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經濟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6 06:36: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資源經濟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水資源現狀
該縣地處黑龍港流域,東依漳衛運河,水資源主要依靠大氣降水和漳衛運河蓄水補給,多年平均降雨量530毫米。根據第二次水資源評價,我縣水資源擁有量為6229.9萬立方米,可開采利用量5606.9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64.5萬立方米,可開采利用量為418立方米,地下水為5765.4立方米,可開采利用量為5188.9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為205立方米,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8.2%,是世界人均水資源量的2.2%。受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所限,水資源具有“總量短缺、時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等特點。目前,該縣正處于一個連續的枯水期內。自1999年以來,全縣僅有2001年、2003年和2005年三年的降水量略高于多年平均值,因此地下水一直沒有得到有效地補充,同時因近幾年經濟發展較快,用水量逐年增加,超采地下水現象比較普遍,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供需形勢非常嚴峻。
1.2縣城水資源現狀及供需形勢
1.2.1縣城區自來水目前用水結構分為:居民用水、非居民用水和特種行業用水三種。
近幾年的城區用水量分別為:2009年總用水量132.3393萬噸,其中,居民生活用水是109.8865萬噸;非居民生活用水是21.9970萬噸;特種行業用水量是0.4558萬噸。2010年總用水量142.3847萬噸,其中,居民生活用水是117.8942萬噸;非居民生活用水是23.9010萬噸;特種行業用水量是0.5895萬噸。2011年總用水量156.2347萬噸,其中,居民生活用水是128.6998萬噸;非居民生活用水是26.4275萬噸;特種行業用水量是1.1074萬噸。從數據上看,用水量都是逐年增長的局勢。
1.2.2縣城區域內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家。
城區范圍內按供水企業供水量和自備水源井統計,2009年工業企業用水量為300萬立方米、2010年為350萬立方米、2011年為400立方米。縣城工業企業和生活年需水量三年平均合計約350m3。今后5-15年是館陶經濟尤其是工業化發展的關鍵時期,按照縣淡水長期供求計劃預測,到2020年工業用水要比現在增長3倍,城鎮生活用水增長近2倍。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將更大,因此節約用水,減少污染,刻不容緩。
2存在問題
2.1城區地下水超采嚴重,加劇了縣城水資源的供需矛盾
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開采地下水,城區工業企業生產用水仍以自備水源井為主,縣城污水處理廠和中水回用工程雖已建成,但目前還沒有規模性使用,而且大部分企業生產用水全部為一次性用水。由于無節制地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的可利用量不斷減少,嚴重影響了縣城供用水安全。
2.2地表水源補給成本高
該縣雖已完成引黃引衛工程,達到通水條件,但因地處市生態水網末端、沿途長,蒸發、滲漏,上游多節制閘攔截現象嚴重,南水北調工程盡管線路確定,蓄水工程尚未實施;路莊揚水站提衛運河水成本較大,僅電費一項年開支可達300百余萬元。
2.3節水措施不到位,水資源浪費現象還普遍存在
①城鄉居民節水意識差,農業灌溉還是大水漫灌,水資源浪費現象嚴重。②蓄水工程和輸水設施老化失修,“跑、冒、滲、漏”現象嚴重。③節水意識淡薄,水的有效利用程度低,城鎮生活用水節水器具普及率低。并且新建項目節水審批缺乏協調和落實,造成節水考核監督滯后,使用的節水技術也比較落后。
3措施和建議
3.1合理規劃,狠抓工程,在工程建設上求突破
一是通過實施引黃入館工程,完成工程配套設施建設,使年供水能力達到1300余萬方。二是通過實施引衛工程,推進路莊揚水站更新改造,加快體制改革,擴大提水能力,為我縣提供3000萬m3的水資源,可有效緩解該縣水資源短缺的制約。三是通過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建設供水規模3萬噸/日的第二水廠,年增加有效蓄水量700萬立方,可保證4萬余戶居民、60余家企業的生產生活用水。四是通過實施完善縣域生態水網工程,可增加有效蓄水近1500萬方,滿足我縣耕地用水需求。五是實施公主湖、南湖蓄水工程。隨著館陶經濟的長遠發展,需水量的不斷增加,儲蓄水源500萬立方米,為該縣城區長遠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
3.2加強宣傳,更新觀念,在增強群眾的節水意識上下功夫
通過錄像、板報、宣傳車、網絡等各種行之有效的宣傳方式,讓水是商品的意識深入人心。要改變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天上下、地下流”的舊觀念,強化全民的節水意識;及時傳遞正確的水價信息,使節水變為自覺行動。同時要形成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造成危害,誰負責賠償的管理機制,在全社會形成惜水、節水、保護水的良好氛圍。
3.3制定政策,規范管理,在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上抓落實
篇2
關鍵詞:循環經濟,水能資源開發,生態環境
我國水能資源豐富。隨著水能資源開發力度日益加大,在傳統開發模式下帶來了一系列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沖突的問題,嚴重阻礙了水能資源有效開發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大力開發水能資源時,必須克服傳統開發模式下面臨的問題。本文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為有效開發我國豐富的水能資源提供思路。
一、循環經濟與水能資源開發
1、能源的循環經濟,亟待水能資源的開發
經濟快速發展必須有強有力的能源支撐。傳統能源開發采取的是“能源資源——能源產品——能源廢棄物”單向流動的線形經濟發展模式,依賴的是儲藏地下及數量有限的不可再生能源,通過增加能源消耗謀求經濟發展的線形經濟,因此,必須轉變傳統的能源經濟發展模式,將循環經濟納入到能源開發中。而水能資源的開發,可以節約煤炭等有污染不可再生資源,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符合能源的循環經濟要求。
2、水能資源的開發,亟待循環經濟模式
