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價范文

時間:2023-04-10 20:02: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評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育評價

篇1

關鍵詞:教育評價;實然;應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2-0230-02

教育評價作為教育工作的指揮棒,在教育工作方面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教育價值既包括個人價值又包括社會價值,在對教育價值認識不全面以及教育的多層次、較復雜的背景下,相關部門對教育評價工作的實施缺乏宏觀層面的引領。基于上述情況,本文結合我國教育評價的實際,梳理目前評價工作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思考,以期為促進教育工作的發展提供啟迪和借鑒。

一、審視教育評價的本真――實然角度

1.教育評價的概念界定。翟天山通過梳理國內外有關教育評價的定義,并結合我國教育評價在實踐和理論方面的研究,對教育評價釋義如下:教育評價是在系統收集資料的基礎上,依據教育目標對教育過程及其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的教育活動。教育評價即是教育活動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決策、執行、評價),也是教育目標實施的前提條件;即是教育實踐中的一種操作方法(評價式教學、評價式管理等),同時也是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手段。[1]

2.教育評價的研究源起。(1)國內教育評價的研究源起。2016年6月18日,在中國知網CNKI網站,以“教育評估”為關鍵詞,以1992年到2016年為搜索范圍,添加的搜索限制是核心期刊和CSSCI,共檢索出來1377條期刊文獻。研究教育評估論文數量總體上是逐年遞增的。第一,起步階段。在20世紀30年代經歷外國侵略后,中國的教育趨向封閉,教育評價脫節,直到改革開放時期,經濟的復蘇帶動了教育的發展,又隨著高考制度的恢復,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評價制度迫在眉睫,相關部門開始制定教育評價制度。第二,全面展開階段。隨著教育的深入發展,教育評估的作用越來越重大,相關機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評估模式,使評估日益趨于多元化。第三,專業化階段。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的教育評估日益成熟,相關機構制定教育評估指標和體系,對教育評估開始定性和定量研究。(2)國外教育評價的研究源起。第一,起步階段。在工業革命時期,出于經濟發展的需要,勞動者必須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才能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第二,泰勒模式階段。鑒于以上測驗無法滿足現實需求,加之經濟危機時,勞動者與在校學生的水平差距使得評價模式不適用,泰勒經過八年研究,形成“泰勒模式”,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解、調節的作用。第三,穩定發展階段。此階段出現了很多新的更加客觀的教育評價方式,如CIPP模式等,讓教育評估趨于穩定。第四,專業化階段。這一階段,學者開始對教育評估進行更深刻的探討,越發追尋教育評估的本質、意義等,促使教育評估朝著專業化、理論化方向發展,成立專門的教育機構、教育刊物等。

二、梳理教育評價的現狀――實然、應然結合的角度

學者翟天山和金娣、王鋼對教育評價工作存在的問題分析總體上涵蓋以下兩點:

1.“虛”――理論層面。(1)教育評價的理論基礎薄弱。教育評價處于不斷發展之中,我國對于教育評價的認識是引進的,起步晚,但起點高,因此在很多方面研究不夠深入,對教育評價缺乏統一的規律性的認識。(2)教育評價的制度建設單薄。教育評價制度包括評價機構、評價程序和評價質量管理三個子系統。一方面,評價機構或者說評價主體單一。另一方面,要對評價程序加強監管,確保評價工作正常有序地進行,對相關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不夠。制度的建設是決策實行的強有力的保障,必須重視制度建設。

2.“實”――實踐層面。(1)教育評價的主體單一。教育評價的功能趨向于社會服務,因此容易忽視被評價對象的價值,并且評價的主體多是利于社會服務的階層,部分還缺乏專業技術,往往忽視了相關領域的評價意向,這樣導致教育評價結果的片面化。(2)教育評價的方法片面。由于評價主體單一和評價注重選拔的傾向,教育評價的方法比較閉塞,不夠開放。例如,針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傳統教育評價情境下的評價主體常常只有教師,偏重于對知識掌握程度的考核,評價方式也趨于單一化,往往只依賴于學科知識類考試,主要關注對學習結果的評價而常常忽略對學習過程的分析,并且缺乏對分析與評價結果的充分利用。

三、探析教育評價的發展――實然、應然結合的角度

1.教育評價的科學化及專業化。首先,確定正確的教育評價指導思想,淡化教育評價為社會服務的傾向,讓教育評價回歸到人本身。其次,全面收集評價信息,注重評價過程和結果的統一。最后,要明確教育評價的功能,在功能的引領下,深入開展教育評價工作,改進教育質量,深化教育改革,實現教育評價效益最大化。

2.教育評價的真實性及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筆者認為,教育評價要在三個方面實現真實性的回歸:第一,收集信息的過程要真實。第二,價值判斷要真實。第三,真實性評價以人為主體的價值建構要客觀。

田中耕治認為人們習慣性地認為教育評價的主體是教師,不可否認,教育評價的主體除了教師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利益相關體,例如學生、家長和當地居民、教育行政機構以及第三方機構。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本身也存在很多爭議,如何協調多個評價主體之間的矛盾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

四、教育評價研究再思考

1.如何有效提升教育評價的信度、效度。如何能保證教育評價的穩定性,需要根據區域性和整體性,制定合理、公正的評價指標體系和制度。如何能實現教育評價的目的,實現教育目標,這就牽扯到教育評價的效度。

2.如何確立教育評價的多元價值和目標。教育評價要協調好教育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避免利益沖突,教育評價的價值和目標息息相關,價值觀念是評價目標的主觀導向,目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價值觀念的踐行,因此要處理好教育評價的多元價值和評價目標的關系問題。

3.如何處理好教育評價與后期教育工作改進的銜接。價值判斷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進教育工作,教育評價與后期工作改進必須銜接好,不能割裂開來,為了評價而評價,真正實現教育實踐―評價―實踐的良性循環。

4.如何實現對被評價對象持續的跟蹤評價。由于評價客體的多樣性和復雜能動性,我們的評價不能是靜止狀態的評價,而要建立長期的動態跟蹤評價系統,才能確保評價的真實、客觀。

參考文獻:

[1]翟天山.教育評價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1-44.

[2]李亞東,張行.教育評價發展的歷史軌跡及其規律[J].江蘇高教,2000,(03):62-65.

The Reflection o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From the Respective of "Being" and "Ought to Be"

CHEN Li-xin,WANG Li

(The Normal College of DaLian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622,China)

篇2

研究的進展不大,學科的成熟度不高,與我國廣泛開展的教育評價活動很不適應.我國各省市都有考試院(中心),也成立了許多評估、評價機構,廣泛展開了對教育測評估評價活動。而與此相應的教育測驗、教育統計、教育測量、教育評估、教育評價理論很不成熟.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教育評價與教育研究和發展,以及對教育評價實踐的指導.鑒于此,本文對與教育評價相關概念進行簡述和辨析.

一.關于教育評價相關概念簡述

教育測驗:即為考試,它是對人的知識、技能和能力以及某些心理特征的測量??荚囀墙逃u價的一種手段。考試是個系統,它由主考、

被考(考生)、試卷(試題的集合及其評分標準)、考分四要素組成??荚嚨倪^程就是主考組織編制試題,通過試題作用于被考,將正確答案、評分標準與被考的反應(答案)相比較,然后給出考分的過程??荚噺暮暧^上可分為社會考試和教育考試兩大類。教育考試又可分為校內考試和校外考試兩類。按考試分數的解釋與使用,可分為常模參照性考試和標準參照性考試。按考試對象分,有學業的成就考試、學術能力傾向測驗(其目的在于測量考生學習的潛在能力、發展傾向,如音樂能力傾向測量)、人格測驗(如測量態度、興趣、情緒、性格等).按測驗人數分,有個別測驗、團體測量.接測驗方式分,有紙筆測驗(用筆時試卷作答)和非紙筆測驗(如口試、實驗操作、表演等)。其它可分為難度測驗、速度測驗、總結性測驗、診斷性測驗以及大規模測驗(其成績的使用有權威性,要求嚴格,標準化程度高)、教師自編測驗(即教師自編用于課堂教學的測驗)等.[1]

教育統計(學):運用數理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現象中的數量關系的一門應用學科。它通過數據的分析和處理,準確地掌握教育

情況,為制定教育方針、政策提供科學依據,為開展教育科學研究,探索教育規律,制定教育方案,檢查教育效率提供科學方法,也為教育管理和教育評價提供有效的工具.它分為兩大類:一是描述統計學,研究簡縮數據和描述這些數據,二是推斷統計學,用數據進行統計檢驗,統計分析和非參數統計法作出決策。前者只是分析某一樣本的特點,而后者則是通過抽取母體的一個樣本,并以此樣本為根據來分析母體的特點.它是在教育問題的研究中,描述樣本,分析樣本,分析樣本與總體的關系,從而進行教育科學推論的一種原理和方法.其研究方法一般有:大量觀察法、統計分組法、綜合指標計算法、統計資料檢驗法、統計資料圖示等。[2]

教育測量(學):研究如何測量學生的學業成績、學習能力、興趣愛好、思想品德以及教育效益等問題的一門教育學科。它運用各種測量

手段和數理統計方法等數學工具,根據教育目標或教學計劃的要求,研究如何測量和評價教育效果,如何編制測量計劃,各種類型試題的優缺點,衡量一個學業成績測驗好壞的數量指標,如何進行測驗結果的統計分析,測驗分數的解釋和評價等.其主要內容包括:測量原理、項目分析、效度、信度、標準化測驗、測驗的設計和編制、測驗的常模、測驗的實施和評分、測驗結果的解釋等。[3]

