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30 06:26: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晏子使楚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晏子使楚教案

篇1

(一)、審題訓練明起因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十二課——晏子使楚。(齊讀課題)請同學們打開課文,快速找出最能解釋課題的一句話(齊王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國去)

練說什么是“晏子使楚”?

2、什么叫出使?(代表一個國家去外國執行外交任務)那么這次晏子出使就代表著——(生答:齊國)

3、請同學們邊讀第二自然段完成練習。(幻燈投影練習題)

①、因為楚王仗著自己國勢強盛,所以(

)。

②、如果楚王侮辱了晏子,就不僅(

),而且(

)。

③、如果晏子挫敗了楚王,就不僅(

),而且(

)。

4、交流

①、因為楚王仗著自己國勢強盛,所以(想趁機侮辱晏子,顯顯楚國的威風)。(板書:想顯顯威風)。

②、如果楚王侮辱了晏子,就不僅(是顯了楚國的威風),而且(侮辱了齊國。)

③、如果晏子挫敗了楚王,就不僅(滅了楚國的威風),而且(維護了齊國的尊嚴)。

(二)、訓練理解句子含義知進過

1、一個要侮辱晏子顯顯威風,一個要挫敗楚王,維護自己和齊國的尊嚴。(板書:侮辱、挫敗)。兩人之間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較量,課文哪些自然段就是寫他們較量的經過?共有幾個小故事?

2、請同學們快速默讀3——5自燃段,用找出晏子是怎樣挫敗楚王三次侮辱,維護齊國尊嚴三個重點句。

3、交流:(用幻燈出示三個重點句)

①、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我要是訪問“狗國”,當然在得鉆狗洞。

②、放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放問下等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這兒來了。

③、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一到楚國,就做起強盜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

4、明確學習任務:

這節課我們就通過練習理解這三句話中含著的意思,來讀懂這篇課文。

理解句子含義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我們知道理解句子含義先要從字面上想句子販意思,再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著的意思。

5、下面我們先來理解第一名話的含義。

①、齊讀句子

②、晏子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楚王關了城門,叫他鉆洞)。

楚王為什么這么做?(要侮辱晏子身材矮小。板書:身材矮小)

那晏子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你怎么理解?

③、請同學們完成課后習題二⑴,看看你的答案和老師板書的是否差不多。(板書:是個狗國)

④、晏子真了不起,以牙還牙,勝了楚王,誰能把晏子這話讀一讀。

有感情地練讀晏子所說的話。

⑤、師引讀,生讀晏子的話。(師故意漏讀“只好”二字)

⑥、討論:為什么“只好”二字不能漏?請在“只好吩咐”下這樣小黑點,我們等會還要學習。

6、理解第二句話的含義。

⑴、請同學們按剛才聯系上下文理解第一句話含義的方法:

①晏子為什么說這話?②楚王這么說是侮辱晏子什么?③晏子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⑵、理解第二句話的含義。

要求學生誰想好了,就把含義寫到[!]黑板上。

⑶、評議:句子含義誰理解得好?請含義理解最好的同學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

生: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

既然有這么多人,為什么打發你來呢?不中用

上等國——上等人

下等國——下等人是下等國

最不中用——最下等國

⑷、好,我們就選這位同學的意見,請最好的那位同學板書,其他同學完成課后練習題二(2)。(生板書:不中用,是下等國)

⑸、晏子真是好口才,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又一次挫敗了楚王,請大家練讀第4自然段,等會請你把自己認為讀得最好的句子讀給大家聽。(練讀——評議)

⑹、分角色朗讀。

⑺、請在“楚王只好陪著笑”下面加上小黑點,楚王是不想笑也得笑,笑得多么勉強,多么,多么無可奈何!真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但楚王不肯善罷甘休,一計不成是又生又一計,第三次較量又開始了。

7、理解第三句話的含義

⑴、請同學們按上面的學習方法再理解晏子說的第三句話的含義。

⑵、含義想好了,請自由地到黑板上來寫寫。

⑶、評評誰的含義寫得正確,(請寫得正確的同學說理由)

若生第三句理解有困難,則輔助練習:

柑桔在淮南(

),在淮北(

),原因是(

)。

齊國人在齊國(),在楚國(

),原因是(

)。

⑷、誰能上來正式板書句子含義?(請同學們完成課后習題二(3)。

⑸、這一回晏子又勝了,真是主人主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們一起來讀第5自然段(師適時點評)

⑹、這次楚王不再是陪著笑,而是只好——“賠不是了”,什么是賠不是?(生在“只好賠不是”下加上小黑點)

(三)、結果練習曉結果。

1、從剛才我們加小黑點三處地方讀懂了什么?楚王對晏子越來越尊重和佩服)