水能資源的開發將給開發地周圍帶來一系列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在單向流動的線形經濟發展模式下,忽視了水能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等造成的影響,因此應積極倡導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開發過程中充分考慮對周圍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同時在庫區經濟發展中充分吸收循環經濟理念,把各項經濟活動組織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使所有物質和能源在這個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庫區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在積極發展水電能源的同時,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循環經濟理論在水能資源開發中的應用
循環經濟理論在水能資源中的運用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建立綠色消費和綠色生產政策體系,鼓勵水能資源的開發
人類的經濟發展模式經歷了從“高消耗、高污染、高消費”到“低消耗、低污染、適度消費”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循環經濟是目前最能代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模式,而倡導綠色消費和綠色生產是構建循環經濟的最重要環節。在水能資源開發中要大力宣傳綠色消費和綠色生產;制定統一的綠色消費和綠色生產政策,引導消費者消費綠色產品和生產者生產綠色產品,從而促進產品結構優化;將“優先發展水電”政策落實到實處,轉變能源的生產方式,使能源開發遵循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
2、建立綠色經濟核算體系,加強水能資源開發的科學決策
綠色經濟核算體系是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綠色會計制度和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在水能資源開發中對環境資源和自然資源的消耗非常大,而在現行的會計核算制度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消耗的環境資源和自然資源成本并沒有得到相應完整的體現。因此,應該改革企業和政府現行會計核算制度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通過建立完整的環境資源和自然資源價格體系,將水能資源開發過程中使用的環境資源和自然資源的真實成本納入到會計核算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從而建立一套綠色經濟核算制度,使水能資源開發更能體現出其真實成本和真實效益,從而有利于水能資源開發項目的科學決策。
3、建立與生態環境友好的開發體系,促進水能資源的有效開發
建立生態環境友好的水能資源開發體系,就是要從規劃、勘測、設計、施工、運行管理各個環節,優先考慮生態環境問題,促進水能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實現能源的循環經濟。
1)健全水能資源開發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水能資源開發項目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的影響大而且持久。因此,對水能資源開發項目首先必須健全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嚴肅環保法律法規,嚴格環境準入;其次應加強對水能資源開發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從源頭預防水能資源開發可能對環境造成的生態問題,從而實現水能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2)量化水能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對水能資源開發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大多是從宏觀定性方面進行研究,在微觀定量方面的研究相對比較少,將項目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定量研究并納入到經濟評價的更少。這樣不僅忽視了項目對周圍環境產生的影響,而且間接地擴大了項目的效益。因此,應量化水能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進行可行性研究時應充分考慮項目開發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因地制宜、選擇對生態環境友好的項目。
3)優化水能資源開發項目的設計方案。據統計在設計階段運用價值工程可降低成本25%~40%,因此在對水能資源開發項目尤其是大型項目進行設計時,應該運用價值工程原理進行方案的決策,在保證項目價值不變或提高的情況下,充分考慮項目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多個備選方案中盡可能選擇對周圍動植物友好的設計方案,從設計角度將項目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校
4)采取積極的移民安置政策。大型水能資源開發項目將帶來大量的移民及安置問題,妥善解決好這一問題對水能資源的順利開發具有積極的作用。對于移民及安置問題,除了采取傳統的政府安置政策、庫區后期扶持政策等之外,還可以研究采勸投資型”政策,讓移民參與水能資源開發投資,使他們能長期分享水能資源開發的效益,并促使移民和開發商形成利益共同體,將有利于水能資源項目的順利開發。
4、加強水能資源開發項目的運行管理
水能資源開發項目的運行期比較長,一般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運行管理就顯得十分重要。
1)加強大壩安全管理。以當前的技術水平,新建大壩的設計、技術、建造等問題不是十分突出,但是歷史上原有大壩的安全問題以及大壩的管理問題則不容忽視,應盡快從技術、經濟、安全、環境和社會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和權衡,對病險水庫大壩進行綜合管理,采取適當措施對病險水庫大壩加以解決。另外,大壩的軍事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現今全球恐怖活動頻繁,國內也存在恐怖力量,比如種族沖突、歷史遺留的移民問題等都有可能激化成社會矛盾,對大壩的安全構成潛在的威脅。
