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家鄉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31 14:56: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家鄉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描寫家鄉作文

篇1

常聽老人們說:"東跑西顛,不如遼寧東山"。遼寧東山就是我們遼寧的東部山區,主要是指鐵嶺,這里不僅山清水秀,而且物產豐富,更重要的是這里是一塊寶地,不只是簡單的有山有水,更重要的是這里自然災害特別少。這里的人們安居樂業,連年豐收,生活舒適,就如同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一樣。這樣的家鄉我怎么能不愛呢?

我的家鄉鐵嶺縣李千戶鎮就在鐵嶺的東部山區,別看面積不太大,但是這里有香瓜生產基地,每到瓜熟季節,就會聞到濃濃的清香味,沁人心脾。讓人忍不住要稱上幾斤品嘗。這里的香瓜品種多,個兒大 ,味兒甜,清、香、脆,特別爽口。讓人吃了還想吃,總也吃不夠的感覺。因此當地的香瓜被輸送到各地,特別暢銷,供不應求。帶動了這里的經濟發展,農民腰包鼓了,生活條件也進一步提高了,吃的,穿的,住的,都上了一個新臺階。

李千戶還被稱為草坪之鄉,很多農戶在鎮政府的支持下,種植了大面積的草坪。春天,冰雪剛剛融化,大地還沒有到播種時,我們這里頭一年種的草坪就開始泛出綠色,最早的迎接到了春天,讓人們眼前為之一亮,頓感精神振奮。那綠油油的草坪,如同一塊巨大的柔軟的地毯,鋪在黃色的大地上,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向人們展示著它頑強的生命力。這也是當地人民的精神,勤奮,勤勞,頑強,奮發進取的象征。周圍城市的綠化帶里那迷人的草坪,就來自我們的草坪之鄉。我們勤勞的家鄉人民,不但美化了自己的生活,同時也把美送到四面八方,讓世界因有我們而更美,因為我們都有一雙能創造美的雙手和一雙欣賞美的眼睛。

我們李千戶還被稱為榛子之鄉。不論是那連綿起伏的高山上,還是如同饅頭一樣的山包上,還是丘陵一樣的山坡上,除了大樹之外,剩下更多更顯眼的就是榛子秧了。秋天到了,榛子成熟了,人們大車小輛的,起早貪黑的到山上采摘榛子,雖辛苦但是個個臉上露出豐收的笑容,大家一邊采一邊聊,談笑風生,心中充滿了喜悅。被拉到家里去掉外皮的榛子,個兒大,飽滿,個個都呈現金黃色。放到嘴里磕開一個,露出中間飽滿的帶著香味的榛瓤,放到嘴里細嚼,那個好吃,真是味道好極了,讓人回味無窮,吃多少都吃不夠。我們鐵嶺李千戶的榛子遠銷全國各地,有的還銷往國外。一提榛子哪里好?鐵嶺榛子跑不了。鐵嶺榛子哪里好?當然頂數李千好。李千戶的榛子確實好,榛子之鄉李千是我的家鄉,使我們驕傲的家鄉。

我們家鄉李千戶還有碧波蕩漾的上臺水庫。水庫座落在李千戶鎮西南面幾座青山之間,面積不大,但是這里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山上樹木茂盛蔥郁,樹下有多姿多彩、種類繁多的美麗的小野花,還有各種機靈的小昆蟲,在盡情的玩耍,嬉戲,歌唱。山坡上還有大面積的榛子秧,秧上掛滿了綠花一樣的榛子。在微風中微微的擺動,好像在向人們炫耀。山上沒有人工的雕琢,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而然,沒有一點做做。山下是碧波粼粼的湖水,湖水清澈,水中倒映著青山,青山圍繞著這樣的水,山中有水,水中有山,清凈自然,美輪美奐。湖中有一兩只漁船蕩漾水中,湖邊有幾伙釣魚的人悠閑地釣魚,這里真的是人間仙境,休閑避暑的好地方!

我的家鄉不但風景優美,物產豐富,同時這里自然災害特別少,自然災害少,人們的損失就少,因此這里人們的條件都特別好,吃穿不愁。住的條件也越來越好,新蓋的房屋寬敞明亮,有的還蓋上了二層樓房。還有很多到城市里買了樓房。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也有了休閑娛樂的需求和時間,到了晚上,人們走出家門,來到村部廣場上,跳起了集體舞。這種生活多么美好!

篇2

Sky in my hometown 家鄉的天空

When I was very young ,the sky in my hometown was nice and beautiful, the sky was very blue,and the air was fresh. There were some birds singing ,and there were many trees in the fields. I often played with my friends in the open air.I liked it.

Now the people are rich ,but the sky in my homerown isn't blue .the trees were cut down , and there aren't many birds. And the air isn't fresher than before. The rubbish is put here and there, it was bad for our health.So wo must do something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If we make a contribution to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the sky will become much more beautiful.

翻譯

家鄉的天空

篇3

Walk on the path of the field, breathing the fresh air, the grass is green and luxuriant., at the foot of the flowers smile. This beautiful scene, let me nervous mood ease up.

