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務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15:40: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際商務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國際商務論文

篇1

[關鍵詞]國際商務談判溝通文化背景價值觀念文化傳統

談判是一種進行往返溝通的過程,其目的是為了就不同的要求或想法而達成某項聯合協議。國際商務談判要面對的談判對象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由于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制度不同,各民族間有著迥然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各國客商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一、商務談判中應注意的談判技巧

(一)適時反擊

反擊能否成功,就要看提出反擊的時間是否當掌握得準確。反擊只有在對方以"恐怖戰術"來要挾你時方能使用,所以,它也可以說是一種以退為進的防衛戰。其次要注意的是,使用反擊法時,如果對方不認為你是個"言行一致"的人,那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情況如果恰巧相反,結果也自然大不相同了。所以,在使用反擊法之前,你必須先行了解,在談判對手眼中,你是否是個言行一致、說到做到的人。

(二)攻擊要塞

在以“一對多”或“以多對多”的談判中,最適合采用的,就是“攻擊要塞”方式。當談判對手不止一人時,實際上握有最后決定權的,不過是其中一人而已。在此,我們姑且稱此人為“對方首腦”,稱其余的談判副將們為“對方組員”。“對方首腦”是我們在談判中需要特別留意的人物,但也不可因此而忽略了“對方組員”的存在。

如果在談判時,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說服“對方首腦”,就應該另辟蹊徑,轉移目標,把矛頭指向“對方組員”,向“對方組員”展開攻勢,讓“對方組員”了解你的主張,憑借由他們來影響“對方首腦”。其過程也許較一般談判辛苦,但是,不論做任何事,最重要的就是要能持之以恒,再接再厲,始能獲得最后的成功。這正如古時候的攻城掠地一般,只要先拿下城外的要塞,就可以長驅直入了。

(三)白臉黑臉

兩名談判者不可以一同出席第一回合的談判。

第一位出現談判者唱的就是“黑臉”,他的責任,在激起對方“這個人不好惹”、“碰到這種談判的對手真是倒了八輩子霉”的反應。而第二位談判者唱的是“白臉”,也就是扮演“和平天使”的角色,使對方產生“總算松了一口氣”的感覺。

使用“白臉”與“黑臉”戰術時,通常是在對方的陣營中進行談判的情況下。

(四)文件戰術

“文件戰術”的使用,多半產生在談判一開始時,也就是雙方隔著談判桌一坐下來時。主要是讓對方知道自己事前的準備有多么周到,對談判內容的了解又是何等的深入。在采用為利戰術時,應該注意的是,一旦采用了“文件戰術”,就要有始有終,在每一次的談判中,都不要忘了把所有的文件資料帶在身邊。談判自然是以在自己的“地盤”上舉行較為有利。但是,有時候,卻又不得不深入虎穴,到對方的陣營中展開談判。而信用,正是談判成功的關鍵所在。

(五)期限效果

為了能使談判的“限期完成”發揮其應有的效果,對于談判截止前可能發生的一切,談判者都必須負起責任來,這就是“設限”所應具備的前提條件。只有在有新的狀況發生或理由充足的情況下,才能“延長期限”。你的談判對手或許會在有意無意中透露一個“截止談判”的期限來,等著那“最后一刻”的到來,由于時間迫切,對方很可能便勉為其難地同意你的提議,不敢有任何異議。這種錯誤,是絕對不會發生在一名談判高手身上的。

在談判時,不論提出“截止期限”要求的是哪一方,期限一旦決定,就不可輕易更改。必須傾注全力,在期限內完成所有準備工作,以免受到期限的壓力。如果對方提出了不合理的期限,只要你抗議,期限即可獲得延長。不過,若對方拒絕了你延長斯限的提議,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倍努力,收集資料,擬定策略。不論你有多少時間,冷靜地擬定應付措施、仔細地檢查對策,才是最聰明的做法。

(六)調整議題

不管談判遭遇到何種困難,還是必須坐在談判桌前,繼續討論,直到有了結果為止。為了顧全大局,無論如何,你都必須做到“使談判繼續下去”的基本要求。有時候,談判雙方或單方會急欲獲得某種程度的協議。為了使“換檔”的技術在談判中發揮效果,最重要的,就是不讓對方察覺到你的意圖。你可以顧左右而言他,可以裝作漠不關心的樣子,也可以聲東擊西

(七)聲東擊西

這一策略在于把對方的注意力集中在我方不甚感興趣的問題上,使對方增加滿足感。具體的運用方法是,如果我方認為對方最注重的是價格,而我方關心的是交貨時間,那么我們進攻的方向,可以是支付條件問題,這樣就可以對方從兩個主要議題上引開。這種策略如果能夠運用得熟練,對方是很難反攻的。它可以成為影響談判的積極因素,而不必負擔任何風險。

(八)金蟬脫殼

當談判人員發覺他正被迫做出遠非他能接受的讓步時,他會聲明沒有被授予達成這種協議的權力。這通常是談判人員抵抗到最后時刻而亮出的一張“王牌”。在這時,雙方都很清楚,這是為了不使談判破裂。

一方如果怕對方使出這一招,最好在談判開始時就弄清楚。在談判的目標、計劃和進度已經明確,亮底牌階段即將完成之前,談判人員的個性已初步掌握之后,可首先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你有最后決定的權力嗎?”

(九)扮豬吃虎

“為什么”是一句探求原因的問題,甚至有時是在一方說明原因后的進一步探求。這種使用“為什么”的提問方式,在交涉階段初期有積極作用,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對方是如何真正評價事物的。同時,這也是我們在某一階段提出的一系列問題中的一部分問題。

對于這一策略的反措施是,對對方的疑問“為什么”只提供最簡要的情況,在直接答案后面不做詳細的解釋。不過要注意,在交涉初期階段,對方有權迫使我們回答對他們有益的情況。要是對方過于頻繁地發問“為什么”,比如,在我們試圖提出新的建議和準備讓步的時候,對方就無理要求針對所有細節都加以說明,我們就可以開始進行反擊。

篇2

進出口商要想成功就得掌握談判技巧。貿易談判實際上是一種對話,在這個對話中,雙方說明自己的情況,陳述自己的觀點,傾聽對方的提案、發盤、并作反提案,還盤、互相讓步,最后達成協議。掌握談判技巧,就能在對話中掌握主動,獲得滿意的結果。我們應掌握以下幾個重要的技巧:

多聽少說

缺乏經驗的談判者的最大弱點是不能耐心地聽對方發言,他們認為自己的任務就是談自己的情況,說自己想說的話和反駁對方的反對意見。因此,在談判中,他們總在心里想下面該說的話,不注意聽對方發言,許多寶貴信息就這樣失去了。他們錯誤地認為優秀的談判員是因為說得多才掌握了談判的主動。其實成功的談判員在談判時把50%以上的時間用來聽。他們邊聽、邊想、邊分析,并不斷向對方提出問題,以確保自己完全正確的理解對方。他們仔細聽對方說的每一句話,而不僅是他們認為重要的,或想聽的話,因此而獲得大量寶貴信息,增加了談判的籌碼。有效地傾聽可以使我們了解進口商的需求,找到解決問題的新辦法,修改我們的發盤或還盤。“談”是任務,而“聽”則是一種能力,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天份。“會聽”是任何一個成功的談判員都必須具備的條件。在談判中,我們要盡量鼓勵對方多說,我們要向對方說:“Yes”,“Please go on”,并提問題請對方回答,使對方多談他們的情況,以達到盡量了解對方的目的。

篇3

    廣東的外貿企業對外貿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因此,目前很多高等學校都開辦了外貿專業,培養各級各類的專業人才。對于高職高專類學校而言,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為企業輸送上手快的實踐性人才是很多高職高專類學校的教學切人點。

    一、單證工作在外貿業務中的作用

    近30年來,我國進出口貿易得到極大的發展,形成了出口導向的經濟格局,外貿業務在我國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外貿業務需要不同國家、不同部門、不同人員的通力配合,每一單業務都需要花費經辦人員的大量精力。

    隨著外貿業務的發展,外貿公司分成了兩種類型:一種是大型外貿公司,它在業務流程上的分工越來越明確,不少公司都設有專門的單證部門,專人進行單據的審核和制作。在這類公司里,單證人員有效地規避了外貿業務中因單據審核疏忽和單據制作技巧不足產生的風險,成為整個公司外貿業務順利進行的有機組合,在外貿流程中起到把關的作用。

篇4

[摘要]本文以語用學理論為依據,通過分析合作和禮貌原則在商務英語電子郵件中的應用,探討了商務英語電子郵件的基本寫作原則,為商務英語電子郵件寫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商務英語電子郵件合作原則禮貌原則

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國際商務往來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十幾年前還十分普遍的電報、電傳通訊方式已逐漸被表達明確、直接快捷的現代通信方式——電子郵件取而代之。作為現代商務交流重要的溝通形式,商務英語電子郵件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國際商務溝通最基本的聯絡方式。據調查,在商務交往中約有90%的人利用電子郵件來聯系業務(何光明,2006),人們經常需要與不認識的或不甚了解的人打交道,這就要求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出現錯誤和誤解,還要盡可能地縮短發件者和收件者處理這些信息的時間。然而,電子郵件的快速普及往往會讓人忽視其應有的規范,在國際商務中,一封不規范的商務電子郵件,不僅會有損公司的形象,也可能會令人費解。若出現信息錯誤,輕則導致溝通失敗,重則帶來經濟損失。因此,需要建立一種國際間普遍認可的交流原則,讓來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使用不同母語的人能順利地進行交流。

禮貌和合作原則是現代語言學中重要的會話理論,它不僅充分體現在會話中,在書面語篇中也被廣泛實施(秦曉杰,2001)。由于電子郵件的往來與面對面的會話交流同樣具有真實地、有目的的表情達意的功能,因此,指導會話交流的合作與禮貌原則對這種基于商務電子郵件的書面交際同樣適用,在國際商務活動中,如果英語電子郵件的寫作者不了解必要的合作與禮貌策略以及相應的語言表征方式,會有引起語用失誤,進而破壞雙方友好合作關系的危險。

一、電子郵件中的合作原則

美國哲學家Grice(1975)認為在日常交際中人們總是在遵守著一套相互合作的基本原則,旨在有效地使用語言以達到交際目的。他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會話的合作原則(CooperationPrinciple),其中包括了數量準則、質量準則、方式準則和相關準則等四條基本準則。合作原則要求所提供的信息數量適中、真實可靠、清楚簡潔、緊扣主題。遵守了這些準則,交流者就能以最直接的方式和最合適的語言進行交際,達到最佳交際效果。就商務電子郵件而言,由于收信的一方在讀信時,寄信的一方不在場,無法像在打電話或面談時根據對方的反應做出及時的調整,因此,電子郵件往來中雙方如何表現出“合作”的誠意,要比在電話交談或當面會談中雙方如何彼此表示友好更加重要。如:

例1:Thankyouforyourletterof12th,Julysendinguspatternsofcottonprints.Wefindbothqualityandpricessatisfactoryandarepleasedtogiveyouanorderforthefollowingitemsontheunderstandingthattheywillbesuppliedfromcurrentstockatthepricesnamed:

QuantityPatternNo.Price(net)

300yards7233pperyard

450yards8238pperyard

300yards8444pperyard

Weexpecttofindagoodmarketforthesecottonsandhopetoplacefurtherandlargerorderswithyouinthenearfuture。

Ourusualtermsofpaymentarecashagainstdocumentsandwehopetheywillbeacceptabletoyou.Meanwhileshouldyouwishtomakeinquiriesconcerningourfinancialstanding,youmayrefertoourbank。

TheNationalBankofNigeria,Lagos

Pleasesendusyourconfirmationofsalesinduplicate。

例2:Wearepleasedtoreceiveyourorderof18th,Julyforcottonprintsandwelcomeyouasoneofourcustomers.Forgoodsorderedwerequirepaymenttobemadebyaconfirmedandirrevocableletterofcreditpayablebydraftatsightuponpresentationofshippingdocuments.Pleaseletusknowimmediatelywhetheryouagreetoourterms.Assoonaswereceiveyourreplyintheaffirmative,weshallconfirmsupplyoftheprintsatthepricestatedinyourletterandarrangefordispatchbythefirstavailablesteameruponreceiptofyourL/C。

Whenthegoodsreachyou,wefeelconfidentyouwillbecompletelysatisfiedwiththem—atthepricesofferedtheyrepresentexceptionalvalue。

Asyoumaynotbeawareofthewiderangeofgoodswedealin,weareattachingacopyofourcatalogueandhopethatourhandlingofthisfirstorderofyourswillleadtofurtherbusinessbetweenusandmarkthebeginningofahappyworkingrelationship。

以上兩封信所圍繞的是初次定單,均遵循了合作原則中的相關準則,內容安排也十分有序,例1段落安排順序是:(1)告知收悉信函并向對方表示感謝;(2)關于初次定單列出關于產品的具體信息;(3)告知支付方式;(4)詢問銷售確認書。例2是例1的回復,及時回復本身就表明了‘合作’意向。按國際慣例,收到郵件者須盡早回復,最遲不能超過四十八小時。即使收件人無法立刻做出答復,也須先回電告知對方已收到郵件,并將盡快給予回復。例2的段落安排順序為:(1)告知收悉信函表示歡迎;(2)告訴自己的支付方式,承諾確認供應對方所列價格的產品,并安排裝運;(3)隨函附上目錄以求更廣泛的商業合作。從這兩個例證中可以看出,一封能達到良好溝通目的電子郵件,必須遵守合作原則中的包括數量、質量、方式、相關等準則。

二、電子郵件中的禮貌原則

盡管合作原則概括了人類交際的本質特點,但語用學領域的進一步研究發現,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并不總是遵循合作原則,常常會故意違反某一準則,但這一定是為了傳遞一些符合合作原則的信息,使用間接婉轉的方式表達一些含蓄的意思(何兆熊,2000),看以下一例:

A:We’llallmissBillandAgatha,won’twe?

