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教師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6 15:35: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手教師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鄉村教師 新手教師 逆向文化沖擊 文化適應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Rural New Teachers' Reverse Culture Shock and Adaptation

DUAN Runhan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ccepting urbanization oriented rural education, and la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comprehensive urban culture received baptism rural students in their hometowns to teach the mother to re-adapt to the culture - culture in the country, suffered a scholar Scheuts (Scheuts) proposed "reverse culture shock" to solve this impact is reasonable or not, will not only affect rural novice teachers' normal working life, forming a good cultural mentality of rural students, or even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rural teachers. The reason for this reverse culture shock is mainly rural novice personal knowledge questions, rural education and rural schools away from the huge imbalance in cultural evolution an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factors. Good cultural adaptation needs of individuals, schools and countries united together.

Key words rural teachers; new teachers; reverse culture shock; culture adaptation

1 相關概念的界定

1.1 逆向文化沖擊

“逆向文化沖擊”最早由學者斯格茲(Scheuts)于1944年提出,原意是針對一些出國人員在離開本土相當一段時間內,經歷了異文化的沖擊、適應過程后,回到母國時對于曾經熟悉、現在卻可能是陌生的母文化環境產生的類似于進入新文化后的不熟悉、誤讀現象。①本文將這個“逆向文化沖擊”概念引入到鄉村新手教師的研究中來,基于下面三個理由:

第一,城鄉文化的巨大差異,是鄉村新手教師回鄉過程中產生“逆文化沖擊”前提。第二,鄉村新手教師在生命成長過程中接受這城鄉兩種文化的深刻影響。鄉村新手教師自小生活在鄉村,接受者鄉村文化的耳濡目染,雖然接受者城市化取向的中小學教育,對于城市生活產生一定的想象,甚至有的在城市文化的關照下鄙棄鄉村文化,但是由于鄉村教育與鄉村生活的嚴重脫離,讓他們對于城市文化并沒有深刻的感受,主要還是依托于鄉村文化。②進入大學后全方位接受著強大的城市文化洗禮,城市文化才在他們身上落下不可磨滅的痕跡。第三,鄉村新手教師受到的“逆文化沖擊”,不僅表現在理論上,更體現在實際的工作生活中。筆者通過隨機對一些鄉村新手教師訪談了解到,一些鄉村新手教師極為懷念城市生活的美好,埋怨鄉村社會生活的粗俗單調,有的沉迷到電腦網絡中去,有的則通過考研,公考或是調到縣鎮學校,以擺脫鄉村教師身份。

綜上所述,本文將“鄉村新手教師逆向文化沖擊”概念界定為:出生在鄉村,受到鄉村文化深刻影響,但接受城市文化趨向的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最后返鄉任教的鄉村新入職教師,在重新適應母文化——鄉村文化過程中遭受到的不適應現象。并根據鄉村新手教師的具體情況對其逆向文化沖擊心理變化過程進行了一定的修正,提出了三階段說,即沮喪階段、調整階段和適應階段。

2 鄉村新手教師遭受“逆向文化沖擊”的原因

(1)鄉村新手教師自身的認識問題,造成的鄉村文化再適應過程中不適性。首先,鄉村新手教師很少對可能會遇到的母文化的適應問題有心理準備,其次,是鄉村文化自身的變化造成與鄉村新手教師心中的家鄉概念有所差別,再次,是鄉村新手教師沒有認識高等教育經歷對于他們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潛移默化的改變以及這種變化對他們與母文化互動的影響。

(2)鄉村新手教師接受的遠離鄉村的教育,致使重新應付鄉村文化無所適從。首先,近代以降,國家權力的下沉,學校進入鄉村社區,推行的是普適的科學文化知識,鄉村社區以外的文化和知識技能開始取代社區傳統,地方性知識被迫退居私領域內,鄉村教育不能滿足鄉村的生產生活實際。③一方面致使新村新手教師難以在鄉村教育中學到應付鄉村的生產生活知識,另一方面以城市化為取向的鄉村教育,漠視甚至貶斥鄉村文化,再加上鄉民們功用化對待鄉村文化,以逃離鄉村為目的鄉村新手教師,很難有熱情學習與鄉村有關的知識。