教育評估:是一種有系統地去尋找并搜集資料,對評估對象作預測性、估計性的評判,以便協助教育決策者從若干種可行的策略中擇一而

行的過程.在我國教育評估與教育評價不作嚴格區別,在實踐中具體運用時,不同的范圍和場合有不同的習慣用法.如高等教育中多用評估,在督導部門也稱督導評估,而在普通教育領域多用教育評價不過兩個概念是有一定區別的.評估有估價的含義,較為模糊粗略,而評價相對而言是較為精確的價值判斷,評估多用于群體或單位的狀態及效果的估價,而評價則既有對群體和單位的價值判斷,也有對個人的判斷.教育評估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教育決策提供重要依據,國家教育管理部門要根據教育評估的結果,及時調整教育的決策。教育評估的結果對國家、對學校都是一份咨詢材料,而不是行動綱領.[4]

教育評價(學):以教育為對象,研究各類教育目標與相應的教育現象之間的關系,并給予一定的價值判斷的學科.它的研究范圍可劃分

為:宏觀教育評價(研究教育思想評價和教育制度評價)和微觀教育評價(研究學校教育系統內部各類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動的評價,如學校辦學思想、學校領導管理質量、教師教育和教學質量、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質量的評價等)。它的基本范疇是:教育評價的對象,教育評價的范圍,教育評價的模式,教育質的規定性評價,教育量的規定性的評價,教育質和量變化的度的評價,教育評價的指標體系,教育評價的類型.其研究的基本原則有:客觀性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發展性原則和聯系性原則.其種類包括目標評價、過程評價、條件評價、貢獻評價等.[5]

教育評價(學):教育評論學是研究教育評論現象和教育評論活動規律的科學.或者說它是研究教育評論的歷史、現狀,教育評論現象的

本質聯系,教育評論工作的性質、任務和作用,以及教育評論工作的原則、方法的科學.教育評論學是與教育理論、教育史并列的一門教育學科.要建立教育評論學的學科體系,必須解決兩大難題,即建立教育評論學的范疇體系和概念體系,并給予科學的揭示和闡述,使這些概念和范疇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同時,還要運用這些概念、范疇及其所固有的內在聯系,采取科學的方法論證教育評論活動中最普通、最一般的科學原理;從而揭示出整個教育評論活動及其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規律。教育評論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從根本上規定了教育評論學的學科性質和范疇.首先,教育評論活動是一種教育科研活動,它的直接結果是鑒別、評判教育文化的優劣,進而對教育界產生社會輿論導向作用;而教育文化本身及其所產生的依附于受教育者身心的精神產品,都屬于饈緞翁凍耄杉逃纜奐沂粲諮芯懇饈緞翁徒沂窘逃纜芻疃謀局使媛桑⑼暾慕逃纜堊аЭ鋪逑怠K?,教育评|堊б彩粲諢±礪堊Э啤T俅?,教育评|堊У難芯慷韻缶齠私逃纜堊婕罷黿逃煊潁諍址岣弧R部紗硬煌詠牽攵圓煌凍虢⒍嗖棵擰⒍嗖憒蔚姆種аЭ疲ㄈ紓航逃礪燮纜堊?、教育史评|堊А⒔逃姓纜堊А⒔逃移纜堊У齲?,所以教育评|堊в質且幻拋酆閑緣難Э芠6]

二、關于教育評價相關概念與教育評價的關系

教育評價與教育測驗的關系:教育測驗是對人的知識、技能和能力以及其他某些心理特征的檢測,是教育評價的一種手段,確切地說它是

教育評價獲得評價信息的工具之一.教育評價獲取信息的測驗法就是來自于教育測驗.

教育評價與教育統計的關系:教育統計是運用數理統計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現象中的數量關系,通過數據的分析和處理確切地掌握教育

情況,也是教育評價的一種手段和工具。教育評價中獲取信息的統計法就來自于教育統計。

教育評價與教育測量的關系:教育測量通過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智能的發展、思想品德的變化、體質的狀況以及教育活動的各個方面的測

定,為教育評價提供依據,是教育評價信息的主要來源.如果沒有教育測量提供的資料,教育評價將成為無源之水,失去了作價值判斷的依據,其科學性、準確性便無從談起。另外,教育測量的結果只有通過教育評價才能獲得實際意義,成為改進教育工作有參考價值的信息.[7]

教育評價與教育評估的關系:教育評價與教育評估是非常相近的兩個概念,在許多場合是通用的。評價是精確的價值判斷;而評估是估計

的、預測性的價值判斷。在我國從政府的文件到學者的文章論著,以及教育實踐都把評估與評價混用。我個人傾向于把教育評估的對象限定在以宏觀、中觀的復雜教育系統的戰略性、預測性估價方面,對于微觀的較簡單的教育系統的過去和現存實態則作為教育評價的對象。

教育評價與教育評論的關系:教育評論是對教育文化的反思和展望,它的對象是以教育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為主的,以真善美作

為評論標準的觀念活動。嚴格講它與教育評價雖只一字之差,但它與教育評價分屬于教育科學的不同領域,有著重大區別。比如,教育評價是一種管理活動,而教育評論則為觀念活動;教育評價由評價機構按嚴密的程序實施,而教育評論則由教育評論家個人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評述;教育評價有明確的指標體系并要求量化,而教育評論無需指標體系更不用量化,教育評價的對象是具體的可控的,而教育評論的對象是抽象的,不可控的;教育評價的結果多用于改進工作,而教育評論的結果則多用于改變觀念;等等。這不是說教育評價與教育評論一點關系都沒有,它們的關系表現在教育評價的結果可以成為教育評論的論據影響教育評論,而教育評論的結果可以作為教育思想觀念影響教育評價所依據的教育價值觀。

三、從價值論角度看與教育評價相關概念的區別

唯物主義的價值論認為,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是人們把握客觀世界和兩種不同方式。兩者反映的對象、意義和參加的心理成份都有著質的

區別。事實判斷是以客體的本質和規律為對象的,它探討客體“是怎樣的“、”是什么“,探討事物的現象、本質和規律等實體屬性,即以理性認識這種抽象思維形式反映客體的本質及其規律。而價值判斷是以客體與主體需要的關系為對象,它探討客體的價值屬性,即客體的社會意義------對社會需要意味著什么,它以多種意識形式-----認識(價值與事實判斷)、情感(對價值的態度體驗)、意志(對價值的自覺保證)等諸種形式的綜合來反映客體與主體需要的關系。

篇3

績效一詞源于英文中的Performance,原意是性能、能力、成績、工作成果等。在西方心理學中績效則是指與內在心理相對的外部行為表現。[1]近年來,經濟管理領域中廣泛采用績效這一概念表示工作業績、效益,它包括完成工作的數量、質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教育領域,人們也在各種場合談論教育績效,甚至有的學校實行了績效工資。然而對于教育績效究竟是指什么,目前還沒有一個完整清晰的認識。

考慮到信息時代人們對教育的需求,借鑒心理學和管理學的說法,我們認為教育績效是教育活動綜合效果的反映,它應當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教育目標的實現情況。教育目標的實現情況包括未達到目標、達到目標和超越目標三個層次。由于信息時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教育活動只能在宏觀上設定有前瞻性的教育目標,而難以制定出適應未來社會要求的具體、細微的教育目標。因此,教育績效應當承認并鼓勵評價對象根據現實情況超越既定的教育目標。第二,在實現教育目標過程中資源配置的狀況。這里的資源并非僅指用于學與教過程的設備和材料,還包括人力資源和信息資源,涵蓋能幫助學習者有效學習的任何東西。第三,實現教育目標過程中過程安排的情況。有時看似教育效果基本相同,但由于實施教育的過程不同,會產生不同的附加效應。例如某種信息教育方式使學習者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產生了對計算機的畏懼情緒;另一種教育方式則讓學習者對利用網絡學習、交往學習樂此不疲。教育績效應當對教育過程安排的情況做出說明。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教育績效就是在一定教育目標的指導下,教育目標的實現程度、教育資源的配置狀況和教育過程安排等情況的綜合反映。

二、教育績效評價的含義

在企業管理中,績效評價(performanceap-praisal,PA)是定期考察和評價個人或小組工作業績的一種正式制度,[2]也有人將工作潛力的考察納入績效評價的范圍。績效考評的對象是企業員工,考評的最終目的是改善員工的工作表現,以達到企業的經營目標,并提高員工的滿意程度和未來工作的成就感。績效考評的結果主要作用于工作反饋、報酬管理、職務調整和工作改進。在企業管理中,除非對人本身的評價是績效評價的必要部分,否則績效與員工的人格特征無關。

在國外的教育評價理論中,PerformanceAssess-ment被認為是評價方法的一種,是“測量學習者運用先前所獲得的知識解決新異問題或完成具體任務能力的一系列嘗試?!盵3]PerformanceAssessment在我國則譯為“表現性評定”或“實作評量”,是“讓學生通過實際任務來表現知識和技能成就的”[4]一種評價。它要求評價者創設盡可能真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習者在其中展示學習成果。雖然表現性評定只是評價方法的一種,但其中對問題情境的真實性、綜合性的要求,對于建立教育績效評價概念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我國傳統的教育評價一般是這樣界定的:“教育評價是按照一定社會的教育性質、教育方針和政策,所確立的教育目標,對所實施的各種教育活動的效果、完成教育任務的情況以及學生學習成績和發展水平進行科學判定的過程?!盵5]“教育評價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標準,采取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對教育工作中的活動、人員、管理和條件的狀態與績效進行質和量的價值判斷。”[6]“教育評價是根據一定的標準,運用科學可行的方法,對教育的要素、過程和效果進行價值評判的活動?!盵7]從以上幾種定義所涉及的內容來看,傳統的教育評價比較側重于強調教育活動的效果和對既定任務的完成。傳統的教育評價出現目標導向的靜態化傾向,部分原因是由于客觀上教育結果可以長久保持,對結果評價時所涉及的變量較少,結果比過程更容易觀測等等。這種傾向在各國教育評價史上都是存在的。

我們認為教育績效評價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教育目標(含區域教育目標和教育子目標)的制定及實現狀況如何。對教育目標制定狀況的評價和實現狀況的評價,在時間上分別位于評價過程的首尾。對教育目標制定狀況的評價要回答:本目標在大程度上反映了總體教育目標的要求?是否符合本地區教育資源儲備狀況?目標的制定是否對社會和學習者個人具有一定的超前意義等問題。對教育目標實現狀況的評價要回答:評價對象是否完成了教育目標所規定的操作行為或心理過程?評價對象完成既定目標的程度如何?是否在某些方面有超越目標的成效等問題。教育績效評價應當提倡使用框架性或主題性教育目標,鼓勵評價對象從數量、質量、范圍上超越既定的教育目標。