2、課文怎么寫的?(板書:不敢不尊重)

3、是啊,楚王是完全被晏子征服了,而且是心服口服,那晏子是憑什么征服這個老謀深算的楚王的?(過人智慧)

僅僅憑過人的智慧?(愛國心)

4、練習:

晏子以自己(

)和(

),挫敗了楚王的三次侮辱,不但(

),而且(

)。

篇2

【關鍵詞】課堂教學;預設;生成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是面對著不同個性的生命體,它又該是充滿活力的生成過程。因此,在日常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處理好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關系,就顯得尤其重要。現在,我就從以下三方面來談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

一、預設是課堂生成的基礎

教學必須要有預設。預設可以理解為教學過程前的預備與設計,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里教師說什么,就連學生怎么做一般也都有很詳細設計。從新課程的理念來看,這種做法看似費力不討好,因為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是新課改積極倡導的教學形式,但是,所謂動態生成,是指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有價值、有創見的問題與想法等細節為契機,及時調整或改變預設的計劃,遵循學生的學習問題展開教學而獲得成功。由此可見,沒有預設教學,也就說不上動態生成。《大瀑布的葬禮》這一課文時,原課文主要內容描寫昔日瀑布壯觀景色,到人類沒有節制用水,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最后導致瀑布枯竭。教師如果沒有精心的預設,在教學中按課文內容進行教學,教學效果定會很平淡無味,學生也沒有經過多少思考,學生的收獲會寥寥無幾。教師在教這一課時考慮到學生的經驗,對文字理解和想象能力,借助多媒體,將瀑布壯觀景象通過畫面方式,去理解課文重點詞語,讓學生有感而發,學生浸沒在美好的感受中,教師話語一轉,這些美好愿望都無法實現了,這些景色現在已不存在了。學生由剛才的美好感受跌落下來,心中產生疑惑。潛心研讀課文,尋找造成這樣后果的原因,學生在教師預設的教學環節中生成,生成預設的教學效果。

二、生成是課堂教學預設的升華

上課是執行教案的過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課堂上最理想的進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節外生枝”。教學需要預設,但預設不是教學的全部,當教前預見面對活生生的人時,作為教學的預設,一要能“升級”,二要有“超越”。所以,教師要學會彈性預設教學過程,從結構、環節、時間、做法和結果等方面去考慮。教學的生命力與真正價值在于預設下的生成教學。倡導生成的課堂教學不是完全根據教師的事先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而是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教師選擇恰當的問題作動態生成的“課眼”,使教師、學生的思想和教學文本不斷碰撞,創造火花不斷迸發,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如教學《墨梅》這首詩時,有學生介紹前兩句“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說:“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的。”有另一位學生舉手表示有補充:“我覺得詩中寫的梅花不是畫中的梅花。”當時我很愕然,有點想否定這個同學的說法,但是看到他很認真的樣子,我請他講講理由。他認為因為梅花長在了洗硯池邊,而洗硯池因為詩人經常洗硯,池水被染黑了。所以池中的墨水滲透到了梅花的花瓣中,致使“朵朵花開淡墨痕”。學生的回答超乎我的預料,但是我還是肯定了他的思考。很多同學也表示贊同,甚至又有同學發言說:“生長在詩人院中洗硯池邊的梅花,倒映在被墨水染過的池水中,也是‘朵朵花開淡墨痕’。”當時,我發現同學們的眼睛都是亮亮的,我還能說什么呢?這就是生成的課堂教學。生成要順應學生的需求,生成可以讓錯誤變得美麗, 使課堂充滿人文性。

三、預設與生成是相輔相成的

語文教學倡導生成并不是否定預設,而是對預設的要求更高,預設中應包含著更多生成的因素和成分,生成性的預設是更有價值生成的基礎。教學倡導生成,并不是片面地追求生成,不是漫無目的,脫離文本的生成。 生成首先應當尊重文本的內涵,在深入理解文本豐富內涵基礎上進行生成。教師要有所選擇,對那些無關的,沒有多大價值的生成可以一筆代過,那些有探究價值的生成,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預設無法全部預知生成,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精心的預設也無法預知整個課堂的全部細節。教學中,如果完全按照預設進行,結果將無視或忽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課堂因此而機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課堂上即時的生成,也會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導。例如《晏子使楚》這篇課文,教師在引入課題時,哪個字是題眼?(“使”字),“使”是什么意思?晏子幾次出使楚國?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習晏子“第一次”為什么事出使楚國?這時晏子是怎樣對付楚王的;接下來讓學生按學習“第一次”出使楚國的方法學習“晏子第二次” 出使楚國;最后放手讓學生學習“晏子第三次”出使楚國。從“晏子三次”出使楚國對付楚王的過程中體現晏子、楚王的人物特征。課文在教師預設下完成教學,學生在預設下生成,達到學習要求,預設與生成相輔相成。在教學中,預設的思路明顯,其過程也出現過學生學習障礙,教師機智地化解,使教學預設的方向下生成有效的學習,達到預設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預設和生成是辯證的對立統一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的,沒有高質量的預設,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視生成,那么預設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

參考文獻:

[1]《為了“生成”而“預設” 》,杭州市上城區教研員專題講座,2004年4月.