B:Well,we’llallmissBill。

例句中,根據合作原則,B違反了量的準則,只說Bill,而不提Agatha,B這樣做顯然是有意的。由于某種原因他可能并不喜歡Agatha,但礙于情面,不便直說,使得他違反合作原則。為了解釋這一現象,20世紀80年代英國語言學家Leech在Grice“合作原則”的基礎上,從修辭學、語體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了著名的“禮貌原則”(PolitenessPrinciple),其中包括得體、慷慨、贊譽、謙遜、一致和同情等六類,每類包括一條準則和兩條次準則,這些準則及次準則的核心內容為:盡量使自己吃虧,而使別人獲利,以取得對方的好感,從而使交際順利進行,并使自己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

當然,人們并非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對任何人交際都要遵守禮貌原則的,例如,在緊急或意外事件中、在激烈的爭辯或緊張工作的場合、或者在十分親密友好的朋友間不拘禮節的談話中,禮貌原則可能會讓位于話語的內容,屈居次要地位。另外,適度的客套是禮貌,而超度的客套就是卑恭,超過了客套度的界限,就會給人虛假做作、卑微低下的感覺。例如:Webegtoacknowledgereceiptofyourletterdated11thDecember.(我們懇求收到你的12月11日的函。句中“beg"使用不當,過于明顯地貶低自己)。因此,我們必須區分“禮貌”和“卑恭”,不要盛氣凌人,也沒必要低三下四,把握好禮貌原則的度。

商務電子郵件作為一種書面語真實交際手段,一方面具有普通電子郵件的特點,另一方面又有商務函件的特點,與傳統商務信函一樣,其交際雙方同樣會遵循以上準則。但是對商務電子郵件與傳統商務信函所使用的不同禮貌策略進行比較分析發現,兩者對禮貌的重視程度雖然總體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側重點有所不同。商務電子郵件更注重維護對方的積極面子,即希望得到別人的贊許,支持和喜愛的想法,重視保持友好合作關系,傾向于采用“以接近為基礎”的積極禮貌策略。而傳統商務信函則更客觀正式,注重維護對方的消極面子,即不希望別人強加于自己,自己不因遷就別人而受到別人的干涉、阻礙而使自己丟失面子的想法,傾向于采用“以回避為基礎”的消極禮貌策略。譬如,同樣是還盤,傳統商務信函表達方法如:“MayIsuggestthatyoucouldperhapsmakesomeallowanceonyourquotedpriceswhichwouldhelptointroduceyourgoodstomycustomers”,多次使用疑問(mayIsuggest)與模糊限制語(could,perhaps,would)等消極禮貌策略。而商務電子郵件中的表達方法有所不同,例如:“Imetwithmycustomertodayonbothofthebags.unfortunatelythepriceisstillnotverycompetitive,thanksforyourhelp”,則是采取了假設共同點(用了unfortunately,表示寫郵件人與對方的利益一致)和關注對方(thanksforyourhelp)等積極禮貌策略。

三、結語

商務電子郵件作為一種新興的現代商務交流工具,是收信和發信雙方真實的互動交際的產物,要求寫信人遵守合作與禮貌原則。一方面,寫信人需遵守合作原則,采用“合作”策略,及時回復,確保信息數量適中、真實可靠、清楚簡潔,并能緊扣主題。另一方面,寫信人還需考慮禮貌因素,尊重收信人對“面子”的心理需求,在把握好禮貌原則的度的前提下,實施積極的禮貌策略。總之,在撰寫國際商務電子郵件時,應遵循郵件信息明了、內容完整、準確無誤、簡明扼要、禮貌周到的原則。

參考文獻:

[1]Grice,H.P.Logicandconversation[A].InCole,P.andMorgan,J.(eds.)SyntaxandSemantics[C].NewYorkAcademicPress,1975

篇5

在第一個問題當中,我們有兩個小問題,第一個是國際產業連動,第二個內容是國別產業機構的變遷。我們說,在過去十五年間,世界的經濟在國際經濟方面可以想象說把全世界,不是為了國內生產,而是為了貿易而生產的經濟,你把它從一個地圖里面挑出來,這塊經濟就構成了國際貿易經濟。那么國際貿易經濟在產業方面出現了一些連動方面的特點和趨勢。第二個是國別產業結構出現了變遷。所以我們看第一個大問題中的第一點,國際產業的連動情況。

在產業連動方面我想用兩張圖表,兩個地圖讓大家來看一下我個人的思想和我所想要傳達的觀點。這塊地圖大家可能看了很多次,不過也許很多人不太熟悉,這塊地圖把亞洲、中國擺在世界的中心,而使我們采取了西方地圖學家的觀念。我們在中國在東邊,歐洲在西邊,美洲在更西邊。

我們現在看,在北緯大概50度線左右,和赤道這一區間里邊,或者說我們在這同一緯度區間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全世界有三個貿易區或者叫自由貿易區將要形成,第一個是歐洲自由貿易區,第二個是美洲自由貿易區,納斯達克北美自由貿易區,第三個是東盟10+1,就是中國加東盟的自由貿易區,或者是10+3,中國加日本、加韓國的自由貿易區。

那么這里面大體是什么樣的規模和貿易格局呢?我們看這張地圖,這張地圖是美加墨組成的自由貿易區,那么99年按照的是公共活動,用5%和10%的產品,我們就假定全部交換,無法說15%的產品所形成的價格權重是中國其余95%經濟波動價格的一個代表,同樣也不能說美國10%的產品是他有5%產品的誤差在里面,所以用匯率來衡量國際自由貿易區的交易量誤差很大。在1999年的時候北美自由貿易區國內生產總值大概是10萬億美元,人口有3.67億人。我們看在歐洲自由貿易區上,我把它不叫歐盟,叫西歐自由貿易區,它的人口大概是3.32億,它的國民生產總值在當年按購買力評價來算,大概是9萬億美元,那么我把東盟加中國,10+1自由貿易區,我把日本排除在外,排除它以后,亞洲經濟合作速度加快。所以,這一塊大概國民生產總值是6萬5000億美元左右,人口是18.7億左右。我們說在過去10-15年當中,世界經濟的貿易連動大體上形成了三個自由貿易區已,經或者是正在形成三個自由貿易區。

這三個自由貿易區的經濟規模不斷的擴大,按照世界貿易的增長速度來看,貿易每年的遞增速度大概是5%左右,那么如果是貿易增長6%的話,主要是這三個地方,因為全世界的生產總額是30萬億,那么這三個自由貿易區大體上達到了20萬億以上。那么這是第一點,國際貿易連動,貿易的增加,貿易連動的加速,就為物流業的發展和升級換代提出了更本質的要求。

第二點國別,二十一世紀產業變遷在國際之間出現了連動情況構成了三個自由貿易區,在三個自由貿易區國別內部產業結構有什么變遷呢?我們說了,產業結構的變遷有兩個特點,第一個制造業出現了向服務業邁進的趨勢,服務業出現了向制造業邁進的趨勢,怎么來理解這兩個點呢?我們可以說用我們國家的服裝業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一件名牌襯衣POLO,我們國家生產這三種男用品牌,實現40%的市場份額,我們出口一件襯衣大概是7-8個美元,50塊錢人民幣左右。那么拿到美國的市場去賣大概是70-120美元。為什么?你生產了這件襯衣100%的物質形態,可是在價值實現上的市場份額你不到9%呢?為什么你占據了世界市場40%的份額,而在價值份額實現上你才不到10%。原則在于有車間無市場的命運是悲哀的,為什么呢?就在于世界貿易國別內部的變遷出現了制造業向服務業邁進的趨勢,在襯衣業里面,我們說車間生產出來的襯衣物流作用是什么呢?是物流調動,向前再延伸我們叫它供應鏈系統,供應鏈系統向前再走一步的時候我們叫做整合信息技術,我們看,從原本意義上大車間經濟、大工業經濟這個產業的鏈條上,向外延伸一步,再延伸一步,再延伸一步,一步一步的向服務業邁進,那么現在車間成為出來的襯衣以后,到物流、整合系統、供應鏈的延伸,占據了整個產業90%以上的產值,如果你單單停在傳統的制造業里面,你會發現你自身實現不到10%的價值。

東莞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我東莞二環路上只要塞車一會兒,全世界的電器都要漲價。我說你怎么這么厲害?后來發現全世界的外設設備、顯示設備、還有電腦顯示器都是在上海生產,那么可以說他是掌握了技術,東莞現在把自己完成變成了一個大車間經濟時代的制造業,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藍領智慧,這不是我們中國人所要奔向的現代化的藍圖、現代化的理念。所以我們說第一點,世界經濟過去十五年當中,在國別經濟的變化,是從制造業向服務業邁進。第二個是服務業在向制造業邁進。這句話更難理解,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說我們國家的泛服務業里面,我們不說飯店、餐館、飛機、旅游,我不說這些傳統服務業,我們說泛服務業舉一個例子,比如說銀行,我們國家的銀行大家到那兒交易收取一點服務費,我們國家的證券商在大宗交易的時候取得一點服務費,期貨交易的時候取萬分之二手續費,那么我們只收取這些費用。可是,在過去十五年當中,隨著股指期貨產品,隨著期貨產品的延伸,期權產品,期權產品是綜合和非金融產品,有各種各樣的延伸,那么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非金融產品,那么你們都知道的非金融產品就是貨幣。現今世界上通用的貨幣,在國際貿易這一塊是美元,那么美國在99年由于他的貨幣擴張政策新增了2340億美元。根據市場銀行斷定,美國當年自己新幣換舊幣,自己內部擴張對新增貨幣的需求,再家上外部擴張需需要的新增貨幣只需要700億美元就夠了,那么另外1800億美元怎么辦?那么他的1800億美元是當年臺灣地區國民制造總額的一半,是美國三大品牌企業的利潤總合還要多,那么一個金融產品你可以想象,那么各種各樣的期貨合約,他能收取多種的服務費用,那么這是傳統的意義上的分業,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或者說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分野表現得不清楚,一清二白的界限模糊起來了。

我們看我們國家的金融政策不許中國的金融行業出現貨幣系統,那么不參與這里面丟掉整個泛金融產業里面90%的參與金額,那么這不是參與不參與的問題,額是快和慢的問題,是效益的問題。那么所以我講第二點,二十一世紀的產業變遷在國別內部出現了新一輪的變遷,用原來九十年代成熟起來的發展經濟的觀點,來看待今天的產業問題已經過時和落后。

第二點,我們講中國物流業的濫觴。在這樣一個產業結構大變的情況下,中國的物流業向何處走呢?我用幾個和物流相關的行業我做一點例子,為了爭取時間,我可能會少講幾個例子,第一個我講一下農業系統。

