因素進行分析,并制定良好的就業質量衡量標準,可以獲得大學畢業生的有效就業信息。根據就業信息進行教育發展戰略的調整,能夠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

1大學生就業質量影響因素分析

1.1自身因素影響

(1)職業素質。大學生的職業素質是影響其就業質量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大學生本身的專業能力不足,無法勝任工作。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仍然具有錯誤的理念和思想,認為只要上了大學就能找一個好工作。這樣的觀念導致他們在大學學習期間沒有以學業為重,對于知識的學習比較淺顯,而且不具備良好的動手能力與創新思維。在畢業之后,很多的大學生面對自己心儀的工作崗位時容易出現無法勝任,能力不配其位的現象,最終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質量。第二,大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意識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主要體現為:①目前大學畢業生的“風評”并不好,“風評”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大學生的信譽存在有很大的問題。很多的企業對于大學生的評價是能力不好也做不好。而且大學生的跳槽概率也比較大,很多的大學生到企業當中的基層崗位工作一兩個月之后,就會選擇跳槽到別的企業,這樣會使得原企業出現很大的人力成本損失和物力成本損失。因此,目前大部分企業都不愿意招聘應屆大學生入職。②大學畢業生不具備良好的責任心。很多的大學生在工作之后不會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處處抱怨領導、同事,自身的溝通能力也不足,在工作的過程當中認為自己的才華都被埋沒,于是開始“混水摸魚”。③大學生在工作當中缺乏必要的職業技能,無法認同企業的職業文化和職業價值觀,對于企業的依賴度比較低,在工作當中態度消極,容易和企業發生沖突。以上種種,都導致企業對于大學生的評價以負面居多,同時也使得大學生的就業質量下降。(2)心理素質。除了有盲目自信的大學生之外,還有相當多的大學生缺乏良好的就業觀念和就業意識。很多的大學生在畢業之后缺乏奮斗、突破自我的就業觀念,選擇在“舒適區”當中就業。這也反映出了大學生對自己的定位不準確,在就業時盲目進行選擇,很容易錯失良好的就業機會和自我價值實現的機會,最終造成就業質量的低下。此外,還有一部分大學生存在有不自信的就業心理,在求職的過程當中表現得不夠放松、自卑,對自己的評價過于片面,沒有真正看清楚、讀懂自己的價值,這樣的心理導致他們在求職時會遇到很多自己給自己設下的障礙。有的大學生在求職中遇到挫折,就無限地否定自己,喪失了嘗試的勇氣和自信心,甚至還會出現萎靡、一蹶不振等情緒。過度自卑是造成大學生就業質量低下的原因,同時盲目自信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質量下降的原因。一些大學生對自己的定位過高,盲目地認為自己具有高能力、高水平。但是在求職的過程當中現實會給予他們“一記重拳”,導致這部分學生的心理預期崩塌,出現抑郁等心理。

查看全文

后金融危機下就業現狀與舉措

金融危機導致的大規模的失業屬于“周期性失業”,一般情況下,經濟增長一個百分點,可以創造一百萬個就業崗位,也就是說2009年我國依靠經濟增長為社會創造了800萬個就業崗位,相對于2400萬勞動供給數量來說,勞動力市場上出現了嚴重的供大于求的現象。中國社會科學院預測2010年全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速度約達到9.9%,經濟增長所創造的就業崗位仍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青年農民工就業不穩和青年白領就業壓力已成為當前青年就業的主要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一、當前青年的就業現狀及問題。

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的不利影響有一個“滯后期”,由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由外向型企業向各類企業,由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向規模以上企業,由農民工向城鎮勞動力特別是高校畢業生蔓延,勞動供給數量與勞動需求數量上嚴重不平衡將進一步擴大。很多單位都不招人、少招人,就五百強企業高校招聘會而言,崗位減少40%,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凸顯出來。青年人失業(包括待業)占失業總數相當大比率,是我國歷年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傳統的就業制度被打破之后,這一問題顯得尤為嚴峻,改革開放后的20多年基本呈上升趨勢。

1978年失業青年人數為249.1萬人,占城鎮失業人數的47.0%,1988年245.3萬人,占城鎮失業人數的82.8%,與10年前相比幾乎增加了一倍;1997年失業青年人占城鎮失業人數的68.9%,與10年前相比雖有所下降,但仍高于1978年的水平。由于第三次生育高峰時期出生的人口開始逐步進入勞動年齡,中國勞動力資源呈持續上升趨勢。“十五”期間增加5697.23萬人,即每年平均增長千余萬人,2006年為1603萬人。城鎮每年新增的1000萬左右勞動力中,絕大多數是青年。農村有1.5億~2億富余勞動力需要向非農產業轉移,大多數也是青年。教育論文"target="_blank">高等教育連續擴招,大學畢業生人數連續上升,而我國2009年大學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達到74%。[1]1.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派生出新的問題。現在,全球經濟雖然出現了逐漸復蘇的跡象,但是全面復蘇仍是一個緩慢而復雜的過程。國內經濟資源在人為因素影響下,片面流向重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與大學生就業相匹配的知識型服務業則長期低迷。這種產業結構所對應的人才需求狀況,就是低端崗位需求旺盛。我國很多企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需要的只是生產工人和技術工人,所以金融危機給大學畢業生就業帶來了很大壓力,而且還要持續幾年。

