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短語范文
時間:2023-03-30 22:43: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生感悟短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有些機會因瞬間的猶豫擦肩而過,有些緣分因一時的任性滑落指間。許多感情疏遠淡漠,無力挽回,只源于一念之差;許多感謝羞于表達,深埋心底,成為一生之憾。所以,當你舉棋不定時,不防問問自己,這么做,將來會后悔嗎?請用今天的努力讓明天沒有遺憾。
2、把行李打開,走上舞臺,不管一切的掌聲和噓聲,放情忘情地演出,然后走下舞臺,回到旅館,收拾行李,走向人生的下一站。匆匆一生,或許也只是他們演出生命的其中一站。多么美麗的謝幕臺詞啊———“此生無悔!”
3、男人無所謂忠誠,忠誠是因為所受的誘惑不夠,女人無所謂正派,正派是因為背叛的籌碼太低。
4、我們每個人都像小丑,玩著五個球,五個球是你的工作、健康、家庭、朋友和靈魂。這五個球只有一個是用橡膠做的,掉下往會彈起來,那就是工作。另外四個球都是用玻璃做的,掉了,就碎了。這段話值得我們深思。
5、每個人都在尋找茫茫人海中的另一半,或許你可以找得到,或許你與它擦肩而過。我相信愛情,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
6、一個人,為了富裕而窮盡體能,加班加點地工作,到頭來,損害了身體不說,即便掙得手的錢,也只能奉送給醫院。他不但無從享受幸福的人生,還要遭受疾病的折磨。這樣的人,實在是無知。
7、難道從生到死天天在一起就叫做有緣嗎?不!由陌生到相識,由歡聚到離別,由相愛到相怨,都是緣!越見離合悲歡,越是牽扯不清,越有錐心的痛、刻骨的傷緣也就越深!“緣”讓我們相聚相知趣知相惜。很慶幸我們在今世遇上了,??聪螺呑?,下下輩子,下下下輩子我還要和你們相遇。摘自短信大全
8、假如全然無憂,就不知道什么是“無憂”了,假如沒有別離,就不懂得珍惜相聚了,假如永生不死,就不知道把握生命了。
9、身體需愛惜,生命需珍惜,打拼需適度,生活需滿足。當生命走到了最后一刻,縱擁有億萬財產又有何用?
10、忽然很想醉,是因為早已心碎;忽然很想睡,是因為心里早已疲憊。
11、我們求學、戀愛、結婚、工作,經常要面對坎坷、失敗、疾病、災難的挑戰,人生也因此布滿了酸、甜、苦、辣。實在,有很多坎坷、失敗、疾病、災難是可以避免的。但是,當我們遭遇了大的挫折,心態和生活方式發生了質的轉變后,才會明白,只有生命,才是最寶貴的??上У氖?,往往我們有知了,生命也將走到了盡頭。
12、繁華歷盡,方知平凡是真;回首滄桑,只想平淡如水。
13、人一生下來,空缺得像一張紙,除了哺乳的本能,()其他的,一無所知。所以,往往我們把嬰兒看作無知。而當一個人通過學語、學步、學習,對世界有了一定的熟悉,我們便說,他已經有知了。實在,這不是真正的有知,一個人只有對人生的領悟,有了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后,才可稱為有知。
14、印度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臨死前,將自己所有的著作丟進火堆,只留下一段對人生的批注──假如將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段人生哲學是“不猶豫”,后半段人生哲學是“不后悔”。面對人生,既要有當機立斷決心,更要有永不后悔的氣勢!
15、放棄該放棄的是無奈,放棄不該放棄的是無能,不放棄該放棄的是無知,不放棄不該放棄的卻是執著!
