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21 17:32: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法學社會實踐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法學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1

關鍵詞:犯罪學;教學模式;實證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9-0145-02

一、前言

隨著我國法學教育的不斷發展,以法律診所課程為代表的實踐教學模式日益興盛。犯罪學課程的教學在絕大多數高校中仍是以傳統的課堂講授方式為主,偶爾穿插視頻等相關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眾所周知,現代犯罪學的形成與發展關鍵就在于堅持實證研究,相比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的傳統教學,實證教學會更注重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對犯罪學基礎理論的運用和專業技巧的掌握,更注重學習的實用性。因此,進行犯罪學教學模式的創新,將實證調查引入犯罪學教學中就成為應然之舉。筆者通過對廣東商學院法學院3屆、共計1000余名本科生進行實證教學后,初步總結形成了此項研究報告。

二、實證教學時犯罪學教師的授課模式

教師將總計17周的課時分為三部分。在一至七周講述犯罪學的主要理論知識,在課堂授課的過程中選取來自不同城市、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回答同一問題,與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在確定了犯罪學實證調查的主題后,讓各個班策劃有關犯罪學社會實踐活動的周密方案,包括人員安排、調查紀律等細節事項。第八周主要是具體指導學生如何做社會調查。教師首先詳細講解實證調查的要點、注意事項,并對一些具體的細節進行了特別交代,另外還對主要負責人進行了重點培訓。針對各個班級的社會實踐調查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作了有針對性的提示糾正和建議,并再次講授社會調查的基礎。之后,明確提出調研結果的形式是以班為單位,各自撰寫一份調查報告并以此為基礎制作PPT進行課堂展示,每位同學需針對此次調查寫出相應的對策分析論文。第九到十二周組織學生到教師制定的地點進行犯罪學實地調查,進行調查的具體時間、方式由學生依據其前期擬定的策劃書自主決定,以便體現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任課教師隨時與各班的負責人進行溝通,了解其進展,掌握其狀況,提示各種注意事項;并在學生完成初步調查后親自曾帶領學生深入典型地區進行示范性、教學型調研,親身示范與人溝通的技巧、指導學生如何應用犯罪學經典理論由點及面、層層深入的分析社會現象。第十三周到十六周依然是采取課堂授課的形式。不同的是,由于學生完成了實地調查并取得相關的資料,此時進入以撰寫調查報告為主的收尾階段,教師此時在繼續講解犯罪學經典理論的同時,更要注重啟發學生如何運用理論分析犯罪現象的成因,并據此提出有針對性的、可操作性強的系統性對策,輔導學生完成犯罪學寫作。第十七周組織各班以PPT的形式展示各自犯罪學調查成果,由教師進行點評。

