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研究生申請書范文

時間:2023-03-31 08:11: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在職研究生申請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在職研究生申請書

篇1

聯合基金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作用,引導與整合社會資源投入基礎研究,促進有關部門、企業、地區與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的合作,推動我國相關領域、行業、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培養科學與技術人才。

聯合基金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組成部分。聯合基金項目通過項目指南引導申請,以培育項目、重點支持項目和本地優秀青年人才培養專項的方式予以資助。

培育項目申請人應當具備以下條件(以具體指南要求為準):

1.具有承擔基礎研究課題或者其他從事基礎研究的經歷;

2.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或者具有博士學位,或者有2名與其研究領域相同、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的科學技術人員推薦。

正在攻讀研究生學位的人員不得申請聯合基金培育項目,但在職人員經過導師同意可以通過其受聘單位申請。

培育項目申請人應當充分了解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發展現狀與動態,能領導一個研究組開展創新研究工作;依托單位應當具備必要的實驗研究條件;申請人應當按照培育項目申請書撰寫提綱撰寫申請書,申請的項目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研究價值,理論依據充分,學術思想新穎,研究目標明確,研究內容具體,研究方案可行。

培育項目一般由1個單位承擔,確有必要時,合作研究單位不得超過2個,資助期限一般為3年。

培育項目使用統一格式的申請書和撰寫提綱,申請書由信息表格及報告正文兩部分構成。

一、信息表格:為計算機錄入專用表格,包括基本信息、項目組主要參與者和經費申請表三張表格,須按操作提示在指定的位置選擇

或按要求輸入正確信息;經費申請表須按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經費管理辦法》認真填寫,應保證信息準確清楚。

請申請人注意:項目批準資助后,申請書“基本信息”一頁的內容將在自然科學基金委網站、或以其他適當形式向社會公開,凡涉及國家科學技術保密范圍和知識產權問題的內容不得寫入,項目依托單位須認真核查。必須寫入摘要中的保密內容應特殊聲明,并說明理由。有關聲明和說明以書面形式作為附件隨同紙質申請書一并申報,內容保密的摘要因申請人未提交聲明而被公開的責任自負。

二、報告正文:參照以下提綱撰寫,要求內容翔實、清晰,層次分明,標題突出。

(一)立項依據與研究內容(不超過8000字):

1. 項目的立項依據(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動態分析,需結合科學研究發展趨勢來論述科學意義;或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科技問題來論述其應用前景。附主要參考文獻目錄)

2. 項目的研究內容、研究目標,以及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此部分為重點闡述內容)

3. 擬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包括有關方法、技術路線、實驗手段、關鍵技術等說明)

4. 本項目的特色與創新之處。

5. 年度研究計劃及預期研究結果。(包括擬組織的重要學術交流活動、國際合作與交流計劃等)

(二)研究基礎與工作條件

1、工作基礎(與本項目相關的研究工作積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績)

2、工作條件(包括已具備的實驗條件,尚缺少的實驗條件和擬

解決的途徑,包括利用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部門重點實驗室等研究基地的計劃與落實情況)

3、申請人簡介(包括申請人和項目組主要參與者的學歷(從大學本科開始)和研究工作簡歷,近3年已發表與本項目有關的主要論著目錄和獲得學術獎勵情況及在本項目中承擔的任務。論著目錄要求詳細列出所有作者、論著題目、期刊名或出版社名、年、卷(期)、起止頁碼等;獎勵情況也須詳細列出全部受獎人員、獎勵名稱等級、授獎年等)

1)、個人簡介(應包含本項目中承擔的任務)

2)、大學開始受教育經歷

例:××年-××年,單位,院系所,學歷/學位,導師

?

?

?

3)、研究工作經歷

例:××年-××年,單位,院系所,職務

?

?

?

4)、科研成果

?

?

