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品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16 05:53: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甜品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 華胥杏產地地理生態條件
華胥鎮位于藍田縣西北,西與西安市灞橋區接壤,北與臨潼區相鄰。境內地形為灞河巖地和嶺區山地,海拔高度418~1200m。平均溫度13℃左右,1月份極端最低溫度-17℃左右,年降水量620多mm,日照時數2100多小時。土壤種類灞河谷地以沙淤土、壚土為主,半嶺及高嶺區以黃鱔土、紅色土為主,pH值中性偏堿。華胥的土壤條件適宜于杏樹的生長發育。尤其是其嶺區整體山勢是呈東南、西北走向,華胥嶺面向西南的地理位置,使該鎮嶺區具有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優越條件,使華胥杏具有高品質的優良性狀。
2 華胥杏商品性狀
華胥杏現結果園主要品種有“麥梢黃”、“菜籽黃”、“大銀杏”3個品種。
2.1 菜籽黃 菜籽黃為極早熟品種,2月下旬花芽萌動,3月上中旬開花,5月中旬果實成熟上市。果實圓形、果頂比較平略傾斜、縫合線深而明顯、梗洼較深,果皮黃,陽面粉紅色、果肉桔黃色。果個大小均勻、平均單果重30g,大果50g。果肉品質優良,纖維少、漿汁多,含可溶性固形物10%左右,總含糖量5.37%,總酸量2.05%,酸甜可口。果實硬度大,常溫下可儲存7天左右。果核扁橢圓形、離核、出仁率28.8%,仁味苦。
2.2 麥梢黃 麥梢黃為早熟品種,2月下旬花芽萌動,3月上中旬開花,5月中下旬果實成熟上市。果實圓形、果頂比較平,縫合線深而明顯、梗洼較深果皮黃、陽面紅色、果肉桔黃色。果個均勻、平均單果重45g,大果70g。果肉品質好、纖維少,含可溶性固形物10%左右,總含糖量5.89%,總酸量2.05%,味酸甜可口。果實硬度大,常溫下可儲存7~12天。果核近圓形、離核、出仁率28.8%,仁味甜。
2.3 大銀杏 大銀杏為中熟品種,3月上旬花芽萌動,3月中下旬開花,6月10日前后果實成熟上市。果實圓形、果頂較豐,縫合線深而明顯、梗洼較深,果皮金黃色,果肉桔黃色。果個大、勻稱、平均單果重100g,大果可達200g。果肉纖維少、漿汁多,含可溶性固形物12.3%左右,總糖9.3%,可滴定酸1.5%,比菜籽黃、麥梢黃甜,果實較硬,但不及前2個品種,常溫下可存3~5天。果核近圓形、離核、出仁率17.3%,仁味甜。
3 華胥杏產銷現狀
3.1 生產技術現狀 上許、阿氏等杏主栽村的大部分果農具有豐富的栽培經驗和技術,在杏園選址、嫁接栽植、土肥管理、整形修剪、病蟲防治、花果管理等各個環節較為規范。杏園多建在嶺區陽面梯田、平緩地,土地深厚,有利于蓄水保墑、防旱、抗旱;栽植規格多為5m×5 m,667m2栽25株左右,有利于合理利用耕地、培肥保墑;重視土壤肥力培養,一般每年冬前施有機肥1次,于冬前、開花、果實膨大追肥3次;冬、夏修剪疏花疏果、病蟲防治、花期防霜凍(早春噴涂石灰乳、冬季重剪、夏季摘心、培養副梢果枝、推遲花期)等技術措施普遍得到應用,從而使現有成年果園產量較高而平穩、果品優質奠定了基礎。
3.2 規模和產量 目前華胥鎮有杏園面積346.2hm2,全為鮮食杏類,其中老園55.2hm2,幼園75.4hm2,新栽園215.6hm2,老幼園品種為“菜籽黃”、“麥梢黃”、“大銀杏”3個品種,面積分別為55.2hm2、75.4hm2、215.6hm2。新栽園品種主要為上述3種,另有少量新品種如“金太陽”、“凱特”、“三原短枝杏”。幼園樹齡3~5年,2011年開始掛果。老園樹齡多在10年以上,其中大銀杏產量約1500kg,麥梢黃產量約750kg,菜籽黃產量約1000kg。近幾年全鎮年產杏約90萬kg。
3.3 銷售與效益 據統計,2012年全鎮產杏約100萬kg,全部銷完。其中10%由果農運往西安批發市場批發銷售,批發價菜籽黃2.3元/kg、麥梢黃3.0元/kg、大銀杏4.0元/kg。667m2產值菜籽黃為2300元、麥梢黃2250元、大銀杏5000元以上。