Come to my house along the quiet and tastefully laid out and the path. Sitting in a small yard, the first thing you encounter is a few lush poplar tree. They are tall, like a guard to protect our home, thank you, lovely poplar. Through the gap of poplar and is layered terraces, green seedlings are thriving, the farmer uncle of the field are weeding them sweating in the hot sun. To the autumn harvest, they are hard-working, I silently raised an admiration of love.

Yard was clear the left side of the lotus pond, lotus leaves with a blooming lotus flower, lotus leaf strips under small fish in the chase; Hiding in the lotus lotus seed, how to pick a flower! "Little Eva hold boat, white lotus back. Don't understand Tibetan, duckweed open." Bai juyi's "pool" emerge in my mind. How I want to do a small bai juyi's Eva, to enjoy the lotus pond in boundless fragrance.

Garden on the right side is the kitchen, the kitchen has a thick bamboo forest. Cicadas do not know where, only to hear "see, see" a cry.

Looked up at the sky cbsi, look down at yard before the clear brook, to listen to the song of the birds cry, is really "people in the middle", home feels good!

我的家鄉雖然在偏僻的農村,但那兒環境優雅,漫山遍野的農田,綠油油的,令人心曠神怡!

漫步在田間的小路上,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腳下小草青翠欲滴,花兒眉開眼笑。這美好的情景,讓我緊張的心情一下子舒緩起來。

順著幽雅的小路來到我家。坐在小院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院邊幾棵郁郁蔥蔥的楊樹。它們高大挺拔,像一個個衛士保護著我們的家園,謝謝你們,可愛的楊樹。透過楊樹的空隙望去,是層層疊疊的梯田,綠油油的秧苗正在茁壯成長,田間的農民伯伯正在除草,他們在炎炎的烈日下揮汗如雨。為了秋季的豐收,他們不辭辛勞,我的心里默默地升起一股敬佩之情。

庭院左側是清澈的荷塘,荷葉上頂著一朵朵盛開的荷花,荷葉下一條條小魚在追逐嬉戲;荷花里藏著一朵朵蓮子,多么想摘一朵呀!“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白居易筆下的《池上》浮現在我的腦海里。我多想做一次白居易筆下的小娃,去盡情享受荷塘里無邊的清香。

篇4

那么,如何寫好景物描寫的文章呢?

一、寫前要仔細觀察,抓住景物的特征

觀察是寫好作文的基礎。對于寫景作文,事前要做到對描寫的景物進行細致觀察。先要確立好觀察的立足點,然后按空間方位,或者移步換景來觀察。比如從前往后、從里到外,或由主到次、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這樣有次序有層次地進行觀察。同時要注意觀察景物變化的全過程,凡有變化的都要細致入微地觀察。

自然界中的景物千姿百態。同樣是山,但山與山的形態不同;同樣是水,而水與水的姿態各異。如,南方的山與北方的山、冬天的山與夏天的山,江河的水與小溪的水各有特色。即使是同一時間的同一景物,因觀察的人、觀察的角度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觀感,這就好比蘇軾筆下所寫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只有仔細觀察,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為寫景打好基礎。如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為了突出天氣變化的過程,就著力描寫了楊柳的動態:“一點風也沒有時――枝條一動也懶得動;有一點風時――枝條微微動了兩下;風大起來時――柳條橫著飛。”通過楊柳的動態,顯示了風的從無到有、由小到大,而對暴風雨降臨時其他景象的變化,作者作了簡略處理。這樣,抓住楊柳的動態特征,既形象地表現了天氣變化的過程,又避免了描寫的呆板重復,使得文字準確而精練。

二、依照一定的順序,寫出景物的層次

寫景也是要講究順序的。我們描寫景物時,可以由高到低,由遠到近,由整體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動到靜等。總之,把握住寫景的順序,描寫出的景物才能層次分明,清晰自然。

描寫景物的順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時間順序,比如寫一棵樹,我們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寫出它在各個季節是什么樣子的;還有一種是空間順序,例如我們描寫一座山峰,就可以寫遠處看它是什么樣子,近處看它是什么樣子,或者從上看它是什么樣子,從下看它是什么樣子等。例如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一文,描寫濟南城周圍的環境時寫道:“小山把濟南整個兒圍個圈兒,只有北邊缺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景物描寫與作者的定點鳥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準確。又如凡妮的《野景偶拾》一文,按照沿途所見,依次描寫繞村的溪流、山梁的小路、盆地的高粱、山坡的谷穗、曠野的幽靜、落日的霞光、宛如綢帶的河流和公路、華美如貝雕的田野和山林。移步換形,有如移舟前進,景觀隨之改換,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三、學會使用修辭,凸現景物的神采

我們寫景時要巧妙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既注重寫景的形似,更注重神似。朱自清的《春》中用了一組比喻性的排比――“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的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使讀者感受到春雨的細密輕盈。形象的比喻,能給讀者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當然,運用擬人手法也能取得類似的效果。如《濟南的冬天》中對于水的描繪:“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而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就憑這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這里,老舍將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讀到這樣的句子,我們會很自然地感受到濟南的冬天里孕育著無限的生機和朦朧的春意。

