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期中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7 13:27: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協會期中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到會并做重要報告。萬鋼在“汽車產業戰略轉型與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機遇”的報告中,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提出了殷切期望。他指出,在未來5-10年中,混合動力汽車將成為傳統汽車節能技術改造、升級換代的主要方向。萬鋼指出,我國電動汽車已經進入產業化階段,純電動、插電式電動汽車將成為近期發展戰略的主流,燃料電池汽車會成為未來的制高點。
隨著我國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亟待調整、能源安全、環境保護等一系列發展中的問題日益凸顯,產業轉型升級尤為必要和緊迫。在為期三天的會期中,論壇從政策動向、市場趨勢、技術創新、管理經驗等多個視角探討汽車產業轉型升級中的重點問題,各界代表將通過多種形式的交流與研討,展開思想碰撞,分享創新思路、借鑒有益經驗。
已連續舉辦六屆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被譽為“汽車行業的達沃斯”,較以往相比,此次論壇呈現出以下特點。
視點權威、前瞻。“中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這一年度主題,是在論壇組委會歷經一年,多次與政府部門、行業機構溝通和企業交流并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形成的,這充分保證了論壇研討議題的權威性和前瞻性。
國家部委高度重視,國內外嘉賓積極參與。本屆論壇籌備期間,得到了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環保部和商務部等國家部委的高度重視和悉心指導。出席本屆論壇的有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工信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朱宏任,以及商務部,國家能源局,財政部等30多位政府官員。同時,參與嘉賓幾乎覆蓋了所有國內整車企業集團、著名零部件企業、跨國公司、國內外行業組織和研究機構的高層領導。論壇還得到了行業老領導和知名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
交流形式多樣化,同期活動精彩紛呈。論壇在圓桌會議、全體會議、互動研討等正式會議的基礎上,更加突出了不同方式的非正式會晤與交流,全面促成政、產、學、研的溝通與合作,有效提升論壇的成果及質量。論壇期間還舉辦了政企見面會、高爾夫精英友誼賽、戰略合作簽字儀式、C-NCAP第三季度信息會、試乘試駕等精彩活動,豐富了嘉賓的行程,使溝通與交流無處不在。
媒體關注和報道力度空前高漲。本屆論壇再次得到了國內眾多主流媒體和新聞機構的大力支持,全程到會媒體150多家,計200余人,媒體形式涵蓋了電視臺、電臺、報紙、雜志、網絡等,多家交通廣播電臺首次對論壇進行了聯合現場報道。
篇2
在這期,甘老師希望大家滿懷春的激情,去欣賞這些春的喜訊。
創新路上多驚嘆
基礎產品傳喜訊,關鍵技術譜新篇。
靈魂應用大發展,移動天地春滿園。
春天,在文學家的筆下,是萬般風情撥心弦,婀娜多姿賽。而在科學家的眼中,它也是一幅美景,萬紫千紅激創意,海闊天空競自由。不是嗎?!每年春天有兩個節――東方的春節和西方的情人節,那是親情、友情、愛情的舒展。每年春天有兩個會――在美國拉斯維加斯召開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 Show,簡稱CES)和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召開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obile World Congress,簡稱MWC),那是最新科技成果的呈獻。好!真的好!激勵人們飽含著激情,去奮斗、去創新、去為新生活打拼!
