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申論試卷
時間:2022-06-03 03:51:00
導語:公務員考試申論試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給定資料分析
材料1,引述20*年*滿分高考作文《他們》,作為入題,引出流動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問題。本條材料隱含全部給定資料和本次申論考試的主題——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
材料2,含有事實材料和對事實的理論分析,主要分析了農民子女接受教育難問題的兩點成因:一是戶籍制度的限制,二是相關政策沒有充分落實。
最后進一步分析了問題產生的深層根源——我國屬于城鄉二元結構社會。是作答第二大題第1小題分析教育不平等原因的依據。
材料3,介紹了流動人口的“家庭化”趨勢、適齡兒童少年人數龐大,說明了流動人口子女學校產生的背景,指出了這類學校“屢禁不止”、“越禁越多”的根源在于“市場需求”,在于流動人口子女入學難——公辦學校出于自身難處和地方保護考慮,設立一系列限制流動人口子女入學的門檻。為事實性材料,是作答第二題教育權利不平等原因分析和撰寫文章的依據性資料。
材料4,廣州市流動人口子女教育情況,包括數據和分析。說明盡管國家政策鼓勵將外來人員子女逐步納入公辦學校,但政策落實不能一步到位,是一項需要逐步推進的工程。對確定文章立意有一定啟發作用,屬于事實性參考資料。
材料5,包括事實與理論兩類資料。介紹了流動兒童少年接受教育的三種主要形式:一是在公辦中小學借讀,二是在民辦私立學校就學,三是在流動人口子女學校就讀。從理論上闡述了教育平等的內涵、意義,暗含著教育不平等的原因、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原則思路和方向、目標。是理論與事實混合型材料,是作答第一題辨析C選項的依據,也是撰寫文章的參考。
材料6,集中說明流動人口子女學校存在的問題,包括師資、管理、設施、安全方面,指出問題危害在于教育質量難保證。在問題說明中夾雜著收費低廉、降低辦學標準等原因成分。對應第二大題第2小題。
材料7,介紹美國保護遷移居民受教育的情況,指出美國做法的特點是通過保護遷移權來保護遷移和流動人口的受教育權。是作答資料辨析題的依據。作為一個例證,與中國的情況相參照,可作為一條論據,來證明對于本地居民教育權利實行地方保護具有狹隘性,需要國家層面法律手段的調整,政府和法院發揮作用,對地方政府的狹隘保護、居民爭奪教育利益的行為進行雙向規范,以維護教育公平。關于居民為獲取教育利益而進行不合理遷移,可提出國內的高考移民作為論據。對啟發文章寫作的思路具有參考作用,但與流動人口的教育問題聯系不是太緊密。
材料8,指出國務院文件和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明確了流入地政府在流動兒童教育中的責任,解決了流入地與流出地政府誰負責的問題。揭示了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即與戶籍掛鉤的教育制度,以及狹隘的地方利益考慮。啟示了解決教育公平問題的根本途徑:改革財政撥款與戶籍掛鉤的教育經費支出模式,進而改革教育資源配置方式。由于這種制度層面的改革在中國現實條件下很難實現,只可作為對策思路的參考。
材料9,介紹了兩種建立健全財政撥款制度、合理分擔公共教育經費的建議,但不具備很強的可行性。提出了一種有針對性且可行的意見:在目前教育制度尚無法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對于打工子弟學校不能簡單采取取締的態度,指導、監督、提供業務幫助才是上策。最后,對問題進行了延伸分析,指出解決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之后的高中教育、高考和就業問題,避免農民工子女“邊緣化”,需要社會參與,進行系統性和制度性的規劃、建設。可作為文章寫作的參考材料。延伸性論題具有深化主題的作用,可在文章結尾提出。
材料10,實際包含了四條材料:中央部委辦《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主要內容,十七大報告有關內容,*市《關于進一步做好本市農民工同住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主要內容,武漢市對流動人口子女實行與城市學生同等待遇的政策。實質性啟示在于武漢市的做法具有可資借鑒的意義,說明在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教育中政府的作為重在落實、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保證流動人口子女納入公辦學校就讀。可作為擬定文章對策的參考,提出以武漢為典范,強化政府責任感和執行力,使城市中的流動人口子女融入城市主流,平等接受教育。
總體分析
2014年*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試題以“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為主題,涉及憲法保障公民受教育權規定、十七大“努力實現教育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有關精神的貫徹落實,屬于社會事業——教育事業建設與社會公平兩大主題的交叉。材料指出國家的法律、黨和政府的有關方針政策沒有得到充分落實,暗示政府應端正認識、強化責任和執行力,保證國家法律和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實現“教育平等,維護社會公平”的要求。
給定資料雖然只有10條,但復合式材料居多,一條材料往往包括三條以上不同角度的次級材料,且字數偏多,因此材料的實際容量偏大,約7100字。與試題相聯系,四道大題包括了五道小題、十個以上設問點,如第一題有A、B、C、D、E五問,第二大題第2小題有問題、成因、對策三問,題目表述很細,字數偏多,約1480字,合計試題總容量達到8600字,閱讀量是很大的。
題型方面,2014—2014*申論連續三年使用“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題型,表明這已成為*申論考試的一種常態和固定題型,對此應加以重視,并研究總結其規律性。大體來看,應牢牢把握“依據材料、準確理解題目表述、分析辨別材料與題目表述的差異”這一原則,仔細比較材料與題目備選項的異同,重點是“求異”,即找出題目備選項與材料所表達意義的不同之處。
