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文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0 20:36: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外文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英語國外文學的人文素養的培育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從三個方面探討外國文學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關系:從歷史的角度看,外國文學教育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外國都是與人文素質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文學的性質和作用上看,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過程;最后探討了幾種以素質教育為中心的文學教學理論和實踐,旨在說明以素質教育為中心的文學課的可行性及途徑。
關鍵詞:外國文學教學;素質教育;文學課
一、歷史上外國文學教育與人文素質培養的關系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堅持和貫徹科學發展觀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號召,英語專業外國文學教學也可以圍繞這個中心,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茖W文化素質中的文化素質就是人文素質,這種素質是通過文化修養獲取的。文化修養主要是指人掌握的各種知識,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對社會各種規則的自覺遵守,以及高度的道德境界。[1]而這諸多方面都以模擬的形式出現在文學作品里,因此文學教育是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發展,中國不僅成為國際大家庭的一員,而且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正在與國際社會完全接軌,中國不可避免地要與西方文化進行交融、滲透。因此學習了解西方文化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必須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文學教育一定要包括外國文學教育職稱論文。
外國文學教育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最早的外國文學教育應該從1862年洋務派在北京開辦的京師同文館算起,同文館主要的學習科目是外語。二十世紀初,清政府推出了“新政”,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外語進入了中國的課堂。上世紀四十年代國民時期頒布了《修訂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在這個標準中提出了“從語文中認識英語國家之大概”,[1]這強調的就是一種文化素質教育。改革開放以來外國文學在教育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規定:“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和文化的了解”。
在西方,文學教育是整個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個倍受尊敬的教育傳統,因此,文學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也是不容質疑的。伴隨著這樣一種教學觀念,他們在外語教學中采用的是語法翻譯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主要是為了給學生打好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基礎。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這種學究式的教學方法一直都被認為是一種理想的教學方法。
中國現代翻譯文學研究
文學翻譯作為中外文化有效交融路徑,對文化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我國翻譯歷史久遠,從古代就致力于了解國外文化,相較于本土文化,翻譯文學或文學翻譯作品屬于模仿性、派生、第二位文學,受關注程度相對較低,在眾多翻譯文學中,那些置于文化交融邊界、民俗文學、民族文學的翻譯內容,更容易受到文學研究人員的忽視。然而,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文學交融在“地球村”中已屬于常態,越來越多的國外翻譯文學涌入我國,為我國打開一扇認識世界的窗戶,透過這扇窗,人們可追溯文學的起源,在優秀的文學作用中,感悟先賢先進的思想覺悟,供養當代人的靈魂,填補靈魂成長的饑渴,使文學的芬芳永伴人們身邊,為此現代翻譯文學正以一種世人矚目的姿態融入人們的文學知識體系中,其對推動文學的發展具有一定積極作用?;诖耍瑸槭刮覈膶W研究更富成效,思考作為文學史敘述對象的中國現代翻譯文學相關內容進行探析顯得尤為重要。
一.作為文學史敘述對象的中國現代翻譯文學地位
我國文學翻譯歷史久遠,早在古代就有翻譯他國文學的行為,例如翻譯佛家經典著作,這位中國現代文學翻譯的繁榮埋下伏筆,介于“”為新文化運動,從該歷史事件為節點的翻譯文學稱之為現代翻譯文學,他們在學習中國文化基礎上,不斷擴展文學視野,不斷踐行翻譯事業,在《中國新聞學研究綱要》(朱自清)、《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陳子展)、《中國新文學運動史》(王哲甫)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文學家孜孜不倦的研究下,中國現代翻譯文學數量越來也多,中國現代翻譯文學形成一股強勁力量,涌入文學史中使翻譯文學成為文學史一部分的勢頭越發明顯,然而翻譯文學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還未受到較為廣泛的關注,在文學類別中仍屬少數派。文學史中中國現代翻譯文學地位崛起是在改革開放后期,中國與世界各國經濟、貿易、文化交融越來越緊密,為有效了解外國文化,翻譯成為掌握多元文化的重要路徑,隨著世界交融態勢的繁榮,文學翻譯內容也逐漸增多,這些從東方人視角落實國外文學翻譯的成果,逐漸在文學史中擴展自己的影響力,并在發展過程中變得更加系統,這個系統表現在,除關注外國文學本身,依據外國文化背景、語言習慣、思想價值客觀翻譯文學外,人們也在文學史敘述中越發注重中國文化及背景,對國外文學的再創造能力,繼而形成中國現代翻譯文學。雖然,在當今文學是中,仍有許多人將翻譯文學視為外國文學,將其視為代表外國文化的符號,但是其與本土文學相互交融且難以割舍的現象卻極為明顯,以滿足我國閱讀習慣為前提,展開的文學翻譯越來越多,成為充實現代文學史重要內容。作為下現代翻譯文學與現代文學同步得以發展,并在文學史中不斷累積,提升自身文化影響力,逐漸成為中國現代翻譯文學中不可小覷的文學力量,顯現出中國文化與國外文化相互交融,所激發的文學包容力與發展活力。同時,作為展開中國現代翻譯文學工作的學者,也在改革開放后不斷吸納先進文學,提高翻譯能力,使翻譯內容與文學原著內容相差無幾,使人們越發認可翻譯文學,并成為吸納國外先進理念重要途徑之一,此外中國文學也通過翻譯流向國際,實現文學交互目標[1]。