我們現在都認為三農是我們國家的重要問題,也是一個具有國策性質的問題,戰略問題,我們認為農業產量提高了,豐收了,但是農民并沒有得到實惠,收入沒有提高。為什么農業會是這樣呢?我們看在農業物流這一點我們具有什么問題?農業的物流是和農業期貨市場相關的,全世界農業期貨里面大約是70-80種產品,我們國家交給的只有不幾中產品,一個是大豆,第二個是小麥,第三個是豆波,那么這些豆波可不是中國的大都,是做豆腐用的,我們另外進口1500萬大豆是從美國和南美進口的,進來的時候我們要用輪船,這是我們物流調動的一個重要的產業運載工具之一,主要運用的是外國的船,拿到我們國家來榨完波以后,再拿到期貨市場交易。換句話說,我們農村生產了1500萬打斗,可是我們的農民只是在自己的車間里生產,擺在我們的中國人餐桌上以后,產業鏈就沒有再延伸了。難怪中國的農民不富,如果按照我們現代物流整合系統來操作這種情況,農民的生產價值就會增加10萬,就不是1500萬美元,可能就是15億美元,那么就是今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5倍,那么你想農民富不富?所以,物流業的同行你們記住,物流業的發展對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或者是在農業問題里面,單是這一個我們覺得不起眼的這一點里面,那對中國的貢獻再怎么看起來都不會過高的一種貢獻。

說到農業舉幾個例子,看看我們的農業是什么情況。我們農民的玉米是1.33億噸,世界產量第二,棉花接近500萬噸,世界產量第一,小麥第一,肉類第一、水果第一,這幾個產品我們都占據了超過世界市場的13%以上,最高我們占到世界市場的28%以上的世界市場份額。大家都知道,一個產品在市場上占據13%以上的份額,這個產品就具有了壟斷定價的能力,或者說這個市場就會變成國際交易中心,可是我們在這些農業產品里面我們沒有一個是我們自己定價的,有車間沒市場,我剛才說過了,命運是悲哀的,為什么呢?你沒有定價中心,你的損失90%,現代產業意義上利益都丟掉了。這是農業。

我們再看制造業,制造業我不展開,同樣用一個表來說,電力我們是世界第二位,煤炭、石油、鋼鐵、水泥,這兒有好多,銅,這些基礎原材料工業和建立在原材料工業上的我們說的經典意義上的制造業,我們都是世界銷售業上的大國,我們沒有一件產品是國際上定價的。那么比如說我們每年消費1億7000萬的石油,石油的定價是新加坡定價的。所以,沒有國際定價中心,不是世界貿易中心,你就是一個車間經濟,你是一個車間經濟,人家就告訴你該做什么你就做什么,當藍領的時候當藍領的階層,拿藍領的薪水,別變成一個白領社會,非常悲哀的一件事情。

我們再看服務業,王府井百貨我們正在做他的調查,全國有30個和王府井百貨大樓同等規模的商場,北京有9壓相當規模的百貨商店,他自己內部鏈條的管理基本上都沒有,可是我到了杭州去以后,杭州最大的一個貿易商場家樂福馬上就要進入這幾個地區,家樂福很快加上北京、上海全國各地以后,家樂福很快在零售業里面,和消費者見面產業鏈里面形成自己的管理鏈條,所以我說服務業的物流也是中國要像手機一樣奪回自己的市場,要像冰箱、彩電、微波爐等一樣,中國企業奪回自己市場的一個重要的攻堅領域,所以服務業應該趕上去。

軍事工業,物流采購我看這里面沒有我們的軍隊在這兒,物流采購和軍事工業是密切相關的。比如說,如果在物流采購的基礎上,上升在供應鏈信息基礎上和整合信息技術上的話,為什么美國的軍事力量這么強大呢?關鍵在于他從物流調動向供應鏈系統、向整合信息技術進發,所以剛才我看到咱們戴會長說了,物流采購他感到很高興,采購業這個行業非常重要,但是,我覺得物流和采購行業聯合會應該把供應鏈系統和整合信息技術加入到我們的聯合會里面變成里面的重要內容。

所以,第二點看到了中國四個行業來說,中國的物流行業剛剛開始,我們說現在我們變成了世界的工廠,在美國網站上看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去年是6萬億,相當于美國的60%,相當于日本的1.75倍,而不是美國的十分之二,不是日本的四分之一,這是我的觀點,這是世界銀行很多專家和我是一樣的觀點。我說中國是世界的工廠,美國只生產自己消費品和耐用消費品除住宅之外的四分之一都不到。所以,中國理應成為根據你的經濟分量、根據你在制造業里面的市場份額,你應該成為世界物流行業和物流行業延伸一些的深層行業的一個重要基地,中國應該成為世界的物流中心,我在不遠的將來,我們應該看見中國成為世界各種主要軍民用工的行業的交易中心和金融中心,這樣中國才能走到國際的前列上去。

第三個大問題,走向世界的選擇。在過去,或者在現在,從八十年代到現在,這二十多年當中,我們國家在自己發展自己經濟的一個戰略指導思想上,走向了自己成熟的發展時期。中國要發展,第一個一定要消除我們的二元結構,為什么?因為在農業里面土地短缺、資本短缺,勞動過剩,如果你把勞動服務生產為零為負,那么勞動在農業里面富余資本和農業資本的勞動兩個相結合以后,就會新生出來一個部門,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鄉鎮企業,如果說非國有企業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75%左右。那么新生的產業總有一天一個完全工業化社會就來臨了,這就是中國,這個觀念不行了。我們國家現在的所有政策基本上還是在這個指導之下,鼓勵民工進程,鼓勵鄉鎮企業,鼓勵小城鎮,然后解決三農問題,主要是要消滅農民,愛富裕農民就是要消滅農民,讓大家有依靠。

但是發展經濟學就跟我剛才說的,過去十五年來世界經濟結構變動新的趨勢和特征來看,這個觀點落后,為什么呢?當你把農民變成全部東莞地區工人的時候,中國的產值仍然不能在世界上占據一個比較大的份額。二十一世紀中國的選擇是什么樣子呢?二十一世紀中國的選擇是以物流行業結合傳統的三個產業為主導,向物流調動,向供應鏈系統、向整合信息技術進步,或者說向數字化、信息化、時速化進行邁進。

我這里舉兩個例子,你可以看到數字化工業給中國帶來什么意義,我們看汽車工業,今天街上跑的汽車幾乎都是洋品牌的汽車,我只看到國產的紅旗和吉利,還有其它幾個小品牌,大量都是國產別克、國產大眾,國產什么東西,其實我們今天的汽車一年前的價格,比國際上貴一倍,但是還是賠錢,那么兩個原因,一個是你不占據主要市場,第二個你不占定價中心的地位,人家把核心技術拿去,人家把市場拿走了,所以你的生產成本非常高。如果我們說在汽車行業里面,我們要突破一點,我們也能變成產品的定價中心,汽車的產值不是今天這樣。可是很可惜,我們國家扶植了二十多年的汽車業,今天沒有做出自己成功的品牌來,這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羞辱。

篇6

國際私法上的物權不同于國內民法上的物權,因為國際私法上的物權含有涉外因素。但這并不等于說兩者之間毫無聯系,事實上,國內民法上的物權制度是國際私法上物權制度的基礎,國際私法上的物權制度是國內民法上物權制度的延伸和發展。含有涉外因素的物權關系即涉外物權關系,是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在涉外物權關系中,由于各國關于物權的法律規定互不相同,往往會發生法律適用上的沖突,需要解決法律選擇問題。涉外物權關系的法律適用在國際私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產生和發展

物之所在地法,拉丁語表述為Lexlocireisitae,lexreisitae或lexsitus,即物權關系客體物所在地的法律。目前,在涉外物權關系中,物之所在地法是最普遍適用的法律。因此,物之所在地法也成為國際私法上經常用來解決有關涉外物權關系的法律沖突的一項沖突原則。

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產生可追溯至13、14世紀的意大利。當時,意大利“法則區別說”的集大成者巴托魯斯(Bartolus),針對意大利北部城市之間物權的法律沖突問題,提出了不動產物權應適用物之所在地法。但他認為,動產物權應依當事人屬人法。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日益發展和鞏固,國際民事交往更加頻繁和復雜,不動產物權依物之所在地法這一作法得到資本主義國家的國際私法學者的廣泛支持和肯定。許多學者主張,不動產物權的法律適用問題,不管有關案件在哪個國家的法院審理,都應依物之所在地國家的法律來解決。在立法上,1804年《法國民法典》第3條第2款規定:“不動產,即使屬于外國人所有,仍適用法國法律。”1811年《奧地利民法典》和1865年《意大利民法典》同樣確定了不動產物權依物之所在地法的規則。英國和美國在審判實踐中也采納了這一作法。

前蘇聯和其他東歐國家在立法上也是肯定物權依物之所在地法這一規則的。例如,1961年《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民事立法綱要》第126條規定:“對物的所有權,根據該物所在國的法律來確定。”

發展中國家的規定亦復如此。例如,1948年《埃及民法典》第18條規定:“占有、所有以及其他物權,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

我國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44條明確規定:“不動產所有權,適用不動產所在地的法律。”1988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86條更加具體、明確地指出:“土地、附著于土地的建筑物及其他定著物、建筑物的固定附屬設備為不動產。不動產的所有權、買賣、租賃、抵押、使用等民事關系,均應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

上述可見,不動產物權依物之所在地法已成為國際私法上的一項得到普遍承認和爭執最少的規則。

至于動產物權的法律適用,目前,國際上一般主張同樣適用物之所在地法,但取得這樣的共識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我們知道,物之所在地法這一沖突原則是產生于13、14世紀的意大利的“法則區別說”的代表人物巴托魯斯首先提出來的,但他主張這一沖突原則只適用于不動產物權,而動產物權則依屬人法決定。隨后,在意大利“法則區別說”的影響下,歐洲各國發展和流行這樣的規則,即“動產隨人”(mobiliapersonamsequuntur)或“動產附著于骨”(mobiliaossibusinhaerent)或“動產無場所”(personaltyhasnolocality),這也就是說,動產物權適用所有人或者占有人的住所地法來解決。近代的一些法典曾采用了這一規則,如1794年《普魯士法典》、1811年《奧地利民法典》、1864年《波羅的法典》、1865年《意大利民法典》和1888年《西班牙民法典》。在美國,學者兼大法官斯托里(Story)曾說:“動產的轉移,如果依照所有人的住所地法是有效的,那么不論該財產在什么地方,都是有效的。”[①]這名話被視為“一般規則”。當時,之所以廣泛適用動產物權依住所地法的規則,是因為那時涉外民事關系相對來說還比較簡單,動產的種類還不是很多,其經濟價值與不動產相比也較小,不具有不動產那樣的重要性,而且它們一般存放于所有者的住所地。

然而,到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和國際商品流轉的進一步發展,涉外民事關系越來越復雜,流動資本增加,動產數目增大,資本的國際活動范圍日趨擴展,動產所有者住所地與動產所在地經常不一致,一個動產所有者的動產可能遍及數國,并涉及數國的經濟活動,而動產所在地國也不愿意用所有人的屬人法來解決位于自己境內的動產物權問題。這樣,“動產隨人”這一古老規則已不能適應調整動產物權關系的實際需要,于是,遭到許多學者的反對和批判。德國法學家薩維尼就是其中之一,他倡導動產物權的設定和轉移適用物之所在地法,了舊的“法則區別說”所主張的規則,認為傳統的規則至多只能適用于動產的繼承和夫妻財產制。[②]

從19世紀末葉開始,許多國家逐漸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拋棄了“動產隨人”原則,轉而主張不分動產和不動產,物權關系一律適用物之所在地法。例如,日本1898年頒布的《法例》第10條規定:“關于動產及不動產的物權及其他應登記之權利,依其標的物所在地法。”1939年《泰國國際私法》第16條規定:“動產及不動產,依物之所在地法。”1982年《土耳其國際私法和國際訴訟程序法》第23條規定:“動產和不動產的所有權以及其他物權適用物之所在地法律。”可以肯定地說,自本世紀以來,物之所在地法也成為解決有關動產物權法律沖突的基本沖突原則。

三、物權關系適用物之所在地法的理論根據

毫無疑問,物之所在地法原則已成為解決物權關系法律適用的普遍沖突原則,但其理論根據何在呢?學者們提出過種種學說對這個問題加以回答和論證。主要有:

(一)說。這是法國學者梅蘭(Merlin)提出來的。他認為,任何國家都有自己的,而是不可分割的;物權關系依物之所在地法是在物權關系法律適用方面的體現,因為任何國家都不愿意外國法適用于本國境內的物;如果在物權關系上適用外國法,那么,將喪失其不可分割的性質。

