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葉母親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18 16:03: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荷葉母親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荷葉母親教案

篇1

一.《荷葉母親》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散文詩兩首”一課,編排了泰戈爾的《金色花》和《荷葉母親》兩篇文質兼美的散文詩,文字簡約意蘊豐富。散文詩這種文學體裁,最大特點是運用比較自由的形式抒寫心靈或者情緒及其波動,《荷葉母親》冰心用質樸的文字把敏感多思的情緒表現得搖曳生姿,對于初一的學生而言,理解把握其思路有一定的難度,但好在前有《金色花》的教學鋪墊,學生已對散文詩略有了解,對母愛的主題在生活中也有豐富的體驗,因而我將教學重點定位為通過豐富的學生活動讓學生充分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從而理解散文詩的思維過程和情感表達特點,激發學生的生命感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并在拓展延伸的仿寫語文活動中豐富生命體驗,以寫促讀,激發學生生活中去理解母愛、感恩母愛的情感,在讀寫一體的語文活動中達到情感體驗的。正如教育家盧梭所言:“教育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散文詩的教學更應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努力讓學生收獲美的文學藝術、情感體驗,并向學生生活領域拓展,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和家庭、社會有機結合起來。

二.“活動化教學”闡述及其在《荷葉母親》教學設計中的運用

何為活動化教學?這是一個新提法。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化的提出與實踐源于我國語文教育界對杜威的“活動課程理論”等先進教育思想的創造性借鑒。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主張“從做中學”,他認為兒童不從活動而由聽課和讀書所獲得的知識是虛無漂渺的。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這樣提出:“當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能成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課外活動”學科化、目標化、序列化的表達首先出現在九年義務制初中語文教學大綱;新課標又提出了“綜合性學習”這一語文教學活動化新觀念,并將它和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相提并論,同時還對活動所達成的目標作了明確的規定;廣州市教研室組織的《學業質量評價標準》中也力求對義務課程階段的讀寫活動做出各學段的明確要求和達標評價標準。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一線教師積極學習新課標、落實新課程理念,近些年我們大力開展多種語文活動,在教材體系中集中體現在“綜合性學習”單元讀寫、口語交際等活動的開展,但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只能有側重地安排各單元的綜合性學習的活動內容,這些活動拓展了語文教學的深度、廣度,尤其是在活動中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提高了學生語文能力,筆者也曾就自己的體會進行了相關的策略研究。

語文專家在闡述“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化”的內涵時,這樣表述“活動化課堂教學在教師、教材、學生三者關系上,摒棄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的思路,強調課堂教學必須切切實實地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為主,學生是實實在在的‘學’‘做’而非單純的‘受教’;在活動內容上,是緊扣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設計學生喜愛的聽說讀寫看活動;在課堂教學方法上,教師是以組織、指導、調控學生活動為主;在活動方式上,能根據目標力求豐富多彩;在活動范圍上,是以全體學生的活動取代一問一答或少數尖子生的活動;在教學效果上,不僅要看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還要注重學生是否主動、積極而有興趣的參與以及活動質量的高低。”秉承這一理念,我設計《荷葉母親》教案,緊扣散文詩內容設定了“多種方式朗讀品味本文樸實、清麗的語言,體驗詩歌思想感情”“體驗人間至深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學會感恩”的教學目標,設計了學生喜愛的朗讀競賽、句式仿寫、欣賞名家朗讀等聽說讀寫看活動;在課堂教學方法上,教師以組織者的身份,在課堂上指導、調控學生活動。下面我結合教學過程加以說明: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荷葉母親》教學,根據教學進程,導入階段我設計了“歌曲背景導入活動”(課前播放歌曲“燭光里的媽媽”)、“猜謎活動(讓我們猜猜她是誰?)”,謎面是“七百萬字作品,八十多年創作,九十九載歲月,冰雪聰明,蕙質蘭心”,通過聽歌曲和猜謎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檢查了課前預習,在知人論世中為散文詩的閱讀打下基礎。

2、初讀課文,感知荷之情。

在這一環節中,我以“推選朗讀比賽選手”的理由串起學生自由朗讀和聽讀名家朗讀兩個活動。自由朗讀環節,請學生找出生字注音并嘗試運用朗誦技巧(節奏、聲調、速度、重音),初步感知散文詩的內容;讀后通過問題“你讀出了什么樣的情感”引導學生感知文意,又通過聽讀名家朗讀,在音樂背景中名家溫婉的語調將學生引入課文的情感再體驗,聽讀后學生通過比較,明白自身朗讀的不足之處,也躍躍欲試,為下一環節的再讀做好了鋪墊。

3、再讀課文,品味荷之愛。

篇2

一到班上要寫作文,不少學生就愁眉苦臉的,有些還咬著筆頭子,寫不出兩三行字。看到這里,我著急學生也難受,真是沒辦法。后來,一次假期,縣里讓我們學校派一名教師同其他學校教師一起到省里接受語文新課改培訓。我有幸前往。在培訓會上,我接觸了一些中語會和省里的語文教學中的專家,聆聽了他們新課改的講座。其中一位小學語文教學專家說得太好了。他說,我們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寫作。在幾天的培訓中,我深刻領會了這位專家的作文教學新理念,我決定要改變我的作文教學思路,我滿懷希望地做著新學期開學的準備工作。