二.論作為文學史敘述對象的中國現代翻譯文學權屬觀念
伴隨時展,文學翻譯作為人們了解世界重要路徑之一,其翻譯成果不斷累積,成為一股強勁力量沖擊文學史,從新文化運動時期,人們對國外文學自發關注的文學覺醒,到改革開放后期人們了解世界的自主探究,現代翻譯文學始終在文學權屬觀念層面較為模糊,并在翻譯文學數量與日俱增態勢下,推動相關文學權屬觀念的發展,作為文學史敘述對象的中國現代翻譯文學權屬觀念,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文本形式。我國以漢語為基準進行名著翻譯,這表明翻譯事實依托為漢語言文學,以中國語言文本為基礎落實文學翻譯;二是翻譯文學流通場所。以漢語言為基礎的文學翻譯,其流通場所仍在中國,用以滿足中國人汲取國外文學養分的需求,因此中國現代翻譯文學始終在中國以漢字形式向國人傳播,與我國文學協同發展并發揮自身文學價值,為人們了解外國文化奠定基礎;三是是否屬于原語文學。介于我國現代翻譯文學所產生的文化氛圍、文學翻譯需求、翻譯文學價值均在漢語翻譯基礎上產生,其與原語文學存在一定差異,旨在滿足我國讀者閱讀需求,因此會在國外著作基礎上,依據我國對翻譯文學的需求展開具有針對性與個性化的翻譯,使中國現代翻譯文學與原語文學形成差異,已經不屬于原語文學[2]。通過對文學史敘述對象的中國現代是翻譯文學進行權屬觀念進行分析可知,以漢語言為載體,以中國文學發展需求為核心,以國人對翻譯文學需求為出發點,中國現代翻譯文學越發具有“非外即中”發展勢頭,介于中國現代翻譯文學已經跳脫原語文學形式,與中國文化深切交融,并在文學史發展進程中不斷累積,使中國現代翻譯文學已經向中國文化文學一方靠攏,然而在中國現代翻譯文學中,存在一大部分極具民族風情與宗教特色的翻譯文學,針對這部分文學產生中國現代翻譯文學權屬盲區,需依據客觀實際,對文學內容進行考量,對其所屬程度進行系統分析[3]?;诖?,中外文化在改革開放后期出現極為繁復的交融狀態,在交融過程中成為文學實體,為此人們需在明晰文化權屬基礎上,進行中國現代翻譯文學是否屬于文學史敘述整體,在此基礎上,有關所屬權的分析與論證需具有針對性與深入性,使其得以經得住重重考驗與種種質疑,能以最佳姿態解答一切疑慮,使其得以成為中國文學史中重要組成部分[4]。
三.論作為文學史敘述對象的中國現代翻譯文學概念的引入
大學語言寫作培訓的思考
一、教師寫作培訓的目的
在高等學校,一方面學生要撰寫畢業論文,另一方面指導教師要通過撰寫科技論文來達到交流科技成果與推動科技發展的目的,因此論文寫作能力就成為論文撰寫的關鍵。從目前國內高校教師的任職經歷來看,大多數教師撰寫科技論文的能力是通過自學、模仿或導師指導的方式而訓練獲得的。這種形式的能力訓練突出的是自我學習和總結。作為一種科技交流,科技論文的寫作有其自身的要求與特點,比如論文的框架組成、描述的用詞與語句安排、圖表與文字的搭配等等,都有著與其他語言作品顯著的差別,而這方面的能力如果通過專門的訓練會取得顯著提高。目前能撰寫外文科技論文(特別是英文)已成為對高校教師的一個基本要求。但通過初步調查可以發現,我國高校在英文科技論文寫作培訓方面還沒有固定的機構或者組織,且已有的培訓多注重形式,沒有考慮到實踐可行性,更沒有可持續性的規劃與實施思路。[3]最近幾年,由于職稱評定或者考核的要求,高校教師在教學、科研的同時,還需要發表足夠數量的科技論文,這種要求可能導致出現論文重復發表、抄襲、數據造假等學術不端。雖然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論文寫作的系統培訓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在國外大學寫作培訓項目中,通常會安排專門的課程來討論如何分辨重復發表、抄襲等行為,從而避免出現因疏忽而引發的不良影響。對比美國科羅拉多州礦業大學(CSM)的語言培訓項目可以發現,其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如何撰寫論文(包括學生畢業論文、科技論文、研究報告等)、論文的語法與表達、對英語是第二語言人員(ESL)的語言培訓、論文相關的倫理與道德等。而國內寫作培訓的主要內容是:科技論文的寫作方法、英文科技論文的寫作、畢業論文的寫作、論文學術規范知識。另外,CSM寫作項目的初衷與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從而在職業發展過程中更具競爭力、更有自信、更易成功,并最終取得更高職位從而影響他們所從事的領域甚至是整個世界。從這個意義上看,開展高校的寫作培訓項目目的明確、意義重大。
二、寫作培訓的形式與方法
當前國內高校開展的寫作培訓項目還比較少,盡管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推出了在線培訓課程,但課程只針對教師,且無法系統考慮寫作培訓目的,因此對比美國高校的寫作培訓項目,探討適合國內高校的寫作培訓形式與方法尤為重要。作為一種能力培訓,講授與訓練必須相結合方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培訓首先應該明確培訓的目的,根據目的制定培訓課程大綱。可以通過集中討論授課、集中專題討論(針對某一方面開展專題研討,如針對論文用詞、語法和表達等)、分散教學討論(針對某問題所涉及小群體開展的討論)等形式進行培訓。另外,還可以開展基于網絡的在線培訓。從實踐情況來看,網絡在線培訓具有方便、靈活等優點,但也存在針對性差、不能起到積極督促作用等缺點,因此建議綜合這兩種模式,開展面授討論與網上在線培訓相結合的培訓形式,以達到高校教師寫作(包括學生寫作)能力培訓之目的。在具體培訓方法方面,由于培訓對象多數已具備科技論文寫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培訓以理論方法為輔,實例討論教學為主,并結合培訓進展以及教師正在準備的論文進行實際訓練點評,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由于培訓內容涉及的面較廣,因此針對不同內容所采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科技論文倫理道德培訓方面,除了討論辨別重復、抄襲的技術定義與方法外,更需要結合實例,辨明可能出現的學術不端等行為。另外,對學術不端涉及的法律、規范方面要做出解釋,培養良好、嚴謹的治學與研究操守,這也是我國科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三、寫作培訓機構或平臺
