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政法定向招錄考試民法學:物權概述

時間:2022-07-23 11:51:00

導語:基層政法定向招錄考試民法學:物權概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層政法定向招錄考試民法學:物權概述

第一節物權的概念與特征

一、物權的概念

物權是民事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直接支配特定的物而享受其利益,并得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可見,物權的概念包含了以下三層意思:

(一)物權為權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的權利

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一定的特定物的權利。因此,首先,物權以特定物為權利客體。在不特定的物上不能設定物權,這是物權與債權的區別之一。作為物權客體的物,無論是動產,還是不動產,均須具有特定性。其次,物權為直接支配物的權利。所謂支配,是指對物加以控制、管領、處分。這種控制、管領、處分既可以是對物的實體的控制,也可以是對物的價值的控制;既包括事實上的使用、處置,也包括法律上的使用、處置。所謂直接支配,是指權利人得依自己的意思,無需借助于他人的意思或行為,即可實現。例如,所有權人得以自己的意思依法直接對其所有的物占有、使用、收益、處分。

(二)物權是權利人得直接享受物的利益的權利

物權的權利人有權直接支配標的物,但權利人支配標的物并非其目的,其目的在于通過支配標的物而享受物的利益。當然,由于各種物權的具體內容和目的不同,其權利人所享受的物的利益也不同。例如,所有權人得直接享受物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得將其物的使用價值讓與他人,自己取得相應的對價,也可以將其物的交換價值讓與他人,以獲取信用;用益物權人得直接享受自己所取得的標的物的使用價值的利益,對物為占有、使用、收益;擔保物權人得享受其取得的標的物的交換價值的利益,于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直接以擔保物的價值優先受償其債權。

(三)物權是權利人得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

物權的權利人在對物加以直接支配時,有權排除他人的干涉。物權的支配性與排他性是緊密相聯的,反映了兩種不同的關系。對物的直接支配反映了權利人與物的關系,強調的是物權的權能;排除他人的干涉反映了權利人與其他人的關系,強調的是物權的效力。物權是一種確認物的歸屬的權利,不論是物的使用價值的歸屬,還是物的價值的歸屬,都具有排他性。一旦某物為某人享受其某一方面的利益,他人就不能同時享受同樣的利益,因此,物權人得向任何人主張其權利。由于物權為直接支配其物的權利,權利人實現其利益無需他人的意思或行為的介入,因此,在物權關系中義務人為權利人外的一切人,義務人僅負有不得侵害權利人權利的消極義務,而不負擔協助權利人實現權利的積極義務。

二、物權的特征

物權的特征是物權本質的體現,同時也是物權區別于相關權利特別是債權的標志。物權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物權是對世權

這是物權在主體方面的特征。在物權關系中,物權的權利人是特定的,但物權的義務人、是不特定的,即物權權利人以外的其他一切人都是義務人,都負有不得侵犯權利人的權利和不干涉權利人行使權利的義務,因此,物權是對世權。這是物權與債權的重要區別之一。債權不僅權利人是特定的,義務人也是特定的,只有特定的債務人對債權人負擔義務。盡管任何人也不得侵犯債權人的債權,但原則上債權人只能向特定的債務人主張權利,而不能向他人主張權利。因此,債權為對人權。

(二)物權是支配權

這是物權在權利作用方面的特征。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物的權利,因此物權為支配權。物權既為支配權,物權人就得依自己的意思自主地實現權利的內容,而無需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這是物權與債權的又一個重要區別。債權的實現須依賴于債務人的給付,在債務人未給付前,債權人不能直接實現權利的內容,權利人僅得請求債務人履行,因此,債權為請求權。由于物權為支配權,對同一標的物不能同時存在兩個相同的支配力,所以物權有排他性。也就是說,在同一物上不能同時存在兩個以上內容相同的物權。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物權為排他性的權利。

(三)物權是絕對權

這是物權在內容和實現方式上的特征。從權利內容上說,物權人得向任何人主張權利,物權的義務人所負擔的僅是不妨礙物權人行使權利的消極義務,而不負擔積極義務;從權利實現方式上說,物權人實現其物權內容也不需義務人的介入。物權對任何人都有效力,任何人非經權利人同意不得侵害其權利。物權人在其權利受到侵害時,不論侵害人有無過錯,均得主張物上請求權,排除他人的侵害,以回復物權的圓滿狀態。

(四)物權是以物為客體的權利

這是物權在客體上的特征。物權的客體為物,是權利人支配物的權利。這是物權與人身權、知識產權等支配權、絕對權的重要區別之一。

第二節物權的客體——物

一、物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征

法律上所說的物,是指民事權利主體能夠實際控制或支配的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財產。

