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范文

時間:2023-04-08 17:37: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言文閱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文言文閱讀

篇1

《送東陽馬生序》屬于《語文課程標準》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之一,是初中重點文言文之一。在考試中,文言文的考查一般涉及以下幾個考點:1.文言文默寫。2.文言文閱讀。考查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課內文言文閱讀。二是比較閱讀(涉及課內與課內的文段、課內與課外的文段比較)。綜觀這幾年全國各地的中考試題,本篇課文常常受到命題者的青睞,主要以考查文言文閱讀為主。考查主要包括:(1)劃分句子的停頓和朗讀節奏,給相關的語句加上標點符號。(2)考查常見虛詞、關鍵實詞的意義和用法。(3)重點語句的翻譯。(4)理解文段意思,歸納文段中心。(5)體會作者感情,分析文章觀點。一般答題時要求答出抒感、表達理想或抱負等內容。(6)開放性試題。要求學生聯系社會、生活或自身談感想、說啟發、表態度等。

二、真題演練

(一)(2010年山西省中考語文試題)

閱讀文言文語段,完成1~4題。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1.語段選自課文《》。

2.給黑體字注音并解釋。

余幼時即嗜學()。

3.下列黑體字與“走送之”中的“走”用法不同的是()

A.小大之獄B.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C.鄉為身死而不受D.先帝不以臣卑鄙

4.任選下面一句翻譯。

A.不敢稍逾約

B.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我選A句,翻譯:

我選B句,翻譯:

5.語段中畫橫線的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求學精神和態度?

(二)(2010年湖北省十堰市中考語文試題)

古文閱讀。

【甲】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扣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聞。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乙】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猶當博學審問,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墻之士,雖有子羔,原憲之賢,終無濟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倍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者出。”夫以孔子之圣,猶須好學,今人可不勉乎?

(顧炎武《與友人書》節選)

1.下列詞語中黑體的詞意相同的一組是()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戶

B.故余雖愚 雖有子羔,原憲之賢

C.俯身傾耳以請 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賢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2.解釋下列黑體的詞。

(1)或遇其叱咄()

(2)不幸而在窮僻之域()

(3)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4)若既不出戶()

3.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扣問。

(2)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

4.【甲】【乙】兩段文字所談的都是為學之道,但在闡述“為學”方法時,兩段文字相同之中又有不同,請認真閱讀后分析并指出其相同和不同之處。

相同:

不同:

篇2

由于語言的古今演變,讀文言文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語言的疏通理解問題。學習文言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夠積累一定的文言詞匯和文言知識,為以后自己能獨立進行課外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語言的積累不是簡單地等同于對課文的“肢解”,而是在對課文進行語言分析的過程中培養文言意識和語境意識,能夠站在歷史的角度理解古今詞義的異同,能夠根據語境合理推斷詞義。具備這樣的能力,才具備了“讀”文言文的基礎。

從文化和思想的層面去解讀文本,從文言文中汲取精神的營養,這是讀文言的關鍵一環。文言文以簡約凝練的語言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精華與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的結晶,讀的時候要學會用“泡”的方法去豐富還原,從而獲得精神上的陶冶與心理上的愉悅。如孟子的“性善論”與“仁政”思想,荀子的“性惡論”與“勸學”的關系,莊子思想的現實意義,古代知識分子“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的對立統一,魏晉士人的生死觀、韓愈“抗顏為師”的開拓性等等,如果在這些方面多少有了自己的一點兒感悟,那就是最大的收益。

文言閱讀的目的之三是品味鑒賞古人為文之精妙,學習古人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敘述描寫、人物刻畫等方面的為文之道。選入教材的文言文是從幾千年的文化寶庫中優中選優的精品,含英咀華,學習借鑒,無疑是提高審美與寫作能力的一個捷徑。如《勾踐滅吳》的詳略取舍就很耐人咀嚼,詳寫勾踐“十年生聚”的具體措施,尤其是勾踐的言行可以說是神情畢肖,但對滅吳的戰略部署與作戰經過卻寫的很略,詳略的安排并不與“時間”成比例(勾踐積蓄力量用了十二年的時間,滅吳之戰斷斷續續打了近十年)。為什么要這樣寫?這就要結合作者寫作的目的去分析,作者的目的是要突出“誰得到百姓的擁戴說就能成就大業”這一歷史經驗。

那么,高考文言文考查什么呢?

文言文測試以語言考查為基礎,但更加關注對內容的理解、分析。

文言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特殊句式等方面。高考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考查很大程度上設置在文言基礎知識上。

學習文言文的第一要著就是積累。而積累的最好辦法就是背誦,把文言文中的若干章熟記在心,文言的實詞的意義、虛詞的運用、各種句式的變化等也都已經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可以學到古代名篇的構思立意、布局謀篇、語言修辭等方面的要義,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那么,需要背誦多少篇章呢?新修訂的《語文教學大綱》對已有明確規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這“一定數量”,在大綱中規定為《蜀道難》《聲聲慢》《長亭送別》等詩詞曲30首,《勸學》《滕王閣序》《前赤壁賦》等古文10篇(段)。這些是對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碼的要求,隨著誦讀篇目數量的增加,你對文言的語言感知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文言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這是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的根本途徑,除此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不能把背誦課文的目的歸結為為了高考試卷中得到4分的成績。