4、承擔科研項目情況(申請人和項目組主要參與者正在承擔的科研項目情況,包括自然科學基金的項目,要注明項目的名稱和編號、經費來源、起止年月、與本項目的關系及負責的內容等)

5、完成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情況(對申請人負責的前一個已結題科學基金項目(項目名稱及批準號)完成情況、后續研究進展及與本申請項目的關系加以詳細說明。另附該已結題項目研究工作總結摘要(限500字)和相關成果的詳細目錄)

(三)經費申請說明購置單項經費5萬元以上固定資產及設備等,須逐項說明與項目研究的直接相關性及必要性。

(四)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篇2

24.33)μmol/L和MN組的(97.47±76.39)μmol/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免疫檢查;生化檢查;腎臟疾病;血抗凝血酶Ⅲ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0.025

近些年來, 隨著科技水平不斷進步, 腎臟疾病利用生化檢查以及免疫檢查內容以及檢查方法取得了顯著的提高, 為腎臟疾病等的診斷、腎臟疾病的治療、預后評估等提供了較為科學的參考依據, 對提高腎臟疾病的確診率以及治療有著積極的意義, 為腎臟疾病的診治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1]。本文通過研究分析本院收治的腎臟疾病患者的生化檢查以及免疫檢查的情況, 并得出相應的結論, 現將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8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腎臟疾病患者90例, 其中男47例、女43例;年齡9~67歲, 平均年齡(35.8±18.7)歲;病程15 d~21個月, 平均病程(9.8±3.8)個月。經影像學診斷以及腎活檢病理診斷確定90例患者均患有腎臟疾病。按照病例類型分為MCD組(30例)、MN組(24例)以及FSGS組(36例)。

1. 2 方法 腎臟疾病患者確診為血管栓塞時, 分別測量三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24 h Upro、血紅蛋白計數、Scr以及AT-Ⅲ[2]。利用散射比濁法定量分析, 來完成AT-Ⅲ的測定工作;AT-Ⅲ的濃度>2倍正常值表示陽性[3]。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

2 結果

三組患者均存在血管栓塞癥狀, 經過生化檢查以及免疫檢查的結果顯示:FSGS組的24 h Upro略高于MCD組和MN組;MCD組的血紅蛋白計數略高于MN組、FSGS組, 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FSGS組的Scr水平為(138.56±66.81)μmol/L, 顯著高于MCD組的(89.85±24.33)μmol/L和MN組的(97.47±76.39)μmol/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腎臟疾病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 及早的發現并治療, 對腎臟疾病患者來說有著積極的意義, 通過生化檢查以及免疫檢查, 能及時的對腎臟疾病做出診斷和鑒別, 對后期的治療以及預后判斷有著重要的意義。腎臟的組成中最重要的就是腎小球的過濾功能。腎小球的早期損傷檢測以及腎小球過濾功能的檢查, 就是腎病生化檢查和免疫檢查的主要內容。腎小球的損傷檢查可以通過定量的方式測得[4]。腎小球損傷的早期表現為:患者的尿液中能夠檢測出微量的中分子量蛋白, 正常人的尿液中不含有中分子量蛋白, 這是因為腎小球的過濾膜具有屏障作用, 能夠使蛋白質不能透過過濾膜進入尿液。如果尿液中檢測出中分子量蛋白, 說明腎小球的過濾效果已經失效, 需對腎臟做進一步的檢查。目前研究最多的就是通過免疫濁度測定技術得出的尿微量蛋白以及尿轉鐵蛋白。相關研究表明:Scr、肌酐清除率(Ccr)以及血清尿素(Urea)對于腎小球濾過率(GFR)的靈敏度分別為72%、63%以及51%。腎臟疾病患者的GFR降低正常水平的1/3~2/3時, 肝酐、肌酐的水平才會呈現出異常現象, 無法靈敏及時的反應出GFR[5]。

近幾年來, 臨床越來越重視腎臟疾病當中的腎小管――間質性腎病。其中最重要的檢測項目就是腎小管的標記蛋白TIN。腎小管標記蛋白主要包括低分子量蛋白、尿酶、抗原性物質三部分組成。當腎病患者的腎小管重新吸收功能受到破壞時, 腎病患者的低分子量蛋白排出量將增加。通過以上, 不難發現, 檢查過程中如果尿液含有低分子量蛋白時, 說明腎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受到一定的影響, 此項指標可以作為早期腎臟受到損傷的一種檢測指標和標志表現。

腎臟疾病的免疫學檢查主要包括免疫球蛋白、冷球蛋白、循環免疫復合物、抗基底膜抗體和血清補體等。目前原發性腎小管炎癥診斷過程中關鍵的檢測數據或檢測項目就是抗中性粒胞漿抗體, 把握此就能及時發現腎臟疾病。此外, 隨著生物技術不斷發展, 基因被人類不斷探索發現其規律, 基因檢測越來越多的運用到了腎病檢測中, 其中腎實質基因突變能引發腎臟疾病已經被生物學家和醫學家發現, 此種檢測方法越來越多的應用到臨床的檢驗和診斷過程中, 并得到了極大的推廣。此種方法對于潛伏期的患者或無明顯征兆的腎病患者的早期診斷、治療等更具有無法替代的意義。