2017年也不例外,1月5日至8日CES2017在拉斯S加斯開展,2月27日至3月2日MWC2017在巴塞羅那舉辦。真可謂佳賓如云,新品爭艷,創新精神,令人驚嘆。兩個會有一共同特點:在成千上萬的新品中,重頭戲仍然是與移動產品和技術相關。按說,這也很自然。你想,消費電子展自然是要迎合消費者的需求,那就問一問消費者:日夜相伴的產品是什么?而移動通信大會,移動成為主角理所當然。MWC在后,消息也更新,下面就挑點新鮮事談一談。
開會發獎,最為吸睛,因為它既是對過去成果的肯定,也是對未來熱點的引導。正因如此,MWC每年都有一個重頭戲:頒發“全球移動獎”(Global Mobile Awards,簡寫為Glomo),它是目前被業界認可的最高榮譽,可比喻為移動界的“奧斯卡”。通常,該獎分6大類(互聯生活獎、最佳移動服務獎、社會與經濟發展獎、最佳移動應用獎、最佳手機和設備獎、最佳移動技術獎),每個大類中又分別設幾個具體的獎項(共計34個獎項)。雖然每個獎項都值得宣揚和欣賞,但是本文篇幅有限,只能挑出幾項稍加介紹。
在今年的頒獎臺上,最大的贏家應當是中國的華為公司,它一舉拿下了三項獎:
華為的“有源天線單元”(AAU)基站解決方案獲“最佳移動網絡基礎設施獎”(Beat Mobile Infrastructure);
華為的“網絡功能虛擬化”(NFV)解決方案獲“最佳技術使能獎”(Best Technology Enabler);
華為因在移動通信從4.5代演進到5代的探索中做出了多項貢獻,在這次會上獲得“從LTE演進到5G杰出貢獻獎”(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for LTE Evolution to 5G)。該獎項是大會首次頒發的有關下一代移動通信(5G)的獎項,因此也被通信界視為最高榮譽。
讀者朋友可能關心,移動的龍頭產品―手機,在會上表現如何?可以告訴大家的是,手機也被頒發了兩個獎項:
三星的手機Galaxy S7 Edge獲“2016年最佳智能手機獎”(Best Smartphone 2016);
索尼的手機Xperia XZ Premium獲“最佳新品手機獎”(Best New Mobile Handset, Tablet or Device at MWC2017)。
前者已不新鮮,獎項本身就掛上了去年的年號,它在去年2月的會上(MWC2016)就已亮相。那時連三星自己也并不奢望它能得獎,因為三星把沖擊市場的賭注都下到了幾個月后推出的Galaxy Note7上,誰知“炸”了鍋。于是“猴子稱大王”,一年后“補償”一下,但“老兵新傳”,也未給人們帶來多少興奮。
而后者則是在這次會上才的。雖然乍一看式樣并不起眼,但的確采用了不少新點子。其中,最受人追捧的是它的處理器和顯示器。它是全球首款用上了高通驍龍835處理器的手機,而它5.46英寸的顯示器又是全球首款用上了4K HDR屏幕的機型(注:4K指分辨率達2160×3840,HDR是高動態光照渲染圖像的英文縮寫)。還有它的三防(防塵、防水、防抖)技術也頗為引人注目。
另外,還有不少公司也在會上推出了新機。雖未獲獎但也引起不少贊嘆,其中議論較多的是中興公司(ZTE)展出的全球首款千兆手機:Gigabit Phone,雖非正式批產商品,但能達到千兆級的下載水平,也真帶來不少掌聲。另一個是OPPO公司的5倍無損變焦技術,這是手機攝影的一大突破。它是采用雙攝像潛望式鏡頭結構,通過內置的光學棱鏡,使光線產生90°折射,進入長焦鏡頭,以實現變焦效果。
讀者朋友可能會問:給華為發那三個獎有什么意義呢?這是因為,它們都與移動通信的未來有關。移動通信的未來是什么?是5G!它才是這次大會最熱門的主題。媒體這樣評論:盡管這次會上展出了不少新品手機,但是會上更紅的卻是人工智能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和虛擬現實眼鏡。不過,在這次大會上最紅的則是5G,參展商都強調自己在干5G,參觀者也都在議論5G。因為,5G是一場革命!所以下面也來談一下5G。
5G熱潮漫春城
5G就是國際上通用的對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簡稱。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移動通信技術已經經歷了四展,即1G、2G、3G、4G,大致上是每10年換一代。如下圖示意,圖中第一排圖例是各代的典型手機機型,第二排是各代所處的大致年代,第三排是各代的基本工作類型,第四排是各代的系統制式。
