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語從句教案范文
時間:2023-04-12 14:26: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定語從句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首先,了解什么是定語從句,定語從句是一種用句子作定語,修飾名詞或代詞的主從復合句,通常直接跟在被修飾名詞或代詞之后,被修飾的名詞或代詞稱為先行詞。定語從句一般由關系代詞或關系副詞來引導,關系代詞或關系副詞一方面連接定語從句,另一方面其本身又在定語從句中充當某個句子成份。
eg:Sheisagirlwhojustcantsayno.girl為先行詞,whojustcantsayno為定語從句,關系詞who在整個定語從句中作主語。
常見的關系代詞who(whom)指人、that指人或物、whose,關系副詞when、where以及why、how。關系代詞在定語從句中可作主語、賓語、定語、表語,關系副詞在定語從句中作狀語。
eg:(1)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who在定語從句中作主語)(2)Davidistheboywhom/whoyouhavetalkedto.(who/whom作定語從句的賓語)(3)Thisisthewindowwhoseglassisbroken.(whose作定語)(4)Tellmethereasonwhyyouarelate.(why在定語從句中作狀語)
到底用關系代詞還是關系副詞,就看定語從句中缺少什么,如果缺少主語、賓語、定語就用關系代詞,如果缺少狀語就用關系副詞。
其次,應注意定語從句中的謂語動詞一般應與先行詞保持人稱和數的一致。
eg:ThisistheonlyoneofthestudentswhoisfromCanada.
先行詞單數
定語從句中的動詞時態應根據句意及上、下文而定,主句和從句可用不同的時態。
eg:WhereisthecomradewhomIsawyesterday.
現在時過去時
第三,定語從句,分為限制性定語從句和非限制性定語從句。限制性定語從句是先行詞在意義上不可缺少的定語,關系十分密切,如果省去主句的意思就不完整,該從句不能用逗號和主句分開。
eg:Thatisamanwhofoundmyhandbag.
非限制性定語從句是先行詞和整個主句的附加說明,關系不是十分密切,若省去,主句的意思仍然清楚,該從句前常用逗號和主句分開。
eg:Shewasagoodmother,wholovedherchildrenverymuch.
需要注意引導非限制性定語從句指事或物時只用which。
eg:Thetreesnearthehouse,whichIplantedthreeyearsago,aregrowingupwell.
第四,運用定語從句中的關系代詞或關系副詞要注意以下幾點:
1.介詞+關系詞(即關系代詞在定語從句中作介詞的賓語,如果介詞放在關系代詞的前面,則關系代詞指人只能用whom,指事或物只能用which。):
whoisthecomradewithwhomyoushookhandsjustnow?
篇2
關鍵詞:歸納;討論;探究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1-041-1一、提綱挈領,梳理歸納
在結束一節課前,教師可采用歸納總結式的形式來梳理課堂所講述的內容。此時要求教師運用準確、簡潔的語言,提綱挈領地把整個一節課的主要內容加以概括歸納,給學生以系統、完整的印象,促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其綜合概括能力。教師在必要的時候加以補充和完善,既可以啟發學生回憶課堂所學的主要內容,教師可采用名詞術語的方式讓學生順著教師的思路去進行知識點的概括,以便于學生學習后續的內容。如:在授完《牛津高中英語》模塊1 Book One的語法定語從句時,教師可依據課本中的內容進行歸納,通過以下的幾個問題將其呈現:1.定語從句與其他作定語的形式有哪些差異性?2.that和which在引導定語從句時的異同點有哪些?3.如何巧妙地將漢語句子譯成英語的定語從句等。教師可將這些內容用多媒體為學生一一呈現,結合課堂中所舉的實例進行歸納,使學生對此有清晰的概念。
在學完《牛津高中英語》模塊1 Unit 3的Project部分后,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的學習用關鍵詞語闡述如何保持健康。不少學生通過課文的閱讀用healthy eating, regular exercise, enough sleep三個形容詞的短語便將全文內容的主題歸納,并根據這些短語用淺近的話語進行概括。如:
Healthy eating: rice, bread, vegetables, fruit and a lot of water
Regular exercise: spend at least minutes exercising every day, walking and riding and school sports
Enough sleep: eight to ten hours of sleep each night
用這樣的形式作為一節課的終極,既簡潔又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展開討論,明辨是非
每次結課都應有重點和難點,在下課前的幾分鐘,教師應告誡學生就自己學習過程中的重難點進行互相討論,這不僅有利于重難點的突破,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發散思維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討論可以在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也可以分成小組進行,通過討論讓學生明辨是非,真正弄懂課堂所學內容。如:學完《牛津高中英語》模塊4 Unit 1的課文后,教師可設計一些討論題讓學生展開討論,以明辨公益性廣告和商業性廣告的不同差異性。
在學完《牛津高中英語》模塊5 Unit 2的課文后,教師也可以設置一些思考性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如:What should we choose first developing the economy or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兩組展開辯論性的討論,依據課文所提供的闡述提出自己的見解。此時教師可將一些關鍵性的詞語列于黑板上供學生參照。如:produce, damage, result in, pollute, control, protect, save等。通過這些關鍵性詞語的使用,讓學生在辯論中進一步明確是發展經濟還是保護環境應放在首位。這樣的結課形式既促進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層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設置懸念,啟發探究
“懸念”是眾多學生求知欲的動力源,制造懸念就是要在學生已形成的概念、對某些問題的生活體驗與對這些問題的更精確的解釋與陳述之間樹立矛盾。在一節課的結尾,教師可設計一些懸念讓學生對此產生探究的心理,引導學生去遐想,這樣的結課形式會使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帶著問題去探究,帶著問題去追根究底,這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如:在學完《牛津高中英語》模塊2 Unit 1的課文后,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的形式向學生展示一些有關飛碟的畫面,并要求學生探究是否有飛碟的存在,為何到現在還未發現其真實的證據。結合所學課文的內容,要求學生在課后去作一番搜索,并在下一節課上作簡單的陳述,使學生所學的內容不僅僅局限于課本,而且延續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篇3
筆者的反思記錄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 成功的教學經驗
成功的教學經驗體現了教師創造性的教學思維,也體現了教師從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的能力,和以恰當的方法和表現力設計教學活動的能力等。下面筆者將陳述曾經教授“關系代詞引導的定語從句”的語法課過程。
那節語法課是四班的第三節課,當我走到四班門口時,發現班主任丁老師正在講臺上,我放棄了事先準備的導語,以下列問句開始:
T: Is Miss Ding a good teacher ?
S:Yes, of course.
T:Why do you think she is good?
S1:She teaches us Chinese well.
S2: She cares about our study and life .
……
在這期間,筆者寫出一些關鍵詞,例如:Miss Ding, teacher, teach us Chinese, well等;然后,要求學生分小組開展討論:如果你們真的喜歡丁老師,試著用一句話把這些單詞和詞組連接起來,每個單詞都必須用上。基于已學的定語從句知識和本單元課文所涉及到的用法,學生們熱烈地討論著,不一會就有小組代表舉手要求回答。
S:Miss Ding is a teacher who teaches us Chinese well.
剛要轉到下一個任務,有學生提問,為什么要多個who啊?這個問題問的好!