想象也是寫景作文中常用的一種手法,這種手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其他修辭手法綜合使用。在對景物進行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張開想象的翅膀,根據所見所感展開合理想象,再把景物的狀態、顏色、聲音、氣味等描寫出來,就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觀察的基礎上展開聯想和想象,從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使景物顯得更加形象生動,有利于充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要注意借景寓情,升華文章的主旨

值得同學們重點注意的是,寫景的目的最終是為了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一般是通過“借景抒情”“即景抒情”來體現的。要把景物寫得栩栩如生,就必須把作者的獨特感受寫進去,應該在寫景的過程中穿插作者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

魯迅先生的《故鄉》一文,反映舊中國農村衰敗蕭條的悲慘景象時,筆下的景色是“蒼黃的天空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而腦海中閃現出少年閏土的美好形象時,則為“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景物描寫之中滲透了作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又如《林海》一文,通覽全文,字里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贊美之情。作者正是憑借這真摯的感情,謳歌了大興安嶺,謳歌了綠色寶庫――林海。人們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給大興安嶺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勞動歌聲。說明了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聯想到“興國安邦”的意義,其結束句,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余味無窮,耐人尋味。

寫作文時,免不了要在作文里寫景。有些同學雖然覺得“滿眼都是景”,卻就是不知如何把這“眼中景”變成“文中景”,大有“望景而不知如何作文”的糾結感。那么作文中的“景”應該如何寫呢?簡單地說有四個要求:

一、寫“異”景

景是客觀存在的東西,也就是說在眾人的眼中,景都是同樣的景,把大家眼中同樣的景用有個性化的文字表達出來,就是寫“異”景,或者說是把景寫“異”。把景在作文中寫得異樣起來,會給讀者眼前一亮不同凡俗的新鮮感。比如寫雪景時,大家常常會把雪比喻成“棉被”,下面這段寫雪景的例子,卻把雪寫成了“白云”,真可謂是“異樣”雪景呀:

小雪初停,你看那雪,一簇簇,一團團,或鋪陳在洼地里,或鋪陳在枯草上,或鋪陳在路沿邊,它們像是天空的閑散白云――云本在天上飄,可是小雪初停,你一眼望去卻發現云在地上浮了,身居其中,有腳踏祥云乘風去的升騰感。

二、寫“美”景

既然能稱為“景”,一定是美的,但這里所說的“美”并不是說景的美,而是說要用美的句子、用美的語言表達景物。用美言美語寫美景,如果在作文中用上這等寫景的功夫,那么你作文中的景致一定會美到讓人心醉,這樣的作文其實就是“美文”。請看下面這段用很美的語言寫成的風景,雖然言語不多,讓人讀了卻大有美不勝收的感覺:

夜幕麗江有漁家,漁家船頭掛燈籠,那光輝溫柔透紅,恰如夕陽晚照的一幅美景――小橋流水,夜幕鐘聲,都在這畫里。

三、寫“情”景

景為什么會觸動人心?因為景能對照人的心情,能反應人的情感。我們在作文中寫景物時,不能單純為寫景而寫景,要做到以景融情,把自己的情感融進景物描寫中。比如可以把憂傷的心情融進“秋風落葉草枯”的景物描寫里,比如還可以把憤怒的心情融進“風急雨大霹靂狂”的景物描寫里。下面這段文章,依我看是將自己快樂的心情融進了景物描寫過程里,所以讀后會讓人觸此景而生快樂之心情:

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麗的小詩。

四、寫“明”景

“明”景是什么景?這里所說的“明”景是指要在作文中把你所寫的景寫得清楚明白,做到描寫有次序,不混亂,讓人讀了感覺條理清楚,層次分明。要把景致寫得“明明白白”,一般可以按照觀察角度的有序變化而寫景,比如從遠到近,從上到下,從外到內等。也可以按照景致變化的時間次序來寫,比如可以按照從早晨到夜晚的次序來寫,也可以按照季節的變化來寫同一個景致。有了“次序”,景入作文才不至于雜亂無章。當然還可以按照其他順序寫風景,比如下面這段寫“春景”的例文,是按照“景物”大小的次序來寫的,即是按照從“宏觀”到“具體”的次序來寫的,讀起來同樣讓人感覺“清楚明白”: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時文精華】

走進周莊,轉過隔開新街的影壁,像倏然闖進一處夢里。你不曾料到,剛剛漫步走過水泥瀝青堆成的尋常街市,怎的一下子時光倒流百年?眼前這長街曲巷,黛瓦粉墻,古樸中透著似曾相識的親切,那親切又翳著一層久違的新鮮。你生怕踏破這夢境,雙腳蹭在石板路上,竟不知該向哪里邁步。

