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素質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7 16:43: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校素質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校素質教育

高校體育素質教育融合思考

1.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的依據

為了提升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我國必然要大力推進現有的教育體制改革工作,堅持倡導和貫徹素質教育,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為此,我國已經采取了相應的措施,頒布了一定的法律法規來推進教育改革工作,這些規定包括《教育法》和《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等等。

2.高校體育中實施素質教育的現狀

高校的老師逐漸重視體育教育的素質教育,同時學生們也要求將體育教學與素質教育融合在一起,以實現自身能力與知識的共同進步。體育老師不能僅僅是督促學生進行體育鍛煉,而應該發揚體育精神,弘揚體育文化,讓學生們的視野更加開闊,而不僅僅只是在體育課堂上加強自身鍛煉,能夠將體育活動延伸到其生活的各個方面。老師要發揮素質教育精神,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和訓練方式,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起來,發揮出學生們的個性,展示他們的體育才能[2]。與此同時,老師們還應該在課堂上加強對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塑造,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升學生的應變能力。總之,素質教育在高校的體育教學中已經越發引起重視,并且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有一定的創新性。

3.體育教學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體育教學對高等院校的教學來說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倡導素質教育的同時,也必須要在體育教學方面融合素質教育,使得受教育者不僅僅是具備為祖國努力奮斗的能力,更能夠具備過硬的身體素質。為了展現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必須要重視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因此高等院校需要將體育教育放在較高的位置來發展,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鍛煉身體的習慣,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從人的身體素質來說,有多個方面的因素會影響到人的身體健康,比如說有生活習慣方面的原因,少部分人會由于遺傳的因素而影響到身體健康,更多的人是缺乏體育鍛煉[3]。因此,為了提升人的身體素質,就需要發揮高等院校體育教育的作用,幫助學生養成自動鍛煉的良好習慣,同時也讓學生有充沛的經歷學習其他知識。高校的體育教學與素質教育融合的作用顯而易見,詳細說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通過加強體育鍛煉,能夠使得人身體的各個方面素質都有所提升,同時還能提升人的意志與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其次,通過在體育教學中推動素質教育還能夠提升學生的運能技能,能夠讓學生的力量與運動速度等方面都得到提升;最后,將體育運動與素質教育融合起來還能使得整個社會的人文素質得到提升,因為推動素質教育能夠弘揚體育文化,讓人民都重視體育運動,而不是只在老師的督促下開展體育運動,同時還能夠加強人們在參加競技運動時的創新精神與競爭意識。

查看全文

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的思考

1.高校體育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

我國高校的體育素質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加強學生們的身體素質,有一個健康的體格,把握運動的技巧;培養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鍛煉心理承受能力;使他們具有溝通交流的思想,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要和周圍的人處好關系;可以正確辨別事物,使自己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有所進步;還要加深對體育活動的熱愛、對體育充滿興趣等等。

2.現階段我國高校體育實施素質教育面臨的問題

2.1我國的高校教育沒有擺脫應試教育和傳統觀念的束縛

我們在高校體育教育的過程中,總是片面強調以傳授體育知識、技能的課堂教學和教師為中心,限制了學生的獨立性活動,忽視了對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雖然這種教育方式曾經發揮過一定的作用,但是弊端還是相當大的,往往導致同學對體育的理論知識很了解但是行動能力卻不行。另外因為考試的存在學校和老師還是有“爭第一”的情結,思維存在一定的誤區:只抓尖子生而忽略了普通的也是大多數的同學。因此這樣的觀念很有必要更新轉變,才能達到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的真正目標。

2.2現在多數的高校對體育的重視得不夠,課程設置整體比較單調

查看全文

高校排球教學與素質教育研究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如何在高校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成為了高校體育教師重點關注的問題。本文先簡要介紹了當前高校排球教學的現狀和問題,然后指出了實現高校排球教學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最后就實現素質教育過程中教學需要注意的事項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高校;排球教學;素質教育

一、引言

隨著體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高校中排球教育逐漸受到了高校師生的重視,如何利用排球教學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成為了高校體育教學中重點關注的問題[1]。目前我國高校排球教學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學生的素質教育。本文在此基礎上對就高校排球教學和素質教育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和研究。

二、高校排球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高校排球的教學現狀主要表現為教師在教學中教學方法較為落后,教學形式和評價形式單一,導致學生學習興趣較低,學習效率較差。此外,高校排球教學中,教材內容的單一也是導致教學有效性較差的主要原因,傳統的應試教育教學理念也使得教師在教學中忽視對學生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的關注,無法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要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查看全文