提高閱讀文言文水平僅停留在積累上面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遷移能力,即在閱讀背誦課文的基礎上,能夠閱讀其他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學習規律和方法。

實詞主要掌握古今異義的詞、多義詞、通假字和詞性活用的詞。

古今異義的詞的難點,是那些古今都有的、但在意義上卻有了較大變化的詞。初學者往往用它在現代漢語中的意義去套。多義詞的難點是一個詞往往有多種意義,多的達十多種義項,怎樣選準其含義并不容易。

詞性活用是文言語言的一大特點,它主要體現在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三類詞上,且有一定規律。

如2003年第11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諷帝大征四方奇技

諷:勸告。

b.咸私哂其矯飾焉

哂:譏笑。

c.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 遇:優待。

d.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 務:致力。

答案為c。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意義。所考查的四個文言實詞,在課內都學過。“諷”,見“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張衡傳》),都作“規勸”講。“哂”,見“夫子哂之。”(《論語·侍坐》)作“微笑”(含譏笑義)。“遇”, 見“不如因善遇之。”(《鴻門宴》)“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屈原列傳》)都作“對待”,與“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中的“遇”同義。“遇”在文言中不作“優待”;如果遇“殊”結合,“殊遇”那就是優惠的待遇了。“務”,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過秦論》),作“致力”。 由此可見,高考涉及到的常用實詞,一般在課內都見過,只要學好課文,掌握這些常用實詞,解答高考試題還會有困難嗎?

文言虛詞,主要掌握虛詞的語法功能。虛詞在文言文中雖然數量較少,但使用的頻率高,用法靈活,語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學習難點之一。由于虛詞常常分屬于幾類詞性,故學習時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詞性,然后弄清其意義和語法作用。《大綱》規定要掌握15個虛詞,《考試大綱》規定要掌握18個虛詞。我們可以把這些虛詞分為若干類來把握:以代詞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詞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詞為主的有“以、于”等,以連詞為主的有“而、則”等,以語氣詞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詞“焉”等。只要有了誦讀的基礎,掌握虛詞應該比較容易。但僅掌握著18個虛詞也是不夠的。

如全國題第12題: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郡不加尋察,遂結竟其罪 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b.嘗哀泣外門,因謝病去

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

c.宜戮訟者,以謝冤魂

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d.即刑訟女而祭掃墓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答案為c。 c項上句的“以”為連詞,表示后一行動是前一行動的目的;下句的“以”也是連詞,表修飾關系。考查“遂”“因”“以”“而”四個虛詞,其中“遂”字雖屬常用虛詞,但不在《考試大綱》所規定的范圍之內。這就說明高考命題是以文本為基礎,只要文本中出現適合考查的詞,就可能突破考綱的限制。

文言中的句式與現代漢語大體是相同的,我們只需掌握其不同的部分。這不同的部分主要是:判斷句式、被動句式、倒置句式和省略句式。

近幾年高考文言文試題加強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試題比例也有所增長;2003年試卷中更有“對作者在文中觀點態度的分析、評價”設題明顯,還有“對作者評價的評價”等,這就說明高考在對考生的素質要求上又上升了一步,進一步開拓了考生的思維空間。這一導向將會影響到今后的命題方向,值得考生重視。

讀懂古文,這是高考對文言文的基本要求。用于考查的文本,一般式,一段四五百字的紀傳性文字(如2004年全國題《后漢書·孟嘗傳》片斷),寫了某人(東漢孟嘗)的幾件事。再看全國和其他各省市的試卷,文言文的文本最具傳統性:與往年(甚至可以推到十年前,1995年古文的測試文本《鄭善果》、1994年的《何子平》等一直到前兩年的如2003 年的《裴矩傳》、2002年的《李將軍列傳》等)的文言文測試文本沒有太大區別,都屬于淺易文言文。

考試的基本要求主要是讀懂文字。把一長段劃分解閱讀。

2004年《孟嘗傳》這段文字說了四件事:

第一件在先介紹孟嘗是一個怎樣的人后,介紹了上虞的一位寡婦在婆母去世后,受小姑子的誣告負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嘗挺身而出,為她洗白冤情,最終天降大雨,五谷豐登。第二件事,孟嘗在當合浦太守時,革除前任留下的弊病,移風改正,終于使失去的珠寶又回來了,百姓安居樂業。

第三件事,孟嘗深受百姓愛戴,當要離任時,百姓牽著他的車請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鄉民的船趁著夜色偷偷地離開。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鄰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第四件事,寫尚書楊喬十分賞識孟嘗,并竭力向桓帝推薦他,但沒有受到重用,最后老死于家中。

讀懂了這段文字,其中兩道題會一目了然。

學習文言文還要明確文言翻譯的要求——“信”“達”“雅”

所謂“信”,就是準確表達原文意思,不增添,不遺漏,不走樣;所謂“達”,就是要求明白通暢,符合現代漢語習慣,沒有語病;所謂“雅”,就是文字考究,能體現原文的語言特色,富有表現力。一般考試的要求,能達到前兩條,即可得分。