三、犯罪學實證教學法的優勢,現有經驗證實實證教學有以下優點

1.從教育主體來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傳統的課堂講授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單口相聲”,唯一的主角就是授課教師,學生相對而言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很難有效地通過問答互動等方式較好的掌握犯罪學基礎理論并加以應用。而實證教學則可以相對應的理解為“群口相聲”,教學的主體既是教師也是學生,它將前所未有的責任賦予學生,讓學生去實踐、調查、分析,這在極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而授課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則更多的起著啟發和點撥的作用。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吸收掌握知識,因此,只有教學雙方都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從教學內容來看,強化了理論與實際的結合。相對于傳統型教學模式,實證教學則更側重于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能夠促使學生拓展相關學科知識的學習,如心理學、社會學等。同時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社會閱歷,提高與社會中各種階層的人員交往的能力。傳統教學模式由于受到教學地點和教學方式的局限,學習的內容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但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而在實證教學的過程中,因為需要走出相對單純的大學校園、步入社會且主要是治安復雜區域與各階層、各種風格的人員進行觀察、溝通、訪談,學生就必須將所學到的理論靈活應用到實踐當中。學生通過親身觀察體會了解到社會中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狀況,對抽象的犯罪概念有更加具體的理解,并且能夠主動地去印證、檢驗理論知識,甚至能夠產生一些創造性的想法。由于在實踐中會不可避免的要與社會中的各類人群打交道,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以訪談法為例,學生最初表現的靦腆、青澀,不知如何向陌生人發問、如何選擇具體的訪談對象,更不知在不同的對象交流過程中,需要運用不同的交流方式。經過自發總結經驗教訓、教師示范指導后,他們就獲取了成功訪談的直接經驗:“總體來說,那些聚在戶外而且比較悠閑的女人更愿意和我們交談,她們往往會提供生活中的一些細節的事情,也比較喜歡抱怨;而中年男子則比較排斥我們的訪問,對我們存在很強的戒心,而且即使他們接受訪問,也是我們問一道他們就回答一道。針對本地人、外地人;男人、女人;老人、青中年、小孩都需要運用不同的交流方式。”這些收獲都是是犯罪學傳統教學模式遠遠得不到的。在調查中學生親眼目睹了不同族群的生活環境,加深了對貧困的理解。學生表示:“以前對貧困的理解就僅僅局限于錢等等這些相對來說很抽象的概念,而在這次的實踐調查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些實實在在的土坯房,是用柴火來燒飯等等的一些現象。另外通過老師的指導,親自去實踐,還收獲了一些實踐的社會經歷,比如不能直接去拍一些正在進行交易等犯罪的照片,外出社會調查不可以隨身攜帶銀行卡。這些經驗,不僅僅對于知識的學習有幫助,對于我們的生活也是一筆難得的經歷。”

3.對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養成。由于傳統教育是一種被動的學習過程,學生更主要的是去理解接收老師傳授的知識,而自身缺乏對這種理論性知識的批判。實踐教育則是一種主動地去探索知識的過程,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思考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經歷能更好的去反思探索一種社會問題的解決方式。在理解和反思的過程中,學生更加注重實際,也更具有創造性。總而言之,通過這兩種教育方式的主體、知識、學習效果、創造性思維的養成等四個面的比較,實踐教育比傳統教育更具有優越性。可以說,實踐教育是一種活著的思考著的教育方式,而傳統教育由于一些主客觀因素的限制,使學習顯得更加被動和僵化。

通過4年的連續教學改革實踐,我們可以確認,傳統的犯罪學教學模式已嚴重滯后于教學實際的需要,單純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差。而實證教學則更加符合犯罪的本質要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鍛煉其實際應用能力。今后若進一步擴大實踐教學占教學活動的比重、更加細化社會調查的流程則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篇2

關鍵詞 僑鄉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育人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五邑大學位于有“中國第一僑鄉”之稱的廣東省江門市。目前有370多萬五邑籍華僑華人分布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僑鄉大地文化底蘊深厚,人才輩出。一百多年來,中外文化在五邑大地上相互交融,逐漸形成了以中國傳統嶺南文化為主、以外來文化為輔的僑鄉文化。僑鄉優秀文化特征可歸納為:尋根認祖、愛國愛鄉的“根”文化,扶貧助困、捐資辦學的“義”文化,聯通五洲、開放兼容的“橋”文化,和睦相處、天下大同的“和”文化,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的“搏”文化。①五邑僑鄉豐沃的文化土壤為學校利用優秀僑鄉文化,探索加強大學生德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提供了充足的養分。根據大學生的認知規律,學校對不同年級在實施僑鄉文化育人過程中設定了不同的教育重點:一年級重點抓“系僑情”, 二年級重點抓“學僑史”, 三年級重點抓“知僑心”, 四年級重點抓“懂僑務”、“建僑鄉”,為地方培養了一大批“下得去、留著住、用得上、干得好、能創業”的高素質人才。

1 僑鄉優秀文化育人體系的目標與思路

(1)目標: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一脈相承的僑鄉優秀文化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以提高學生政治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質為目標,培養邑大學子具有博愛、感恩、通達、兼容、和氣、創新、務實的僑鄉文化特質。