可以說,除人們個人身體以外的、凡能滿足社會生活需要的,并且有可能為人們所支配或控制的一切自然物和勞動創造的物,均可成為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

我國《物權法》第2條第2款規定:“本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物權法所講的“物”,主要是指作為有形財產的不動產和動產這些有體物,而無形財產(如智力成果等知識產權)一般由其他法律調整,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這些財產權利本身才可以成為物權的客體(如以票據、有價證券、存款單等設定的權利質押等)。因此,物的概念主要是針對有體物,但又不限于有體物的范圍。

物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物必須是存在于人體之外。人的身體不是物,但是,與人的身體相分離的毛發牙齒等則屬于物。

2.物一般是指有體物。依一般的解釋,有體物是指占有一定空間而有形存在的物體,例如,固體、氣體、液體等。但是,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達,物的范圍也不斷擴大,許多不具有“有形”的物,例如電、光波、磁波等,也可以成為民事權利的客體。另外,在特殊情況下,某些財產權利本身也是可以成為物權客體的。

3.物是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的物。物必須對人有價值,而價值,不以物質利益為限,精神利益也包括在內。物可以是勞動創造出的勞動產品,也可以是天然存在的非勞動產品(如鉆石)。那些沒有任何價值或使用價值的物,可以是物理學上的物,但不是法律上的物,因為人們不會因為它而發生法律關系。另外,物的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特性,不能完全用金錢來加以衡量。

4.物必須是人力可以支配的物。只有能夠為人力所支配的物,人們才能以之為客體設立各種各樣的法律關系,那些不能或目前還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物體,例如日、月、星等,雖屬于有體物,且也可能具有巨大的價值,但不能成為物權法上的物。

二、物的分類及其意義

(一)動產和不動產

動產與不動產的劃分,是以物是否能夠移動并且是否因移動而損壞其價值作為劃分標準。動產是指能夠移動而不損害其價值或用途的物。不動產是指不能移動或者若移動則損害其價值或用途的物。

電腦、電視、書桌這些東西平時是不動的,但這并不是不動產。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可以移動并且不會因移動而造成價值上的貶損。

動產和不動產有時是可以互變的。例如,果園中果樹上的果實,掛在果樹上時是不動產,但是如果采摘了下來,那就變成了動產。鋼材水泥等是動產,但是用其做成了房屋,就變成了不動產。

分類意義:第一,所有權人限制。不動產中的土地、河流、森林等,只能成為國家或集體的所有權客體,任何自然人或集體組織以外的法人,都不能成為這些不動產的所有權人。第二,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不同。動產物權的變動,通常以交付公示;而不動產物權的變動,則以登記為公示,不經登記的不生變動效力。我國《擔保法》規定的抵押、城市房地產交易法規定的房屋及土地使用權轉讓,均須辦理登記后才生效。第三,設立的他物權類型不同。物權中的用益物權,如土地使用權、地役權、典權等,只能在不動產上設定,動產不能設定用益物權。在擔保物權中,不動產得設定抵押權,而不能設定質權和留置權;而動產可設定質權和留置權。第四,不動產發生相鄰關系。不動產由于不能移動,相鄰的占有人之間如因不動產的利用而產生沖突與矛盾時,就需要法律加以協調。所以,民法上有專門處理不動產相鄰關系的條文,以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采光等相鄰關系。動產因能移動,所以不發生特定人之間的相鄰關系。第五,地域管轄不同。因不動產發生的爭議,適用專屬管轄。《民事訴訟法》第34條第1項規定,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而因動產引起的民事訴訟,則依普通管轄確定管轄法院,如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等。

(二)流通物與限制流通物和禁止流通物

流通物亦稱融通物,是指法律允許在自然人或法人之間自由讓與的物;限制流通物,是法律對流通的范圍有所限制的物;不流通物亦稱禁止流通物,是法律禁止流通的物。

分類意義:流通物因能自由流通,無法律限制,故能成為任何民事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對限制流通物作何種限制,是由行政法規定的,如《金銀管理條例》對黃金、白銀的專營規定,《文物保護法》對文物買賣的限制,《外匯管理條例》對外匯經營和交易的限制,就屬于對物流通的限制性規定。由于行政法規范屬強制性規范,其對限制流通物的規定,民事主體必須遵循,否則,交易行為無效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情節嚴重的,還可能導致行政或刑事責任。禁止流通物,是法律絕對不允許流通的物。法律對禁止流通物的規定,既見于《民法通則》,如國有土地所有權、礦藏、水流等,也見于行政法的規定,如《食品衛生法》對未經獸醫衛生檢驗的肉類的禁止銷售。違反法律對禁止流通物規定的行為,不僅流通行為無效,還要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甚至刑事責任。