其次,鄉村教育這些年來應試教育愈演愈烈,致使教育內容遠離學生生活,鄉村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致使鄉村新手教師重新面對鄉村生活生產的問題時難以應付。

(3)城市文化的強勢入侵下,鄉村新手教師在鄉村難以找到歸屬感。在文化進化論的視野下,鄉村文化成了城市文化的延伸,是城市文化的發展前的落后階段,新村新手教師社會或者教育中接受了這樣的觀念,以致信奉這樣的觀念,讓他們難以找到鄉村文化的價值,甚至漠視或貶斥鄉村文化,因此在他們回到鄉村社會時,尋找不到自身的價值感和歸屬感,難以融入鄉村社會。④

(4)城鄉發展之間的巨大差異,致使鄉村新手教師產生的“逆向文化沖擊”。即便是在城市化迅速發展,城鄉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城鄉文化依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無論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或者精神文化層面,接受過城市文化全面洗禮的鄉村新手教師在心理上很難接受鄉村,在生活交往方式難以適應鄉村文化。另一方面,鄉村學校教育較為落后,鄉村教師的待遇福利較低,社會地位不高,生存環境較為惡劣,讓鄉村新手教師很難安于鄉村教育,融入鄉村社區。⑤

3 鄉村新手教師遭受逆向文化沖擊后的調整與適應

3.1 鄉村新手教師個人層面

首先,應該認識到自身可能會受到的“逆向文化沖擊”,積極地參入學校內外的各項活動,加強對于鄉村文化的了解,與此同時密切鄉村文化與課堂的交流,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促進自身專業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改造和引領鄉村文化的發展。⑥其次,應該樹立多元文化價值觀,合理的認識城鄉文化。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在某些方面的確有發展水平之差,但更有發展類型之別,應該尊重鄉村文化的價值,這不僅是鄉村教師自身應該具備的文化價值觀,鄉村新手教師還應該把這種觀念帶入課堂,讓鄉村學生也形成良好的文化價值態度。⑦

3.2 鄉村學校層面

首先鄉村學校可以建立新老教師“師徒制度”,一方面可以促進鄉村新手教師的專業發展,另一方面在老教師的幫助下,新手教師可以快速融入學校生活以及社區生活。其次,鄉村學校可以加強學校與鄉村的互動,為鄉村新手教師融入社區搭建更多更好的平臺。再次,鄉村學校應該積極關心鄉村新手教師遇到的各種困難,給以溫暖幫助。

3.3 國家與社會層面

鄉村新手教師遇到的逆向文化沖擊,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城鄉發展巨大的不平衡,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鄉村教師的工作待遇太低。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均衡發展,提高教師待遇,關注鄉村教師的文化生存狀態,需要國家持續不斷地努力。

注釋

① 李晶.逆向文化沖擊中文化適應[D].上海:復旦大學,2008.

② 劉鐵芳.鄉土的逃離與回歸:鄉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30.

③ 張濟洲.鄉村教師的文化沖突與鄉村教育改革[J].河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版),2008(9):73-76.

④ 段會冬.鄉村教師文化困境的再思考:對《鄉村教師的文化困境與出路》一文的回應[J].上海教育科研,2011(11):40-44.

⑤ 侯中太,蔡永紅.農村教師生存困境與反思[J].中國教育學刊,2012(10):32-35.