2)加強電站的運行管理。首先,要根據項目用電、用水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要求,協調項目各功能之間的關系,研究制定電站優化運行方案,確保水電站和大壩的安全運行;同時要盡可能減輕水電站運行對水庫水生環境的影響,確保下游必要的生態流量和魚類等的基本生存要求,滿足下游航運的基本要求等。其次,要協調項目的效益和運行安全之間的關系,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多的關注運行安全問題,重視對項目的技改更新,防止運行管理中的安全隱患。第三,要建立確實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第四,加強水電站防洪管理,包括加強水電站防洪預案的編制,健全水電站安全度汛監管機制等。
5、加強水電站退役問題的研究
當前對水能資源開發項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論證時,并沒有太多的從技術和經濟角度考慮大壩退役的問題。從項目全壽命周期的角度考慮,水電站退役是水能資源開發項目周期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應該加強對水電站退役問題的研究。
1)加強延長水電站使用壽命的技術經濟分析。在進行水能資源開發的可行性研究論證時,應該事先從技術上和經濟上考慮延長水電站使用壽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提出項目后期的發展方向。而在項目運行過程中要加強對水能資源開發項目的后評價研究工作,及時發現項目存在的問題,為后期運行管理和大壩退役提供指導。在項目計算期結束時,應該加強延長水電站使用壽命的技術分析和經濟分析,如果使用新的投資來延長使用壽命在技術上不可行或者在經濟上不可行,則需要考慮水電站退役問題。
2)加強水電站退役后的技術經濟評價。根據水電站拆除程度不同,水電站退役分為部分退役和完全退役兩種。對于完全退役,除了要考慮大壩和輔助設施全部拆除的費用之外,更重要的是考慮大壩拆除后淤沙及水的下泄給下游帶來的影響,同時還要考慮大壩拆除后對庫區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對于部分退役,則需要考慮大壩的安全問題和維護保養成本等。對究竟采取哪種方式退役,需要進行詳細的可行性研究論證,目的是使水電站的退役不僅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可行,而且水電站的退役對項目周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最校
三、結論
通過以上措施,以循環經濟理論指導我國水能資源的開發,有效消解由于水能資源開發帶來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促進水能資源開發的循環經濟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季松:新循環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美)P·麥卡利著周紅云等譯:大壩經濟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篇3
1.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研究
2.中國農業資本深化對農業經濟影響的實證研究
3.基于面板VAR模型的新疆農業用水與農業經濟增長的互動效應研究
4.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的動態關聯性研究
5.農業科技資源與農業經濟發展關系實證
6.南疆區域經濟差異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7.農業經濟學科危機及未來發展之路
8.中國水資源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研究——基于面板VAR模型
9.甘肅省農業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研究
10.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
11.石羊河流域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研究
12.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我國農業經濟產出的實證研究
13.農業機械化發展對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影響的實證研究
14.美國農業保險政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15.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分析
16.極端氣候因素對中國農業經濟影響初探
17.申明鋪遺址戰國至兩漢先民食物結構和農業經濟的轉變
18.深化農村改革與現代農業發展——2014年全國中青年農業經濟學者學術年會綜述
19.基于景觀指數的耕地細碎化與農業經濟水平的空間相關性分析
20.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經濟貢獻率實證分析
21.渭河下游歷史洪澇災害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其減災措施研究
22.異質性人力資本對中國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基于省際面板數據
23.農村人力資本開發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基于中部省份的實證分析
24.農村金融發展、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民增收——基于空間計量模型的實證分析
25.碳排放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實證分析
26.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解析
27.財政農業支出與農業經濟發展的關系
28.農業信息化對廣西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29.農業經濟增長影響因子的偏最小二乘回歸分析——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例
30.陜西省農業生產條件現代化與農業經濟發展的灰色關聯分析
31.湖南省農業經濟與水環境污染關系的動態分析
32.四川省農業經濟增長結構變動分析
33.基于數據包絡分析(DEA)的射洪縣農業經濟效率研究
34.我國農業信貸與農業經濟增長的相關性研究——基于1978—2007年31個省份的Panel Data分析
35.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以四川省為例
36.農業大省農業經濟波動與國民經濟波動關系的研究——以湖南為例
37.人力資本與農業經濟增長:基于中國農村的Panel data模型分析
38.基礎設施投資、人力資本積累與農業經濟增長
39.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經營與農業經濟增長——中國經驗證據實證
