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會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5 11:41: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法治社會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法治社會論文

市民社會法治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市民社會;法治;基礎

[論文摘要]市民社會就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追求多元化和民主的社會。這種社會為法治的成長創造了適宜的社會環境。市民社會孕育自由、平等的法治理念,促進法律形式化,市民社會權利和制約國家權力。

一、市民社會的概念及特征

(一)市民社會的概念及演變

“市民社會(civilsociety)這一概念源于西方,它在思想史上的演變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在西方古典市民社會理論中,“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文明社會”之間沒有明確的區別,與政治國家混為一談,這種意義上的市民社會已經失去了在當代的價值。現代市民社會理論強調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二元結構,并堅持市民社會更多地具有經濟性而非政治性的內容。最早把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做出明確劃分的是黑格爾。針對黑格爾的國家決定社會的觀點,馬克思指出國家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應當是社會決定國家,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非相反,當代市民社會理論的主流著重強調市民社會的社會關系領域和文化一意識形態領域,主張以市民社會—經濟—國家的三分法來代替國家—市民社會的二分法。當代最具影響的兩位市民社會理論家首推葛蘭西與哈貝馬斯。葛蘭西強調市民社會的文化意義而非經濟意義。哈貝馬斯提出了“系統世界”與“生活世界”的二元分析框架。他主張重建“非政治化的公共領域”以便使社會文化系統漸次擺脫政治化和商業化以及技術統治論的影響而獲得獨立的發展,進而重現生活本身的意義和價值。

(二)市民社會的特征

查看全文

送法下鄉建設法治社會研究論文

關鍵詞:送法下鄉/迎法下鄉/理性選擇/法律實踐/法律祛魅

內容提要:鄉土社會的法律實踐是一個法律逐漸祛魅化的過程,即從基層司法建設魅化法律到農民法律參與下的法律脫魅。法律的祛魅化使農民對法律有一個更為理性的認知和選擇。法律實踐和法律參與的“知情祛魅”邏輯從主體角度抑制了農民對法律的需求,而基層司法體制的諸多弊端和缺陷則從外在限制了農民的法律需求。由此可見,結構混亂雖然使鄉土社會產生了法律需求,但這種需求的擴展性和持續性存在問題。因此,當下鄉土社會的法律實踐并非簡單地從“送法下鄉”向“迎法下鄉”轉換。

鄉土社會秩序何以建立和維系一直是學界探討的焦點話題,而作為鄉土社會外生性力量的國家司法權力如何深入鄉土社會,并在鄉土社會扎根以及建立法律秩序又是其中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普法運動”和“送法下鄉”是學術界討論這一問題的慣用范式,認為法制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和保障,“基層司法建設”是建設現代法治國家的重要“方略”[1]。“送法下鄉”范式曾在知識界掀起了一場關于法律移植與本土資源、法律的現代性與地方性以及國家法與民間法之間關系的論爭。

近年來,針對“送法下鄉”范式,董磊明等認為當下的中國農村“結構混亂”,具有明顯的現代性特征,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鄉土中國”和“熟人社會”,因此法律在鄉土社會的實踐場景和邏輯已發生變化,鄉土社會對法律的需求增大。這些變化使得“迎法下鄉”具有了現實的可能性[2]。在“迎法下鄉”的框架中,鄉土社會已不僅僅是一個“立法和執法對象”,農民也從單純的國家司法權力規訓的客體和法律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成具有能動性的法律實踐主體。

因此,“迎法下鄉”與“送法下鄉”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卻從立論的基礎上挑戰了“送法下鄉”范式。那么,“送法下鄉”與“迎法下鄉”是否是鄉土社會的法律實踐邏輯在不同歷史階段之間的斷裂與置換?換言之,“迎法下鄉”是否真正實現了范式革命,成為一個具有普遍性的新范式?如果不是,那我們又該如何去理解和解釋當下鄉土社會法律實踐所表現出來的新特點?對此,我們只有將這些問題置于鄉土社會法律實踐的歷史脈絡之中進行考察方能做出一個具有說服力的判斷。

一、法律的魅化:鄉土社會的司法建設

查看全文

和諧社會法治建設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市場經濟;和諧社會;法治建設

論文摘要:該文以和諧社會與法治為主題,從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及和諧社會內涵為出發點,通過對完善市場經濟機制對和諧社會構建的作用、和諧社會對法制的要求及我國的法治建設三方面的描述,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法學理論支持。