1.培訓機構高校寫作培訓項目的重要性毋庸贅言,但如何去實施、如何保證實施的效果則還需要軟硬件方面的保障。從國內多數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都已經具備開展寫作培訓的條件,特別是有外語系或學院的高校,都已具備了培訓所需的基本師資力量。但作為一項系統培訓工程項目,建立相應的培訓組織機構非常必要。[4,5]在CSM,寫作培訓是由人文科學與國際研究系來承擔的,在美國的其他高校也基本是由語言與人文學科系來承擔寫作培訓項目。通常情況下,培訓機構有專門的工作人員,但多數人員都是兼職工作。培訓機構有自己的辦公室與培訓場地,機構運行所需費用來源于學校撥款和社會捐贈。2.人員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包括專職人員、兼職人員、志愿者以及特聘的專家。人員數量根據學校規模不同從3~5人到十余人不等。專職的工作人員通常具有文學、語言學、科學與哲學方面的碩士或博士學位,并具有多年從事培訓的經驗。可以看出,國外高校對寫作培訓人員有很高的要求,以確保在用詞、語法、表達方面的準確性。在我國,培訓人員多由有中文語言學和英文語言學、文學等專業背景,同時兼顧科技專業背景的教師組成。除了安排固定的培訓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的培訓內容聘請校內外的專家進行講座或討論,特別是可以聘請國外的專家,開展英文科技論文撰寫的講座。3.網站網站是現代社會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的寫作培訓項目也離不開網站的建設與支持。培訓機構的網站通常掛靠在所在學校的院系下面,主要作為兩個方面的平臺:信息平臺與培訓平臺。信息平臺用于介紹機構、培訓科目的設置、培訓人員組成,以及培訓信息等。培訓平臺更多是一種交流平臺,提供在線培訓課程、培訓相關資料,以及培訓教師與學員之間的問題交流。從CSM多年的培訓經驗來看,寫作培訓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非常好的能力訓練,這與學校的重視、培訓教師的認真負責是分不開的。培訓機構印刷了大量的培訓資料,并免費發放給學員。同時,培訓機構與其他高校的培訓機構也建立了多方合作關系,以保證新思想、新技術與新方法的快速推廣應用。
科技論文國內期刊首發環境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針對一些科研人員把肺炎暴發的研究論文首發在國際期刊上,2020年1月30日,科技部了《科技部辦公廳關于加強病毒肺炎科技攻關項目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要求科技人員“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萍既藛T傾向于把論文(本文特指科技類,下同)首發在國際期刊上已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情況。根據中國科技部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7)》(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18)對世界上14個論文產出大國SCI(《科學引文索引》)期刊論文的流入和流出情況,可以發現除了荷蘭、英國、美國這3個國家屬于論文流入國家外,其余11個國家的論文都在向外流失,而中國是論文流失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統計發現,中國至少有88%的SCI文章流向國外期刊,不僅數量而且質量也是遠遠高于國內SCI期刊。中國作者在國內SCI期刊所發論文的影響力僅為5.63,遠遠低于中國作者全部(國內國外)SCI文章的影響力(9.27)。為什么中國科技人員和高校教師熱衷于把論文首先發表在國際期刊上呢?這里有許多原因,如國內人情稿的痼疾、重洋輕中的獎勵機制等。國內各級科研機構對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的績效、職稱、資助、獎勵等的考核評定,包括院士等榮譽授予主要看SCI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及其數量,對國內期刊即使是優秀期刊的認可度也不高。這種機制已造成至少兩個方面的副作用。其一,一些科研人員急功近利,不擇手段,造成最近幾年中國科技論文造假泛濫。如SpringerNature集中撤銷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于2012~2016年發表的中國學者的107篇論文,原因是各種造假。a中國學者最近5年國際期刊論文撤稿量為1437篇,于2017年達到高峰(400篇);2018年112篇已被撤稿。其中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論文撤稿達273篇(占19%),基本上每5篇撤稿就有1篇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根據艾普蕾全球撤稿數據庫,截至2018年5月31日,全球共有15059篇撤稿,中國學者的論文6879篇(占45.68%),幾乎是全球每兩篇撤稿中就有一篇涉及中國學者。一些科學家(如賀建奎)甚至鋌而走險、違背科學倫理,在實驗室非法造出基因編輯嬰兒,把搶先在國際著名期刊看得高于一切,高于倫理、道德和人的生命。其二,追求國際期刊發表,造成科研經費的大量流失。李警銳、韓莎莎(2018)和江曉原(2017)都注意到這個問題,他們發現中國學者在國外刊物發表文章的版面費,粗略估計每年達到數十億元人民幣。劉彩娥(2018)則利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年度報告數據(2006~2016年),以2016年為樣本,通過用WebofScience統計SCI期刊在2016年刊發的中國學者英文論文共321266篇為依據,測算出這些論文所耗用的科研經費大約為295.56億元人民幣。由于這些論文是用英語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因此國內同行科技人員要閱讀這些文獻,又不得不花費巨額資金購買國外文獻數據庫的使用權或訂購國外刊物。根據劉彩娥(2018)估算,全國“211”高校每年購買國外文獻數據庫的使用權需花費十幾億元人民幣,而這筆費用僅僅是購買一年的使用權。如何改變這種“SCI至上”和重洋輕中的情況?2020年2月18日教育部和科技部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意見》,要求“抵制以發表SCI論文數量、高影響因子論文、高被引論文為根本目標的異化現象實行代表作評價”,規定今后“不再要求填報SCI論文相關指標”“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等。李宇明等(2020)在《光明日報》發文響應科技部的號召,提出要“改變科研成果評價體系,提倡中文首發制,中國人包括世界華人最好最新的科研成果應先用中文發表,然后再用英文等外語發表或者中外文同時發表”??萍疾康奈募浅<皶r,李宇明等的建議也非常積極。但是應當看到,大多數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并不會因一紙文件而降低他們在國際期刊尤其是SCI期刊的熱情,文件和倡議并沒有解決這一日益突出的矛盾:隨著國家對基礎研究加大力量投入,國內期刊的現狀日益無法滿足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急需發表科研成果的要求。我們不能只堵不疏,而是要有積極對策,研究如何吸引他們把科研論文首發在祖國大地上。為此本文從3個方面探討:(1)科研論文的發表機制;(2)科研論文的首發語言;(3)如何把科研論文吸引到國內期刊發表。
二、國內、國際期刊的審稿和發表機制