我把句子寫在黑板上,并就剛才的問題讓學生繼續討論:定語從句必須具備哪些要素?我在班級巡視,學生們把例句寫在自己的練習本上,用筆畫著,不一會就有一個小組把手舉得高高的。我看討論時間一到,就讓那小組的代表走上前來,他回答的基本正確。接下來,我告訴了學生定語從句有兩個要素:先行詞和引導詞,并讓他們把這些要素正確排序。
我用課件展示出四個句子,定語從句分別由who,whom,whose,which/that引導,讓學生在發現的基礎上,找出規律,用相應的知識策略,把這些從句的用法簡化記憶。我照例巡視觀察。一開始,教室里很熱鬧,人人都在觀察,并邊說邊在紙上寫例句。我知道這是個較難的任務,有了眉目后教室里氣氛重新熱烈起來,每組都有人執筆寫下討論的結果,連一些平時最不愛說話的學生也受了感染。
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聯想生活中哪些時侯會用到定語從句,并讓學生每人用一張小紙條寫上他對班級里任何一名同學或任何一樣物品的描述,要求句子中必須有定語從句,兩分鐘后由課代表收集。大家積極性很高。收集匯總后,學生好奇興奮的狀態使我意識到:當學生全身心投入時,學習必定事半功倍。
二、 教學中的失敗
俗話說,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我們做老師的豈不是也要這樣十年磨一劍,才能換來課堂上的得心應手?每次教學中出現失誤,筆者都會悵然所失,難以釋懷進而深深思考,努力避免以后教學中犯類似的錯誤。因為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即使教師理解課程標準的精神,熟悉教材和精心準備教案,也難免出現疏漏或失誤,于是筆者悉數記錄下來。 畢業班的授課方式不同于非畢業班,它是大容量,快節奏,易造成課堂學習氣氛沉悶。我專門聽了幾位有著多年帶畢業班經驗的老教師的課,受益匪淺。整堂課上,老師和學生能夠達到整體的溝通和配合。
老師自始至終沒讓學生閑著:動腦思考,小組合作,互相討論,課堂氣氛熱烈。一節有關中考詞匯的專題課,王老師不是簡單的讓學生讀讀寫寫和默寫單詞,然后做做題目對對答案。而是讓這些詞匯依托一定的語境,以“呈現探究操練運用”的模式,學生容易掌握,記得牢。而我在復習詞匯專題時,只是讀讀記記練練,讓詞匯脫離了語境。學生缺少探究詞義和用法的過程,詞匯在操練時缺乏交際性,詞匯運用的訓練缺乏創新,難怪才復習過的學生記不牢。
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注意:
1. 師生的課堂遵循一個原則——“學生能理解,接受的就是最好的!”只有學生聽得懂,樂于開口,才有可能填補師生之間的信息溝。
2. 要設法把語言知識的傳授通俗化,生動化,實效化,盡量融匯到聽、說、讀、寫中。
三、 課堂教學后反饋情況
上課后要反思,課后學生的掌握情況更要反思。通過學生課堂、課后作業、考試情況的分析,可以了解某一階段的教學工作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分析在這一階段里學生對那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的好壞,對于同一類知識學生的理解程度等。對從學生方面反饋回來的信息,筆者進行了全面的分析,認真思考自己的教學的實際效果。
例如:筆者第一次教授“定語從句”時,那節課筆者自認為比較成功,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課堂上反映也不錯。可是在批改作業,階段測驗時發現學生碰到稍復雜的句子時就錯誤率很高。于是筆者向學生了解其中的原因,學生說:“我們分析句子結構能力差,對句子成分劃分不好,關系代詞和關系副詞分辨不清。”此時筆者發現,自己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生的英語水平了解不準。因此筆者做了如下反思:
在教授語言知識時要深入分析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水平,盡力做到“低起點,小步走”,使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英語既有趣又能學好。
四、 記錄教學中的突發靈感火花
如果在教學中,筆者想到了一個很好的教學方法,筆者課后都會認真記錄下來,因為突發的靈感稍縱即逝,若不及時記錄下來就會遺忘,不能很好地為教學服務。
例如,在臨近期末考試復習時,學生每天都要做大量的練習,每天都是練習課,要講解大量的習題,學生整堂課一直聽記,課堂沉悶,復習效果也不好。而且每課的題目量非常大,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都理解吸收。于是我就選擇了兼顧語言知識與運用的題目,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講解不同難度的題目,我再做糾正或講評。效果很好,學生講的認真,聽得認真,愿意講的學生還不少,課堂氣氛相當好。
五、 外出學習后的心得
篇4
關鍵詞:自主學習;優化課堂結構;開展課外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3.31
一.優化課堂結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教學是師生進行多種信息交流的主渠道。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中要做到有利于學生的思維啟動、展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創造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實際操作中,在教學時間和內容分配上,可構建“呈現目標任務——引導學生自學——教師講解點撥——操作運用評價”為主的基本教學模式。
1.呈現目標任務
“呈現目標任務”就是教師在理解大綱與教材的基礎上,向學生呈現這一節課的目標任務,讓學生明確該節課應完成哪些任務,達到什么樣的目標。該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在目標和任務呈現時,教師力求要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熱情,使學生處于主動、積極的狀態。如:模塊1第二單元第五課 Modern Heroes, 現在的學生對Yang Liwei 都非常熟悉.教師可事先設計如下問題:
1. Do you know Yang Liwei? What do you know about him? 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China’s first manned space flight?
2.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ang Liwei and China’s first manned space flight ?
讓學生展開討論,啟發學生動腦思考,挖掘并拓展學生頭腦中已有的信息。這樣不僅可以很自然地帶學生進入課文內容的學習,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主動到課文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2.引導學生自學
“引導學生自學”環節是教學過程的關鍵。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準備“教案”,而且要準備學生學習的“學案”。教師要充分了解自己學生的能力、興趣、動機、愛好、需要、水平等,提供適合學生實際的語言材料,背景知識,恰如其分地引導學生進行自學活動。同時對個別學生要重點照顧,幫助解決學習中碰到的實際困難,樹立他們的信心,鼓勵他們向困難挑戰。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豐富內涵,同時不被教材束縛,設法把課本知識轉化為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語言實踐活動。
3.教師講解點撥
“教師講解點撥”是針對學生在自學活動中經探討尚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加以啟發、講解,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為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掃除最后的障礙。如在教學定語從句時,經過事先操練,學生基本掌握的前提下,教師可板書下面句子:
1. This is the factory ___we visited last year.
This is the factory ___we worked last year.
2.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 ____ we worked together.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 ____ we spent together.
3. Is this the school _____ we visited last year.
Is this school _____ we visited last year.
….
引導學生理解,進行對比和比較。再讓學生比較兩個句子之間的區別,學生很快能總結出其中的規律,這樣定語從句的重點和難點就攻克了。
4.運用鞏固評價
當學生對新知識基本掌握后,便進入了“運用鞏固評價”階段。教師可利用書后練習、設計的作業、創設的活動等,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將知識進行遷移,靈活運用到解決具體實際問題中去,達到鞏固和達標的目的。這一環節中,學生仍處于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自主活動及時鼓勵、檢查、督促,對積極獨立思考、獨立創新、出色完成任務的學生給予表揚,形成學生繼續努力進步的動力。
二、開展課外活動,發展自主學習能力
課外活動是培養和發展學生運用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引導組織學生積極開展。實踐證明,課外活動可以鍛煉學生運用外語的能力以及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在課外活動中,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臨場發揮力將得到很好培養和發展。由于沒有課堂的嚴肅氣勢,學生會無拘無束,自由發揮,從而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較為寬松的環境。課外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多種多樣。根據初中生的特點,結合教學實際,可采用課外表演、英語角、唱英語歌曲、讀書會、故事會、書法比賽、觀看VCD教學片等活動形式。例如,開展英語角活動基本操作如下:
1.根據教學內容,聯系生活實際,每周確立一個話題。然后利用周末或課外時間,組織開展活動。如:Introduction; Making telephone calls; Shopping; How to spend holidays; Having a birthday party; Enjoying Thanksgiving dinner etc.