(2)思路:充分利用僑鄉文化資源,把以愛國愛鄉、開放兼容、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為主要內容的僑鄉文化精髓,融入本科教學和人才培養,建立具有僑鄉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格和人文素養。

2 用僑鄉優秀文化育人的實施方法與過程

2.1 加強學術研究,為構建僑鄉優秀文化育人體系奠定理論基礎

學校從創辦之初就開展了對僑鄉文化和華僑華人歷史的挖掘與研究。先后成立了“五邑文化與華僑研究室”和“僑鄉文化研究所”。2006年廣東省社科聯設立的 “廣東省僑鄉文化研究基地”落戶我校。2008年,省教育廳在學校設立了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學校組建了一支由教授和博士為主的僑鄉文化研究團隊,始終將僑鄉文化研究與服務社會緊密結合。2007年“開平碉樓與村落”申遺成功的首席專家張國雄教授就是該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張國雄、梅偉強、譚金花等專家學者為“開平碉樓與村落”申遺成功,為廣東省第一個綜合性華僑華人博物館——“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的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2009年6月,在廣東省2006-2007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比中,我校張國雄教授及其專家團隊撰寫的《開平碉樓與村落》榮獲一等獎。尤其是近幾年來,僑鄉文化研究領域不斷向縱深發展。五邑大學的專家學者在碉樓與村落、陳白沙心學、僑鄉電影人、銀信、五邑華僑與、五邑文學、僑鄉教育、僑鄉建筑、僑鄉婦女與兒童、鐵路文化、僑鄉社會等領域都有涉及,出版了二十多部學術研究專著,發表了多篇相關學術論文,2012年有關“銀信”方面的研究成果參加了亞太區記憶遺產申報。經過20多年對僑鄉文化的發掘、研究與弘揚,學校逐漸構建起僑鄉文化研究的學科體系,使潛在的僑鄉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成為現實的文化生產力,大大增強了五邑僑鄉的文化影響力,也為我校構建僑鄉優秀文化育人體系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2 用僑鄉優秀文化育人的基本構架

2.2.1 育人體系外在的物質基礎——重思源的校園建筑景觀設計強化“僑”的概念

五邑大學從建立到發展,都與“僑”有極大的淵源與聯系。福建海峽電視臺曾在五邑大學拍了一部紀錄片《刻著名字的樓》,講述了五邑大學建校的過程和華僑對學校的支持與關懷。如今,校園里隨處可見的一座座銘刻捐贈者姓名的樓宇,以及鐫刻在樓宇內的具有中國傳統文學韻味的紀念碑記,彰顯著海內外鄉親捐資辦學的義舉,表達出僑鄉人心胸開闊、愛國愛鄉的情感,營造了具有濃郁僑鄉文化品味的育人氛圍。

2.2.2 育人體系內在的文化主體——將僑鄉文化的研究成果融入課堂教學,豐富教學內容

(1)由學校組織編寫出系列輔助教材,努力將僑鄉優秀文化融入課程教學。從2007年起,五邑大學出版了一系列輔助教材,即《五邑僑鄉歷史文化概要》、《五邑魂——五邑人與五邑文化精神》、《僑情僑務:僑務工作與政策法規》和《江門五邑海外商業巨子經營之道》,使學生從歷史學、管理學、法學和人物文學的學科角度了解僑鄉文化的歷史淵源、僑鄉人物的成就和僑務法規。

(2)在全校開設了華僑史概況、五邑風俗、嶺南文化地理等選修課程,使學生領悟僑鄉文化的背景、特征和精髓,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充分利用華僑資源,邀請校內外的學者作了一系列關于僑鄉文化的講座,使學生開闊視野,多渠道、多形式地了解僑鄉文化豐富多彩的內涵。