高校體育素質教育論文

摘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高校體育教育要把握關鍵環節,做好對體育教育的有效管理。自課改提出與不斷深化,近年來高校體育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成績可喜。但需要注意的問題是,高校體育教育管理依舊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本研究以此為核心,對高校體育教育管理現狀進行分析,明確其在管理過程中面臨的發展困境,提出可行性的計劃,做出理性反思,為高校體育教育管理實效的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素質教育;高校;體育教育管理;現實困境;理性思考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高校體育教育的有效性,直接關系到人才的健康成長。而高校體育教育管理的成熟度,將直接影響和左右人才的培養效果。但從教育現代化的視角下出發,傳統的高校體育教育管理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當前高校體育教育的目標和學生的個性化體育學習需求,迫切需要尋求改變,把握體育管理工作的核心。最終從多角度著手,提出可行性方案。

1高校體育教育管理現狀

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的今天,高校體育教育管理環境面臨革新。從當前高校體育教育管理現狀出發,其創新變革主要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內容:其一,經濟環境的轉變使得人才需求發生變化。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之間的競爭核心則是人才的競爭。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良好的教育管理環境是人才健康成長的關鍵所在。從企業的需求角度出發,要求人才擁有較強的專項技能和身心素質,且具備較強的開拓、創新精神,而體育教育管理則是以人才的綜合培養為核心,從而達成體育教育的目標;其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對于高校體育教育管理而言,核心則是要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但學生本身的個體差異明顯,如何準確的把握管理工作的核心,使得體育教育更具針對性,對其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只有全面把握學生的個性學習需求,才能夠發揮體育教育的有效性。由此可見,教育環境下主體地位已然發生轉變;其三,學校的規模效應,使其本身要尋求管理方法。高校的不斷擴招,使得校園人數增加,學校規模擴大。這對于體育教育管理而言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原有的體育教育管理模式已經很難發揮作用,迫切需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以此來滿足在校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要求[1]。綜上所述,從高校體育教育管理現狀來看,多元需求下的管理效果并不樂觀。

2高校體育教育管理的現實困境

查看全文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實踐思路

一、對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認識

要想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水平,首先要對高校綜合素質教育有一個基本認識。所謂綜合素質教育,就是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提高大學生德育、智育、體育等綜合能力為前提,按照一定的評測標準來評定學生在校期間的各方面表現的科學教育理念。人文素質教育從廣義上可以理解為:主要是通過對理工科大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同時對文科大學生加強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1]從狹義上理解為:人文素質教育是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更注重學生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品格的發展,通過教育者的人格魅力與言傳身教,來提升大學生的內在修養,形成具有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與涵養。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引導學生如何修人品、長學識,尊師重道,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境界,促進學生均衡發展。人文素質教育內容十分豐富,從高校來看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人文知識,旨在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國學、史實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高度;人文修養,旨在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精粹,不斷提高自身修養,以適應社會未來發展的需要打好基礎;人文精神,旨在重塑學生精神文化品格,激發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歷史使命感。通過人文素質教育,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將其轉化為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務實”的作風,培養既有思想又有行動能力的綜合人才。

二、人文素質教育在高校中重要作用

1.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

當今社會發展趨勢越來越呈多元化發展,面對信息發展的社會對當今的大學生們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如何在高校中合理利用科學的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以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成為我們更多關注的課題,而人文素質教育能更好的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學生應對社會、民族、人生的精神力量和素養,使其在今后的社會生活和工作中,能以優良的品質,過硬的素質為社會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人文素質教育是塑造大學生精神品格的教育,是對“成人”的教育。如何成長為“完整的人”,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來說也是一個挑戰。當代高校教育的發展依賴于“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這兩個輪子,二者缺一不可。科學是求真,人文是求善。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而人文教育更注重學生品格的修養和精神層面的塑造,對于學生今后認知世界、感知世界都有很好的輔助作用。因此,我們決不能忽視人文素質教育工作。

2.有利于改變大學生人文素質現狀

查看全文

深究高校信息素質教育不足的思考

摘要:本文分析歸納了高校實施信息素質教育過程中的不足問題,針對高校實施信息素質教育過程中的不足問題提出了應采取的對策。

關鍵詞:高校信息素質教育不足

美國高校的信息素質教育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近年來,美國高校十分重視信息素質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強對學生信息素質和信息能力的培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國在“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指引下,教育部門開始意識到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要性。1984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的通知,奏響了我國信息素質教育的新篇章。隨著教育部1985年《關于改進和發展文獻課教學的幾點意見》及1992年《文獻檢索課教學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政策法規的頒布,文獻檢索課在我國高校開始廣泛普及,并成為二十多年來我國高校信息素質教育的主要手段。

一、高校信息素質教育存在的不足

多年來,高校實施信息素質教育雖然對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存在的不足是不容人們忽視的。

