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語文作文范文

時間:2023-04-06 05:27: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四年級下冊語文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四年級下冊語文作文

篇1

什么是生命?一生無所事事,碌碌無為虛度的年華是生命,不懈努力,使自己的人生大放異彩也是生命。要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我們應該選擇前者,平庸無為,還是選擇后者,驚世核俗呢?

你瞧,身殘志堅的盲姑娘安靜,因為不自暴自棄,樂觀面對生活,創造了種種不可思議的奇跡;還有琳達一家人,都已經或是準備為盲人捐獻角膜,讓自己的死更有意義;就連飛蛾求生、磚縫中長出瓜苗、靜聽自己的心跳這三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讓我們明白:生命固然短暫,但是只要我們不懈努力,就能讓生命的價值擴大到無限......

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珍愛生命,用實際行動來讓生命更加有意義。例如,在學校認真聽課,積極發言,做作業不能粗枝大葉,認真完成老師分配的任務。在社會中,我們要積極傳播安全意識,還要多多幫助有困難的人。而在家里,我們要孝敬長輩,幫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讓大人操心。

現在,世界上還有許多碌碌無為的人。生命是短暫的,請熱愛生命,讓生命大放光彩吧!

篇2

我從小就喜歡看魯濱孫漂流記這本書,我被魯濱孫頑強的精神所折服,同樣我從小就想像魯濱孫一樣去到荒島上生活一段時間,在大自然里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去生活,那該多么美妙啊!

終于有一天,魯濱孫在我夢里知到了我的愿望,昨天夢里,他來到了我的夢里,他說他要帶我去當初生活的荒島上體驗一天(更準確的是一晚上,因為是在夢里嘛),到了這里,我才知道這個荒島并不是像我想的那樣,雖然那里確實很美,但魯濱孫卻說我們在這不能玩耍,只有干活才能保證字自己不會被餓死的,我和魯濱孫一起干了一天的活,把我都累的走不動道了。

從夢里回到了家,我才知道了魯濱孫在荒島上是多么艱苦,從此以后我更加佩服魯濱遜了。

篇3

寫好文

——記敘文如何選材

訓練目標:

1、通過指導與訓練,讓學生掌握一些記敘文選材的方法。

2、引導學生從家庭、校園、社會、自然中尋找好材料,從生活的點滴中選擇材料。

3、變“學得”為“習得”,讓學生在“練”中增強信心,提高寫作的興趣和選材的能力。

訓練重難點:

掌握一些記敘文選材的方法并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選材能力。

課時建議: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對話導入:

文章是由材料組成的,沒有材料,就等于沒有砌墻的泥沙。不少同學怕寫作文,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什么材料可寫。所以,我們必須首先解決材料問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嘛。那么,文章的材料從哪里來呢?為什么有些同學面對各種命題總能應對自如呢?關鍵就在于我們平時是否能認真收集積累素材,并且努力掌握寫作技巧。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討一下記敘文如何選材。

師:許多同學寫到“尋找友情”就是小誤會失去朋友,幾天或幾年后后悔了,又和好了,最后尋到了友情;寫到“尋找母愛(父愛)”,就只記得小學的時候,母親或父親對我嚴厲,不疼我,一天夜里,我生病發燒,父親(母親)背著我去醫院,感動之余我尋到了母愛(父愛)等;寫師生情,就是帶病給我們上課,深夜加班批改作業之類的材料。選材不準、不實、不新,就會讓閱卷老師不理不睬。因此,我們只有走進生活,慧眼識珠,采擷亮點,發掘新意,才能寫出具有創意的美文來。

二、什么是選材:選材,就是根據主題的需要,有目的的選擇恰當的材料來表現主題,使文章產生最好的效果。

三、作文如何選材:

1、材料要真實。

(1)、來源于真實的生活,(2)、符合真實的生活,(3)、合乎生活的情理,經得住思考的檢驗。

例:(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是作者以自己的童年生活為題材來進行寫作的;(2)《最后一課》也是作者根據普魯士軍隊侵占法國逼迫法國阿爾薩斯和洛林的人們學習德語為背景來創作的。

訓練:1、以“說說咱們班”為題進行選材。

材料一:咱們班老師優秀,個個都是教書育人的楷模;咱們班的學生勤奮,人人都是刻苦學習的典型;咱們班班風良好,次次受到學校的表彰。

材料二:咱們班有“族”?!八梢蛔濉保客硖魺粢箲?,鏖戰“題?!?,白天卻云里霧里,昏昏欲睡;“神侃一族”,課間“猛侃”,飯后“神侃”,寢室熄燈后“瞎侃”;“追星一族”,將明星貼畫貼在課桌上、書本上、筆記本上,對明星的軼聞趣聞津津樂道……“語文一族”,“數學一族”等也各有特點。

理由:第一則材料存在著美化人物、編造故事的毛病,缺乏感染力;第二則材料原汁原味,真實可信,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量。

2、材料要具體。

(1)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發展、、結局清清楚楚,甚至當時人物的言行舉止、音容笑貌、富有個性的特征以及環境氛圍都很清楚。(2)材料中包含有具體的思想和情感。

例:《最后一課》發生的時間是早晨,地點是韓麥爾先生的小院子,人物是“我”、韓麥爾先生以及鎮上的人們,事件的起因是普魯士軍隊逼迫法國人民學德語,發展是“我”和大家在最后一課中的表現和感受,和結局是韓麥爾先生寫下“法蘭西萬歲”后宣布散學。

訓練:2、學生以“家鄉的變化”為話題進行選材。

材料一:我所在的城市發生了巨大變化:新修了一條公路,交通更便利了;興建了一個大型農貿市場,生意更興隆了;興建了一個文化娛樂中心,人們的精神生活更豐富了。

材料二:十年來,我家搬了三次家。第一次搬進“二室一長廳”,極差的居住條件帶來了許多的不便;第二次搬進了真正的“二室一廳”,比原來的房子好多了,可時間一長,一連串的問題也相繼涌來;第三次爸爸從單位買了“三室一廳”的住房,房子既寬敞又明亮……