2.要求參加英語角的學生盡可能用英語會話,兩人一組或三四人一組自由對話。教師可穿插其中,給予必要的指導。
3.活動完畢,可要求同學用英語寫出短文,類似于周記,教師每周批改。久而久之,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會得到明顯提高。
英語課外活動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把較為枯燥的被動學習變為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領略到獲得新知、提高技能的成功感。
參考文獻
[1]羅少茜,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篇5
【關鍵詞】教學目標 設定 敘寫 建議
一、引言
英語教學中課堂教學的效果與教學目標的設定有直接的聯系。有些英語教師課后對自己課堂的教學效果不甚明了,就是因為他們對教學目標的設定缺乏系統的認知,他們設定的教學目標因過于寬泛、籠統而無法檢測,以致到了下課時間,教師仍然無法知曉自己的課堂效果如何。本文對一些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進行了分析、解剖,提出了一些設定和敘寫英語課堂教學目標的建議。
二、教學目標的重要性
崔允等(2009)認為,教師需要學會分解課程標準,即如何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學生與資源等具體情況,將課程標準特別是內容標準部分分解成具體的、可操作的、可評價的教學、學習目標。
1.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活動(任務) 的實施與教學評價。可具體描述為:
教學過程體現了從教學目標出發,通過學生的各種活動,最終達成教學目標的全過程。
2.教學目標是影響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師設定教學目標時沒有考慮學生的發展,教學目標只包含語言知識,說明該教師把語言知識當成了唯一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就可能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教學過程就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即使掌握了“知識”,也不能靈活加以“運用”;如果設定教學目標沒有考慮學生的心理因素和認知規律,就可能造成教學步驟無法順利實施;如果教學目標沒有考慮評價的內容,就無法認定教學是否達成了目標。
三、教學目標設定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目標不全面。教學目標應包括三維目標,即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但很多教師在教學設計或者教案編寫過程中,只重視知識目標,忽略了能力目標,更少顧及情感目標。課堂是德育教學主陣地,是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的抓手。激趣課堂,樂活課堂,讓學生體驗快樂學習應為教學追求的目標。教學設計應體現新課程理念,倡導體驗式合作性學習方式。知識、能力和情感應該三位一體,設立教學目標才能整體著眼,細處入手。
有一位教師這樣敘寫教學目標: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1. Help the students revise the use of Absolute Construction and master it by doing plenty of exercise; 2. Let the students learn by heart the members of the sentence and the structures of the sentences with “Absolute Construction”。(目標1)這位教師的教學目標只包含知識目標,沒有涉及能力和情感方面。
2.目標太寬泛。有一位教師在一節公開課中這樣定位“能力目標”: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目標2)另一位有近30年教齡的教師開設的語法公開課“The passive voice of the infinitive”中設定的教學目標是“Enable the students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usage of the passive voice of the infinitive”(目標3)。這位老教師在教學目標中所述“使學生學習有關不定式的被動結構的用法”,并沒有明確讓學生學到什么程度,顯得很籠統。以上兩例教學目標都很寬泛、籠統,并不是具體的一節課的教學目標。
3.描述失主體。“目標3”句子中用的謂語動詞是“enable”,有些教師表述為“get/let the ss to…”,這些句子的主語都是“教師”。從教師描述教學目標所用的謂語動詞可以看出,課堂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這樣的教學設計有悖于新課程倡導的“學生為中心”的理念。
四、科學、規范地設定教學目標
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應依據“課標”對學習目標的要求。《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課標”)對聽說讀寫的能力要求都做了分級分層設定,對各項能力的要求用了“理解、體會、領悟、運用”等詞來表述逐步升高的能力目標。
以基礎知識方面為例。課標對詞匯教學的“五級目標”做了具體的描述。一是了解英語詞匯,包括單詞、短語、習慣用語和固定搭配等形式,這里指的是詞匯的“形”;二是理解和領悟詞義的基本含義以及在特定語境中的意義,這里描述的是詞匯的“意義”;三是運用詞匯描述事物、行為和特征,說明概念等,這里涉及的是詞匯的“用法”,特別使用了“描述”和“說明”這兩個動詞。
對語法的描述是:1. 理解附錄“語法項目表”中所列語法項目并能在特定語境中使用;2. 了解常用語言形式的基本結構和常用表意功能;3. 在實際運用中體會和領悟語言形式的表意功能;4. 理解并運用恰當的語言形式描述人和物,描述具體事件和具體行為的發生、發展過程,描述時間、地點及方位,比較人、物體及事物等。
現針對一些教學目標設定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結合課例,以知識技能維度教學目標為重點,提出設置和敘寫教學目標的一些建議,并提供一個目標范例以供同行參考。
(一)細化分解目標
某教師為一節課設定的知識教學目標是:1. words: next, next to, shirt cool, other; 2. Key Sentences:(1)―What does he/she look like? ―He/she is tall; He/she has big eyes…(2)―what color is this T-shirt? ―It’s red. (3)―What color are these shoes? ―They are gray. (4)We do not have the same look. (5)The girl in yellow is Maria. (6)He is in black cap and shoes.(目標4)
分析:該教師只羅列了一些詞和句子,沒有對學生可能達到的目標進行分解和細化。我們可以分級設定教學目標,實施分層的教學目標。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可以這樣敘寫:
1.初級目標:通過閱讀教材中提供的對話,了解next,other等詞在對話文本中的意義;
2.中級目標:模仿對話中詞的用法,用這些詞造句;
3.更高目標:運用對話中出現的詞,口頭或筆頭描述自己同桌或朋友的外貌。
針對對話中出現的“key sentence”,則可以這樣描述:了解、領會表達人物外貌的一些句式,通過模仿,學會運用這些句式口頭或筆頭描述人物外貌。
(二)描述具體行為
教學目標中要描述學生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可以用行為動詞進行量化和描述。行為動詞用以描述學生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如寫出、列出、認出、辨別、比較、對比、繪制、解決、背誦等。
“目標3”中“Enable the students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usage of the passive voice of the infinitive”可以增加行為動詞進行描述:通過觀察、對比已接觸過的含“動詞不定式被動式”的句子,辨別該語法項目在不同語境中的用法,根據提供的情景寫出幾個含“動詞不定式被動式”的句子。
限制目標行為,應有一定行為條件。其意思是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
(三)突出目標主體
筆者有幸參加了一節“國家級”的評課活動,該節課教材內容是人教版?新目標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授課教師在“Teaching aims”中只羅列了一些詞匯和語法項目,目標表述中沒有主語。
規范的行為目標開頭應是“學生應該……”。“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的教學目標可以這樣描述:
1.聽說:學生應該初步了解對話文本中涉及的話題,即討論并確定“旅行目的地”;
2.語法詞匯:學生應該初步了解現在進行時表達“將要發生的動作”這一用法,學習可以用于表達這一話題的一些詞匯,如hike, away, get back, send等;
3.讀寫:在閱讀對話和練習操練之后學生應該能用上述詞或詞組以及現在進行時表達這一話題,并能口頭或筆頭描述自己將要出行旅游的目的地和將要在旅游景點做的事情。
(四)設置評價目標
評價教學是否有效,可以通過測試和課堂觀察,或者過程性評價量表來衡量。崔允等(2009)認為,設置評價目標應關注幾個問題:一是評價目標與學習目標有相應的內容主題。這就要求教師設置的練習和教學內容的主題要有關聯度。二是評價目標與學習目標有同樣的認知要求。如果教師設置的練習在難度上和教學內容相差甚遠,就無法檢測學生是否達到目標。三是評價方法與學習目標是相匹配的。
“目標4”只將“詞匯和句式”作為教學目標,沒有設置評價目標。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就變成了容納這些“知識”的容器,教師不知道他們裝下多少,更不知他們“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如何。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可以敘寫為:初級目標――了解、理解……;中級目標――模仿……,用這些詞造句;更高目標――模仿……,運用……口頭或筆頭描述人物外貌。通過觀察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時的表現,可以檢測學生是否達到了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同時幫助教師判斷自己是否完成了教學任務。