4 存在問題
隨著產業結構調整,華胥杏作為一個產業正在迅速發展,面積正在擴大。為抓好杏生產基地建設,使華胥杏產業健康發展,今后還需注意克服下列存在問題。
4.1 杏品種較單一老化 目前全鎮老幼園品種全為菜籽黃、麥梢黃、大銀杏3個鮮食品種。新栽園絕大部分也是上述品種,缺乏新的多用途品種、用途單一。
4.2 果園基礎設施差 缺乏灌溉設施體系和防護林帶,過旱、過寒產量低而不穩,同時影響品質。
4.3 部分果園栽培管理粗放 部分果農在果園土壤深耕作、水肥和花果管理上粗放,整形修剪、病蟲防治措施跟不上,新的設施栽培技術處于空白,從而影響果品產量,質量和反季節供應,最終影響經濟效益。
4.4 產業化經營尚未形成 到目前為止,華胥杏產業沒有一定規模的果品加工或營銷企業和中介組織,缺乏品牌,產業化經營尚未形成,單靠果農分散自銷,基地規模將難以擴大,規模效益將難以實現。
5 幾點建議
篇2
秉承著莊園的意志,2011年,法國勃艮第世代釀酒家族的后代本·高迪(Benjamin GAUDET)和他的妻子徐可杰(Kejie GAUDET)帶著他們的葡萄酒事業進入中國市場,創辦香堡酒業。
葡萄作為一種農作物,從每年3月葡萄樹發芽長葉開始,到5月開花,8月結果,9月采摘,再發酵釀制葡萄酒,每個環節都灌溉著農民的心血,中間還要經歷酷暑、冰雹、害蟲的考驗。因為一直在法國接觸葡萄酒,本·高迪和徐可杰比許多進口商更敬畏產品,并重視莊園的意見,企業的理念也來自于此。由此,在燥熱的中國葡萄酒市場,香堡酒業的經營方式有點特立獨行,企業團隊用4年時間做調查報告,摒棄任何形式的概念營銷和商業贊助,只跟那些資源共享的企業跨界合作,讓原汁原味的法國葡萄酒流向中國市場。“在西方市場,一個有歷史、品質的產品,無論是液體、糖果還是手袋,只要放進去心血,都希望得到正確對待,香堡酒業的愿景也是如此,希望自己的葡萄酒能得到經銷商和消費者正確對待。”徐可杰說。
瞄向中端階層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近兩年正是中國葡萄酒市場最“瘋狂”的時期,假貨泛濫、品質良莠不齊、標價混亂、渠道蕪雜,但最壞的時代往往有最好的商機。選擇在2011年進入中國市場的香堡酒業就是出于這樣的想法。“亂是由于消費者沒有被引導的機會!”徐可杰說,酒商把葡萄酒當成可口可樂賣,全國鋪貨,把蛋糕做大,但葡萄酒是有限的。在行業不專業的階段出現了最高峰的亂局,說明行業要洗牌,而最亂的時候進入,其實是最好的商機,特別是從做品質、服務、專業的角度而言,現在最需要清新的企業出現。
2007年已到香港發展的本·高迪和徐可杰一直關注中國市場,但他們還不敢貿然進入,而是謹慎地做了4年的市場調查。“1年是做不了市場報告的,一定要3年以上才有一個比較靚的數目。”在歐洲從事市場學、社會學研究的徐可杰自稱是市場調查的“老手”。從2007年開始,香堡酒業團隊對北京、江浙、廣東沿海地區、云貴川四大區域展開實地調查,以數學模型+問卷形式尋找市場缺口,4年的市場調查報告有近5厘米厚。
從調查結果看,中國消費者對葡萄酒這種“舶來物”的認識明顯缺乏引導—怎樣才是一款好的葡萄酒?假酒太多,跟哪個經銷商買酒?除了送禮,消費者在家里請人吃飯喝酒該去哪里買到性價比高的酒呢?而產生這種需求的多是中端消費階層。徐可杰說:“沿海城市有近10%的中產階層找不到東西買,太貴的不是買不起,而是不能經常買,但他們依然有這種消費欲望,價格太低的,由于工作背景和生活背景影響,他們已經具備識別產品品質的能力,不想買太差的,導致的結果是這部分人大批地到香港消費。”但葡萄酒就是生活用品,徐可杰覺得應該讓中端消費者在自己的城市買到真正進口的葡萄酒,而不是花200元交通費去香港買一瓶300元的酒。
透明的上游資源