篇2

關鍵詞:教學方法;講授法;課堂教學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入,一些新的教學方法陸續出現并得以應用。縱觀我國高等教育的課堂教學,尤其是在一些文科專業課程的教學中,還是以講授法為主,同時輔以其它的教學法。《中外新聞事業史》這門課,由于受其自身特點的限制,在其課堂教學中教師常以講授法為主,其穩固的地位不可被其它的教學方法所取代。

講授法,即講授式教學法,是教師通過語言系統地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一種教學方法。需要明確的是,所有的教師在課堂中都要進行講授,根據其在課堂中講授所占的時間多少比例的不同,講授方式即可表現為主導方式又可表現為輔助手段。

本文所指講授法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講授為主式,同時輔以其它教學方法,共同為教學過程服務的一種方法。講授法是一種既古老而又應用最廣的傳統教學方法,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眾多教學方法中受到批評最多的一種。有人批評它是“照本宣科”、“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其導致了學生機械的、被動的學習,抑制了學生的主體參與,不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然而這些批評有其片面性,原因在于是否是有意義的學習并不取決于教學或學習的方式,而取決于是否能夠滿足有意義學習的心理過程和條件。由此可見,接受學習并不一定是被動的,講授法所受詬病也并非是其本身固有的,而多是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不當或是教學內容自身的問題造成的。因此如果教師能夠正確運用講授法,那么它的確是一種傳授知識的有效方法,《中外新聞事業史》這門課亦是如此。

一、講授法是《中外新聞事業史》課堂教學的根本之法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講授法在教學中主要適宜于陳述性知識的學習。《中外新聞事業史》這門課的教學內容即是陳述性知識,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講授法。

1.講授法適用于基礎知識的傳授。《中外新聞事業史》這門課,主要是介紹我國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新聞事業的發展史,目的在于幫助準新聞工作者了解自己的行業史,從中借鑒前人的經驗,吸取教訓,其內容屬于基礎知識的范疇。學生要系統的學習基礎知識并為后繼的學習做鋪墊,而學習這些前人的經驗,雖不排除某種創造性,但仍以接受掌握為主,在此基礎上再批判求新。因此,學生聽教師講授,即進行傳授——接受式學習,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學習途徑。

2.講授法適用于班級教學。至今,在我國教育教學中采用的主導教學方式還是班級授課制,在高等院校采用大班型授課更是普遍現象,而且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這種形式將不會發生較大的改變。雖然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開設的課程采用的教學組織形式較為靈活,一些專業技能訓練課采用分組教學和個別化教學,但是象《中外新聞事業史》、《新聞學概論》、《傳播學》等這些理論課的教學還是采用大班型集中授課,這樣不但可以節省教學時間,節省資源,而且教學效果也不錯。

3.講授法適用于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教學情景。《中外新聞事業史》這門課對于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具體的、從沒涉及過的知識,教師要向學生傳授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同時學生對于這樣的專業知識也有學習的需求。講授法適用于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教學情景。在《中外新聞事業史》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講授法教學,能讓學生直接接受教師教給的前人已獲得的知識成果,確保學生形成清晰、穩定和系統的專業知識體系,也有助于學生在短時間內循序漸進地掌握大量知識。這樣能夠突出地體現教學作為一種簡約的認識過程的特性,反映了人們掌握知識的客觀規律。

4.講授法有助于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由于《中外新聞事業史》這門課教學內容多,教學時間有限,因此在教學內容、課堂安排、教學時間等方面要嚴格控制,從而使教學工作具有嚴密的組織性和計劃性,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講授法可控性強,是保障教學秩序、完成教學任務及教學質量等方面的有力保證。