篇3

一、指導思想上突現”學生”

教師在編寫導學練案時要“以生為本”,以學生學習為主,能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意識和良好習慣,給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空間。做到先學后教,少講多學,巧點精練,拓宜掘當,讓學生多交流、多碰撞、多展示。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和合作意識。想盡辦法讓全體學生熱起來、動起來、抄 起來,打造實效課堂,激發學生潛能,激揚學生生機,提升學生素質。平日教學中,我嚴格要求每位學生具有字典、詞典、紅筆之類學習用具,不斷增強學生 “不動筆墨不讀書”“ 不預習好不上課”的意識,培養學生圈點批畫和做好前置性學習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堅持做好摘錄筆記和練筆,并且每月一評比,以加強學生自覺自主地學習。

二、教學過程突現“學法”

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語文教學不僅擔負著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任務,更承擔著過程與方法的總結和提煉。教學過程中除了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法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導學練案不應只是知識點的單純反應,而是引導學生如何獲取知識,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要學之有法,學以致用。注重學法指導,注重探求規律總結學習方法,注重知識聯系,注重運用知識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指導學生新舊知識聯系,明確知識點,學會疏理整合,將所學的知識及時建立成知識樹或知識網絡,使之清晰化、條理化。語文學習的基本任務是語言的學習,要培養學生學習、積累、運用和品賞語言好習慣。要能以書為友,以寫為樂,擴大視聽,能聞善說。關注自然、社會和人生,善于利用網絡學習,善于積累生活,善于情感體驗,善于啟迪頓悟,陶冶情操,提升語文素養。在單元課文教學中一般標“”號的課文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學提倡無聲課堂。在閱讀上,我不斷提煉學生掌握精讀和略讀,朗讀和默讀,速讀和跳讀幾種常見實用的閱讀方法,還同學生一道探究了目標閱讀法、整體閱讀法和讀寫結合法。在寫作上,我結合實際教給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素材的方法。

三、因材施教突現“靈活”

教師在教學中要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教學有類,教無定法,要量體裁衣,對癥下藥,依“材”定教,活而不死,教學才有實效,課堂才有生氣活力,才能挖掘每個學生潛力,才能真正面向全體學生,使之共同進步提高。這個“材”指教材和每一個個體的學生。要求教師吃透教材,掌握學情,具有自如駕馭教材的能力,尋求靈活的教學方法,編寫有效的導學練案,做到一型一個法,課課有翻新,一類一個樣,個個有起色。上《晏子使楚》一文,我指導學生分組疏理文言知識內容,做好“知識背囊”,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編寫課本劇,讓他們學做導演和過把表演癮,課堂上學生角色表演比賽和評價有聲有色,可謂“人才”涌現。像《凡爾賽宮》《飛紅滴翠記黃山》人文知識點多的課文,以知識問答的形式上,讓學生自主閱讀,出題尋答,互問互答,學習興趣盎然。像《美麗的西雙版納》《阿里山紀行》一類游記性散文以導游解說的形式上,主要有三步:第一步自主學習整體感知,第二步分段分組抽簽即興解說,第三步美句評賞。

篇4

關鍵詞:故事;教育人生;追求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2-0283-01

有人說:教師要有故事。是的,我們不但要有儲備知識意義的故事,還應有教育故事。沒有故事的教育人生,是空虛的、蕭索的。事實上,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在故事中滋養著、成長著,但并不能說每個人都是富有者。正如說誰家有錢,并非只有1角錢就算是有的一樣。人生活在故事中,會在故事中感動,也應當用故事或書寫故事感動他人。追求有故事的教育人生,有意蘊,有效益,也妙趣橫生。我們僅從兩個層面嘗試論述。

1.有故事的教育教學,其樂融融

喜歡故事是兒童的天性。喋喋不休的說教,舌敝唇焦,不如故事來得生動。故事中,內涵豐富,往往折射出智慧、理性的光輝。運用它能夠開愚蒙,啟迪靈性,陶冶情操,滋養生命。倘教師擁有故事--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或者說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就能夠使學生在演繹的、具幽默意蘊的故事中快樂、感動、思考、警醒……