1.信息素質教育在全國高校的實施缺乏統一規劃

查看全文

探析中俄高校藝術素質教育比較

摘要:中國與俄羅斯在藝術素質教育方面有較大的區別,兩個國家由于文化背景的因素都有特殊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體系。與中國相比,俄羅斯的藝術素質教育更注重社會和家庭的教育。我國藝術教育應吸取其他國家優秀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了解藝術教育的真正意義。比較中俄兩國藝術素質教育的差異,有針對性地吸收和借鑒,提高人們對藝術素質教育的重視。

關鍵詞:中俄教育;高校;藝術素質

藝術素質教育不僅在于向學生教授藝術的基本知識,也是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和藝術修養。現代的高校藝術素質教育應該結合當代的審美要求和藝術追求,并結合我國的國情和人文特點,在充分借鑒國外教育理念的同時,建立屬于我國特有的藝術素質教育體系。而俄羅斯的藝術素質教育理論和實踐方式比較符合我國的教育理念,又存在很多大膽創新和改革的地方,值得借鑒和學習。相對而言,現在俄羅斯國民的藝術素養普遍較高,所以,要吸取俄羅斯在藝術素質教育領域上的成功經驗,深度發掘我國藝術素質教育事業的潛力,并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

一、藝術素質教育的意義

高校的藝術素質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組成的一部分,也是學校提高學生思想品德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高校的藝術素質教育可以提高當代青少年的藝術鑒賞力和創新能力,進而豐富其內心世界,降低其沉迷網絡和游戲、不愛學習的可能性。藝術素質教育關乎到人類未來的精神追求和信仰,不只是對個人魅力的塑造和培養,也是整個國家和民族興衰成敗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民的藝術素質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是現代化科技不能代替的,也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文明社會的基本手段。藝術素質教育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了解世界各國的風土人情和本國的民族特色,培養青少年的愛國熱情和人文氣質,使青少年不貪戀于物質和財富,從小培養高尚和遠大的理想和追求,進而從個人的層面升華到社會的層面,在社會上形成尊崇藝術的風氣。

二、中國藝術素質教育的現狀

查看全文

淺論高校人文素質教育

摘要:人文素質教育作為高校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和意義毋庸置疑。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前提下,如何拓展各種有效途徑,發掘優質教育資源,推動人才培養工作健康、快速發展,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本文對此問題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人文素質教育

一、關于人文素質教育

近年來,我國高校的發展取得了非常多的成績,從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數量,到高校科研成果的數量等都呈現大幅增長,面對這些振奮人心的成績,有些問題和不足也不容回避。從某種角度講,人文素質教育的缺失仍是制約部分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之一。實際上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關于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呼吁和研究就持續高漲,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已經為越來越多的相關人員所認可。關于人文素質和人文素質教育的概念和定義,相關研究也表現出不同的認識和理解,本文采取具有一種代表性的觀點,將人文素質定義為:包括語言文字修養、文學藝術修養、倫理道德修養、文明禮儀修養、政治理論修養、歷史和哲學修養等,它是一個人外在精神風貌和內在精神氣質的綜合表現,也是一個現代人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這一定義強調的是人作為社會個體,其自身內在的綜合素質和文化修養,代表著先進積極的文化印記。而人文素質教育則以此為依據,界定為:人文素質教育就是通過各種教育形式,引導學生進行自身實踐,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轉化為自己的經驗,形成牢固的人文科學基礎知識、良好的社會心理與文化修養,樹立人文精神及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活動。這種概念基于一種實踐論的取向,強調的是外界的干預和影響,對于個體內在思維、認知、情感等方面的推進和引導。

二、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毋庸置疑,面對當前高校人才培養“同質化”以及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等問題,對于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問題與不足,強化此種教育的意義則更為凸顯。高校培養的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中間力量,他們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文明標尺和高度,同時他們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全新文化的創造者與推進者。從宏觀角度分析,高校培養的絕不僅僅是一群具有完備學科知識的“高級技工”,這里沒有貶低技工的含義,而是強調高校畢業生不僅僅要擁有良好的就業技能,還承擔著文化傳承與發揚的重任。黨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視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工作。尤其是上個世紀末以來,陸續出臺多份決策,包括教育部于1998年頒布的《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于1999年出臺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發〔1999〕9號)等都明確要求學校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力度。在高校進一步強化人文素質教育勢在必行。然而在新媒體急速發展的當前,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開展又面臨著全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尋找新媒體與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之間的契合點,探究有效開展教育活動的路徑和方法,成為相關人員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查看全文

音樂審美在高校素質教育中作用

摘要:隨著高校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發展,更多的人將素質教育提到了教育理論的高度,而高校素質教育里的音樂審美教育就成為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手段,不僅能通過音樂審美教育來提升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音樂審美是高校藝術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高校教育的同時,也能提升學生間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音樂審美在高校教育中不光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也在高校的素質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音樂審美;高校素質教育;作用