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這是我國社會在急劇轉型的重要歷史關頭,針對日益突出的社會矛盾而提出的新概念。從同志對和諧社會的概括描述可知:法治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它為和諧社會的構建保駕護航。

1.構建和諧社會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具有戰略性意義

1.1和諧社會的內涵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使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能夠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的社會,是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社會。包括經濟和諧、階層和諧、政務和諧、區域和諧、民族和諧、文化和諧、代際和諧等。和諧社會可以歸結為28個字: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1]

查看全文

和諧社會下法治訴求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和諧社會;法治

論文摘要:“和諧社會”主要是個哲學、政治學、社會學上的概念,不能簡單地套用于法學范疇。在把法治轉化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還需要理論上的探索和實踐上的檢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質上是法治社會,法治是將“和諧社會”由理念變為現實的必由之路。法治保障和諧社會穩定運行;法治化解和諧社會各種矛盾;法治調節和諧社會各種利益沖突。

對于和諧范疇的理解主要體現在美學、哲學、社會學、倫理學等學科之中。在美學上,最為典型的是古希臘畢達哥拉和愛利亞派,他們以數的理論為基礎,從音樂的和諧(數的比例)出發論證了整個“宇宙秩序”。他們認為音樂、幾何、雕塑、宇宙天體中都有和諧的范例,它們都可以通過具體的數字、比例來體現,這個數字比例就是黃金分割率。[1]在哲學上,中國古代哲學是為典型,《易經》中的“太和”、孔子的“中和”等無不作為其哲學思想的核心范疇。在社會學上,和諧主要作為一種社會理念或社會理想,在那樣的社會里人人各得其所、各享其樂、其樂融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一種對美好社會的向往,人們對之傾注了過多的理想和情感色彩,和諧社會的概念開始被泛化以至被濫用、誤讀。“‘和諧社會’這個現代政治學、社會學概念,不能簡單地套用于法學范疇。”[2]

一、法治調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利益

正如上所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一個充滿著矛盾的社會。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些矛盾的根源是資源的有限性與人的欲望的無限性之間緊張沖突。法是社會關系的調整器,而社會關系的核心內容是利益。法不過是對社會利益關系的一套調整機制。法律關系是對現實利益沖突的映射,是對利益制衡的表達。正如赫克所言,“法的每個命令都決定著一種利益沖突;法起源于對利益關系的調整機制;法的最高任務是平衡利益。”[3]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各種利益訴求與沖突是客觀存在的。道德、習俗等固然可以調節和諧社會中的各種利益沖突。但是由于道德、習俗存在規范的模糊性,執行的軟弱性等缺陷,人們在根據這些規范行為時要么是自由散漫,要么不知所從。而法律的明確性、強制性等特點可以彌補道德、習俗在調整利益沖突時的缺陷,為人們的社會行為提供了導向性和預期性。

首先,法調節利益沖突的必然性。古人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接為利往。逐利乃人之本性,正是逐利才凝聚了各種社會力量,推動著社會歷史的變革。而各種各樣的社會力量圍繞各種利益所展開的相互沖突、相互制約與彼此合作便構成了和諧社會內在圖景。有限資源與無限需求之間的緊張沖突注定了社會利益關系的對立與糾葛。利益總是有限的,當一部分人取得利益時,必以對方喪失利益為前提。因此,各種利益關系此消彼長,相互制約。在這些利益的沖突關系中,有多種調節方式,如道德、習俗、宗教等都對利益糾紛起著一定的調節作用。但是由于這些調節方式的模糊性、軟弱性決定了它們調節利益(尤其是重大利益)沖突的有限性。如果任其自然發展,必然導致弱肉強食,人類在自我的斗爭中會自取滅亡,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有國家保證的手段來調整這些利益關系。法律由于其本身的明確性、強制性、權威性等特點決定了它對利益(尤其是重大利益)沖突調節的必然性。“作為利益整合的工具,法負載著根植于一定利益格局的價值偏好與選擇,并將其外化為一定的權利(或權力)、義務和責任模式,進而能動地實現利益沖突的偏向性保護及利益結構的協調平衡。”[4]

查看全文

和諧社會法治分析論文

立法要追求法律的統一性,執法要有一個忠實于法律的公務員隊伍,再加上一個獨立的公正的司法系統,最后還有一個發達的法學教育給社會提供法治理念、提供法治的主體。只有這幾項合起來,我們才可以說,構筑法治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了。