我(本文第一作者)用講故事的方法教學雙關的修辭格,就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一人為沒鼻子和唇裂女說媒,對女方說:“那小伙子,大高個,挺能干的,就是眼下沒什么。”女方一聽,眼下沒什么,以后只要勤勞能干,還愁過不好日子?便答應了;到了男方這邊,又說:“那姑娘,挺會過日子,就是嘴不好。”男方一聽,嘴不好,會過日子就行嘛,況且,咱都啥樣了,有不嫌棄的就不錯了,也欣然應允。可是,見了面才如夢初醒:眼下沒什么——是沒鼻子;嘴不好——是豁唇子。都嘔了,便責怪媒人。媒人說:“我沒糊弄你們啊!”是啊,他們轉而一想,哪兒找去啊,也般配嘛,便經媒人略一撮合,就成姻緣了。這就是一語雙關嘛,學生愛聽。

五年級一個十歲的孩子,叫王宇萌,年齡、個子雖小而好學,頗得偏愛,便也恃寵而驕:打這個一下,踢那個一腳,主要是男生,飽受“屈辱”,卻都不與之一般見識,往往說一聲“不跟你一樣的”就算了。我們起初還不以為意,大抵以為是天性嘛。然而竟肆無忌憚了:把這個推倒,給那個一套“組合拳”,居然在英語老師面前也無所顧忌了,于是,幾次反映給我(本文第一作者)。這一回,竟將一男生推倒在水泥臺上,幸而未摔傷,這怎能置之不理!我便給她講了“臨江之麋”的寓言:獵人捉來一小鹿,"群犬垂涎",遭到呵斥;鹿稍大,竟忘了自己是誰了,與狗親近碰撞——頂一下,蹬一蹄,越發不莊重--嬌慣、不文明了,而狗因怕主人而要友善--卻也時常舔舌垂涎。但哪怕齜牙“哼哼”幾聲,都可能遭打,冤枉啊!卻只能任小鹿頂撞妄為。三年后,小鹿在街上,見野狗甚眾,卻以為和自家的狗一樣呢,要如前所為;群犬既喜且怒,一起把它咬死,撕得七零八落(我作出撕扯她的情狀);而那鹿至死不悟(我又拍拍她肩膀)。講完后,啟發她說出寓理,再因勢利導,便迎刃而解,正是領悟于類比之間,寓教于愉快之中。后來,更在班上引證、強化警示:不可有恃無恐。西漢的霍光,有武帝托孤之重,功蓋天下而驕,尚且夷滅九族;三國時,楊修死于恃才放曠;吳質靠陰謀助文帝繼位,恃寵而驕,辱曹氏宗親而終不被重用;前秦苻堅,恃強而驕,落得倉惶逃命,草木皆兵;明朝宦官劉瑾,恃功而驕,被凌遲千刀;還有晚清的年羹堯……

孩子是在學習、生活中成長,也是在故事中成長的。他們喜歡看武俠影片,看動畫,看動物世界,乃至網絡游戲的目眩神迷……這,都是有生動的故事世界可以放飛想象的。那么,他們的喜聞樂見乃至癡迷就不足為怪了。請注意:學生純凈的心田,倘不被真善美占據,就易被假丑惡侵襲。而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引入生動的好故事,就可以防微杜漸,且有利于其心智的開發。

平時的行為規范、心理疏導、思品教育等,都可引入故事隨機教育。如寒食節,講介子推逃賞深山被焚,而略知賢士之風;端午節,可體會屈原憂憤深廣,盡智竭忠……或類比,或諷喻,或借此引發……循循誘導、潛移默化,可以潤物無聲。

而教學中的引入,幾乎無處不可,它能幫助拓寬知識背景,有助于理解、徹悟、融會貫通。但我們往往是在其它時間補充:學《田忌賽馬》,可補講龐涓與孫臏;讀《晏子使楚》,補敘故事,更可了解晏嬰的才能;學《將相和》,則可知小人郭開的卑鄙讒害;《赤壁之戰》《草船借箭》自然有更多故事;還有王勃的為滕王閣作序,白居易“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崔護的“依舊春風”、還有蘇軾贊王安石之“野狐精”……舉凡歷史典故、奇聞軼事等,去粗取精,寓莊于諧,都大受歡迎。

2.寫教育教學故事,樂在其中

教育教學故事誰沒有?然而有積累的,才算有。你熟視無睹或失之交臂,腹中空空,何謂之有!回顧或隨時記下來,就是故事,即可呈現心路歷程。教育敘事、案例反思及隨筆之類,就是很好的方法。因為它植根于教育前沿,往往指向動態的生成,因而更有針對性,更有價值。它是對教育教學的感悟,是對實踐的審視,是理論詮釋的雛形,是生成實踐智慧與教育憧憬的搖籃,是原創的、草根式的升華與超越,是專業成長的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