中國科技人員和高校教師傾向于把在國際期刊,除了獎勵機制或國內刊物人情稿等因素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國際期刊審稿和發表的效率。如中國疾控中心的研究人員a介紹,他們于2020年1月24日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TheNewEnglishJournalofMedicine)發表的《2019年中國肺炎患者的病毒》(AnovelcoronavirusfrompatientswithPneumoniainChina,2019)(Zhu2020)一文,是基于該研究小組2019年12月30日從武漢金銀潭醫院采集的樣本完成的。他們采集了3位患者的肺泡灌洗液,進行RNA提取核酸,最后分離出的一種毒株,被命名為2019-nCoV。接著他們馬不停蹄,寫成論文,投稿給《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后者收到后,經過同行匿名評審(一般是3個同行專家),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正式刊出。從投稿到送審到發表,其速度難以想象。疾控中心的另一篇文章發表速度更快。這篇2020年1月29日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發表的題為《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Lietal.2020)的論文,是根據截至2020年1月23日上報的425例確診病例(包括15名醫務人員)所做的回顧性分析?!缎掠⒏裉m醫學雜志》總編輯、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免疫與感染性疾病系主任埃里克•魯賓(EricRubin)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篇論文從提交,到數據核實、編輯發表,整個過程僅僅用了48個小時。b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TheLancet)同樣如此。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胡子祺(Wuetal.2020)關于預測2019病毒在國內和國際傳播的論文是2020年1月31日于《柳葉刀》在線發表(publishedonline)的,而該文在方法部分介紹,作者采用的是從2019年12月31日到2020年1月28日收集到的樣本。最新數據是1月28日,刊出時間是1月31日,也只用了3天。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也是如此。根據澎湃新聞c,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于2020年1月20日向《自然》提交的一篇關于病毒的論文《可能由蝙蝠起源的病毒肺炎疫情》(Apneumoniaoutbreakassociatedwithanewcoronavirusofprobablebatorigin),確認“大多數早期病例與華南海鮮市場有接觸史,但現在該病已發展為人傳人”。1月29日論文被《自然》接收錄用,2月3日在線發表。從錄用到發表也只有6天時間。由此可見,國際期刊往往有著非常靈活的發表機制。2020年第1期《新英格蘭醫學雜志》(該刊是國際著名醫學期刊,影響因子國際排名第3,為70.67,而中國醫學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還不到3.0)根據中國的疫情,在第一時間集中刊登了各國科學家寫的5篇關于病毒的文章。影響因子僅次于《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的《柳葉刀》(影響因子為59.12)在網上集中刊登了《中國武漢2019病毒肺炎99個病例的流行病學特征和臨床表現:描述性研究》等6篇文章。a《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主編(Eric2020)在期刊首頁刊登主編寄語,大意是,暴發,盼望世界各國科技人員分享這方面的論文,而且保證可以簡化匿名評審和編輯過程,用預印方法先發表。對比之下,中國很少有一本核心或權威期刊有《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和《柳葉刀》如此處理稿件和的機制和效率。讀一下2020年第1期(2月發表)的國內核心期刊《中華流行病學雜志》(影響因子1.22),按理說更對口,但沒有一篇關于病毒的文章,發的都是老年人睡眠長壽、慢性病健康管理方面的論文。國內絕大多數期刊都是按部就班,準備在最近2~3期刊登的論文是好幾個月前就安排定當了,再緊急的情況和再有時效的論文也很難改變刊登次序??梢?,不改變國內期刊這種僵硬的審稿和發表機制,是無法把優秀論文吸引到祖國大地上發表的。
三、漢語、英語的首發語言考慮
Ronenetal.(2014)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9~2011年期間組織的、由150個國家翻譯的大約220萬部著作(涉及1000種語言),以及維基百科和推特(Twitter)社交網進行調查,并根據這些數據構建了世界語言網絡結構。他們通過翻譯中的源語言和目的語的數量、比例、關系(如原作是先翻譯成什么語言,再由這種語言翻譯成什么語言,或只有一次翻譯,等等),發現知識直接用英語寫的最多,傳播速度最快,范圍最廣,也就是說,英語處在世界知識傳播網絡的中心,用英語寫成的作品或翻譯成英語的作品才能傳播到全世界。其次是西班牙語、法語和德語等。而漢語則處在世界知識網絡的最邊緣,有趣的是越南語還位于漢語前面。漢語的影響力很小,只和周圍同一語系的幾個國家有關。因此,國際重要信息和科技成果都用英語發表,這已成慣例。以SCI為例,這個引文數據庫是目前國際上三大檢索系統中最著名的一個,覆蓋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物理、化學、數學、農業、生物、獸醫學、工程技術等176個學科的9000多種期刊,盡管這些期刊來自40多個國家,有50多種文字,但用英語寫的占到了95%(Hyland2006)。英語作為世界學術交流和知識傳播的國際通用語,其作用是漢語目前無法替代的,這個事實在短時期內是無法改變的。也就是說我國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如果僅僅是用漢語來發表和交流,是很難及時傳播出去的,是無法讓全世界科技工作者的同行了解、分享和引用的,中國的科研影響力在全球就會大大降低。有些學者認為用英語在國際首發會“使國外過早了解到我國科研創新成果”,甚至會“極大地損害了我國的經濟利益”“為其他國家獲得并分析我國尖端科技的發展動向提供了直接或間接情報,帶來嚴重的科技信息安全隱患”。(劉彩娥2018)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有點片面。西方科學家把同樣內容的科技論文首發在國際期刊上,他們為什么沒有我們這個擔憂呢?另外,同一內容用中文首發在國內期刊上是否就沒有“科技信息安全隱患”呢?在今天知識數據信息化時代,論文只要公開發表,不管什么語言,都會在第一時間被感興趣的相關方獲取。我們認為對科技成果用英語還是漢語首發要客觀分析,不能一刀切。確實涉及科技信息安全隱患的文章,當然不應在國際期刊發表,但也不能在國內期刊公開發表。