第二大題,第1小題要求分析“我國受教育權利不平等”的原因,可從宏觀與具體兩個層次來分析,宏觀即城鄉居民、流動人口與當地戶籍人口之間教育權利的不平等,具體即聚焦城市流動人口受教育權的不平等,集中分析導致這一不平等的原因。從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來看,應以分析城市流動人口相對于當地人口受教育權的不平等原因為主,在字數限制較嚴的條件下,更應集中分析這一問題的原因。
第2小題屬于常規分析和對策擬制的“三段論”問題,有關信息集中于第6條材料,對策需要針對問題來提出,如強調政府作用,扶持和督促流動人口子女學校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同時,可參照第9條材料“不宜簡單取締,指導、監督、提供業務幫助才是上策”的對策提示,進行擴展和延伸。
第三題,為公文指誤并改錯,應依據《國家行政機關公文格式》來對照檢查和修改,難點在于需要一定的公文寫作經驗。
第四題,為常規作文題,可從不同角度提出對“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看法,以提出解決的對策為主,但文章主題必須唯一、單純,要提出戶籍、教育、財政支持教育等制度層面改革作為根本的改革措施,就不宜與具體層面的把流動人口子女納入公辦學校、扶持民辦流動人口子女學校發展等措施混合;反之,選擇了后者為對策切入點,就不宜再說制度的改革。全文不僅要以對策壓軸,還要做好問題解決的必要性、現實性等分析論述,為此文章必須恰當布局,合理安排各部分的結構、比例;同時對策闡述又要充分,內容充實,這就決定了對策論點不能過多、層次過于復雜。
材料9提出了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兩種專家建議,均屬未經實踐檢驗的理論性設想,只是參考性材料,不必納入文章中的對策。如果準備提煉這兩條建議作為對策,兩相比較,“中央統一劃撥專項補助經費”明顯要比發放“教育券”更現實、更具有可行性,應優先選擇“中央給予補貼”這條對策。
第一題參考答案:A、√B、√C、×D、×E、×
第四題范文:(1181字)
逐步推進流動人口子女“學有所教”
教育公平是當前教育領域的焦點問題,其中城市流動人口子女教育權利的不平等問題,尤為社會各界所關注。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必須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各級政府是實施義務教育、提供教育公共產品的責任主體,要解決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必須強化政府責任,落實黨和國家“努力實現教育平等,維護社會公平”的有關方針政策,逐步推進流動人口子女“學有所教”。
推進流動人口子女“學有所教”,是我國社會和諧穩定與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我國流動人口規模不斷膨脹,并呈現出“家庭化”的趨勢。有了家、有了孩子就有教育需求,而流動人口子女接受教育卻遭遇種種障礙:首先是戶籍制度的壁壘。由于我國居民的戶籍與教育等社會福利相聯系,流動人口子女沒有戶籍就難以在當地入學,這成為流動人口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最大障礙。其次是教育資源的“瓶頸”。城市人口密集,教育資源有限,難以承受外來流動人口子女的就學壓力。最后是地方利益的門檻。出于地方利益考慮,流入地政府和公辦學校往往優先保證本地居民子女的教育需求,對外來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設置門檻,將無力負擔高昂學費的農民工子弟拒之門外,使國家的有關政策很難得到真正落實。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關系到千千萬萬家庭的幸福,關系到教育公平,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與可持續發展。要實現教育平等,進而推動社會在和諧氛圍中持續進步,就必須妥善解決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
逐步推進流動人口子女“學有所教”,是當前我國的現實選擇。在社會管理制度難以突破的條件下,各地方政府立足當地實際,采取穩妥的方式逐步推進流動人口子女“學有所教”是最現實的選擇。這不外兩條路:一是依托公辦學校,二是扶持民辦學校。《義務教育法》和有關文件規定,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教育要“以流入地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武漢市的經驗表明,只要政府有足夠的決心、采取得力的措施,就一定能把國家的法律和政策落實到位。具備條件的城市政府應借鑒武漢市做法,保證足夠的財政補貼,對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一視同仁,納入公辦學校就讀。不具備條件的地方,應引導、支持民辦流動人口子女學校的發展,給予一定數額的財政補貼,保證校舍、體育和衛生等基礎設施達標的需要,并對經濟困難的流動人口子女就學給予資助。同時,教育部門要加強對民辦學校的業務指導和監督檢查,引導其使用統一教材和考核標準,建立穩定的師資隊伍,提高教學和管理水平,走規范化發展道路,更好地滿足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需要。
流動人口及其子女是社會平等的一員,但要實現這一群體真正與社會其他成員平等還“任重而道遠”。實現社會平等必須從實現教育平等做起,各級政府要把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作為促進社會公平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以此為突破口,促進流動人口群體平等融入社會,進而推動社會的持續發展。
- 上一篇:就業局穩定就業促進就業工作的通知
- 下一篇:審計局科學發展觀實踐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