第二,為了實現教育目標,對教育資源進行了怎樣的配置。對教育資源配置情況的評價是教育績效評價的特色所在,它要關注以下問題:為實現某一教育目標,評價對象有哪些因地制宜的教育資源可以利用?評價對象進行資源配置的經濟效益如何?評價對象是否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某些教育資源(例如,網絡資源、多媒體信息資源、實踐教育基地資源等)?評價對象是否適度地利用了某些教育資源(學習者的時間資源等)?評價對象是否盡可能地避免了教育環境中干擾因素的影響?評價對象在教育資源儲備相對不足的情況下,是否合理地開發了新的教育資源等等。

第三,為了實現教育目標,對教育活動過程進行了怎樣的安排。對教育過程的評價要求對教育活動全過程中各實施步驟的合理性和優化程度做出評價。對教育活動過程的評價要回答這樣一些問題:教育活動過程是否指向教育目標?教育活動過程的安排是否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人類認識的客觀規律和學習者的學習心理?教育活動過程的安排是否考慮了教育資源的有機使用以及使用效率的合理發揮等等。

與企業中的績效評價相比,雖然教育績效的評價也要從行為和效果兩個方面來考慮,但教育績效評價的對象是整個教育教學系統及其各個組成部分(學生、教師、教育管理人員等)。教育績效評價的目的是在有限資源的條件下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才,它更全面、更注重長遠目標的實現。與傳統教育評價相比,教育績效評價不僅重視傳統教育評價中所強調的對教育活動結果的評價,同時更關注教育資源的使用和教育活動過程的安排,甚至于關注教育目標本身。教育績效評價的范圍比傳統教育評價的范圍更廣泛,對教育本身涵義的觀察也更深刻。

三、教育績效評價對資源的關注

與傳統的教育評價概念相比,教育績效評價最顯著的特點在于提出了資源評價的觀點。教育績效評價對教育資源配置與使用狀況的評價包含三個方面,即物的資源評價、人的資源評價和信息資源評價。物的資源是指教育投資、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等教育活動所依賴的各種物化的資源。對物的資源的配置與使用狀況進行評價,是十分有意義的。宏觀上說,地球上可供人類支配的物質資源是有限的,我們的國家又是在經濟基礎薄弱的條件下辦大教育;微觀上看,每所學??晒┲涞慕逃涃M極其有限,每個學生擁有的物化教育資源也很少。因此,將物質資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發揮最大功效,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績效評價就要利用自身的導向功能,促成這一目標的實現。

人的資源主要包括教育教學人員和學習者。評價人力資源的配置、使用狀況,應當成為信息時代教育評價的重要內容。因為相對于信息資源的極大豐富,可供利用的人的資源會變得越來越緊缺。師資力量不僅要面對在校學生,還要面對社會終身學習下的全體人群;而學習者則需花費更多的時間掌握各種知識、利用各種信息,學習與工作成為占據人們時間資源、智力資源和體力資源的兩大版塊。“浪費時間就等于謀財害命”,這句話對于面向學習者的教師來說,應該解釋為:教師必須對學習者的時間、智力、體力等資源負責,無權將它們任意揮霍。我們認為,教育績效評價如能從這一角度,擔當起保護“消費者”(學習者可以看成是教育活動中的消費者)的責任,題海戰術等人力資源浪費的情況將能得到有效遏制。第三個方面是信息資源。

與前兩者的日益緊缺相反,信息資源大有無窮無盡之勢。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人們能夠很經濟、便利地獲得各種信息。與此同時,信息的龐雜和無規則又使得信息資源常常成為人們獲取有價值內容的累贅。事實上,與信息總量的無限相比,在某一時刻對于使用者的某個研究目標而言,有價值的信息是很有限的。因此,評價教育信息資源的良好與否,不僅要考察信息的數量和種類多少,還要考察信息資源是否具有良性的結構,是否能使學習者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得所需信息。

教育績效評價鮮明地提出了教育資源評價的問題,它表明了這樣一個觀點:教育活動的結果必須與各種資源的配置與使用狀況綜合起來考慮,才能形成教育評價的最終、也是完整的結果。因為如果僅僅從最終結果的角度來評價,就容易使人們簡單地采取加大投入的方式促進效果(如增加對學生的時間資源的使用),這就好像是人們在經濟活動中采用的以擴大外延為主的增長方式。而在教育中最終效果固然重要,為了達到這種效果所需要的投入量也是必須考慮的。教育績效評價對資源的關注促使人們同時從兩個方面(投入和產出)來考慮問題——通過對教育資源和過程的優化,達到教育效果的全面提高。這是一種以實現內涵改進為主的總體效益的提高。

具體地說,教育績效評價對教育資源配置和使用的積極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它將有利于解決教育資源使用上的瓶頸。教育資源使用不合理、配置不恰當或閑置不用等都是造成出現瓶頸的原因,對教育過程中使用的資源進行評估就能發現這些瓶頸并加以解決。其次,它能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重組。教育績效評價會促使教育工作者因地制宜從硬件、軟件等不同的層面對教育資源進行優化重組,以期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第三,它將為教育資源開發提供依據。教育績效評價的結果為進一步購置教育硬件、開發教育軟件、培訓教育工作者等提供了參照和依據,教育者之間、教育部門之間的開發工作有可能參考績效評價的信息,實現優勢互補。

四、教育績效評價的原則

教育績效評價與傳統教育評價關注的問題不完全一致,因而實施教育績效評價的要求也就有不同于傳統教育評價的地方。實施教育績效評價要以學習活動的績效為基礎,評價者要盡可能地搜集教育現場的素材,從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方面進行評價,評價時要避免使用絕對、劃一的標準。教育績效評價不是主管部門、教育專家的特權,他們只能起到督促的作用,教育工作者的自我績效評價才是改進教育活動的真正動力。

1.學習活動的績效是其他所有教育績效評價的基礎

現代教育思想已經將關注的重心從“教”轉向了“學”,學生才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終極目標。所有教育活動都圍繞學生而展開,所有教學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活動,所有教育目標都在學生的身心變化中得到實現。學生對學習資源(包括學習者的時間、體力和注意力等)的使用、對學習過程的安排以及學習的成績和效益,體現了教育活動的價值,它們是衡量所有教育績效的基礎和前提。

2.經濟效益是教育績效評價的重要尺度

傳統教育評價對實現教育目標過程的經濟效益考慮得較少。諸如下列問題,教育活動過程中的資源配置情況如何?是否存在資源閑置或資源瓶頸情況?是否優化、利用了各種教育資源?對過程的安排是否達到了最優化?它們都涉及到教育活動的經濟效益問題。在同樣實現了教育目標的情況下,教育目標實現過程的經濟效益是否決定了其績效的水平。若能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解決資源配置中的瓶頸問題,實現過程的優化,就說明其實現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教育績效水平就較高。反之,在過度使用教育資源(如迫使學習者投入過多的時間進行學習)或教育資源配置不當(如一方面花巨額資金購買電腦,另一方面忽視對教學軟件的建設和操作人員的培訓)的情況下,即使有基本相當的教育結果,其教育績效也屬于低級水平。

3.教育績效評價要以社會效益為主

教育活動并不直接產生利潤,教育活動中的直接經濟效益主要表現在資源利用率上。而教育活動對個人、對社會,作為一個理性的有機體,產生了哪些影響則是教育活動的社會效益問題。宏觀效益,如社會教育存量的提高增強了人們的法制觀念、改良了社會文化環境等等;微觀效益,如一個學生一旦從小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終身受益匪淺等等。這些才是育活動的主要價值所在。因此,教育績效評價雖然要重視對經濟效益的評價,但更要注重對其產生的社會效益的評價。

4.教育績效評價要避免絕對、劃一的標準

嚴格同一的標準作為工業化社會的產物,已經難以適應信息社會的要求,也難以適應評價對象復雜的發展水平和多變的教育需求。宏觀上從區域教育來看,每個地區在某一時間段內制定的具體教育目標可以有所不同,所擁有的教育資源儲備也不盡相同,為實現教育目標所制定的實施步驟也可以各有特色;微觀上對于個體學習者而言,每一個學生都是從自己的認知結構出發,主動地建構對信息的解釋,學習者對學習資源的利用和對學習過程的安排是建立在各不相同的基礎上。因此,教育績效評價可以建立框架性、主題性的評價目標,而避免使用絕對、劃一的具體標準來衡量不同的評價對象。評價對象在教育資源配置和教育過程安排優化的前提下,可以有不同的資源配置、過程安排,甚至不同的目標達到程度。

5.評價者應盡可能獲取教育活動的現場資料

教育績效評價要求對教育、學習活動中資源使用的情況和活動過程的安排情況做出評價,而要對這些情況做出客觀評價,評價者就應當獲取教育、學習活動現場的第一手資料,這是由教育、學習活動的性質所決定的。

性質之一,無形的教育資源。教育資源不同于工業生產中的物質資源,它的內容十分豐富,除了教育設備等物質形態十分鮮明的資源以外,還有許多教育資源是無形的。例如,在課堂教學情境中的智力資源、學習者和教育者的注意力資源、網絡環境中的信息資源、教育軟件中的多媒體信息資源等等。相對于教室、教育媒體、學習用具等物化的教育資源來說,這些無形的教育資源往往更重要,硬件只是信息等軟件資源的物質載體,而對軟件資源的利用才真正決定教育績效的高低。脫離了一定的教育情境,無形教育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情況,往往難以搜集也難以評價。