二、講授法在《中外新聞事業史》課堂教學中的靈活運用

講授法可以表現為講述、講解、講讀、講演等不同的形式。在《中外新聞事業史》課堂教學中,主要應用的是講述、講解和講演這三種形式。

講讀這種方式應用不多,它主要用于低年級的一些課程如語文、自然、社會等科目的教學。

在《中外新聞事業史》課的課堂教學中,講述和講解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我們把中外新聞事業史的發展軌跡看做一條直線,那么這條線就由無數個點組成,一個個的點就是新聞事件、新聞人物、新聞媒體及新聞制度等。我們在畫線的同時又要描點,所以說講述和講解是有機融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說,我們在講述某一國家的新聞事業史的時候,對于其涵蓋的重點的新聞事件、新聞人物、新聞媒體及新聞制度就要進行詳細的講解。比如說講授美國新聞事業史這一章時,在講述美國這個國家新聞事業的歷史發展軌跡,還要重點講解一些新聞事件如“曾格案”、“掏糞運動”等;一些突出的新聞人物如“本杰明?富蘭克林”、“本杰明?戴”、“普利策”等;一些影響較大的新聞媒體如“五大報紙”、“四大商業廣播電視網”、“兩大電纜電視網”、“兩家世界性新聞通訊社”等以及美國的新聞制度。

在《中外新聞事業史》課堂教學中,講演還是時常會用到的。當教師就教材中的某一專題進行有理有據首尾連貫的論說,這就是講演。比如說講到“新聞自由”、“新聞體制”等一些問題,可把它們設計成一個個專題,教師進行系統、詳盡的闡述。有時介紹某位杰出新聞工作者也會采用講演這種方式。比如介紹蕭楚女,用講演的方式介紹他的生平、新聞工作經歷、對他的評價和他的一些趣事,不僅用語言幫助學生在心中塑造了蕭楚女這個光輝的形象,也讓學生體會到他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

三、在《中外新聞事業史》課堂教學中運用講授法應注意的問題

在《中外新聞事業史》課堂教學中,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教師在使用講授法時,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教師要“吃透”教材,并凌駕于教材之上。《中外新聞事業史》這門課內容較多,為此教師要根據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深入鉆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確定本門課程的教學目的和要求,安排好教學內容,不能隨心所欲,信口開河。教師的講授內容還要凌駕于教材之上,不僅要講出本門課程的精髓,還要能夠反映本學科的研究成果及授課教師的個人學術見解,培養學生關注學科發展新動向的習慣和獨立思考能力。

2.教師要緊扣重點,不求面面俱到。《中外新聞事業史》這門課內容較多,而教學時數有限,所以講授內容的選擇要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不求做到面面俱到,但必須重點突出。比如在講某一國家的新聞事業史時,教師要“輕畫線”(簡要介紹該國新聞事業的歷史沿革),“重描點”(精講該國的新聞制度,發生的新聞事件,出現新聞人物,有影響的新聞媒介等)。教師在注意教材內容的全面性、系統性同時,要善于選擇精當的內容,抓住重點、難點和關鍵。

3.教師要提升講授水平,不能停滯不前。由于《中外新聞事業史》這門課的教學內容多是陳述式的,任課教師的教學語言要生動準確,富于趣味性和幽默感。要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內容盡量講得生動鮮活,但并非離開講授內容而一味追求形式變化,而是要做到教學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講授水平,不斷鉆研,不能停滯不前。

4.教師要注重與學生互動,不能“滿堂灌”。一般史類的課程常被學生認為枯燥、無趣,《中外新聞事業史》這門課也不例外。教師講授時要注意啟發性,激發學生開展積極思維活動,加強師生互動,講問結合,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教師要把講授法運用得當,不能把講授變成“滿堂灌”、注入式。

5.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適當采用電化教育手段。在《中外新聞事業史》教學過程中,講授法雖穩居主導地位,但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特點、學科特點、教師特點、教學環境、教學時間、教學技術條件等諸多因素來選擇教學方法并且將它們進行有機融合。比如討論法、讀書指導法、探究法等等。這樣才能彌補講授法在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造才能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的不足,從而使得講授法這種教學方法運用的更加合理,也可達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現在的高校教育中,注重優化課堂教學手段。在本門課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合理使用電化教育手段,使用多媒體課件或電子講稿的形式進行教學。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和制作要精良,要達到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電子講稿也不能只是教師的講稿(教案)直接“上墻”。