(三)可分物和不可分物

可分物是指可以分割并且不因分割而損害其價值或性能的物,如一袋米可分為若干份,并不改變效用與性質。不可分物是分割后會改變性能或價值的物。不可分物有兩種:一是自然性質上不可分,如一輛汽車、一架鋼琴等。二是依權利人的意思不可分,如在一定時間內不許分割的共有物。

分類意義:一是確立共有物的分割方法。共有人在分割共同財產時,對可分物,可分割實物,各得其所;對于不可分物,只能作價值上的分割,而不能作實物分割,實物可歸于一人,由其對他人所得作補償,或者將實物出賣,分割所得價金。二是確認多數人之債的性質。對于多數人之債,須確認屬連帶之債還是按份之債。當標的物為數人共有,標的物上產生的利益或負擔自然也由共有人分享或分擔。在標的物屬可分物時,產生的利益或負擔除法律有相反規定外,可作為按份債權或按份債務;在標的物屬不可分物時,因產生的利益或負擔屬不可分債權或不可分債務,故在共有人之間發生連帶債權或連帶債務的關系。例如樓房下水管因堵塞而需疏浚時,由于下水管是不可分物,屬各層房屋所有權人共有,所以,對疏浚費用各層房主負連帶債務之責。

(四)特定物和種類物

特定物是獨具特征或被特定化并且無從替代的物。特定物既包括獨一無二的物,如魯訊某書手稿、劉海粟的畫等,也包括經當事人指定后被特定化的種類物,如經挑選的家具等。特定物因其不可替代性,故也稱不可替代物。種類物是以品種、規格、質量或度量衡確認的一類具有共同特征的物,如1噸煤、20公斤大米等。種類物在交易時,具有可替代性,故也稱可替代物。種類物如經當事人指定后,也可成為特定物。

分類意義:一是民事法律關系的專屬性。民事法律關系,有的只能以特定物為客體,如租賃、借用合同等,而有的只能以種類物為客體,如消費借貸、貨幣借貸等。在租賃合同和借用合同期限屆滿時,承租人和借用人必須歸還原物——特定物。相反,在消費借貸或貨幣借貸合同期限屆滿時,借貸人只要歸還同種數量的物或同值的貨幣即可,因為所借之物或錢已被處分掉了,不可能也不需要返還原物或原幣,況且原物、原幣與返還的物、貨幣是具有共性、可替代性的。二是標的物滅失時的法律效果不同。當特定物作為債履行的標的物時,該物于交付對方當事人前滅失的,債務人可免除交付義務,改負過失賠償責任。而若以種類物作為債履行的標的物時,債務人不能以交付前物已滅失作為免除交付的抗辯理由,仍需以同樣品質、數量的種類物交付。三是所有權移轉時間不同。特定物的轉讓,既可以物之交付為所有權移轉的時間,也可依約定或法定,以交付以外的方式確定所有權移轉的時間。而種類物的轉讓,因交付前尚未特定化,故只能以物之交付為所有權移轉的時間。

(五)主物和從物

這是根據兩個獨立存在的物在法律效力中的主從關系作的劃分,只有屬于同一個所有人的兩個獨立存在的、要相互結合才能發揮效用的物,才構成主物與從物的關系,如果是不同所有人的物,不產生主物與從物的關系。

分類意義在于,如果法律或者合同沒有相反約定時,從物的所有權隨主物的所有權一并轉移。

(六)原物與孳息

孳息指由某一特定物產生的收益。孳息可以分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天然孳息指根據物的自然屬性而獲得的收益,如樹木所結的果實、母畜所生的幼畜等。法定孳息指基于法律關系所獲得的收益,如出租人根據租賃合同收取的租金、出借人根據貸款合同取得的利息等。

分類意義: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外,孳息的所有權應由原物的所有人收取。

第三節物權的分類

以權利人對標的物的支配范圍為標準進行的分類,可以將物權分為所有權和他物權。

一、所有權

我國《物權法》第39條規定:“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所有權人可以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其所有的物進行永久全面的支配并排除他人的干涉。這種支配是全面的,因此,所有權也稱為完全物權;由于所有權是權利人對自己的財產所享有的權利,與他人的物無關,因此,又稱為自物權。

二、他物權

他物權,又叫定限物權,是指所有權以外的其他物權。他物權只能在特定的范圍內對標的物進行支配。由于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設定的物權,因此稱為他物權,也叫定限物權。