細看中國進口葡萄酒板塊,法國葡萄酒一枝獨秀,去年占到市場的半壁江山,還一直處于上升狀態。法國葡萄酒的地域標簽似乎有著神奇的魔力,在中國土壤上深得民心,而香堡酒業的背景恰好順應“地利、人和”。出身于法國勃艮第世代的釀酒家族,本·高迪家中就有13個葡萄酒莊園,其中一部分有600年歷史,家族的實力讓他在當地采購時得天獨厚,他找到了20多個家族、50多個莊園向香堡供貨。這些百年歷史以上的莊園,并不是當地的超大型莊園,但走中型偏高端路線,服務本土為主,而在傳統釀酒文化深厚的法國,應對當地競爭比出口競爭難得多,獲得當地人的認同就是對葡萄酒品質最高的肯定。徐可杰說:“很多這類型的釀酒家族需要有品質、實力的進口商一起合作,這不是資本的實力,而是資源的實力,我們能把酒和家族的來歷說清楚。”
在食品行業,你無法賣出自己不喜歡的東西。
本·高迪做的就是把法國本土人,甚至是自己喜愛的葡萄酒原裝、原支、原液進口到中國,消費者可以在網上找到每款酒來自哪個村落、哪個莊園,信息都是透明化。為了保證酒的品質,從葡萄酒離開莊園后那一刻起的每個環節,本·高迪都非常嚴謹,選擇運費高出幾倍、有280年歷史的德國知名物流公司,專柜上船,到廣州后儲存在恒溫倉,成本比其他城市高出更多,但他情愿成本多些,也不愿意某一個經銷客戶無法顧及倉儲而產生質量問題,還不時到酒窖檢查。本·高迪堅持認為,最基本就是尊重產品,如果倉儲達不到要求的話寧愿不做。
因地制宜的經營模式
充沛的上游資源是香堡的底氣,在品質上硬打硬讓人無可厚非,但在下游的鏈條上如何滿足中間階層需求,是它更重要的課題。香堡的答案是文化宣傳和專業道。
走進廣州香堡,左邊墻是模仿某世界名畫,用多種幾何圖形組合、近10米高的木質酒柜,酒瓶在其中“縱橫交錯”,二樓的休閑區掛著著名畫家吳冠中的油畫作品,吊頂以黑玻璃黃金分割裝飾。這是香堡在國際招標后,由法國、意大利、中國三個團隊共同完成的作品。很多中間階層的消費者被這別具一格的設計吸引而走進香堡。
更吸引中間階層的是拿起酒杯品嘗葡萄酒,和人交流酒文化。徐可杰說,他們更愿意向顧客介紹每款葡萄酒的不同,以品鑒會、餐飲、知識培訓等形式,告訴他們葡萄酒的區別在于產區、土壤、天氣,不同的提子和混釀比例,不同釀酒師的哲學,新世界和舊世界味道的偏好,果香和木香的感覺來源……“很多中產階級喜歡聽這些,對他們來說,喝的不是液體,而是一種文化,讓他覺得握著酒杯可以跟人交流。”
現在,香堡酒業共有48款酒,覆蓋了江浙、廣東、四川等不同區域的口感要求,每個城市各有主打產品,而不同城市的經銷客戶也有不同的經營模式。徐可杰對團隊的市場觸覺非常自信。跟客戶接觸后,團隊會在當地做市場調查,了解該市場的產品類型,估計銷售渠道在哪、整個銷售容量、哪些營銷模式可以結合客戶資源,最后給出經銷客戶方案—香堡金鑰匙,也是一份5厘米厚度的報告。
以上海和廣州為例,上海是一個有消費能力,但沒有消費量的城市,所以上海香堡的模式是cafe & bar。“有一定的消費能力,證明有一定的消費時間可以坐下來消費。”徐可杰分析說,廣州市場比上海市場更難做,難在它有一定的消費量,而沒有一定的消費能力,這證明廣州顧客的消費時間比較短。廣州客人認為自己不會喝很多,也不想付配餐的錢,所以他到店里買酒后直接帶回家,再和幾個朋友一起吃飯,share一瓶酒,所以廣州是酒窖形式。“在上海,兩人一小時喝完一瓶酒,再加上小吃、甜品,跟在廣州4個人花半小時share一瓶酒相比,人均消費能力高出很多。”
資源共享的跨界營銷
讓葡萄酒流向中間階層的酒杯,有很多種營銷方式,傳統廣告、贊助體育賽事、品鑒會、自助餐……但“不管黑貓還是白貓,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市場效果是最強有力的證明。
“葡萄酒都是莊園人的心血,他們不希望用商業贊助去對待,我們的活動從沒有贊助。”本·高迪和徐可杰有意避開過于商業化的營銷形式,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沿用西方的營銷理念—一個有歷史、品質的產品,只要放進去心血,都希望得到正確對待。
除了跟餐飲結合、鑒賞會、家族調酒師分享葡萄酒知識和法國風土人情、給大型人力資源公司培訓等傳統方式,到目前為止,香堡只與能資源共享的企業跨界營銷合作。“企業覺得香堡有實力去幫他們搞活動,能推廣各自的文化,只有這種情況下我們才做,這才是最真實的跨界營銷。”徐可杰說。現今,香堡已兩次牽手廣州知名建筑事務所—筑原工程設計有限公司,舉辦筑原學堂,進行純粹學術性的交流。除了講解葡萄酒知識和盲品外,還介紹世界最著名的酒莊設計。“我們對整個酒莊設計系統都很了解,甚至灌溉、排水這些細節,設計師都很喜歡這些知識。”徐可杰說,跨界的還有藝術和時尚界。廣告界知名人士黑馬大叔親自提畫作酒標;與愛馬仕設計師Cecile Seksaf合作,舉辦葡萄酒與法國手工訂制箱包鑒賞會,吸引眾多名人,法國副領事、法國商會會長也都慕名而來。