疑惑間,衣帶般繞來繞去的水巷過來牽著你的思緒,由不得你再去打撈記憶深處的印象。你只須循著水巷去尋找,三步兩步,一掛高挑的拱橋不經意地倚在石條岸邊,精致得如鏤空的玉環。小心踏上拱橋,周莊頓時立在面前;街樓古屋參差,逶迤著,摩肩接踵地向你涌來,倒顯得橋下的水流淌得如靜止一般,如果時間有分量,這河水遠比古屋舊巷來得沉重;眼下它只是沉沉地綠著,像一整匹長長的翠綢向前滑動,滑過河棚,滑過埠頭,滑過家家戶戶堂前廊下,滑向田野,又流成一條喧騰的河。就是這小河連接著又隔膜著周莊和遠處的都市。

――選自謝大光《走進周莊》

【技法解讀】

不同地點,景物往往風格各異。即使是同樣的景物,在不同地點或許也會大相徑庭。在江南,放眼望去皆是小橋流水;在戈壁,躍入眼簾的則是千里黃沙。在鳳凰,石街古巷是城市的象征;在京城,大小胡同則是歷史的見證。這些景物,便是景點的誘人之處。由此可見,寫家鄉之景,關鍵在于突出其與眾不同的特點。作為江南水鄉“威尼斯”――周莊,值得描寫與贊美的景物一定有許多,最讓人留戀的是什么呢?自然是周莊之水,周莊之橋,周莊之巷。抓住景物的特點雕琢,描繪出來的畫卷也便不同尋常了。再加上比喻、擬人等修辭的綜合運用,古樸而又寧靜的水鄉畫卷,也便次第呈現在讀者面前了。

【運用范例】

家鄉的美麗在哪里

湖南益師藝術實驗學校 唐博文

我的家鄉益陽,沒有雄偉的泰山,也沒有神奇的漓江;沒有獨特的張家界,也沒有誘人的桃花源。我真想知道,家鄉將她的美麗藏到了哪里?

奶奶笑著問我:“孩子,你難道忘記了桃花江畔的那片竹海嗎?”是啊,家鄉不是有片廣闊的竹林嗎?放眼望去,不管是山上還是溪邊,不管是河岸還是田邊,不管是庭院里還是房屋邊,處處長滿了綠得令人心醉的竹子。陽光透過竹葉,斜照在清涼的地面上,遠遠看去,就像一片片撒落在地上的碎銀。聽著奶奶的講述,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那歡樂的時光。爺爺自豪地對我說:“美麗的竹子,和桃花江一樣有名啊,你可不能忘了它!”

媽媽笑著問我:“孩子,你難道忘記了洞庭湖里的那片荷花嗎?”是啊,家鄉不是有片美麗的湖泊嗎?那次,在媽媽的帶領下,我第一次來到了洞庭湖,也是第一次看到了荷花。小船在那一望無邊的洞庭湖里穿行,一大片一大片的荷葉不時撞入我的眼簾。它們你挨著我,我擠著你,像一個個翠綠的大圓盤,又像是一把把撐開的小雨傘,把清澈的湖水映得綠綠的……看著這美麗的荷葉,我也不由自主地跟媽媽一起吟起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

爸爸也笑著問我:“孩子,你難道忘記了會龍山上的那座古寺嗎?”是啊,我怎么能忘記那個童年的樂園呢?在那里,我不僅坐上了過山車,還第一次見到了金碧輝煌的棲霞閣;我不僅坐上了觀光椅,還第一次見到了充滿神話的白鹿寺;我不僅坐上了飛天輪,還第一次見到了令人神往的立波亭……我還清楚地記得棲霞閣上那幅古跡斑斑的對聯:“晉朝古剎,滄海桑田存勝境;明代浮云,青山綠水隱名僧。”當時,爸爸一邊吟誦,一邊與我說起了那些千年前的故事。我頓時發現,身邊的一草一木原來是那么地美麗而神奇。

我明白了,家鄉的山,家鄉的水,家鄉的人,原來都是如此美麗!此時,我真想大聲地說:如果我是詩人,一定要用最美的詩歌去贊美她;如果我是音樂家,一定要用最美的旋律去歌頌她――我美麗的家鄉――益陽!

篇5

一、取舍中突出重點

寫作文時,有的學生有材料寫,但并不能寫出好作文,那是學生沒有經過思考,只是將材料堆砌而成。我們老師在講評作文時,就要讓學生學會思考,讓學生學會大膽取舍,留下重點內容進行具體描寫。例如在寫《家鄉的變化》習作時,有學生寫“修了敬老院,蓋起了許多工廠,新增了大商場”;有學生寫“修建了廣場,安裝了路燈,蓋起了高樓”;有學生寫“拓寬了馬路,種植了綠化帶、現代化果園”;還有學生寫“人們的衣服花色變了,奶奶的愛好變了,媽媽的工作變了”……學生都能把變化寫出來,但是都并列寫了兩三個方面,沒有重點。于是在評講時,我充分讓學生閱讀自己的文章,然后問:你用什么事例來說家鄉變化的?學生都能娓娓道來。我接著問:一個事例大概寫了幾個字?學生數后說大概在100字左右。我再問學生:100字的描寫能讓讀者真切感受到你家鄉的變化嗎?學生普遍搖頭……那你覺得文章哪個事例最能反映家鄉的變化呢?接著我讓學生對文章的材料進行取舍,做到詳略得當。在講評后,學生的文章煥然一新,有的學生抓住了“燈”,寫“晚上街頭燈火輝煌,美麗極了。”有的學生抓住了“廣場”,寫“廣場是兒童的樂園,到處歡聲笑語。”有的學生抓住了“敬老院”,寫“陽光下,老人們在親切交談、聊天、看京劇”。學生學會了突出重點,更好地表達了文章的中心。