理由:第一則材料是較大的事件,往往會因感受不深寫得膚淺空洞;第二則材料由于視點集中,容易寫出具體的內容和真實的感受。

3、材料要深刻。

(1)

、具有代表性,能深刻地表達中心,揭示主旨。

例:《最后一課》通過一個小孩子對學習法語的轉變來表達出戰爭給法國人民帶來的災難、痛苦以及法國人民對祖國的愛,用小事情來反映重大的愛國主題,以小見大。

訓練:3、學生以“生日”為話題進行選材。

材料一:生日那天爸爸媽媽送給我夢寐以求的禮物;老師送給我祝福的話語;同學們為我開生日晚會,遠方的朋友也給我發來了祝福的短信。我感覺到好溫暖好幸福。

材料二:不知從何時起,學校里刮起了一股風——給過生日的同學送禮物。今天是好朋友的生日,我不知怎么辦才好。送吧,這個月為給同學送禮物借了好幾回錢了;不送吧,又不好意思。我感到很困惑。同學過生日,送禮物既浪費錢財,又耽誤學習,這是何苦呢?為什么社會上的“人情風”竟刮到校園里來了呢?

理由:第一則材料表現了親情、友情、師生情的美好,立意健康,但不夠深刻;第二則材料通過一個小事件反映了一個大主題——人情之風不可長,能引發讀者深深的思考。

4、材料要新穎。

(1)

新鮮(2)獨特(3)與眾不同。

例:(1)、《最后一課》通過一個小孩子對學習法語的轉變來表達出戰爭給法國人民帶來的災難、痛苦以及法國人民對祖國的愛,用小事情來反映重大的愛國主題,以小見大。(2)、《散步》以一家人的散步來表達尊老愛幼的重大主題,以小見大?!独贤酢珐p《羚羊木雕》﹑《散步》等等,無不是寫平凡人生,小人小事的,但是讀起來卻十分深入人心??梢姟捌狡降攀钦妗?。

訓練:4、學生以“幸?!睘樵掝}進行選材。

材料一:我不小心摔折了腿,不能去上學,心里十分煩悶。后來很多親戚輪流來看我,同學們也每天抽時間陪伴我,還給我補課,我感覺到很幸福。

材料二:班主任的晚自習上,大家都在抄黑板上的作業,我這個坐在最后一排的差生,眼睛近視沒法抄,于是向前面的同學“借光”,被班主任發現了。班主任罰我站在講臺旁邊抄,我回到座位上,同桌的難兄難弟一邊抄我的,一邊說“你真幸福,這么快就抄完了,要是我也被罰上去抄就好了!”看著我第一次抄得這么完整的作業本,聽到同桌的羨慕的聲音,我的心頭涌起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幸福和滿足。

理由:第一則材料屬于“你有我有全都有”的陳舊材料,很難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第二則材料以幸福寫不幸,以樂境寫哀情,反映了教師歧視差生的現象,視角獨特,吸引人耳目。

四、實戰演練場:請以“微笑”為題,文體不限,自由選材,不少于600字。

教師解析:“微笑”這個話題,對于我們來說,實在太熟悉了,我們只有采取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策略,文章才能脫穎而出。有三種方法可以助我們成功:一是選取細小的角度,抓住微笑的瞬間,折射人物的情感。可以以一個微笑的瞬間引出一段美好的回憶,也可以以幾個微笑的畫面串起一個感人的故事,不管選取何種內容,傳神的肖像描寫必不可少。我們寫作時要讓景隨情出,情因景生,要運用多種修辭,讓笑容變得搖曳多姿,讓讀者從笑容里窺探到人物的美好性情。二是刻畫微笑的感受,記錄心靈的波瀾。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不可能一帆風順。有笑容也會有淚水,有歡樂也會有傷心。我們應該挑選那些富于表現力的、波瀾曲折的情節,寫出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最美的笑容往往是存在于誤會解除的那些日子,存在于歷經周折后獲得成功的那一瞬間,存在于遭遇失敗后獲得別人理解的那一時刻,這些微笑才美不勝收,讓人心生羨慕。三是選取新穎的內容,增添創新的色彩。這些文章往往具有故事性強、適用范圍廣等特點,可以嘗試用日記、小故事、童話、戲劇等形式寫作。

師引導1:圍繞“微笑”我們可以怎樣選材呢?

題目:微笑

審題:寫“笑”,而且是“微”笑。微笑就是輕微地笑;輕微的笑。

立意:1、誰的微笑

2、怎樣的微笑

……

師引導2:立意相同:媽媽的微笑

如何選材?

請同學們動筆寫一寫:“媽媽在________________(時候)對____(誰)微笑,這個微笑讓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同學們小組說一說,和其他同學分享一下,比一比誰的選材更好。

學生可能的答案:媽媽見到孩子懂事臉上呈現的微笑

新生兒出生時媽媽的微笑

媽媽在我考試沒考好后安慰與鼓勵的微笑

媽媽在我生病時給我勇氣的微笑

總結課堂

作文在“選材”方面的得分要訣是:“材料豐富,精當具體”。從這次作文的訓練效果來看,比過去有了很大的進步。但要選出真實、典型、新穎的題材,還需要大家留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布置作業:請以“微笑”為題,文體不限,自由選材,不少于600字。

(寫在作文本上)

六、板書設計:

選材要點:

1、真實。

2、具體。

篇4

四(3)四(4)  鄭亞杰

一、試題分析

這次四年級的語文試題共100分,四個大題,基本上是十一個題型。有看拼音寫詞語、選擇準確的讀音、加偏旁組新字、修改病句、選詞填空、按要求寫句子、判斷對錯、按課文內容完成、課外閱讀考察、閱讀和作文。

命題的形式多樣,并體現了新穎性和靈活性,能夠照顧絕大部分學生,且考察孩子們的多樣語文素養。題目容量適中,絕大部分題型都是課文中或平時訓練中所接觸過的,為學生應知應會的,如看拼音寫詞語,選擇準確的讀音,按課文內容填空等。

二、卷面分析

兩個班參加考試的107人。四三班平均分98.3,優秀率62.75%;四四班平均分100.08,優秀率70%;兩個班及格率都達到100%。成績略感安慰。但仍有以下問題:

(一)看拼音,寫詞語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書寫水平,在田字格中怎樣才能按部首準確、均勻地書寫書寫??傮w來看本題的得分率較高,約95%左右。失分原因主要在于學生不能準確書寫,出現錯字現象,

(二)加偏旁組新字后組詞

這道題人均失分1分?!皧J”+偏旁,多數孩子沒能準確把握“渙”“煥”兩個字的區別,導致混淆,造成失分。主要在于積累少、記得不牢靠。

(三)修改病句

一考察關聯詞的搭配,二考察詞語的正確使用。究其原因:題比較靈活,此類題訓練少。所以日常教學中應該著重強調句子成分的劃分及句子的構成。

(四)判斷對錯

此題考察了三字詞、文言文注釋、課文內容理解以及生字的正確書寫四個方面。從其作答來看掌握的還是不錯的,僅僅出現個別錯誤現象,應增強日常教學中的訓練。

另一判斷對錯,考察了孩子們對四年級下冊推薦書目《十萬個為什么》的閱讀情況。以此種方式提醒孩子們閱讀的重要性,敦促其堅持閱讀的良好習慣,非常好!

(五)閱讀短文

第(一)部分課內閱讀的題目不難,且基本上都是課堂上的訓練點。第(二)部分閱讀為課本閱讀鏈接中的文章,學生較熟悉,但卻因此“輕敵”——不細致讀文章內容、馬虎審題,造成失分??梢娖匠=虒W中,應增強課外閱讀及其歸納總結概括水平的訓練,并且形成良好的做題習慣。

(六)作文

本題絕大部分學生寫的不錯,句子通順,字跡清楚,書寫也很認真,題目擬的很恰當,也能夠描寫出自己想象的內容。但仍然存有以下問題:

(1)審題不清,習作要求不明確。有些學生沒仔細讀下面的要求,寫背了題。還有的題目寫對了,卻沒理解要求,寫成了別的童話故事。

(2)個別學生還達不到本年級段習作的基本要求:習作內容不充實,三言兩語極其簡單的完成習作,語言表達不清晰,語句不夠通順,有明顯的語病。

(3)個別學生語文基礎知識不扎實,錯字率高,標點應用不準確。

三、閱卷疑惑及發現亮點

1、修改病句分值較小,每句一分。但第二個句子卻出現了兩處錯誤,不合常理;

2、針對《天窗》短文提問,這道題放在了第二的位置。導致學生答此題時還未發現后續出題情況,因此和后題出現重復,沒能很好地考察到他們的思考和提問能力;

3、亮點有二:一是按要求寫句子沒有像以往一樣聚集一起,而是零散了分布在基礎題和閱讀題中。這樣可以更好地讓短文閱讀引導應用。二是以判斷對錯的形式考察課外閱讀,算是提醒、算是督促、算是檢測,手段高明!

四、努力方向及措施

1、增強寫字教學,嚴格要求,扎實訓練堅持不懈,要讓學生把字寫準確、工整和規范。

2、繼續增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訓練,為了學生的今后發展,必須夯實基礎。對縮句、改比喻句、擬人句除多讀懂的方法,還要多練習,多鞏固。

篇5

王 良

這個學期我擔任部編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語文教學工作,這是新教材。所以我深深地知道自己肩上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教育教學方法是否適當,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甚至會影響到每一個學生今后的發展。因此,我一直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同伴學習。經過一個學期的不懈努力,終于取得了一些收獲?;厥渍麄€過程,我感慨萬千,有苦也有樂,對于部編四年下冊語文的教學,我總結如下:

一、整體把握教材,教學游刃有余。

本冊共有課文27篇,其中精讀課文20篇,略讀課文7篇。每組教材包括導語、課文和語文園地三大部分。附錄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會認的字;生字表,要求會寫的字;詞語表。教材共八個專題。它們依次是:鄉村生活、科技成就、輕叩詩歌的大門、作家筆下的動物、走遍千山萬水、學習把握長文章的主要內容、偉大的人物品格、奇妙的童話。每個專題人文內涵豐富,貼近兒童生活,體現時代特點,蘊涵教育價值。

二、識字是學好語文的基礎。

本冊書一共有250個生字,所以識字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語文的學習有許多境界,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起點,那就是牢固的語言基礎知識。《課程標準》不斷地對語文教學提出要求,但萬變未變對學生基礎知識的考查。因此,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考察是重中之重,那就是在把話說得好之前先把話說得對,其中包括把音發準,把字寫對,把句子寫通順,培養良好的語感。

三、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好勝心強的特點,實行小組競爭機制,評選出學習認真的好學生,獎以花朵、笑臉,以此促進學生自覺的學習,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每天在早讀和中午練字的時間里,安排兩位學生當“小老師”負責早讀和中午練字的情況。一位安排讀的內容,一位邊讀邊在下面轉著看,以免有些學生開小差。以此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朗讀能力。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學生朗讀能力提高了,課文讀熟了,上課的熱情自然就高漲了,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自我組織能力。

四、理解句子,為理解課準備。

學生能不能很好的理解課文,最關鍵是要理解句子。本單元出現的句子有:比喻句、擬人句、排比句、夸張句、反問句。在教學句子的時候,要讓學生充分地讀,朗讀、齊聲讀、默讀等多種形式,學生通過停頓、重音、表情,表現出對句子的理解。理解句子時,可以通過抓住關鍵詞語、聯系作者當時的心情、課文的中心思想等方法。課后練習,經常出現讓同學們照樣子寫句子,這時候就要學會觀察這是一個什么句子,讓后根據要求寫出另外一個句子。

規范學生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質量。發作業本時強調:表揚優秀的,有進步的,鼓勵作業差的學生向優秀學生學習。這樣,學生慢慢的開始對比了,開始競爭了,對老師作業上的批語重視了,書寫習慣也逐步向好的方向發展了。

五、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開展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比如“我國的世界遺產”“觀察”“中外童話”“成長故事”等,開發了一系列的語文教學資源,將課本內容改編成課本劇,豐富了學生的視野,并在學習習慣和學習動機上加強引導,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資料,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開展手抄報、班報活動,一月一個主題,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使學生廣闊的空間里學習語文使用語文。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有所獲。