本文研究表明, 不同病理類型的腎病患者, 其血管栓塞特點不是一樣的, 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腎病患者的AT-Ⅲ多處于正常范圍, 膜性腎病患者一般來說尿蛋白均處于正常水平。

綜上所述, 腎臟疾病的生化檢查和免疫檢查具有良好的前景, 對腎臟疾病的診斷、治療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極具推廣價值, 期待更廣泛的應用。

參考文獻

[1] 姚迎霜, 余昊徵.腎臟疾病的生化、免疫檢查40例臨床診治分析.吉林醫學, 2012, 33(12):2511-2512.

[2] 張曉紅.腎臟疾病的生化、免疫檢查27例臨床分析.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4, 14(4):94-100.

[3] 劉國勇, 賀理宇, 石艷, 等. 原發性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物受體檢測及其診斷價值. 中國全科醫學, 2015(30):3682-3685.

[4] 成水芹, 龔德華, 季大璽. 血液凈化治療冷球蛋白血癥. 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 2014, 23(1):93-98.

篇3

關鍵詞 中美公共管理 專業碩士教育 比較 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1中美MPA教育的發展歷程及現狀比較

1.1中美MPA教育發展歷程比較

美國MPA教育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如下表所示:

美國MPA專業性教育始于1924年,最早在錫拉丘茲大學展開。至今,美國MPA教育已經有了近90年的歷史,MPA教育也在不斷完善并走向規范化。首先,美國MPA教育主要朝MPA(Master of Public Management)和MPP(Master of Public Policy )兩個方向發展,二者各有側重。前者更多地做公共管理的執行性工作,側重操作層面;后者側重研究層面,主要包括政策制定和政策分析。其次,隨著美國公共管理教育的日趨規范,公共管理更多的指一個領域,而不僅僅是一個學科,且社會科學類學科的交叉逐漸增多。

以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為例,MPA教育體現了公共管理內容的廣泛性以及學科的交叉性。其設置的研究生專業包括如下5個:MPP(公共政策碩士)、MPA/ID(公共管理碩士/國際發展)、MPA(公共管理學碩士)、MC/MPA(職業生涯中期公共管理碩士)、聯合培養碩士。

我國MPA教育從2001年開始正式招生到現在剛剛經歷了11年,其發展歷程如下表所示:

我國MPA教育起步于國外MPA教育發展成熟階段,在借鑒國外MPA教育朝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兩個方面發展的經驗后,結合我國實際MPA教育的實際情況,朝著MPA研究領域專業化方向發展。

以北京大學MPA專業的培養方向為例,主要包括:(1)公共政策(包括一般政策和部門政策);(2)公共部門績效管理;(3)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4)公共經濟管理;(5)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6)審計管理與績效管理;(7)外事管理;(8)非政府公共組織管理;(9)電子政務方向;(10)公益事業管理方向。

1.2美國MPA教育的現狀

彼德森大學指南(Peterson’s Guide)指出,美國312所高等院校的公共管理院系中,重公共管理方向的高校有244所,另外有81所高校重視公共政策方向。美國全美行政院校聯合會(NASPAA)2003年對250所院校進行調查,在校學生數量為26000名(包括2500名在校博士生)。其中,男生占45%,女生占55%。美國公共管理學院設置的相關學科與傳統政治系下設的相關學科的關系,類似于物理學系和工程學系的關系。首先,它不能完全被傳統的政治系等學科接受,但從其發展速度上看卻要快于傳統學科且其畢業生工資比傳統政治系畢業生的更高。

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每4年會對涉及公共事務的院校的9個專業進行一次排名,且該排名對學校聲譽影響較大,因此高校提供的數據較為真實,這又使得這一排名更有參考價值。如表3為美國新聞和世界評論的2012美國MPA、MPP專業大學排名情況:

1.3 我國MPA教育的現狀

我國MPA教育始于2001年,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24所高校首開我國MPA教育先河。截止到2012年,共有近190000人報考MPA,在籍和已獲學位的學生共881109人。教育部的2010年度教育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MPA招生人數為6900人,全年管理類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為117793人,比例約為5.86%;招收在職研究生人數為115692,約占在職攻讀專業學科研究生總數的5.96%。