現在處在4G,或者說處在3G與4G混用、向5G過渡,并爭取2020年正式邁進5G。還有3年,時不我待!所以學術界、企業界都在爭分奪秒加油干,力爭上游搞創新。政府急著制定方略,媒體急著搖旗吶喊,大眾急著親身體驗。
為什么這樣急?MWC2017大會期間專家們發表了大量高論,都表達了急迫的心情,那真是5G熱潮漫春城!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也就是大會主辦方)的總干事格蘭呂德(Mats Cranryd)表示:“今年我們將不再對5G前景模糊不清,而是會有具體建議。”
如今,全球71億人口擁有68億部手機。據統計,去年手機市場排位的前三名公司是:三星、蘋果、華為。它們的出貨量分別是:7530萬部、4550萬部、3360萬部。而據全球公認的無線技術領軍企業高通公司(Qualcomm)的首席執行官莫倫科夫(Steve Mollenkopf)在MWC2017會上說:預計2016年至2020年間將有83億部(相當于每秒鐘50部)智能手機投入使用。
試想想,移動終端如此激增,無線網絡如何適應?何況移動端并非只有手機!非手機類業務大量存在,例如物聯網、自駕車、智能家居、VR/AR設備等等。先說VR吧,去年我們介紹過兩個產品(見《知識就是力量》2016年11月和12月兩期),一個是谷歌公司的眼鏡盒子(Cardboard VR),另一個是三星公司的Gear VR頭盔。谷歌的硬件副總裁辛格(Amit Singh)在MWC2017會上宣布:迄今為止眼鏡盒子出貨量已超過1000萬臺,在Google Play商店上Cardboard App的下載量已達1.6億次。你看,去年7月谷歌f賣了500萬臺,這才7個月就翻了一番,三星公司的Gear VR頭盔,去年也賣了451萬臺。也許有人會說:移動VR價格便宜、成本低、用戶基數大,想不多賣都難。那就來看看配電腦的索尼的PS VR頭盔,售價399美元,去年10月13日上市,截至2017年2月19日共賣出91.5萬臺。還有更貴的,宏達電的HTC Vive,售價799美元,去年2月9日上市,迄今也賣出了42萬臺。它們可是又貴、內容又不豐富的高價品!
再說物聯網和其他設備,全球最大的芯片架構設計公司ARM估計:未來20年它將賣出超過10000億塊物聯網芯片。全球芯片的龍頭企業英特爾公司也預計:2020年全球將有500億臺各式各樣的智能設備上網。
好了,無需贅述已可見形勢逼人。可是,現實卻是,至今人們對于5G還有許多問題沒有搞清,甚至連一個大家認可的完整定義都還沒出來,統一的說法就只是那句“下一代移動通信”。可是,這個“下一代”是什么花容月貌呢?有的是憧憬,卻又說不太清。為什么?標準還在制定之中,據說要到2019年才有最后定論。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5G的任務有三個特點:1.多樣性,有太多的終端需要它去連接;2.差異性,千差萬別的終端常常要求還互相矛盾;3.不確定性,因為形勢發展太快,不斷有新的技術或設備“冒”出來,需要它去適應。一句話,5G本身就是一個有待探討的新事物。誰先發展了它,誰就能在未來引領。
篇3
1.德國的古典區位幾何學
德國經濟學家運用地租學說和比較成本學說,創立了古典區位理論。
(1)馮·屠能(VonThünen)的農業區位論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德國仍然是一個封建割據的農業國,英法等國卻已走上工業化道路。英國工業化前后,農產品價格上漲,一些目光敏捷的德國農場主通過與英國的農產品貿易而獲利,于是盡量多買土地,擴大生產規模,德國農業開始向大型化商品化過渡。為了研究德國農業經營模式和產業化問題,馮·屠能潛心經營農莊十載,收集了極為詳細的資料,于1826年撰寫了巨著《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系》(簡稱《孤立國》)。馮·屠能設想了一個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為荒地所包圍的孤立國,其中心是一個大城市,這個城市是孤立國制造品的唯一供給者,而城市的食品則完全由四周的土地(一個農業大平原)供給;孤立國內各地自然條件和運輸條件相同,農業生產的利潤V=P-(C+T),其中P為農產品價格,C為成本,T為運費。馮·屠能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函數,得出這樣的結論:為了利潤最大化目標,農場生產的品種選擇與經營方式的首要決定因素是距離,即生產地與市場的距離。農場種植什么作物獲利最大,主要不是由自然條件決定的,而與特定農場(或地塊)與中心城市(農產品消費市場)的遠近密切相關;農業經營規模,也與距離密切相關,增加投入必須使價格與邊際成本之差能償付追加的成本與運費。當生產成本一定時,離中心城市越近,追加的運費越低;邊際產量需償付的越少,生產規模擴大的可能性就越大。