六、激發學生習作熱情,熱愛寫作。

重視培養習作興趣,使學生樂于表達。加強習作與閱讀、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聯系。重視習作中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給學生提供展示寫作才能的機會。提高了學生的習作水平。

習作教學要在文從字順上即“通順”上下功夫,面上的要求,絕大多數同學 要達到的要求是“不少于350字的文從字順的作文,“通順”,即要按一定的順序寫,圍繞一個意思寫,句子沒有明顯的毛病。重點還是寫好記實文,要能表達自己的感受。

本冊書作文與老教材有很大的區別。主要體現在部編教材作文更加注重學生的創造力。比如第五單元和第八單元習作都是已想象為主。通過提供相關的詞語或圖畫,讓學生想象寫作文。

激發興趣的同時,還要讓學生知道怎么寫。通過問題引到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作文思維。比如說,寫一件事,我們可以提出什么人在什么時間和地點做了什么事情,他們說了什么,心理是怎么想的,有什么動作沒有……平時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可以強調一些寫作的方法,例如,總分總的結構,首尾呼應,開篇點題,學會給每段寫一個中心句,然后圍繞這句話來寫。多用一些修辭手法,例如比喻句、排比句、擬人句、夸張句讓文章更加生動形象。開始學會用一些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等使文章更加具體,有血有肉,解決學生作文容易空洞沒有內容的壞毛病。

七、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后的措施:

篇6

關鍵詞:閱讀 課堂滲透 課外興趣培養 英語日記

一.引言

在英語的課堂上往往可以感受到熱烈的課堂氣氛,聽到此起彼伏的英語聲音,從低年級到高年級聽、說都占據了英語課堂時間的很大一部分,而且學生對此也興趣盎然,而且教師也很多時候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聽說上面。然而,隨著知識的進一步加深,應用能力的進一步加強,無可避免學生的寫作能力都將提升到更為重要的地位。在《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語言技能分級標準里,關于寫的描述提到:“能根據圖片、詞語或詞句的提示,寫出簡單的語句?!盵1]對于教學進度緊張的英語課堂,教師又該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英語寫作的入門呢?面對這樣的現實情況,教師又將如何在鞏固聽說讀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寫作的能力呢?

二.課內閱讀和寫作相結合

1.閱讀滲透,培養語感

總所周知,英語課堂的教學時間是很緊湊的,教師該如何利用課堂時間來指導學生進行寫作的入門呢?語文的課堂給英語教師指引了一個方向:多閱讀培養語感。英語界的老前輩葛傳教授就曾提到:You ought to read very carefully. Not only very carefully, but also aloud, and that again and again till you know the passage by heart and write it as if it were your own.這足以說明熟讀成誦對寫作是多么的重要。然而教學又不可能一蹴而就,那怎樣既不耽誤教學,又不斷在課堂上滲透閱讀呢?在日常的教學中,筆者往往嘗試將閱讀變化成各種形式,如:各種各樣的小詩,各種各樣的歌曲,各種各樣的游戲等等,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

而其中的猜謎游戲是學生最為喜歡的,如在廣州版小學英語的三年級下學期unit11中,學習的重點是animals,如果教師僅僅是直接呈現單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往往不高。筆者就設計了一個猜謎的閱讀游戲:It is white. It has two long ears and red eyes. It can jump. What is it?不僅可以增加趣味性,而且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又如在廣州版四年級的下冊Module 1People中,同樣是猜謎,但是筆者就根據學生的水平加大了難度,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She has short hair and big eyes. She is tall and thin. She likes sports. Do you know who is she?“學生可以通過閱讀獲取信息,通過閱讀發現寫作中存在的問題?!盵2]

2.仿照例子,輕松寫作

有一句老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仿照范文是很好的開展寫作的第一步,在課堂上,英語教師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來練習作文,那英語教師怎樣才能更有效地開展作文的寫作呢?正如筆者上述所講,可以利用課堂上的資源來達到引導學生作文入門的目的。

上文提到的猜謎游戲,除了進行閱讀練習以外,筆者還嘗試讓學生通過閱讀來進行模仿創作?!捌叫袑懽鳎╬arallel writing)是一種模仿性寫作。練習中首先為學生提供范文,然后給出寫作提示?!盵3]在上面的例子中,筆者就讓學生模仿animals的謎語來寫寫自己的謎語,為減輕學生的畏難情緒,還采取了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生的積極性高,寫下了以下作品,盡管不是非常出彩,但是他們也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

They are black and white. They have black eyes. They are very heavy. They can climb the trees. They like bamboos.

They are very big. They are blue and white. They have long mouths and big bodies. They can swim. They like fish.

3.思維導圖輔助寫作

“思維導圖是用圖表來組織和闡述表達知識的工具是知識和思維過程的圖形化表征?!盵4]小學生的智力發展處于形象思維的階段,思維導圖具有直觀形象的優勢,因此筆者經常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開展寫作。如廣州版三年級下冊Module6Pets,學生初步學習如何描述一種動物,通過思維導圖,對句型進行歸納,為學生建構好寫作的腳手架。筆者在課堂上就是通過與學生共同討論完成了思維導圖,從而幫助學生完成了寫作任務。

三.課外寫作與作業相結合

1.改變作業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英語作業一般來說都是抄抄寫寫,對小學生來說

是比較枯燥的,缺乏吸引力,教師可以嘗試在布置作業方面作一些新的改革。學生

大多喜歡畫畫創作,因此筆者就嘗試布置學生根據課文的單詞和句子完成一個畫圖

并寫作。

篇7

一、立足生本,二度開發教材

已有教材是經過許多專家、教師多番論證、精心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而產生的,因而它的科學性、與課程標準的契合度是很高的。因此,作為教師,我們首先還是要尊重已有的教材。只不過,當遭遇教材中的內容主要面向城市兒童,不能滿足農民工子女的學習需要時,我們就需要對其進行適度的二次開發。