和諧社會一定是以法治為前提的社會。法治描述了這樣的一種社會狀態,在這個社會狀態中,法律約束住了國家的權力,權利在人與人之間得到和諧的配置。法治的實現條件有三:一是“精神要件”,法治國家是需要一些觀念和精神來支撐的;二是“實體要件”,實體要件就是基本的制度和基本的治國原則;三是“形式要件”,形式要件就是實現制度的時候所需要的各種技術和支撐。

一、法治的精神要件

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有一系列和它相適應的理念,這個理念就是精神要件。其實質是,法律與權力交互作用時人們所做的價值選擇和持有的立場。

第一個理念是善法惡法標準理念。法治國家里面的法律一定是善法,法治一定是善法之治。惡法,非法也,不可能催生法治。在此,我們可以談到紐倫堡審判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全世界人民經歷的一場浩劫,納粹分子的罪惡罄竹難書,可問題是,根據法律他們應當承擔什么責任?在紐倫堡審判開始的時候,所有的被告人用同一個理由為自己辯護,那就是“執行法律的人不受法律追究”。希特勒是一個很完美的形式法制主義者,盡管他最后是用毒氣用槍屠殺了六百萬猶太人,但是在屠殺之前經過了法律程序。希特勒制訂了三部法律把猶太人逼上了絕路:第一部法叫做身份法,就是把猶太人和其他人分別開,猶太人身上必須要有一個符號,就是現在我們見到的以色列國旗上的符號,見到這種符號的人就可以對他區別對待。第二部法就是剝奪猶太人的財產,禁止猶太人經商,要經商就必須把現在所有的財產都留給德國,然后離開德國。有錢人都走了,剩下的留在德國的那些猶太人有第三部法律等待著,這就是強制勞動法,所有的有勞動能力的猶太人每天都必須工作16小時以上,這樣很強壯的猶太人都變得骨瘦如柴,當他們失掉了一切勞動能力的時候就把他們趕到火車上拉往集中營,最后屠殺。這就是希特勒的三部曲,“屠殺六百萬猶太人是通過法律實現的”。因此所有的戰犯都說,“我是在執行法律,對這六百萬人的死亡我不負有責任”。法官們陷入了尷尬境地,不得不休庭。因為法官也信奉這條法治原則——執行法律的人不受法律追究。

著名的德國法學家拉德布魯赫也看到了這個兩難問題,于是寫了一篇文章,叫做“法律的不法與超法律的法”。他寫道,有一些法的基本原則,它們的效力比任何法律規則更強而有力,以至于如果一項法律與它們相矛盾,那么,這些法律就只是強權的運作而不配叫做法律。法官們從他的思想里獲得啟示,最后得出來的結論是:“凡是展示人類的共同理性、以維護人權為特征的法才叫法,背離了人類的共同理性以剝奪和踐踏人權、侵犯人的尊嚴的法不叫法”。這樣的話,法律就分成了法上之法和法下之法,法上之法被稱作善法,法下之法被稱作惡法,而惡法非法。所以再次開庭的時候,法官斷然駁回了被告們的辯護理由。

查看全文

和諧社會刑事法治構建論文

沒有公正,就不會有社會和諧。法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完善法制是對和諧社會的支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由法治保障的有序的、民主的、公正公平的、尊重和保障人的權利的社會。刑事法治作為法治的重要一環,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刑法作為國家統治的有力武器,作為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工具,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又有著與一般法律不同的作用和特征。

一、刑事法治更多地更為直接地關注社會和諧的方面,即“沖突”與“斗爭”。

思考問題,常常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尤其是反面問題不能不加以思考。在全社會高呼“和諧社會”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聽到不同的聲音?