(五)實踐操作范例
有一位英語教師在進行“仁愛”版初中英語九年級教材第五單元(課題是“Knowing about China”)教學設計時確定的知識技能教學目標如下:
1.能夠從課文中找出定語從句;
2.掌握that, which的用法;
3.會找出文章的大意及各段的大意。
如果對以上三個目標進行分析,“目標2”表述不明確。首先,that和which應是關系代詞,其次,“掌握它們的用法”到何種程度?是識別、領悟還是理解包含這些關系代詞的句子?或是能夠用這些關系代詞來翻譯、造句?“目標5”也不具體:如何理解“學習并運用”?由于目標過于籠統,教師在課堂上無法了解學生是否達成了目標,以致課后被問及“是否完成教學任務”時只能回答“不清楚!”。這節課的知識技能和情感教學目標可以這樣描述:
1. 在文章中找出包含定語從句的句子;
2.了解關系代詞that和which在定語從句中的作用,并用它們造一個含定語從句的句子;
3.理解文章表述的內容并把握全文和各段落的主旨大意。
篇6
當今社會,反思已成為人的自覺行動,作為教師,我們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地反思總結,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方式更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從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學過程包括教學前的準備、教學中的實踐、教學后的總結三個階段。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一節課的終結并不意味著教學任務的完成。任何一堂課都有自己的成功之處,也都有它的不足之處,我們教師應及時反思,深入研究課堂教學中的得與失,加以認真思考,扼要歸納整理,認真總結,寫好教學后記。這樣才會不斷提高我們教師的自身素質,不斷提高教學水平,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教學后記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
(一)記成功之處
成功的教學,往往體現在教師以自己創造性的教學思維,從不同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內容,以恰當的方式和表現去設計教學環節,將教學過程中自己感受深刻的、達到預期效果的、好的做法都及時記錄下來,這便是教學經驗。如教學Life in the future(SEFC Book2Unit6)內容時,我的設計思路是:以下面的Life這首詩為切入口,直接引入閱讀話題,使導入部分具有“切入口小,切入主題快”的效果。
Lite Life can be good,1ife can be bad,Life is mostlycheerful,but sometimes sad,Life can be dreams,Life canbe great thoughts,Life can mean a person,sitting in court,Life can be dirty,Life can even be painful,But life iswhat you make it,S0 try to make it beautiful,
(二)記失敗之處
教師上完一節課后,有時總會感到有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或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課甚至以失敗而告終,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俗話說“善于從自身找失敗根源的人是容易走上成功之路的”。因此,我們教師要勇于承認教學上的不足,不僅要及時將問題記錄下來,而且要積極從主觀上找原因,還應請同行賜教,向學生征詢意見。如在教學Life in the future(SEFC Book2Unit6)內容時,本課在進入到Reading前,未能把電影《駭客帝國》引入課堂,這是一大遺憾。因為電影的視聽效果和視覺震撼能使學生很快進入情境,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因此,今后在設計教學時應特別注意在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同時,還應特別加強人文意識的培養,使自己的教學具有內涵和深度――課堂不僅要活躍,還應有厚重的分量。
(三)記機智之處
所謂“機智”,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產生的靈感。有時候,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會靈機一動,突發奇想,覺得某一知識點的處理用另一種方法效果會更好。這些靈感往往是在特定環境下產生的,并非備課時所想到的,它具有“瞬間性”,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記錄下來。否則,時間一久,就很難回憶起來了。在教學Life inthe future(SEFC Book2 Unit6)進入到Listening&Scanning階段時,我采用了搶答判斷正誤的形式。通過有目的地聽和讀,讓學生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同時把握課文中一些細節性的內容。教師要求學生判斷正誤,糾正錯誤的句子,然后針對學生的回答適當穿插對課文內容的講解。
(四)記學生問題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活動是以學生為中心進行的。教學的成敗主要是通過學生反饋出來的。因此在教學后記中,應把學生在課堂上、試卷上、作業中暴露出來的共性問題全部記錄下來,再加以整理、分析,考慮下堂課教案的設計,以便及時修改教案,改善課堂的欠缺。如:“介詞+關系代詞”引導的定語從句是英語語法中的難點和重點,而學生對此感到難以掌握。針對學生出現的實際情況,我扼要地對它的幾種考查熱點進行了歸納和解析,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加以掌握并運用。
考點1,簡單介詞+關系代詞。知識歸納:用于此結構的關系代詞指人時只能用whom,指物時只能用which;介詞選擇的依據主要是根據從句中的動詞、形容詞、名詞與介詞的固定搭配而定;或者以先行詞與從句中的動詞關系及所表達的含義而定;或者以先行詞在定語從句中的作用和含義而定。
考點2,復雜介詞+關系代詞。知識歸納:用于此結構的關系代詞有which,whom,whose。常用于該結構的復雜介詞有:as a result of,at the back of,becauseof,by means of,fnr want of,in front of,in case of,onaccount of等。
考點3、簡單介詞+關系代詞+名詞。知識歸納:用于此結構的關系代詞有which,whose。介詞的選擇取決于關系代詞后的名詞及整個句子的含義。
考點4、the+名詞+of+關系代詞。知識歸納:用于此結構的關系代詞只有which。該結構表示所有關系,口語中常用“whose+名詞”代替。非正式文體中可以用“ofwhich the+名詞”。
考點5、表示部分的詞語+of+關系代詞。知識歸納:此時,指人的關系代詞只能是whom,指物的關系代詞只能是which。表示部分的詞語常見的有:不定代詞all,both,none,neither,either,some,any,數詞(含基數詞、序數詞、分數和百分數);數詞+名詞;the+最高級仳較級,以及表示數目或數量的詞語many,most,few,several,enough,half a,a quarter等。
(五)記學生見解
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和解題時有創新、提出一些新見解和新問題,在課堂上教師應予以肯定和正確的引導,課后要認真記錄并虛心接受。這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鼓勵了學生勇于創新,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教師的思路,教師的教學能進一步得到補充和完善,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六)記課堂出現的問題
教師在教學之后進行小結,可作為教師備課的必要準備。誠然,課前備課十分重要,它可以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及每一個環節,把握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合理分配教學時間,但單有課前備課是不夠的,因為整個課堂教學是主動豐富、十分復雜細致的工作。從教學的雙邊關系來看,學生的學恰是我們須細心研究的,好的教學方法往往是從學生的學習方法中,結合親身實踐的體會悟出來的。大家會有同感:教師辛辛苦苦地備課,有時課上會卡殼;而備課中沒有特別注意的地方,有時課堂之上卻發揮得當,成為一節課的精彩和得意之處。諸如此類的現象,有的是由于教師備課的疏漏;有的是因為學生學習能力所致。我們教師如果把這些課上出現的失誤與意外的“收獲”記錄下來,就會收到“上一課,進一步”的功效。
二、寫教學后記應注意的問題
(一)時效性
教學后記有它的最佳時期,錯過最佳時期再進行反思,效果將大大打折扣。如上了一堂新課后,對自己剛剛完成的教學印象深刻,及時反思自己在教學中的得與失,將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堅持性
教學后記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偶爾的教學后記肯定是收效甚微的。
(三)實踐性
篇7
一、備課中的“三研究”
教師講評試卷時需要有針對性地講解,否則從頭到尾逐題講解,既浪費時間,又功效甚微。而要針對性地講解,就必須廣泛收集信息,仔細分析試卷。因此,講評課的備課要進行“三研究”。
(一)研究試卷
教師對試卷的題型、知識能力的考查要求、試題的難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尤其對于問題的設置、問題的陷阱、解題的思路要仔細分析思考,對答案的給分點、扣分點要明確,且要充分準備好講評時要用的資料。
(二)研究學生的答題情況
這是一定要做的工作,雖繁瑣、辛苦,但回報高,沒有這一步,講評只是照本宣科,效果很差。首先,要統計好得分率。一般來說,得分率在70%以上的題目應該一帶而過,而得分率偏低的題目應作為重點進行講評。其次,要統計學生答題中出現的共同錯誤,例如,選擇題錯選率很高的選項、主觀題出現的相同錯誤等。教師只有完全了解學生的答題情況,才能針對性地分析講評,以達到最佳效果。
(三)研究制定教案
在前兩點的基礎上制定教學方案。首先,要明確新課標的要求,講清近幾年高考的出題趨勢,確定講評要達到的目的。其次,要確定哪些題略講,哪些題重點評講;用什么方法講,講到什么程度;確定學生出錯關鍵及思維障礙所在,怎樣才能在今后不出或少出錯,措施如何。
二、講評中的“五原則”
課前幾分鐘,教師應先向學生介紹試卷的分析情況,讓他們心中有數,知道自己在年級和班級中的位置。講評課上,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遵循以下原則,以取得較好的講評效果,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較大收獲。