馮·屠能研究的是農業區位問題,他的理論離不開對土地利用和地租的研究(注:克魯格曼在《發展、地理學與經濟理論》一書中總結歸納了經濟地理學的五大傳統,他將馮·屠能的思想列為第五個傳統“地租和土地利用”。其他四大傳統是:德國幾何學、社會物理學、積累因果夫系、當地外部經濟。)。馮·屠能認為地租與距離是負相關的,可以想像從中心城市向平面延伸,隨著可耕地與市場的距離的不斷增大,可耕地的地租是不斷下降的,這樣便可形成一個個以城市為中心的同心圓環,半徑距離小的環上土地昂貴,宜種植運輸成本大或單位面積產值高的作物,而半徑距離大的環上則種植土地密集型或運輸成本大的作物。于是他設計了孤立國六層農作物圈層結構(注:馮·屠能設計的孤立國六層農作物圈層結構為:第一圈層為自由農作圈,主要生產鮮菜、牛奶;第二圈層為林業圈,主要生產木材;第三圈層為輪作物圈,主要生產谷物;第四圈層為谷草農作圈,主要生產谷物、畜產品,以谷物為重點;第五圈層為三圃農作圈,主要生產谷物、牧產品,以畜牧為重點;第六圈層是荒野。),這就是著名的圈層布局論。當時德國經濟學家們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貿易發展的基本觀點是:農業經營方式應該全面地從粗放經營轉向集約經營,集約化程度越高越好:農業布局方面則應根據自然要素稟賦的不同,各地應種植最適合本地生長的作物。馮·屠能的理論使人耳目一新:農業經營方式上,并不是集約程度越高越好,離中心城市越近,集約化程度越高,離中心城市越遠,經營越粗放;農業布局上,并不是哪個地方適合種什么就種什么,與距離有關的地租、運費倒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2)勞恩哈特(W.Launhardt)和韋伯(A.Weber)的工業區位理論
19世紀末,德國已完成了第一次產業革命,并迅速成為第二次產業革命的策源地之一,產業的大發展,使得產業遷徙和工業布局問題為學者們重視。勞恩哈特利用幾何學和微積分,將網絡結點分析方法應用于工廠的布局,在德國《工程師協會期刊》上發表“確定工商業的合理區位”(1882)一文,第一個提出了在資源供給和產品銷售約束下,使運輸成本最小化的廠商最優定位問題及其嘗試性的解法。他構造了一個區位三角形,尋找使“里程運費在生產的區位中必須保持平衡”的最小值點,即區位三角形的極點。他的這種尋求最優化的“極點原理”方法被喬治·皮克(GeorgPick)給出規范的更為一般的數學證明(注:喬治·皮克應韋伯之邀,為韋伯的《工業區位論》(第194-215頁)寫了一個“數學附錄”,以“梗概出一些對理解區位問題來說很必要的普通數學公式”,其中提到勞恩哈特的工作。于爾格·尼漢斯(Jurg.Niehans)認為:勞恩哈特的分析遠比后來韋伯在《工業區位論》中的分析高超得多。這大概是指勞恩哈特的數學分析方法。)。作為一名建筑工程師,勞恩哈特把網絡規劃應用于公路、鐵路運輸最優化問題和工廠成本最小化定位問題,而他在1885年發表的《經濟學的數學基捶一文,奠定了他在經濟分析史上的顯著地位。他研究運輸對生產和消費的影響而建立了“勞恩哈特漏斗”,為解決異質雙頭壟斷問題而建立了后來被稱之為的“勞恩哈特-霍特林”解法。先于霍特林44年,勞恩哈特便研究了如下問題:兩個位于街道不同地點的競爭供貨商,在假定對方銷售價已定的情況下如何使自己盈利最大。他還對位于同一地點的不同商品的銷售商進行了類似的分析,表明他們的環形市場區域是如何由運輸費用決定的。于爾格·尼漢斯認為,在19世紀的最后30年里,勞恩哈特的工作是德國最重要的、實際上也是唯一有意義的對“邊際革命”的貢獻。在對運輸和區位經濟學分析方面,這一貢獻直至20世紀30年代都沒有被人超過(注:參見《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第三卷,第151-153頁。)。