(二)法律關系本座說。德國法學家薩維尼(Savigny)于1849年在他的著作《現代羅馬法體系》一書第八卷中提出了國際私法上著名的“法律關系本座說”。他從他的法律關系本座說出發,認為物權關系之所以依物之所在地法,是因為物權關系的“本座”在標的物所在地,任何人要取得、占有、使用或處分某物,就必須委身于該物之所在地,并自愿受制于該地區所實施的法律。因此,有人又稱這種主張為“自愿受制說”。

(三)利益需要說。德國學者巴爾(VonBar)和法國學者皮耶(Pillet)持這種主張。他們認為,法律是為了集體利益而制定的,物權關系適用物之所在地法是“集體利益”和“全人類利益”的需要。如果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在內的物權不受物之所在地法的支配,則物權的取得和占有都將陷入不確定的狀態,全人類的利益將因此受到損害。

總的說來,上述學說都未能充分揭示物權關系適用物之所在地法的客觀根據,但其中不乏含有合理的成分。我們認為,物權關系依物之所在地法,是物權關系本身的性質決定的,而歸根到底取決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首先,從表面上看,物權關系是人對物的關系,但其實,物權關系同其他民事關系一樣,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各國統治者從維護本國利益出發,總是希望以自己的法律來調整與支配同位于本國境內的物有關的物權關系。其次,物權關系也是一種人對物的直接利用的權利關系,權利人為了最圓滿實現這種權利,謀取經濟上的利益,只有適用標的物所在地的法律最為適當。再次,物權關系的標的只是物,故標的物在物權關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物權就是人對標的物的權利,標的物只有置于其所在地的法律控制下,物權才能得到最為有效的保障。再其次,物權具有排他性,權利人對物有無需借助他人行為的直接支配權,如果物權受到侵犯,或權利人行使物權本身產生的優先權、追及權和物上請求權,或其他人對標的物提出請求,也只有在適用標的物所在地法律的情況下才能實現。最后,對處于某一國家的物去適用其他國家的法律,在技術上有許多困難,會使物權關系變得更為復雜,影響國際物權關系的穩定。正是基于上述情況,在物權關系的法律適用上,物之所在地法原則在各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得到普遍的支持和肯定。

四、物之所在地的確定

既然物之所在地法是物權關系最普遍適用的法律,那么,物之所在地的確定在物權關系法律適用中的意義就自不待言了。可以說,要用物之所在地法來調整物權關系,首先需要解決一個如何確定物之所在地的問題。

物作為物權的客體,是存在于人身之外、為人力所能支配而且能夠滿足人類的某種需要的物體。物之所在地的確定,相對來說,不動產容易,而動產難;有體物容易,而無體物難。就有體物而言,物之所在地應為有體物在物理上的處所。

不動產是不能移動或移動就會損失其經濟價值的物,其處所是固定的,其所在地的確定自然十分容易。而動產是可以移動的物,其處所常常帶有短暫性和偶然性,不易確定,對于那些處于運動狀態的動產來說尤其如此,故過去有“動產無場所”之說。動產的這種特性給其所在地的確定帶來了困難。但如前所述,當今在動產物權關系的法律適用方面,物之所在地法原則已取代了傳統的屬人法原則。動產所在地的確定對物之所在地法原則適用于動產物權關系十分重要。在實踐中,對動產所在地的確定,一般采取如下兩種辦法加以解決:一是在沖突規范中對動產的所在地加以時間上的限定。例如,1948年《埃及民法典》第18條規定:“占有、所有以及其他物權,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動產適用導致取得或喪失占有、所有或其他物權的原因發生時該動產所在地法。”又如1982年《土耳其國際私法和國際訴訟程序法》第23條第3款規定:“動產場所的變化和尚未取得的物權,適用財產最后的所在地法律。”再如,1984年《秘魯民法典》第2091條規定:“在訴訟時效期間變更所在地的財產,其訴訟時效,由財產所在地法規定的時效屆滿時該財產所在地法確定。”另一是在沖突規范中對一些特殊的動產物權關系的法律適用作例外的規定,即不以物之所在地這一連結點為法律適用的根據,而以其他的連結點代替,也就是不采用物之所在地法原則,而用其他的沖突原則取而代之。如上述《土耳其國際私法和國際訴訟程序法》第23條第2款規定:“運輸中財產的物權適用財產送達地法律。”

總而言之,物之所在地的確定就是對物之所在地的識別,也可以說是對有關物權的沖突規范中的物之所在地這一連結點的解釋。原則上,物之所在地的確定應依法院地法來判定。對于物之所在地加以時間上的限定,在物之所在地的確定中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都應給予重視。至于有些國家的有關物權的沖突規范對其中的物之所在地沒加時間上的限定,如何確定物之所在地就只有留待法官在司法實踐中去解決了。

五、物之所在地法的適用范圍

物之所在地法的適用范圍包括下列幾個方面:

首先,物之所在地法適用于動產與不動產的區分。在通常意義上講,動產和不動產的區別在于物是否能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能移動之物為動產,不能移動之物為不動產。不過,在現實中,盡管各國法律對物之屬于動產或不動產一般都有明文規定,但往往并不只作上述這種簡單的劃分,且不盡相同。例如,1811年《奧地利民法典》規定池塘里的魚和森林中的野獸為不動產。德國民法將臨時房屋如展覽用房屋視為動產。英國法視土地權利證書為不動產。在我國,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86條規定:“土地、附著于土地的建筑物及其他定著物、建筑物的固定附屬設備為不動產。”這意味著其他物均為動產。由于各國在動產和不動產的區分上不完全一致,在國際民事交往中,當要決定某物為動產還是不動產時,國際上一般都主張依物之所在地法來進行識別。如1978年《奧地利聯邦國際私法法規》第31條第2款規定:“物的法律識別……,依物之所在地國家的法律。”

其次,物權客體的范圍由物之所在地法決定。籠統講,作為物權客體的物在范圍上是十分廣泛的,凡是存在于人身之外、能為人力所支配和控制并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的物,都能夠成為物權的客體。但各國在這方面的規定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譬如,對于作為物權客體的物是否限于有體物,各國法律就有不同的規定。普通法系國家法律和法國民法明確規定物為有體物和無體物。這樣,物權的客體既包括有體物,也包括無體物。而在德國民法和日本民法中,法典明確規定物為有體物,從而排除了無體物的概念,但在物權中明確規定權利可以作為物權的客體。此外,在哪些物可以分別作為自然人、法人或國家物權的客體方面,各國的規定也不盡相同。但無論如何,物權客體的范圍只能由物之所在地法決定。

再次,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物之所在地法決定。根據物權法定主義原則,物權的種類是由法律具體規定的。但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國家法律中,物權的種類是不一樣的。例如,1804年《法國民法典》規定了所有權、役權和擔保物權三大類。1900年《德國民法典》則規定物權包括所有權、地上權、役權、先買權、土地負擔、抵押權、土地債務、定期金債務、動產質權和權利質權等10類。舊中國民法將物權種類規定為所有權、地上權、永佃權、地役權、抵押權、質權、典權、留置權以及占有等9類。對于物權的種類和內容,各國一般都主張依物之所在地法確定。如1987年《瑞士聯邦國際私法》第100條第2款規定:“動產物權的內容與行使,適用動產所在地國家的法律。”1978年《奧地利聯邦國際私法法規》第31條第2款和1984年《秘魯民法典》第2088條也有類似規定。

第四,物權的取得、轉移、變更和消滅的方式及條件,一般由物之所在地法決定。物權的取得、轉移、變更和消滅是基于一定的法律行為或法律事實而發生的,各國法律對其方式及條件都有自己的規定。這些問題在實踐中一般根據物之所在地法決定。例如,1961年《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民事立法綱要》第126條之3第2款規定:“物的所有權的產生和消滅,依據該物在其所有權據以產生和消滅的行為或事實情況發生時的所在地國的法律確定。”又如,1978年《奧地利聯邦國際私法法規》第31條第1款規定:“對有形物物權的取得與喪失,包括占有在內,依此種取得或喪失所依據的事實完成時物之所在地國家的法律。”

對于物權變動的方式及條件,也有主張區別因法律行為而變動和因事實行為而變動而分別確定準據法的。在因法律行為而發生物權變動時,物權法律行為的成立和效力,一般應依物之所在地法。如1946年《希臘民法典》第12條規定:“物權的法律行為的方式適用物之所在地法。”但對當事人行使物權的行為能力,大陸法系各國一般主張適用當事人屬人法,《德國民法施行法》出于對本國貿易的保護主義,也主張兼采行為地法。英美普通法系國家則主張,物權的法律行為方式,例如登記或進行處分的法律行為方式(如土地抵押設定方式、房屋讓渡方式、財產租賃方式等),概依行為地法。但也有主張依行為屬于物權行為還是債權行為而分別確定準據法的。在因法律行為以外的事實(例如果實分割)或事實行為(例如無主物的占有、遺失物的拾得、埋藏物的發現等)而發生物權變動時,一般都主張只適用物之所在地法。物遭滅失的風險承擔、由于各國均認為應屬所有權人,因而依何種法律確定所有權轉移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對此,一般主張依物權準據法(即物之所在地法)而不是依債的準據法來判定所有權的轉移時間。但1958年訂于海牙的《國際有體動產買賣所有權轉移法律適用公約》第2條主張適用買賣合同準據法。

最后,物權的保護方法由物之所在地法決定。當物權人在其物權受到侵害時,他可以依法尋求對其物權的保護。在民法上,物權的保護方法主要有物權人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恢復原狀、返還原物、消除危險、確認其所有權或其他物權存在、損害賠償等。物權人是否有上述請求權以及如何行使均應依物之所在地法決定。

我國《民法通則》只規定:“不動產的所有權,適用不動產所在地的法律”(第144條)。但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86條卻指出,“不動產的所有權、買賣、租賃、抵押、使用等民事關系,均應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該《意見》還規定,動產的租賃關系應適用出租人營業所所在地法。

六、物之所在地法適用的例外

雖然物之所在地法原則在物權關系的法律適用上運用得非常廣泛,但由于某些物的特殊性或處于某種特殊狀態之中,使某些物權關系適用物之所在地法成為不可能或不合理,因而在各國實踐中,這一原則并不是解決一切物權關系的唯一的沖突原則。歸結起來,物之所在地法適用的例外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運送中的物品的物權關系的法律適用

運送中的物品處于經常變換所在地的狀態之中,難以確定到底以哪一所在地法來調整有關物權關系。即使能夠確定,把偶然與物品發生聯系的國家的法律作為支配該物品命運的準據法,也未必合理。而且,運送中的物品有時處于公海或公空,這些地方不受任何國家的法律管轄,并不存在有關的法律制度。因此,運送中物品的物權關系不便適用物之所在地法。在實踐中,運送中的物品的物權關系的法律適用問題主要有如下解決辦法:(1)適用送達地法。如1987年《瑞士聯邦國際私法》第101條規定:“運輸途中的貨物,其物權的取得與喪失適用貨物送達地國家的法律”。土耳其和南斯拉夫的國際私法也作了類似規定。(2)適用發送地法。如1964年捷克斯洛伐克《國際私法及國際民事訴訟法》第6條規定:“依照契約運送的貨物,其權利之得失,依該標的物發運地法。”(3)適用所有人本國法。如1939年《泰國國際私法》第16條第2款規定:“把動產運出國外時,依起運時其所有人本國法”。在理論上,還有學者主張適用交易時物品實際所在地法或轉讓契約的準據法。

不過,運送中的物品并不是絕對不適用物之所在地法的,在有些情況下,如運送中物品的所有人的債權人申請扣押了運送中的物品,結果運送暫時停止,或運送中的物品因其他原因長期滯留于某地,該物品的買賣和抵押應適用該物品的現實所在地法。

(二)船舶、飛行器等運輸工具之物權關系的法律適用

由于船舶、飛行器等運輸工具處于運動之中,難以確定其所在地,加上它們有時處于公海或公空,而這些地方無有關法律存在,因此,有關船舶、飛行器等運輸工具的物權關系適用物之所在地法是不恰當的。國際上,一般主張,有關船舶、飛行器等運輸工具的物權關系適用登記注冊地法或者其旗國法或標志國法,如1978年《奧地利聯邦國際私法法規》第33條第1款規定,水上或空中運輸工具的物權依注冊國的法律,但鐵路車輛依在營業中使用該車輛的鐵路企業有其主營業所的國家的法律。此外,1982年《南斯拉夫沖突法》第18條第3款則籠統規定,有關運輸工具的物權關系,如南斯拉夫法律沒有其他的規定,應依該工具國籍國法。應注意的是,上述一般主張并不排除權利人行使法定留置權或法定扣押權時依物之所在地法,或者有關債權人把在外國領水內的船舶依其實際所在地法予以處置的權利。