(一)參與原則
講評應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講評。講評形式應多樣化,較難題可由教師啟發成績較好的學生講評,較普遍典型的錯題可由學生討論,教師進行總結。這樣,就能全方位地調動學生參與思維的積極性。當然講題時也要注意思路和規律,帶動學生去思考該題考查什么知識,找出錯的原因等,使學生能夠在一次試卷講評中得到多方面的啟示。
(二)拓展深化原則
試卷的講評不排斥接受性學習,因為學生的學習既是不斷接受教師引導的過程,也是學生不斷擺脫教師引導從而獲得獨立學習能力的過程。在這個“二次消化”、深化理解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促進陳述性知識向程序化知識的轉化,要把所考查的知識點與原有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在講評時,教師要分析該題的干擾源進行深層講評和拓展講評,以點帶面,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創造性。例如:在講解單選題 It was twelve at midnight ________ they could arrive at the lonely village. A. before B. when C. that D. since 時,向學生講清楚答案是A后,還可延伸拓展,讓他們思考怎樣改變原來題目,使答案分別是B、C、D。
It was twelve at midnight _______ they arrived at the lonely island.(變成了when 引導的定語從句)
It was at twelve at midnight ________ they arrived at the lonely island.(變成了that引導的強調句)
It was twelve hours ________ they arrived at the lonely island. (變成了since引導的狀語從句)
這樣的拓展有利于加強復習的系統性,強化做題的實際效果,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
(三)培養能力原則
考試能促進積極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現行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著重培養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并能形成適合自己學習特點的學習策略。因此講評試卷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分析研究自己做錯的題、出錯原因等,使他們通過糾錯、聯想、推理和歸納等思維活動用英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能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不斷調整學習策略,逐漸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有效學習策略,達到新課標提出的要求。
(四)鼓勵原則
每一個人取得進步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贊揚,因此在試卷講評中應表揚成績進步的學生,尤其要鼓勵考得差的學生,尋找學生答卷中的閃光點,增強他們的信心。
(五)不同題型不同解題方法講評原則
1. 單項填空題的講評。
(1)統計答錯率,有的放矢,重點剖析。單項填空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詞匯、句法和語法掌握的如何,教師要客觀分析學生的答題情況,按照答錯率和問題的重要性來確定哪些精講,哪些略講。學生不會做的題或答錯率高的題并非都是重點,教師要在認真研究近幾年各地高考試題的基礎上,確定講評重點。一般答錯率在30%以下的題目可以不講,確實有學生不懂的,可以安排在課后個別輔導,從而增強教師授課的針對性。對于答錯率在50%以上的題目,要重點精講,不但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使他們知其所以然;不但要讓學生聽明白,更要讓學生練到位。比如這樣一道題:
It is in the city _______you are going to pay a visit to _______this kind of beer is produced.
A. x; that
B. where; that
C. x; where
D. that; which
很多學生解題思路模糊,覺得哪個選項都對,分析原因發現,學生對整個句意缺乏理解,而且語法結構存在問題。講評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理解完整的語句:You are going to pay a visit to the city. This kind of beer is produced in the city. 如果對 in the city 部分加以強調的話,這個句子就變為:It is in the city that this kind of beer is produced. 在這個句子中,the city 可以后接一個定語從句加以限定:It is in the city (that) you are going to pay a visit to that this kind of beer is produced. 因此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應該是選項A。
(2)操練遷移,消化講評內容。講清楚了尚需練到位。許多講評課忽視了對于學生所暴露的重點問題一練再練的環節,講完一道題,馬不停蹄地進行下一道題。學生需要反復操練,以達到靈活運用、舉一反三的目的。
比如上面提到的那道題,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以下練習進行鞏固:
a. Could it be in the restaurant ____ you had dinner with me yesterday ____you lost your purse? (C)
A. that; which
B. which; that
C. where; that
D. that; where
b. —I can’t find Mr. Smith. Where did you meet him this morning?
—It was in the hotel ______ he stayed.(D)
A. that
B. which
C. the one
D. where
(3)注重歸納,形成知識網絡。有些講評課明顯暴露出就題論題、知識點支離破碎的情況。高三復習階段的特點是引導學生將以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梳理,使之系統化、網絡化。而講評課是鞏固試卷中出現的知識點,完善學生知識網絡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從考點分析到思路梳理到答案解析再到歸納總結,對每一類題集中突破,重在剖析其規律性的東西,幫助學生快速構建英語學科思想,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邏輯化、靈活化。
2. 完形填空題的講評。高考完形填空題遵循“突出語篇、強調應用、注重實際”的設題思路,考查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對詞匯知識的掌握情況,并檢驗考生在語篇中靈活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我個人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指導學生了解體裁與題材,整體理解文章大意。完形填空綜合測試學生的語言知識、閱讀能力和總體語言水平,檢查學生在有信息空缺的前提下理解整篇文章的能力,學生必須通過上下文判斷,選擇恰當的單詞或詞組填入空格中,使之成為合乎邏輯、語言通順、意義連貫的文章。因此,理解文意是關鍵。
(2)分析失分原因。對于學生出錯的地方,教師要認真分析原因。完形填空題的考點層次從小到大分為四類:單詞層次、詞組層次、句子層次與語篇層次。完形填空題不是選擇語法或詞法正確的答案,而是選擇故事發展到這個情節時能夠符合上下文語境需要的最佳答案。所以,教師要使學生學會read between the lines,學會把握行文邏輯,學會推理判斷。
(3)點撥解題思路和技巧。若想在完形填空題上獲得高分,重點要始終放在對文章的整體理解上。若想把文章理解透徹,考生有三層境界需要“修煉”。第一層:考生即文章“作者”。若作壁上觀,則難以進入作者的規定情景。第二層:考生即文中“人物”。言行舉止皆由己出,便能體會人物心態。第三層:考生即“命題者”。揣摩難點題目,破譯命題意圖。如果考生做到了設身處地、身臨其境,那么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在技巧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通讀全文抓大意,上下求索找信息,左顧右盼選最佳,瞻前顧后扣主題。
3. 書面表達的講評。英語高考試卷最后一道大題都是書面表達,這是試卷中唯一一道處理信息、輸出信息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如何通過講評課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呢?
(1)關注情感因素,激發學生寫的熱情。在英語聽、說、讀、寫四項技能中,寫作對學習者的要求最高,學生不僅必須掌握拼寫、標點等寫作基本知識并具有用英語遣詞造句的能力,而且需要用英語思維方式創造性地、合乎邏輯地表達思想,這對輸入量不足、平時積累不夠的學生來說,更是困難重重。平時學生練得最少、最不愿意完成的作業就是書面表達,導致寫作方面一直是學生的弱項。因此,對于書面表達能力有待提高的學生,教師更應從學生的情感、學習態度等方面尋找答案。
(2)剖析問題,進行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導。有些教師在批改作文時,只注重對學生所犯錯誤的修正,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去看老師的修正,所以錯誤依存,下次照犯不誤。教師面批面改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如果教師能夠少些籠統的說教,多給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導的話,學生就會從中收益。比如,在啟發學生盡量使用高級詞匯時,要結合學生文中的用詞,不失時機地做好引導,例如:用catch sight of 替代see,用have one’s leg broken 替代break one’s leg,用view the world 替代look at the world,用to start with, next, in addition, finally替代 firstly, secondly, thirdly, finally 等等。
至于學生常寫的漢語式英語句子,教師不妨給學生羅列出他們所寫的句子:
a. 誤:His teaching methods are many.