阿爾弗雷德·韋伯則是中國讀者更為熟悉的一位工業區位論的創始者(注:韋伯為我國學者們更為熟悉,因為他的名著《工業區位論》(亦譯為《工業區位純理論》或《純粹區位理論》)于1997年由商務印書館翻譯成中文并出版發行。而勞恩哈特的著作全部用德文寫成,甚至沒有被譯成英文,而且他的第一身份是建筑工程師和道路、鐵路和橋梁學教授而不是經濟學教授,他是德國漢諾威高等技術大學的第一任校長。他的工作顯示了120年前一個有能力的、注意經濟問題且懂一些數學的工程專家在經濟學上可以做些什么(以及不能做到什么)。他在微觀經濟學、運輸經濟學以及經濟數學分析方法上均有建樹,可惜他的有些出版物已很難找到,其出色的獨創性的工作的重要性至今還沒有得到經濟學界應有的承認。)。他在集前人研究基礎上于1909年撰寫了《工業區位論》。在這部名著中,韋伯系統地建立了一系列概念、原理和規則,嚴謹地表述了一般的區位理論。當看到制造業規模龐大的遷徙,韋伯試圖回答:什么原因使某個工業從一個區垃移至另一個區位呢?決定遷徙的一般經濟規律是什么?韋伯將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分為兩類:區域性因素和集聚因素。工業是如何布局于各個區域的,受區域性因素影響;而在工業區域內,廠商為什么集中于此地而非彼處,則受集聚因素影響。工業在某個地方集中是集聚力和分散力相互作用直至均衡的結果。集聚力受技術發展、勞動力組織變化、市場化因素及經濟環境因素影響,分散力則可歸結為伴隨工業集聚而帶來的地租增長的影響。韋伯設計了一個集聚函數,精確地表達大工業單元對小工業單元的吸引程度(注:韋伯定義每種商品的生產構成一個“單元”,這些單元能夠并確實參與相互間的競爭,這種競爭最終也影響單元的區位。),用公式來表示,其中M為大工業單元的日生產量,R為集聚的擴散半徑,A是工業區位重(注:韋伯將生產原料分為地方原料和廣布原料,前者只產生于某一特定地點,而后者則是到處都容易得到的。不論是廣布原料還是地方原料都有可能又是“純原料”和“失重原料”,前者是指經加工后全部重量都完全轉移于產品之中的原料,后者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必損失部分重量的原料(韋伯的這一思想對今天人們在國際貿易中常見到的“冰山成本”的定義有顯然的借鑒意義)。韋伯定義需要運輸的地方原料與產品重量之比為“原料指數”,而運輸單位產品的總重量稱為“區位重”。),s為運輸價格。韋伯在分析廠商的定位決策時繼承和擴展了勞恩哈特的方法(注:韋伯本人在《工業區位論》中只字未提勞恩哈特。馬釘貝克曼(MartinBeckmann)認為韋伯的這本書“確立了他繼馮·屠能之后在區位理論方面的領先地位,盡管他的理論模型被勞恩哈特搶先一步發表”(見《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第四卷PP958)。)一個廠商靠一個或多個供應商提供投入品,也為一個或多個市場提品,所以涉及的區位不少于三個,他將勞恩哈特著名的“區位三角形”概念,一般化為區位多邊形。韋伯也考慮了生產成本中的勞動費用,它和運輸費用同樣是影響廠商定位的重要因素。至于工廠規模大小,韋伯認為衡量最優規模的標準有兩個,一個是單位產品的成本最低,一個是企業總利潤最大,在考慮區位的情況下,用這兩個標準確定的最優規模是不一致的,可見區位對最優規模決策的重要作用。韋伯用聚集經濟來描述企業外部經濟,并指出聚集能否產生效益,既取決于聚集的企業種類與結構,也取決于聚集的規模。《工業區位論》對以后的區位理論、經濟地理研究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于區位理論的重要性,奧林曾經大膽預言“國際貿易上除了國際區位理論外沒有別的什么了”(注:轉引自《工業區位論》英譯者序言“區位理論與地租理論的關系”,該書pp16注解3。)。
2.新古典區位理論
(1)沃爾特·克里斯塔勒(WalterChristaller)的中心地區理論
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出版了《德國南部的中心地區》一書,系統地闡明了中心地區理論(CentralPlaceTheory),它基本說明了城鎮為什么存在,決定城鎮發展的因素是什么,以及它們在區域的次序排列是如何產生的。克里斯塔勒假設有一塊勻質平原,資源、人口密度均勻,運輸費用不變,消費者偏好相同。廠商的定位原則需要考慮需求界限(滿足正常利潤的最低限度的需求界限),考慮市場范圍(代表外部的地理限制,超出這個限制,消費者寧愿光顧其它較近的市場)。這樣就會形成商品市場的地理分布范圍,形成若干大小不同的“中心地”。在一個區域內,高級的中心地只有一個,次一級的中心地較多,等級愈小的中心地越多,規模越校每一中心地的相對重要性取決于它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數量與等級。雖然中心地區理論從一開始就不斷地受到批評,主要是認為模型的假設不現實(注:關于經濟理論研究模型假設的現實性問題的討論可參見:尤斯凱利·梅基,“假設問題的重新定向”(載羅杰.E.巴克豪斯編《經濟學方法論的新趨勢》,經濟科學出版社,第311-335頁),梁琦,“比較優勢說之反例的批評”(南京大學經濟學系“斯密論壇”討論稿)),譬如統一的人口分布和線性運輸成本的假設是不現實的,有相同的偏好和相同的自然資源分布的假設也是不現實的,但是克里斯塔勒首創了以城市聚落為中心進行市場面與網絡分析的理論,因而受到理論界的重視,勒施是最早試圖對克里斯塔勒嚴格地按幾何方法去描述市場規模重新進行系統闡述的人。中心地區理論被認為是一個靜態的新古典構架。