在我國,高等教育連續擴招,大學畢業生人數連續上升,2007年和2008年畢業的大學生分別還有100萬人和150萬人沒有找到工作,他們與2009年610萬應屆高校畢業生一起競爭工作,加在一起有860萬人。根據以往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比例,估計有約36%的人能找到工作,還有約500萬人面臨就業的困難。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給我國實體經濟帶來的沖擊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海外市場業務的縮減,二是國內市場需求的低迷。勞動力市場上,勞動供求數量矛盾突出。不少應屆大學畢業生被迫選擇考研,國家也在擴大研究生的招生人數以延緩就業。大學生就業難派生出新的問題:一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已經形成。這是由于高等教育中一個重要的轉變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分配制度改革將大學畢業生推向了市場,作為一種資源,大學畢業生也要受價值規律的作用和影響,同樣要通過使用價值和價值來判斷,和供求關系緊密相連。就業狀況的變化對培養大學生的高等學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對大學生及家庭的一種考驗。目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流入就業困難群體。這一群體的教育程度普遍較高,容易沖動,有可能成為社會沖突的制造者。二是加大受教育不平等。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對于貧困家庭絕對是高投資,如果投資沒有產生回報,勢必影響人們對教育的投入,由就業問題引發公眾教育投資的進一步拉大,會加大受教育的不平等,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

查看全文

金融危機對青年就業的影響透析

金融危機導致的大規模的失業屬于“周期性失業”,一般情況下,經濟增長一個百分點,可以創造一百萬個就業崗位,也就是說2009年我國依靠經濟增長為社會創造了800萬個就業崗位,相對于2400萬勞動供給數量來說,勞動力市場上出現了嚴重的供大于求的現象。中國社會科學院預測2010年全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速度約達到9.9%,經濟增長所創造的就業崗位仍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青年農民工就業不穩和青年白領就業壓力已成為當前青年就業的主要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一、當前青年的就業現狀及問題。

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的不利影響有一個“滯后期”,由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由外向型企業向各類企業,由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向規模以上企業,由農民工向城鎮勞動力特別是高校畢業生蔓延,勞動供給數量與勞動需求數量上嚴重不平衡將進一步擴大。很多單位都不招人、少招人,就五百強企業高校招聘會而言,崗位減少40%,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凸顯出來。青年人失業(包括待業)占失業總數相當大比率,是我國歷年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傳統的就業制度被打破之后,這一問題顯得尤為嚴峻,改革開放后的20多年基本呈上升趨勢。

1978年失業青年人數為249.1萬人,占城鎮失業人數的47.0%,1988年245.3萬人,占城鎮失業人數的82.8%,與10年前相比幾乎增加了一倍;1997年失業青年人占城鎮失業人數的68.9%,與10年前相比雖有所下降,但仍高于1978年的水平。由于第三次生育高峰時期出生的人口開始逐步進入勞動年齡,中國勞動力資源呈持續上升趨勢。“十五”期間增加5697.23萬人,即每年平均增長千余萬人,2006年為1603萬人。城鎮每年新增的1000萬左右勞動力中,絕大多數是青年。農村有1.5億~2億富余勞動力需要向非農產業轉移,大多數也是青年。教育論文"target="_blank">高等教育連續擴招,大學畢業生人數連續上升,而我國2009年大學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達到74%。[1]1.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派生出新的問題。現在,全球經濟雖然出現了逐漸復蘇的跡象,但是全面復蘇仍是一個緩慢而復雜的過程。國內經濟資源在人為因素影響下,片面流向重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與大學生就業相匹配的知識型服務業則長期低迷。這種產業結構所對應的人才需求狀況,就是低端崗位需求旺盛。我國很多企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需要的只是生產工人和技術工人,所以金融危機給大學畢業生就業帶來了很大壓力,而且還要持續幾年。