性質之二,教育資源使用的不確定性。教法和學法的多樣性決定了教育資源使用的不確定性:許多教育資源并非存在就會被使用,許多教育資源使用數量的多少具有相對性。例如,教育者雖然身處多媒體教室,卻可以根據需要僅使用其中一部分媒體;課堂教學環境中的智力資源十分豐富,但使用情況卻要受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的制約;由于學習者學習能力、學習基礎等等的不同,對教育資源的利用情況也不盡相同。上述情況如果評價者僅從教育或學習的結果考察,則很容易與以下情況相混淆,導致教育績效評價的失誤:某些教育者雖然身處多媒體教室,卻忽視媒體教育資源的使用;課堂教學環境下,某些教育者身處眾多學習者的智力資源之中,卻并不知道加以利用;學習者在資源利用不合理的情況下仍然完成了學習任務。

性質之三,教育過程安排的多樣性。實現某一教育目標或學習目標可能有不同的途徑和方式?;顒舆^程的安排是否合理、優化,從教育目標或學習目標的實現程度上往往不容易看出來,尤其是當教育活動進行了一段時間以后。因此,在教育活動進行過之后再對教育過程的安排進行考察,難以得到精確的評價結果。

我們提出教育績效評價的概念,其目的就是改進教育活動,如果評價者總是不能獲取教育活動現場的資料,就談不上對教育活動給予深入細致的指導。因此,我們認為無論從教育績效評價結果的可靠性的角度,還是從發揮教育績效評價對教育的改進功能的角度,評價者都應當盡可能獲取教育活動的第一手資料。獲取教育活動現場資料最好的方法是評價者親臨教育活動現場,如果由于種種情況,評價者難以親臨現場,可以先利用攝像等手段真實地記錄下現場的情況,然后再交給評價者實施評價。

篇4

關鍵詞 美術 美術教育 美術評價 教師

中圖分類號:G422 文獻標識碼:A

Evaluation Strategies in Art Education

MA Zhijie

(Zhixing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00)

Abstract Art education is expected to achieve the outcom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art education evaluation platform. The study will enable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the art of aesthetic, harmonious platform that allows students to art and art literacy to b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o establish this goal, the scientific aesthetics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build a humanistic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innovation,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new curriculum. Scientific and aesthetic value to be reflected. Therefore, we need to look for the modern art of teaching evaluation methods, this method is able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rt, can not remain unchanged forever.

Key words art; art education; art evaluation; teacher

在國內美術教育的研究中,有一些關于評價方面的論文,但是,評價研究比較多的針對小學和早期接觸美術的教育,對于研究性美術評價的部分還不深入,主要是一些經驗型的論文,僅僅針對研究對象,還停留在經驗型總結的層面,缺乏相對應的評價體系,對評價的美術教學方法闡述比較籠統,缺乏具體的指導作用,另外,國內部分美術教育研究僅僅注重了教學的內容,對美術活動過程、評價等方面如何發展學生個性的創意,探討美學教育特征方面的研究得還不夠深入。

美術教育的研究是預期要達到建立一個美術教育評價平臺的成果,通過這個評價的規范模式,教師可以科學評價學生的美術作業、美術態度、審美價值,從而對于亂評和不科學的評價現象有幫助。研究將使學生和老師在美術審美中建立和諧平臺,使學生美術能力和美術素養得到整合發展。確立此目標,意在將科學美學作為教育的出發點,構建出進行人文教育、科學教育、創新知識和實踐能力教育的新的課程體系??茖W美學價值得以體現。

美術評價是指教師對于自己課堂中學生自主完成的美術方面的成果進行的一種評價,這種評價在美術評價中有批判性、有鼓勵、激發和研究性的。它是對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效果的評價,評價的本身又是一種研究性的學習,參與學生中的教育,體驗性學習,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在美術科目中總體的審美趨向、自主創新能力、自我評價和對他人合理評價的多元技術等各方面的素養。它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

首先是美術評價與教學的關系:使學生學會如何將美術和日常生活連接,如何提高學生藝術感知能力和讓學生學會用藝術的眼光觀察生活,用藝術化的方式表現生活。正確的評價對學生的影響效果的研究,錯誤評價對學生的影響后果,以及兩者的比較分析。

其次是美術評價與激發學生互動情感:研究學生情感的變化,美學評價如何使學生通過美術與情感相互作用,利用學生成功例子與實際例子相對比得出差異,正確的評價獲取途徑和手段研究,結合美學評價西方歷史研究,對比不同學生的反映效果。

然后是美術批評與文化教育的滲透:美學評價如何與現代思想相互的連接,增進對多元化思想的了解,加強現代美學思想認同感和美學意識。如何建立正確的評價世界平臺標準。

美術中的審美標準不僅僅依靠“像”與“不像”或“對”“錯”來進行評價,美是人的理解。教師對學生的一次否定將極大程度上壓抑了學生勇于實踐,樂于創新的精神。不論是美術的哪一門學科,中國美術高考的標準可能是學生對美術的第一個臺階,但是在跨過這個臺階以后,大學美術教育是要深刻挖掘學生的財富,讓他們在自身條件限制下,發揮自己最大的優勢。有些學生會因為老師一次對自己作品的肯定而轉變學習觀念,轉變他的一生。在具象與抽象中,不要總是用畫的逼真去評價學生,因為照片真實的效果并不是美術。

美術教育評價的目的是育人,其主要任務是進行美術素質教育。美術教育有別于其他科目,它有自身的獨立性,這些獨立的內容和方法運用在美術教育評價手段上,就明顯地有別于其他專業知識性較強的課程。在這滲透審美和創造美的美術教育中,作為美術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下轉第158頁)(上接第147頁)就相對困難一些,容易產生一些評價誤差,使學生產生兩種截然相反的表現。

如何去尋找正確的美的價值?如何建立正確的評價世界平臺標準?正確的評價對學生的影響效果的研究,錯誤評價對學生的影響后果,以及兩者的比較分析,如何正確的評價學生的能力和作品,這些才是我們要研究的。

實施新型、科學的藝術教育是我們國家對教師提出的信要求,因此,教師更應充分認識美術教學評價的性質及其價值,嘗試將評價與美術教學進行優化結合,利用有目的、有計劃的美術活動,讓學生對藝術的審美特征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敏感性,激活思維,誘發聯想與想象,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表現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美術的技能、啟發想象、培養創造思維,是有其理論依據的。加強美術教師素養,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已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美術教育評價的靈活多樣,豐富多彩,關鍵在于教師如何理解學生的審美觀念,在美術評價中可處處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如在“廣告設計課”中教師培養學生應用性思維,用自己的廣告設計思維去觀察設計事物并創造出有自己個性、見解的廣告作品來。如:在手工制作廣告、廣告作品欣賞中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構思、創意去制作一件廣告成品,在作品欣賞中教師可給一些名作和優秀的美術作品對學生多進行一些“假如”,或提問:如果要你去畫這個主題你又會怎樣畫?這些都能給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設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 周衛勇.走向發展性課程評價――談新課程的評價改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 張鵬.美術學教學評價教程[M].遼寧:遼寧畫報出版社,2007:1-2.

[3] 余琳玲.美術教學的評價[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2-32.

[4] 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24-315.

[5] 陳孝彬.教育管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95-369.

[6] 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5-342.

[7] 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4-37.

[8] 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13-15.

篇5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180例消化內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經病理檢查確診為消化內科疾病,其中男112例,女68例,患者年齡19~75歲,平均53.1±6.3歲;入選標準:①住院時間在3~15d患者;②無精神科疾病患者;③無嚴重的全身系統性疾病患者;根據抽簽法將其分為觀察組(n=90)和對照組(n=90),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本組所有患者均予以消化內科常規藥物治療,并采取常規方式進行護理,包括向患者口頭講述相關的治療和護理的健康知識,如自身疾病可能的發展情況和自身應注意的相關問題等,相應的在日常生活中給予患者一定的護理指導。

1.2.2觀察組

本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強健康教育,具體操作如下:一是制定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計劃;二是健康飲食指導;三是健康運動指導;四是健康宣教。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進行追蹤隨訪,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測評兩組患者焦慮及抑郁狀況,并選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評分表進行評估,分為滿意、較滿意和不滿意三個等級。滿意度=(滿意+較滿意)/例×100%。

1.4統計學處理

本組研究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應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結果2.1兩組患者心理狀況的對比兩組患者焦慮抑郁程度均有所降低,但顯然觀察組焦慮抑郁程度評分要更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6.6%要明顯高于對照組78.8%,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健康教育其主要是指通過有規劃、有針對性和系統性的一種社會教育方式,給予患者有組織有目標的健康教育,來促使患者來自覺的接受和配合促進健康的治療和護理方式,進而來有效的減少危險因素的發生。但就目前而言,受到歷史和體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健康教育方面在要求和評價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沒有形成合理的效果評價體系,但對健康教育在臨床中的應用研究仍具有高度的現實意義。多項臨床研究表明,消化內科患者幾乎普遍存在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本組研究中,對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增加健康教育,結果表明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均有所降低,但觀察組焦慮抑郁程度評分要更低于對照組,充分表明健康教育對降低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發揮著積極作用。同時從護理滿意度調查結果來看,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要明顯高于對照組,也間接性的說明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本組研究結論能在一定程度上健康教育擁有高度的臨床應用效果。

4結語

篇6

[關鍵詞] 教師評價 教育質量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在振興民族、振興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開展教師評價,是建設具有較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基本保證。當我們不斷追求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時候,當我們呼吁改革招生制度以改善生源質量時候,我們不應該也不能忽視教師評價的潛在價值。更何況,在晉安區教育系統新一輪聘任工作即將開始之際,能否探討、摸索出一套科學的、有效的教師評價制度,將直接關系到聘任工作的成敗!將直接影響教師工作積極性程度!將直接關系到教育質量的高低!