一是準確表達原文意思,不增添,不遺漏,不走樣。如全國卷第15題,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l)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常通商販,貿糴糧食。

答案為:郡中不產糧食,而海里出產珠寶,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購買糧食。

答案要點是:實——果實(草木之實,足實也《采草藥》); 比——并列,挨靠在一起;比境,兩地很靠近; 貿糴——貿易,買進糧食。糴,買進糧食。

(2)隱處窮澤,身自耕傭。鄰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答案為: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鄰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答案要點是:窮澤——貧困的湖澤,自——親自, 就——來到

二是明白通暢,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無語病。如乙卷第15題,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乃疑遷特雄文善壯其說,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懌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遷書不誣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盡知也。

這個句子分兩句翻譯,整段文字分為“乃疑……然也”、“及得……知也”兩句。

答案為:于是懷疑司馬遷只是文筆雄健,在敘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這樣。等到了解到桑懌的事跡,才知道古時的人也有這樣的情況,司馬遷的書并沒有說假話,知道今人中本來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曉而已。

要點:“特”“壯其說”“得”“誣”“本”“但不盡知”

篇3

何岳

秀才何岳,號畏齋。曾夜行拾得銀貳百余兩,不敢與家人言之,恐勸令留金也。次早攜至拾銀處,見一人尋至,問其銀數與封識①皆合,遂以還之。其人欲分數金為謝,畏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數金乎?其人感謝而去。又嘗教書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齋,中有數百金,曰:俟③他日來取。去數年,絕無音信,聞其侄以他事南來,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夫畏齋一窮秀才也,拾金而還,暫猶可勉④;寄金數年,略不動心,此其過人也遠矣!

[注釋]:①封識(zhǐ):封存的標記。②利:貪圖。③俟工(sǐ):等待。④暫猶可勉;短時期內還可以勉勵自己不起貪心。

1、用|劃出句子的停頓節奏。

問其銀數與封識標記皆合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不敢與家人言之()遂以還之()

又嘗教書于宦官家()聞其侄有他事南來()

3、翻譯下面的句子。

寄金數年,略不動心,此其過人也遠矣。

4、請各用四個字概括這兩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中哪一個字有點睛之效?為什么?

【參考答案】

1、問|其銀數與封識標記|皆合

2、這件事于是(就)曾經聽說

3、那官把銀子寄在他家多年,毫不動心,這種高尚的品質遠遠超過了普通人。

篇4

魏收改武學文

魏收①年十五,頗已屬文。及隨父赴邊,好習騎射,欲以武藝自達。滎陽②鄭伯調③之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慚,遂折節讀書。夏月④,坐板床,隨樹陰諷誦⑤,積年,板床為之銳減,而精力不輟。以文華顯。(選自《北齊書?魏收傳》)

注釋

①魏收:北齊人。②滎(xíng)陽: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內。③調:嘲笑。④夏月:夏季。⑤諷誦:背誦。

賞識

“戟”及其他。上文鄭伯嘲笑魏收說:“魏郎弄戟多少?”其中“戟”泛指所有兵器。“戟”本是青銅制成的兵器,它將矛與戈結合在一起,既有“矛”直刺的功能,又有“戈”橫劈的作用。杜牧在《赤壁》詩中寫道:“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其中說到的“戟”就是這種兵器。除矛、戈、戟外,古代進攻的武器還有刀、斧、箭、炮等。

思考與練習

1.解釋:

①及__________;②輟_________

2.翻譯:

①頗已屬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欲以武藝自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積年,板床為之銳減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以文華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遂折節讀書”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正確的?( )

①就改變志向努力讀書;②因此跟隨別人讀書;③于是埋頭讀書;④就斬斷兵器致力讀書。

譯文

魏收十五歲,已經很能寫文章。等到隨同父親到邊關,愛好練習騎馬射箭,想通過練習武藝求得功名。滎陽鄭伯和他開玩笑說:“魏郎你用的戟多少重啊?”魏收很慚愧,于是回過頭來讀書。夏季,坐在木板床上,跟隨著被樹遮蔽的影子移動背誦書。經過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損了很多而精力充沛不懈怠,(后來)他憑借文章華麗而聞名于世。

參考答案

1.①等到;②停,此指懈怠。

2.①很能寫文章;②想通過練習武藝求得功名;③經過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損了很多;④憑文章華麗而著名。

3.①

申屠敦之鼎

洛陽布衣申屠敦①有漢鼎②一,得于長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錯③,其文爛如④也。西鄰魯生見而悅焉,呼金工象而鑄之。淬⑤以奇藥,穴地藏之者三年。土與藥交蝕,銅質已化,與敦所有者略類。一旦,持獻權貴人,貴人寶之,饗賓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為魯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為真耳。”權貴人請觀之,良久曰:“非真也。”眾賓次第咸曰:“是誠非真也。”敦不平,辨數⑥不已。眾共折辱⑦之,敦噤不敢言,歸而嘆曰:“吾今然后知勢之足以變易是非也。”龍門子聞而笑日:“敦何見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選自明?宋濂《宋學士文集》)

