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模實訓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7 18:38: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工模實訓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教師基本功是小學教師現階段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是教師能力結構的基礎和必備要求,是小學教師職務培訓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強教師基本功訓練,對于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義務教育的質量,使教師更好地教書育人,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東區槎橋小學把此項工作當作實施繼續教育和教師隊伍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長期抓緊抓實。
教師基本功訓練是長期進行的教師培訓活動,必須長期反復練習才能熟練掌握,運用自如。槎橋小學有40%的教師是25歲以下的新教師,因為計算機的重點使用,他們的“三筆字”相對其他教師來說比較薄弱。學期初,學校就針對這個情況,定下了本學期抓好寫字方面基本功訓練目標:要求每位新教師都能正確運用粉筆、鋼筆、毛筆,按照漢字的筆畫、筆順和間架結構,書寫規范的正楷字,并具有一定的速度;其他教師在原有基礎上有明顯提高;個別“三筆字”寫得好的老師要寫出自己的風格,并當好指導老師。每月精選一份最好的作品存放在“練功袋”,期末進行“三筆字”培訓總結考核,表彰進步最大的前三名老師。
學校為每位教師提供了文房四寶, 教師們每周抽出一節課的時間進行練習,每月學校組織培訓一次,潘毅茹老師能者為師,挑起了輔導新老師的擔子,從握筆、起筆、運筆、收筆教起,從點、橫、豎、撇、捺教起;教師們經歷了手把手、摹、臨、寫的階段,經歷了手顫、手酸、手癢的階段。經過一學期的練習,新教師們認為難度最大的毛筆字也從開始時的“不堪入目”到現在的“賞心悅目”了。
1月15日,槎橋小學全體教師進行了“三筆字”的期末考核,考核過程中,教師們都能夠快速、端正地完成隨機抽取的考題三筆字書寫。然后由大家進行投票,選出本學期三筆字進步最大的三位教師,胡海虹、楊暢城、楊靜君三位老師獲獎。
歐校長在考核總結時勉勵教師們要繼續發揚能者為師、互教互學的優良傳統,并期望教師們在以后各專題的訓練過程中,也要做到練有所得,練以致用,齊心協力,共同促進自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從而達到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
篇2
關鍵詞: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 “教、學、做”一體化 實踐
當前的職業教育就像進入市場的企業一樣,面臨著調整優化的考驗,特別是技工院校更處在生存的邊緣:“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優勢已不在;求學資源的總量在減少,學生選擇學校的自主性在增強;學校經費短缺,發展滯后。如何突出技工教育的辦學特色?如何轉變技工教育的辦學模式?是擺在技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筆者學校在進行國家示范性職業院校建設的過程中,模具專業作為學校的特色專業,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構建職業導向的專業建設