和諧的反面是什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對“和諧”的解釋是“配合得適當的勻稱”。那么,它的反面,就是不配合,就是不適當,也不勻稱。換言之,就是沖突,用中國人常用的一個詞,就是斗爭。北京大學法學院的鞏獻田教授在《談社會和諧——“法治、政治和德治”建設和創新》一文中,對“斗爭”一詞在經典文獻中的運用作了一個統計:在《鄧小平文選》中,第一卷有273個,第二卷中140個,第三卷有48個:著作中有“斗爭”一詞491個;中共十六大報告有“斗爭”一詞5個;新黨章有“斗爭”一詞2個,“奮斗”一詞5個。為了我們整個社會的和諧,我們應該按照說的去做,即“我們共產黨人的哲學是奮斗的哲學,要為黨、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奮斗。”要社會和諧就需要斗爭,需要奮斗。

刑法,是國家統治的有力武器,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工具。刑法的功能就是打擊和預防犯罪,保護人民。因此,刑法更多地更直接地關注社會中的矛盾沖突,關注社會中的黑暗面,而在“和諧與沖突”這一對矛盾體中,通過與不和諧的現象作斗爭,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

二、刑法不是通過妥協達到表面的和諧,而是通過更為有效和更為有力的打擊,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查看全文

和諧社會法治建設研究論文

死刑是一種古老而又嚴厲的刑罰手段。自古以來,“治亂世用重典”,“殺人者死、傷人及盜者抵罪”就是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然而,在人類走向文明與和諧社會的今天,死刑卻以其殘酷性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質疑。當今世界,已經有124個國家和地區完全廢除或者實際上不再執行死刑。近年來,在我國刑事法學界的大力推動下,減少和合理限制死刑的適用,逐步廢除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也逐漸在立法、司法和學術界形成共識。但如何合理限制死刑的適用,專家學者們存在不同的見解。3月11――12日,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的中英“死刑適用標準及死刑限制”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就此進行了深入探討。

實體限制:從嚴控制死刑適用的標準

聯合國大會于1966年通過的《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六條第二款規定:“在未廢除死刑的國家,判處死刑只能是作為對最嚴重的罪行的懲罰。”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于1984年公布的《關于保護死刑犯權利的保障措施》第一條規定:“在沒有廢除死刑的國家,只有最嚴重的罪行可判處死刑,應理解為死刑的范圍只限于對蓄意而結果為害命或其他極端嚴重后果的罪行。”我國《刑法》第四十八條規定:“死刑只適用于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這些規定都是我們限制死刑的國際法和國內法的依據。因此,要減少和限制死刑的適用,必須根據有關國際公約和刑法的規定,從實體上研究從嚴控制死刑適用的標準。

首先,要正確理解“罪行極其嚴重”,其包含三層意思:一是犯罪性質特別嚴重;二是犯罪行為所造成的后果特別嚴重;三是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特別嚴重。因此,無論在立法上確定某一罪名是否應當設定死刑,還是在某一具體案件中是否應當適用死刑,都必須考慮到這些含義。其次,還必須從犯罪主體上嚴格限制死刑的適用。中國人民大學高銘暄教授建議,為了更進一步減少死刑的實際適用,立法上應考慮對下列二種人排除死刑的適用:一是七十周歲以上的老人,因為這一類人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響,其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對社會的危險性相對較小,對其適用死刑難以達到刑罰的目的;二是哺乳期的婦女,這是出于人道主義的要求,體現對嬰兒和婦女的特殊保護。

國家法官學院張泗漢教授從擴大死緩的適用范圍,提出了減少死刑適用的對策。他認為,立法上應明確用列舉那些情形應當適用死緩的表述,改變現行死緩適用中“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模糊規定;同時,還應當從犯罪種類和犯罪主體上擴大死緩的適用;對死緩犯執行死刑的條件也應當嚴格限制,將其改為“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犯應當判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故意犯罪,查證屬實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執行死刑。”

程序限制:改革復核制度與完善證據適用

查看全文

和諧社會法治建設探究論文

死刑是一種古老而又嚴厲的刑罰手段。自古以來,“治亂世用重典”,“殺人者死、傷人及盜者抵罪”就是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然而,在人類走向文明與和諧社會的今天,死刑卻以其殘酷性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質疑。當今世界,已經有124個國家和地區完全廢除或者實際上不再執行死刑。近年來,在我國刑事法學界的大力推動下,減少和合理限制死刑的適用,逐步廢除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也逐漸在立法、司法和學術界形成共識。但如何合理限制死刑的適用,專家學者們存在不同的見解。3月11――12日,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的中英“死刑適用標準及死刑限制”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就此進行了深入探討。