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向學生提供一些有助于本課程和本專業學習的網站網址。授課教師還可以與授課班級的學生建立起溝通平臺,如Q群、本門課的公用郵箱等,隨時向學生提供一些業界和學界最新的動向、研究成果等學習資料,隨時可以和學生進行在線溝通、交流。這樣既便捷,省時;又可以彌補教師在課堂上面向的是全體學生的講授,很難實施個別化教學,很難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難以實施因材施教的不足。實踐證明,教師通過這樣的形式把課上課下有機結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助于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不能一味地認為哪種教學方法好,哪種方法教學不好。《中外新聞事業史》的授課教師們要在教學中多思考,多嘗試,多實踐,發揮講授法的長處并結合其它教學方法靈活運用,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1] 路海東.學校教育心理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篇3

培育陽光心態,提升教師幸福感受力

幸福感受力是指人們對于幸福的認知和體念能力。人們常說:幸福自定義。在同樣的環境中,做同樣的工作,有的人感覺是幸福的,有的人卻感覺不幸福,這與個人的心態相關。因此,在工作中需要通過多渠道、多途徑培養教師積極、樂觀的心態,不斷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

“幸福,不是我們得到的多,而是我們計較的少”。從這句話中,我們得到一點啟示,即辯證的看待生活、工作中的各種問題。作為幼兒園的管理者,需注意引導教師用哲學的方式看待問題,學會快樂思維。面對工作中的壓力,教師也要有正確理解:不論從事什么工作都會有壓力,關鍵是怎樣將壓力轉化為動力,適宜的壓力能催人不斷進步、成熟、提升。許多人也是在經歷“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巨大壓力后,才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幸福感受。同時,在管理過程中引導教師學會感恩,一個人懂得感恩,他就會感到幸福。

《感謝你,孩子》

那天,我值班時,何仁鑫拉肚子了,大便便在了身上,他用無助、驚恐、慌亂的眼神看著我,我趕忙安慰他說:孩子,不要緊,有老師在!我一邊安慰孩子,一邊給他洗凈身上、褲子上的大便。當我處理完一切,我從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成就感。我做了一位優秀教師應該做的一件事,一件讓家長感到滿意的事,一件讓園長感到欣慰的事。本周我的愛心故事有內容啦!

感謝你,孩子!是你給我一個成長的機會,是你讓我不斷超越自己,走向優秀。感謝你!

――摘自一位教師的愛心手記

這位教師,她遇到許多教師感到麻煩的事情,因為她學會感恩,學會辯證的看待問題,所以她依然感到快樂、幸福。另外,在幼兒園的工作中,家長對工作的不理解、孩子調皮帶來的諸多麻煩是常有的事。我們通過舉例、擺道理使教師明白:幸福是人的一種感悟,關鍵在于教師自身樹立良好的心態。有文童寫到:“埋怨環境不好,常常是我們自己不好;埋怨別人太狹隘,常常是自己不豁達;埋怨天氣太惡劣,常常是我們抵抗力太弱;埋怨學生難教,常常是我們方法太少。”“你看別人都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中;你看別人都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獄中。”因此,幼兒園管理者引導教師辯證地看待問題,學會自我調適,以積極的心態面對自己的工作,就會使教師成長為積極、樂觀、開朗、豁達、上進、充滿激情和活力的陽光教師,職業幸福感也會隨之增加。

營造和諧氛圍感受職業的幸福

1.關心、愛護教師,讓教師感受集體的溫暖 在幼兒園的管理中,增強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奉行“教師第一,孩子至上”的原則。耍想讓孩子快樂,就必須要先有快樂的教師。