(3)在相關學院開設僑鄉特色課程。文學院開設中國古代文學史講授明代大儒陳白沙的詩歌、開設古代戲曲研究介紹粵劇,開設方言與文化分析五邑僑鄉方言的特點、還在中國文化地理的教學中介紹五邑僑鄉的地理環境特征和歷史地理變遷等,利用五邑僑鄉黎民偉等一大批著名電影藝術家的創作實踐進行講授;藝術系課程群的教學則融入了僑鄉都市風情,僑鄉民間工藝,僑鄉藝術家及僑鄉建筑的藝術特色。

(4)帶領學生實地考察,零距離接觸僑鄉獨特文化。對五邑地理、村落、街市,研究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和五邑僑鄉的風俗民情分類進行詳細講述,利用僑鄉文化資源進行各種課堂以外的實踐,幫助學生更感性化地貼近五邑僑鄉。

(5)延展學生課外閱讀視野,傳承僑鄉優秀文化。陸續編寫了《僑鄉歷史文化讀本》作為普及僑鄉文化知識的通俗讀本;編寫《院士精神—五邑籍院士小傳》和《五邑僑鄉文化經典選讀》等一系列讀物集中展現僑鄉文化精髓。

2.2.3 育人體系內涵的外延——將僑鄉優秀文化融入到豐富的課外學習實踐

(1)學生科研立項經費向僑鄉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等方面傾斜。學校組織學生走進僑鄉開展田野調查,撰寫調查報告或論文。學生的優秀科研成果以論文形式在學報上發表或參加廣東省大學生科技作品競賽獲獎,并結集出版了《廣東僑鄉歷史文化調查集》,內容涉及江門五邑僑鄉的婚姻現象、音樂戲劇、傳統工藝、民俗活動、建筑特點、商業活動、僑務法規等。

(2)組織學生參與 “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配合和協助我校專家進行村史、碉樓史的專項調查,為專家的研究工作提供第一手資料。

(3)學生社團積極參與江門市有關部門的僑鄉文化活動,在鍛煉實際能力的同時接受僑鄉文化的熏陶。積極參與江門市委宣傳部、《江門日報》開展的“僑鄉文化觀潮”和 “城市記憶”大型采訪活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2.2.4 全面營造具有濃郁僑鄉文化品味的育人氛圍——將僑鄉文化精華全面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圍繞僑鄉文化育人開展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

(1)在學生社團文化建設方面,通過建立愛心社、勵志社、愛心助學金等,注重用慈善、博愛的僑鄉文化對學生產生正面影響。

(2)設立“功德廳”,充分展示海內外鄉親鼎力支持學校建設的感人事跡,安排新生參觀“功德廳”,用鄉親們身上所體現出的慈善文化、博愛精神,給予青年學生以直觀的教育。

(3)利用重大紀念活動,表達我校師生對海內外鄉親的感恩之情,宣傳弘揚他們的愛心奉獻精神。如:2008年12月29日學校舉辦了“五邑大學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暨感恩僑鄉文藝晚會”;2010年五邑大學25周年校慶之時又隆重舉行了感恩僑鄉授榮儀式暨建校25周年慶典。學校首次頒發杰出貢獻功德勛章,授予19人杰出貢獻勛章、32人功德勛章、11個單位功德金牌,以彰顯五邑大學開拓者、創業者的貢獻,銘記捐贈者、慈善者的功德;

(4)在一年一度的校園文化藝術節上都產生了一批打上僑鄉文化烙印的優秀作品。如:我校團委組圍繞展現僑鄉人民和僑鄉學子發奮圖強、力爭上游的精神創作了《榕樹精神》、《禾雀花開的季節》、《鼓舞青春》和《守望》等多部優秀的舞蹈作品,在廣東省大學生舞蹈比賽屢獲佳績,尤其是2011年創作的《守望》獲得廣東省第六屆校園文化節舞蹈大賽業余組二等獎和最佳創編獎, 2012年獲江門市第十屆“五個一工程”舞蹈類精神文明獎。