實體限制:從嚴控制死刑適用的標準

聯合國大會于1966年通過的《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六條第二款規定:“在未廢除死刑的國家,判處死刑只能是作為對最嚴重的罪行的懲罰。”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于1984年公布的《關于保護死刑犯權利的保障措施》第一條規定:“在沒有廢除死刑的國家,只有最嚴重的罪行可判處死刑,應理解為死刑的范圍只限于對蓄意而結果為害命或其他極端嚴重后果的罪行。”我國《刑法》第四十八條規定:“死刑只適用于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這些規定都是我們限制死刑的國際法和國內法的依據。因此,要減少和限制死刑的適用,必須根據有關國際公約和刑法的規定,從實體上研究從嚴控制死刑適用的標準。

首先,要正確理解“罪行極其嚴重”,其包含三層意思:一是犯罪性質特別嚴重;二是犯罪行為所造成的后果特別嚴重;三是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特別嚴重。因此,無論在立法上確定某一罪名是否應當設定死刑,還是在某一具體案件中是否應當適用死刑,都必須考慮到這些含義。其次,還必須從犯罪主體上嚴格限制死刑的適用。中國人民大學高銘暄教授建議,為了更進一步減少死刑的實際適用,立法上應考慮對下列二種人排除死刑的適用:一是七十周歲以上的老人,因為這一類人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響,其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對社會的危險性相對較小,對其適用死刑難以達到刑罰的目的;二是哺乳期的婦女,這是出于人道主義的要求,體現對嬰兒和婦女的特殊保護。

國家法官學院張泗漢教授從擴大死緩的適用范圍,提出了減少死刑適用的對策。他認為,立法上應明確用列舉那些情形應當適用死緩的表述,改變現行死緩適用中“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模糊規定;同時,還應當從犯罪種類和犯罪主體上擴大死緩的適用;對死緩犯執行死刑的條件也應當嚴格限制,將其改為“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犯應當判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故意犯罪,查證屬實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執行死刑。”

程序限制:改革復核制度與完善證據適用

查看全文

法治與社會管理創新論文

一、法治作為社會管理創新基本手段的豐富內涵

王利明先生從法治是人們幸福生活的保障,法治使人們自由、有尊嚴地生活,法治社會使人們具有安全感,法治能夠給社會帶來公平正義等方面闡述了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法治。[4]黨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們的目標追求,這種目標已被我國憲法所確認。當前,隨著社會建設的深入開展,黨中央又審時度勢地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大戰略舉措,法治與創新社會管理的關系便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種關注不但是法治理論的延伸,也是社會管理創新實際的需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顯然,法治成為保障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的重要舉措。重大的社會管理創新是法治基礎上的社會管理創新,因此,管理社會最先進、最可靠的方法應該是法治,而不是其他。tl]

二、法治背景下的社會管理創新

毫無疑問,法治國家建設是我國寫人憲法的目標追求,任何階段性的經濟社會建設都要服從并服務于法治國家建設大的背景。按照法治國家的建設要求,法治國家應該是有限政府、公民社會、社會自治、依法為治等要素的綜合體。在法治國家不存在單一的管理主體和管理客體,而是社會各種管理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相互制約、相互協作的過程,法治背景下的社會秩序應該是治理的結果。因此,法治背景下的社會管理創新應該凸顯治理的理念:第一,管理是傳統社會的治理模式,在傳統的社會管理下,政府是社會管理的主體,人民是被管理的對象,而這種管理模式是我們要打破和修正的。第二,我國本是以行政權力管理國家事務并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國家,創新社會管理就是要打破這種舊的管理模式。第三,在社會管理的表達中,需進一步厘清社會管理的主體、客體和內容,重視對政府和權力的限制與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重視人民群眾的創造力。第四,在社會管理創新的表達中,應凸顯法治作為社會最大共識的基礎作用。總之,創新社會管理貴在“新”字,但這個“新”是符合法治精神和客觀實際的創造,是能夠真正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利益的創新舉措。在當前的社會管理創新中,更應該強調依法創新,使社會管理創新不致偏離法治的軌道。