了解學生是二度開發教材的起點。農民工子女的情況比較復雜,需要教師去深入調查了解。一般而言,普遍的情況是:1. 孩子的課余生活單調:要么關門在家,不敢出去與人交流;要么游蕩在外,流連于不該去的公眾場所。2. 作為監護群體的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無法在學習上給予這些“候鳥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輔導和管理,并且由于工作時間比較長,極少與孩子們直面交流,親子之間溝通不足。而我們的品德教材中,設計了許多要求家長和孩子們共同完成的活動,這對于農民工子女來說,有些不切實際。

基于此,教師就需要以學生為本,或調整學習方式,或調整學習內容,以保障品德課程能夠有效實施,對學生的發展起到切實的促進作用。例如,《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下冊的《上超市》一課,目標是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付錢和購物。如果采用課外實踐活動設計,對于家里不給零花錢的農民工子女來說,難度不小。因此,我們就可以采用模擬訓練的方式。教師事先印刷小面額的“人民幣”,設置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模擬練習,學生們學起來興趣盎然。又如《品德與生活》第四冊《我和大師交朋友》,要求學生通過上網搜集資料、到課外書上找答案、向父母詢問等方式,了解大師的童年。民工子女家里只有幾本少得可憐的“小人書”,更別提上網了。大師離這些學生們實在太遠了。于是,我們就可借助學校春游、秋游的時機,組織學生實地參觀名人展覽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在聽導游介紹和看圖片展示后,學生們真切感受到:原來大師是真實存在的,大師就在我們眼前!

對于某些教學內容,我們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調整。例如,《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有篇課文是《這是我們的社區》。由于孩子們初來城市,根本沒有“社區”的概念?,F在租住的郊區民房,還是屬于村委會管理。對于他們來說,教材中的老年活動室、社區健身房、兒童閱覽室既陌生又遙遠。播放課件、圖片,引導學生了解城市社區生活,只會使學生產生羨慕情愫,而不會有共鳴,更無法開展活動。但我們可以對教材進行“偷梁換柱”:學生來自農村,“村委”比“社區”熟悉,“村長”比“社區主任”容易理解,因此可以多開展一些“這是我們的村委”之類的調查活動。

總之,要有效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我們就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立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條件,或改變學習方式,或改造學習內容,最終提升品德課程與教學的實效性。

二、立足校本,拓展開發課程

必須承認,教材中的內容是有限的,面對不斷變化、內容日益豐富的學生生活世界,顯然難以滿足當下兒童的學習需要。而對于農民工子女來說,他們更需要通過我們的品德課程與教學,服務生活,從而盡快適應城市的生活。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課程資源進行開發:

(一)融合校級特色資源

當前,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大部分教師都難以完全保證足夠的品德教學時間。為了克服這一困難,我們提倡適時調整教學順序,與學校的特色活動進行有效的結合。這樣,既避免了課程重復,又能保障品德教學的時間。例如,每年六月,我校都會舉行慶?!傲ひ弧眱和澋奈乃噮R演,屆時,學生們會穿著自己民族的特色服裝來參加演出?;诖?,我們就可以調整教學時間,將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好大一個家》中的《多彩的服飾》一課調整到這個時間段來展開教學,既配合了這一校級特色活動,更提升了這一課的教學實效。

(二)發現家庭特殊資源

每個家庭都是特殊的,而這正是孩子們能夠切身感受到的寶貴品德課程資源。尤其當某些家庭發生意外時,我們教師更應及時發現,抓住這一教育契機對學生展開愛心教育。例如,某班同學家中突然失火,將一切家當化為烏有。事發后的第二天,“我”就將消息告訴給學生。學生們二話不說,自發地踴躍捐款和捐物。盡管學生們的家庭都不富裕,很少有零花錢,但許多孩子依然拿出了自己最心愛的學習用品和書籍贈給這位同學。此時,再多的說教都不如行動有力。

(三)整合跨學科教學資源

具有綜合性的品德學科本身就具有與其他學科相互聯結的基礎。基于此,我們的教師要在教學中應努力拓展視野,實現跨學科的教學資源整合。例如,在教學《金色的秋天》一課時,我們就可以將品德教學與語文教學整合起來開展綜合性的活動: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觀察、收集資料,開展“誰不說我的家鄉好”系列活動;也可以開展小演講會“我說家鄉的秋天美”“家鄉的物產多又多”,還可以寫作文……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將音樂、語文和表演藝術都融合進來。在教學《秋天在哪里》《秋天的收獲》這兩課時,就可以利用音樂課上學的歌舞表演《金鈴鐺》《摘果子》《秋天》,在歌聲、表演中引領學生去發現和感受秋天的美麗,體驗秋收的喜悅。

(四)關注周邊自然資源

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指出,“環境的藝術化,是教育的一種手段?!蔽覀円詾?,充分關注學生生活的周圍情境,是當前拓展品德課程資源的重要途徑之一。例如,本校位于經濟發展迅速的開發區,處于許多大型企業的包圍之中,其中不乏許多知名的上市公司。許多學生家長,在這些企業中工作多年,這里就是他們的第二故鄉。在教學四年級下冊《我看家鄉新變化》時,我們特意組織學生參觀校園旁的大型知名企業,了解企業的發展狀況,去工廠、下車間,了解工人的工作情況,采訪身邊的勞動者,親自上機器操作。由于有許多孩子的父母就在這些企業中工作,因此這樣的活動既幫助學生了解了城鄉的變化巨大,更體會到了父母工作的辛勞,在激發學生們熱愛第二故鄉的同時,也滲透了感恩教育,可謂一舉多得。

篇8

【關鍵詞】單元整體觀 習作教學 讀寫結合 綜合聯動

關于習作教學,一線教師和從事研究的專家一直都在探索、實踐和研究,大家往往都是針對單篇單元習作進行教材研讀和教學思考,更多出現的是在一兩節課中對學生進行習作要求分析、素材選擇、方法練習等方面的指導,但對基于單元整體觀下的習作教學策略卻極少關注,本文就此開展了探尋。