40.農業信息化:中國農業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41.我國農業經濟全要素增長效率研究
42.地方財政農業支出與區域農業經濟增長——基于東、中、西部地區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
43.信息化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回歸分析
44.水土匹配、空間效應及區域農業經濟增長——基于中國2003-2013的經驗分析
45.財政農業支出結構對農業經濟的增長效應
46.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經濟發展的灰色關聯度分析——以黑龍江省為例
47.貿易開放、經濟增長、人力資本與碳排放績效——來自中國農業的證據
48.農業科技人力資源與農業經濟發展關系分析——基于種植業科研機構的視角
49.低碳經濟時代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探析
50.我國農業保險發展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51.新農業經濟發展構想
52.基于碳循環的農業凈碳排與農業經濟的脫鉤分析
53.我國農業產業集聚與農業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基于蔬菜產業的檢驗和分析
54.甘肅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制約因素與對策
55.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投資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56.財政支農對江西農業經濟增長效應的實證研究——基于協整檢驗與誤差修正模型
57.地理標志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實證研究
58.農業科技進步對我國區域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
59.農業科技人力資本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以山東省為例
60.低碳農業經濟: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61.基于耦合模型的陜西省農業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
62.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與農業經濟增長——基于協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檢驗
63.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經濟增長驅動因素的動態分析——以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為例
64.省際農業資本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基于東中西部面板數據的檢驗
65.河南糧食總產及農業經濟發展關鍵因素分析——基于面板數據分析
66.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內涵及其構建
67.基于熵權的TOPSIS法對福建省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
68.30年來長武縣耕地數量與農業經濟發展計量關系分析
69.基礎設施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1995-2010年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研究
70.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以山東為例
71.中國農業政策性金融與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72.農業經濟增長因素分析:物質資本,人力資本,還是對外貿易?
73.財政支農支出對西部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
74.中國新疆與中亞五國農業經濟合作研究
75.南疆地區農業結構變動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76.中國水利投資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
77.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與農業經濟增長——基于面板誤差修正模型和面板VAR的實證分析
78.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經濟作用程度的分析
79.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檢驗
80.農產品供求視角下農業經濟和政策前沿問題研究
81.福建省農業經濟發展形勢與前景展望
82.區域農業經濟氣象敏感性和氣象經濟效益
83.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發展的動態關聯機制分析
84.山東農業經濟與農業產業化研究
85.論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途徑
86.新疆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業生產要素的相關性分析
87.農業科技資源與農業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以東部地區為例
88.國外農業經濟轉型研究
89.氣象條件影響我國農業經濟產出的計量經濟分析
90.基于ESDA的北京市鄉鎮農業經濟空間特性分析
91.基于GIS的農業經濟信息服務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92.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關系分析
93.人力資本投資與農業經濟增長:基于中國分省數據的經驗分析
94.財政分權、農業經濟增長與城鄉收入差距
95.2009~2012年山東省農業經濟增長影響因素分析
96.農業經濟增長及其影響因素的典型相關分析——以山西為例
97.農民組織化程度與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98.農業集聚度變動特征及其與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我國12類農作物空間布局變化的實證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