注釋

①申屠敦:復姓申屠。這是作者虛構的人物。②鼎:古代的炊具,三足兩耳。后演變為工藝品。⑧云螭(chī)斜錯:云與螭(獸名,外形像龍而無角)互相掩映交錯。④其文爛如:它

的花紋斑斕。

⑤淬(cuì):

金屬燒熱后浸在水中或油中。⑥辨數:多次爭辯。辨,通“辯”。⑦折辱:挖苦。

文言知識

說“誠”。“誠”可指“誠實”、“誠心”。如“心誠則靈”,又如“無誠意則去”。上文“是誠非真也”中的“誠”,解為“確實”、“的確”,作副詞用,句意為這的確不是真品。又,“吾誠章某之子”,意為“我確實是姓章的兒子”。它又解為“如果”,如“誠能如此,則王業可興矣”,意為如果能這樣,那么大王的功業可興盛了。

思考與練習

1.解釋:

①布衣__________②焉__________③象_________

④穴______⑤略類_______⑥第______⑦孰______

⑧次第__________⑨已_________⑩噤__________

2.翻譯:

①貴人寶之,饗賓而玩之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形酷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吾今然后知勢足以變易是非也____________;④士之于文亦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題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譯文

洛陽有個平民叫申屠敦的有一個漢朝的鼎,是在長安的一個深深的山谷底下得到的。(這個鼎外形)云和螭互相掩映交錯,花紋斑斕。西邊有個姓魯的人看見了這個鼎非常喜歡,找了鑄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樣子鑄一個鼎。鑄的時候浸泡在稀奇的藥水中冷卻,還在地下挖了個洞埋了三年。泥土和藥水都腐蝕著鼎,銅的本質已經產生了變化,和申屠敦的大體相似了。一天,魯生把鼎獻給了一個有權勢的貴人,貴人很珍視這個鼎,宴請賓客并賞玩這個鼎。申屠敦恰巧也在宴席上,心里知道這是魯生的東西,于是就說:“我也有一個鼎,外形跟這個很像,只是不知道哪個是真的。”權貴的人請他把鼎拿來讓他辨別,(權貴人)看了很久說:“不是真的。”那些賓客一個接一個地都說:“確實不是真的。”申屠敦忿忿不平,爭辯個不停。大家都挖苦嘲笑申屠敦,敦就不敢說話了,回去感慨地說:“我經歷這事之后才知道權勢竟可以改變是非了。”龍門子聽了笑著說:“敦認識的有什么晚的?讀書人評價文章也是這樣啊。”

參考答案

1.①平民;②指代漢鼎;③模仿;④打地洞;⑤大體相同;⑥只是;⑦哪個;⑧依次;⑨停;⑩閉口。

2.①那權貴把它當成珍寶,在招待賓客宴飲時欣賞它;②那開頭極像這鼎;③我經歷這事之后知道權勢竟可以改變是非(顛倒是非);④讀書人評價文章也是這樣。

3.抨擊社會上有權勢就可顛倒黑白的現象。

強弱之辯

夫強不自強,因弱以奉①強;弱不自弱,因強以御②弱。故弱為強者所伏,強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然則所謂強者,豈壯勇之謂耶?所謂弱者,豈怯懦之謂耶?蓋在乎有德,不在乎有力。夫金者,天下之至剛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金雖剛矣,折之而不可以續;水雖柔矣,斬之而不可以斷;則水柔能成剛,金剛不輟③其弱也。(選自唐?羅隱《兩同書》)

注釋

①奉:尊重。此指陪襯。②御:支配,此指顯出。③輟(chuò):停。此指消除。

文言知識

“然則”及其他。“然則”在文言中是個固定詞組,相當于“既然(這樣),那么……”上文“然則所謂強者,豈壯勇之謂耶?”意為既然這樣,那么所謂強者,難道說的只是健壯勇敢的人嗎?又,“雖然”,相當于“雖(這么說),然而……”如“雖然,其事有本有原”,意為雖這么說,然而那事情還有本源。又,“于是”,相當于“在這個時候”,如“于是暴雨,人皆避之”,意為在這時候突然下雨,人們都躲雨了。

思考與練習

1.解釋:

①夫________________②宗__________________

③金________________④至__________________

2.翻譯:

豈怯懦之謂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基本觀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譯文

強的不是自己很強,由于依靠弱陪襯出它的強;弱的不是自己很弱,由于依靠強顯出它的弱。所以弱被強制服,強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約,這是自然的道理。既然這樣,那么所謂強者,難道說的只是健壯勇敢的人嗎?所謂弱者,難道說的只是膽小怯懦的人嗎?可見在于有德,不在于有力。金屬是天下最剛強的;水是天下最柔軟的。金屬雖然剛強,折斷它卻不可以續接;水雖然柔弱,斬斷它卻不可以使它斷開;那么水的柔弱能成就它剛強的一面,金屬的剛硬不會消除它柔弱的一面。

參考答案

1.①句首發語詞,無義;②推崇;

③金屬;④極。

2.難道說的只是膽小柔弱的人嗎?