“面向市場,定位就業,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具有熟練的職業技能和系統的應用知識及持續發展的能力”是職業教育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按照職業崗位需求來進行專業設置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學生的就業主要面向模具制造與維修、模具設計、產品生產、設備操作、質量員和安全員等崗位。為了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筆者學校設置了模具鉗工、模具制造工及模具設計三個崗位群,不同的崗位對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要求有所側重。
1.模具鉗工方向
主要學習鉗工基本知識及實訓項目、模具拆裝實訓項目、模具的調試和維修項目。
2.模具操作工方向
主要學習普通機加工、電加工、數控加工項目。
3.模具設計方向
主要學習冷沖模設計與制造實訓項目、塑料模設計與制造實訓項目、其他模具設計與制造實訓項目(拓展項目模具CAD/CAM的實訓項目、Pro/E、UG等實訓項目)。
二、構建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
建立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建設優質專業核心課程。根據職業教育的市場性和經濟性,課程的內容、實訓也必須以職業活動、崗位工作流程為導向來確定。以塑料模具設計與制造實訓為例,首先要選取崗位群典型零件的工作任務設計學習情景。其次,采用全真模擬與一般模具企業的工作流程,即:制品的三維設計成型工藝分析模具結構設計(主要是成型零件的設計)模具零件加工模具裝配試模。采用任務驅動等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做一體化的課程組織和實施,真正做到實訓和生產一體化、學習和工作一體化。最后,建立與企業接軌的課程考核評價標準。
三、構建行動導向的教學實施
教師按照企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經歷從信息收集、制訂計劃、選擇方案、實施到成果評價的完整的工作過程。
職業技能和知識應用能力必須來自于切實的行動。“學習即工作,工作即學習,行動即學習”是筆者學校在示范校建設中極力推行的理念,其實施的過程如下。
第一步:接受工作任務,明確工作要求。在項目實訓前,每個學生會收到工作任務書頁或樣圖,老師在這一階段可以給學生講述清楚要完成的工作任務的內容、條件和目標,并通過對工作任務的提示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第二步:收集并確認信息。學生能通過互聯網、市場調研、互相討論等各種渠道獲取任務的相關信息,并能確定信息的可靠性。
第三步:制定加工步驟,領取毛坯和工量具。學生按照設計要求,領取坯料并檢驗坯料的完整性,并能夠通過小組討論制定加工方案,準備加工所用的工、量具。
第四步:實施任務。一方面,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或查閱其他資料,獲得實施這些任務所需要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教師在進行簡單的示范演示后,學生需獨立運用工藝知識和技能開展工作活動,教師只是在發現錯誤時才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和幫助。
第五步:工作總結與評價。在工作任務完成后,學生依據先前擬定的評價標準,自行檢查工作成果是否合格,并逐項填寫檢查單。再由學習小組互評,然后由指導教師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要注重過程考核和職業素養的考核,并對不足提出改進建議。
學習是行動,工作是行動,學生從相關技術材料中獨立獲取信息,并經過個性化的思維過程對其進行加工,最終獲得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并培養了自身的職業素養和能力。
篇3
關鍵詞:鉆(鉸)加工精度;單個零件;組合零件
中圖分類號:TG5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30-0064-02