16、磁場相同的人初相識的時候,自然會互相吸引。但人的感覺如此微妙,有些人在一起的感覺好像朋友,有的人則引發你的激情,有些人則令你想要保護他,或者只是單純的關心。
17、感情這東西最難的,不在于是不是兩個人真的就愛了,難于愛的維持與持久,因為人生并不是只有一天好走。生活畢竟是現實的,人要經歷這樣那樣的考驗,不單單是一句我愛你就解決了一些的問題。人生中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要有足夠的耐心去面對。人就是這樣的,總要經歷一些事情,才會明白一些道理,而很多變化就在經歷中發生了。
18、記得稱贊一起工作的人。指正別人時,要先維護他的自尊。專心在所做的事,盡力把它做到最好。想一想今天的表現是否與薪水相當。歡喜領受這一天,由衷感恩和滿足。依自己因緣安排生活,但不與人比較。
19、是不是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躲著一些人物,伴隨著歡欣與凄楚。平時把它鎖起來,自己不敢碰,更不愿外人知。直到某些心靈澄澈的日子,或是回光返照的時候,世俗心弱了,再也鎖不住,終于人物浮現。會不會有一天,當我們臨往的時刻,才忽然發現一生中最愛的人,竟是那個已經被遺忘多年的……
20、少年人如同春天,一番雨,一番熱,病一次,長一次。老年人如同秋天,一番雨,一番冷,病一回,老一回。
21、人不會由于獲得很多愛,而覺得人生有意義,卻會由于付出很多愛,而越肯定生命的價值,越輕易獲得真正的快樂。
篇2
1、人生中出現的一切,都無法占有,只能經歷。我們只是時間的過客,總有一天,我們會和所有的一切永別。深知這一點的人,就會懂得:無所謂失去,而只是經過而已;亦無所謂得到,那只是體驗罷了。經過的,即使再美好,終究只能是一種記憶;得到的,就該好好珍惜,然后在失去時坦然地告別。
2、人生,哪能事事如意;生活,哪能樣樣順心。不和小人較真,因為不值得;不和社會較真,因為較不起;不和自己較真,因為傷不起;不和往事較真,因為沒價值;不和現實較真,因為要繼續。因為善良,所以寬容;因為責任,所以承擔;因為某種理由;所以愿意妥協。因為看輕,所以快樂;因為看淡,所以幸福。
3、茶涼了,就別再續了,再續,也不是原來的味道了;人走了,就別再留了,再留下,也不是原來的感覺了;情沒了,就別回味了,再回味也不是原來的心情了。慢慢的都會遠,漸漸的都會淡,擁有時,好好珍惜,離開了,默默祝福,人生的旅途,沒有人是應該要陪你走到最后的。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一、小化角度,限定范圍
在話題或命題作文前后添加詞語是限定范圍,小化角度的最好方法。一旦增添了詞語,話題或命題就立即變成主謂短語、偏正短語或動賓短語,受到一定的限定,寫作范圍就縮小了。如,話題是“微笑”,就擬定“微笑與陽光”;話題是“感恩”,就擬定“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微笑”;話題是“幸?!?,就擬定“唱響幸福”、“幸福不是毛毛雨”。
需要說明的是,限定命題作文的構思范圍,一定要在草稿完成,或成竹在胸,而不能隨意改變命題,不然就會弄巧成拙。有一些半命題作文,選擇詞語既可決定內容題材,也可以決定寫作范圍,選擇另一半時,既要體現出事物的個性,使題材內容更新更亮,出人意外,還要使詞語范圍盡量小一些。如,以“那一次,我嘗到的滋味”,一般考生大多填的是“勝利”“成功”“失敗”、“挫折”等,也有人填“閱讀”、“人生”等,這些詞語的意思寬泛且又常見,很難寫出新意。也有考生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情感精力,選擇“挨打”“碰壁”,選材新穎,角度小巧。
二、舍面取點,寫細寫活
“化大為小”,有時也體現在構思時舍面取點,以點代面。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滴水見太陽”,“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因為事物都是相互關聯的,點和面是局部與整體、個別與一般的辯證關系。巧妙地從生活中擷取能反映生活本質的“點”,能起到以少勝多的功用。不妨欣賞精彩的片斷:
其實,像陶潛、劉禹錫一樣,生活簡單而有所作為的人很多,如“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的孔明,“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的宋濂……采擷歷史長河中的幾朵浪花,我們就很容易明白:簡單也是一種美。
歷史的車輪轆轆遠去,時代的汽笛聲聲高鳴……“簡單還適用嗎?”趕潮流的年輕人發出這質疑……
其實,生活真的很簡單。面對生活中的不幸,多想想“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不就少了一份痛苦與憂愁了嗎?被物欲所擾,想想“盡管我有很多,但我需要的僅僅是一顆心”,心里就會多一份坦然與豁達。
“采擷歷史長河中的幾朵浪花,我們明白簡單也是一種美”,這正是舍面取點,寫細寫活的做法。將筆墨聚集到“浪花”上,可以少勝多,事半功倍。陶淵明“悠然見南山”、劉禹錫“何陋之有”都是足以代表簡單生活的典范,“不求聞達于諸侯”的孔明、“嘗趨百里外”拜師求學的宋濂,追求的都是雖簡單卻有價值的生活。如此材料,既突出文章的中心,又體現出文章的厚實,主題得到深化,提升了文章的品位。
三、彰顯長處,展示亮點
“化大為小”還可以彰顯長處,展示亮點。每個人對周圍的事物總會有所偏愛,有些學生對音樂有著特殊的愛好且頗有研究,不少同學愛京劇,愛越劇,愛湖北大鼓……不僅自己能說會唱,并且能說出對這些藝術的感悟或見解。作文時,如果能根據文章內容或主旨的需要,恰如其分融入你對這些藝術的鑒賞,展示你獨特的人生感悟,以這個點為題材,必定會有非同一般的表現。
看過中考滿分作文《聆聽音樂》精彩片斷,相信你一定會有更多的感悟和啟迪。
聆聽音樂――
阿炳的一生因有了《二泉映月》不再落寞,《二泉映月》的底蘊,也因有了阿炳的執著追求不再平凡。蒼穹之下,太湖邊上,一位盲人正撫琴獨憂,用悲戚的琴聲控訴社會的黑暗,怒斥人心的冷漠。《二泉映月》讓阿炳沒有光彩的眼睛迸發出堅毅與力量。
聆聽音樂――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動人一生,也為這精彩音樂增添光彩。聆聽著,叫人不禁神往那段凄美的愛情,流連那傾注了太多思念的樓臺,迷戀那段幽婉的蝴蝶之舞……回環之余,《梁祝》成了不屈于封建禮教的最強音。
你看,那些耳熟能詳的人物以及那些用心血譜就的音樂,在考生嫻熟的筆端下緩緩流淌,展示了豐厚的音樂素養,通過音樂的風格、意境,表達獨特的人生感受,讓人贊嘆。不少同學愛京劇,愛越劇,愛湖北大鼓……不僅自己能說會唱,并且能說出對這些藝術的感悟或見解。作文時,如果能根據文章內容或主旨的需要,恰如其分融入你對藝術的鑒賞,展示你獨特的人生感悟,那你的作文該會具有怎樣的魅力啊!
更為可喜的是,隨著素質教育深入開展,《新課程標準》在教學中的滲透,學校對音樂、美術的重視,更有京劇走進學校,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能廣泛接觸自己所喜愛的藝術,并且在這個天地里展示自己的才情。
四、具體而微,精描細寫
“化大為小”還體現選取某個獨特人物、某個特殊事件來寫。如是歷史人物與事件,或還原再現其歷史情境,或挖掘附于其中的意蘊,甚至還可進行文學性再創造。由于寫作角度小,因此便于“深耕細作”、精描細寫,往往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情識見。
以“交流”為話題。當許多考生還在“學習交流”、“師生交流”、“朋友交流”、“國際文化交流”等大眾化角度打轉的時候,一考生慧眼獨具,選中了“文成和蕃”這段民族交流的佳話,構思精巧,高人一籌。
雄雞啼破了黑暗,迎來了拂曉,驚醒了夢中佳人。你揉揉惺松睡眼,再次掀起窗簾,你吃驚了:遼闊的草原,一望無垠,小草綠得逼你的眼。你從未看見過這樣的世界,于是你知道:從此你將棄轎從騎,你將成為吐蕃一員。一只雄鷹滑過天空,一聲呼嘯劃破寧靜,你欣慰地笑了。也許,你并沒有想到,你,一個民族的代表,一次義無反顧的交流,將兩個民族的血液融為了一體。
篇4