(2)奧古斯特·勒施(AugustLosch)的區位經濟理論
前面所討論的農業區位理論、工業區位理論及中心地理論,探討的是都是靜態局部均衡問題。1939年,勒施出版了《區位經濟學》(注:該書原名為《空間體系經濟學》,于1954年在美國以TheEconomicsofLocation為名翻譯出版。)。勒施以最概括性的描述將一般均衡理論應用于空間,距離本身成為中心。勒施從局部均衡轉向一般均衡,并且研究區域的結構而不是把它作為既定的,這涉及到一系列一般化的假設代替通常的“其它條件不變”的假設。在勞恩哈特和韋伯等人的模型中,市場位置、原材料和人口都是給定的外生變量;而在勒施的模型中,他假設人口和原材料是均等地分布,這是非常簡單地一般化假定。在勞恩哈特和韋伯等人的模型中,并不考慮競爭者的影響,而勒施認為工業布局首先會受到競爭者的影響,其次會受到消費者和供應商的影響。他認為在布局問題是一個經濟單位互動過程,如果考慮各種影響因素,找出各經濟單位布局的相互關系,就要尋求整個區位系統的平衡。為此,勒施提出了區位的一般方程,由五組平衡方程表示,分別反映五組均衡條件。如何實現這種均衡呢?勒施建立了市場區位理論(這個市場區位理論與中心地理論在市場網絡體系上的觀點一致),并研究了市場網絡對工業區位的作用。勒施表明僅靠競爭力量自身將建立一個包括工業區、經濟區和市場區的區位體系,這個區位體系反過來既可以被理解為生產集聚也可以被理解為或多或少的聚會中心地交叉,三個區位同時決定。勒施建立和發展了工業區位理論、經濟區理論和市場區位理論。
(3)奧林(Ohlin,B.G.)的區際貿易和生產布局理論
當奧林獲得197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時,他的名著《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InterregionalandInternationalTrade,1933)被提名為他的主要貢獻。這是第一本力圖把貿易與布局問題結合起來的著作。奧林在該書第一版序言中明確表示,他將致力于解決四個方面的問題,其中第二個問題是:證實國際貿易理論僅僅是一般布局理論的一部分,對價格的空間(或區域)方面予以充分的考慮,對在國內生產要素的供應和運輸費用方面的地區差別的影響予以適當的考慮。奧林首先在商品在國際間可以自由流動(無運費)而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流動的假定條件下,討論生產要素的豐欠如何決定商品相對價格和貿易格局;繼而放棄商品貿易無運費的簡單假設,討論進口稅和運費對貿易的影響,此外,他還討論了地理位置、規模經濟對貿易的影響,并研究了資本移動的因果關系;最后,他放棄了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流動的假設,討論要素流動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書中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專門討論了一般布局理論,第十二章討論了作為區位理論的區際貿易理論。奧林在書中附錄“對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看法”中提到:國際貿易理論是一個“多邊市場理論”,尤其重要的是,國際貿易理論是接近于布局理論的。布局理論比國際貿易理論更為廣泛,貿易理論的一大部分可以看作是布局理論的一小部分。當把各種運輸條件的影響和大規模生產的優點結合起來時,關于生產布局以及國際貿易的性質和影響所做出的結論,同只考慮生產要素的稀缺性所得出的結論就有很大的不同(注:參見貝蒂爾·奧林:《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第382-391頁。)。西方經濟學界認為該書不僅是對國際經濟學的一大貢獻,而且還對布局理論做出了貢獻,開拓了貿易與生產布局關系的新領域。
二、空間經濟學的發展