隨著高校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發展,更多的人將素質教育提到了教育理論的高度,而高校素質教育里的音樂審美教育就成為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手段,不僅能通過音樂審美教育來提升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音樂審美是高校藝術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高校教育的同時,也能提升學生間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音樂審美在高校教育中不光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也在高校的素質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人才的競爭也日趨激烈,使得現代高校教育也不能僅僅只停留在對知識技能的培養,還需要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這樣才能使得高校學生能夠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而高校審美素質的培養上,音樂審美教育已經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因為音樂是人類生活上最好的伴侶,也是因為音樂藝術是最有效的審美教育的手段。在高校音樂教育主要是用來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和陶冶情操的有效方式,而想要提升音樂學習效率就必須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同時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只有提升了高校學生的音樂審美素質,才能避免低俗的音樂對高校學生危害,使得高雅、優質的音樂提高學生的個人素養和情操得到升華。

1高校音樂審美教育的本質和特征

音樂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高校知識結構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高雅審美情懷的重要途徑,所以音樂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素質教育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1.1高校音樂審美教育就是美育教育

查看全文

民族音樂與高校素質教育的融合

【摘要】民族音樂就是源自于民間,流傳于民間,表現民間生活、生產的歌曲或樂曲。中國的民族音樂是世界上非常有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文明中創造了大量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形成了有著深刻內涵和豐富內容的民族音樂體系,這一體系在世界音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民族音樂是國家文化的一塊瑰寶,新時期實施素質教育缺不了民族音樂,但目前高校對民族音樂和素質教育認識還不夠全面,將民族音樂與高校素質教育進行融合還存在不少問題。本文從民族音樂對高校素質教育的積極意義出發,闡述了民族音樂與高校素質教育的融合現狀。

【關鍵詞】民族音樂高校藝術素質教育

民族音樂狹義地講就是祖祖輩輩生活、繁衍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從古到今在悠久歷史文化傳統上創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夠體現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樂。從廣義上來講,民族音樂泛指中國音樂家所創作的音樂和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音樂。中國的民族音樂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文明中創造了大量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形成了有著深刻內涵和豐富內容的民族音樂體系,這一體系在世界音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民族音樂是國家文化的一塊瑰寶。民族音樂與高校素質教育有很多相通之處,它可以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優秀的民族音樂是社會思想與藝術高度發展的歷史積淀,反映著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是廣大人民群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可以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目前,我國高校素質教育還處于發展完善的階段,多元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是素質教育的優秀資源。對于高校素質教育而言,民族音樂的融入對培養學生民族文化意識和愛國意識有著積極的意義。

民族音樂與高校素質教育融合的意義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對提高整個國民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多元文化意識、音樂思維訓練和身心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啟發作用。學生綜合素質不是單純依靠知識傳授訓練出來的,而是在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中發展而成的,公共藝術課程是圍繞素質教育目標設置的,不是專業的音樂教育,公共藝術教育與專業音樂教育是不一樣的,非專業性降低了音樂的門檻,讓更多學習者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提高了自身綜合素質。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開設沒有按照思想道德課程規定內容執行,但在《普通高等學校中普及藝術教育的意見》中提出要將藝術選修課納入教學計劃中。目前,許多高校都做了相關工作,如清華大學、上海同濟大學、武漢大學等十幾所高校相繼成立了音樂教研室,開設了各種類型的公共音樂課程。21世紀,音樂已經成為一種全民性的娛樂活動,受到大眾的歡迎,但作為真正的藝術教育,還缺乏完善的教學結構和課程標準,音樂教育體系還不健全,要實現音樂課程的價值和教育目標,高校還需要制訂更為明確的課程標準。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結晶,得到了民眾的自發傳承,在民間傳承中缺乏類似于正統的體系傳承,雖然現在很多民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了更多的關注,但高校沒有將民族音樂作為一種整體的文化現象加以研究學習。音樂在國民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音樂的地位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民族音樂作為一種傳統文化逐漸衰落,兩者之間的互幫互助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共識。隨著漢語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母語音樂文化和地域民族文化在教育界被逐漸認同,母語音樂教育作為一種教育資源改革創新被提出來。最具母語音樂教育代表性的就是民族音樂,民族音樂通過方言來表現,承載著當地的文化,是當地居民生活的真實反映。音樂從小學開始就一直是國民教育體系中的素質教育課程,到了大學階段,高校作為一個社會化的文化載體,是大學生接觸社會的第一個場所,是傳承和發揚優秀民族音樂文化的最佳場所。如果民族音樂作為高校素質教育的優質教學資源獲得尊重和發揚,不僅可以提高民族音樂的文化地位,傳承傳統文化,還可以豐富現有的高校音樂教育資源。因此,民族音樂的融入對促進高校素質教育有著積極的意義。

民族音樂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傳承現狀及問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