不涉及安全的科技成果,尤其是對危害公共健康的醫學和食品等科研成果必須第一時間分享給世界。據不完全統計,從2020年1月9日到2020年2月3日不到一個月時間,《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柳葉刀》《自然》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和醫學預印平臺(medRxiv)、生物預印平臺(bioRxiv)(注:預印平臺所發表的論文是為了搶時間而大多沒有經過匿名評審的)等發表的方面的文章共68篇,涉及中國、日本、美國、英國、荷蘭、德國、意大利和印度等國的科學家。有的文章涉及病毒傳播模型構建,預測疫情走向;有的描述臨床表現,提出判斷指標;也有的提出治療方案和藥物使用。這些科學家與時間賽跑、與生命賽跑,考慮的是用最快的速度讓全世界分享最新的信息和科研成果,相互合作,共同應對世界重大公共衛生危機。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全人類的共同命運高于首發語言的選擇,生命至上、與死神賽跑高于知識和技術保密的顧慮。無論從發表機制還是從語言優勢,至少從目前看,國際期刊是最佳載體,英語是最合適的語言,這一點我們無法否認。因此,在某種特殊的情況下,把科研論文用英語在國際期刊上發表并沒有錯,我們中國科技人員和語言政策管理者就應該有這樣的世界胸懷。我們贊成李宇明等(2020)提出的“中文首發,外文次發或并發的建議,以此保護中文的第一發表權”。但是實現“中文首發”或“中英文并發”在目前的國內期刊審稿和發表的機制下似乎不大可能。在時間就是生命的情況下,我們能否按部就班地等待一個漫長的審稿過程和安排發表的過程?國內和國際期刊是否有容許論文用漢語和英語同時在國內和國際期刊上發表的機制?這些問題不解決,這樣的倡議是無法落地的。
悼詞:蕭三同志追悼會悼詞
1983年2月4日9時55分,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蕭三同志與世長辭了。我們黨失去了一位老一代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一位杰出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國際著名詩人,一位為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為保衛世界和平和促進各國人民的友誼和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的政治活動家和國際活動家。此刻,我們的心情非常沉重和悲痛。
蕭三同志1896年10月10日生于湖南省湘鄉縣蕭家沖。少年時代,他曾和同志在湘鄉縣東山小學同學,之后一起在長沙湖南第一師范求學。他和、蔡和森等同志一起創建了“新民學會”,并為同志主辦的《湘江評論》撰稿。此后,他參加了“五?四”運動。1920年與趙世炎等同志一同赴法國勤工儉學。在法期間,他參加了以“實行社會革命,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宗旨的“工學世界社”的組織工作,加入了趙世炎、等同志組織的“少年共產黨”(即“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他經胡志明同志介紹和王若飛等五位同志加入法國共產黨,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協助陳喬年、鄧小平等同志出版刊物《少年》1923年到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1924年1月與任弼時等同志代表中共莫斯科支部參加了列寧的葬禮及護靈活動。同年夏回國。曾任共青團湖南省委書記、中共湖南省委委員、共青團北方區委書記、中共張家口地委書記、共青團中央組織部部長和書記等職。1927年參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的籌備、組織工作,同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1945年出席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全國解放后,先后出席了第一、二、五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第一、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并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
蕭三同志對中國無產階級文藝運動和世界各國人民的斗爭以及文化交流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在1928年,他在莫斯科東方大學任教期間,就開始從事文學活動。1930年他作為中國左翼作家常駐代表,出席了在蘇聯哈爾科夫舉行的國際革命作家會議,并主編該會刊物《世界革命文學》的中文版。1934年他出席了蘇聯作家第一次代表會議,會見了高爾基,并代表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作了大會發言。經我黨組織批準他參加過蘇聯共產黨,擔任過兩屆蘇聯作家協會黨委委員。在蘇期間,他與魯迅保持著密切的通訊聯系,并通過文藝作品向全世界介紹了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及其領袖人物,寫了、等同志的傳略,寫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和一些小說、報告文學等作品,被譯為俄、保、英、德、法、西、日、捷等多種文字,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蕭三同志的作品,充滿高度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歌頌黨和黨的領袖,揭露國民黨反動派,反映了國內外人民的革命斗爭。他堅持文藝的革命性、戰斗性和群眾性,力求使文藝和革命血肉一體。他的《同志的青少年時代》一書,一直在我國人民中廣泛流傳,同時也受到國外讀者的重視和歡迎。由他主編《革命烈士詩抄》及其續集,成為進行革命傳統、革命理想和革命情操教育的寶貴教材。他堅持詩歌民族化與大眾化的方向,努力探索革命文藝的道路,積極宣傳、實踐文藝思想,為中國新文學和新詩歌的成長、繁榮,付出了畢生的辛勤勞動。他的主要詩集有:《和平之歌》、《友誼之路》、《蕭三詩選》、《伏櫪集》,俄文詩集《湘笛集》、《我們的命運是這樣的》、《埃彌?蕭詩集》、《蕭三詩選》等。蕭三同志是著名的文學翻譯家,是廣為流傳的《國際歌》歌詞的主要譯者之一。為了密切配合革命斗爭的需要,他翻譯了劇本《馬門教授》、《新木馬計》、《光榮》和影響廣泛的劇本《前線》以及《列寧論文化與藝術》等名著。
蕭三同志對我國文學運動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長期擔任文藝界各種領導職務,做了大量的工作。1939年春回延安后,任魯迅藝術學院編譯部主任、陜甘寧邊區和延安文協常委,文化俱樂部主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委委員,并主編《大眾文藝》、《中國導報》和《新詩歌》等雜志。1946年任華北文協主任。全國解放后歷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協書記、顧問、作協外國文學委員會主任和國際筆會中心副會長等職,為我國文學事業的發展作了長期不懈的努力。