3.強與弱是相對的。

諸葛亮傳略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氣。身長八尺①,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遭漢末擾亂②,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于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于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杰出,遂厚相結納。及魏武帝③南征,荊州劉琮④舉州委質⑤而備失勢,眾寡而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⑥。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⑦悉平。后備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以亮為軍師。將軍備稱帝號,拜亮為丞相。(選自晉?陳壽《進(諸葛亮集)表》)

注釋

①八尺:漢時1尺約合今7寸。②擾亂:動亂。③魏武帝:曹丕稱帝后追贈父親曹操為魏武帝。④劉琮:劉表之子。⑤舉州委質:意為把整個荊州送給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⑥吳會:吳國。⑦江南:指長江以南廣大地區。

文化常識

“九州”之說。我國古代歷來有“九州”之說,意為中華大地由九州組成。但說法不一。《尚書。禹貢》上指冀(今山西一帶)、兗(今河北一帶)、青(今山東一帶)、徐(今徐州一帶)、揚(今長江下游地區)、荊(今湖北、湖南一帶)、豫(今河南一帶)、粱(今四川一帶)、雍(今陜西、甘肅一帶)。而《呂氏春秋》上有幽州而無梁州;《爾雅》上有幽州、營州而無青州、梁州。上文所說的荊州與益州(今四川一帶)是古代兩大行政區劃。

思考與練習

1.解釋:

①少__________②逸__________③殊量__________

④納__________⑤既__________⑥拜____________

2.翻譯:

①時人異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眾寡而無立錐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權既宿服仰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與武帝交戰”其中“交戰”是指__________之戰。

譯文

諸葛亮年輕時有超群的才能,英雄霸王的氣概。身長八尺,面容相貌十分偉岸,當時人認為他與眾不同。遇到漢末,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避難。親自在田間耕種,不求聲望顯達。這是左將軍劉備認為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訪諸葛亮。諸葛亮十分稱道劉備的杰出才能,于是結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荊州劉琮把整個荊州當做禮物送給了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但劉備失去了權勢和地位,人數少而且沒有立足之地。諸葛亮當年27歲,就進諫奇策,親自出使孫權,向吳國求援。孫權早就敬佩劉備,又看到諸葛亮非常雅致,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萬人來幫助劉備。劉備能夠用兵于赤壁之戰打敗曹軍,乘勝攻下曹軍,江南都平定了,后來劉備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實之后,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劉備稱帝,任命諸葛亮為丞相。

參考答案

1.①年輕時;②超出;③特殊的才能;④交;⑤已;⑥任命。

篇5

一、文言文閱讀的意義重大不可忽視

首先,有利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膾炙人口的文言文,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精華,具有極為豐贍的精神內涵,是我們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誦讀文言文,能夠使傳統文化在學生的心中潛移默化地扎根,為民族的血脈薪火傳遞正能量。我國現存的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絕大多數用文言書寫,要繼承,必先學會文言。正如名師韓軍所說的那樣:“沒有文言文,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這個“家”,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其次,有助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表現在這些作品中的先哲們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中華民族引以為自豪的精神財富。文言詩文,更對學生的精神和語感起熏陶感染的作用。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舍生取義”,文天祥的“丹心照汗青”等浩然正氣,穿越古今時空,激勵著無數仁人志士和匹夫百姓。

再次,有利于學生寫作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高。文言文形式典雅,內涵豐富,可品味鑒賞古人為文之精妙,學習古人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敘述描寫、人物刻畫等為文之道。這些作品千錘百煉的語言,斐然可觀的文采,匠心經營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為我們取之不盡的寶藏。尤其是選入教科書的文言文,是從幾千年的文化寶庫中優中選優的精品,學習借鑒它們,無疑是提高審美與寫作能力的捷徑。

二、文言文閱讀教學的方法

1.誦讀法

誦讀包括朗誦、背誦兩個方面。誦讀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通過誦讀,學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更容易感悟作者的情感態度。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知識經濟時代當然不可能“書讀百遍”,但朗讀仍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誦讀是培養文言文語感的重要方法,是整體感知文章的有效途徑。文言文的音韻之美唯有誦讀方能領悟。停頓、重音的準確處理,語速、語調的準確把握均可喚起想象,引起共鳴。學生口與耳會,眼與心謀,整體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趣,通過朗讀、背誦,整篇文章記熟了,其中實詞的意義、虛詞的用法也就記住了。通過反復誦讀,從語氣的輕重緩急、聲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喜怒哀樂中體味情感,獲得與作者的共鳴,從而受到感染和熏陶。讀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可范讀;學生也可集體朗讀、個別朗讀;讀全篇,讀某幾段,或讀某幾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能“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因此,文言文教學必須重視反復誦讀,要讀出“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效果,在反復涵泳中受到美的熏陶,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蘊。實踐證明,背誦相當數量的文言文,有益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使學生終身受益。

2.品讀法一些文言文語言精練,遣詞造句頗為講究,教學時就可抓住關鍵字詞進行賞析品讀。例如《小石潭記》中的“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從品味語言的角度來看,則應重點品評“清”的豐富內涵。柳宗元一再遭貶,心情抑郁,看到如此幽深冷寂的環境能不聯想到自己的處境嗎?這“清”既是環境的特點,也是作者內心的寫照。又如,在閱讀中抓住《出師表》中的“報先帝”、“忠陛下”,即可讀懂作者在字里行間蘊含的人情世故。文言文言簡意賅,意境深邃,字詞解釋只是層面,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品味、鑒賞方為上乘境界,文章的未盡之意、余音繞梁等妙處都在此。

