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災款發放工作方案范文
時間:2023-03-26 10:50: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救災款發放工作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建立健全教育、制度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保障廣大受災群眾的基本利益,維護救災專項資金的安全,進一步促進救災工作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工作目標
按照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規定和管理規范、運用要合理的目標,通過鞏固和完善全鎮救災(低保)工作制度建設,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救災(低保)工作的管理機制,建立健全和完善救災(低保)資金的使用、管理、監督機制,堅持低標準廣覆蓋的原則,逐步加強和完善救災(低保)工作的申請與申報、審核與審批制度,使救災(低保)工作在規范化建設上一個新臺階。
(一)救災(低保)資金監管:即加大對救災(低保)資金的支付、管理和使用情況的監督力度,維護救災(低保)專項資金的安全,確保救災(低保)資金及時、足額、準確、公開地發放到位。
(二)監管內容:切實加強救災專項資金的治理、監管,強化審計救災(低保)專項資金有沒有專款專用,或有沒有及時足額發放到位,以及黨員干部有沒有貪污、截留、擠占、挪用、騙取救災(低保)專項資金等行為,保障民“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民政工作核心理念的實現,維護政府在群眾中的良好形象。
(三)監管措施:鎮成立救災(低保)資金監管工作領導小組,對全鎮救災(低保)專項資金進行自查自糾,組織對各村救災(低保)專項資金進行重點檢查和抽查,加強內部管理,完善監管辦法和專項資金運行監管流程,強化監督責任,實現專戶存儲,專款專用。
1、救災工作
(1)災民救助的程序。由災民所在村召開村民代表會議進行民主評議;村民委員會根據評議的結果報鎮審核,鎮根據審核情況上報區民政局審批,經過求助對象所在村或村小組進行公示,最后形成受災救助方案。
(2)救災款的監管。督促和檢查各村是否及時發放救災款到戶,檢查各村在救災款發放時有沒有堅持民主評議、登記造冊、張榜公布、公開發放的程序。并要求公開救助對象,公開救助標準,公開救助時段,公開救助數量等,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對災民領取救災款物實行專帳管理,領取款物的災民要簽字或捺印,在特殊情況下,如不能在發放前公示,事后也要及時公示。做到帳目清楚,手續完備,群眾滿意。
2、低保工作
(1)低保的申請和審批程序。根據《區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施細則》規定,農村居民申請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必須堅持本人申請,村集體評議、核實、張榜公布,群眾無異議后,上報鎮;鎮對村上報的申請對象進行審核,認為該戶家庭情況屬實后進行公示,而后報區民政部門,區民政部門對鎮上報的申請對象進行審查,對符合條件的予以批準,對不符合條件的,說明原因并通知本人。對申請享受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都必須堅持三審兩公示制度,即村、鎮、區民政部門審查,對保障人數,保障金額進行審批前公示、審批后公示制度。
(2)低保資金的監管。鎮社會事務辦將按照社會化發放工作的要求,為每一戶農村低保戶開設銀行帳號,及時將低保金存入各戶帳號,減少資金的發放程序,防止低保金在發放過程中,被截留、挪用。
3、責任分工
(1)鎮負責轄區內的救災(低保)資金的發放工作,努力減少中間環節,盡量能將救災(低保)資金直接發放到以受災(低保)戶手中。
(2)村負責對本村的受災戶、低保戶的日常管理工作,對自然災害受災戶,及時上報,負責發放救災資金。對低保戶負責對其家庭收入情況進行日常性的監管,按照低保對象有進有出,補差金額有升有降的動態管理機制,及時提出動態管理對象。
三、工作步驟
從年8月1日開始至年12月31日止,在全鎮范圍開展救災(低保)專項資金治理監管工作。
(一)宣傳發動階段(8月1日-8月15日)。鎮要召開監管工作會議,成立領導小組,對此項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明確目標,落實責任,制定出具體的實施方案并組織實施。
(二)自查自糾階段(8月16日-9月30日)。鎮社會事務辦要按照目標任務,查找薄弱環節,認真整改,并根據查找中的薄弱環節、舉一反三,制定新的工作方法和措施,認真整改到位。
(三)督促檢查階段(10月1日-10月30日)。鎮民政辦對救災(低保)資金工作制度、使用情況等進行檢查,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并整改到位。
(四)建章立制階段(11月1日-11月30日)。按照上級有關法規文件,進一步規范救災(低保)資金的管理使用,強化民主監督,確保救災(低保)資金按時足額安全有效地運用。
(五)總結提高階段(12月1日-12月31日)。鎮社會事務辦要對前段時間的工作開展情況進行深入認真的總結,并及時報送區民政局,同時迎接區糾風辦的檢查驗收。
四、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