蕭三同志又是一位著名的國際文化活動家和保衛世界和平的戰士。他曾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事務局局長、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委員、中蘇友好協會副總干事、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務理事及書記處中國書記,并常駐書記處工作兩年。作為一位著名的文化戰士和中國人民的和平使者,常年奔走于世界各地,出席歷屆保衛世界和平會議,訪問過許多國家,兩次出席亞非作家會議。參加了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為保衛亞洲和世界和平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兒童文學閱讀調研報告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1、課題的選擇是時代和社會的需要
人類大量的知識和信息都是通過閱讀獲得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從兒童早期開始的,如果說閱讀是學習的基石,那么,兒童閱讀就是基石的核心。因此,早期閱讀更被稱為“終身學習的基礎、基礎教育的靈魂”。兒童時期的閱讀是發達國家早期教育的焦點,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早在1982年就向全世界發出“走向閱讀社會”的召喚,在80年代,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就已把兒童智能發展的重點轉移到閱讀能力的培養上來了。
兒童早期閱讀的材料是圖書,其中兒童文學以獨特的形式呈現給孩子,不僅具有認知和教育功能,而且還有審美和娛樂功能。兒童文學的特點與兒童的年齡特征相對應相合拍的,它適合兒童的接受心理、接受能力、接受方式。它將那些“有持久生命力的藝術珍品”,呈現給兒童,為兒童看世界打開了一扇明亮的窗戶。所以,以兒童文學為小學生高年級的閱讀材料,也為教師走入兒童內心世界、掌握教育教學規律提供了一把特殊的鑰匙。
2、課題的選擇是教育和學生發展的需要
有人說,童年階段的閱讀是審美情感和美好人性的起點,閱讀兒童文學它能讓人善良,增強人審美的意趣,能讓孩子的心靈變得豐富敏銳,培養和提升高年級學生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態度、興趣、習慣、和鑒賞能力,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及審美能力,使學生在兒童文學作品閱讀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的情境、語言、審美情趣有所感悟;促進和推動課內外文學閱讀的同步和互動;培養學生延伸到成年生活的閱讀習慣;在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兒童文學的閱讀,遵循了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也有助于兒童語言教育和自身發展。
外語學科教師學術能力建構研究
摘要:從“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選取國內11種主要外語類專業核心期刊,采集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三年內,河南高校外語教師在11種期刊上的數據和文獻的引文量,分析河南高校外語教師主要關注的外語學科領域的焦點,探討河南高校外語教師的學術能力,揭示制約河南普通高校外語學科的因素,并給出如何基于現狀構建外語教師學術能力,促進河南普通高校外語學科創新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學術能力;外語學科;構建;創新發展
2016年啟動的第四輪一級學科評估和2017年由教育部、財政部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共同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的通知,標志著中國正在經歷著由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1]。學科是以知識為中心,專業是以問題為導向,課程隨著專業結構的調整必須進行重組,這種重組是專業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變化的要求。作為課程和專業的實施者,教師專業能力和學術能力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新的使命內涵,教師亦面臨著重組[2]。
一、研究現狀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外的教師研究歷經外語教師地位的變換、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知識結構的發展、教師專業的理論發展到教師研究型、教師行動研究和教師共同體的建構等[3]。外語教師專業的發展應該與教學緊密結合,在注重理論學習和研究的同時,關注和加強行動研究[4]。國內外針對外語學科重要性的爭論亦十分激烈,研究的課題主要包括學科知識、學科身份認同、跨學科教學、學科相關理論等。胡開寶,王琴(2019)認為外語學科核心競爭力要素主要表現為三大要素,即學術要素、人才要素和機制要素。其中,人才要素是外語學科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涉及具體研究領域、研究方向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學術要素是基礎,機制要素是保障[5]。而學科建設的重要載體是科學研究,科研水平主要反映在“科研成果”“科研獲獎”和“科研項目”三個方面。第四輪學科評估在一級指標“科學研究水平”板塊注重學術質量,強調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強調期刊論文的他引次數[1]。對高校外語教師的要求由“量”升華到了“質”,只有教師學術水平高、科研強,學科方能強。
二、研究路線
統計學專業英語教學模式分析
《統計學專業英語》是統計學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我校在大四的本科生中開設32個學時的課程,經過三年的系統學習,該階段大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和英語基礎。該課程的目的,旨在提高學生的閱讀、翻譯相關專業文獻的能力,能夠了解該領域先進理念和國外專業發展動態,為畢業論文的撰寫和工作后再深造打下基礎。傳統的教學模式為老師圍繞著教材講授語言理論知識,開展以老師為主體的填鴨式教學。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主動性得不到發揮。原有的教學模式已經跟不上日益發展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要求,教學模式的改革和探索迫在眉睫。本文結合實際,提出幾點統計學專業英語教學的思路,供相關課程教學人員探討研究。