在我國,高等教育連續擴招,大學畢業生人數連續上升,2007年和2008年畢業的大學生分別還有100萬人和150萬人沒有找到工作,他們與2009年610萬應屆高校畢業生一起競爭工作,加在一起有860萬人。根據以往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比例,估計有約36%的人能找到工作,還有約500萬人面臨就業的困難。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給我國實體經濟帶來的沖擊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海外市場業務的縮減,二是國內市場需求的低迷。勞動力市場上,勞動供求數量矛盾突出。不少應屆大學畢業生被迫選擇考研,國家也在擴大研究生的招生人數以延緩就業。大學生就業難派生出新的問題:一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已經形成。這是由于高等教育中一個重要的轉變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分配制度改革將大學畢業生推向了市場,作為一種資源,大學畢業生也要受價值規律的作用和影響,同樣要通過使用價值和價值來判斷,和供求關系緊密相連。就業狀況的變化對培養大學生的高等學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對大學生及家庭的一種考驗。目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流入就業困難群體。這一群體的教育程度普遍較高,容易沖動,有可能成為社會沖突的制造者。二是加大受教育不平等。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對于貧困家庭絕對是高投資,如果投資沒有產生回報,勢必影響人們對教育的投入,由就業問題引發公眾教育投資的進一步拉大,會加大受教育的不平等,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

查看全文

大學畢業生就業權益法律保障分析

摘要:目前,因就業市場管理規則不完善、行業法律體系不夠健全、人才供需比例失衡以及大學畢業生自身維權意識薄弱等原因,大學畢業生的合法就業權益屢屢受到侵犯。本文詳細列舉了我國大學畢業生所擁有的法定擇業就業權益,分析研究了現階段大學畢業生在應聘求職過程中遭遇的侵權現象,并提出了有效的解決對策,為相關維權活動提供了充分的理論支持。

關鍵詞:大學畢業生;法律;維權;就業

1前言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各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數不斷增多,各高校的畢業生人數也隨之逐年增加,眾多高等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困難問題日益凸顯,很多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不良公司侵害。本文嘗試對相關法律規定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權益的基本內容、大學畢業生法定就業權益受到侵害的具體原因進行分析研究,并列舉了畢業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合理方法。

2大學生畢業生就業權益概述

大學畢業生就業權利指的是大學畢業生依據有關法律規定應當擁有的從事有報酬或預期收益的社會勞動的基本人身權利,也可概括為抓住機會把自身的生產技術和社會生產資料相結合以獲利的權利[1]。根據我國相關擇業就業法律政策規定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依法享有的基本權益主要有公平推薦權、自主擇業權、接受就業指導權、公平待遇權、平等就業權、違約求償權和就業信息獲取權。此外,根據相關法律規定與不同地區現實情況差異,畢業生還依法享有例如戶口檔案保存權等各類基本就業權益。

查看全文

大學生就業中法律問題及解決思路

摘要:隨著大學生就業體制的轉變,規范大學生的就業、擇業成為一個突出問題。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視以及高校法律常識教育的欠缺、就業市場的不成熟,導致大學生的就業權利屢屢被侵害。通過轉變高校的觀念,增加法律知識的傳授,加強就業法律知識的宣傳,增強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合法就業。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法律問題;思路

隨著高等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發展、轉型,大學畢業生的數量每年都在不斷地增加,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益突出。同時,我們也看到由于缺乏法律意識,大學畢業生不知法、不懂法,造成了就業權利被侵害,更是增加了就業難度。

一、大學畢業生在就業中法律意識欠缺

(一)誠信意識差

隨著大學畢業生數量的增加,就業崗位相對減少。許多畢業生為了爭取就業機會,增加競爭力,得到一個心儀的工作崗位,不惜違背誠信原則,偽造虛假材料。一個是在就業推薦表和個人簡歷上弄虛作假、虛構經歷、涂改成績,個人簡歷與事實有較大出入,只談優點不談缺點。一個是偽造各種獲獎證書、資格證書,用盡各種手段,對應聘材料移花接木,使求職材料中的水分越來越多。據北大網絡人力資源部在招聘會上發現,300多份簡歷竟然有一半摻假。[1]P173

查看全文

對畢業生就業難的社會學透視論文

摘要: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既有社會轉型大背景的原因,也有社會風氣的不良影響,但問題的根源出在大學生自身,歸根到底,是畢業生個體未能取得社會化的“畢業證書”。從本質上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是一個應該淡看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常態現象。

關鍵詞:大學畢業生就業大學生角色社會化大學生就業市場

大學畢業生是我國勞動力資源中的一個優秀的群體,大學畢業生合理、及時而充分的就業,從某種意義上說,對經濟發展、國家穩定和社會進步有著重要意義。近幾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學校、畢業生及其家長的普遍關注,人們不禁要問,大學畢業生就業為什么這么難?難道高校畢業生真的是供過于求了嗎?本文試圖從社會學的角度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進行分析,以期人們對這個問題有一個理性的認識。

一、就業難的大背景:社會轉型的影響

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首先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復雜的世界性難題。當前中國社會正處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加速期,表現為從政治中心向經濟中心轉變,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從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轉變,從無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這種社會轉型必然帶來社會環境、教育體制、就業體制、生產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的重大變化,并對畢業生就業產生影響。

首先,我國正面臨著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產業結構的重組,特別是傳統產業比重的下降,致使高等教育的學科和專業的培養結構難以跟上這種變化,出現了人才市場上的供需矛盾,造成畢業生就業困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