二、模仿中巧妙構思

講評課教師不能光講,還要寫,用自己的寫作能力影響學生、吸引學生,也就是寫“下水文”。教師通過寫“下水文”,可以了解學生的寫作狀態,從而拉近師生“教”與“學”的距離。在評講課時教師的“下水文”可以作為范文讀給學生聽,也可以發給學生看。例如在寫童年趣事時,我也寫了富有情趣的《掰玉米》和《衣櫥里的“鬼”》,在講評課上印發給學生,讓學生讀讀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于是掰玉米前的“好奇”,掰玉米時的“意外的驚喜”,扮“鬼”前的耐心等待,扮“鬼”后的母子同樂……一個個精彩的瞬間都刻在了學生心里。

接著我讓學生模仿“下水文”的巧妙構思,再寫自己的童年趣事。學生在潛移默化的模仿與借鑒中寫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正如吳增祺所說:“文章之體,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則仿而為之,雖通人不以為病。”說的也就是文章可以模仿學習,但是要在模仿的基礎上學會創新,這樣才能讓學生寫出好的文章。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下水文”也可能會有一些問題,我們老師要善于讓學生共同品析“下水文”,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并嘗試著修改,這樣師生的寫作能力就共同得到了提高。

三、對比中注重細節

作文講評課,我們要給學生創設展示成功的情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講評中可采用對比的方法,讓優秀習作帶路,那些新穎的選材、真摯的情感、細膩的描寫,會讓學生找出自己的文章與之的差距,開啟學生修改習作的心智。

篇6

一、學生自主評價

學生作文稿擬好后,學生本人應是第一讀者。教師應安排專門的課堂時間,讓學生自己讀自己的文章,邊讀邊修改,邊讀邊感受,邊讀邊欣賞。修改作文稿中可能寫錯的字、用得不恰當的詞和標點符號;在讀中去感受語言表達與內容是否貼切,情與景是否相符、想象是否豐富合理;感受段落與段落之間意思是否連貫,有無重復現象;檢查全篇文章層次是否合理。并根據自讀自悟情況對文章進行修改,優秀學生還可以在作文后面寫出自我評價。

二、同學相互評價

學生自主評價后,教師應及時安排時間讓學生交換修改。此時教師的任務是重點指導修改程序及解決疑難的途徑:要求在學習小組內,本人大聲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針對作文要求相互討論、相互評價、商量如何修改。并由學習小組長寫出小組評價意見后交由本人修改。如果在討論中遇到疑難或意見不統一時可通過查資料或向其他同學、老師請教等途徑解決。學生看學生的作文,因為他們生活相近,眼光也有相通之處,看同學的作文會倍感親切。學生互讀互評能發現作文出色的地方,也能發現作文中的不足。在同學相互評價中增強了學生的溝通與協作能力,感受到了同學的關愛與認可,從而也提高了學生作文的興趣,修改作文的能力也會逐步提高。

三、教師適當評價

學生謄正作文后,許多老師往往在需修改的地方包辦代替、從而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此環節教師應在學生作文需修改的地方做好批語,指出其修改內容及修改方法,并在尾批中寫上教師評價,鼓勵學生在字里行間再次修改。如學生在描寫雷雨時這樣寫道“天空突然刮起了大風,不一會兒大雨就下起來了……”我就在此處作了批語:風怎樣大?刮風時地上人呀樹木花草呀有什么變化?大雨下起來了,房屋、公路等有什么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把事物描寫具體。

四、范例典型評價

篇7

開發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21―0114―01

生活在農村的中學生,接觸的是一個較為廣闊的農村天地,相對于城鎮學生而言,接觸的寫作題材有許多差異,但是只要我們能好好地把握住農村中學作文教學的特有優勢――鄉土性,在指導思路上能始終貫穿一個“農”字,農村初中作文教學同樣能闖出一番新天地。換句話說,農村初中作文教學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

一、善于觀察,發現家鄉之美

1.善于觀察田野風光之美。農村田野風光是學生觀察、寫景的好題材。小麥抽穗、油菜開花、小麥孕果、菜地碧綠、山坡青綠……各具姿態風韻,形狀、色彩、生長過程,各具特色。春天百花盛開,生機盎然;夏天驕陽似火,熱人;秋天碩果累累,金黃一片;冬天寒風刺骨……只要老師能夠適時引導學生就地取材,從平平常常的、熟視無睹的事物中,去發掘事物的形式美與內在美,能激發學生對家鄉熱愛之情。