1.空間經濟學的旁枝——區域經濟學與城市經濟學
四十多年前,艾薩德(IsardW.)就抨擊經濟學分析是“在一個沒有空間維度的空中樓閣中”進行的。1956年,他出版了《LocationandSpace-Economy》一書,將馮·屠能、韋伯、克里斯塔勒、勒施等人的模型整合為一個統一的易駕馭的框架,把區位問題重新表述為一個標準的替代問題:廠商可以被看作是在權衡運輸成本與生產成本,正如它們做出其它任何成本最小化或利潤最大化的決策一樣。這是一種開創性的貢獻。但艾薩德也未能將空間問題帶入經濟理論的核心,其原因是艾薩德并沒有提出一個一般區位均衡的理論,他的模型沒有考慮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只是一個殘缺不全的空間模型,他沒有對這個空間模型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相反,他開創了一個折衷的應用領域——區域科學。艾薩德定義區域科學是研究”確定可在某一區域有效地從事生產并獲取利潤的單個或集團產業;改善區域內居民的福利;如何提高區域內人均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分配,更有效地衡量收入等;區域內產業的集聚和分散,獲得區域內資源的最有效的利用。”當把區域的劃分看作空間資源經濟的基礎,而不是把行政劃分作為考察的限制條件,區域內資源具有近似性,其相互關系是一個空間中的密切的經濟協作關系,那么自由貿易區(如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關稅同盟、共同市嘗經濟聯盟(如歐盟)等可以看作是大區域概念,它是一種以空間資源為基礎的國家或地區的集合。為什么二戰之后的世界經濟獲得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卻兩極分化更嚴重,各國之間、區域之間的差距更大了?這種區域經濟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回答這些實際問題,也有助于我們認識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但是,區域科學不是一個統一的學科,它缺乏一個完整的理論(注:克魯格曼指出:“區域科學不是一個統一的學科。準確地說,它是一個工具收藏箱,其中一些工具非常原始,而另一些則相當先進,它可以幫助人們解決實際中出現的涉及空間的問題,而無需等到我們有了一個出色的理論才來解決。我認為經濟學家們應該給予這種松散、但已盡力而為的理論化的工作更多的關注和尊敬。但同時,被標榜為區域科學的那種折衷作法絕對不能取代一個真正完整的理論;艾薩德所做的偉大工作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見貝魯格曼《發展、地理學與經濟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第60頁。)。
1969年,Jacbos出版了《TheEconomyofCities》一書,新城市經濟學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風靡一時。它的研究對象是城市系統,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注: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協會排出的“經濟學分類表”將城市與區域經濟學劃分為一類,城市經濟學含城市經濟學與公共政策、住宅建筑經濟學、城市運輸經濟學。)。但是,城市是如何形成的呢?沒有很好的解釋。這樣的文獻有著和馮·屠能的經典模型同樣的基本缺點,那就是假設存在一個中心,但沒有解釋為什么存在一個中心商業區,在它的周圍形成了城市,盡管也可以用集聚經濟來做些說明;但總不是那么令人滿意。特別是關于單中心城市的假設,與現實世界偏離太大,使得這類模型的現實解釋力很差。
2.新經濟地理和空間經濟學
空間經濟研究的是關于資源在空間的配置和經濟活動的空間區位問題,盡管區位理論擁有長久的歷史,但是,與時間不同,空間一直也沒有能夠成功地納入經濟學主流。
