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戶籍制度改革問題
時間:2022-10-29 02:25:00
導語:公務員考試戶籍制度改革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戶籍管理制度是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對所轄區域居民的基本狀況進行登記(包括常住人口登記、暫住人口登記、出生登記、死亡登記、遷移登記、變更更正登記等)并進行管理的一項行政管理制度。這套在我國古已有之的制度,經歷了建國之后的現代化制度化,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遇到了不得不改革,不能不逐步改革的諸多問題。一時間,戶籍制度改革成為社會焦點熱點問題。也正因此,2014年吉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試題曾以戶籍制度的改革為切入點進行命題。時至今日,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推進還是波瀾起伏,而有些專家和媒體或者是不了解戶籍管理制度的復雜性系統性,或者是出于純粹理論思辨的思維定勢,存在過于急躁的情緒,這種情緒也可能會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們的部門和地方決策。因此,聯創世華考試研究中心專家在搜集了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就有關戶籍改革節點問題,整理了以下文章。
相關資料:
我國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戶口登記制度。規定城市和農村人口實行常住、暫住、出生、死亡、遷入、遷出、變更等7項內容的戶口登記制度。二是戶口遷移制度。我國戶口登記制度實行在常住地登記戶口的原則。公民常住地發生變化后,應將戶口遷移到現住地,即進行戶口遷移。三是居民身份證制度。為16周歲以上的公民頒發身份證,16周歲以下的公民可自愿申領身份證。
這套制度直接肇始于1958年1月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委員會第91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時任公安部長羅瑞卿就這一條例草案所做的說明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個條例,特別是理解我國戶口制度的歷史背景和現實必要性。羅瑞卿部長講:“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方針,是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基礎上,發展工業和發展農業同時并舉。無論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都必須按照國家統一的規劃和計劃進行。因此,城市和農村的勞動力,都應當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進行統一的有計劃的安排,既不能讓城市勞動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讓農村勞動力盲目外流。”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戶籍制度改革在各地方不斷有序推進。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現,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農民工大軍形成了。這種自發形成的大規模流動或轉移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助推力,而過去那種通過戶籍登記和管理對農村人口流動進行嚴格限制的制度顯得不合時宜。對此,中央和地方的政策不得不進行一系列調整,由限制逐漸變得寬松。
在中央層面,全面推進戶籍制度的改革。在地方層面,各地的改革也頗具開創性且富有成效。很多地方實行“綠卡戶籍制”,一些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還普遍實行了“藍印戶口”,以吸引人才和資金。到2014年,全國許多省市都宣布城鄉居民糧油關系與戶口脫鉤。
隨著糧票與定量供給早已取消,持異地戶口者在本地務工、繳納社會保險、購買商品房等方面的放開,戶籍對人口遷移的整體影響日漸衰弱。在次情況下,如何解決戶籍制度與其伴生的福利制度均等化,如何破解戶籍制度與土地制度的關系成為推進改革必須著力解決的主要問題,這也成為公安教育衛生等戶籍相關部門必須予以充分重視統籌協調科學論證的主要議題。
2014年,計生委官員表示為解決流動人口問題,戶籍制度的改革勢在必行,但這種改革應當是有序的、漸進的。公安部稱正抓緊《戶口法》立法調研。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使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2014年,包括河北、遼寧等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內的地區相繼出臺了以取消“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性質劃分、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措施。2014年初,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招收非本地戶籍的普通高校專科以上畢業生,各地城市應取消落戶限制(直轄市按有關規定執行)。9月10日,針對官員關于“中國取消戶籍制度已是歷史必然”的說法,國家統計局網站10日晚間聲明稱,該言論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國家統計局。
申論要求:請針對給定資料中統計局的聲明,談談你的看法。
作答參考:
戶籍制度改革必須拒絕取消論
面對官員的戶籍制度“取消”的“歷史必然”論,國家統計局的表現是恰當的。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們的戶籍制度一直都在發生漸變。戶籍制度改革,實際上需要的是統籌規劃,完善配套,穩步推進,而不是簡單取消。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所指出:“統籌城鄉社會管理,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使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推動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體制創新。”這為我們進行戶籍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就常識而論,今天的戶籍制度由戶口登記制度,戶口遷移制度和居民身份證制度組成,“取消”論顯然失之于偏頗。登記制和身份證制度幾乎是國際通行的戶籍管理制度,作為治安管理預防犯罪的主要社會控制手段是行之有效的。而戶口遷移制度,也需要因地制宜,要考慮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的地區差距和大中小城市吸納農村人口的能力差異,尤其是如何在原有戶籍管理體系松動之前,如何實現與戶口伴生的社會保障體系(也就是所謂戶口“含金量”或者戶口的福利內容)的跟進建設,使得進城農民有保障,原住市民不感到福利受損。如何實現自由遷徙(流動)農民與既有農村土地制度的完善,從而切實維護農民切身利益和促進農村生產,尤其是在維護耕地紅線的基礎上確保糧食安全,如此之類的問題,決定了我們的戶籍制度改革必須堅持立足實際、積極穩妥、扎實推進的原則。
具體而言,第一,根據不同城市類型,逐級穩步推進。按照小城鎮,沿海一般城市,內地一般城市,京津滬等特殊城市的不同情況,因地制宜制定政策,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率先放開農民工落戶條件,大中城市逐漸取消非本地戶籍的人才落戶限制。各地要逐步放寬戶口遷移政策和農民工的落戶條件。第二,要加強社會管理配套制度改革,進一步剝離附著在戶口上的不公平福利制度,逐步將農民工統一納入本地各項社會管理,促進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第三,要充分考慮戶籍制度改革與土地制度改革的密切關系,確保人員有序流動的同時,要著眼于地少人多的基本國情,“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嚴格保護耕地,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各項制度。土地,不僅是農民的根,也是市民的本,即使將來“農業戶口”和“非農戶口”在地域和身份界限上模糊了,福利機會均等了,現行土地制度也必須長期堅持不動搖。在戶籍制度改革問題上,有些學者型官員不從實際出發未深入調查研究,在純思辨理性的指導下變得不冷靜,積極“代表”所在部門發言。好在“被代表”的部門能夠堅持著眼全局,立足長遠,基于既鼓勵地方勇于創新,又從國家層面統籌考慮;既充分考慮農民工的落戶意愿,又充分考慮流入地人口承載能力的戶籍制度改革基本原則,及時地發出了那條簡短有力的“不代表”聲明。這也給今后穩步推進作為系統工程的戶籍制度改革打了一針清醒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