2.善于欣賞自然景觀之美。讓學生欣賞自然景觀,指導學生寫家鄉的一處喜歡的景物,就要抓住景物的特點細致描寫。首先要明確寫作目標:一是寫家鄉的一處景物;二是抓住景物特點細致描寫;三是哪處景物是你喜歡的。這樣學生就明確了“寫什么,怎樣寫,為什么寫”。

3.善于發現農家新居之美。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給農村帶來了無限生機。要反映家鄉的發展變化,不能說大話、空話,而要采集實實在在的事物,去反映家鄉富了、變了,要以小見大。一幢幢新式農家小樓或掩映于青山之中,或鑲嵌于阡陌田園之間,廳前小果園、后院依青山,配套一間標準廚房、一欄豬、一沼氣池、一沖水式廁所、一衛生澡堂,這就是現代新農村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觀察農家園,描繪農家美,激起愛家鄉之情,寫作中更能表達真情實感。

二、體驗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1.親身體驗,積累素材。如今的農村生活條件大多都很好,不少孩子也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也常常不讓孩子到田間地頭東跑西摸。因此,許多學生寫勞動,只言片語,寫不實在,寫不生動。我通過讓學生幫家人種菜、翻地、澆水、施肥、種田、割麥等一系列勞作,讓他們親自體驗勞動的辛苦,感悟“粒粒皆辛苦”背后的艱辛,從而獲取豐富的作文素材,同時學習父母勤勞純樸的好品質。

2.學農民智慧,選取素材。作文要善于選材,選取有特色的材料,寫有特色的作文。“清明前后,種瓜種豆”就概括了栽種的規律;“鋤頭下面一層水”,講的是天旱,地里莊稼無草也要鋤,因為切斷了土壤中的農作物的毛細管,可以防止水分蒸發的科學道理;大雪勿施肥,冬天大雪時不能給麥苗施肥,因為大雪蓋麥有利于麥苗過冬,施肥會加快大雪的融化。這些經過農民長期積累而來的智慧,就要讓學生邊學邊做,邊想邊記,從親身感受中,表達贊賞之意。

3.躬身實踐,培養興趣。寫勞動,就要讓學生親自去體驗,不能任其自由“發揮”,造成害怕作文的負面心理。通過讓學生親手做,出力流汗,得到勞動果實,他們才會感到香甜、感到寶貴。像種黃瓜、番茄等等,學生會天天盼、天天看,期望親手種下的作物早日開花、結果。對這樣的素材,學生饒有興趣,作文才會有物有情。

三、了解鄉情,抒發真情實感

1.了解鄉情之濃。農家人純樸、勤勞、善良,與鄰里和睦相處的故事比比皆是。像趕農時、互幫搶農活、鄉鄰間的茶會、修橋筑路、出資出力等等。讓學生在觀察、采訪中收集這些題材,并通過班內、校內信息交流,比較出村與村、戶與戶間的大同小異,感受農家人的純情美。

篇8

關鍵詞:習作教學;模仿;鑒賞

“模仿可以說是創造的第一步。”(茅盾《大題小解》)我們生活中少不了各種模仿學習。

一、精選例文――仿寫的準備

只有選對了例文,以此為藍本進行模仿寫作,才能使學生的寫作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如《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第一自然段: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那數不清的山巒,道不盡的江河;郁郁蔥蔥的森林……無不展示著家鄉的壯麗與神奇,可以作為仿寫家鄉美景的例文。我們不但要精心挑選,善于利用課文的示范性對學生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而且在教學中一旦發現學生的“佳作”,就應該收藏起來。這個范文庫不斷累積,不斷翻新,才能不斷為學生提供“源頭活水”。

二、鑒賞例文――仿寫的前提

鑒賞范文,目的是著眼于吸取范文在構思立意、遣詞造句等方面。一定要在學生評析的基礎上分析、歸納、總結、引導。讓學生充分感知文本的特點,包括語言表達、修辭手法、篇章結構等。我們寫文章也要仿照這樣的結構寫家鄉的四季。通過這樣循序漸進的啟發引導,學生就可以直觀形象地感悟到例文的寫作特點。

三、仿中有寫

為提高課堂指導實效,我讓學生嘗試仿寫片段,交流時重點提醒學生不能簡單機械地“依葫蘆畫瓢”,有學生雖然模仿例文的寫作順序,但卻能仿照“例子”形成靈活運用的技能,如:1.運用描寫四季特點的優美詞語。如:花紅柳綠、百花爭艷、郁郁蔥蔥、秋高氣爽、碩果累累、銀裝素裹……2.抓住景物特點描寫。春天就要寫出花草樹木的生機勃勃,秋天就要寫出秋的收獲。3.恰當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會更加形象、生動。仿中有寫,以寫為主。

四、點評交流

仿寫的評講要注重兩方面:1.要有針對性。仿寫雖然有“模”可仿,但容易走進誤區,而且學生的基礎不一,習作中難免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講評時要針對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來讓學生議論、修改。2.表揚優秀習作。有的學生思維能力強,想象力豐富,寫作時,能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寫出別出心裁的文章,遇到這樣的習作,我們要大力表揚和鼓勵,激發學生的習作熱情,讓學生明確其努力方向。