做最難的口碑營銷
經過一年磨劍,香堡的重要網點已經覆蓋山東、江浙、廣西、云貴川、廣東和湖北,以餐飲、零售店、跨界營銷產生的團購效應三種主要方式拓展市場。一年里香堡每月持續增長,徐可杰很高興見到市場持續的消費力,經營模式也并沒有水土不服。“中國的經銷客戶很優質。”她認為中國人受儒家思想和孔夫子的影響,都很好學,只要給機會嘗試,他們就能展現出色的學習能力。
近幾年來,本·高迪和徐可杰多次帶著經銷客戶、部分員工到法國葡萄酒莊園實地觀摩,分辨40年的葡萄藤和20年的差別、每款提子的不同,以及如何浸泡、壓榨、過濾、進桶、發酵,讓他們見證釀酒的每道工序。“即使是家財萬貫的莊園莊主,每到9月份的采摘期,他們都會脫下西裝革履,和農民一起摘下一串串葡萄。”徐可杰希望客戶看過之后也能領略大自然的魅力,正確對待產品。
葡萄酒如果要原裝、原支、原液、原品質出口,就意味著不能做大規模。“農作物跟手工品一樣,都是做不大的,只有工業化的東西,例如可口可樂才能做大規模。”
篇3
記者做了一個調查,樣本涉及70后、80后、90后三代人,調查結果或多或少地說明了人們關于房子的價值觀變遷――70后,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80后,舉全家之力,我要當房奴;90后,親,我不要你做我的房奴!
購房心態
70后:咱是房奴第一代
1974年出生的王佳,大專畢業后當了兩年教師,后又下海經商,再后來干起了心理咨詢師。2002年,王佳在成都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套住房,現在正準備換個大房子。“我們完全算得上是‘房奴’第一代。”王佳覺得,70后處于不上不下的年代,“風光不如老三屆,牛氣難抵暴發戶”,也正是如此,不知不覺中成就了買業,當上了房奴第一代。“我們這一代先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買房,過了幾年就發現而立之年恰逢房價看漲,手上的房子已經成了自己最大的一筆財富,于是有人便開始炒房了。”
和80后相比,70后無疑是幸運的一代,他們不但成為這個社會的中堅力量,而且趕上了最后一波福利分房的好日子。對于70后來說,買房似乎是一種順理成章,就像結婚生子一樣,到點就該辦了。相對目前的樓市,在70后大規模買房的時候,無論開發商的實力、產品、設計、規劃還是理念,和現在都相差甚遠。由于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70后購房時對房子的認知,是無法和現在的80后相比的,“摸著石頭過河,差不多就可以了”,或是當時購房的一種常態。
80后:我要當房奴
看著現在的房價,70后理當為當年早買房而“偷著樂”,這卻苦了80后。2010年,80后三十而立,大多數人都要面臨結婚生子的壓力,因此房子就成為頭等大事。然而,80后購房群體是有別于其他年齡層的消費者,他們想買房但經濟實力有限,能夠承受的房價不高。君不見,天涯、貓撲等論壇上經常會出現80后發出的“我想當房奴”、“大家每人捐我一元錢,我想買房結婚”等令人啼笑皆非的帖子;在此次調查中,70.5%的80后認為“90后涌入購房大軍的現象”是因為“90后的爸媽有錢”。細細品味,不難體會80后買房的辛酸。
對于80后而言,成為房奴是一種主動的選擇。在這主動選擇的背后,是80后相比70后,相比他們的父輩,更加嚴峻的生存壓力和競爭。因此,對當下經濟狀況和樓市的了解,甚或是他們的本能反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80后盡管根基并不深厚,但是他們可能對于買房更加積極、更有熱情。
因此,如果一個80后不會理財,不會投資,不會置業,那簡直要被同齡人鄙視為“OUTMAN”。埋頭苦讀、拼命傻掙的年代已經結束,80后趁著這波經濟飛速發展、物價上升的浪潮,深諳“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之道,投資的小算盤打得嘩嘩響。
