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之歌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19 20:36: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長江之歌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以課堂追問為媒介,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目前,很多小學課堂,基本上是老師們孜孜不倦地把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盡可能詳細地進行講解,學生只是被動地聽和記,遇到生澀難懂的古文,老師教得無可奈何,學生聽得似懂非懂。歸根結底,是缺少交流互動,學生大腦疲勞,沒有進一步思考的動力。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世界,小學生也不例外。因此,我們應該適當鼓勵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促成學生積極地課堂追問,因地制宜地借鑒、吸收和利用,把課堂追問作為一個載體,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從而使學生不僅能夠把知識點記牢抓住,還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1999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一個年僅9歲的小女孩容韻琳演唱了一曲只有幾句歌詞的《七子之歌》,當時讓所有的觀眾動容。學習《七子之歌――澳門》這篇課文的時候,筆者首先讓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一個小女孩竟然能用不標準的發音和簡單的歌詞能打動億萬觀眾的心靈?同時請學生思考幾個知識點:“媽港”的真名是什么?他的母親是誰?是誰虜去了“媽港”的肉體?為什么他要回來?一系列“刨根問底”的問題,讓同學們在解開一個疑問的同時,又產生另外一個疑問,通過不斷把這些疑問弄明白、搞清楚,層層遞進,終于使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感悟到了這首詩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以課堂追問為契機,探索新型教學理念
如何才能進行有效的“追問”?要有正確的教學理念,同時還要具備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首先,對教師綜合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教師實際上是一個自我加壓、自我挑戰的過程,也是一個教學理念重塑的過程。其次,需要靈活處理課堂所發生的一切預期之外的“神”提問。恰似一臺直播晚會主持人,不僅要求他有流利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要有能夠控制現場氛圍的能力。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緊緊抓住學生的脈搏,與學生平等地交換意見,因地制宜掌握追問的節奏,既不能讓課堂混亂得失去控制,又能引發學生深入地思考。
在課堂上講解、學習《長江之歌》一文時,筆者首先播放了這首經典的歌曲,隨后,講解了這首家喻戶曉的詩歌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和社會影響。緊接著,又介紹了這篇文章的創作背景:1984年元旦,東北沈陽市。一張明信片被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投入路旁的郵筒里。卡片上總共不足200字。當年的春天,這個年輕的作者應中央電視臺邀請來到了首都北京。原來,他偶然參加了電視專題片《話說長江》的歌詞征集活動。投入郵筒的那張明信片,就是我們現在朗朗上口的《長江之歌》,他的作品從四千五百多件參選作品中脫穎而出。學生們感到非常驚訝,原來這個偉大的作品產生過程竟然如此平凡。偉大孕育在平凡中,每一個平凡的人都有可能做出偉大的事情。通過這次課堂追問,讓學生不僅了解到這篇課文的創作背景,也明白了一些人世間的道理。
三、以課堂追問為平臺,積極誘導交流互動
如何讓追問成為孩子們課上的習慣?首先需要教師放下姿態積極誘導,鼓勵學生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以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鼓勵他進一步思考,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讓被動性的“要我學”逐漸過渡為主動性的“我要學”。這要求教師要在充分了解教學對象的基礎上,站在不同角度提出問題,牢牢把握學生的注意力,再恰到好處地進行追問。
在學習《楚王好細腰》一文時,筆者曾用詼諧幽默的語言為學生進行了簡短的講解。這時候,有個學生問道,“老師,難道他們真的不會感覺餓嗎?”筆者用鼓勵的眼神反問道:“你認為他們餓不餓呢?”學生回答:“肯定餓得難受!”筆者說:“對呀,哪些官吏即使自己餓得難受也不肯多吃,說明了什么問題呢?”這時候,課堂上頓時活躍起來,同學們議論紛紛,各抒己見,筆者對他們的意見進行梳理后,肯定和稱贊他們的想象力,對于他們勇于思考給予了鼓勵,最后,筆者講解了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社會現實意義,使學生們印象深刻。時隔多年,一次在與學生的聚會上,還有學生提到當時難忘的情景。
篇2
關鍵詞:科學;教育;環保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1-031-1