近年來機械工業產銷高速增長,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從事切削加工各種操作的人員也在不斷擴大。作為機械加工中精加工之一的鉆(鉸)孔加工受加工刀具強度差、排屑及冷卻困難、加工工藝不合理、切削液選用不當等因素的影響,精度質量問題依然存在。因此提高孔系鉆(鉸)孔加工質量,我們要從刀具的選用、切削用量的控制、切削液的正確選擇、加工工藝的編排、刀具結構的改進和鉆(鉸)孔等常見問題入手,耐心細致地操作,確保孔系鉆(鉸)加工質量。
1 孔的鉆(鉸)加工中常見的問題
在孔的鉆(鉸)加工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以下問題:(1)孔徑大于規定的尺寸;(2)孔壁粗糙;(3)孔位偏移;(4)孔歪斜;(5)孔呈多棱形;(6)兩孔之間的中心距有偏差。產生的主要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八個方面:(1)鉆(鉸)余量過大或過小;(2)鉆(鉸)刀具鋒利程度不夠;(3)鉸刀與孔中心不重合,鉸刀偏擺太大;(4)切削速度太高;(5)鉆(鉸)時,操作者用力不當或不均;(6)鉆床本身主軸振擺過大;(7)切削液選擇不當;(8)劃線不正確。
2 孔的鉆(鉸)加工質量保證的方法
對于孔加工精度要求較高的工件批量生產,一般采用鉆模加工來保證。但在生產過程中,往往更多的是進行小批量的加工,職業學校的學生在進行鉆孔加工練習和零件制造時只能運用手工加工來完成,如何進行高精度孔系的鉆(鉸)加工,對于職業院校鉗工專業的學生來講至關重要。下面介紹幾種高精度孔系的鉆(鉸)加工方法,以供大家參考。
例一:
(1)分析圖紙:如圖1所示,兩孔孔徑加工精度高達H7級精度,孔距為70±0.05,孔至工件底面距離為20±0.05。要保證加工符合圖紙要求,首先確定好加工工藝路線:劃線中心鉆定位?7鉆頭擴孔(測量參考孔)?9.8鉆頭擴孔?10H7鉸刀鉸孔;然后檢查臺鉆精度是否滿足加工要求,再將鉆頭刃磨、鉸刀研磨達到加工要求。
(2)加工好工件兩垂直基準面,劃孔1、孔2的加工線,將高度尺調整到加工尺寸的最大極限值劃線,預留返修余量。按確定好的工藝路線鉆孔1,注意添加切削液(豆油、茶油),加工完后,根據實測結果返修基準A、B面,保證孔1到兩基準面的孔距。
(3)將一?10心軸插入孔1內,按所劃加工線在孔2的中心加工一個M6螺紋孔,車、磨一個內徑為7、外徑為?10H7的校正圓柱,用螺釘將校正圓柱安裝在孔2上,用量塊調整好校正圓柱到心軸和基準A面的距離,固緊螺釘。在鉆床主軸上裝上杠桿百分表,對工件上固定好的圓柱進行校正,使圓柱中心線和鉆床主軸中心線同軸,然后固定平口鉗,再進行校正,確認無誤后則拆去校正圓柱,鉆、擴、鉸孔2,達到孔距要求。
例二:
(1)分析圖紙:如圖2所示,要求件1、件2都要加工2-Φ10的孔,并且要求件1件、2能夠翻邊互換,對稱度要求達到0.02。此類工件加工難度極大,如果考慮單件加工的話,精度基本難以保證,基于該工件為對稱工件,在實習過程中可以考慮采用以單件作為鉆模的方法加工,確保加工精度。
(2)加工好工件1的兩垂直基準面,將高度尺調整至加工尺寸的最大極限尺寸劃孔1的加工線,將Φ7的鉆頭磨制成精孔鉆,按例一確定好的加工路線加工好孔1至Φ7。加工完后,根據實測結果返修基準A、B面,保證孔1中心到兩基準面的距離。
(3)將件1、件2的外觀尺寸加工至圖紙要求,保證好各邊的垂直度。用C型夾頭將件1、件2稍微固定,放置在平口鉗上,用矩形角尺調整好兩件的底邊保持一致,夾緊平口鉗和C型夾頭,以已經加工好的孔1為基準,用Φ7的鉆頭加工件2上面的孔3。
(4)松開C型夾頭,將件1翻轉180°(注意孔口倒角),以孔1為基準,用同樣的裝夾方法加工孔4至Φ7。
(5)將虎鉗松開,將相互夾緊的件1和件2同時翻邊夾持在虎鉗上。以孔3為基準,用Φ7的鉆頭加工工件1上的
孔2。
(6)按?9.8鉆頭擴孔—?10H7鉸刀鉸孔的加工路線對件1、件2上的孔同時進行鉆、鉸加工,最后松開C型夾頭,對單件進行孔口倒角,檢測加工精度。
3 結語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孔系鉆(鉸)加工還會遇到很多的問題,這需要我們針對實際的加工要求,合理地編排好加工工藝,運用正確的刀具刃磨方法,選擇適當的冷卻方式,在加工過程中注意清潔工作,勤測量、多分析,一定能夠保證鉆(鉸)加工出高質量的產品。
參考文獻
[1] 周曉峰.金屬加工基礎與實訓[M].北京:中國勞動
和社會保障出版社.