3 僑鄉優秀文化育人的主要成果

在僑鄉優秀文化的熏陶下,邑大學子身上逐漸具有了博愛、感恩、通達、兼容、和氣、創新、務實的僑鄉文化特質。②

(1)邑大學子由僑鄉文化的愛國愛鄉升華到愛黨愛社會主義。僅去年我校共有94人次的學生黨員獲省級以上科技類比賽獎,11人次的學生黨員獲省級以上文體類比賽獎;在學生評優中,有662名學生黨員獲得各類獎學金,有164名學生黨員獲得優秀學生干部稱號,有142名學生黨員被評為“優秀畢業生”。

(2)學校重視學生誠信教育,積極營造誠信文化,連續9年學生的貸款違約率為0。

(3)學校重視對學生責任心、愛心的培養。僑鄉文化中扶貧助困、捐資辦學的精神時刻激勵著邑大學子以一顆感恩的心回饋社會。學校青年志愿者協會成立7年來,共為社會服務831642.5小時。學生愛心組織舉辦的“手拉手”活動11年來風雨無阻,一直堅持下來,共有560個班級參加,共資助貧困小學生520人,累計金額約117000元。我校大學生近四年共有2072人參加義務獻血,總量達435730毫升。在“愛·大家”首屆珠江公益節“雙千一百”評議活動中,我校“關愛計生特困家庭先天心臟病兒童活動”、“邑大紅十字愛“心”團隊”等11個項目、6支隊伍分別獲得了“千個公益項目”和“千家公益社團(團隊)”的好成績。同學們在服務僑鄉的實踐中砥礪了意志,培養了慈善仁愛之心。

(4)學校鼓勵學生參加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服務社會。在江門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活動期間、在亞運火炬在江門傳遞期間、在僑鄉旅游節及嘉年華的開幕式、大巡游、“群星閃耀江門情”閉幕式晚會等大型活動中都出現了眾多五邑大學青年志愿者的身影。此外,他們還深入到當地的敬老院、醫院等開展志愿者服務。如紅十字會組建 “邑大暖風團隊”,作為第一批“廣東大學生福彩公益社會實踐服務團隊”之一,他們每周定期組織35名志愿者到第三人民醫院老人精神科及精神康復科進行志愿者服務工作。

(5)學校重視學生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精神的培養。在近兩屆“挑戰杯”大學廣東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我校學生作品獲得優秀組織獎和優勝杯,在全國的比賽中也獲得優秀組織獎;在第十一屆的“挑戰杯”中,獲得特等獎一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以及三等獎5項;在第三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創業”挑戰賽的電子商務大賽中,獲得全國二等獎,及全國數學建模競賽中,也獲得了全國二等獎。在“瑞派杯”第五屆大學生化工設計創業大賽中獲得了四個銅獎和兩銀獎的成績。在建行“e路通”首屆海峽兩岸/第四屆大陸地區大學生網絡商務創新應用大賽中獲得了13個獎項,其中“兩廣賽區一等獎”就有三項。在2011年的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獲得了廣東賽區的二等獎1項和三等獎3項。在第四屆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全國總決賽上獲得了三等獎1項。學校先后榮獲“廣東省先進集體”,“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先進單位”,“廣東省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4 用僑鄉優秀文化育人的經驗和心得

(1)作為地方高校,要積極主動地挖掘、傳承地方優秀文化,引領文化進步;(2)要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3)堅持第一課堂為德育主渠道,完善現代大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4)全面開辟第二課堂,突出實踐環節的教育作用。經過20多年的建設,僑鄉文化特色已成為學校校園文化、大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職員工的奮斗業績里,在2萬多畢業校友的創業足跡中,都有僑鄉文化的影子,都閃爍著邑大精神的光芒。

注:此論文獲廣東省教育廳2012年廣東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二等獎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