關鍵詞:語文教學;目標設置;赤壁賦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教學目標的本質是對學習結果的預期,學習結果的分類是教學目標分類的依據。設計語文教學目標既是語文教學活動的首要環節,也是語文教師的常規工作。語文教學目標設計的合理與否,既對整個語文教學活動的質量和效益起決定性的影響,也是衡量一個語文教師設計能力的重要標尺。本文以《赤壁賦》一課的教學為例,選取兩位教師設計的不同教學目標加以分析比較,指出異同點、不足之處及改進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規定了語文課程目標。根據國內學者的觀點,一般具體體現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認知策略目標和情感目標”。“除了要遵循語文課程標準對教學目標分類的規定,語文文言文教學目標的設置還要遵循以下幾點:1.確定文言文教學目標的核心;2.確定語文教學目標的層級;3.確定語文教學目標的序列”。
《赤壁賦》是人教版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中的一課,這個單元主要學習山水游記類散文。單元教學目標要求,不但要欣賞其中描繪的自然風光,還要聯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復閱讀篇章,體會其中的節奏、語氣和韻味,養成良好的文言語感;體驗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培養學生對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現代語文課程理論認為,語文教學目標設置的重點應該放在聽、說、讀、寫技能和認知策略上。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兩位教師對于這篇課文所作的教學目標設計,看看他們是否符合以上幾點要求。
例一:
教學目標:1.掌握積累“既望、屬、如、泓、倚、愀、危、繆、賦、卒、曾”等詞。積累“清風徐來,白露橫江,如泣如訴,月明星稀,滄海一粟”等短語及狀語后置等特殊句式。
2.理解文中作者對人生意義的議論,體味作者曠達樂觀的情懷。
3.培養學生學習本文寫景與議理、抒情相結合的方式,體會本文寫景狀物用語之妙和語言極富哲理音韻和諧的特點。
例二:
教學目標:1.把握文章的感情變化,理解作者月夜泛舟赤壁而觸發的情思,體會通過主客問答手法所表現的曠達樂觀的情懷。
2.熟讀課文,學習景、情、理交融的寫作手法。
一、不同之處:
教例一中的教學目標1抓住了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即重視對文言詞語、句式的積累掌握。而例二的教學目標中則完全沒有提及文言詞語及句式的掌握,未能抓住文言文教學的重點。
二、相同之處:
二者語文教學目標的核心較為明確,目標設置符合基本的目標要求,重視學生閱讀與鑒賞技能的訓練,注重引導學生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力。教例一中的教學目標2和教例二中的教學目標1都明確了體味作者曠達樂觀的情懷目標要求,注重培養學生品味語言,培養文言語感的能力。
三、不足之處:
1.層級關系不夠明確。本單元主要學習山水游記類散文,單元教學目標要求,不但要欣賞其中描繪的自然風光,還要聯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在這一方面兩個例子中的教學目標都有涉及,較好的體現了單元教學目標的要求。但“反復閱讀篇章,體會其中的節奏、語氣和韻味,養成良好的文言語感”這一要求未能體現。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持之以恒地誦讀,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能夠增強語感,促進理解,對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大有裨益。例一中的教學目標未對學生誦讀文章作出要求,未能很好的體驗單元目標要求。在“體驗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培養學生對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單元目標要求方面,兩個例子中的目標要求都未作出具體的表述,在這一層面未能很好地處理好目標層級關系。