我國MPA學位的招生對象為具有大學本科學歷和具有三年或三年以上政府、非政府部門的公共機構工作經驗工作人員。招生培養方向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社會保障、教育經濟與管理、土地資源管理、文化事業管理、電子政務、公共關系管理、科技政策與管理、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公共企業與服務業管理等。

2中美MPA教育培養目標及入學選拔的比較

2.1 中美MPA培養目標比較

我國MPA興起主要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政府行政改革、公務員隊伍建設以及提高社會管理水平等方面需要的影響。因此,我國引入并推廣MPA教育,就是為了培養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相關的高層次人才,進而為政府和非政府部門的公共機構培養具有現代公共管理理論和政策素養、掌握先進分析手段和方法的實踐性公共管理人才和公共政策分析人才。

由于我國MPA專業學位招收條件要求具有相關工作經驗,因此在獲得MPA學位之后,很多人又繼續在原先的崗位工作,另外一些人則進入公共部門或私營企事業單位。包括各級黨政機關、非政府部門的公共機構、企業、事業單位等。

全國公共管理教育指導委員會在《中國MPA》一書中介紹:“美國MPA專業學位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從事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與分析等方面的應用型高級人才,為政府機關和非營利的非政府公共機構培養具有現代公共管理理論和公共政策素養,掌握先進分析方法及技術,精通某一具體政策領域的專業化管理者、領導者和政策分析人才,以及中高級職員。”

美國MPA專業學位獲得者就業大致可以分為三類:聯邦或地方政府、非營利性機構、私營機構。據調查,目前美國聯邦政府部門中擁有MPA或相關學位的工作人員約為10%~20%,然而在公共政策領域,這一比重可以達到50%~60%。另外,企業界、文化產業領域、新聞和媒體機構、甚至連金融領域都不乏MPA畢業生的身影。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中美兩國在MPA的培養目標上具有很強的相似性。即培養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相關的高層次人才,進而為政府和非政府部門的公共機構培養具有現代公共管理理論和政策素養、掌握先進分析手段和方法的實踐性公共管理人才和公共政策分析人才。此外,MPA專業學位獲得者的就業渠道也都比較廣泛,既包括政府和非政府部門,也包括營利和非營利部門。

2.2中美MPA入學選拔比較

我國采取嚴格的研究生考試入學制度,招生過程為:核對報考條件報名初試復試資格審查錄取。我國對MPA學員入學具有一定資格限制,包括年齡、工作年限、學歷等等,為MPA教育設立了一定門檻。初試形式為全國聯考,科目包括英語、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初試合格的學生能夠進入復試,復試由各個高校自行進行并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復試合格的學生只有通過資格審查最后通過的才能確定錄取。

美國各州各校的碩士入學選拔互不相同,各高校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和較大的靈活性。一般各校一般都會規定入學最低標準,考生根據這一標準準備材料(包括:個人申請書、推薦信、GRE成績以及大學學習成績單)提交材料學校審閱材料面試最終錄取。

通過列舉美國和我國MPA入學選拔的流程我們發現:第一,美國MPA研究生入學準則中基本沒有年齡限制,但有學歷限制,我國則是二者兼有。第二,我國MPA錄取更側重學生初試成績,致使一部分具有一定實際工作經驗的報考者,因為沒有時間進行初試復習而不能參加學習,而美國MPA更側重學生的經歷和發展目標。第三,對報考者未來規劃都有考察,但美國在初審中進行,我國則是在復試中進行。第四,中美兩國MPA招生中對報考者本科期間的科研能力比較看重。但二者略有區別,我國側重報考者的研究能力、研究成果,而美國側重報考者的實際經歷。

3中美MPA教育的教學方式及師資比較

3.1中美MPA教學方式比較

MPA教學的方式主要有:課堂教學、案例教學、研討學習、現場觀摩、安排見習、小組教學、組織赴外地學習等。

目前,我國MPA教學的基本特點可以概括為“兩個中心”:以老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我國MPA教育中出現最多的情況就是老師在講臺講授,學生在下面聽,師生互動也僅限于課程內容,學生并沒有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在教育過程中,由于教師的教學水平、培養單位自身條件限制等方面因素導致教學方式主要為課堂教學,實踐課程很少,教學大綱規定的觀摩、實習常常被擱置。