2.信任、尊重教師,強化教師幸福體驗

在許多關于幸福感的調查中,人們發現:一個人的幸福感和金錢的多少并不成正比,而“朋友、信任、尊重”卻成為幸福的關鍵詞。我園在管理中,注重營造一種和諧、民主、平等、信任、尊重、互助的工作氛圍,讓教師感受作為團隊一員的幸福。首先,在幼兒園建立一種教師間和諧互助又競爭有序、輕松愉快的工作環境,增強教師工作的凝聚力。如每次外出公開課,每個教師都暢所欲言,積極發表意見,使每位教師的專業水平在切磋交流中不斷提高,大家互相分享幸福。其次,園長注意信任、支持、尊重教師,工作中認真分析每位員工的特點和所長,委職放權,充分信任、支持她們。同時,精心維護教師的自尊,不隨意指責教師的弱點和失誤,善待每一位員工,讓教師獲得最大的尊重,促使教師以飽滿的熱情,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從而獲得最大的成就感、愉悅感和滿足感。

3.愛心故事交流分享幸福體驗

幼兒教師從事的是繁忙而瑣碎的工作,我們定期舉行“用愛心守護童心,讓幸福伴我成長”的愛心故事交流會,讓教師在加強教師責任感的同時,共享教師職業的幸福。

《被幸福的人》

這幾天嗓子出奇的不舒服,雖然在幼兒園醫務室拿了藥吃,卻還是嚴重到說話時只有口型沒有音量。周三早上,一如既往的來到幼兒園門口,迎接孩子們的到來。今天第一個到園的是悅悅,可愛的寶貝很遠就跟我打招呼,我很想回應,但張了張嘴,只能招招手,待孩子走近之后,我耳語般地回應一句“早上好”。

悅悅婆婆驚訝的問:“董老師嗓子怎么了?連話都說不出來了,是不是上火了?你吃藥了嗎?”我笑著點點頭,用干澀的嗓音回一句:“嗯,吃了!”老人眉頭皺成了一團:“哎呀,這樣可不行!尤其是你們這個工作,得多喝水啊!對了,我家還有一些泡水喝的藥,可管用,我現在就回家給你拿去!”沒等我說話,老人轉身就走,還沖我擺擺手:“嗓子疼別說話了,等我一會兒就回來!”看到老人那胖胖的身體急急地小跑著,我突然哽咽無語。

十分鐘以后,老人氣喘吁吁的跑來。她喘著粗氣地告訴我:“這是泡水喝的,這是口含的,這是……還有你一定要多喝水。”還沒等我致謝,老人擺擺手說:“不用說話了,快去吃藥吧!”

說完老人匆匆地走了,望著手里那一捧藥,我的眼睛濕潤了,那一刻,就像雨天被淋濕,媽媽端來一碗熱乎乎的姜湯;就像吃了苦苦的藥,但心里卻有說不出來的甜…一

我想:我是幸福的,在經歷了這樣被幸福之后,在這次愛與被愛的回饋中,我更加堅定我的工作,以及我對于孩子愛與責任的詮釋。

――摘自愛心故事手記

協助教師專業成長,獲得持續幸福體驗

1.搭建成長平臺,讓教師在成長中幸福

幼兒教師這一職業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創造的動態過程,教師專業發展如何決定教師事業成功的高度和幸福感的強度。因此,在幼兒園的管理中,注重為教師搭建成長平臺,讓教師感受成長的幸福。首先,幼兒園通過豐富多彩的園本培訓,促進教師全面成長。如定期組織教師各種業務學習,通過師徒結對、名師指點、能者為師、“每月一名家”等方式完成對青年教師進行重點的訓練和指導。其次,幼兒園及時地為教師才能的發揮創設多樣化的平臺,如環境創設評比、優質課評比、自制玩教具比賽、區域活動評比、戶外活動評比,優質課評比、說課比賽、課件制作比賽、教師論文比賽等等,使教師的創造性和潛能得到極大地調動,在活動中體驗進步與成功的幸福。另外,注意對新手教師、成熟教師、骨干教師、品牌教師進行分層培養,使每個教師心中有目標,在不斷地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感受成長的幸福。

2.做“專家型”教師,讓教師在成功中享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