正:He has many teaching methods.
b. 誤:Recently our school has taken place great changes.
正:Recently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our school.
學生在寫英語書面表達時很容易受漢語習慣影響,所寫句子雖然語法正確,卻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造成類似上面所列的漢語式英語句子。糾錯時,教師可讓學生體會并自行糾正,使學生從中領會中西文化差異所帶來的不同表達方式,逐步養成用英語思維進行寫作的習慣。
(3)引導學生使用復雜結構。在書面表達講評課上,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一一突破。
a. 改變句子的開頭方式,不要一味地以主語開頭,比如把狀語置于句首等。
原句:We met at the school gate and went to the West Hill early in the morning.
改為:Early in the morning we met at the school gate and went there together.
b. 整合句子,增強句子的連貫性和表現力。
原句:We had a short rest. Then we began to play happily. We sang and danced. Some told stories, some played chess.
改為:After a short rest, we had great fun singing and dancing, telling stories and playing chess.
c. 靈活運用倒裝句、強調句、并列句、復合句、分詞短語、with復合結構等多種句式。
原句:I haven’t seen Mary for a long time. I missed her very much.
改為:Not having seen Mary for a long time, I missed her very much.
三、講評后的“三落實”
(一)落實好消化環節
講評后,要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我消化。要求學生認真分析試卷,結合講評內容,清理、記載自己的失分知識點,真正弄懂自己沒有掌握的知識,并在消化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出新的疑問,在老師的個別輔導下,解決這些問題。
(二)落實好鞏固環節
講評時,教師要將試卷中失分率較高的知識點再變換角度設問、設疑或設題。講評后,還要選出試卷中出錯率較高的問題或知識點,有意識地放在平時的講練中,或有計劃地安排在下一次考試中,通過反復強化,提高鞏固率。
(三)落實好差生的輔導環節
篇8
【關鍵詞】英語;高效課堂;反思
通過反思,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質量。教學與反思相結合、教學與研究相結合,不僅可以使自己真正在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提高教學工作的自覺性、目的性和創造性,而且還可以幫助教師在勞動中獲得理性的升華和情感上的歡悅,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思維品質,從而使教師體會到自己工作的價值和意義。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內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滿足于獲得的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學水平的發展將大受限制,甚罕有所滑坡。”簡單講,反思應從以下及反面進行。
一、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
課堂教學是完成教學任務最重要的環節,其質量直接關系到教學工作的成敗。教師首先應保證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
首先,教師應反思自己課堂上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是否正確充實,教學環節設計是否科學合理,教學目標是否切實完成。
其次,教師應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情境。英語教學應該在一個師生共同參與、輕松愉快的氛圍下開展,才能夠便于學生對英語語言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最后,教師還應對每一節課的得失進行反思。課堂教學中,尚有哪些細節存在不足,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作為經驗加以推廣,哪些亮點值得提倡,學生在各練習中出現了哪些明顯的錯誤等等。這種反思應是及時的,切忌拖延。每隔一段時間之后,還必須有一個階段性的反思,查漏補缺,彌補教學工作中的缺憾,積累教學經驗,最大限度地保證教學工作沿著既定目標合理有序地進行。例如,在高中英語第一模塊定語從句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關于句子成分的基本語法知識在初中已經傳受過,所以可直接進行新知識的學習。結果發現,不少學生連英語中的定語是什么都搞不清楚,于是我利用課間和學生交流,了解實際情況,反思自己教學設計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重新梳理句子成分,從而有效地保證了教學合理有序地進行。
二、對教學對象進行反思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充分關注學生,英語教師首先要摒棄傳統的以“教案為本,以課本為本,以統一的標準評價為本”的傳統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整齊劃一,求同,把學生當作產品進行批量生產,造成“吃不飽,吃不了”的現象。英語教師必須樹立 “以人為本”理念,首先要把學生當成一名自然人,完整人來看待,然后才是學生—教育的對象;課堂教學中一切活動設計都要符合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道德屬性。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成材。另外,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性格,生活學習習慣,情感態度,知識能力;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方法,學生策略,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需要和產生的責任等。一旦這樣,學生就能夠獨立自主地學習,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三、對教師角色進行反思
過去的教師相對學生而言,處于絕對的“權威”位置,掌握著“話語權”,學生只是被當作一個個容器,被動的等著教師往里灌東西。而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建立和諧的、平等的師生關系,這就要求我們不得不重新反思教師的角色定位。教師應該是平等的合作者,和學生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賴。要想真正成為學生的合作者,教師不僅身體要走下來,走近學生,更為關鍵的是心要走下來,貼近學生,與學生交流,一起活動,共建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應該是真誠的賞識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學習過程與運用方法的優良行為,還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教師應該是得體的協調者,新課程倡導探究學習與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這需要教師能適應多種環境,協調各種關系,要有寬廣豁達的胸懷,交往的技巧;教師應該是資源的開發者,新課程不僅是教科書,還包括由其他教學材料、教師與學生、教學情景、教學環境等構成的一種生態系統。課程已經不只是“文本課程”,而更是“體驗課程”。每一位師生對給定的內容都有自身的解讀,使給定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課程”,把教學過程變為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教師應該是得體的組織者,教師在很長的時間里是一個管理者,制訂了許多條例,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新課程,就要求教師淡化權威,建議學生應該做什么,參與學生的一些活動,有效地組織教學,做“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應該是勤奮的學習者,我們要向名師學,向社會學,向網絡學,向學生學,更要向書本學。教師要用讀書來提升人生品位,要把讀書作為人生的精神之旅!教師與學生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這是一種觀念,更需要行動;教師應該是扎實的研究者;教師要在新課程改革中不斷反思自我,提升自我,要盡快使自己從“教書匠”邁入“研究者”的行列。這就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實踐的各種問題。教師要善于反思自己,投入研究,行動起來。
四、對課堂教學管理手段是否得當進行反思
篇9
【關鍵詞】 歐美歌曲欣賞 課程意義 課程實施 問題反思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3)07-023-01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提供的學校開設選修系列Ⅱ的參考選項中有英語歌曲欣賞。根據我們學生的實際,我們決定歌曲以視、聽、仿唱的手段,利用優美的旋律,營造出輕松快樂的氛圍,給學生提供地道的歐美英語歌詞,擴展學生對講英語歐美國家的社會,文化的了解,有目的、有組織地開展各種有關英文歌曲活動,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是學生親身體驗、實踐、參與、合作和交流的學習方式。
高中英語選修課可以或基本可通過音樂、歌曲欣賞的體驗來提高一些英語句型的認識和使用,教師的教學應該目的明確,層次分明,指導得當;要明白不可過分地要求學生,這樣會讓他們有畏懼心理,這樣就達不到開設課程的目的。在輕松的氛圍中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看情況慢慢地再增加一些要求,以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和英語水平。
一、開設“高中歐美歌曲賞析”的意義