2.陳述目標時措辭不夠明確具體。教例一中的目標2的“理解”、“體味”和目標3中的“培養”、“體會”;教例二中目標1中的“把握”,這些抽象籠統的詞語,是導致語文教學目標陳述含糊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師在描述教學目標時應盡量避免使用這些模糊的語言,而選擇運用操作性強諸如“區分、概括”等具體可將預期學習結果表述出來的詞語。
3.個別目標的層次不清。例如教例二中目標3“培養學生學習本文寫景與議理、抒情相結合的方式,體會本文寫景狀物用語之妙和語言極富哲理音韻和諧的特點?!边@種表述沒有明確規定是去讓學生先體會本文寫景狀物用語之妙和語言極富哲理音韻和諧的特點還是先學習寫景與議理、抒情相結合的方式,這就使教學實際中的聽說讀寫技能所蘊含的概念和規定在層次上顯得模糊紊亂。
4.教例一還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即教學目標的“定位不準”。我們可以在目標3中發現這樣一個字眼――“培養”。這個措辭是對“教”的規定,反映的是教師“教”的主觀愿望和結果,這種目標定位,不僅導致陳述的教學目標與自身的本質相背離,而且易于使人產生模糊的認識,不能反映學生預期的學習結果。
通過對上述兩個教例的分析,我們知道了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即定位不準、要求不明、層次不清以及措辭不夠明確具體。因此為了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就要在體現四個分類目標(知識目標、技能目標、認知策略目標、情感目標)的基礎上,避免出現以上這些問題。
針對上述不足加以改進,我認為《赤壁賦》這一課比較合理的教學目標應該是:
1.積累生字新詞和狀語后置等特殊句式。
2.欣賞作者描繪的赤壁夜景,分析作者的情感變化,概括作者的人生感悟。
3.闡明本文寫景狀物用語之妙和語言極富哲理音韻和諧的特點,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4.背誦課文,能說出蘊含其中的山水文化,闡明自己對自然之美的感受。
參考文獻:
[1]何更生.新課程語文怎么教[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篇5
然而,我們研究高考真題可以發現:高考對上述考點的考查,呈現出多考點交叉、綜合性覆蓋的特質,反映出重基礎、重運用、重熱點的總趨勢。如何在落實《考試大綱》的基礎上,對高考語用題實施更加精準高效的備考策略呢?
似乎與這種疑惑密切呼應,近年來,筆者有幸以荊州市高中語文命題中心組成員身份參與了一些語用題的原創命制,在與特級教師、荊州市教科院高中語文教研員王世發先生的協作探討中,我對語用題的備考策略有了一些粗略的認識。
一、回扣課文奠基礎
例1 (2014?荊州高二期末)閱讀下面的戲劇臺詞,揣摩國王的心理活動,用簡明的語言描述國王的真實意圖。(4分)
國 王 替我在那桌子上斟下幾杯酒。要是哈姆萊特擊中了第一劍或是第二劍,或者在第三次交鋒的時候爭得上風,讓所有的碉堡上一齊鳴起炮來;國王將要飲酒慰勞哈姆萊特,他還要拿一顆比丹麥四代國王戴在王冠上的更貴重的珍珠丟在酒杯里。把杯子給我;鼓聲一起,喇叭就接著吹響,通知外面的炮手,讓炮聲震徹天地,報告這一個消息,“現在國王為哈姆萊特祝飲了!”
雷歐提斯 兇手就在這兒,哈姆萊特。哈姆萊特,你已經不能活命了;世上沒有一種藥可以救治你,不到半小時,你就要死去。那殺人的兇器就在你的手里,它的鋒利的刃上還涂著毒藥。這奸惡的詭計已經回轉來害了我自己;瞧!我躺在這兒,再也不會站起來了。你的母親也中了毒。我說不下去了。國王――國王――都是他一個人的罪惡。
此例引導學生重讀莎士比亞戲劇《哈姆萊特》臺詞,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體悟言外之意,揭示國王的陰暗心理和險惡意圖。語用題考點為語言表達的簡明,間接考查學生對戲劇巧妙情節和深刻主旨的把握。國王以哈姆萊特與雷歐提斯比劍為誘餌,置哈姆萊特于“勝則飲毒酒而死,敗則遭毒劍而亡”的兩絕境地,充分顯示了其狠毒、奸詐、陰險的本質。