(三)外國法人終止或解散時有關物權關系的法律適用

外國法人在自行終止或被其所屬國解散時,其財產的清理和清理后的歸屬問題不應適用物之所在地法,而應依其屬人法解決。不過,外國法人在內國境內因違反內國的法律而被內國取締時,該外國法人的財產的處理就不一定適用其屬人法了。

(四)遺產繼承的法律適用

遺產繼承的法律適用分別為兩類:一類為單一制,即不將遺產區分為動產和不動產,遺產繼承適用同一法律。在實行單一制的國家中,有的根本不考慮遺產繼承適用物之所在地法,而主張適用被繼承人的屬人法。如《布斯塔曼特法典》144條規定:“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包括繼承順序、繼承權利的數量和處分的內在效力,不論遺產的性質及其所在地,均受權利所由產生的人的屬人法支配”。另一類為區別制,即將遺產區分為動產和不動產,分別適用不同的法律。一般來說,實行區別制的國家主張,動產遺產的繼承適用被繼承人死亡時的屬人法,不動產遺產的繼承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例如,1972年《加蓬民法典》第53條明確規定:“繼承關系,(1)不動產,依不動產所在地法;(2)動產,依死者最后住所地法。”上述可見,在遺產繼承方面,物之所在地法并不是處處適用的。

七、結語

國際私法上的物權問題是國際私法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本文只對這個問題作了一些粗淺的討論。目前,我國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尚不深入,對不少分支問題幾乎沒有涉及。例如,對與無形動產轉讓、流通票據、信托等有關的國際私法問題研究得很不夠。因此,筆者希望學界加強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期待更多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問世。

篇7

關鍵詞:電子商務;國際貿易;數字鴻溝。

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的商務模式和商務理念,不僅改變了企業本身的生產、經營與管理,而且給傳統國際貿易帶來了重大影響。電子商務促進了貿易效率的提高,降低了貿易成本,簡化了交易過程,但與此同時,電子商務也對國際貿易提出了新的挑戰。

1對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沖擊。

1.1對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的沖擊。

傳統的比較優勢包括自然資源、資本、勞動力和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差異。而在電子商務時代,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流貫穿于電子商務活動的始終,信息是電子商務重要構成要素,信息已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和資源,信息比較優勢正逐漸成為國際貿易的決定因素之一。信息比較優勢是指國與國之間對信息的生產、傳播、反饋與使用能力上的差異,信息技術因素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力和一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構成要素,國家或企業的信息處理效率成為其參與國際競爭的基礎和條件,信息基礎設施的發達程度和信息產業的規模比重都極大地影響了一國在國際貿易甚至世界經濟中的競爭實力和競爭地位。這種情況也使發展中國家原來具有的自然資源及廉價勞力的比較優勢和重要性降低,在信息流動的自由貿易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少好處的同時,機遇與挑戰并存。

1.2對赫———俄新古典理論的沖擊。

赫———俄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基本前提是各國的要素豐裕程度不同,從而產生要素價格的差異,結論是一國利用相對較低價格的要素生產產品并進行國際貿易就可以獲得比較利益。該理論主要側重從供給方面分析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和流向,忽略了分析需求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電子商務的交易迅捷性和網絡互動性使需求成為一種主動創造性的行為,電子商務更加強調企業對客戶需求的滿足,企業的生產成為按需生產,定制生產,即可以根據網絡匯總的需求和市場信息的變化來迅速調整全球范圍內的生產,需求對國際貿易生產和流向起著越來越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為修正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在此方面的不足,以需求出發來分析國際貿易的產生和流向應當是現代國際貿易理論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的需要。

2數字鴻溝可能加劇國際貿易中的“馬太效應”。

隨著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日益廣泛,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日益顯現出來,即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不斷加深的“數字鴻溝”。根據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的文件,“數字鴻溝”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術在全球的發展和應用,造成或拉大國與國之間以及國家內部群體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尤其表現在掌握、應用信息技術(特別是數字技術)以及發展信息產業方面的差距。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收入最高的1/5的發達國家人口擁有全球GDP的86%和因特網用戶的93%,而收入最低的1/5的發展中國家人口擁有全球GDP的1%和因特網用戶的0.2%。從中我們很容易看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信息化領域的差距遠遠大于目前南北經濟總量的差距。

發達國家經濟實力強大,技術發達,電腦普及率高,企業人員素質高,而且信息化程度高,因此發達國家在電子商務方面具有先入為主的優勢,牢牢占據了信息革命和電子商務的制高點,也必將在國際貿易利益分配中占據有利的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目前大多尚處于工業化階段,部分國家處于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時期,而在新一輪的電子商務競爭中,信息、人才、技術等成為生產函數中極為重要的內生變量,這客觀上弱化了發展中國家原有的普通勞動力、土地和資源優勢,降低了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使得發展中國家在新的國際分工中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

不僅如此,發展中國家要發展電子商務,在前期需要對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高投入,背負重債和財政困難的發展中國家無力承擔大規模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因此,發展中國家在與信息秩序和電子商務相關的規則制定中幾乎無發言權和影響力,在發達國家制定的電子商務和國際貿易的“游戲規則”中,發展國家容易被邊緣化,客觀上提高了他們參與國際貿易的門檻。

這對原本處于劣勢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很可能導致在新一輪的貿易利益分配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差距的拉大,加劇國際貿易中的“馬太效應”,擴大“南北差距”。

3對有關法律法規的影響。

當前的有關國際貿易法律、法規大多是在傳統的國際貿易的基礎上制定的,而電子商務大多應用信息技術,以計算機網絡作為交易媒介,突破了傳統的有紙貿易,因此原有的法律法規很多已經與這種貿易方式不合拍,這必然對原有的法律、法規、國際慣例形成挑戰。

3.1電子合同的法律規范問題。

電子商務應用于國際貿易后,貿易合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一是訂立合同的雙方或多方是不見面的;二是表示合同生效的傳統簽字蓋章被數字簽名所代替;三是采用數據電文形式訂立的合同,收件人的主營業地為合同成立的地點,沒有主營業地的,其經常居住地為合同成立的地點。合同形式的變化,給電子合同成立的時間和地點的確定都出了一個難題,而且容易被改變和偽造。不僅如此,除了修改并完善現有合同法,適應新的國際貿易形式外,世界各國還面臨著制定電子合同法,對電子合同的要約與承諾、電子合同成立的時間與地點、電子合同履行的方式與地點、電子合同履行中的驗收、網上格式合同的法律規范等作出規定。

3.2電子商務中的管轄權問題。

管轄權是國家通過立法、司法和行政手段對特定的人、物、事進行管理和處置的權利。在電子商務參與國際貿易后,由于其具有跨地區、跨國界的特性,管轄權的沖突會更加普遍,如果管轄權得不到解決,會極大的影響訴訟效率。

3.3知識產權問題。

1994年GATT/WTO簽訂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對與電子商務有關的知識產權問題有所涉及,但不十分完善。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很多新問題隨之出現。(1)版權問題。如何解決網上版權保護問題已經引起WTO的注意。(2)域名和商標的關系問題。(3)出版問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電子商務領域保護知識產權問題上作了不少努力。今后,WTO面臨的政策挑戰主要有:如何修訂TRIPS協議,使之能夠全面陳述電子商務所涉及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如何和WIPO合作,對電子商務所引起的新概念(如域名)、新問題進行統一的界定,并采取一致的、國際通行的準則來保護知識產權。

3.4其他問題。

電子貨幣與網上支付的法律問題、電子商務市場的法律規范問題、電子商務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等等都是電子商務應用于國際貿易后不容回避的問題,世界各國必須在這些方面加強立法,才能保證國際貿易的順利開展。

4電子商務的興起對傳統稅收制度提出了重大挑戰。

電子商務的興起對傳統稅收制度提出了重大挑戰,現行的稅收在很多方面都無法適應于這種新型的商務模式,尤其是電子商務應用到國際貿易領域之后,使得原本復雜的問題更加煩瑣,引發了現行稅收制度的一系列矛盾。

4.1稅收管轄權的沖突加劇。

國家稅收管轄權的問題是國際稅收的核心問題之一,目前世界各國實行的稅收管轄權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大體有按照稅收控制要素即住所、機構、收入來源實行三種或兩種管轄權的,也有實行一種的。但不管實行怎樣的管轄權,大多堅持收入來源地管轄權優先的原則。但電子商務打破了傳統地域的界限,商業交易已經不存在地理界限,即使有也很難確定,大大加劇了跨國家、跨地區交易的發生。但是稅收還是必須由特定的國家主體來征收,而由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實行收入來源地和住所來源稅收,因此會引發一些沖突,例如重復征稅的問題。假設一個中國公民在美國的電子商務網站上訂購貨物,而且要求將貨物發往法國,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是,該公民將同時得到三個國家的稅單。首先,按照住所稅收管轄權,中國政府將有權向該公民征收所得稅;按照收入來源地管轄權的話,法國政府也有權向其征收流轉稅;而美國政府有可能以交易發生地為依據,也可根據來源地,有權向其征稅。在傳統貿易中,可通過雙邊稅收協定來解決,而在電子商務中,由于來源地及交易者身份都難以判定,從而增加了解決國與國稅收沖突的難度。

4.2傳統貿易與網上貿易賦稅不公。

首先,電子商務是虛擬的網絡交易,網絡貿易與服務經營往往比較隱蔽,一般稅務機關很難得到交易信息,因此難以對網上交易進行稽查,導致以有形交易為基礎的現行稅制難以對網上交易征稅,使得從事網絡交易的企業可以輕易避稅。其次,有些國家比如美國等國家為了鼓勵電子商務的發展,對在線交易免稅或者實行較低的稅率。上述情形導致即使相同性質的交易,由于采用不同的交易方式,最后承擔了輕重不同的賦稅,有悖稅收中性和平等原則。

4.3電子商務帶來的稅收轉移問題。

電子商務從根本上改變了企業進行商務活動的方式,原來由人進行的商業活動更多依賴于軟件、計算機和通信網絡來進行,這樣必然增強了商業的流動性,公司可以利用在免稅國或低稅國的站點輕易避稅,從而大大降低企業稅收負擔。對高稅率的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而言,會促使他們通過互聯網,從低稅率的國家和地區購買商品,此外電子商務加速了跨國公司的一體化,鼠標一點即可將其在高稅收國家和地區的利潤轉到低稅區。綜上,電子商務對不少國家的稅收收入產生了影響,使得不少國家國際貿易稅款流失,電子商務導致的國際貿易中的稅收轉移問題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4.4國家之間尤其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稅收征免方面存在分歧。

由于電子商務能降低貿易成本,提高效率,電子商務代表著未來國際貿易的發展方向。而且美國等發達國家在信息技術、信息產業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已經在未來的電子商務領域占據了比較有利的位置。超級秘書網

為了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一直堅決主張電子商務免稅。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對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免稅區存有戒心,因為這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意味著稅基的大幅縮小,稅收流失增加,財政實力大為削弱,從而南北經濟實力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5電子商務的安全性問題是國際貿易必須面對的新問題。

隨著Internet的快速發展和普及,它所面臨的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點。尤其是近年來,在國際國內有關非法侵入計算機網絡的事件層出不窮,給各國的經濟造成了重大損失。在Internet上開展電子商務活動的一個首要問題就是要解決商務活動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任何電子商務系統必須在安全策略的指導下建立一個完整的綜合保障體系,來規避信息傳輸風險、信用風險、管理風險和法律風險,滿足開展電子商務所需的機密性、認證性、完整性、可訪問性、防御性、不可否認性和合法性等安全性要求。

只要能滿足這些條件,電子商務活動才能順利開展,與此相關的貿易活動才得以順利展開,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周升起等著:《國際電子商務》[M].中國對外貿易出版社2002年版。

[2]婁策群,王偉軍著:《電子商務政策法規導論》[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劉剛著:《網上支付與電子銀行》[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齊玲:《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及國際貿易立法的影響》[J].《江漢論壇》2000年第12期。

[5]王有剛,龔應梅:《論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帶來的影響》[J].《商業研究》2004年第18期。