篇6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語法語境;結構語境;事理語境;關聯語境

高考文言文閱讀題向來是學生的一個軟肋,而文言文閱讀的第一步,就是理解文本內容。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除借助已有文言知識來把握外,另一項方法是借助語境來判斷。這里的語境就是語言環境,是指語言本身的字、詞、句、段及篇章所構成的環境。文言文考點“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這里的“文中”強調的是語境,既體現了高考對文言文系統全面的考查,又符合認知規律,實際上不論是“理解”還是“翻譯”,我們都倡導“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即準確翻譯一個字句的意義,必須從理解該字該句的上下文語境入手。筆者將文言語境歸納為以下四種。

一、語法語境

語法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研究按確定用法來運用的詞類、詞的屈折變化或表示相互關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詞在句中的功能和關系,包含詞的構詞、構形的規則和組詞成句的規則。文言文考察的重點如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實質都與語法相關。每個句子都存在相應的語法規則,這就構成一個語法語境。因而,可以運用語法語境解決文言翻譯的難點。《六國論》中“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中“速”字根據語法來分析,應做動詞,解釋為“招致”。2015年高考全國卷1翻譯題第一小題“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中的“帝”本來是名詞,但是它緊隨能愿動詞“可”之后,我們根據這個語法語境可以判斷,“帝”此處應做動詞用,解釋為“稱帝”。第二小題“金人雖不吾索”中的“不吾索”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應該前置,可以由這個語法語境推出“不吾索”應為“不索吾”。

二、結構語境

文言文以單音節詞為主,高度濃縮、精煉,字斟句酌,既求質勝,又求辭美。文言句子講究句式工整、對仗,常用排比、對偶、互文等修辭格,因而句子之間常形成對稱結構,這就構成了一個純粹的結構語境。對稱結構的前后句子相對位置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意思相對、相同或相反。我們可以借助文中的結構語境,由一個已知的詞的詞義、詞性和用法來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個詞的詞義、詞性和用法。例如:“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論語》里仁篇第四)中“約”可根據相對位置的“樂”推出“貧困”之意思,“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諫太宗十思疏》)中“簡能”與“擇善”意思相同,“簡”字應譯為“選拔”。2015年高考湖南卷翻譯題“污者潔之,堙者疏之,缺者補之”中“堙”雖為生僻字,但是可以依據下句的“缺者補之”來判斷,再結合“疏”字推斷,“堙”應該與“缺”相對,譯為“堵塞”。2014年天津卷翻譯題“故鄉邑有好義士,足以補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中“治”若按常規思維只翻譯為“管理”,翻譯也不到位,它的位置與下文的“失”對應,再聯系前面的“補”字就可以補充翻譯為“管理(的不足)”。

三、事理語境

所謂事理,就是事物的道理。《管子》中提到“慎觀始終,審察事理”。慎重地觀察事物發展的從始至終,可以詳察事物發展的道理。反過來,亦可借事理來研究事物發展的動向。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內在的邏輯構成,我們可以借助這個邏輯構成推斷事物的走向或者事物發展其中的一個環節。這個邏輯構成,在文本閱讀中就是事理語境。文言閱讀時,抓住事物發展的內在聯系,把握事理語境,有助于我們掃清閱讀障礙,方便作答。《鴻門宴》中,樊噲曰:“此迫矣,陳請入,與之同命。”此句中,“與之同命”到底是“與劉邦同生共死”還是“與項羽拼命”呢?聯系下文樊噲的言行,我們可知,樊噲并非魯莽地要與項羽拼命,翻譯為“與劉邦同生共死”比較合理。《項羽本紀》中“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中“紿”字為生僻字,然而下文有“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我們就可以借助這個結果推斷出“紿”應為“欺騙”之義。

四、關聯語境

篇7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 略讀 細讀 重點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0)04-0161-01

略讀,就是要粗略了解文章的大意,把握文章的大概結構和文章的情節,弄清文章的行文思路,了解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什么人什么事。并不要求弄通弄會全文中細節,文中出現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詞類活用也無需在這時一一研究作解。這一過程就是要快讀,就是要跳讀,就是梳理文章思路的過程,就是根據文章中提供人物、事件等信息,還原一個故事情節,一個人物形象。如《促織》一文,在粗讀的過程中就是要了解本文的故事發展情節。首先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禍患起源于宮廷,文章開篇就提到“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接下來講述故事的開端,寫成名因交不上促織而遭受到的痛苦“苦受杖刑”,同時由于成名善良無處覓促織而“轉側床頭,惟思自盡”,又飽受精神之苦。接下來講述故事的發展,寫到成名因為占卜而得到一只促織,從而也為成名一家帶來解脫困難的希望。接下來講述故事的部分成名得到促織又因兒子的好奇而失去促織,成名兒子投井自殺,化為促織,為成名解脫苦難。在故事的結局中,成名因禍得福,由于成名獻出的促織展現了高超的技能博得皇帝賞賜,成名的兒子復蘇,一家人皆大歡喜。最后為作者的評語部分。總之,這類文章無論是記事為主還是以記人為主,都應注意文章中的事件發生、發展過程和文章的線索。