以權利人對標的物所支配的內容為標準對他物權而進行分類,可將他物權分為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一)用益物權

我國《物權法》第117條規定:“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用益物權以對他人的物的使用價值進行支配為內容,權利人取得用益物權即能對他人的物占有、使用并可獲得相應的權益。因此,用益物權,是指對他人的物在一定范圍內,加以占有、使用、收益的定限物權。

(二)擔保物權

我國《物權法》第170條規定:“擔保物權人在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擔保財產優先受償的權利,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擔保物權,是指以擔保債務的清償為目的,而以債務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財產或權利設定的定限物權。擔保物權是以對他人的物的交換價值進行支配為內容的物權,這就決定了擔保物權具有物上代位性,即使標的物毀損滅失,仍然可就其所獲得的賠償金、保險金等優先受償;在當事人沒有特別約定的情況下,即使擔保權人依法占有標的物,也不得使用和收益。

第四節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指貫穿于物權法的始終,對物權法的整體規則具有指導意義的一般準則。它在物權法中具有綱領性的意義,任何物權制度的建立不能違背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我國《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有以下幾項。

一、平等保護原則

《物權法》第4條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這是對平等保護國家、集體和私人物權原則的規定。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作為民法重要組成部分的物權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財產關系的法律。物權法平等保護各個民事主體的物權是由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性質決定的。作為物權主體,不論是國家的、集體的物權還是私人的物權,都應當給予平等保護。

二、物權法定原則

《物權法》第5條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物權法定原則,是指能設立哪些種類的物權,各種物權有哪些基本內容,只能由法律規定,當事人之間不能創立。物權是一項重要的民事權利,物權制度屬于民事基本制度,而民事制度只能由法律規定。所以,物權法定的基本含義,就是物權的類型和內容應該由法律明確規定,即:當事人約定法律關系變動時,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選擇物權種類,當事人無權自己創設新的物權類型;當事人在法律關系中約定的物權以及物權法律關系的內容,只能是法律規定的內容。

三、公示公信原則

《物權法》第6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

物權公示原則,指物權的各種變動必須采取法律許可的方式向社會予以展示,以獲得社會的承認和法律保護的原則。物權公示原則屬于法律的強制性規則,當事人不得通過合同加以變更。

公信原則,是指對于通過法定的公示方法所公示出來的權利狀態,相對人有合理的理由相信其為真實的權利狀態,并與登記權利人進行了交易,對這種信賴法律就應當予以保護。公信原則實際上是賦予了登記所公示的內容具有公信力,公示與公信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

第五節物權的變動

一、物權變動的概念

物權的變動,是物權的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總稱。從權利主體方面觀察,即物權的取得、變更和喪失。

(一)物權的取得

物權的取得,即物權人取得了物權。物權的取得有原始取得與繼受取得。

1.原始取得,又稱“固有取得”或“權利的絕對發生”,是指權利人不以他人的既存的權利及意思為依據而取得物權。例如因先占、取得時效、國家的征收、沒收而取得物權。

2.繼受取得,又稱“傳來取得”或“權利的相對發生”,是指基于他人既存的權利及意思為依據而取得物權。例如因買賣、贈與而取得所有權。依據繼受的方法不同,可將繼受取得分為創設的繼受取得和移轉的繼受取得。前者指所有人在自己的所有物上為他人設定他物權,而由他人取得一定的他物權。例如設定抵押權、地役權。后者指物權人將自己享有的物權以一定法律行為移轉給他人,由他人取得該物權。例如將自己的房屋出售或贈與他人,他人則根據出賣或贈與行為而取得房屋的所有權。

(二)物權的變更

物權的變更,是指物權的主體、內容或客體的變更。這是物權廣義上的變更,物權的取得與消滅也包含在其中。狹義上的物權變更,僅指物權內容的變更。這也是此處所言的物權變更。物權內容的變更,是指在不影響物權屬性的情況下物權的客體、效力范圍、方式所發生的改變。例如,地役權行使方法的改變、抵押權所擔保的主債權的部分履行、同一標的物上不同的抵押之間的順序。

(三)物權的消滅

物權的消滅,從權利人方面觀察,即物權的喪失,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物權消滅包括物權的絕對消滅和物權的相對消滅。前者指物權的標的物不僅與其主體相分離,而且他人也未取得其權利,即該物權從此不再存在。例如,所有權、抵押權因標的物的滅失而消滅。后者指物權的主體發生了改變,即原主體權利的喪失和新主體權利的取得。例如,因出賣、贈與等行為,使一方喪失所有權而另一方取得所有權。嚴格地講,物權的消滅僅指物權的絕對消滅,因為物權的相對消滅并非物權消滅的問題,而是物權的繼受取得或主體變更的問題。