一、教師評價的概念

根據專家定義,教師的評價應是在正確的教育價值的指導下,根據學校的教育目標和教師所應承擔的任務,按照規定的程度,運用科學的方法,借助現代技術廣泛收集評價信息,對教師個體的工作質量進行價值的判斷,從而為教師改進工作,為學校領導加強和改進教師隊伍的管理與建設及進行決策提供依據的過程。

因此,實施教師評價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教師的專業發展,強調評價的形成的發揮。

2.注重教師主體作用的發揮,強調評價信息的廣泛溝通。

3.注重全面性,強調教師過去的表現與未來發展的結合。

4.注重分析性,強調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

5.注重內部導向,著眼于調動全體教師的積極性。

二、教師評價的現狀

1.短期評價:通過月績效考評,以現金發放方式來承認教師的月工作狀況,但這僅僅是數量上的體現,無法考量完成工作的質量。而設置這項考評的初衷應該是體現多勞多得,但現實卻無法做到,為了學校的穩定和教師心理的平衡,我們不得不說服那些“能者”放棄部分勞動所得,不得不把那些“庸者”的所得拉到平均線上,而這樣的評價有違設評者的初衷,沒有積極意義。

2.中期評價:一年一度的年度考核原本可以從定量上評價教師,可多年來的考核卻基本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除了少數人爭取少量的優秀名額,只要沒有被定性為不合格,對其他方面基本沒有影響,因而執行考核的職能部門也就敷衍了事,考核的數據缺乏真實性。這種評價也已淪落為例行公事,沒有實質意義。

3.晉升評價:評優、評先、評職稱,這是教師最關心的事。而關注評優、評先,最終目的是為了評職稱。每一年的職稱評聘,都會引發矛盾的升級,矛盾的焦點在于未評上者總是質問:我為什么沒有評上、聘上?根據什么?除了硬件不達標,我們考核部門往往拿不出有說服力的考核依據。

在這三種評價中,教師們最關注的當然是職稱的評聘,這不僅僅是物質層面上的,更多的是教師的心理滿足感和職業成就感。而作為區屬中學,中、高級教師的職數比例遠遠小于市直屬中學,與同期畢業的同學相比,哪怕成績相當,甚至更突出,區屬中學的教師評聘高一級職稱的機會依然不如他的同學。加上評聘中的不公平因素的存在,使得部分教師看不到晉升的希望,這嚴重打擊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而對于超編制的學校,為避免被低聘,我們許多優秀教師從本校、本區流失,導致一些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嚴重下滑。

這樣的評價,難道不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我在思索:既然評價是必要的,現代評價的意義也是深刻的,為什么我們現行的評價會有這么多的不足呢?我們在評價教師時又應該注意些什么呢?我想,我們必須重溫教師評價的原則和功能,進一步認識教師評價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密切聯系。

三、教師評價的原則

專家認為,正確的評價原則不僅是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動的規范,而且是指導、控制、協調評價過程的保證。在評價過程中,正確貫徹各項原則,有利于端正態度,克服主觀性、片面性、隨意性,提高評價的信度和效度;有利于加強評價的規范化、科學化、有序化的程度,增強評價的客觀性、準確性。為了保證這種評價的成功,需要遵循如下原則:

1.自我控制與同行評議結合的原則。

2.與校園文化相兼容的原則。

3.可行性原則。

4.原則性與靈活性結合原則。

5.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

四、評價的功能

從評價的概念中我們可以得出,科學的評價體系應當具有:(1)給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指明方向的導向功能;(2)能夠激起教師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工作熱情的激勵功能;(3)能夠及時獲得教育過程、教育效果的信息反饋,矯正、調節工作的目標與進程,使各項工作不斷地得到完善和改進,從而提高教育質量的反饋矯正功能;(4)對學校、教師的工作進行科學的、全面的、客觀評價的鑒定功能。

評價教師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評級和獎懲,而是在于使教師更加了解自己的工作狀況,從而去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同時,也便于使學校的領導通過對教師的評價,看到在學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從而去改進學校的管理工作。對教師的評價一般是形成性評價,而不是終結性評價,因而在對教師的評價中應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和反饋、矯正的功能。

五、教師評價與教學質量

質量是生存之本。教育教學質量是一個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也是一個學校工作的中心。毋需質疑,科學的教師評價體系,對于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從而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有著非同尋常的積極意義。

第一,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導者,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起主導作用;教學質量的優劣,教師的作用極其重要。發揮教師積極性也是學校工作的難點和關鍵。而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可以解決教師的心理障礙和思想顧慮,使他們安心工作,逐步提高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第二,教育是育人的事業,學生知識的獲取、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品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升華等關鍵在教師,教師的教育思想、知識水平、興趣愛好、教學風格等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潛能開發。而一套科學的教師評價制度,能促使教師積極進取,奮發向上,形成高尚的師德風范,從而對學生的行為規范、學習興趣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三,科學的教師評價制度,能夠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鼓勵教師以教育事業為重,愛崗敬業,團結協作,踏踏實實地發展職業能力,激勵教師的奮斗精神,使得教師的成長與學校的成長同步,提升學校和個人的競爭水平,實現雙贏。

篇7

關鍵詞:改革;評價;多元化;價值

南京師范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涂榮豹教授在《高中數學新課程實驗基本狀況的調查研究》一文中得到的調查結論第六條指出:新課程實施后,評價體系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普遍認為高考評價體系仍是制約新課程實施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見評價體系應與新課程相配套,江蘇新課程已實施三年,本人也體驗了整套數學教學體系,本文從新課程的評價體系入手談談本人的想法.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教育質量的高低體現在學生身上,因此學生評價是教育評價的重要內容.通過對學生的評價不僅可以了解學生自身的發展情況,也可以了解教師的教學質量、學校的管理水平、教育目標的實現程度、教育方針政策的貫徹情況和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為提高教育質量,改進教育工作,進行教育決策提供依據.

目前數學課程的評價經歷了幾次評價方法的改革,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問題.比如,過分強調數學課程甄別與選拔,忽視改進與激勵;過分關注對數學學習結果的評價,忽視對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過于注重學生成績,忽視數學學習評價過程本身的意義;學習評價方式、工具單一,忽視數學綜合素質和學生發展的評價;過于注重量化評價,缺少體現新的評價思想和觀念的新方法,評價主體單一,忽視了評價主體多元多向的價值等等.目前所采用的依然是一般標準評價,教師評價,終結性評價等傳統評價方法,評價工具也僅是紙筆考試.

而《標準》指出:現代社會對人的發展的要求引起評價體系的深刻變化,高中數學課程應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包括評價理念、評價內容、評價形式和評價體制等方面.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數學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在數學教育中,評價應建立多元化的目標,關注學生個性化與潛能的發展.《標準》的“實施建議”強調指出:數學學習評價,既要重視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視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變化;既要重視學生學習水平的甄別,又要重視其學習過程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既要重視定量的認識,又要重視定性的分析;既要重視教育者對學生的評價,又要重視學生的自評、互評.總之,應將評價貫穿于數學學習的全過程.數學學習評價應有利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有利于數學教與學活動過程的調控,有利于學生和教師的共同成長與發展.

南師大寧連華提出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考試評價的說法,介紹發展性評價在新課程的使用.發展性評價理念:既要重視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視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變化;既要重視學生學習水平的甄別,又要重視其學習過程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既要重視定量的認識,又要重視定性的分析;既要重視教育者對學生的評價,又要重視學生的自評、互評.發展性評價的突出特點: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樣化,重視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定.總之,使評價貫穿于數學學習的全過程,既要發揮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更要突出評價的激勵與發展功能.由此可管窺新課程評價方式.

1概括新課程下的評價體系有以下幾個特點

1.1目標多元化,是指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即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對數學的不同選擇,不以一個標準衡量所有學生的狀況.學習評價目標要從單一體現選拔、篩選、功利等,轉變為了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了解學生學習中的需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調動學習的學習動機,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發現與發展學生的數學潛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同時,學習評價所反饋的信息,為教師適時調控與改善教學過程,反思與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為學生發現自己情感不足和學習上的漏洞及價值觀的取向,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1.2主體多元化,即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學生互評、家長和社會有關人員評價等結合起來.主體多元化體現評價的公平性和科學性.特別是自我評價和學生互評把評價這種神圣的權利放手給學生自己不僅讓學生知識自我,還能鍛煉他們客觀公正的評價別人,同時在對別人的評價中給自己提供了一個標準.

1.3方式多元化,即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書面與口頭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結果與過程相結合等.過去,只注重量化的評價,不重視定性的評價,把一些無法量化的問題常常排除在評價之外.可以通過定量的評價得分,加以定性的評價(即通過激勵的語言,客觀、公正、全面的描述學生的學習狀況,充分肯定學生的發展,同時指出在那些方面的潛能,那些方面存在的不足.)得到綜合的評價.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明確努力的方向.如一學生對一些題目都能做,但有時由于粗心容易引起錯誤,可以這樣評價:優(四星半),如果做題時能再仔細一點,錯誤再少一些,那就五星了,那多好呀!相信你,一定能行的!學生看了這樣的評語后,獲得的是成功的體驗,獲得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及爭取進步的動力.

1.4內容多元化,包括知識、技能和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身心素質等內容的評價.

2在新課程下的評價體系應該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2.1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注重學生對數學價值認識的提升過程;注重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和優良學習品質的形成過程;注重學生思考方法和思維習慣的養成過程;注重學生參與學習,和同伴交流、合作的過程;注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不斷反思與改進的過程.

2.2正確評價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理解與掌握.“雙基”始終是評價的基本內容.重視“雙基”是我國數學教育的特色之處,也將是今后高考數學命題的基點.重視對數學基礎知識的理解.關注學生能否獨立舉出一定數量的用于說明問題的正例和范例,能否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概念,能否建立不同知識之間的聯系并使之結構化、系統化,能否在新情境中恰當、正確地運用知識,能否有效地批判自己或他人的錯誤等.重視對基本技能的掌握.避免單純的技巧化操練,關注學生能否理解方法本身,能否針對問題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方法解決問題.