一、化零為整,明確目標

綜觀人教版教材,每個單元都是以主題來劃分的,即同一個單元中每篇課文的主題都是一致的。我們認為,對于單元整體觀下的習作教學,教師要有“化零為整”的智慧。

要做好單元習作教學的整體設計,前提是深研教材,了解教材是怎樣依托文化主題來編排的,預設好單元習作教學目標。然后根據單元的習作目標,確定系統的習作訓練要求,讓學生在訓練中習得寫作技法,為單元習作奠定良好的習作基礎。

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該單元習作主題是“說明文”,單元習作目標是學生能運用閱讀中體會到的說明文表達方法練寫說明文,使學生在習作實踐中不斷提高表達能力,陶冶熱愛生活的情趣。在給該單元四篇課文和口語交際制定教學目標時,我們設計了如下習作訓練要求。

《鯨》:明確說明文用詞準確的特點;學習課文按幾個方面來描寫動物特點的方法;運用寫動物特點的說明方法學寫一段話;能用學到的說明方法練寫鯨的自述。

《松鼠》:通過對《鯨》和《松鼠》的比較,發現《松鼠》寫法的特點,明白《松鼠》的構段方式;學習《松鼠》仔細觀察、生動傳神的描寫方法,仿寫一種小動物。

《新型玻璃》:明確課文介紹新型玻璃采用“特點+用途”的構段方式;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段與段之間的銜接過渡;引導學生關注課文用詞準確、生動形象的表達特點;運用課文中“特點+用途”的介紹方式介紹一種自己“發明”的新型玻璃。

《假如沒有灰塵》:引導學生發現課文前3個自然段相同的構段方式;引導學生發現這篇說明文的語言特點;讓學生學習這篇說明文的構段方式和語言特點,從正反兩方面介紹一種事物。

口語交際:課前搜集、了解一些商品,豐富對商品推銷的認識,會閱讀說明書,能按照幾個方面有序地介紹一樣商品;設計一段廣告詞來介紹一樣商品。

交流平臺:能說出說明文的常用說明方法;能在課文中、習作中或課外找出使用了這些說明方法的例子;會使用學到的說明方法寫句子。

在單元系統教學時,始終明確習作教學目標,并在教學時落實好這些目標,能有效降低單元習作的難度。學生在學習運用說明方法介紹一樣事物時,一定能學得扎實,寫得輕松。

這樣的習作教學設計模式也可運用在單元導讀課上,使其變成導“寫”課。教師應當進行整體設計,讓學生主動從單元前的提示語中理出單元讀寫訓練的主題,真正提高單元習作教學的有效性。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時,在導“寫”課上,我們應從單元整組教學出發,思考:“學習這組課文,我們在單元系統教學時應該主要抓什么?關注什么?”然后師生共同形成如下的圖式。

總之,我們在導“寫”課上應該讓學生站在整體觀下感知單元,明確單元寫作目標,將單元主題作文的訓練要求落實到單元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從而達到“化零為整”的效果。

二、分散練筆,巧得技法

所謂單元整體觀下的分散練筆,就是教師在教學時立足每篇課文,多角度、全方位地與文本對話,尋找單元習作與課文教學的讀寫結合點,實施分散訓練,讓閱讀教學課成為學生單元習作的練習課。

(一)于情感觸動處練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胸懷習作意識,捕捉文章的“動情點”,以文本之情激活學生的內心體驗,豐富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可貴的沉默》時,當學生興趣盎然地學習了第1~9自然段,并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后,可以讓學生說說文中的孩子們會興奮地談論什么。然后,學生結合自身的體驗,寫寫父母在自己生日那天對自己表達的愛。這樣,讓學生以文本為據點拓展到生活,為自己的習作尋找到切合素材,激發了表達情感的聯系點,從而在表達中提升習作能力。

(二) 于所思所悟中練

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八組時,學完《扁鵲治病》,教師請學生寫下《跨越時空的對話》:如果蔡桓公就在你的眼前,你想對他說什么?學完《普羅米修斯》,讓學生寫下想對普羅米修斯說的話。再比如學習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后,可以寫寫讀后感,或者寫一寫對“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對的”這句話的理解;學完《魚游到了紙上》后,除了可以寫一寫讀后感,還可以寫一寫對聾啞青年的看法。這些都是為提升文本價值和深化對教材的理解而設計的練筆。

(三)于閱讀做題時練

教師可以利用課后習題、文中的“小泡泡”提示等來提升學生的單元習作能力。首先,文本中的“小泡泡”是一盞明燈,如果我們能利用“小泡泡”的提示,捕捉到語言文字的訓練點進行訓練,那我們就能提升學生的語言水平和語文能力。其次,課后的習題兼顧理解和表達,既是閱讀思考的重點,又是言語表達的訓練點。有些習題完全可以納入習作教學體系。如《人物描寫一組》的課后題:“小嘎子和胖墩兒分別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從課文的哪些地方體會出來的?”這其實就是讓學生通過尋找人物的動作體會人物的形象,學會通過人物動作描述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四)于拓展延伸點練

在教學留有極大想象空間的文章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或關注文本的背景,或鏈接到相關的事件,或引申到類似的現象,啟發學生進行想象, 讓他們在文中言而未盡之處或空白之處進行補白或續寫等,從而提高單元習作水平。除此之外,還可以從練筆主體角度設計書面表達。可以寫寫“對自己說”,還可以寫寫“對課文主人公或其他人物說”。如學了《尊嚴》《全神貫注》等課文,寫寫“我想對自己說”;學完《觸摸春天》,讓學生仿照《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給海倫寫一封信,寫寫自己在黑暗中的感受;學完《生命 生命》,讓學生給作者杏林子寫一封信,談談自己的感受等。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練寫,提高學生的片段習作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去感悟文本的語言表達方式,讓學生學習課文中規范、經典、生動、豐富的語言,發現課文的表達特點、構段方式等進行仿寫,在創寫中增強學生的單元習作能力。