買房作為理財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最為80后所熟悉,對于他們來說,買房不僅意味著剛需自住,還肩負著投資保值的功能。對房子、樓市的研究,就是對荷包負責,對自己負責!80后也因此成為房地產“磚”家,對于大到房地產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小到品牌房企房價戶型,樣樣都能說出點門道。
90后:親,我不要你做我的房奴
調查顯示,36%的90后希望在1年之內買房,其中還包括不少正在讀大學的90后。當80后還在為房子愁眉不展的時候,90后已經悄然殺入購房大潮。大多數準備買房或者已經買房的90后,不管按揭還是全款買房,基本都是父母埋單。最終“愁房”的不是他們,而是身后的父母。“90后還沒有形成自我家庭觀念,因此他們注重戶型及自由地表達。”心理咨詢師王佳分析說,調查報告顯示,59%的非90后認為90后“很少”有能力自己買房,也說明了這一點。
21歲的Sally,放棄了父母在老家宿遷安排好的工作,因為愛情選擇留在蘇州和男朋友一起打拼。在正值“少年不識愁滋味”青春年華的90后中,愛情對他們來說是至高無上的,加上暫時并無來自生活的壓力,因此90后在回答“如果你是90后且已經決定購房,是神馬力量逼的”這問題時,僅有21%的人認為是“對象逼的”。于是,遵循“愛情第一”原則的90后女生才創造出了走紅網絡的語言――“親,我不要你做我的房奴”。
購房能力
70后: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總的來說,大多數的70后對于房子這件事都帶著一種“勝利大逃亡”的心態。
上世紀90年代,福利分房逐漸取消,商品房開始走向市場,部分敏銳的70后便早早抓住了這一機會,幾萬塊錢便能買下一套不小的房子。到21世紀初,房價開始抬頭,已經工作了多年的他們已經有能力換到新式住宅。然后,有投資頭腦的人開始購買第二套、第三套房。“當時我很恐慌。”諸葛江告訴記者,“我還排著隊等單位分房子呢,突然就聽說沒了,而且以后都沒了。”于是他通過親戚朋友東拼西湊了十多萬元,買下了第一套房。到2003年換房的時候,這套房已經漲了近兩倍,諸葛江果斷出售。到現在,諸葛江擁有三套房子,總面積超過200平方米,房子對他來說不再是問題。
70后里,像諸葛江這樣的人很多。作為當今社會中的頂梁柱,他們早早完成了自身的積累,完成了房子的升級換代。
80后:父母+自己
1983年出生的陳奇現在是一個標準的“房奴”,他有一套需要月供3000多元的房子,面積接近100平方米。
陳奇算得上中產人群,有一份月薪萬元的工作,他沒什么還貸的壓力,但是又無法提前還款。“我們在老家本來有兩套房子,為了給我在成都買房,家里賣掉了一套,結果只夠首付,面積只比賣掉那套的一半大一些,真是有點想不開。”陳奇說,他現在很糾結,他和女朋友已經準備結婚,因為怕被“限購”,他們想在結婚前用女友的名字再買一套,但是這樣的話,婚后的生活壓力會更大。如果現在不買,等到婚后再來購買,又怕到時候因價格“傷不起”了。
除了糾結,還是糾結。
90后:從父母手中接過“按揭棒”
張嘉怡是2011年的畢業生,她現在還沒有房子,但是可能只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她就會成為不多的90后業主中的一員。
“家里人跟我說,好像現在房價有松動了,想給我買一套,就算小點,以后再慢慢換。他們說房價長期來看肯定還要漲,現在先買一個不會虧。”張嘉怡的家庭是普通的雙職工家庭,年收入不超過十萬,供她讀大學花了不少錢,所以也無法拿出全款來購買,哪怕是位置較遠的小戶型。“我才開始工作,他們就要我還房貸,我一個月才那么點錢,還貸款恐怕就要用掉一半,那我生活咋辦?莫非我從現在開始就要當房奴?”張嘉怡說還想享受生活,想要漂亮的衣服和化妝品,想在每個周末和朋友一起吃甜品曬太陽,但是如果父母給她買了房子,這些可能就成空想了。“我想等我工作久一點,工資高一點再說!”