篇8

一個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決定著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這是毫無異議的。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有一些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低,教學效果也很差,然而,有的學生由于個人的勤奮努力學習,平時掌握了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或者由于家長的得力輔導,他們的學習成績很高。也有的教師,他的教學能力和水平較高,但少數學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愿努力學習,他們的學習成績很差。一個教學質量很好的教師和教學質量很差的教師,他們遇到不同的班風、學風和學生整體面貌差距很大的班級,同樣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取得不同的成績。面對這些問題,教師當然有責任教育學生,但教育教學實踐證明,光靠任課教師是完全不能解決部分學生不愿學習的問題的。這個問題需要從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學風教育、班主任工作、團隊的活動、家長等幾個方面綜合治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學質量是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因此,評價一個教師的教學質量,就要深入分析研究形成不同教學質量的各種因素,只有這樣才能對教師工作的不同質量做出準確的、符合客觀實際的、科學公正的評價,也才能增強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公平競爭力,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如果學校管理者以自己的主觀臆斷和個人的私情及利益關系為出發點,光把文化成績作為唯一的依據來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就會使在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那些思想品質低劣、師德差、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低的人,搞投機鉆空子,而讓那些思想品質好、師德高、具有一定教育教學能力和奉獻精神的教師的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

二、近年來

學校在教育教學評價中出現的不公正、不科學、不符合教師本人實際和學生實際的、片面的、錯誤的評價,導致了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不公正、不科學、不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錯誤性評價。由于教師對學生的片面性的錯誤評價,導致了學生的各種不良行為的產生和發展。這就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形成惡性循環,加劇了教育教學質量的下降,給教育事業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三、要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

篇9

[關鍵詞] 數字教育資源; 資源分類; 資源評價方法; 評價指標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志碼] A

信息時代的教育教學改革以信息技術在教育系統的普及、滲透與應用為重要基礎,并以數字資源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為突破口,不斷推動教育的變革與創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當前幾項重點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都強調推動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開發與普遍應用,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為推進我國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國家建設了“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以此推動數字教育資源的匯聚與應用。同時,《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也明確指出需要“制訂數字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的基本標準,建立數字教育資源評價與審查制度”。為保證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資源建設的質量與規范,本研究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基礎教育領域數字教育資源評價研究”、教育部中移動科研基金“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等課題的支持下,由中央電教館與華南師范大學成立聯合課題組,系統研究與探索基礎教育領域數字資源的評價問題,形成一套完善適用的評價體系,推動我國基礎教育優質數字資源的建設與應用。

一、數字教育資源評價研究現狀

針對數字教育資源的建設,國內外相當多的研究機構與標準化組織提供了系列技術規范、設計規范,如IEEE LTSC的LOM標準、IMS的學習設計規范、我國CELTSC的資源建設規范等,但尚缺乏全面、系統的數字教育資源評價標準。2002年,我國教育技術標準委員會針對網絡課程的評價了《CELTS—22網絡課程評價規范》,其他類型資源的評價規范則尚未。從研究文獻上考察,資源評價的研究成果非常稀少,評價的主體、方法、模式、策略等內容鮮有人涉足。[1]從資源建設實踐的角度考察,我國基礎教育數字資源的建設部門在特定領域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操作性的評價指標,但目前尚缺乏系統性研究與實踐。

國外關于數字教育資源評價的探索,主要體現在一些資源建設項目上。Connexions開放資源項目[2]采取“用戶評價”、“專業人士審核”和“管理員審核”相結合的質量保證機制。用戶通過資源平臺的“透鏡”工具標記和評論資源,專業人士綜合用戶意見對資源進行權威的評價,管理員則就資源內容的合法性及可靠性作出審核驗證。MERLOT教育資源項目[3]則制定了一套有序的資源評價制度——“同行評審”、“用戶評議”和“個人收藏”?!巴性u審”是指同行評審員根據各學科資源質量評價標準,對已征得創作者評審許可的學習材料進行評審;“用戶評議”是指資源用戶以個人主觀感受對資源進行星級評定和文字評論;“個人收藏”是用戶自發選擇喜愛而有用的資源的行為,可謂一種個性化資源推薦機制。Tracey L. Leacock,John C. Nesbit[4]介紹了專門用于評價學習對象的評價工具——LORI的結構和理論基礎,從九個維度考察學習對象的質量,每一個維度分為五個等級(一至五顆星)和“不適用”。土耳其研究者Deniz和Marzo等人[5]在2008年國際EAEEIE會議上就EU Socrates EIE—Surveyor項目提出了一套針對在線學習資源的質量評價方法。該方法分成兩個主要部分,分別是在線資源目錄和在線資源調查。Ann Ooms[6]提出了改進數字教育資源的迭代評價模型,強調數字教育資源評價的四元素。Dr. Alivizos Sofos和Apostolos Kostas[7]關注教學過程,基于教學法和媒體教學理論,從教師這個使用者的角度研制小學數字教育資源的評價指標?!对u價和選擇學習資源指南》(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Learning Resource: a Guide)[8]中給出了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選擇與評價標準,包括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估、社會現實、學生特點、媒體特點、技術性七個評價維度,每一個評價維度下都涵蓋具體的、體現不同程度的評價標準?!秾W習資源評價指導方針》(Learning Resources Evaluation Guidelines)[9]清晰地羅列了資源評價的五條準則。《開放教育資源評價量規》(Rubrics to Evaluate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10]考慮七類評價量規,并詳細描述了每一量規的細節。國外資源評價的研究與實踐現狀見表1。

總結對比分析國內外數字教育資源評價的研究和實踐案例,可以看出:數字教育資源評價研究滯后于資源的研發與教學應用實踐,教育資源評價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評價指標體系的開發與應用、評價原則與方法的探討上,并沒有形成資源的基本評價理論體系;現有的資源評價指標風格各異,大都集中在內容因素、組織形式因素和運行情況因素,缺乏系統性,未能詳細地反映教育資源本身的特征和教育資源應用于教學活動中的本質,忽略了預測教育資源實際教學效用的能力;評價機制、策略方面的研究成果缺乏,大規模有效的實踐案例并不多見。由此可見,在數字教育資源評價領域,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評價理論體系和評價模型,大規模的實踐應用也有待進一步探索。

二、數字教育資源評價體系的基本框架

數字教育資源的評價包括評價主體、評價對象、評價方法、評價指標等諸多要素,為構建科學有效的資源評價體系,需要厘清資源評價的相關要素,并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框架,如圖1所示。

(一)數字教育資源評價的基本要素

1. 評價目標

評價目標是任何評價活動能夠啟動的先決條件。評價的所有標準都是圍繞目標來制定的,數字教育資源的評價目標不僅包括對數字教育資源在教育性、社會性等方面的質量檢驗與優劣鑒定,同時也是對數字教育資源發展新方向及時、動態的預測與引導。

2. 評價主體

評價主體即評價者。數字教育資源的評價主體多樣,不同的評價主體由于所處的立場和專業角度不同,所關心的側重點也有差異。根據參與主體的特定專業身份,評價主體可分為教育資源的管理者、教育技術專家、學科專家以及使用者等幾類。在評價時,根據具體評價需要,評價主體可以是單獨個體,也可以是多個主體的組合。

3. 評價對象

評價對象,即被評價者。技術的驅動深刻地影響著教育資源的內涵和存在形式,人們對教育資源“質量保證”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評價對象不應僅僅是常規的數字教育資源實體,隨著評價不斷深入和推廣,還可以擴展至對資源開發商資質和支持服務能力的全面考察,從而多渠道保證評價效能。

4. 評價方法

評價方法是實施數字教育資源評價的手段與途徑。目前應用于數字資源評價的常見方法包括元數據方法、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網絡計量方法。[11]教育資源元數據指的是用于描述資源的數據,是對資源內容形式的全方位揭示,依靠教育資源描述的元數據,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對資源的價值作出一定的判斷。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是有關的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互補互促的高效產物,在主觀評價上引入精確技術手段,將定性問題定量化處理,主流的方法有層次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回歸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等。網絡計量方法是指在網絡環境中,運用文獻計量、信息流計量、網絡鏈接分析等方法,對數字化資源的組織、存儲、分布、傳遞、相互引證及其功能和開發利用等作出定量描述并進行統計分析,以揭示其數量特征和內在規律的方法。例如通過資源的鏈接分析,由鏈接數量和頻率的多少反映出資源質量的好壞。

5. 評價指標

評價指標是評價目標的可操作化分解,是評價目標某個部分的具體描述,回答對評價對象的哪些方面進行評價的問題。評價指標是根據評價目標和評價主體來設計的。數字教育資源的評價重點考察反映教育資源質量好壞并有利于教育資源優化發展的影響因素。

(二)數字教育資源評價的基本方式

針對不同的評價主體,基本的評價方式有管理者評價、專家評價、用戶評價、機器評價等。管理者評價[12]面向教育資源運營系統的管理和運維,側重于評價資源的系統性、豐富性、組織性、準確性、高效性、安全性、穩定性;專家評價是應用最為廣泛的評價方式,領域專家往往更熟知教育資源的體系結構、教學特點和應用方向,可以憑借專業經驗多方位地考察教育資源;用戶評價是從用戶的角度考察資源是否實用、好用、易用,屬于開放式過程性評價,是對資源非正式的及時反饋;機器評價是借助技術實現的客觀量化評價,由計算機智能技術自動對資源的技術參數進行測試,以及對資源的引用、點擊、轉發、收藏等信息進行分析計算,形成直觀的評價結果。常用的數字教育資源評價方式與評價方法見表2。

(三)數字教育資源評價的指標體系

數字教育資源的評價指標體系是實現評價的核心,它由影響教育資源質量的不同象限列出的若干問題構成,是一組能清晰并有區分度地描述出數字教育資源價值特質的集合體,它為評價主體提供一套可參照的、較為統一的標尺。針對不同的評價主體與方法,可以建立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

(四)數字教育資源評價的機制與策略

數字教育資源評價的機制與策略,是指有序化、規范化實施數字教育資源評價的基本方法、步驟和運行制度。只有建立科學的評價策略,形成有效的評價機制與方法,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才能提高資源評價的整體質量與效率。