一、構建微通訊軟件學習平臺
目前,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從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其他移動設備終端在學生手中已經隨處可見,移動終端已經能夠滿足學生隨時隨地學習的硬件要求,移動互聯網進入課堂將成為一種趨勢[1]。通過移動互聯網,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針對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得到實時解決,提高了學習效率。根據柴陽麗[2]的研究,擁有智能設備的學生中有89%的人使用微信,并且學生普遍比較愿意接受微信的方式接受英語學習資料。以班級為單位構建微信學習平臺,教師運用微信客戶端創建微信組,將課前準備的和教學相關的信息,利用客戶端實現資料傳送,學生可以利用這些資源進行課前預習。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制作PPT的過程中加入“雨課堂”應用軟件,學生只需要“掃一掃”二維碼便可以加入老師的在線班級。老師通過設置一些單選題,填空題等隨時檢驗學生的掌握情況,學生用手機提交答案后,軟件能自動統計出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而根據學生的掌握知識點的程度靈活實施下一步的授課計劃。同時,學生可下載英語翻譯APP,輔助課堂的英語學習。在課后,師生可以通過微信實施遠程教育,老師利用移動互聯網隨時隨地對相關問題進行解答。學生亦可以下載各高校的微課視頻等學習資源,利用課下零星時間學習,實現碎片化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二、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是統計學相關課程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這門課程的實際意義,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案例的選取應具備典型性和權威性,讓學生能夠了解該領域在國外專業發展動態,為畢業論文的撰寫和工作后再深造打下基礎。所以,案例應該選取在國際權威刊物上發表的統計學專業中具有比較典型分析方法的英文文獻。分析案例讓學生了解科技文的形式特點,文獻的寫作規范,英語單詞的構詞形式以及在進行翻譯時如何做到準確規范,通俗易懂,簡潔明了。通過案例分析能讓學生在學專業英語的同時體會專業知識在國際上各領域的具體應用,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而不僅是為了應付考試。
三、專業軟件情景教學
如何增強英語教學的能力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該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減少學生的作業量,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
一、借思維導圖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上課時,我帶領學生制作思維導圖,使學生能夠更有效地理解和整合新材料、新知識,具體操作如下。記敘文:根據故事發展的順序、主題與部分的關系,采用“5W”圖和樹狀圖引導學生掌握故事發展的順序。說明文:注重說明順序或者辨別事物之間的異同點,采用序列圖和維恩圖來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議論文:假如讀者的任務是研究復雜問題的原因以及各種原因之間的關系,可以使用魚骨圖。教師在上課時基于思維導圖進行學習活動的設計,可以向學生展示已經排列好概念之間或主題之間的階層關聯的思維導圖,或是一種不完全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對連接線和結論進行標注,然后進行討論,并按照理解把尚未完成的部分加以完善。課后,學生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對所學課文進行復述,仿寫相應的作文,實現以讀促寫。
二、貫徹“教學評一體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新課程理念
“教學評一體化”理念的運用使得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課堂教學和評估是同時進行、不可分割的。融入評價的課堂教學,可以讓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了解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同時,讓學生能夠看到自己的成績,提高自查能力。比如以HaveyoureadTreasureIslandyetSectionA的教學目標為依據進行分析。
1.課標相關要求
西方文學瘋癲現象研究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非協調發展,虛假的消費欲望所導致的個體被異化,以及持續增長的工作、生存壓力和生活事件引發的個體精神分裂問題,天災人禍事件給受害者造成的巨大心理創傷,個人不滿社會現狀又缺乏適當的表達方式和宣泄渠道,導致社會上“被精神病”現象時有發生,連同病因性精神疾病,致使現代人面臨著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妨害了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低碳、生態、和諧社會的建構離不開個人的自我發展,解決其心理和精神問題有助于建立和諧社會。因此對瘋癲形象的研究就具有了現實意義。本文將對國內外有關西方文學中瘋癲現象的研究作一個系統的梳理和總結。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學界從哲學、社會學、病理學等方面對瘋癲都作過深刻的論述。柏拉圖的詩學理論早已提到迷狂在詩歌創作中的作用,黑格爾《精神哲學》將精神疾病分為三類:癡呆、真正的傻、癲狂或精神病。此后經過叔本華、尼采、海德格爾和薩特等的闡釋形成了一整套關于理性與非理性的哲學理論。??碌摹豆诺鋾r代瘋癲史》對瘋癲研究起到指導性作用。他分析了文藝復興時期、古典時期和19世紀的瘋癲形象,發現了從理性墮落到非理性,最后變為惡魔和病人這樣一個瘋癲演變史,其中的權力觀念、考古學研究方法,以及二元對立結構理論改寫了傳統的瘋癲史和學者對瘋癲研究的視角和立場。[1]但文學并不是??碌难芯恐攸c。他曾說:“對我來說,文學是我觀察的東西,不是我分析的對象或是借助用來分析的工具。在這方面……我努力地尋找某一特定時期產生的所有非文學的話語。”[2]對瘋癲研究的影響在病理學方面首推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等傳統精神分析學從生物學角度分析神經病癥的構成和發生;新精神分析學理論家如霍尼、弗洛姆、沙利文等則側重于從社會的精神文化角度研究個體的神經癥。精神分析學理論對文學中瘋癲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瘋癲研究的指導性理論。針對福柯和精神分析學的精神病理論,吉爾•德勒茲和菲力克斯•迦塔利從哲學和社會學角度在“Anti-Oedipus:CapitalismandSchizophrenia”[3]中提出了精神分裂分析學說,嚴厲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兩種不同的心理人格或主體性———“精神分裂”和“偏執狂”。它們是人滿足自身欲望的兩種方式:前者傾向于固守并絕對化某種特殊的觀念或信仰,具有維持現狀的功能;后者則否定任何絕對的權威、超越任何固定的邊界,拒斥任何普遍的價值,具有顛覆和反叛功能。