筆者從所帶的歷屆學生中發現,大部分高中生雖有6年的英語學習經歷,但是隨便請一位學生來唱一首英文歌曲,他們都無所適從,好像除了字母歌“A. B. C…”能完整地唱出來之外,沒有第二首了,所以本人有強烈的愿望,讓有興趣的學生能在走出高中校園之后,完整地,仔細地唱幾首英文歌曲。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任何一種文化都要通過一種語言來表現。 英語學習不單單是一種語言的學習, 它更是一種文化的體驗, 而音樂是最能夠展現文化的形式之一。良好的音樂環境,讓學生從身心上融入到這門課程中來,讓原本他們認為枯燥無味的必修英語課,在這里是鮮活的、動感的。音樂是最能夠展現文化的形式之一。英語教學如果遠離了文化內涵, 只是一味地灌輸給學生詞匯、語法、句式, 那么我們的英語教學就是淺薄的, 流于形式的, 真正的就失去了學習英語的意義。
英文歌曲賞析不僅有益于學生的口語、聽力、詞匯等語言知識的學習, 更是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有效方式。由于是選修課,學生身心比較放松,彼此間就少了拘束,使平常有些缺乏自信、害羞等心理因素的影響而不敢開口的同學都由少開口到會開口。學生的參與熱情得到激發,個性得到張揚,最為重要的是有利于“啞巴英語”的現狀得以緩解。就歌曲、歌星和歌詞進行介紹、分析,讓學生有話可說,盡情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想法。教師以自己對歌曲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對歌曲的體驗為基礎,和學生一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二、“高中歐美歌曲賞析”課的實施
英文歌曲很多,選擇適當的素材并引導學生預習是教師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學生的興趣和認識水平是選擇歌曲的主要依據。歌曲最好是平常有聽過沒有過多生僻詞匯的。如果材料超過學生的認識水平,學生有了壓力,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盡量能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有所幫助。Yesterday Once More, Heal The World, 和That’s Why You Go Away, 這三首歌曲選用是跟情感、人文社會還有課本學習有關。
Yesterday Once More 是一首懷舊歌曲,卡朋特把悠長的旋律唱得光芒耀眼,即使是懷舊,都充滿了對生活的感恩,如果說這是一首慢速的追憶之歌,那么請相信,那個內心滿是熱情的女子已經把它鍛造成了一首細細品味的現在之歌,歌曲易于學唱,歌詞不生僻,學生能很好地理解歌曲的意境,是初學者的首選。Heal The World 是麥克杰克遜所唱的為數不多的易學的慢歌,他是學生所熟悉熱愛的天王巨星,對他的快歌學生更熟悉,但不容易跟唱,這首歌麥克杰克遜以其柔似女人的聲音娓娓道出一個道理,讓學生從音樂、歌詞上都會受到感動,呼吁全人類要珍惜我們的環境,關愛身邊活著的人。That’s Why You Go Away當時選用這首歌是因為高一模塊1和模塊2語法重點是定語從句,旋律大家在平常有聽過易于跟唱,再加上定語從句的學習需要,可謂一舉兩得。上課前請同學上網查找相關的歌手、歌曲的資料,指導學生做好預習,有歌詞疑難之處,學生來找教師,以便讓學生在課堂教學前做好充分準備,接著進行課堂教學任務設計,所設計的任務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前后連接,有一定的梯度,讓各個層面的學生都能欣賞到歌曲的精髓,以下筆者是在廈門三中老師的幫助下設計的其中一個提綱兼教案,根據歌曲的內容,基本上設計三個步驟:
Unit 1 Yesterday Once More
By Carpenter
Step1. Pre-reading
When you see the word “Yesterday Once More”, what comes to your mind first? Please tick(√)your choices.
( )My kindergarten year. ( )Some stupid mistakes that I made.
( )Some old films and plays. ( )The shinning moment when I achieved success.
( )My old friends. ( )The road to my school.
( )Some old songs. ( )My grandparents who passed away.
( )My toys. ( )The most embarrassing things I made.
( )My primary school. ( )The way my brothers looked years ago.
Ask the Ss what else they think of. Give them some minutes to prepare the answers.
.
2. What does “yesterday once more” mean? It means .
a. something that happens today feels like some past experiences.
b. something that happened yesterday is happening again now.
c. something from the past occurs to me.
Step2 Enjoying the song
The song will be played for you first. Enjoy it and think ab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
1.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tyle of this song?
I think the song is .
a. encouraging b. cheerful c. very sad d. slightly blue
2. Listen to the song again. Choose the statement that best describes the song.
a. The song is about the worries that the singer has about her future.
b. The song is the one that the singer usually sang when she was still a little girl.
c. The song is about an old story that happened yesterday.
d. The song is about the singer’s yelling for the past.
3. In order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listen carefully and try to understand the song with the help of the activities designed for you.
Listen to the first part and fill in the blanks.
When I was ,
I’d to the radio
Waiting for my songs
When they played I’d sing
It made me .
Those were such times
And not so ago.
How I where they’d gone.
But they’re back ,
Just like a long lost friend.
All the songs I love so well!
Every sha la la la……every wo wo……still shine.
Every shinga linga ling that they’re starting to sing so fine.
When they get to the part
1)Where he’s her heart
It can make me cry
Just like before.
It’s yesterday once more
2) “How I wondered where they had gone” means .
a. how I wanted to know where my old friends had gone
b. how I wanted to know where to find the old songs
c. how I missed the past days
3) “My favorite songs” means .
a. the songs that I wrote myself
b. the songs that I loved most
c. the songs that I remember well
4) “A long-lost friend” means .
a. a friend who has been lost for a long time
b. a friend whom I haven’t seen for years
c. a friend whom I’ve lost touch with for a long time
5) What makes today seem rather sad? You may find more than one answer.
a. Listening to the old songs.
b. Looking back on the good times that I had.
c. Looking back on the years gone by.
d. The part where he broke her heart.
Step 3 Oral practice:
Old songs always make us think of something in the past. Search into your memory for your favorite old songs. And try to recall the days when you usually sang or listened to them. Share with your partners your songs and your stories.
三、實施后的問題反思
通過分析開設這門課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可以看到它重要的媒介作用。從學生報名和課前預習時來找老師求助的情況來看,表明學生對歐美文化的渴求, 對英語歌曲的喜愛。基于長期教學的實驗, 對課程開展的方式方法和選材原則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教學建議,發現這門課程對教師日常教學的意義重大。
但是教學中,教師發現學生只關注旋律,不注重歌詞、句的意思。這樣就導致一脫稿,只會哼,卻沒有內容。每次要求拿掉歌詞,學生臉上一片茫然,選修這門課程的60位學生,只有7位能勇敢地站起來,隨著音樂唱完整首歌曲。
好的歌曲,值得學生反復咀嚼,寫作時可以把歌詞運用起來,如寫環保和人文關懷話題時,在適當的地方可以運用麥克杰克遜的Heal The World中的幾句歌詞,如:There are people dying, if you care enough for the living, make it a better place for you, for me and for the entire human race. 教師有意識的讓學生加以利用這樣美妙的歌詞。
還有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很難推進,教師不能進行個性化教學,不能因材施教,因為課堂時間一周45分鐘,不能進行生生直接參與課堂表演,還有些學生認為只是來調節,放松,無心開口參與進來。教師應該在這方面多多進行探討,找到更好的教學方式,而且最好能夠一周有兩節課,以便能在有效的時段把學到的東西及時地得到鞏固,這樣也能讓更多的學生在課堂上展現自己。