新學期一開學,我將假期寫好的作文課教案重新梳理一遍后,開始了我的開學作文第一課:《在生活中學會作文》。同學們聽得非常感興趣。我說,作文時我們要學會觀察,要在生活中,要在大自然中進行觀察,對我們這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鮮花小鳥都要近距離地觀察,然后才能寫出最真實、最美麗的景色。

在進行了一些必要的細節描寫的技能訓練后,我將同學們在課外活動時帶到了山上,讓他們帶上本子,只要看到覺得很美的景色就既可以畫出來,也可以記下來,然后回學校或者回家后進行歸納整理,用文學的語言將這些景色加以渲染處理。

同學們對這項活動非常感興趣,他們像過節一樣興奮,在玩玩耍耍的同時,將他們認為好看的、美麗的景色畫下來、記下來。既親近了大自然,又學到了作文知識,他們都非常高興。后來,我發現同學們的作文變了,不再是空話、假話、口號式的話了。從他們作文的字里行間我看出了他們都在對大自然進行由衷的贊美。后來,只要有機會,我就帶同學們上山觀察景物、描寫景物。一年下來,同學們的作文水平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與此同時,我還時不時地將班上寫得好的同學的作文在班上念給大家聽,讓大家共享,有些特別好的我還向學校和縣上推薦參賽,不少同學的作文都獲獎了。

讓作文走進生活,我并不滿足于讓同學們在本鄉本土這一狹小的范圍內進行觀察和寫作,我們黃渚鄉比成縣其他鄉鎮要繁華一些,我們黃渚的鉛鋅礦蘊藏量位居世界第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這里的人們好多都因為開礦、做礦產生意賺了錢,而這里的街道和社區環境也改變了許多,因此我們這里比起其他山大溝深的鄉鎮要繁華得多。但是,這兒畢竟是鄉下,其文化氛圍和環境畢竟比不上改革開放多年的成縣縣城。基于這個問題,我開始鼓勵在成縣縣城里有親戚的同學利用節假日進城去親戚家玩耍,并在縣城內和城郊像成縣杜甫草堂、新大橋、三橋、人民英雄紀念碑等地進行參觀,去成縣名景的地方旅游參觀,這樣既豐富了同學們的業余生活,又開闊了他們的眼界。

一位同學在《街頭中》是這樣寫的:走出小巷,來到縣城中心,那里很熱鬧。我在一個平臺上坐下了。一位年輕的媽媽牽著蹦跳的兒子的手走過我的前面。突然,兒子掙脫媽媽的手,撿起一個易拉罐,把它扔進垃圾箱。兒子調頭沖向了媽媽,媽媽興奮地張開雙臂抱住了兒子,他們都帶著燦爛的笑容。我舉起相機,拍下了這樣一張“社會新風尚”。

一位同學在《朋友家》中這樣寫道:坐夠了,我又來到朋友家。一位疲倦的母親從外地工作回來,女兒立刻迎上去接過母親手中東西,并端來一杯溫開水。“媽,您辛苦了,先喝杯水。來,我幫您揉揉肩。”說完便幫母親揉起肩來。母親滿意地說:“我的女兒長大了,越來越懂事了。”

還有一位同學在《歸途中》這樣寫道:暮色漸臨,但太陽的余暉還灑在大地上。在途中,我觀察到有下班歸來的父母滿足的笑,有放學回來莘莘學子放松的笑,還有溫馨的笑,友好的笑,開朗的笑……一張又一張生活中的笑臉彰顯出一份又一份生活中的美。那天,我發現了不少生活中的美,坐在窗前細細回味。其實,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只要你善于發現,在每一個角落中都會有美好的存在。它們帶給你的不是一瞬間的存在,而是永久的回憶……

一位同學的親戚在武都,他假期去武都看望親戚,回來時就寫了《武都小吃》:武都人特別重視吃和穿,所以小吃的花樣特多,比較有名的小吃有以下幾種。洋芋餃團:用特制的杏樹、樺樹、梨樹、核桃樹做的木槽,將煮熟去皮的洋芋砸成泥糊糊,相當于南方的糯米糍粑,必須是甘肅武都特有的淀粉含量高的洋芋。湯汁是武都特制的醋加武都安化辣椒、武都大紅寶花椒粉做成。玉米面面魚:將玉米面在大鐵鍋中攪成糊糊,并煮熟。用特制的勺子做出醋辣湯汁或武都酸菜湯。米皮:武都兩水漢王大米,先泡一下,再打漿,在特制的木板籠床上蒸熟,湯汁與餃團同吃,可以加蒜湯。面皮:小麥粉洗成面汁,用鐵皮蒸盤。酸菜面片:武都酸菜解熱消暑的效果很好,手搟面片。豆花子酸菜面:剛剛點出的清香豆花。面條可以多樣化,但一般要求是手搟面、蕎面、玉米面、小麥面、雜面。蕎粉:武都特產山蕎,用蕎麥貞子洗面汁,煮熟,湯汁和洋芋餃團同吃。雞蛋面茶:武都茶葉炒熟,泡成茶水,加熟面粉,在特制的陶罐中煮熟,加入炒好的土雞蛋。炕包(子):包子在平底鍋中炕熟。蕎面葉子:蕎面攤成荷葉一樣的薄餅,加洋芋絲、青椒絲炒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