篇8

關鍵詞:國際貿易融資;商業銀行

國際貿易融資是商業銀行最為常見的傳統信貸品種之一,它與國際貿易、國際結算緊密相連。國際貿易融資是銀行對進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與進出口貿易相關的貸款。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潤豐厚,具有綜合性效益,是現代銀行有效運用資金的一種較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決了企業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所面臨的資金短缺,增強了在談判中的優勢,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圍和更大規模上發展國際貿易;同時,它也是國家貿易政策的組成部分,是鼓勵出口的積極手段之一,不僅可以調節進出口結構,而且對一國參與國際經濟可以起到促進作用。尤其在這金融危機肆虐的時刻,國際貿易融資的合理發展運用,將對企業對銀行都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銀行貿易融資業務的普遍開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繁榮和進出口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而得到很大發展。據統計,2007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經穩居世界第三位。據海關總署統計,2001至2006年間,我國進出口貿易增長了179%,2007年增長23.8%,其中出口增長27.2%,進口增長20%,全年實現貿易規模1.76億美元進出口貿易的增長,使得企業對銀行融資需求增加,為銀行發展貿易融資業務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但從整體上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發展仍然較慢,從國際貿易融資額僅占銀行貸款余額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對應地貿易融資的收入在銀行的總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國外的一些銀行該項業務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體分析,目前我國國際貿易融資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

1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授信規模核定隨意性強,標準不一

各家銀行在核定國際貿易融資授信規模標準上有較大區別,有的銀行將國際貿易融資視同流動資金貸款處理,有的銀行則根據融資品種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數,融資政策的制訂多是根據自身對國際貿易融資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學的研究。在對國際貿易融資的認識和風險控制上,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有明顯區別,如對打包貸款這一傳統業務,外資銀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續上要簡化得多,他們更①本文作者:趙陽,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國際貿易學07級碩士研究生注重通過控制貿易全程來達到控制風險的目的,而不是過分關注企業本身的規模和實力。相對而言,國內銀行的國際貿易融資產品流程設計相對不夠科學,手續煩瑣,可操作性不強。

2企業申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存在擔保難問題

一方面企業在找第三方擔保時,會顧慮對方將來會要求自己提供擔保,進而產生其難以控制的風險;另一方面部分申請國際貿易融資的企業為貿易公司,缺乏銀行認可的固定資產,如廠房、土地等,生產型出口企業的機器設備雖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費用高、手續煩瑣、時效性差,不符合國際貿易融資方便快捷的特點;第三,企業對國際貿易融資產品不熟悉,對各種金融工具不能合理運用。在銀行產品不斷更新、新的國際貿易融資名詞不斷涌現的情況下,大多數企業不能很好地結合自身實際,選擇適合本企業業務特點的業務產品,對各類融資產品無法靈活運用。3風險控制手段落后

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所涉及的風險有客戶風險、國家風險、國外行風險、國際市場風險和內部操作風險。這些風險的管理需要先進的技術手段將銀行相關部門之間、分支行之間高效有機地聯系起來。而目前我國各國有商業銀行在開展國際業務特別是國際結算業務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經營模式,外匯業務處理系統較為落后,國際結算與外匯信貸、外匯信貸與會計獨自運行,缺乏網絡資源的共享和統一協調的管理,以致無法達到共享資源、監控風險、相互制約的目的。

4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方式簡單,新產品開發力度不夠

目前我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基本仍維持傳統融資方式,即以信用證結算與融資相結合的方式為主,而較為復雜的業務如保理業務、福費廷業務則開展有限。隨著銀行業務國際化和我國加入WTO,國內銀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務及經營方式等方面與外資銀行的差距日益顯現,據統計外資銀行辦理國際結算業務已經占有中國市場份額的40%左右。近年來,根據市場的需要,各家銀行也在不斷推出新的融資產品,但因對業務理解的差異,在業務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對各種融資形式嚴格統一的標準,更缺少對各項業務相對比較規范、明細的統計資料。

5國際貿易融資的對象過于集中

受傳統授信業務理念影響,國內銀行融資業務對象集中于優質大中型企業。目前,各大銀行對優質大企業客戶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市場已經逐漸趨向飽和。而近些年來我國中小外貿企業迅速發展起來,目前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60%左右由中小企業實現,在從事跨國投資和經營的3萬多戶我國企業中,中小企業占到80%以上,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針對以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對商業銀行開展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對策建議:

(1)實行適應國際貿易融資特點的授信規模控制方法。

國際貿易融資的客戶評價標準應有別于對流動資金貸款客戶的評價標準。評價時更多地根據客戶以前在海關、銀行、外匯局、工商、稅務等辦理業務的記錄,在此基礎上,再參考客戶的財務報表反映的經營業績和整體實力。銀行應著手開發建立國際貿易融資客戶信息管理系統,為客戶建立詳盡的業務檔案,通過業務了解客戶及客戶的交易對手,分析其實際履約能力,為國際貿易融資授信提供依據。根據不同的國際貿易融資產品的特點建立不同的判別標準。不同種類的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所涉及的風險,及該業務所能提供的保證、抵押或質押要求都有區別,銀行所承擔的業務風險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銀行應根據不同國際貿易融資產品的特點制訂相應的產品標準及對客戶的授信標準。

(2)采取適應國際貿易融資特點的擔保方式,豐富業務內涵。

首先,針對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特點,創新思維,制訂操作性強的擔保方案。可由企業聯保或提供個人擔保,或開展與社會信用擔保機構的合作,對有條件提供抵質押的企業,可采取動產等質押、應收賬款質押、倉單質押等融資擔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機構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企業面臨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進口國的國家風險。第三,積極鼓勵出口企業投保出口信用險。第四,加強對企業相關人員的培訓,使其了解銀行的貿易融資產品理解各類產品的特點和實質,適時向企業推介合適的業務品種,發揮理財顧問的作用。

(3)建立科學的貿易融資風險管理體系,加強風險管理。

建立風險防范體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風險,是開展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前提條件之一。如確定融資條件和標準,建立風險指標監督體系,使用外匯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風險;完善分層授權設置、加強密碼管理;嚴格審查真實貿易背景、認真按照操作規程和審批程序處理;定期與客戶進行溝通,追蹤業務狀況;成立信用審批中心和貿易融資業務部門,集中商業銀行內部有限的信貸業務專家,成立獨立的信用審批中心,以評估客戶的信用;集中目標結算和貿易融資人才資源,成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部門以專業處理貿易融資業務及其可能形成的業務風險,利用人才優勢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種業務風險。

(4)更新觀念,積極創新國際貿易融資產品。

首先,應在傳統的國際結算業務,如L/C、托收、信用證等業務的基礎上,根據對國際市場的分析,不斷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如保理、福費廷等新業務在我國尚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當前應適當引導客戶對貿易融資的產品需求,逐步推出國內保理、福費廷、票據貼現等有市場前景的業務品種。其次,國際貿易融資的產品設計要與貿易鏈有機結合,從貿易環節出發設計產品,才能有效地解決企業在采購和銷售中的融資需求。再次,要根據客戶的需求量身定做國際貿易融資產品,將傳統方式與新的國際貿易融資方式結合起來,使國際貿易融資服務“增值”。亦可根據客戶的需求,為客戶提供包括定單融資,動產質押開證、進出口保理、全球互聯網托收、網上開證等不同類型的創新產品,解決客戶在不同的貿易環節中的個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臺為企業提供高效優質的增值服務。

(5)依托全方位多系列的產品,培育多元化的貿易融資客戶。

篇9

一、國際保理的意義及其法律特征

國際保理(InternationalFactoring)又叫國際付款保理或保付。它是指保理商通過收購債權而向出口商提供信用保險或壞賬擔保、應收賬款的代收或管理、貿易融資中至少兩種業務的綜合性金融服務業務,其核心內容是通過收購債權方式提供出口融資。國際統一私法協會《國際保理公約》對保理定義如下:所謂保理系指賣方(供應商或出口商)與保理商間存在一種契約關系。根據該契約,賣方(供應商)、出口商將其現在或將來的基于其與買方(債務人)訂立的貨物銷售或服務合同所產生的應收賬款轉讓給保理商,由保理商為其提供下列服務中的至少兩項:(1)貿易融資;(2)銷售分戶賬管理,在賣方敘做保理業務后,保理商會根據賣方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向其提供關于應收賬款的回收情況、逾期賬款情況、信用額度變化情況、對賬單等各種財務和統計報表,協助賣方進行銷售管理;(3)應收賬款的催收,保理商一般有專業人員和專職律師進行賬款追收,保理商會根據應收賬款逾期的時間采取信函通知、打電話、上門催款直至采取法律手段;(4)信用風險控制與壞賬擔保,賣方與保理商簽訂保理協議后,保理商會為債務人核定一個信用額度,并且在協議執行過程中,根據債務人資信情況的變化對信用額度進行調整,對于賣方在核準信用額度內的發貨所產生的應收賬款,保理商提供100%的壞賬擔保。

從國際保理的操作實踐來看,保理的具體操作方式甚為豐富,有雙保理機制、單保理機制、直接進口保理機制、直接出口保理機制、背對背保理機制等,其中雙保理機制最為普遍而重要。就國際保理所涉及的銀行當事人及其權利義務體系而言,保理商與出口商之間的關系是整個保理關系體系中最為基本而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該層關系決定著保理業務能否合法有效地開展,它是出口商通過保理獲得融資的關鍵所在,也是作為保理商的銀行從保理業務中獲取利益的核心環節。基于此,本文將重點分析出口商與作為保理商的銀行之間的關系,以此為基礎透視銀行在國際保理業務中面臨的風險及防范對策。為準確把握國際保理業務中銀行面臨的法律風險及防范對策,有必要了解保理業務的法律特征。國際保理業務的操作實踐及相關規則表明,它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第一,國際保理是以保理協議為基礎而產生的民事法律關系。各種保理業務都是以保理協議為基礎的,保理協議將保理法律關系主體連接起來,并且構造了各主體的民事權利義務體系。這些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是平等的民商事主體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如在典型的雙保理運作中,出口商通過協議將其對進口商的應收賬款轉讓給本國的出口保理商;同時,出口保理商通過協議與債務人所在國的進口保理商發生關系,委托進口保理商負責債款回收并提供壞賬擔保。在此種機制下,實際上存在兩個保理協議,即出口保理協議(exportfactringservicesagreement)和相互保理協議(inter-factoringagreement),前者是出口商和出口保理商之間的協議,后者是出口保理商和進口保理商之間的協議。

第二,盡管國際保理法律關系主體之間有著比較復雜的法律關系,但是其核心內容是債權轉讓關系。在國際保理業務中,保理商通過保理協議購買了債權,而不是將債權作為抵押并作為自己的資產進行業務處理。這與銀行憑發票所代表的債權為抵押提供融資,然后用收回的債款償還融資不一樣,因為通過發票形式所表示的轉讓并不能使保理商有效地對抗第三者權益和債務人的反索。保理商通過購買債權獲得對債款不受任何影響的權利,該種權利是保理商全額收取債款的權利,它通過收回的債款補償其預付的收購價款,該種權利的形成是出口商和保理商簽訂保理協議的主要目的之一。通常情況下,保理協議中出口商同意轉讓給銀行的權利包括了對債款的法定所有權、對債款的所有法定和其他求償權等。

第三,國際保理是以國際買賣合同為前提,并且通常是采用賒銷等信用方式的買賣合同。在國際保理實踐中極具影響力的《國際保理慣例規則》就明確排除了以信用證(不包括備用信用證)付款交單或者任何現金交易作為轉讓的基礎性貿易關系。該規則第4條指出:本規則所包括的業務范圍應限于與出口保理商簽有協議的賣方,以信用方式向債務人銷售貨物或提供服務所產生的應收賬款;該債務人所在國應為進口保理商提供服務;以信用證(不包括備用信用證)、憑單付現或任何現金交易為基礎的銷售排除在外。

第四,保理商通過收購債權獲得對應收賬款的權利包括了有追索權和無追索權兩種情形。銀行保理商為了明確因債務人清償能力不足形成呆賬、壞賬所承擔的風險責任,通常應為出口商的所有客戶逐一核定信用銷售額度,以控制業務風險。為此,保理商在協議中往往區分了如下兩類情形:一是對于已經核準的應收賬款(approvedreceivables),保理商提供100%的壞賬擔保,對此種賬款保理商沒有追索權;一是對于超過信用額度的銷售,即未核準應收賬款(unapprovedreceivable),保理商僅提供有追索權融資。無追索權是保理商買斷債權后,通過其具有的一定渠道向進口商催收欠款,倘若進口商發生信用危機或者清償能力出現問題,保理商不能將轉讓給它的應收賬款在退還給出口商而收回預付款;保理商只能通過各種法律途徑來向債務人催收。但是對于因產品質量、服務水平、交貨期等引起貿易糾紛所造成的呆賬和壞賬,保理商不負擔保賠償之責,并保留追索權。有的保理協議規定,出口商必須將所有的應收賬款出售給保理商,但一部分稱為不合格應收賬款銷售應該排除在外。這種不合格的應收賬款,就是為核準的應收賬款,通常包括出口商對自己賣方的返售、集團內部銷售、物權不發生轉移的銷售或用于個人消費的銷售。假如出口商錯誤將不合格應收賬款填報為合格應收賬款,則保理商仍可保留追索的權利。