[ 參 考 文 獻 ]
[1]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
篇10
計算機英語除了具有科技英語的一般特點之外,還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內容如下。
1)復雜長句多[2]。科技文章要求敘述準確、嚴謹。一句話里包含五六個分句的,并非少見。學生要學會用語法分析方法加以解剖,以便以短代長,化難為易。示例如下。Interestin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ITS)comesfromtheproblemscausedbytrafficcongestionandasynergyofnewinformationtechnologyforsimulation,real-timecontrol,andcommunicationsnetworks.交通阻塞以及仿真、實時控制和通信網絡等新型信息技術協同作用所帶來的問題引發了人們對于智能交通系統的興趣。
2)被動語態多[2]。英語使用被動語態大大多于漢語,科技英語更是如此。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語句使用被動語態,因此需要學生掌握被動語態的一般翻譯技巧。Thefourthgenerationofcomputersischaracterizedbymoreandmoretransistorsbeingcontainedonasiliconchip.第四代計算機的特征是在一個硅芯片上包含了越來越多的晶體管。由于主語是“第四代計算機”,因此采用了被動語態的形式“ischaracterizedby”,表明“以…為特征”,簡單地說,就是其特征。這也表明了英漢對譯中,常常使用詞性轉換。
3)非謂語動詞多[2]。英語每個簡單句中,只能用一個謂語動詞。如果讀到幾個動作,就必須選出主要動作當謂語,而將其他動作用非謂語動詞形式表現,才能符合英語語法要求。非謂語動詞有三種:動名詞、現在分詞和過去分詞、不定式。示例如下。要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內行,需要學到老。這句中,有“成為”、“需要”和“學”三個表示動作的詞,譯成英語后為:Tobeatrueprofessionalrequireslifelonglearning.可以看出,選好“需要”(require)作為謂語,其余兩個動作的處理如下:“成為”用不定式形式tobe,而“學”用動名詞形式learning,這樣才能符合英語語法要求。
4)詞性轉換多[2]。英語單詞有不少是多性詞,既是名詞,又可用作動詞、形容詞、副詞或介詞,字形無殊,功能各異,含義也各不相同。并且,幾乎每個技術名詞都可轉換為同義的形容詞。詞性轉換增加了英語的靈活性和表現力。示例如下。Inputisaprocessthatinvolvestheuseofadevicetoencodeortransformdataintodigitalcodesthatthecomputercanprocess.輸入是一個過程,它包括使用設備將數據編碼或將其轉換成計算機能夠處理的數字碼。漢語句子中,“使用”作為動詞出現,而在相應的英語句子中,由于英語語法的要求,采用名詞更為恰當。
5)合成新詞多。計算機專業詞匯中,派生詞(由前綴或后綴作為構詞結構形成的新詞)、復合詞(通常以小橫杠“-”連接單詞而組成的新詞)在計算機英語中占了很大比例。特別是文章常常將某些使用頻繁的技術術語用縮略詞的形式給出,這大大增加了計算機英語的理解難度。新詞(包括縮略語)產生速度快,是計算機英語有別于其他學科科技英語的顯著特點。
2合理安排課程內容
2.1課程的內容安排
計算機英語課程的任務是希望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訓練,能夠閱讀并理解計算機學科的英文期刊和雜志,及時了解本學科的發展動態。進一步地,還要求學生應該有撰寫本專業英文文章的能力,以及參與國際化學術交流的能力。理工科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專業優勢,針對計算機專業英語的特點,引導學生熟練掌握計算機學科常用的專業詞匯,了解科技英語文體的特殊性。如慣用被動語態、復雜長句多。在掌握適當的翻譯技巧后,學生可以從簡單的專業閱讀開始,如計算機導論、計算機硬件知識,這樣學起來容易,感覺親切,從而逐漸地樹立起信心。即使英語基礎不是特別好的學生,也愿意閱讀,提高對專業英語的興趣。課程教學應該為培養目標服務。根據計算機專業培養目標構建教學內容,對應我國提出的10項畢業生能力,計算機英語課程主要對應第5項能力的培養,即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3]。教學活動是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對于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雖然課程內容基本一樣,但是重點不同、組織方法也是不同的,甚至應該有各自不同的講授與學習風格。教材只能提供對一門課程基本內容的描述,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組織將是更為重要的。計算機英語的教材很多。選擇合適的教材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基本保證。在選擇教材時,教師需要考慮以下兩點。1)全面性。教材最好涵蓋大部分計算機專業課程的內容,如計算機硬件、數字邏輯、數據結構、操作系統、軟件工程、程序設計語言、數據庫、計算機網絡等。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相關詞匯,理論不宜太深,通常是介紹性質的。2)時效性。由于計算機領域的新技術層出不窮,新名詞不斷地涌現,很多新出現的技術名詞很難在字典上查到。為了使學生及時了解計算機領域的各種新技術,需要考慮教材的實效性。針對本科教學特點,我校采納了自編的教材《計算機專業英語》[2],主要章節包括如下內容:1)HistoryandFutureofComputers。2)OrganizationofComputers。3)NumberSystemsandBooleanAlgebra。4)DataStructure。5)OperatingSystem。6)SoftwareEngineering。7)ProgrammingLanguages。8)TheInternet-TechnologyBackground。9)TheWorldWideWeb。10)ComputerandNetworkSecurity。11)DatabaseManagement。12)Multimedia。13)ComputerGraphics。14)VirtualReality。此外,每章后面均對科技英語的相關知識加以介紹,如科技英語的特點、計算機英語專業詞匯的構成規律、科技英語中數學公式的讀法、常用英漢互譯技巧、被動語態的翻譯技巧、復雜定語(從句)的翻譯技巧、英語長句的翻譯技巧以及學術論文寫作的有關知識,包括論文標題的寫法、論文摘要、引言的寫作技巧。
2.2課程的教學設計
大學本科的課程教學應該有別于初等教育,即由原來的灌輸型為主轉向激發型為主,即“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學在教學內容上要有不同程度的取舍,課堂的教學組織也應各不相同。教學設計廣義上指“關于教學活動的總體規劃”;狹義上指“關于一門課程的教學活動的全面設計,用于刻畫課程的定位、目標、教學內容、重點、難點、有關設計等”。與教學大綱相比,它提倡將教學中需要注意體現的“活的內容”體現出來,更有意識地體現知識、能力、素質教育的要求。由于計算機英語通常是在大學三年級開設,教師可以適當參考專業課的學習情況,靈活安排各章節的教學進度,以便與專業課程協調配合,取得更理想的教學效果。比如,學生之前學習過的課程,像計算機硬件、數據結構、操作系統等,可安排在前面講授。在掌握基本的技術術語后,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把閱讀講解的機會適度地讓給他們,之后再給出改進意見,并指出其中需要注意的翻譯要點。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加強了學生的印象。課程教學在突出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還要結合計算機學科前沿性研究成果、技術和工具,不斷充實、更新教學內容,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學習更主動、有目的性。
3豐富教學手段,促進教學方法改革
“教”與“學”是互不可分的。教學過程不僅是師生間教學信息的交流,也是師生間情感的雙向交流。教學實踐表明,相當一部分學生不是不愿意學,而是因為學習起來吃力、乏味,跟不上教學進度,才導致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甚至逃課等現象[4]。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即不僅僅傳授給學生知識,更應關懷學生的成長、成人、成才。教師應充分重視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和互動。成功講授一門課程的背后,需要教師付出大量心血,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技巧。計算機英語的課程也是如此。教師在課堂上采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就會感覺很新鮮,不枯燥。教師給予學生適當的關注,他們會更用心、主動地學習。我校計算機英語的課堂教學改變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通過布置大作業,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學會自己運用文獻檢索方法,查找相關文獻并翻譯,從中檢驗自己的能力,也進一步了解本學科的發展動態。多媒體及其他現代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成為可能。多種教學形式的應用,明顯優于傳統的教學方式,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可以綜合利用下列方式。1)PPT課件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室的優點,教師事先精心準備PPT課件,課上播放PTT課件來進行講解,效果很好。由于預先的準備充分,可以做到重點突出,更有針對性。更新教案時,利用PPT修改比傳統的紙質教案效率高,易于擴充新內容。2)音頻。目前,有些計算機英語教材已經提供了部分課文的音頻材料,而且網上也有許多計算機專業英語的聽力材料。播放與課本內容相配合的音頻,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英語聽力和口語。3)視頻與動畫。學生可以利用余暇時間,在網上搜索有關計算機新技術和著名人物的視頻材料,如關于著名的IBM、Microsoft、Apple等IT公司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的英文視頻和動畫,時間通常為3~10分鐘。觀看這類短片,學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在鍛煉聽力的同時,也學到了新技術,甚至起到勵志作用,效果很好。輔助教學對良好教學效果的取得非常重要,要想使學生很好地掌握計算機英語,除了課堂上的面對面教學、交流外,還應充分利用其他的輔助教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