三、數字教育資源的基本分類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過程中應用的不斷滲透與深入,受不同認知學習理論、技術發展的影響,不同表現形式的教育資源不斷涌現。目前數字教育資源發展的特點是:在內容組織上,由預設性、結構化內容組織的資源向生成性、動態性教學內容的資源發展;在教學功能上,由結構化、集成化的多媒體課件和專題學習網站等內容展示式資源,向探究式、互動式、開放性等帶有強交互教學功能的教育資源發展;在教學應用上,由課堂教學課件向半開放的混合式課程、完全開放的社會化課程逐步發展;在技術應用上,由相對單一的終端支持向多種終端支持,由較單一的多媒體技術應用向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等多種新技術的集成應用方向發展。目前虛擬仿真實驗室、微課、移動學習資源等新型數字教育資源受到廣泛關注。針對不同類型的數字教育資源,建立分類評價指標,是開展數字教育資源評價的基本原則。

(一)數字教育資源的分類

隨著各種新形態的數字教育資源不斷涌現,要對基礎教育領域的數字資源進行一個非??茖W、規范的分類并不容易。從資源的文件類型角度,數字教育資源可分為文本、圖像、動畫、視頻、網頁等;從資源的承載物角度,數字教育資源可分光盤資源、IP資源、網絡資源等;從資源服務教學對象的角度,數字教育資源可分為輔助教師教學的資源、滿足學生學習的資源和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資源;從支持課程教學的知識粒度看,數字教育資源可分為教學素材、知識點課件、網絡課程等;從資源表現的內容角度,數字教育資源可分為知識類、工具類、案例類、評估類、素材類等等。

本研究建議結合資源所服務的教育教學對象及其外在表現形式兩個方面,把數字教育資源的第一層次分類為:面向教師教學的資源、面向學生學習的資源和面向教師專業發展的資源。第二層次分類為數字教育資源的表現形式,如:多媒體素材、教學課件、網絡課程等等,第二層次分類的具體名稱可根據技術發展與教學應用實際不斷擴展。面向教師教的常見資源包括多媒體教學素材、教學單元課件、教學工具等;面向學生學習的常見資源包括學習工具、微課視頻、主題探究學習與實踐資源、高中網絡選修課等;面向教師專業發展的常見資源包括教學案例、教師教育網絡課程等。

(二)常見的數字教育資源

結合我國教育信息化教學發展實際,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基礎教育領域目前征集的主要資源類型包括教學素材、教學課件、網絡課程、教學案例、教學工具與教育游戲等類型,并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發展不斷擴充與發展。

1. 教學素材。指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多媒體材料,是教學課件、網絡課程、教學案例等教學資源的基本組成元素,是承載教學信息的基本單位。

2. 教學課件。指根據教學需要,在一定的學習理論指導下,經過教學設計,以多種媒體表現,具有良好結構,滿足某一單元或知識點教與學需要的一種軟件。例如:演示文稿、動畫課件、電子白板課件等。

3. 網絡課程。指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實現的課程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從組成內容來說,它包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和評價方法等課程教學必備的要素。從組成形式來說,它包含符合網絡學習特點、按照一定的教學目標組織起來的課程教學內容和網絡課程教學支撐環境,以及基于以上二者開展的網絡教學活動。網絡課程主要應用于教師教育、高中網絡選修課等。

4. 教學案例。指記錄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生的教學活動、典型意義事例及相關信息的資源。概括來說,教學案例有兩類,一類可用于教師總結教學經驗,開展教研,促進教學水平提高。這一類教學案例需要包括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課件、課堂視頻實錄和教學反思四個部分(有的還包含專家點評)。一類用于幫助學生完成某個知識概念的理解與建構,如“微課”資源,圍繞某個知識點或問題進行講解的以視頻為主的教學短片,授課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鐘,比如:知識點授課視頻、操作過程演示視頻等;學前教育教學案例主要指幼兒學習探究過程和教師適時引導的幼兒園小組活動和區域活動案例。

5. 教學工具。指針對知識點(簇),能夠在一個或多個方面為不同學生或教師的學與教活動提供有效支撐的軟件,它可以一節課或一個單元為單位組織,也可以學科為單位組織。學科教學工具軟件主要分為教師備課工具、學生學習工具和仿真實驗室等。

6. 教育游戲。指根據教學需要,在一定的學習理論和游戲理論指導下開發的,兼顧教育特性和游戲特性,同時承載著一定的教育和娛樂目的,能夠實現寓教于樂的計算機軟件。

四、數字教育資源的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指標體系是資源評價中用得最廣泛的評價工具,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應由評價指標、評價標準以及權重系數三個要素有機組合構成。針對不同的評價目標與評價主體,可以建立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為配合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資源征集與評價,本研究初步建構了針對專家評價的資源評價指標體系。為使評價指標體系更加合理科學、更具有操作性,評價指標體系構建過程中須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可測性、動態性與導向性原則。

(一)數字教育資源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過程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過程如下:

1. 提煉有效評價指標。通過相關研究項目與文獻全面收集整理評價指標,根據Delphi法實行第一輪開放式咨詢。

2. 設計評價標準。將二級指標細化衍生成的可觀察或可測量的若干評價要點,以評語式的語言敘述出來。

3. 篩選評價指標。實行第二輪咨詢,邀請專家分析出重要指標,述評評價標準細節,專家意見基本趨向一致,篩選出3個必備指標(所有資源評價都必須滿足的指標)和64個可選指標。實行第三輪咨詢,依照層次分析法的形式,編制《數字教育資源評價指標專家意見咨詢表》,再次統計專家意見,對各級評價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判斷。

4. 分配指標權重。匯總咨詢表中的重要性賦值,運用層次分析法(簡稱AHP)計算出指標權重。指標的權重計算主要借助Yaahp 層次分析法軟件完成。

(二)數字教育資源的分類評價指標體系

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資源評價標準針對多媒體教學素材、教學單元課件、網絡課程、教學工具、教學案例、專題教育資源、虛擬仿真系統等構建了相應的評價標準體系。其中所有資源都必須滿足基本的審查條件:(1)思想性。符合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方針、政策,無政治性錯誤,無錯誤教育導向。(2)科學性??茖W嚴謹,沒有學術性、表述性錯誤,且能正確反映知識的規律性。(3)版權。符合國家出版規定,無侵犯著作權行為。

表3、表4分別給出了教學課件、教學工具的專家評價指標體系,其他類型資源的評價指標體系請見《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資源評價指標體系》(教育部教信推辦[2013]22號文)。

目前本研究中的相關評價指標體系已在“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資源征集活動中試用,評價工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評價指標體系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與應用價值,對教育資源建設具有較好的指導作用。

五、數字教育資源的評價機制與評價策略

為實現數字教育資源的有效評價,推動優質數字資源的匯聚與共享,需要制訂科學的評價策略,建立可行的評價機制。

(一)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定性和定量結合的方法是最常見的綜合評價方法,定性與定量相互補充,以定性評價的全面性和成熟度來彌補定量評價的不穩定性,以數學模型分析的可測定和客觀性來彌補定性評價的經驗判斷。特別是從網絡信息資源評價中引進的網絡計量法,以“鏈接分析”和“流量分析”等方法,提供資源內在鏈接質量或訪問量的客觀數據,為資源的定量評價帶來新的視角。

(二)人工評價與機器評價相結合

管理者評價、專家評價、用戶評價和基于機器的自動化評價各有優勢,為使評價客觀、公平、可操作,應結合多種評價方式。在資源開發過程中聘請專家從專業角度分析教育資源中存在的不足;在資源投入使用前聘請有關專家組成評價小組對教育資源進行全面的評議;在資源之后通過開放式用戶評價,如資源評級、反饋意見等方式,實現資源的持續性、真實性評價;管理者評價則側重于資源的安全性、穩定性,保證資源運行順利、維護高效。機器評價彌補了主觀意見的不足,采用一定的工具自動記錄和統計該資源的引用、點擊、轉發、收藏等信息,然后通過統計分析這些信息來評估資源。

(三)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相結合

組織專家、學科教師對數字資源進行集中評價,針對資源評價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討交流,采用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是線下數字資源評價的常用策略。網絡技術為資源評價提供了新的平臺與機制,基于網絡的在線評價系統支持與各類教育共享資源平臺無縫對接,實現資源評價與推送的高效管理。網絡平臺集教育資源申報、導入、審批、評價與管理于一身,適合于資源入庫、資源和資源日常使用檢測,評價人員可以借助網絡平臺開展評價活動,評價數據通過網絡平臺實現自動統計分析,可以大大提高資源評價的效率。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是數字資源評價的有效機制。

(四)資源建設、資源應用與資源評價相結合

數字教育資源的建設、應用和評價相結合,建立評建結合、評用結合的機制將能保證數字教育資源的建設和應用進入到一個良性循環的狀態。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初步建立一個以評價為核心,實現“資源準入—資源共享—資源優化”的機制。資源準入:以國家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為依托,建立統一的資源評審機制,采用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評價通過的資源方能進入公共服務平臺;資源共享:針對義務教育的公益性教育資源通過網絡免費為師生提供;資源優化:通過線上用戶評價收集使用者群體對資源的實際使用效果的評價意見,公共服務平臺根據專家評價、用戶評價與網絡計量評價進一步優化、完善已有資源,建立有效的淘汰與鼓勵機制,推動數字教育資源的良性進化。

六、研究結論

隨著數字教育資源建設與應用的發展,資源的評價主體、評價對象、評價方法日益多元化,目前國內的資源評價普遍采用基于評價指標體系的“靜態性”量化評價,國外的資源評價則更加注重資源的應用質量、支持服務、內容更新等動態性指標。數字教育資源評價首先需要厘清數字教育資源建設與應用系統的相關要素,建立合理的評價框架,讓不同評價主體圍繞評價目標,采用適當的評價方式與方法,形成有效的評價策略與機制,指導評價活動的開展;評價指標體系是資源評價的重要基礎,通過科學的方法建立不同類型資源的評價指標體系,是開展資源評價的關鍵;從資源的生存與發展周期看,資源評價需要建立一個多方參與的持續性動態機制:“資源準入”前一般可采用線上或線下的專家評價,資源在共享過程中可采用線上的用戶評價,資源的優化可采用專家評價、用戶評價與網絡計量評價相結合的評價。

數字教育資源的評價跟認知科學、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技術的變革與創新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建立一套動態、多元、與時俱進的資源評價機制與方法,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才能提高資源評價的整體質量與效率,指導教育資源的科學建設與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方圓媛,黃旭光.我國基礎教育數字化資源研究的現狀[J].中國遠程教育,2012,(1):32~37.