環境問題已成為目前全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我國實施環保教育的主要模式,是在學校日常教學中融進環境教育,讓學生認識到我們的家園被污染的嚴重性。學校要因地制宜,在各學科中滲透環保教育,努力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為營造和諧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而努力。
首先,讓學生認識到我們的家園被污染的嚴重性。
現代工業文明造就了人類輝煌的物質現實,但是,由于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環保意識的淡薄、對大自然過度的開發和利用,造成了一系列問題,諸如水和大氣污染,土地沙化,沙塵暴頻繁,溫室效應加劇,世界各大城市酸雨日益增多,珍稀動物數量減少,我國黃河中下游水質惡化并長期斷流,長江下游江面上漂浮物長達幾公里,生態已經嚴重失衡。面對如此多的惡化現象,有識之士在高聲吶喊:“我們的眼淚將是地球上最后一滴水!”“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還我一片潔凈的藍天!”“把綠色還給大地!”這是當代社會對于眼前生態現實的深切關注。面對此情此景,在目前的學校教育中,如何滲透環保教育,如何使生態環保教育由口頭上的道理轉化為生活中的實踐,如何使被動性知識轉化為主動性的意識,實在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其次,學校在各科教學環節中滲透環保意識。
要通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切實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培養他們保護自然環境的態度,引導他們參與愛護環境、治理環境的活動,使學生具備良好的環保行為和習慣。一要培養學生的資源意識,在各科教學中,通過滲透環境知識、典型事例剖析、參觀考察等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使他們具有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二要培養學生的環境道德意識,要讓學生知道自己作為社會一成員,有責任有義務保護環境,了解哪些行為是正確的環境行為,哪些又是不正確的、國家明令禁止的環境行為。三要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通過組織學生觀看錄像、查找圖片、閱讀環保資料、上網以及講故事、交流見聞、小組討論等形式,使學生充分了解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水和土地正遭受著嚴重的破壞,讓學生知道全世界每年生產的有害物質高達33億噸。每年排放到空氣中的鉛為200萬噸、砷78000噸、汞11萬噸、鎘5500噸,每年傾倒在大海中的船舶廢物640萬噸,每分鐘有48萬噸泥沙流入大海,有85噸污水排入江河湖海,這些都超過自然背景值的20—300倍,造成12%的哺乳動物和11%的鳥類瀕臨滅絕,每天有150到200種生物物種從地球消失,每分鐘有28人死于環境污染,森林資源日益減少,土壤流失和沙化日益嚴重等等,讓學生從這些觸目驚心的資料中明白保護環境刻不容緩,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目前小學的語文教材編進了不少有關環保題材的課文,有贊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古代山水田園詩,如《山行》、《絕句》、《游園不值》等,那和煦的陽光、清新的空氣,那峻峭的山峰、激流的江水,無一不流動著人與自然和諧的旋律。還有現景散文如《北大荒的秋天》、《九寨溝》等,人與自然組成了一幅和諧完美的畫卷,讀來令人心曠神怡。優美的環境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改變人的思想,進一步說,能改變人的行動。換個角度講,這正是語文課程的實用功能的體現。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理論聯系實際,有針對性地滲透環保教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吸引學生參與環境教育活動,思考環境問題。根據學生所在地的實際環境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環境教育。
在思想品德學科中滲透環境教育。
如在小學五年級思想品德教育中就有《長江,黃河——我們的母親河》內容。教師可收集資料,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設施為學生講述有關環保方面的內容,先讓學生欣賞《長江之歌》和《黃河頌》,進入美的意境,激發他們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感情。然后出示一幅幅黃河長江被污染的圖片,設疑置問,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分析討論,得出長江黃河被污染的原因。最后分組讓學生討論治理污染的措施,從而增強環保責任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大自然,明了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樹立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
在其他學科中滲透環保教育。
在小學的各門學科中都有有關環保教育的內容,教師要對各學科(數學、英語、科學、美術、音樂)的內容進行分析、歸類,選出有關環境保護的篇目,適當地進行補充和擴張。精心設計教案,使這些課文的教學與環境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接受環保教育。樹立環保意識,達到滲透環保教育的目的。
最后,學校要因地制宜,營造校園的環保氛圍。
1.利用《學生守則》培養學生的環保習慣。