篇4
【關鍵詞】CAD/CAM應用技術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C-0150-02
CAD/CAM即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實現機械設計和制造技術相互滲透、相互結合的多學科綜合性的技術。近幾年來,CAD/CAM應用技術已成為高校機械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類課程,該課程主要講述CAD/CAM的基本概念、計算機輔助產品三維造型設計和計算機輔助零件數控編程方法、應用實例等,力圖使學生對CAD/CAM這門學科有較全面的了解,掌握計算機輔助造型設計和計算機輔助數控編程的基本方法,其主要目標是培養和鍛煉學生利用CAD/CAM技術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由于CAD/CAM應用技術課程自身的獨特性,目前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均處于探索階段,本文試圖對該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
一、CAD/CAM應用技術課程的特點
(一)綜合性
CAD/CAM技術是一門綜合性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制造自動化應用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產品設計、工藝設計和生產實施各階段,如零件三維實體建模及二維視圖的繪制、虛擬裝配、工藝參數及規程的制定以及數控編程和仿真加工等。課程的內容主要涉及CAD/CAM系統組成及其軟硬件、CAD/CAM軟件基礎、計算機輔助工藝規程設計以及數控技術幾方面的知識。因而學習該課程時,學生必須具備計算機方面的基礎知識,同時必須熟悉和掌握工藝規程設計及數控編程方面的知識。該課程的授課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師具備機械制圖、工藝規劃及數控加工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要利用CAD/CAM軟件將這些知識應用于具體的產品設計和加工過程中。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在講課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理解和接受能力。
(二)實踐性
CAD/CAM技術的載體是成熟、完善的CAD/CAM應用軟件,如常見的Pro/E、UG、SolidWorks、MasterCAM、CAXA制造工程師等。這些應用軟件集成了零件三維實體建模、虛擬裝配及數控加工編程方面的功能,已經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汽車、船舶、機械、電子等各個領域。因此,為使學生做好未來從事機械設計和制造、數控機床編程、操作及技術管理等工作崗位的前期準備,CAD/CAM應用技術課程以培養學生的CAD/CAM軟件應用能力為重點,突出基本操作的訓練,強調培養學生的軟件應用技能。
(三)挑戰性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CAD/CAM技術的應用由最初的適用于工作站逐步發展到以小型機、微型機為主機的CAD/CAM系統,伴隨著應用性越來越廣泛的同時其功能也日趨強大和完善。功能從最初的二維平面繪圖到能夠對各種具有復雜曲面形狀的物體進行三維建模,以及通過描述走刀軌跡的方法來實現計算機輔助數控編程,CAD/CAM技術逐步向著集成化、智能化、網絡化以及標準化的方向發展。因此,CAD/CAM應用技術課程教學對于教師來說極具挑戰性,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還要求教師不斷學習CAD/CAM技術新的內容和功能,在教學過程中適度把握教材和教學內容,及時更新和不斷完善課程的教學內容。
二、CAD/CAM應用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一)合理組織教學內容
CAD/CAM應用技術課程內容主要包括零件的三維實體建模、曲面的創建、加工工藝規劃及數控仿真加工和編程。在有限的教學課時中,理論課時應占少數,主要介紹CAD/CAM技術相關的背景知識和發展應用情況。對于加工工藝規劃及數控仿真加工和編程,由于涉及相關的專業知識,應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進行選擇,保證難度適中,使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零件的三維實體建模、曲面的創建是課程教學中的主要內容和重點,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逐步從二維平面繪圖階段過渡到三維實體以及復雜曲面造型的過程,使學生對CAD/CAM技術手段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該部分內容也是聯系后續數控編程的橋梁。總之,在組織教學內容時,應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做到內容全面、重點突出。