此外,一些文論家對瘋癲在文學中的地位也作了零散的闡釋。巴赫金在《小說理論》[4]中提到騙子、瘋子和傻子等邊緣人物在文本中的作用和功能。特里林在《誠與真:諾頓演講集(1969-1970年)》[5]中談到文學中真誠與復雜的自我觀念,認為真誠是公開表示的感情和實際感情之間的一致性,是一種道德要素。相反,分裂的混亂自我就是精神分裂。20世紀以來,西方國家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高度發展,帶動了文學批評理論的革新,形成了各專業領域的特色。學者運用各種理論對文學中的瘋癲現象作了不同的闡釋。國外PQDD網站和亞馬遜網站收集相關論著百余種,具有如下特色和優勢。首先,性別瘋癲研究、男性瘋癲研究漸漸取代女性瘋癲研究。女性瘋癲依然是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桑德拉•吉爾伯特和蘇桑•古芭的“TheMadwomanintheAttic:TheWomanWriterandtheNineteenth-CenturyLiteraryImagination”[6]是女權主義研究的經典著作。該書分析了19世紀女性作家的作品,批判了父權制文化對婦女和女性文學的歧視,認為在父權社會里女性作家被壓抑,瘋癲成為被壓抑的叛逆的女性作家身份的隱喻。該書對后來的研究影響極其顯著,對女性主義運動也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其不足之處在于,作者選擇研究文本時并沒有真正走出男權主義的立場。“GenderandMadnessintheNovelsofCharlesDickens”[7]通過對狄更斯小說中瘋癲女性的研究,闡釋了社會對女性精神錯亂的界定及精神錯亂的原因和表現,得出了瘋癲具有性別屬性的結論。在對待女性精神異常方面,狄更斯的思想超越了那個時代。作者利用??碌臋嗔τ^點研究狄更斯的作品,為讀者解讀作品中那些被傳統誤讀的人物形象提供了新的觀點。維多利亞時代的男性瘋癲被忽視,但佩德拉•瓦羅瑞重點研究了維多利亞時代作品中的男性瘋癲,認為當今時代男性瘋癲都是作家對社會倫理道德衰退和精神墮落表現出恐慌的隱喻,[8]并批判了男性精神表現較女性精神狀態穩定的神話。20世紀文學中男性瘋癲的原因主要是男性氣質的喪失,帕拉迪斯•戈登對此作過詳細論述。[9]此外瘋癲女性作家的創作也是一個重要議題。瑞貝卡研究了澤爾達•菲茲杰拉德、普拉斯、蘇桑娜•凱森、凱特米麗特、勞倫•斯萊特等女性作家的作品和她們的傳記,發現了女性瘋癲的兩種形式:一是具有天賦的女性受精神疾病的摧殘,二是因為蔑視社會習俗而被貼上了瘋癲的標簽。[10]其次,研究具有深度,多種理論被運用,整體研究成果豐富。除了常用的??碌臋嗔φ軐W,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符號學和隱喻理論研究外,學者還利用后現代主義文化理論解讀文本。如菲爾蒙•索莎娜通過對巴爾扎克、奈瓦爾、福樓拜、詹姆斯、拉康、福柯和德里達等學者的研究,探討了文學、哲學和精神分析學之間的關系,以尋求文化之外文學“瘋癲”的獨特性。[11]其關注的問題是作者為什么以及怎樣去講述瘋癲的話語,話語如何揭示文學與權力、文學與知識之間的關系。伯格斯托姆•卡爾運用???、巴赫金、德勒茲和迦塔利等理論分析了從讓-馬丁•沙可到瑪格麗特•杜拉斯的作品,揭示了作者運用瘋癲美學闡釋現實和人類生存處境的方式方法。[12]國外學界對各斷代文學史中的瘋癲現象都進行過整體研究,包括古希臘、浪漫主義時期、文藝復興時期、18世紀、19世紀和現當代文學中的瘋癲現象?!癕adnessintheContemporaryAmericanNovel”認為,20世紀美國小說將瘋癲隱喻為“荒原”,目的是要逃離“荒原”世界。[13]作者過多地將瘋癲的起因歸為外在環境的影響,忽視了主體自身的決定性作用。利廉•福德在“MadnessinLiterature”中將整個西方文學納入研究范圍,對瘋癲作了明確的文學界定,即“一種無意識壓倒意識,并控制了個人的觀念以及對外部世界的感受和體驗的狀態,而根據當時的邏輯思維和相應的情感,這些感受和體驗都是混亂的、不合時宜的”。
該著作系統地理順了從古希臘至20世紀文學中的瘋癲在各思潮中的作用,認為瘋癲是對時代的醫學、文化、政治、宗教以及心理學觀念的反映和質疑。作者對眾多作品進行了具體的分析,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瘋癲文學史。黑人等少數族裔群體的瘋癲形象及敘事研究是美國文學的特色。吉爾若•鮑爾結合人類學、醫學和精神病學理論,研究了20世紀美國黑人作家的作品,認為黑人瘋癲與美國民主有著密切的聯系,瘋癲是美國民主的隱喻,“哪里有平等哪里就有理性”。[15]國外瘋癲研究主題多元化,可與愛情、復仇、謀殺、戰爭、犯罪等主題結緣。“Love’sMadness:Medicine,theNovel,andFemaleInsanity(1800-1865)”以簡•奧斯丁、瓦爾特•司各特、夏洛蒂•勃蘭特等作家作品中為愛癡狂的女性為研究對象,闡釋了19世紀英國的醫學作家和小說家對瘋癲、女性氣質和敘述傳統的看法。[16]此外,“SensationNovelsofthe1860s:MurderandMadnessEverywhere和butRevolutionRepressed”等分別論述了小說中復仇、道德、謀殺、戰爭與瘋癲之間的內在聯系。[17]瘋癲研究的文本對象包括戲劇、小說和詩歌。戲劇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多,其次是詩歌研究。莎士比亞的戲劇成為重點研究的對象,強調瘋癲在情節發展上的道具功能,以及演員對于瘋癲表情的演繹。詩歌中的瘋癲研究則更多地強調詩歌語言的非理性和詩人創作時感受到的迷狂和靈感。近年來出現大量瘋癲主題詩集,揭示詩人進入瘋癲的歷程,以及詩人如何利用瘋癲來表述自己的情感世界。在小說研究方面,科博•羅伯特研究了內省小說中的瘋癲形象,認為它們為批判社會提供了舞臺,因為瘋癲能夠從異常視角提出關于社會現實的另類“真理”,人物的內省是對當代社會傳統的逃避和拋棄。[18]但作者將內省活動看成是瘋癲者唯一的心理活動指向,忽視了文化的意義和作用。除英美等國的作家作品被研究外,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蒂莫西•芬德利以及非裔作家貝西•赫德等的作品也被學界廣泛關注。湯普森在“UnderstandingRussia:TheHolyFoolinRussianCulture”中通過俄國特有的圣愚形象,從文化角度闡釋了俄國的宗教樣態、社會行為模式、民族性人格、政治心態以及知識分子的特征。
二、國內研究現狀及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