細讀,要求語速稍慢,注意文章中的一些細節,把握文章中的關鍵信息。這就要求在讀的過程中把握細節,在不明白的地方做記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提問質疑,然后再集中精力解決問題,這種方式適合自己喜歡的課外作品閱讀。在考試過程中也可以先閱讀考查題目,根據題干中的要點考查信息,在原文中標記出來,再回到原文反復誦讀細細品味,每一個選項都要回歸原文,仔細推敲。審題的過程也是回歸原文的過程,選擇題的選項,文章的注釋對原材料的解釋也有很大的輔助作用。通過質疑解答問題,這樣既可以節省時間提高閱讀效率,也可以在關鍵的考題中,多用一些時間,本著先易后難的順序,提高做題的正確率。2009年高考全國卷,第8題,D:動之軍法從事,動:招致,動在這里是總是、常常的意思。在翻譯題中注意找關鍵詞語,注意翻譯語句的連貫通暢,意思相對完整。2009高考全國卷中翻譯題“與郡丞元寶藏深相交結,前后令長,未有不受其指麾者。”“館陶眾庶,合境悲泣,因從而居住者數百家。”中“相”譯為“相互”,“交結”譯為“結交”,“未有”譯為“沒有不”。相、交結、未有各1分,大意1分,共4分。中“庶”譯為“老百姓”,“合”譯為“全都”,“因”譯為“于是”,“數”譯為“幾”。庶、合、因、數各1分,大意2分,共6分。翻譯時要注意文中重點字詞句式活用等情況,注意要逐字翻譯,與原文保持一致,掌握增、刪、留、變等四點,推斷出考察點也就是給分點。要做好此類題目,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學會積累,要學會借助上下文語境進行推斷,兩者結合,則問題迎刃而解。

篇8

右溪記文言文閱讀答案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欹嵌盤屈,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

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選自《四部叢刊》本《元次山集》)

1、所選兩段文字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兩段之間又構成了怎樣的關系?

答案:兩段文字在表達方式上的不同:上一段正面(直接)描寫景物,為下鋪墊;下一段借景抒情,借寫右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賞愛而無人賞愛,而引發作者懷才不遇的惆悵。

本文上半段寫景,下半段寫清,突出情為景設,情景交融,形神俱備。

兩段之間的關系:

上一段寫景,下一段寫情,突出情為景設,以景寄情,情景交融,形神俱備。

2、結合上下文仔細想想'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這兩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篇9

木蘭詩文言文閱讀

【甲】 木蘭詩(節選)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乙】陳涉世家(節選)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丙】列子學射

列子學射,中①矣,請于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對曰:“弗知也。”關尹子曰:“未可。”退而習之三年。又以報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②。非獨射也為國與身亦皆知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列子·說符》)

注:①[中]射中箭靶。②[守而勿失] 牢牢記住不要忘掉。守,掌握,遵守。

閱讀題:

1.(2分)下面句子中“之”字沒有指代作用的一項( )

A. 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

B. 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

C. 然足下卜之鬼乎

D.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2.(2分)指出下面括號中詞語解釋沒有錯誤的一項( )

A.皆次當行(行:行軍) 會天大雨(會:恰逢)

B.或以為死(或:有的人) 楚人憐之(憐:愛戴)

C.念鬼(念:念叨) 又間令吳廣(間:暗地里)

D.卒中往往語(往往:經常) 皆指目陳勝(目:看著)

3.(2分)下面對《木蘭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東市買駿馬……北市買長鞭。”通過東西南北的排比鋪寫,表現了木蘭購買戰馬和用具的忙碌,渲染了戰前的緊張氣氛。

B.“旦辭爺娘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表現了木蘭的女兒心思和軍情緊迫,使故事更具傳奇色彩。

C. “萬里赴戎機……壯士十年歸。”三個對偶句簡潔明快,寫出了戰事推進的迅猛與激烈,表現了女英雄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強悍的尚武精神。

D.全詩緊扣“木蘭是女郎”來構思,寫得繁簡極具匠心,兒女情與英雄氣相得益彰。

4.(2分)下面對《陳涉世家》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體現了陳勝對形勢的準確分析與判斷。

B.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寫出了陳勝對民心的深刻洞察。

C. “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表現了陳勝對天意的準確領悟和把握。

D. “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生動表現了陳勝謀略所產生的奇特效果。

5.(2分)下面對《列子學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故事揭示了學習要舉一反三的道理。

B.故事告訴我們,學習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C.關尹子要求列子從學射中自己去探究射中的道理。

D.治理國家、為人處世和學習射箭的道理是一樣的。

6.(3分)請用“/”給文中畫線部分斷句(限兩處)。

非 獨 射 也為 國 與 身 亦 皆 知之。

木蘭詩閱讀題答案

1、D

2、B

3、C

4、C

篇10

關鍵詞: 高考語文 文言文閱讀 復習策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及《考試大綱》都明確要求學生閱讀淺易的文言文。