三、社會管理創新一限權還是治民

從打造服務型政府的角度看,限制政府權力、制止行政權力擴張是社會管理創新的應有之義,但社會管理創新也有可能導致行政權力的擴張,使限權變為擴權,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厘清社會管理的主體、客體和內容。建設法治國家是我國憲法所確立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社會建設和創新社會管理自然要在法治國家建設的大背景下展開,社會建設和創新社會管理既是對原有機制體制的進一步發展,也是對現實社會矛盾的應對,創新社會管理所要達到的目標是以法治為基礎,形成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體系,是一場涉及管理主體、客體、內容的深刻變化。所謂社會管理,一般是指“管理主體在法律法規政策框架下,通過各種方式對社會各個領域各個環節進行組織、協調、服務、監督和控制的過程”。⑴管理主體是社會管理的實施者,同志在省部級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社會管理格局,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強化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強化各類企事業單位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責,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增加服務社會能力,支持人民團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同志的講話,明確指出社會管理的主體包括黨委、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人民團體、人民群眾。客體是存在于主體外客觀存在的事物,是與主體相對應的客觀存在。在社會管理關系中,客體是指客觀存在的社會事實,包括社會生活、社會事務、社會關系,幾乎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社會管理的內容紛繁復雜,內容形式多樣,它主要表現為各管理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組織、管理社會生活的過程,是社會管理主體工作的具體展開。總之,從建設法治國家的角度看,建設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發揮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人民群眾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是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不是為行政權的擴張造勢,而是要在限制政府權力、增加政府服務功能、培育社會主體的自治能力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查看全文

和諧社會的法治研究論文

立法要追求法律的統一性,執法要有一個忠實于法律的公務員隊伍,再加上一個獨立的公正的司法系統,最后還有一個發達的法學教育給社會提供法治理念、提供法治的主體。只有這幾項合起來,我們才可以說,構筑法治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了。

和諧社會一定是以法治為前提的社會。法治描述了這樣的一種社會狀態,在這個社會狀態中,法律約束住了國家的權力,權利在人與人之間得到和諧的配置。法治的實現條件有三:一是“精神要件”,法治國家是需要一些觀念和精神來支撐的;二是“實體要件”,實體要件就是基本的制度和基本的治國原則;三是“形式要件”,形式要件就是實現制度的時候所需要的各種技術和支撐。

一、法治的精神要件

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有一系列和它相適應的理念,這個理念就是精神要件。其實質是,法律與權力交互作用時人們所做的價值選擇和持有的立場。

第一個理念是善法惡法標準理念。法治國家里面的法律一定是善法,法治一定是善法之治。惡法,非法也,不可能催生法治。在此,我們可以談到紐倫堡審判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全世界人民經歷的一場浩劫,納粹分子的罪惡罄竹難書,可問題是,根據法律他們應當承擔什么責任?在紐倫堡審判開始的時候,所有的被告人用同一個理由為自己辯護,那就是“執行法律的人不受法律追究”。希特勒是一個很完美的形式法制主義者,盡管他最后是用毒氣用槍屠殺了六百萬猶太人,但是在屠殺之前經過了法律程序。希特勒制訂了三部法律把猶太人逼上了絕路:第一部法叫做身份法,就是把猶太人和其他人分別開,猶太人身上必須要有一個符號,就是現在我們見到的以色列國旗上的符號,見到這種符號的人就可以對他區別對待。第二部法就是剝奪猶太人的財產,禁止猶太人經商,要經商就必須把現在所有的財產都留給德國,然后離開德國。有錢人都走了,剩下的留在德國的那些猶太人有第三部法律等待著,這就是強制勞動法,所有的有勞動能力的猶太人每天都必須工作16小時以上,這樣很強壯的猶太人都變得骨瘦如柴,當他們失掉了一切勞動能力的時候就把他們趕到火車上拉往集中營,最后屠殺。這就是希特勒的三部曲,“屠殺六百萬猶太人是通過法律實現的”。因此所有的戰犯都說,“我是在執行法律,對這六百萬人的死亡我不負有責任”。法官們陷入了尷尬境地,不得不休庭。因為法官也信奉這條法治原則——執行法律的人不受法律追究。

著名的德國法學家拉德布魯赫也看到了這個兩難問題,于是寫了一篇文章,叫做“法律的不法與超法律的法”。他寫道,有一些法的基本原則,它們的效力比任何法律規則更強而有力,以至于如果一項法律與它們相矛盾,那么,這些法律就只是強權的運作而不配叫做法律。法官們從他的思想里獲得啟示,最后得出來的結論是:“凡是展示人類的共同理性、以維護人權為特征的法才叫法,背離了人類的共同理性以剝奪和踐踏人權、侵犯人的尊嚴的法不叫法”。這樣的話,法律就分成了法上之法和法下之法,法上之法被稱作善法,法下之法被稱作惡法,而惡法非法。所以再次開庭的時候,法官斷然駁回了被告們的辯護理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