總之,從課文的片段開始仿寫訓練,有助于消除學生作文的恐懼感,拉近讀與寫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將其運用于寫作,就能在作文實踐中為三年級作文仿寫點亮一盞燈。

篇9

關鍵詞:小學;作文;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218-01

作文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處于重要的地位,對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有著深遠的影響。但是,在小學作文課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基礎知識限制及生活閱歷的影響,有效性教學活動開展的并不理想,影響了學生語文成績的進步。本文將結合小學作文課的教學實踐,就作文課的有效性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出建議。

一、以情感作為突破口,提高小學作文課教學的有效性

情感是文章的靈魂。古往今來,任何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名篇,無論是抒

情的,言志,還針砭時弊的,都是蘊含著作者濃郁的情感,作者把對國家的熱愛,對朋友的關懷,體現在字里行間。否則,文章就是言之無物的,很難激發讀者閱讀熱情,更談不到引發讀者的共鳴了。在小學作文課開展有效性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對此應該引起充分重視。避免空洞,言之無物作文的出現。例如:在學習小學課文《十里長街送總理》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結合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在作文的寫作過程中舒服真實感情,把自己的真實感受體現在作文的字里行間。小學生思想單純,心靈潔凈,對于情感感知十分的敏感,為優秀作文的產生創造的條件。但是,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限制,在情感的認知方面還是存在著瑕疵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在寫作過程中情感的表達。為此,教師在以情感作為突破口,提高小學作文課的有效性教學活動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做好示范工作,緊密結合《十里長街送總理》,把作品中蘊含的深刻情感闡述出來,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同時深刻理解當時的人們在送總理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深深的思念和濃濃的悲傷。另一方面,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學生身邊的人和事作為切入點,促進小學生寫作過程中情感的表達,如以《我思念…》作為題目等。這樣不僅能夠深刻挖掘小學生心理深處的情感因素,同時,由于是寫自己身邊曾經的發生故事,小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也能夠得心應手,避免在寫作文的過程中無從下筆情況出現。以情感作為突破口,結合教材及學生生活實際進行寫作,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促進小學作文有效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

二、問題教學是提高小學作文有效性教學的重要手段

問題教學是一種新興的教學理念,是以問題作為切入點,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為目標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教學質量有根本性的改變。在提高小學作文課有效性教學過程中,問題教學也能夠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眾所周知,小學生是好奇心比較強的群體,興趣在小學生的教學過程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只有小學生對于作文課的教學內容充滿了好奇,并且產生探索的欲望,那么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小學作文有效性教學會動的順利展開。例如:在學習小學課文《丑小鴨》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就丑小鴨的演變過程設置諸多,以便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學生的興趣。問題可以包括多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可以以丑小鴨的心路作為線索,啟發學生分析丑小鴨羨慕什么,驚奇什么、喜歡什么,及丑小鴨終于變為白天鵝以后,丑小鴨的心理會出現怎么樣的變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對丑小鴨處境提出問題,為什么其他的小鴨都不喜歡丑小鴨,丑小鴨變成白天鵝以后,其他小鴨應該有怎么樣的表現。借助諸如此類的問題,能夠有效的開發小學生的探索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積極性,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進行總結,鼓勵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把自己的愿望通過寫作的形式展示出來。題目可以命題的,也可以是學生自擬的,如《假如我是丑小鴨》,《丑小鴨變美之后..》等。通過問題教學,不僅能夠活躍課堂的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語文教學質量有明顯的提高,同時,問題教學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開發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作文水平有明顯的進步,為小學作文課有效性教學活動的展開創造條件。

三、利用仿寫提高小學作文課教學有效性

模仿在教學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成績的提高。在小學作文有效性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仿寫也提高小學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能夠轉變小學作文課效率低下的現象。在利用仿寫提高小學作文課有效性過程中,深刻理解教材中課文內容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仿寫能否成功的關鍵。小學生只有對仿寫的課文的結構、寫作手法等有充分的認知,才能夠在仿寫的過程中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例如:在小學課文《我愛故鄉的楊梅》的仿寫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原著的寫作風格及表現手法進行充分的闡述,以便學生在仿寫的過程有跡可循,避免無從下手的情況的出現。《我愛故鄉的楊梅》是著名作家佚名的作品,文章不僅語言優美、簡潔、樸實無華。并且層次分明,描寫入微。充分的表達了作者對于家鄉的思念和熱愛。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也可以選擇一些自己熟悉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作為描寫的對象,如《我愛家鄉的甜桃》,《我愛家鄉的蘋果》等,也可以選擇標志性的事物進行描寫,如《我愛松花江》等。無論是采取何種的景物進行仿寫,只要能夠把自己對于家鄉的熱愛充分的表達出來,就達到了仿寫的教學目標了。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為提高小學作文課的有效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總結

總之,在小學作文課教學過程中開展有效性探究,能夠有效的提高作為課的教學質量,也是新課標對于作文課提出的客觀要求。

參考文獻:

篇10

寫作素質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8A-

0069-02

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寫作是指經過人的思考和語言組織,運用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過程。從這個定義來看,作文的質量取決于個體的思想情感、語言素材和表達邏輯三者的結合程度,任何一點的缺失都會影響作文質量。小學生的思想情感、語言素材和表達邏輯都是“有限的”,為此,啟蒙教學階段的小學作文,必須本著“化難為易、分層推進、整體貫通”的原則進行總體規劃,將作文教學分散于課文,布局于年級,依托于文體,從而讓學生在有序施教中提升作文素養。

一、分散于課文,化難為易

傳統的作文教學,往往采取“集中式”的教學模式。首先,確定作文題目,指導學生審題;其次,提供作文思路,選取作文素材;最后,學生草稿謄寫,教師批改評講。對于大多數小學生來說,這是一個漫長而煎熬的寫作過程,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作文指導不僅不利于學生作文能力的提升,還會給學生帶來心理恐懼,造成寫作能力發展的滯后。為此,教材理應重構作文教學的思路,本著有利于學生的終生發展、興趣萌發和能力提高的原則,分散作文教學的難點,減緩作文教學的坡度,圍繞著作文中的一個點進行小范圍、短篇幅的寫作練習,從而破解當下“行遠自必邇,登高必自卑”的作文教學尷尬。

例如第六冊蘇教版語文教材中,編寫組在第一單元安排的作文內容是“我的家鄉”“家鄉的變化”兩個主題,這個作文題目對于剛步入作文領域的小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那么如何化解學生的“難點”呢?當教師以“分散于課文”的視角去組織教學時,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一單元的《荷花》《珍珠泉》分別從不同角度描寫家鄉的景物。教師在教學《荷花》時,可以引領學生把握荷花的三種形態,并能指導運用“有的……有的……還有的……”句式進行寫作練習;在教學《珍珠泉》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把握有關珍珠泉的靜態描法,并抓住其“綠”“深”“清”“幽”的特點,讓學生學會描寫的策略。總之,將作文的關注點分散于課文,化難為易逐個擊破,有利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習得作文的技能。

二、布局于年級,分層推進

布局于年級就是指作文教學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根據年級進行整體的統籌安排。具體地說,在低年級設立“寫話”練習,通過指導與練習“寫話”,幫助學生習得“用一句話形容當時的心情”“用一句話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一句話描述一個事件”“用一句話贊美一個景物”等技能;中年級要設立“小練筆”練習,即通過“小練筆”活動,幫助學生掌握“用一些語句描述正在發生的事”“用一些語句表述自己的心情”“用一些語句闡明自己的想法”等;高年級階段,要加強學生對生活、自然、社會的觀察深度,并努力幫助他們用簡明扼要的語句表現這些觀察所得。

例如四年級階段的“小練筆”教學,為了讓學生有效參與“小練筆”,首先筆者選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我最喜愛的游戲”;然后圍繞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層層推進――“我喜歡什么”“喜歡這種游戲的哪一方面”“我是如何操作的”“我在游戲過程中的心情”,讓學生在這層層推進的過程,漸漸地領會到作文敘述的“序列”;接著,筆者在學生有序敘述的基礎上,再次融入“修辭”“說明”等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這層層推進中掌握作文的技法。而到了五、六年級時,就要在“小練筆”的基礎上,增加“學生對生活、自然和社會深度觀察”的訓練,如第九冊“寫一件親身經歷的事”的習作練習。在指導時,首先幫助學生從記憶庫里選取一件親身經歷的事,接著引導學生提煉這個“親身經歷”――“這次經歷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從這次經歷中我們學到什么”“如果再次讓你經歷這個過程,你又會怎樣做”“我們該如何表述這次經歷”……通過層層引導,幫助學生打磨和深入寫作技能,從而走進作文“深度的世界”。

三、依托于文本,整體貫通

文章的形式多種多樣,有賦、有論、有情;有小說、有散文、有報道……這形式多樣的特性決定了作文也必須有多種的形式,決定了教學就必須有“整體貫通、文體兼容”的思想。如果教學僅僅圍繞教材,局限于文體的單一性,勢必扼殺學生心靈的感動、話語的吐灑,為此要依托于文體整體的特征,統籌安排。

首先,教師可以從文章表達的方法層面進行指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的基礎上,幫助他們領悟文本的寫作方法,區別各種寫作方法的異同,并能從中確立適合自己的表達方法。其次,教師可以從典型段落的構造層面進行指導。段落結構是文章的基礎,好的段落往往會為文章增色許多,不好的段落會使文章黯然失色,所以在指導學生作文時,教師應根據典型段落的構造來幫助學生進行謀篇布局,使他們習得相應的布局本領。再次,教師可以從提煉文章思想的層面進行指導。文章是語言與思想的有效結合,離開了語言,文章就是無水之洋;離開了思想,文章就是無魂之人。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文指導時,應根據每篇文章的主題思想,引領學生理解、領悟其中的內涵,進而幫助他們提煉屬于自己的主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