通過對《中小學生守則》背誦等形式,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在校園里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節約用紙,愛護花草樹木,研究節水措施,自覺抵制不愛護花草樹木的行為,自覺地回收垃圾,并鼓勵學生出謀獻策,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實行全員參與,做好環保工作。
2.利用主題節日,開展環保教育。
篇3
一、正確處理環節和細節
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地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地理教學充滿無限的樂趣,也極富有挑戰性。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做到注重“環節”。地理教學中我們始終以“新課程標準”為綱領,以“學業水平考試說明”為準則,堅持集體備課,重點研究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研究每一節的重點、難點,構建每一章節的知識體系,努力做到盡心設計教案,課堂教學中“課前延伸―課內探究―課后拓展”環節完整,環環相扣,教學反思中側重教法、學法的總結,發現的問題及時解決。
其次,我們要注重地理教學中的“細節”,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如初二學生開學之初,學習“中國行政區劃”是難點,為此開學第一課,我們安排學生每天晚上觀看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目的不僅是讓他們了解各地天氣狀況,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走出“世界地理”,走進“中國地理”,識記中國各省的輪廓圖。讓學生觀看電視的同時,觀察各省的輪廓特點,如黑龍江、云南、廣東、山東等省,有的學生說黑龍江像只大鵝,云南像孔雀,廣東像大象的鼻子,我們山東做出了最棒的標志,伸出大拇指……在七嘴八舌的游戲中,提高了學生的識圖能力,培養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在地理教學中應用“互動教學”法
現在時代進步了,學生的學習環境變化了,特別是地理知識接觸的渠道更廣了,地理課已經不是學生獲得地理知識與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師應該轉變“教師角色”,改變過去教師單向講授為主的習慣性教學法,將師生“互動教學”引入地理課堂。如,我校地理教師可以和學生“乘著歌聲的翅膀”學習地理。如學習“青藏高原”時,我們和學生共同欣賞歌曲《青藏高原》;學習“青藏鐵路”時,請同學演唱《天路》:“這是一條神奇的天路……從此山不在高,路不再遙遠,各族人民歡聚一堂。”還有的同學演唱《長江之歌》《阿里山的姑娘》……一首首旋律優美的樂曲總會喚醒學生的心靈,他們學習地理的熱情高漲,領會地理信息的能力是在悅耳動聽的樂曲中提高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已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學手段,大量的影像資料和圖片以課件的形式呈現在課堂上,為教學增添了光彩。例如,講到某些國家時,首先讓學生直觀地看一看這些國家的風土人情,然后把相關知識點巧妙地融合進去。實踐證明,在信息時代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能有效提高初中地理教學質量,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這樣的教學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增加了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三、注重課堂活動設計的時效性和全面性
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首先要想到活動的目的,明確學生通過活動能夠達到什么效果。如果活動進行后學生收獲甚少或一無所獲,那么,這樣的活動不如不要。如新課的導入,目的通常有兩個:一是激發學生興趣;二是對新知識的學習設下疑問。如果導入的內容學生興趣不大,產生問題的效果不佳,那么這個活動設置就意義不大。再比如,小組合作交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交流發現問題,找出不足,共同尋求解決辦法,如果安排一個大家幾乎都能掌握的內容讓學生討論、交流,結果肯定會讓學生感到乏味,既浪費課堂教學的寶貴時間,又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得不償失。教師在安排學生活動時,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出現這樣的錯誤,學生還沒有得出結論時,教師便將其打斷,終止了活動的正常進行,結果便成了教師告訴學生結果,而不是學生自己發現結果。對于學生來說,自己通過努力得到的,遠比教師塞給的要好。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能力,讓學生通過一定的努力能夠有所收獲,這樣便可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之前必須精心思考,充分結合學生水平、興趣等多方面因素,讓學生都能樂于參與,從中受益,盡量讓更多的學生融入其中,才能發揮其作用。
四、一切為了學生的和諧發展
“三四五”課堂教學模式給了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主觀能動性得以提高。日常地理教學中,筆者注重培養小組長的能力,一段時間后,把協調能力強、語言表達水平高的小組長請上講臺,讓他們當一回“老師”。教師“解放”了,學生更解放了,學生在輕松氛圍下思維敏捷,回答積極,記憶深刻,真是“學生講一次,記憶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