根據調查問卷反饋的信息來看,有接近一半的90后現在沒有購房打算,對于已經有了房子的同齡人,還有一半人表示出了“哥很淡定”的看法。
購房選擇
70后:
戶型、朝向、公攤,當時真沒概念
“當初我買房的時候,根本沒有考慮其他的,只考慮了一個因素,就是能住人。”70后的孟先生,大學畢業到成都,轉眼間工作已經15年了。談起購買第一套房子的經歷,孟先生坦言,當初爸媽催促結婚,沒有家人支持,自己積蓄有限,2003年時看到一套小戶型就買了。“說實話,這套小戶型住了兩年,我和太太就換了房,面積太小了,戶型設計又不合理。”
孟先生的購房經歷或許可以作為眾多70后首次置業時的一個縮影――沒有父母的支持,僅靠自己在城市打拼。他們買房的時候,房地產這個行業剛剛興起,對于如何買房、買什么樣的房,他們幾乎是一無所知。“什么戶型、朝向、公攤,當時我們對這些幾乎沒有概念。”“那時候買房,真的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后來,房地產業發展越來越快,各種資訊也越來越多,之后的換房我也就考慮得更全面了。”已經擁有三套房產的孟先生,現在儼然已經成了購房的專家,購房心得更是一套一套的。
70后中,有人把買房視為投資,有人視為享受,有人則將其視為子女的未來保障……概括起來,他們不是最看重房子的居住功能,而是其他效益。
80后:想要小孩了,得換房啊
“買個房子好結婚,夠兩個人住就行。”1982年出生的屈明超如是說。2006年,小屈和女朋友張雨在經歷了漫長的看房比較之后,在“巷上生活館”購買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小戶型。2008年,兩人搬進了新居,不過從2010年開始,考慮到要小孩的問題,小兩口就覺得房子需要更新換代了。小屈說,周邊的朋友和他們的情況大同小異,幾乎都是面臨換房要求。80后逐漸步入三十而立的年紀,他們的購房需求,也向70后看齊,但大部分80后還在為解決剛需問題而努力。
90后:實用和個性都很重要
在參與調查的90后中,48%將房子的實用性放在了首位,36%的則更喜歡個性時尚。“很多人對90后有誤解,以為我們都追求非主流之類的,實際上我們買房子雖然也追求個性,但更強調實用和方便。”90后吳瑩認為,90后相較于70后、80后,在生活壓力上不會小,但在買房問題上,看了眾多70、80后的買房現狀,有了更多的參考,在買房時除了考慮個性也會考慮未來的需求。“我們買房子的時候,更多是看實用性和安全性,個性的部分在裝修時再去表現。”已經購房的胡靜怡,當初在選擇的時候,也去看過一些精致、個性的小戶型,但是后來考慮到以后父母要過來住等因素,最終選擇了中規中矩的套三。“不過,這并不代表個性對我不重要,在裝修的時候,我們會更強調個性化。”
編后:
對比之后,我們不難發現,就購房而言,80后的壓力明顯大于70后和90后。在轉型社會的洪流中造就了80后的獨特性,這些在溫室里成長的“小皇帝”,卻要面對社會變遷進程中的狂風暴雨。頭上頂著“垮掉的一代”、“叛逆”、“自私”、“脆弱”等負面評價,還伴隨著“富二代”、“房奴”、“卡奴”、“蟻族”、“宅男”等社會現象。
住房、婚戀、競爭壓力、贍養父母等,構成了80后青年普遍面臨的現實枷鎖。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讓他們感到迷茫與焦慮。但他們同樣相信,“風雨之后總會有彩虹”。
“在奮斗的路上”――這是80后目前最重要的人生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