二、物權變動的類型

物權具有排他的性質,如果沒有通過公示方式將物權的變動表現也來,就會給第三人帶來不測的損害,影響交易的安全。例如,在房屋上設定抵押權,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表現出該抵押權的存在,那么,不知該抵押權存在的購買該房屋的第三人就可能蒙受損害。因此,民法上關于物權的變動,以“登記”為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以“交付”為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

以登記為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從各國立法例考察,始于抵押權制度。不動產登記制度,雖然要受到地域的限制,其記載的內容也未必全然詳實,更由于現代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物權的變動頻繁,且地域范圍越來越廣,登記制度未必能充分起到公示不動產物權變動的作用。但是,人們畢竟可以通過登記了解物權變動的事實,不動產登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起著維護不動產交易安全的作用。

交付為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這是因為動產物權變動不僅容易而且頻繁,無法以登記的方法公示,只能用交付,即轉移占有這一手段來表現動產物權的變動。

(一)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

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為登記。登記,是指主管部門在相關的登記簿上記載物權變動的情況。依我國法律規定,不動產以及適用不動產規定的動產(以下通稱不動產)的物權變動,以登記為生效要件。例如,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出讓和轉讓,未辦理登記手續的,土地使用權不發生移轉。又如,買賣車輛的,未辦理過戶登記手續的,車輛所有權不發生移轉。

不動產物權變動的登記具有絕對的效力,即登記具有公信力。因不動產物權以登記為公示方式,不動產物權變動經登記后,不僅意味著物權已變動,而且表示著物權變動后的權利狀態。因此,不論標的物是否交付,也無論取得方是否支付價款,均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例如,甲、乙買賣房屋,雙方辦理了房屋產權的過戶登記,雖然甲未將房屋交付給乙,乙也未交付全部價款,該房屋的所有權也已屬于乙,而不屬于甲。

作為物權變動的法律行為(如買賣合同、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抵押合同等)無效或被撤銷時,物權的變動也應無效,在當事人之間不能以已登記而主張權利。于此情形下,登記僅對第三人有公信力。如果第三人基于對登記的信賴而從已為登記的名義權利人取得權利時,第三人的權利應受保護。但若第三人未取得權利,則真正的權利人得基于其權利,請求注銷登記。例如,甲將其房屋賣與乙,并辦理了所有權移轉登記,但甲乙間的買賣合同無效,此時乙不能以已辦理了登記手續而主張其取得所有權,甲仍應為所有權人,甲得基于其所有權,主張注銷所有權變更的登記。但若在變更登記注銷前,乙將該房屋又賣與丙,丙因信賴登記而與乙為買賣行為,并且雙方已辦理了所有權移轉的登記手續,則丙得取得所有權,甲不得主張丙的權利無效。

(二)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

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為交付。交付是依法律行為發生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也就是說,不論動產所有權的轉移,還是動產質權的設定、留置權的成立,均以動產的交付為生效要件。例如,設定動產質權的,只有出質人交付質物于質權人時,質權才成立;移轉動產所有權的,自標的物交付時起所有權才移轉。

在動產物權的變動中,交付包括現實交付和觀念交付。現實交付是指動產物權的讓與人將其對于動產的直接管領力,現實地移轉于受讓人,實際上也就是占有的現實移轉。

觀念交付是指動產占有在觀念上的移轉而非現實移轉。為照顧特殊情形下交易的便捷;法律許可在特殊情形下,以觀念交付代替現實交付。觀念交付主要包括以下三種情形:

一為簡易交會,即以當事人雙方移轉物權的合意代替該動產現實移轉占有的交付。例如,甲占有乙的電視機,其后甲、乙約定將該電視機賣與甲,自當事人雙方買賣合同成立之日起,該電視機的所有權即移轉歸甲。

二為占有改定,即讓與動產物權的讓與人仍直接占有標的物,而由受讓人間接占有該標的物。例如,甲、乙約定,將乙的電視機賣與甲,但乙需要再借看數日才交給甲,而所有權自合同訂立時起移轉給甲。于此情形下,當事人即是以占有改定的方式為交付,乙仍為電視機的直接占有人,但甲為電視機的間接占有人。

三為指示交付,即當動產由第三人占有時,讓與人以對于第三人的返還請求權讓與受讓人,以代現實的交付。例如,甲將出租給乙的一臺設備賣予丙,依通常情形,甲應取回該設備再將其現實交付給丙,但現甲并不現實交付設備給丙,而是將其對乙的返還租賃物的請求權計與予丙,以代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