1991年和1995年,麻省理工學院連續出版了克魯格曼的新著《地理和貿易》、《發展、地理和經濟理論》,這是克魯格曼在美國和比利時幾所大學所作的系列講座的內容。他用“地理”而不用“區位”為書名,是因為“區位理論是經濟地理學這個更加廣闊領域的一部分”。克魯格曼定義的經濟地理,是指“生產的空間區位”,它研究經濟活動發生在何處且為什么發生在此處。為什么研究這種經濟地理是非常重要的?克魯格曼以三個理由說明之:首先,國家內經濟活動的區位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主題,對于美國這樣的大國來說,生產的區位是和國際貿易一樣重要的問題;其次,在一些重要的情形中,國際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了,譬如用標準的國際貿易范式來談歐盟成員國之間的關系就越來越沒有意義了;第三,這是最重要的原因,20世紀80年代的新貿易理論和新增長理論,告訴人們一個新的經濟學世界觀,卻很難從貿易、增長和商業周期中找出令人信服的證據,來說明這就是世界經濟實際運行方式,但研究國際國內經濟活動的區位時,這樣的證據就不難找到,因此,經濟地理為新貿易理論、新增長理論等提供了一個思想和實證的實驗室。經濟活動的空間區位對經濟發展和國際經濟關系的重要作用在過去的十年中異乎尋常地重新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克魯格曼引導了經濟地理和空間經濟學的復興。
1999年,麻省理工學院又出版了克魯格曼的新作(與MasahisaFujita和FujitaVenables合著):TheSpatialEconomy:Cities,Regions,andInternationalTrade(《空間經濟:城市、區域和國際貿易》)。該書概述了過去十年來關于空間經濟及與國際貿易的關系的最新成果,不僅將經濟活動的空間定位與克魯格曼早期的“新貿易理論”聯系起來,而且也建立了嚴謹而精致的空間基本模型。在這之前的關于空間的經濟學理論,都有一個致命的缺陷:沒有明確說明市場結構,那種存在收益遞增時的市場結構。他們的模型均是在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竟爭這些便利假設條件下的分析,沒有找到某種方式來處理規模經濟和寡頭壟斷的問題,這使得空間問題過去一直是主流經濟學中的一個盲點。克魯格曼是主流經濟學派的衣缽傳人和捍衛者,又是經濟學的建模大師,他不僅常常極富原創性地先于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經濟問題,而且還會對其建立起令人驚嘆的深刻而簡潔優雅的模型,等待后來者的進一步研究,他常常是新領域的開拓者和引路人。最近十年來克魯格曼等人關于空間的研究工作,意味著空間經濟將成為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
3.空間經濟學的基本特點、近期發展與應用前景
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消費者(家庭)、廠商、產業和經濟,研究這些經濟單元的存在、活動和相互作用。空間經濟學更強調的是廠商的地點,產業的區位,雖然勞動力既是廠商投入的要素,又構成產品消費的市場,作為廠商存在的基礎是不言而喻的,但空間經濟學只是把消費者(家庭)作為研究平臺的基座,而不是擺在研究平臺上。因此空間經濟學中廠商、產業和經濟構成三位一體的研究單元,人的定位不在研究范疇中,而公司的定位是問題的焦點。
空間經濟學與我國傳統的經濟地理學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我國,經濟地理學是大學地理學系人文地理專業下屬的一個分支,經濟學界也有研究經濟地理的,區域經濟和城市經濟實際上成了其代名詞。區域系統或城市系統的構成是十分復雜的,它包括人類社會本身以及與人類社會有關的各種基本要素、關系和行為,區域經濟或城市經濟必然與人口經濟、資源經濟、環境經濟和社會學有較高的重疊,以致于區域經濟學究竟是屬于經濟學科,還是屬于地理學科有爭議,有些定義為介于經濟學與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盡管克魯格曼的空間經濟學的模型研究中也涉及到區域和城市的概念,但那是空間與經濟單位的融合。區域經濟學和城市經濟學將區域或城市看成是既定的,研究這些既定的現存的系統運行狀態和可持續發展,而空間經濟學研究的是廠商、產業和經濟三位一體的活動和相互作用,經濟區域和城市的形成是這些活動和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不是既定的假設存在,而是內生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