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樂申報材料范文

時間:2023-04-04 21:39: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家樂申報材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二、圓滿完成各類創建任務。古井酒文化博覽園順利通過國家局驗收,已于近日被國家授予“國家4A級旅游景區”稱號。花戲樓景區申報材料已按時上報;渦陽天靜宮、板橋集戰斗紀念館、滬譙中醫藥工業園區創建工作全面完成,有望于12處通過省旅游局檢查驗收。農家樂創建工作圓滿完成,我市福全農莊、姬莊農家樂、綠色莊園、西淝河農家樂旅游生態農莊等4家單位被評為4星級農家樂。古井酒文化博覽園內3個廁所被評為省3星級旅游廁所。

三、推進旅游項目建設。做好在建旅游項目的省旅游發展資金爭取工作,今年我市組織26個項目,爭取重點旅游建設項目資金、旅游主題年項目資金、旅游基礎工作項目資金、旅游商品項目資金四大類共計155萬元。做好市、縣兩級旅游項目庫建設工作。結合旅游規劃編制,、謀劃一批重點旅游項目,根據規劃的時序安排,抓緊培育項目的成熟度,我市旅游項目基本形成在建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的梯次推進格局。做好國家啟動內需項目、國家國債資金項目報送工作,2012年,共組織報送項目20個,投資規模達80多億。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積極參與省旅游局、市政府的各項招商活動,進行重點項目推介宣傳。編制旅游招商項目冊,同時搭建了網上招商平臺,在網上集中推介旅游項目。

四、明年工作打算。

1、成立文化旅游投資公司

2、加快一批重點旅游項目的建設。抓緊制作中華藥都養生園、古城旅游區、鄭店子生態旅游區、重點旅游項目等旅游項目的可研報告,盡快立項,提高項目的成熟度。

3、確保兩個旅游項目落地開工。

篇2

2008年以來,銅鼓縣充分利用比照西部政策延伸縣的優勢,緊緊圍繞“整體搬得出、長期穩得住、逐漸富得起”的總體目標,形成了縣級主導、統籌協調、鄉村負責、具體落實、部門合作和配套實施的工作機制,走出了一條扶貧搬遷與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基層組織建設、生態建設、增收致富相結合的工作新路子,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至2012年共完成深山區和地質災害區扶貧搬遷9269人。因成績突出,2010和2011年連續兩年被省扶貧和移民辦評為扶貧搬遷工作先進縣。

一、立足縣情,做好宣傳工作,促搬遷戶動心

銅鼓縣地處偏僻,農村經濟文化發展欠佳。部分農民思想觀念較為落后,存在故土難離、祖屋難棄的濃厚觀念:有些農民對搬遷缺乏信心,對未知的生產生活存在疑慮;有些農民消極等待,“等、靠、要”思想作怪,總是產生國家和政府“應該”幫扶的錯誤思想:少數農民經濟困難,特別是鰥寡、病殘、孤傻等特殊群體根本無力搬遷,面對搬遷浪潮,內心自卑、自閉更加凸顯。

針對以上問題,銅鼓縣一方面大力宣傳中央和省、市關于扶貧和移民的特別是充分宣傳教育扶貧、產業扶貧、社會扶貧、科技扶貧等行業典范,重點宣傳搬遷安置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風貌和典型事例。把扶貧和移民工作宣傳內容結合新時期新農村風貌編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努力做到“四到戶”,即:工作人員上門到戶,宣傳資料發放到戶,政策規定宣傳到戶,群眾疑慮解釋到戶,使搬遷政策家喻戶曉。

通過宣傳,加深了廣大農民民對政策的理解,打破“等、靠、要”的保守狹隘思想,變“要我搬”為“我要搬”;打破陳舊的故土難離觀念,貫徹“離鄉不離土”的思路,形成“銅鼓處處都是我的家”的新理念:鼓舞和激勵農民敢于面對挑戰、直面困難,艱苦奮斗,脫貧致富;關心、關愛特困農民,使他們深切的體會到社會主義和諧大家庭的溫暖。

二、采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使搬遷戶定心

在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和政策的同時,銅鼓縣制定規范性較強的措施以整合現階段各類涉農資金,加大對少數老弱病殘孤等特殊、特困群體扶助力度。對地質災害區和深山區農民進行統一集中安置,各搬遷安置點按照最少10戶連片的標準,通過統一規劃和集中建房,達到布局合理、環境美觀、衛生整齊的效果,既節約了土地,各類建設施工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在安置點建設上,高標準規劃、高規格建設,以“五通三化”為標準,即:通自來水、通路、通電、通電話(寬帶)、通有線電視和道路硬化、路燈亮化、小區綠化。同時,水利、交通、國土、電力等部門通力合作,優化資源和資金的配置,進行政策整合:把20戶以上連片的安置點優先納入下年度新農村建設:農林水等部門的惠民政策適當向重點村和移民安置點傾斜:涉及搬遷戶和貧困群眾的戶籍轉遷、就醫、上學等減免一定費用,放寬移民用地政策、簡化手續,適度降低門欄。據統計,僅各種手續費,每戶搬遷戶節省費用2000余元。

三、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后續工作,讓搬遷戶舒心

銅鼓縣及時幫助和引導安置點成立社區委員會,因地制宜的制定村規民約,幫助他們盡快建立新的生產、生活秩序。對人口和連片建房較少的安置點,編入當地村(組)或居委會,實行有效管理。出臺方案,把扶貧搬遷工作的跟蹤問效納入相關單位的年度考核。

根據安置點規模大小,針對性地設立農民培訓中心、說事評理室、衛生所(點)、幼兒園、超市等,完善服務功能:建設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健身娛樂室等設施,提升文化品位。以滿足移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同時,為了更好的服務廣大移民,銅鼓縣扶貧和移民辦加大機關改革力度,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繼續強化和完善“153”九天工作制(即:項目完工后,業務股在1個工作日內審核好項目驗收申報材料;審核通過后,在5個工作日內由分管領導牽頭組織項目驗收:驗收通過后,在3個工作日內下撥項目資金)和“周一、周四”集中工作日制度。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移民服務的工作理念。

四、科學規劃,打造工作新模式,樹搬遷戶信心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銅鼓縣立足長遠,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方向,克服短視心理,重點放在引導農民在產業扶貧、科技扶貧、教育扶貧的基礎上,徹底走出政府幫扶的框架,實現自我發展、自我致富。因為大多數移民文化層次較低,自我發展能力較弱。銅鼓縣因地制宜,幫助他們確立和扶持增收支柱產業,注重可持續發展能力。銅鼓縣創新了搬遷安置點建設以客家風情建筑為特色的模式,并以此為契機,與多個部門協作,合力挖掘客家飲食、旅游、文化資源。如客家農家萊的推廣、客家山歌的整理等,逐漸打破了原來客家資源“藏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況。

著力抓好抓實雨露培訓,堅決杜絕形式主義,培訓內容因地制宜,以種植、養殖和企業基本技術、常識為主,把培訓與實踐緊密結合,力爭做到即學即用、活學活用。2012年雨露培訓移民103人,人均收入增長800多元。基本上實現了“培訓一人,致富一家”。根據培訓內容,結合安置點實際,形成一點一品、一村一特色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