(二)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純粹的理論教學一方面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不利于學生持續深入的學習,無法實現課程的培養目標;另一方面容易脫離實踐,不能鍛煉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因此,應將理論與工程實際相結合,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并且合理有效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學校教學資源。
首先,教學方法應靈活多變,即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CAD/CAM整個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項目為載體來驅動整個教學過程的進行。在具體針對某個學習任務時,如在草繪模塊,將制圖的基礎知識融合進來,加速學生對繪圖基本技巧的掌握;在零件設計模塊中加入機械設計基礎的內容,將機械設計基礎上涉及的一些簡單零件進行繪制,使學生在熟悉的零件繪制中提高學習興趣;在裝配設計中則以項目設計為主導,先將一些熟悉的設備如減速箱的裝配進行學習,再選擇一些經典的項目進行深化學習;在仿真加工模塊,則和學校的實訓中心結合在一起,在電腦中仿真加工后,再到實訓車間進行具體的加工操作,使學生能從虛擬的加工環境轉換到實實在在的手動操作,將理論用于實踐。此外,不再采用傳統的一個學生一臺電腦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雖然學生練習的機會會比較多,但學生之間交流討論的機會較少。因此,在學生熟悉了常用的一些功能后,開始給出任務,讓大家分組討論,研究確定出最合理的設計方案。這種討論的方式不僅可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可提高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其次,應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學校現有教學資源。一是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勢。多媒體教學具有教學內容生動、豐富的特點,可以將各種信息,如圖片、動畫演示、視頻等運用于教學。在講述CAD/CAM技術的一些基本概念及發展、應用情況時,通過收集盡量多的圖片、視頻等素材,可以增強學生的切身感受、加深學生印象,同時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二是充分利用學校現有教學資源。目前,很多高校都具備了信息化、網絡化的教學和管理所需的硬件設備,這為開發CAD/CAM應用技術課程教學網站提供了條件。利用開發的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學生可以瀏覽教師的電子教案,課程素材、典型實例及解答;也可以在線提問,以及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意見和建議。因此,利用網絡化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增強師生課后的聯系,還能夠豐富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學校的教學資源還包括完善的實習實訓設施,課程的部分內容可以在實訓室進行現場教學,如通過CAD/CAM應用軟件自動生成零件的數控加工程序,通過教師現場指導進行實物的加工,這對學生熟悉工廠加工環境,盡快適應將來的工作崗位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CAD/CAM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強,并且不斷發展的現代設計與制造技術。要講好這門課,教師必須對課程內容和其他相關課程知識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同時還應積極參加相關的科研活動及培訓,以科研促進教學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師還可通過和其他教師進行討論、相互學習各自教學中的長處來提升自己的授課能力和水平。同時,應充分重視學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及時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方式。
篇5
[關鍵詞]刀具半徑補償;數控銑削加工;應用
中圖分類號:TG5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8-0238-01
科技進步是數控加工技術的基礎,使各行各業均能在生產力及產能上不斷提升,因此數控加工技術對于社會生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對技術的不斷革新與升級,使數控加工的零件尺寸準確度得到顯著提升,同時數控加工技術的不斷精進也是近代工業發展史的重大突破,為未來工業技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刀具半徑補償的基本概念