在對國內最早的24所MPA院校的招生簡章進行比對,發現大部分學校的“學習形式”為“采用面授與自學相結合”,很少有高校將實踐教學、政策模擬等教學方法明確提出。

美國MPA學員的教學方式呈多樣化的特點,非常重視現代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充分交流與研討在美國MPA教育過程中尤為顯著,而這種交流方式除了在課堂出現,現在也越來越多的通過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技術實現。例如,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電子郵件信息交流,網絡討論組的研討交流,以及在實踐環節中的教學交流等等。

以Maxwell學院為例,該校教學除了采用導師指導學生自學的方式外,非常注重理論聯系實踐,經常組織實踐活動。隨著新技術的引進,Maxwell學院還通過影音、視頻等形式進行教學。另外,該校還為學生提供了小組研討法、針對實際問題解決的政策設計、校外實習等方式。

3.2 中美MPA師資力量比較

在我國,MPA教育師資隊伍總數大但具有公共管理經驗和理論功底深厚的高水平師資短缺。我國將參與MPA培養的全職教師數量的信息公開的院校有96所,平均每所學校的全職教師為42人。其中,47.6%的院校的MPA項目教師具有博士學歷,有42所MPA培養院校的博士教師比重超過50%,有的高校擁有博士學位的MPA教師比例達到88%。

以北京大學為例,政府管理學院目前共有80多位教授、副教授參與MPA學員培養。其中,有50余位來自政府管理學院,另外30位則來自北京大學其他社會科學專業和國家行政學院。

美國全美行政院校聯合會(NASPAA)要求全每各個高校的MPA項目至少應有5名全職教師。而目前,美國每個MPA項目的平均全職教師數量已經超出了這一標準,達到6.8人。如Maxwell學院就有包含25名全職學術型教師和2名專職實踐教師的27名專職教師和6―8名兼職教師,其學歷一般為博士。學校對專職教師除了要求高學歷,另外還需要有較多的學術成果,并在學術界具有較高聲譽。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我國MPA師資力量相對于美國從數量上具有一定優勢,但是從教師的質量上如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擁有實際公共管理經驗、公共管理“科班”出身的教師相對較少,直接對MPA培養的質量有一定影響。

4啟示與借鑒

通過和美國MPA教育進行對比,我們發現,中美都將MPA教育定性為通才教育,且具有相似的培養目標,即為政府或從事公共事務的非政府組織培養專業化的人才。此外,中美MPA教育在學生就業、入學選拔、課程設置上具有一些共性。但是,中美兩國MPA教育也存在一些差異,并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啟示:

第一,MPA主辦院校應該依據自身所處的位置、學校性質、辦學優勢等方面優勢確定符合本校的MPA培養目標。通過中美MPA培養目標比較,雖然在培養目標上有很多共性,但是我國MPA培養目標同質性較為嚴重,缺乏個性。我們可以借鑒美國高校,開設與本校優勢學科相融合的MPA培養方向或具有優勢學科側重的培養方向,充分利用本校優勢學科資源,培養特色突出的MPA專業人才。

第二,加大招生和錄取的改革力度,可以將選拔性考試轉變成資格性考試,注重審查學生在攻讀MPA階段的目標和計劃,由于MPA培養方式的特殊性應采用淘汰制。既可以避免真正需要接受公共管理專業學習的考生因為初試不合格而被拒之門外,又能防止小部分人利用MPA培養中的漏洞“混文憑”。

第三,MPA培養單位既要適時增加新技術、新知識、新理論,又要增加倫理、價值觀的“軟性”內容,還要革新原有的教學方法。MPA培養質量的提高不僅僅需要內容的與時俱進,更要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在課堂講授的同時將案例教學、討論教學、政策分析等教學手段交叉運用,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最后,高校要通過整合校內教育資源、引進留學人才、培訓青年教師和聘用兼職教師的方式優化師資結構,提高MPA教學的整體水平。高校間可以嘗試聯合培養或開放選修課等形式促進本地區高校MPA教育資源共享,推動教學水平提高。

我國MPA教育的發展相比美國MPA的發展,具有“起步晚,發展快”的特點。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國公共管理的現狀需要一大批具有專業知識的公共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和政府積極推動公共管理事業和公共管理教育的發展密切相關。通過中美MPA教育的比較,尋找兩國MPA培養的不同之處,取長補短,提升公共管理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姚光業.中美公共管理教育比較研究[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5(3).

[2] 婁成武,杜寶貴.中美MPA教育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比較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2(2).

[3] 藍志勇.美國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軌跡及其對中國的啟迪[J].中國行政管理,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