該題兼顧必修4選文《哈姆萊特》(節選)和名著導讀《莎士比亞戲劇》的教材知識,重視基礎知識的貫通運用,運用“一分為二看問題”的對舉技巧,有助于學生形成辨證思維,其參考答案為:假如哈姆萊特獲勝,國王就用毒酒以祝飲的名義毒死他;假如雷歐提斯獲勝,國王就借雷歐提斯之手用涂了毒藥的劍除掉他。
例2 (2014?荊州質檢Ⅱ)下面是小說《半張紙》的三個選段,前兩處劃線句屬于主人公的內心獨白,請補寫第三段相應的內心獨白。(40字以內,4分)
接著是一個男子的名字(已經被劃掉了),一個曾經飛黃騰達的朋友,但是由于事業興隆沖昏了頭腦,以致又潦倒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不得不遠走他鄉。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煙云罷了。
在后面的括號里寫著“埋葬事”。這已足以說明一切!――一個大的和一個小的棺材。埋葬了,再也沒有什么了。一切都歸于泥土,這是一切肉體的歸宿。
但是他走出去時并不是垂頭喪氣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頭,像是個驕傲的快樂的人。
此例節選了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小說《半張紙》的精彩片段,以富于哲理的主人公內心獨白為載體,催生先抑后揚的人生感悟。題目在考查擴展語句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復蘇對接近遺忘的外國小說知識的記憶。這篇“以最小的面積集中最大的思想”的小說濃縮了主人公的人生際遇,其中遭遇巨大不幸后悲慟、徹悟、奮起的心路歷程耐人尋味,補寫其內心獨白,也是對緊扣文本、深入品讀的研讀目標的具體回應。
該題回顧了選修教材《外國小說欣賞》的部分內容,啟發學生表述主人公對過去的生活態度與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前兩處劃線句不僅屬于主人公的內心獨白,更是對要求補寫的第三段內心獨白的示范,暗含了“言簡意賅”、“前后呼應”等答題要求,所以分別關聯“并不是垂頭喪氣”和“高高地抬起了頭”作答:悲痛無法延續,幸福存放心底;迎著希望的曙光,前方將是一段嶄新的生命旅程。
例1和例2的題料均出自教材文本,從考查內容看,是對課文內容的解構品析;從備考策略看,把復習教材當作出發點,重視基礎課文,才不會出現熟悉內容陌生化的后果。靈活把握教材,深入研讀文本,也可以為解答各類語用題奠定基礎,打開門扉。
二、梳理導讀釀新酒
例3 (2014?湖北高考)下面四個字是由象形字“人”(■)變化組合而成的會意字。請根據給出的古文字義,仿照“比”、“化”兩例,用七字句描述“從”、“北”的形體結構與字義。要求:①形義描述合理;②押韻。(4分)
■ ■
(從:跟隨) (比:并列)
■ ■
(北:相) (化:變化)
二人排齊向右站 左人正立右倒
親密并列肩比肩 人形顛倒表變化
此例屬于高考真題,也是一道圖文轉換題。四個由象形字變化組合的會意字集中呈現了漢字之美,在漢字的“人文味”式微的當下,讓高中生感受字形結構的古典韻味可謂正得其時。觀賞漢字形義,再輔之“壓韻”的要求,音、形、義完美融合,考查角度變得寬廣。
該題緊密聯系必修1梳理探究模塊《優美的漢字》教學內容,通過異彩紛呈的構字形式,讓人有賞心悅目之感,學生在思考作答的過程中,描摹漢字構成方式的同時,也切實受到了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的熏陶?!氨取?、“化”兩字的示例很有參考意義,“從”字的描述“一人前行一人后,后人跟著前人走”和“北”字的描述“二人站立背靠背,字義相背可意會”也顯得簡明精要。
例4 (2014?荊州質檢II)名著插圖以其高度的藝術性為人稱道。請欣賞下面這幅《紅樓夢》插圖,用一句話點評畫面內容。要求合理想象,并用上“共讀西廂”這個短語。(4分)
■
此例涉及名著插圖與名著內容的關聯,“寶黛共讀西廂”是名著《紅樓夢》中頗具溫情的一幅畫面,讀者每讀及此,莫不浮想聯翩,心生美好情愫。試題以“一句話點評”為切入點,對“共讀西廂”合理擴展的答題要求十分明確,便于考生作答。