三、多元聯動,整體融通

教師可以從單元整體出發,根據教材特點,多方聯動,讓學生在大量語文實踐中逐步積累語言材料,積淀習作素材,獲得習得方法,實現單元系統的整體融通。

(一)與課外閱讀聯動――拓寬習作訓練視野

在學完整組課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最喜歡的同主題或同主旨的文章進行閱讀,拓寬學生的習作訓練視野,加深學生對單元習作的理解。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人與動物”主題,我是這么組織課外閱讀教學的:首先,回顧主題,展示知識樹。讓學生回顧第七單元中四篇課文給大家留下了怎樣的感受,用一兩句話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教師在學生交流時板畫知識樹。接著,抓典型事例,提煉小標題。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本中的四篇文章和《同步閱讀》中的四個故事,想想這四篇文章是分別抓住哪些典型事例來表現主題的,列小標題并交流。然后,品典型事例,抒感。引導學生回顧課文中有哪些地方把動物當成人來進行描寫。出示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畫面,讓學生用抓典型事例的方法練寫。最后,推薦《有志氣有感情的狗》等相關主題的文章,延伸閱讀。

在與課外閱讀聯動時,還可以推薦不同文體的文章進行群文閱讀,也可以對不同年級教材特點,編制“年級推薦閱讀書目”,拓寬學生閱讀視野,積累單元寫作素材。

(二)與交流平動――總結習作訓練方法

教材在每個單元的“回顧?拓展”(低段稱之為“園地”)中,都會根據單元主題安排一個“交流平臺”(中段稱之為“我的發現”)。我們可以憑借 “我的發現”和“交流平臺”這兩個欄目,讓學生圍繞單元主題交流自己的發現、收獲與體會。如五年級下冊“回顧?拓展七”中的交流平臺,第一部分讓學生交流對哪個人物的印象最深,為什么會有這么深的印象。這其實是讓學生集中回顧、交流本單元描寫特點鮮明的人的方法。在第二部分,教材先舉例《“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中對王熙鳳語言、外貌、動作的描寫,把王熙鳳的性格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然后,讓學生總結在學習和運用描寫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是怎樣學習課文中寫人的方法表現人物特點的。這是對本單元寫人方法在學生習作中運用效果的檢測與點評。學生在賞析、討論、點評中優化了習作方法,提高了習作質量。

(三)與口語交際聯動――營造習作訓練氛圍

口語交際和習作聯動,可以營造習作訓練的氛圍。人教版各單元的口語交際大多是與習作安排在同一板塊,體現了“口語交際是習作的前提,習作是口語交際的延伸”這一理念。比如,我們是這樣教學習作課《父母的愛》:首先,學生觀看漫畫故事,說說自己想到的爸爸媽媽之間發生的往事;接著,回憶課文中感受深刻的地方,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口語交際中的幾則小故事;然后,讓學生暢談感悟并聯系生活中父母對我們的鼓勵關心,激起學生書寫的欲望;最后,學生落實書寫。因為交流過程中教師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的語言表達更為規范,充滿個性??梢哉f,將口語交際與習作結合起來,給習作提供了橋梁,降低了習作的難度。

(四)與綜合性學習聯動――充實習作訓練素材

平時,不少學生總覺得自己缺少寫作的素材。因此,我們可以單元主題為基點,開展各種豐富多樣的單元綜合性學習活動,豐富學生的體驗,充實學生的習作訓練素材。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首篇課文《翠鳥》的課后就安排了一項綜合性學習,讓學生開展一次調查周圍環境的活動。筆者設計了一張調查小報告,小報告中包括調查時間、調查地點、調查人員、調查內容、調查感受和建議,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去開展這項實踐活動。經過觀察、體驗,學生對環境保護有了自己的思考,為單元習作積累了豐富、真實的寫作素材,《永安溪的哭泣》《十年后的家鄉》等習作也順利完成。有的單元如果沒有安排綜合性學習活動,教師可以有側重地在課文學習時布置綜合性、實踐性的作業。

教材是很重要的教學資源。如果我們能在單元整體觀下發揮教材資源的整體優勢和效能,將單元習作目標有意識地進行分解,在單元的系統教學中一以貫之,單元習作教學必定能舉重若輕、花開似錦!

參考文獻:

[1]徐維娜.圍繞“單元主題”進行習作訓練的嘗試――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習作教學為例[J].語文知識,2016,(6):91-94.

[2]崔蕾.基于單元整體觀照,優化教材習作指導――芻議單元整體教學背景下習作教學的有效策略[J].教育視界,2015,(10):23-25.

[3]賀蕾.單元整組兼顧下的讀寫融合的實踐與探索――以五下第二組課文為例淺談讀寫融合的有效策略[J].作文教學研究,2014,(3):19-22.

篇9

【關鍵詞】觀察情境;想象情境;細心批改;評價鼓勵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最深的體會就是學生寫起作文最吃力,就連成績好的學生也害怕寫作文,這也是所有語文教師覺得困惑的問題。寫話是作文的基礎和開始,對語文教學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我們必須正確對待。

事實證明,我們小學生學習語文最怕的就是寫話。大多數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口語表達較差,寫話時無話可說或語句不通順、條理不清現象嚴重。每當上寫話課時,總有一大部分學生寫不出來或是只能寫一、兩句話。針對這一特點,我嘗試著采取了一些做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雖不能說取得多大的成績,但確實是有一定的效果。

一、創設觀察情境 培養觀察力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起點,是邁向創新的第一步。對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認真細致地觀察,才能對事物有全面細致的了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真實感人。所以在寫話教學中,首先要重視培養學生自主觀察的能力,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寫一處游覽、玩過的地方”,很多同學只能簡單的說出自己去過的地方有那些景物,卻不能具體描繪每一景點,說明他們并沒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對此,我安排學生到公園或廣場去看一看、玩一玩,把自己看到的、玩過的清楚的記下來,回來后說給大家聽。果然,學生能說出自己最喜歡的景點的突出特點,經過互相評議、修改,寫出的文章內容生動了許多。

由此可見,課堂上教師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和比較,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還使學生在頭腦中積累了豐富的想象,學生有了大量的寫作素材,寫起文章來就不覺得難了。

二、創設想象情境 激發想象

有位詩人曾說過:“想象是創造力”,人的想象過程,就是創造力的發展過程。想象越發展越有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寫話教學是發展學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課堂上,教師應積極創造想象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努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