第五,債權轉讓中銀行保理商既有提供融資的義務,也有收取一定費用的權利。銀行保理商收購價格應是發票金額扣除如下費用后的凈額(即融資的額度):出口商按合同規定給予進口商的回扣、傭金和折讓,根據貼現率計算的貼現金額,保理商的管理費用(即保理費用)。保理費是出口商向保理商必需支付的費用。出口保理商有權按照自行確定的收費標準向出口商收取保理費用,并可以受進口保理商的委托代其收取保理費。保理費用的標準應該在保理協議或者附件中約定。保理商收取保理費用或代進口保理商收取保理費用,原則上應在收到國外付款時逐筆扣收,扣費時出口保理商可視情況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賣方對已轉讓給進口保理商但卻發生爭議的應收賬款仍負有支付相關保理費用的義務。

第六,由于國際保理涉及的當事人比較復雜,尤其是國際雙保理機制下,當事人包括了出口商,出口保理商、進口商、進口保理商等,因此保理協議的法律選擇問題是無法避免的。即使在特定的保理協議中當事人已經約定了適用的法律,但是仍然可能存在其他相關的法律沖突問題,如分屬不同國家的當事人締約能力,通常需要依據不同的法律來確定。

二、銀行開展國際保理業務面臨的主要風險

國際保理業務既涉及了進出口商之間的買賣法律關系,又涉及到出口保理商和出口商之間的保理關系,還涉及了出口保理商與進口保理商之間的法律關系,這些關系都可能影響到銀行保理商開展保理業務的風險大小及其控制問題。同時,我國商業銀行業務人員對國際保理業務相關的慣例和規則尚不熟悉,國內有關國際保理、業務的法律和監管規章仍然呈現空白狀態,因此銀行保理商了解國際保理業務的法律風險極為必要。從國際保理業務開展的實踐來看,銀行作為保理商應關注的法律風險主要有:

1.所購買債權的合法性風險。債權本身的合法性,不僅是合法轉讓債權的基礎,而且是保理商依法實現債權的前提。基于此,銀行在接受債權轉讓前,應該就債權的合法性進行分析。尤其是我國商業銀行在從事針對國內企業的出口保理業務時,更有必要注意該問題。因為我國有許多法律和監管規章約束出口商出易的合法有效問題,諸如是否有出口權、是否超越經營范圍等都是甚為關注的問題,它們直接影響到債權的合法性,也制約著債權轉讓的合法性。

2.債權的可轉讓性風險。債權的可轉讓性是銀行保理商開展保理業務的前提條件。如果銀行保理商接受的債權是不可轉讓的債權,那么它無法實現債權的有效索償。債權的可轉讓性取決于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法律是否允許債權轉讓;二是債權債務主體是否同意債權的可轉讓。

如果銀行作為保理商接受轉讓的債權是法律禁止轉讓的債權,則銀行必然陷入債權轉讓合法與否的糾紛中去。關于未來權利的可否轉讓,是許多國家法制中富有爭議的一個問題。在普通法系國家,判例法不承認對于一項尚不存在的或尚不屬于出讓人的財產的轉讓,此種法制背景下一攬子轉讓協議的合法性面臨了挑戰;但是衡平法的機制補救了判例法給保理業務留下的缺陷。值得注意的事,美國《統一商法典》明確放棄了傳統判例法規則,承認只要有關的文書是適當的,未來的權利就可以轉讓。大陸法系國家的瑞士、德國等都在認在一定條件下,未來的權利是可以轉讓的。《國際保理公約》也注意到了將來權利的轉讓問題,該公約第5條規定:“保理合同關于轉讓將來發生的應收賬款的規定,可以使將來發生的應收賬款在其發生時轉讓給保理商,而不需要任何新的轉讓行為。”當然,該公約的簽署國還不多,如要通過公約的機制防范轉讓將來權利的風險,則需要當事人之間在保理協議中明確規定受公約約束。不過,假如國內法律強制限制某些債權的轉讓,則轉讓協議的有效性仍存在疑問。

如果出口商和進口商在進出口合同中有禁止權利轉讓的條款,那么該種條款是否可以成為債務人對抗保理商的依據?從各國法律來看,禁止權利人轉讓其債權的情況通常是可以的。我國《合同法》第79條也規定: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但也有不少國家法律規定,禁止權利轉讓的條款不得對抗善意的第三人。從我國法律的規定和實踐來看,銀行最好仔細審查是否存在禁止轉讓權利的條款,以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和糾紛。從鼓勵和促進我國保理業務發展的角度來看,將來的合同法制也應該肯定禁止權利轉讓的條款不得對抗善意的第三人。另外,在實踐中,權利的可轉讓性不是在進出口合同中得到明確的禁止,而可能發生在出口商其他借貸行為中的對外承諾。如有些公司在向銀行借款時,承諾限制對于不屬于通常業務過程中的資產處置,這種限制可能包括了特別地承諾不把其債權或應收賬款通過保理或者貼現出售。倘若契約中明確禁止保理和貼現,那么保理商與這種出口商簽署了保理協議,則保理商的權利可能面臨前述貸款銀行對抗的風險。

3.債權轉讓中的權利瑕疵風險。如果債權本身存在瑕疵或者與轉讓債權相關的權利存在瑕疵,那么接受債權轉讓的銀行保理商勢必陷入債權瑕疵糾紛中去。債權瑕疵通常有如下情形:出口商已經將應收款抵押給第三人;出口商將轉讓債權的部分或全部債權已經通過保理協議轉讓給其他保理商;債權轉讓中,沒有將實現債權所必需的強制收款權、權、留質權、停運權、對流通票據的背書權利等進行轉讓。在我國法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是,權利人轉讓債權的有效性遭遇債務人的對抗問題。因為我國《合同法》沒有肯定只需要出讓人和受讓人之間達成協議即可構成有效的可約束債務人的轉讓,相反強調了通知債務人的必要性。《合同法》第80條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債權人轉讓權利的通知不得撤銷,但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因此,如果銀行誤認為債權人同意即可成立有效的可對抗債務人的轉讓,而疏忽了對債務人的通知,則勢必引發債務人抗辯債權轉讓對其具有約束力的風險。

4.出口商履約瑕疵存在與否的風險。出口商履約瑕疵引發的糾紛,在國際保理業務中極為普遍,事實上,國際保理協議中往往都明確規定:在出口商存在履約瑕疵的情況下,保理商可以不承擔擔保責任,即可以向出口商行使追索權,要求出口商償還融資款項。但是銀行保理商能否有效地行使追索權,有賴于履約瑕疵的證明。當然,如果存在質量瑕疵的貿易糾紛,則出口保理商需要向出口商行使追索權。但是如果貿易糾紛不成立,而是諸如信譽問題、經營風險等情況導致貨款未能按時支付。則保理商必須履行對出口商的保付責任。為此,銀行保理商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核實是否存在質量瑕疵。

5.強制追償方面的風險。銀行對應收賬款的追索需要進口商的付款,如果發生進口商拒絕情形,而且拒付并不是基于其與出口商之間的貿易糾紛,則作為銀行保理商需要通過司法途徑來強制執行進口商的財產。這種情況下,銀行將需要為訴訟支出成本,并且追索的實現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進口商所在國法院的支持,而且需要進口商有足額的可清償性財產。

6.法律適用方面潛伏的風險。進出口商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所適用的法律,可能不是保理商所熟悉的法律,那么保理商對應收賬款適用的外國法律中涉及債權債務有效性等因素的把握存在困難,這也直接影響到保理商對應收賬款項下權益的維護。

三、國際保理業務中保理商防范法律風險的對策

鑒于國際保理業務中保理商存在諸多的法律風險,為有效地控制和規避法律風險,銀行保理商在國際保理具體操作中應注意如下幾點:

1.通過出口商的承諾和保證機制,防止出口商欺詐或者隱瞞所帶來的風險。為了防止諸多障礙債權轉讓有效性、完整性情形的發生,銀行應該在出口保理協議中要求出口商對其債權作出如下承諾和保證。

第一,對債權有效性及價值的擔保承諾。債權的有效性和足值性是保理商權益維護的關鍵所在。銀行保理商應要求出口商在協議中承諾如下保證:所出售的應收賬款的債權是合法的債權;出口商已經全部履行了合同項下的責任和義務;按照合同規定向客戶提供了符合貿易或服務合同要求的商品、服務。另外,應注意避免對超額發票所代表的債的購買。

第二,對債權可轉讓性的承諾。為了避免各種可能阻礙債權轉讓有效成立因素的出現,銀行保理商應該要求出口商作出如下承諾:除了已經向銀行披露的因素外,一開始就不存在任何阻礙債權可轉讓的因素,在保理協議期間也不會產生任何阻礙,尤其是不存在任何購貨合同能使出口商因這些貨物的分銷而產生的債有任何要求或權利;債務人將擔保每一項出售給保理商的債權都是不受阻礙的。

第三,對債權轉讓的完整性承諾。為了確保債權的有效實現,銀行保理商應要求出口保理協議中規定:出口商保證無條件地享有向進口保理商轉讓的每筆應收賬款的全部所有權,包括與該應收賬款有關并可向債務人收取的利息和其他費用的權利;該筆應收賬款不能用來抵消、反訴、賠償損失、對銷賬目、留置或做其他扣減等;但發票上列明的出口商給予債務人的一定百分比的傭金或折扣除外。為了維護銀行出口保理商將應收賬款有效轉讓給進口保理商,出口商應承諾同意作為應收賬款受讓人的進口保理商對每筆應收賬款均享有與出口商同等的一切權利,包括強制收款權、權、留置權、停運權、對流通票據的背書權和對該應收賬款的再轉讓權以及未收貨款的賣方對可能拒收或退回的貨物所擁有的所有其他權利。此外,銀行保理商應在保理協議中將如下權利隨著債權的轉讓而受讓:為清償出口商所讓予保理人的債權,而向出口商發出的所有可付票據;有關債的任何信貸保單的受益;任何第三方對有關合同項下債務人責任的擔保或保證的受益;記錄或證明該被轉讓的債的所有賬本、計算機數據,記錄或文件的所有權等。

第四,對債權轉讓的惟一性承諾。銀行應該要求出口商保證對每筆交易出具的正本發票均附有說明,表明該發票涉及的應收賬款已經轉讓并僅付給作為該應收賬款所有人的進口保理商。出口商應保證對已經轉讓給進口保理商的應收賬款未經進口保理商允許,不再進行處理、轉讓、贈送等,也不再向債務人追索。同時,銀行保理商應該要求出口商保證在保理協議期限內,未經銀行書面同意,出口商不得以任何方式將應收款抵押給第三人;簽訂協議后,未經銀行同意,出口商及其附屬機構不得與任何第三人簽訂類似的足以影響到保理協議項下的應收賬款的協議;未經銀行書面同意,保理協議不得轉讓。出口商應進一步承諾:在簽訂保理協議后,促使其附屬機構以同樣的條件與該銀行簽訂協議,防止出口商從中作弊,將高風險的業務轉給銀行,避免不同的保理商同時向一家集團公司的不同成員提供保理服務而可能發生的權益沖突。

第五,對進出口合同有關內容及其變更的承諾。銀行保理商應要求出口商保證承諾:合同規定支付條件的自由度不能超出銀行允許的范圍;規定的折扣不超過銀行所同意的限度;規定用銀行所同意的貨幣進行支付。在依合同出售并交付貨物、開出發票,并將發票所代表的債授予保理商之后,賣方可能因債務人要求退回某些貨物而變更銷售合同,這種變更過大則影響銀行債權的維護。因此,銀行應要求出口商承諾未經銀行同意,出口商不應作出更改該合同的任何決定。

第六,在銀行追償訴訟中給予相應合作的保證。尤其是在發票貼現、未披露的保理、保理或整批保理的情況下,銀行保理商應該要求出口商承諾采取及時有效的行動,協助保理商追討債款。特別是因債務人所在國家法律對于保理商直接針對債務人提訟設置障礙時,銀行應要求出口商承諾:不管是通過法院還是其他方式進行訴訟,都應該對銀行的訴訟進行配合,必要時保理商可以聯合出口商或使用出口商的名義進行訴訟。