縱觀7年高考試卷的文言文閱讀題,從最初的寧夏海南卷到現在的全國新課標卷,從選材類型看:2007年韋丹、2008年稽紹、2009年朱昭、2010年花云、2011年何灌、2012年蕭燧、2013年李揆,考查的全是史傳類人物傳記;從選取材料的時代看,分別選自《新唐書》、《晉書》、《宋史》、《明史》、《宋史》、《宋史》、《舊唐書》,選文全部來自“二十四史”;從考題看,客觀題主要是對實詞、人物性格及文章內容的分析概括等考點的考查,主觀題是傳統的翻譯題。因此,人物傳記類文本應是高考文言文復習的重點。

這些人物傳記,傳主多為正面形象,多是清官廉吏、忠臣義士,傳記主要記載傳主的生平事跡。通常開篇先交代人物姓名、字號、籍貫、家室、少時經歷,然后將人物的立身行事細致地記錄下來,以反映人物的性格品德,最后交代人物結局,身后毀譽榮枯。在做題過程中,學生會意識到,傳記類文本會以時間為線索,以任職與官銜為行文標志,以品行為中心決定材料取舍,一般記述傳主的2~4件事,集中表現傳主思想品德、個性特征的一兩個側面。也就是說,人物傳記類文本的讀點是通過人物事跡讀品格,由此在復習過程中必須讓學生意識到人物傳記類文本的解題有三個關鍵詞:人物、事件、品格。這些傳主的品格都離不開“忠、孝、仁、義、禮、智、信、勇”這八個字。要么寫傳主的雄才大略、運籌帷幄、深謀遠慮,要么寫高風亮節、勤政愛民、執法如山、廉潔奉公、剛直不阿,要么寫其贍親奉母、相夫教子、兄弟和睦等人倫品德,這些品格又都暗合時代特點,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積極向上。

新課標卷①在試題的設置上,三道選擇題,一道翻譯題(兩個句子)。三道選擇題的排列,有由局部到整體、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邏輯順序。而且每道題各項及各小題的信息排列,大多依照行文的自然順序,便于學生查對題目中所涉及的信息在文本中的位置。

第4題是詞語解釋題,考查以一詞多義為主,但這幾年考題對實詞的考查有范圍拓寬的趨向。7年的全國課標卷,本題共考了27個文言實詞(2012、2013連續兩年考查實詞“屬”),其中只有4個實詞是在120個常見文言實詞的范圍之內。對這一題的解答就是要增強學生的語境意識,常規的方法是將給出詞代入原句,運用推斷法做出正確選擇。

第5題是信息篩選題,通常采用以下命題方式:題干規定篩選和提取信息的標準,再列出從文中摘取的6個句子編好序號,然后每3句一組編成4組,要求學生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一組。本題要求學生篩選的信息主要有:①表現人物行為舉止特點的信息;②表現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張的信息;③反映人物道德情操和聰明才智的信息;④展現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篩選信息題在這7年分別考查了:07韋丹助民安居、08稽紹敢于直言諫勸、10花云藝高人膽大、11何灌行事有成、12蕭燧恪盡職守、13李揆深受朝廷器重運用。對這一題的解答,先要準確理解題干中限定篩選范圍的詞語,把握篩選的標準,再推敲各個選項所表達的內容是否與題干規定的標準對應。本題適用排除法進行判斷,尤其要多關注人物和事件是否對應,人物品行和事件是否對應。

第6題是分析概括題。題干的表述有兩種:①07、08、09年都是“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②10、11、12年都是“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這兩種表述,決定了試題所設選項語言表述的思路。“分析和概括”,通常是先敘述具體的事實,再得出某個觀點或者結論。“概括和分析”各選項通常是先亮出觀點,再敘述論據,并作簡要分析。我們尤其要關注近三年題干的問法,即“概括和分析”。對本題的解答既注重比照原文又注重歸納分析,本題以細節考查為主,尤其要關注人物事件是否張冠李戴,人物性格陳述是否得當。

第7題是主觀翻譯題。最能體現考生文言文的能力。翻譯時,一定要注意聯系前后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要具有關鍵詞意識),準確理解是正確翻譯的前提。在“信、達、雅”的原則下,運用好“留、換、補、刪、調”等方法。

文言文閱讀可以說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半邊天。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對文言文備考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文言文復習教學中,應做到以下三點:①立足教材,夯實基礎。這7年的高考題對于文言知識的考查幾乎都能在教材中找到依據,所以備考必須立足于教材,加強基礎知識的積累。命題者有意聯系課本知識來命題,有利于促進學生重視課本知識的復習。②由點到面,突出重難點。文言實詞、虛詞、翻譯等重點知識要重點照應,文言實詞包括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等方面,虛詞可記憶一些具有典型用法的例句,文言翻譯需要多方面知識的融合,有了這些文言基礎,再理解整篇文章就會容易很多,解答題目也會從容很多。③適度訓練,掌握技巧。文言文不僅要適度訓練,還要訓練不同時期的文段,同時選文的難度不應高于教材。

總之,文言文備考只有注重課本,注重整理,注重積累,注重訓練,注重文體特征,用心探尋規律,學生才能有質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