1、訓練思維 注重想象。

寫話教學在進行思維訓練時更要注重想象力的培養。如四年級下冊的“開心日記”《我的理想》這節寫話課上,,通過學習例文,啟發學生說出“你最大的理想是什么?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愿望?為實現這個愿望你該怎么做?……”先讓學生分組展開討論,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伙伴,互說互評,把自己的想法具體地講出來,學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啟發、相互溝通、相互學習,使想象更充實、更完善,為每一位學生尤其是中、下等生提供了充分表現的機會、創作的機會,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激起學生的寫話興趣,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描繪出五彩繽紛的生活場景,從而對生活充滿信心。

2、培養想象 訓練能力。

在寫話教學中,教師要經常為學生創造激發想象的情境,啟發學生寫想象作文,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想象作文是拓寬學生思路的有效形式。作文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倡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讓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樂寫的的文章,把自己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無所顧忌地用各種寫法表達出來,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例如四年級下冊的想象作文《假如我是……》,每個人的心里都蘊藏著一個個美好的愿望,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和興趣愛好不同,所想象的內容也就豐富多彩了。課堂上要避免過多的限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學生的思想,給學生一個自由想象的空間,讓學生敞開心懷說出自己的幻想或愿望:有的說自己想當一名科學家;有的說自己想當一名歌唱家;有的說自己想當一名警察,有的說自己想當一名醫生……這時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無拘無束地進行想象、構思。結果,每個學生都輕松的完成了這次寫話訓練。

三、細心批改 提高寫話能力

現在,隨著影視器材的進步,學生的漢語理解能力有很大提高,但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學生很難條理清地寫出一段話來,經常是詞不達意,語序錯亂。所以,我讓學生準備兩個作文本,一號作文本交上來后,我耐心地給他們修改,然后讓他們謄抄在二號作文本上,學生的二號作文本干凈整齊,作文質量又明顯提高,所以他們很有成就感,對寫話也充滿信心。慢慢地,我將嘗試著讓學生學會評議、修改,嘗試著讓他們給同學批改,重點看格式是否正確、是否有錯別字、語句是否通順……,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寫話水平的提高。

四、及時評價鼓勵,享受寫話樂趣

篇10

關鍵詞:資源;語文綜合性學習;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8-222-01

針對學生作文難的問題,我校與北京師范大學“作文三步法”課題組合作,參加課題成果的推廣工作。幾年來,在專家的引領下,我校全體語文教師認真學習理論,扎扎實實進行實踐,取得了一些經驗,現作以總結以期更進一步。

一、基本做法

我們緊扣作文三步法教學原理,結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采取“小坡度、分層次”的方式,劃分各年級作文三步法學習內容。見下表:

教學中我們關注了兩點:第一,把三步法的教學內容和課本中的作文整合。比如四年級下冊《校園一角》與愛自然原情感訓練整合,五年級上冊《熟悉的一個人》與分想訓練整合等。第二,三步法的理論訓練對于小學生而言(尤其是低中年級學生)比較深奧,所以在把握內涵和規律的基礎上淡化概念。采取“先講后總結”的方法進行理論訓練,即先讓學生講述,教師根據學生講述的內容總結出方法。比如在“分想”的理論訓練時,可以這樣處理的:

出示《家有兒女》全家福,提問:你喜歡誰?他有什么特點?他做的哪些事能體現這個特點?

學生講述以后,教師結合實例進行總結:從他所做的事情中找到一個共同特征“調皮”,這就是概括。再根據這個共同特征篩選出有用的信息,就是分想。

這樣,用學生能聽得懂的語言去交流,不脫離學生實際。

二、激發興趣――作文是為自己服務的

在“作文三步法給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問卷調查中,有的學生這樣寫道:“采用這種方法,就是讓我真實的記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把我內心真實的感受表達出來?!币驗樽魑恼n不再是干巴巴的講解,而是成了靜下心感受的時刻:傾聽一支鉛筆的細微聲息,撫摸一片樹葉感覺它的與眾不同,剝開橘子在橘香四溢中品嘗它的味道……作文課一下子生動活潑起來:老師們把盆花擺上講臺,同學們調動各種感官談自己的感覺;吹氣球、掰手腕的小游戲也被搬上講臺……在真切從容地感知了身邊的事物后,“寫”就成了學生的內在沖動,成了一種表達自我的內在需要,真實的文字傾瀉而出,學生不再懼怕寫作文。從三言兩語到成段成篇,學生在寫作中獲得成功與快樂,習作興趣大大增強。

三、積累素材――讓學生走進生活

我校的校園文化生活十分豐富:種植園里留下孩子們勞作的身影,雙手沾滿泥巴的那份真實是課堂上無法獲得的;“剪紙”校本課程的課堂上有孩子們一刀一刀耐心雕刻的專注;體育品牌“跳花繩”的整齊劃一、花樣翻新是孩子們日積月累的功夫;風箏比賽上的那一份灑脫與豪邁成為童年最難忘的一刻;升旗儀式上的那份莊嚴、激昂是任何時候都不可取代的……豐富的活動在極大的沖擊著孩子們的感官,每次活動都會有所側重的去觀察,記錄下來。

此外,在記錄的過程中要逐漸提高要求。在感知訓練階段,我們發現學生有生搬硬套理論的現象。比如一部分學生誤以為感知物必須要按著“看、聽、聞、觸”的順序來寫;還有一些學生的作文中出現了“我看到”“我聽到”“我聞到”等短語,雖然寫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文章顯得生硬、缺乏流暢感。我們則通過例文對比、病文講評引導學生按著自己的感覺特點把感受寫下來,免去那些多余的過渡短語。

四、以展代評――激發寫作內驅力

我們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系列寫作實踐活動,比如教師系列、家人系列、同學系列等等。每個系列可以選取不同的角度和體裁進行習作練習。課堂上,我們大多采取口頭作文的形式,將說完之后直接評議,短時間內可以進行大量練習,節約了時間。書面作文則以日記、片段練寫、課文續寫等小作文為主,大作文不宜太頻繁,一般每兩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