[2] 吉喆,焦麗珍.連通開放教育資源——賴斯大學Connexions項目評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1,(2):17~21.

[3] 黃德群, 陳麗亞.在線教與學多媒體教育資源(MERLOT)項目評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1,(5):12~17.

[4] T. L. Leacock, J. C. Nesbit.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Multimedia Learning Resource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07,10 (2), 44~59.

[5] D. Z. Deniz , J. L. Marzo ,D. Genon, et al. A Quality Assessmentmethodology for EIE Resourcesavailable through the Internet[A]. Proc. of 19th EAEEIE Annual Conf[C]. 2008, 82~87.

[6] A. Ooms. The Lterative Evaluation Model for Improving Online Educational Resource[D]. 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5.

[7] A. Sofos,A. Kostas. Pedagogically-Oriented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Educational Web Resources[EB/OL]. http://elearningeuropa.info/files/media/media21214.pdf,2009.

[8]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Learning Resource:a Guide.Prince Edward Island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PO Box 2000 Charlottetown, Prince Edward Island, Canada, C1A 7N8: 66~71[EB/OL].http://gov.pe.ca/photos/original/ed_ESLR_08.pdf.

[9] Learning Resources Evaluation Guidelines.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Supports Branch Saskatchewan Ministry of Education[EB/OL]. http://education.gov.sk.ca/learning-resource-evaluation-guidelines.

[10] José Vladimir Burgos Aguilar. Rubrics to evaluate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OER) [EB/OL]. http://temoa.info/sites/default/files/OER_Rubrics_0.pdf,2011.

篇10

本文采用專家訪談法,按照擬定的訪談提綱,采用面對面談話的方式進行。專家的構成是大連大學和遼寧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沈陽體育學院具有指導體育教育實習經驗的副教授以上職稱及有指導體育教育實習經驗的中學高級教師共30名。旨在了解和探討目前基礎教育對體育教育專業的要求、當前教育實習存在的問題和相應對策。

2結果與討論

2.1多循環“全程式”體育教學能力培養教育實習模式的提出

教育實習是體育教學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是專業理論在實踐中驗證和強化的重要環節。本文在訪談專家的基礎上,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結合新課程對體育教育專業的要求,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以多元智力理論、行為導向教學理論和教育建構主義為理論支撐,以體育教學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內容和主線,將體育教育實習作為一個系統的概念,構建了一套融模擬教學、教學見習、教學實踐為一體,符合基礎教育對該專業需要的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系統性實習模式,改變了以往單一的畢業前教育實習的模式。在系統性實習模式的實施中,通過體育模擬教學,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體育教學理論的同時就接觸教學實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學知識,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通過體育教學見習使學生全面實地接觸和了解中小學教學的實際,提高教學素養,為教育實習做好各方面的準備。通過到中小學進行教學實踐,擔當中小學實習體育教師,把學到的教學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實際運用到體育教學實踐中去。在系統性實習模式中,要合理規劃各個途徑之間的內容、目標、任務及方法等,協調好各個途徑之間的關系。以校內模擬教學為基礎、教學見習為輔助,教學實踐為核心,在模擬教學、教學見習的基礎上,逐漸過渡到實習生獨自承擔教師的體育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指導、校運動隊訓練和運動競賽等工作,讓學生像正式教師一樣完全參與實習學校的各項教學工作和活動,如各種教研活動、制定教學活動計劃、實施和評價教學工作等。高??梢愿鶕囵B方案的實際分階段科學合理地多循環穿插安排模擬教學、教學見習和教學實踐三個途徑,使它們之間處于協調配合的最佳狀態,以期使學生獲得足夠的教學實踐經驗,始終能處在學習、實踐、評價、反思、研究和再學習、再實踐、再評價、再反思、再研究的良性循環中。同時,通過每一個階段的評價及時了解學生教學能力的狀況,并根據評價結果為下一步的實習提出不同的任務及目標,這樣,通過多次有針對性的教學實踐與評價,反思體育教學能力的培養,從而不斷調整和改進培養內容結構,提高對學生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效果,使體育教學能力的培養有序推進。

2.2多元評價體系的構建

結合本文制定的系統性實習模式,構建了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根據多元智力理論的評價觀,本文的實習評價由以下幾個主要因素構成:

2.2.1價值取向

評價的價值追求是評價中最為核心的要素,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評價方案的設計、評價方法與評價標準的選擇。本文構建的評價方法是以“問題解決”為價值取向,以過程評價為主要形式,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行為導向教學理論”為指導,以學生發展為本,關注學生教學知識的獲得、實踐教學能力和素養的培養。其目的是通過評價,不僅起到甄別的作用,更能起到促進學生發展,張揚學生個性的作用。

2.2.2評價人員

采用多元主體評價。模擬教學參評人員由任課教師、學生本人和本班其他同學組成。教學見習與教學實踐評價人員是以實(見)習學校指導教師、高校帶隊指導教師、實(見)習隊的其他同隊學生以及實(見)習生本人組成。

2.2.3評價形式

2.2.3.1多種評價相結合

將體育教學實踐能力的評價作為一個整體,采用全程評價、階段評價和適時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以過程評價為主,終結評價為輔。采用檔案袋式的評價方式對體育模擬教學、教學見習、教學實踐三個階段進行分階段和全程評價,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并重,單項評價和綜合評價并用,自我評價與多元評價結合,構成綜合評價系統。

2.2.3.2多元主體評價

在評價中,不論教師、其他學生還是學生本人,都是平等的主體,在平等的地位上共同評價。這樣的評價可以使信息反饋多元化,充分感受多元的指導和幫助,從而較為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教學能力。在評價與被評價之間建立了聯系機制,使評價過程公開化。學生本人參與評價是對自我發展的一種內在性評價,體現了教學評價民主化,也為學生提供了自學及自我教育的機會,真正踐行“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理念,更有效地發揮評價的診斷、反饋和改進功能。每節課后學生寫出自我評語,根據學習和教學目標及自己在課堂表現進行反思和自評。通過這種自我反思、自我完善過程,既提高了評價結果的質量,又便于將評價結果及時地反饋給實習生,促進評價結果的使用,使學生能及時調整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便于實習生及時找出薄弱環節,明確努力方向,同時使實習生學會自我評價,激勵自己的行為,反思自己的學習與教學,從而較快地提高學生的從教能力。開展學生互評活動,目的在于形成學生的參與意識,加強對評價標準的理解,并在互評過程中將其內化為一種指導學生本人學習和行為的準則,以便更好地提高學生教學能力。在互評過程中,老師要充分發揮導評的作用,啟迪學生思維,交給學生評價方法,拓展自主評價的空間。體教專業學生是未來的體育教師,讓他們參與評價,不僅強化了評價的教育功能,而且使他們掌握了評價的方法,這也是體育教師的必備技能之一。鑒于教師所具備的教學知識、教學能力和對教學評價的認識都強于學生,也考慮到評價的主客觀因素等方面,本研究在專家訪談的基礎上,制定了在成績的評價時各評價主體的權重分別為:教師占65%,同班(組)其他學生占20%,學生本人占15%。

2.2.3.3延緩評價過程

本文可以采用延緩性評價,這是一種關愛和期待,給予了學生發展和更新的機會,有助于學生戰勝困難,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例如,若學生在實習的檢查課時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成績不滿意,可提供給學生多次改進和實踐的機會,直到滿意為止。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不輕言放棄的意志和進取心。

2.2.3.4檔案袋式評價

依據教學目標與計劃,給每位學生建立一個評價檔案袋,利用檔案袋系統地收集學生在體育模擬教學、教學見習、教學實踐三個階段教學能力培養全過程的相關資料,如教學文件(體育模擬教學教案、實習教案、制定或參與制定的各種教學計劃等)、多元化的課堂教學評價(各階段的教師、其他同學及學生本人對模擬教學和教學實踐的學生課堂教學評價、對他人的看課和評課記錄與體會等)、教研活動計劃和參加情況、教學研究報告、教學自我反思報告、教學后記、教學心得及其它個性化材料等。檔案袋式評價作為一種形成性評價方式,不僅具有發展性、多元性、多樣化和全面性的特點,而且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變得更加具體,便于學生經常檢查自己在教學能力成長過程中的弱點,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獨立發現問題與解決教學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為終生學習打下知識和策略方面的基礎。這種評價可以詳細記錄學生在各階段的努力、進步、成長過程,促進學生向高標準持續地發展,使學生反復體驗成長的快樂,增強將來做好體育教學工作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2.2.3.5評價內容

評價內容可以參照本研究根據新課程的需要,在專家咨詢的基礎上所明確的4個維度31種主要體育教學能力。(1)教學設計能力:確定體育教學目標、恰當選擇體育教學內容、選用體育教材、編寫體育教案、選擇體育教學方法、運用體育教學手段、設計體育教學策略、合理安排運動負荷、布置教學場地及選擇體育器材共9種能力。(2)課堂教學執行能力:教學講解、運用口令、動作示范、課堂教學管理、指導動作技術、組織練習、健康意識的培養、提問、學練法指導、收集體育教學反饋信息、布置作業、處理突發事件、對危險(有難度)的動作進行保護和幫助、教學比賽戰術指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共15種能力。(3)體育競賽及活動的組織及指導能力:組織競賽、競賽裁判、指導課外體育活動和指導運動隊訓練共4種能力。(4)綜合教學能力:體育教學研究、體育教學反思、體育教學評價能力。

3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