刀具半徑補償方式是以數控系統為基準,在進行相關數據的設置時,需要編程員注意將原始的刀具半徑設置為零,利用刀具零件的基礎輪廓進行基礎的編程,按照相關的ISO執行審計標準,在刀具按照原有程序進行運營時,需要規定相關的行進方向,一旦前進方向向右偏移,既需要進行右補刀操作,利用G42指令進行操作,而相反則需做左補刀操作,利用G41命令執行操作,而撤銷指令則使用G40實現操作目標。
刀具半徑補償有B功能和C功能兩種補償形式。由于B功能刀具半徑補償只能根據本段程序進行刀補計算,不能解決程序段之間的過渡問題,使用時均將工件輪廓處理成圓角過渡,因此工件尖角處工藝性較差;C功能刀具半徑補償能自動處理兩程序段刀具中心軌跡的轉接,可完全按照工件輪廓進行編程,因此,現代CNC數控機床幾乎都采用C功能刀具半徑補償。當采用C功能刀具半徑補償時,要求在建立刀具半徑補償程序段的后續兩個程序段中,必須含有指定補償平面的位移指令(G00、G01,G02、G03等),否則,無法建立正確的刀具半徑補償。
在數控銑床上進行輪廓加工時,由于刀具總有一定的半徑,刀具中心的運動軌跡并不等于所需加工零件的實際輪廓。在進行內輪廓加工時,刀具中心偏移零件的內輪廓表面一個刀具半徑值。在進行外輪廓加工時,刀具中心又偏離零件的外輪廓表面一個刀具半徑值。這種自動偏移計算稱為刀具半徑補償。應用刀具半徑補償功能時,只需按工件輪廓進行編程,然后將刀具半徑值輸入數控系統中,執行程序時,系統會自動計算刀具中心軌跡,進行刀具半徑補償,從而加工出符合要求的工件形狀,當刀具半徑發生變化時也無需更改加工程序,使編程工作大大簡化。
二、刀具半徑補償功能應用的技巧
1.圓孔的加工
對于直徑為32mm,孔深為12mm的圓孔,在數控銑床上可直接用一把立銑刀完成。工藝及編程分析如下。刀具的選擇:對于此類的圓孔,工件材料若為45鋼調質處理,可選一把硬質合金立銑刀,假定孔徑為D、刀具直徑為d、它們之間的關系應是:D/3
粗精加工的安排和程序處理。把刀具路徑編在一個子程序里,每次慢下刀0.5mm,子程序連續調用24次,刀補值設定為7.2,即可完成粗加工。精加工只需調用一次子程序,一次下刀到孔底,走刀量減小5倍,刀補值設定為理論值,其他不變,即可完成精加工。
由此例可見,通過巧妙應用刀具半徑補償、選擇合理的刀具、制定最優化的刀具路徑和新工藝“少吃走快”的大膽應用,就能快速、高效、準確地加工出類似的孔類零件。
2.內外壁的加工
內外壁加工模式是目前采用最為廣泛的加工方式,需要在平面上銑出與銼刀直徑距離相近的溝槽,然后對溝槽的質量及距離進行計算,以保證溝槽的寬度能夠符合三刃力銑刀切合面的寬度,采用傳統的減少尺寸加大橫截面的方式,使銑刀能夠利用最小的力度完成切合,由于圖素位整理比較復雜,因此需要有效的應用刀具半徑補償,極大的減少了所需要的材料,并突破原有的加工時間限制,利用計算優勢對下刀點進行計算,按照相應的軌跡,編寫可沿外壁運行的基本程序,通過改刀手段,將槽壁填滿,使銑刀在加工過程中,能受到來自加工盤的外力,從而壓緊凹槽接觸,確保不會因受力面的增大,而導致位置的偏移,要注意刀補值的初始設定,必須在加工壁以外,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剩余空間,保障加工工序的順利進行。
采用此方法加工內外壁的特點就是只需編寫一個程序,通過不斷修改刀補值來完成內外壁的粗精加工。當加工內壁時,把刀補值設為刀具半徑;加工外壁時,刀補值設為(槽寬-刀具半徑)。這兩個例子很簡單,但是都比較典型,說明了數控銑削加工中刀具半徑補償應用的兩種思想。刀具半徑補償的應用遠遠不止這些,還有待于我們繼續探討。
三、機床仿真操作部分
在這里所使用的數控操作虛擬加工軟件是南京斯沃數控仿真軟件,包括17大類,67個系統,126個控制面板。具有發那科FANUC、西門子SIEMENS、美國HAAS、廣州數控GSK、華中世紀星HNC、北京凱恩帝KND系統、大連大森DASEN、南京華興WA、江蘇仁和RENHE、南京四開、天津三英、成都廣泰GREAT、巨森數控JNC編程和加工功能。學生通過在電腦上操作該軟件,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不同系統的數控車、銑及加工中心的操作,可手動編程或讀入CAM數控程序進行虛擬加工。通過該數控仿真軟件可以使學生達到實物操作訓練的目的,又能大大減少數控機床的巨額投入。數控系統的機床操作仿真加工與實際加工過程的相結合,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現以FANUC系統漢川機床操作為例來說明制作過程:學校實訓工廠的漢川機床FANUC0i-M面板。先打開Captivate軟件,選擇訓練模式錄制全屏。打開斯沃數控仿真軟件,進入FANUC0i-M系統,再選擇漢川機床廠FANUC0i-M面板如。機床回零,安裝零件,導入經過后處理的心形凹模的數控編程代碼,裝刀具、對刀,設置參數,最后自動加工。操作完停止錄制,對錄制完成的內容,凡涉及到重要知識點的步驟再進行詳細的編輯,最后flash文件格式。
四、結語
刀具半徑補償有效使數控加工技術在科技的進步中得到提升,為此不僅需要編程人員付出巨大的努力,同時相關技術人員也對數控加工技術做出卓越貢獻,使其成為具有現代影響力的科學加工技術,但數控加工技術所能應用的領域遠不止目前所知的領域,因此對于數控加工技術的開發,還應在工作學習中不斷探索,總結經驗,使數控加工技術成為工業科技發展進步的標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