第七,承擔有關費用的保證承諾。銀行應要求出口商承諾支付所有貨物進出口有關的運費,在銀行享有完全追索權時與收取債款有關的各種費用(包括向相關銀行支付的費用、追償債權所需要的訴訟費用、律師費等)。為確保上述擔保承諾的效果,銀行應要求在保理協議中規定,如果出口商違反上述擔保承諾,應承擔如下義務:出口商保證就受違約影響的應收賬款返回給銀行;銀行被賦予權利將此類應收款返回給出口商;信用風險自違約行為發生時即由銀行轉移給出口商。

2.慎重制定核準應收賬款和未核準應收賬款的條款,避免不合格賬款帶來的意外法律風險。應收賬款的核準與否直接涉及銀行對壞賬擔保的程度,也關系到銀行追索權能否行使。為此,銀行應該在出口保理協議中確定核準應收賬款的辦法,避免兩類賬款的區分不明確,引發保付責任糾紛及追索權行使困難的風險。銀行保理商應在出口保理協議中約定:若出口商申請的正式信用額度獲得出口保理商的核準,出口商保證在基礎交易合同規定的期限內按約定向進口商發運貨物;若出口商在約定的期限內未向進口商發貨并敘做保理業務,保理商有權按自定的收費標準向賣方收取資信調查費;在信用額度規定的有效期內,出口商向進口商發貨所產生的應收賬款余額應不超過保理商核準的信用額度,超限額發貨所產生的應收賬款將不受進口保理商的核準,但超出限額的應收賬款(或其部分)將補足限額內已被債務人或保理商償還或貸記的金額;這些應收賬款(或其部分)的替代將按它們付款到期日的順序進行并始終僅限于當時已被償還或貸記的金額。

3.構筑有效的追索權和補償機制。銀行保理商為了有效地控制保理風險,確保合法權益的實現,有必要在保理協議中規定保留追索權的條款。具體內容應該包括,如果發生如下情形,則銀行享有向出口商追索的權利:債務人破產或者債務人未能在債務到期后的一個確定的時間內支付(在無追索協議中被批準的債務除外);債務人采取未經許可的債款扣減或者折扣;債務人對貨物或者發票存在爭議;出口商違反了保理協議規定的某項擔保承諾。為了避免銀行陷入貿易糾紛引起的呆賬壞賬糾紛,促成出口商必須向進口商交付合格的貨物,銀行保理商應要求出口商提供貨物檢驗和運輸方面的保證,并且一旦違背這些承諾,則銀行享有追索權。對于債務人提出抗辯的情形應該具體約定如下保護機制:如果債務人提出抗辯、反索或抵消(爭議),并且出口保理商于發生爭議的應收賬款所涉及發票的到期日后180天內收到該爭議通知,則該應收賬款立即變為不受核準的應收賬款,無論其先前是否為已受核準的應收賬款;出口保理商收到進口保理商轉來的爭議通知時,應將已涉及有關應收賬款的細節和爭議的性質通知出口商;如爭議的提出在進口保理商擔保付款之后但在發票到期日后180天內,則出口保理商有權從出口商賬戶中主動扣款或采取其他辦法強行收回出口方已收到的擔保付款款項(及相關利息、費用),并將收回的款項退還進口保理商。

4.銀行應該注意排除接受一些比較特殊的債權。對于一些特殊債權,出口商很難或者根本無法履行保理協議項下的承諾和保證,因此銀行應該拒絕接受這些應收賬款。這些特殊債權主要有:出口商向其自身供應商銷售貨物而產生的債權,使進口商與銀行保理商之間的債務有可能被抵消;銷售不成即可退貨,這類合同產生的名義上的債權;采用比保理商批準的更為靈活的方式進行銷售而產生的債款;由于賣方的聯營單位或個人銷售而產生的債款等。對于授權轉讓為基礎的保理業務中排除上述債款是比較方便的,但是對于全額轉讓為基礎的保理服務協議中就比較麻煩。為此,在后種情形下應該在通知保理商時,將上述特殊債款與其他債款分開來,著名這些債款出口方不承擔任何擔保,因此保理商也不提供預付款融資。

5.嚴格審查出口商的資格。由于出口商的信譽和能力,直接關系到作為銀行保理商的法律風險的有效控制,因此銀行應該采取適當的機制來審核出口商。通常而言,首先應要求出口商是合格的主體。這關系到銀行確認賬款的合法性以及最終通過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能否得到有效地實現。基于此,出口商應該是經營正當業務的合格法人,即出口商是根據所在國有關法律注冊成立的公司,是獨立法人,并享有在許可范圍內正當經營的權利。其次,出口商應有良好信譽及較好的經營狀況。出口商的信譽和經營狀況的好壞,將直接反映到履約能力和履約狀況,也關系到銀行是否陷入到貿易糾紛中去的問題。

6.規范和完善法律適用規則和糾紛解決機制。在法律適用上,應該明確規定調整保理協議的法律及慣例,以避免不可預見的法律后果。具體而言,應該在保理協議中作出如下約定:出口商同意出口保理商自簽署本協議之日起遵循事前已與進口保理商簽訂的《國際保理業務協議》及國際保理商聯合會(PCI)制定的《國際保理業務慣例規則》辦理相關業務;國際保理業務的標準程序是國際保理商聯合會(PCI)務會員間業務聯絡的標準程序,它由FCI制訂和頒布的《聯絡手冊》作出規定。與此同時,出口保理協議應進一步規定:出口商同意向進口保理商轉讓應收賬款的適用進口保理商所在地的法律,任何轉讓將采取進口保理商規定的轉讓通知文句和轉讓程序。前述約定有助于銀行保理商積極主動、可預見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時俊志。國際保理[M].長沙:湖南科學出版社,1994.

[2]于立新。現代國際保理通論[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

[3]弗瑞迪薩林格。保理法律與實務[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5.

[4]李金澤,張興勝。現代商業銀行新業務與風險防范[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

[5]孫雯。國際保理法律問題[J].國際金融,1998,(10)。

篇10

1中外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比較

1.1中間業務創新品種比較分析

(1)從時間上觀察,西方國家中間業務的創新時間是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而我國則是在1979年之后,兩者相隔時間近20年。當然這與我國的經濟體制相關,在改革開放以前,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國家金融比較脆弱,不具備大規模金融創新的實力,而在實行改革開放以后,政府首先提出對我國金融體制的改革,加快了我國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的發展步伐。

(2)從整體上看,西方國家中間業務的品種及技術含量明顯優于我國,尤其80年代后,西方國家創新出大量的期權、期貨等金融衍生產品,而我國目前的金融衍生產品仍比較缺乏,只有少數的幾種衍生產品。這與我國的金融市場發展程度有關,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就嘗試過金融衍生業務,但由于各種原因發展較為緩慢。直到我國加入WTO,金融業對外開放以后,決策部門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的金融市場,不斷的探索與開發各類金融衍生產品,加大金融創新力度。

美國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平均在50%以上,其中花旗集團中間業務收入平均占比為61.85%,屬于同行業最高,中間業務收入占據了它們總收入的半壁江山。而我國中間業務開展得比較早、業務較大的中國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平均水平也才13.99%,與國外水平相差近三四倍,此外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平均水平達不到10%。

1.2我國中間業務收入占比低于國外的原因

(1)我國開展中間業務的起步時間晚,整整落后西方發達國家20年,在經營策略上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仍以傳統的資產負債業務為主。甚至還有一些銀行在提供中間業務時不收費或只收取少量的手續費。

(2)我國中間業務創新品種匱乏,尤其是金融衍生業務方面。而我國銀行衍生中間業務量極少,從2007年中國建設銀行中間業務量統計數據中顯示,2006年全年該行交易類業務金額才5627億元,主要是因為在最近幾年,我國才陸續推出一些金融衍生工具。

1.3中間業務收入結構比較分析

在美國前20家大銀行非利息收入構成要素中,托管業務收入,傳統的銀行手續費收入,投資銀行業務收入,證券交易收入,保險收入,信用卡業務收入等所占比重較大,構成美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重要來源。在1996-1998三年中間業務收入中,傳統業務手續費收入占比年均為15.55%,托管業務手續費收入占比年均為14.69%,保險業務收入占比年均為12.67%,信用卡業務收入占比年均為12.75%,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最高的是資本市場收入,年均占比達到22.39%,其中投資銀行收入,證券交易收入所占資本市場收益的70%以上。三年間各類中間業務基本呈穩定發展態勢,但衍生交易量收入1997年、1998年下降明顯,1996年占資本市場收入的比例為54.34%,1997年下降到49.76%,1998年則下降到31.62%,當然這與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有關。

而在我國,中間業務收入占比排在前面的是人民幣結算業務收入、業務收入、銀行卡業務收入。外匯中間業務收入和擔保承諾類業務收入的占比極少。

綜合以上分析,我國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最高的是結算業務收入,而美國則為資本市場收入。這與我國近年來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密切相關,導至國際結算業務成為銀行的一大亮點。而美國銀行之所以能在資本市場方面取得巨額收益,主要是因為美國對銀行實行的是一種混業經營的模式,銀行可以參與證券、保險行業,同時由于美國金融市場發育相對完善,金融產品豐富,因此為銀行發展衍生業務提供良好的基礎。

銀行卡業務收入與西方國家大體相當,這與我國商業銀行銀行卡近幾年的迅速發展有重要聯系。但是我國發行的銀行卡多為借記卡,約占95%以上,貸記卡只有1%左右。每年銀行卡的交易額中80%以上是存取款交易,真正的刷卡消費金額只有2%左右。而國外銀行卡交易主要是刷卡消費,逐步實現貨幣電子化。因此兩者的收入來源性質是不同的。2對我國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的一些建議

(1)逐漸松動金融業的分業經營體制,適當放寬銀行的業務范圍,順應金融自由化的趨勢。雖然分業經營對維護我國金融秩序穩定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保護著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但是同時也影響了商業銀行提供綜合性,多功能,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從根本上制約了中間業務的拓展。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商業銀行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不斷的進行金融創新,實現金融衍生產品把銀行、證券、保險市場有機聯系起來,相互包容。從國外的數據得到證實,西方發達國家正是在金融自由化和混業經營的背景下,開發出大量的創新型金融衍生產品,給銀行發展中間業務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最近幾年,監管層似乎也意識到這一點,在政策上給予逐步放松,允許銀行參股證券和保險機構,擴大銀行發展中間業務的范圍,尤其是在業務方面進展加快,證券和保險機構可以利用銀行的網點幫助銷售產品,銀行則可從中收取手續費,獲得一筆不菲的營業收入。商業銀行開展中間業務,其實就像一個金融大超市,里面包含各類金融產品,因此逐步放松金融業的分業經營體制是很有必要的。

(2)轉變經營策略,逐漸淡忘以傳統的資產負債業務為主,中間業務為輔的經營理念,建立一種資產業務、負債業務、中間業務并駕齊驅的思想。由于我國尚處于經濟轉軌時期,作為市場主體的商業銀行商業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過去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思想,讓銀行失去發展中間業務的動力,缺乏激勵機制,對發展中間業務的認識不足。從國際上看,中間業務是商業銀行三大業務之一,其比重和地位甚至超過資產負債業務,人們把中間業務的發展狀況作為衡量一家銀行服務功能,經營水平,員工素質,社會信譽的重要指標。監管層在銀行轉變經營觀念過程中,可以通過實行利率自由化,加快金融市場的發展,迫使銀行改變以傳統的資產負債業務為主的經營模式,加大中間業務的發展與創新。只有在觀念上得到重視,商業銀行才能在發展中間業務發面有所突破,實現商業銀行盈利結構的多元化和合理化。

(3)加快中間業務人員的培養和加大科技投入。中間業務是知識密集型業務,具有集人才、技術、機構、網絡、信息、資金和信譽于一體的特征,是金融領域的高技術產業。中間業務的發展需要大批知識面廣、實踐經驗豐富、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尤其需要具備金融、法律、財會、稅收、工程、企業管理、計算機和市場營銷等專業知識的中高級人才。

西方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已歷經擴大市場份額,增強服務功能為主要目標的初級階段,以投資銀行、銀行卡、信用擔保、衍生中間業務收入為主要中間業務收入的成長階段,進入到適應世界銀行業發展的高級階段,而我國中間業務創新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因此發展的空間還很大,希望各商業銀行能抓住這個機遇,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在激烈的銀行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