該題與必修3名著導讀模塊《紅樓夢》教學內容互為表里,懷著遵崇經典的擬題態度,以充滿詩情畫意的名著插圖為設題元素,在眾多優美場景中,選擇“寶黛共讀西廂”那唯美的一幕,使沉下心來研讀《紅樓夢》的高中學子獲得從形象到思維的精神享受和閱讀心得,王世發老師評析此題時,給出了三個精妙妥貼的答案:1、寶黛在桃林之下耳鬢廝磨,沉浸在共讀西廂的美好意境之中;2、共讀西廂的一幕,在寶黛的心里成了永恒的甜蜜的回憶;3、寶黛共讀西廂,展示了一幅純凈如水的愛的畫面。
例3和例4以梳理探究模塊和名著導讀模塊為設題點,舊知釀新酒,滋味亦不同。必修教材中的上述模塊不是語文教學的附庸和點綴,而是落實《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注重梳理”“擴大閱讀視野”等要求的產物。高考語用題將其納入考查范疇,正是對這一教學薄弱環節的查漏補缺,強調的是學以致用。故而,梳理、導讀不容忽略,語用備考自當廣泛涉獵。
三、文化熱點立潮頭
例5 (2014?荊州質檢I)下面一段材料是《湖北日報?千湖新記》的開欄語。請為你家鄉附近的湖泊寫一段簡短的推介語。要求語言生動,不超過40字。(4分)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譽。人們詩意地棲居于湖畔,與湖和諧相生。且看岸芷汀蘭,波光映面,錦鱗翔底,水草搖曳,這就是我們千湖更新的理想。湖北,以湖著稱于世,以湖傳承子孫。“千湖新記”欄目,用歷史的回望和現實的觀察展望湖泊的未來,營造愛湖、護湖、親湖的地域特色文化,形成珍惜湖泊、建設美麗湖北的社會風尚,讓湖泊保護的意識更加深入人心。
此例選用的材料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千湖新記”作為《湖北日報》歷時兩年報導的精品欄目,影響深遠,湖文化因而成了湖北近年來的熱詞。模亙眼前的現實卻是:眾多湖泊正在人為壓縮直至消失,“千湖之省”行將徒有虛名。筆者命制此題,正是基于關注生活的大語文理念,以學生對家鄉附近湖泊的推介入題,來喚醒青年一代鄉邦家園的環保意識。
該題涉及語言表達的簡明和生動等考綱要求,學生解題時需要反復閱覽文字材料,品析“詩意”、“千湖更新”、“湖泊保護”等關鍵詞的意味,字斟句酌地擬寫答案。以“白蓮湖”為例,有兩段推介語可供參考:1、這里白蓮花開、鳶飛魚躍,這里有柳郎和荷姑的傳說,這里是古云夢澤地白蓮湖;2、百頃湖浪,流淌千年的煙波,滿船菱歌,激蕩白蓮的傳說。
例6 (2014?荊州高一期末)微博留言是網友針對微博內容發表簡評的一種形式。閱讀下面一則微博,請你回復一條留言。要求:觀點鮮明,運用一種修辭手法,40字以內。(4分)
@人民日報 “7歲腦瘤患兒捐腎救母”古有丁香割肉救母,今有孝天還腎報恩。4月2日,湖北荊州7歲腦瘤患兒陳孝天離開人世,他捐獻的腎臟讓罹患尿毒癥的母親等三人重獲新生。陳孝天臨終前說:“媽媽給了我生命,我要救媽媽一命?!?/p>
此例選用的材料則具有獨特的人文內涵。人體器官捐獻在國外已經相當成熟,國內卻要遭受倫理世俗等諸多挑戰,這是國情。正因如此,陳孝天及其家人的抉擇就令人肅然起敬,蘊含其中的有孝道,也有仁義,這些正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最好傳承。
該題借微博留言的形式,實質是擬寫新聞評論,對語言表達的簡明和修辭手法的運用進行了綜合考查。其他如編者按、新聞編后語等,都是評論性語言的用武之地,個人觀點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修辭手法的運用以生動形象為佳,譬如運用比喻:陳孝天的捐腎義舉猶如他人生命寒天里的一簇火焰,暖人心扉。又如運用排比:孝天,你用孝道回報了媽媽,用博愛挽救了他人,用生命譜寫了贊歌。再如運用雙關:人間有晴(情),小小孝天身后書寫了一個大大的“愛”字。
例5和例6擷取文化熱點,體現了對社會性、時代性的關注和發掘。高中生應該成為文化熱點的弄潮兒,以開放的視野,去探求語文的人文精神。有鑒于此,語用題備考也相應地擴充了外延,廣泛閱讀報章時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與時俱進地更新知識和觀念,才能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繁復迷茫中守正出新,下筆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