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防護措施范文
時間:2023-03-22 12:56: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職業防護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 R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5-197-01
助產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臨床工作中,進行外陰備皮、會陰沖洗、接生、會陰縫合、新生兒復蘇等操作時容易被血液、體液污染,利器損傷而引起血液傳染性疾病,威脅最大的是乙肝、梅毒、艾滋病。其次化學消毒劑.紫外線等理化因素也導致助產士各器官發生不同程度的損害,加之產房人員少,分娩量大,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導致助產士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亞“健康狀態”。這些是影響助產士職業健康的主要因素,我們必須改變原有的工作流程,提高警惕,防止意外受傷,調整心理狀態等防范職業危害的措施。
1 常規措施
1.1 樹立標準預防概念,對所有患者采用普及性防護,嚴格掌握手衛生制度,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對患有或疑似傳染病的產婦,應都隔離待產.分娩.所用的物品嚴格按照傳染性醫療垃圾單獨處理滅菌,房間嚴格進行終末消毒處理。
1.2 產前檢查時,詳細了解病人的乙肝、梅毒、艾滋病的檢查結果,對陽性患者提前做好預防準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如被HBV陽性病人的血液.體液污染的銳器刺傷,應在24小時內注射高效價免疫球蛋白,同時進行乙肝檢查,陰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0.1月-6月間隔)。
1.3 將用過的針頭或銳器扔進銳器盒內,絕對不要將針罩罩向針頭,采用單手套針法,以免刺傷。
1.4 器械消毒嚴格按照“去污染一清洗一消毒滅菌”的程序進行。
1.5 選用適當的化學消毒劑,消毒劑濃度配制準確,在接觸化學消毒劑時,加強自我防護,戴好手套.帽子.口罩等。
1.6 多選用空氣消毒凈化機,減少紫外線燈的使用。
1.7在臨床的操作中,嚴格執行操作常規,在接生.會陰縫合時,帶雙層手套,新生兒復蘇時,如需進行人工呼吸應盡量擦凈新生兒面部的血液.羊水.并墊雙層紗布,當發現皮膚有破損時,應避免直接接觸病人的血液和分泌物,一旦發現被污染,立即采取措施,并做定期檢查。
2 防護措施
2.1 加強職業安全防護教育,增強助產士自我防護意識。定期組織助產士進行院感知識的培訓,增強防護意識,加強無菌觀念。
2.2 改善工作條件,優化工作環境 醫院應為醫務工作人員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改變工作流程,完善排污系統,創造減少職業暴露的個人保護裝置,給暴露在危險中的工作人員注射乙肝疫苗,定期做體檢。
篇2
關鍵詞:采血護士;職業暴露;安全防護
采血護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采血護士要承受職業暴露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提高安全意識,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事關重要,筆者就其職業暴露及安全防護措施總結如下。
1 采血護士的職業有害因素
1.1生物性危害 生物危害主要由細菌、病毒、寄生蟲、原蟲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由于采血護士主要是完成血液采集和留取樣本的工作,與開放性的血液接觸機會較多,因銳器、鈍器致皮膚、黏膜破損后有可能造成感染,目前已證實有的多種病原體可經破損組織造成血液傳播,其中最常見危害最大是HBV、HCV、HIV等病毒,給采血護士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威脅。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局統計顯示:在衛生行業及相關部門工作時被乙肝、丙肝及其血液性傳播疾病感染的人數有上升趨勢。因此在血液的采集工作中采血護士面臨著嚴峻的職業暴露危險。
1.2物理性危害
1.2.1銳器傷 采血護士工作中要經常接觸銳利器械如針頭、剪刀等,稍有不甚就有可能穿破表皮組織,增加了感染機會。
1.2.2聲光電危害 采血場所常用儀器的噪聲,儲血冰箱、采血車載發電設備等。噪音等不僅對人聽覺系統損害,還會使人煩燥,注意力不集中,操作出錯等。
1.2.3空氣消毒設施危害 采血場所消毒后殘留臭氧或輻射的光化學反應,會導致暴露部位引起皮炎、色斑、眼灼傷等。
1.3化學性危害 采血場所是一個特殊工作環境,各種對人體具有潛在危害的化學因素隨處可見。常見于室內地面、臺面和醫療器械消毒的戊二醛、過氧乙酸等。
1.4生理、心理危害 主要源于高度緊張狀態下精神壓力,體力消耗也較大。采血護士工作具有節奏快、責任心大的特點,工作輻射采供血各個環節,操作中必須嚴謹、細致、有時情緒緊張、生活無規律、是不言而喻的。
1.5職業暴露防護意識差 對職業暴露認識不足,自我防護意識淡漠,心存僥幸,操作不規范。
2 職業暴露安全防護措施
2.1加強自身學習,規范操作 戴手套可減少70%~80%的感染,也可減少50%被利器刺傷的幾率。操作關鍵在一個細字,無償獻血關聯著生命,關聯著誠信,關聯著道德,容不得半點粗心大意。
2.2管理上入手 管理者要更新觀念,明確科學規范管理是減少職業暴露發生的基礎,建立健康檔案,每年進行一次經血傳播病原體感染情況的檢測,進行預防性疫苗注射。建立有針對性規章制度和具體防護措施,定期對采血護士進行預防職業暴露培訓,定期督查落實情況,使職業暴露發生率降至最低。
2.3針對性防護措施
2.3.1生物性危害的防護 采血護士應加強防護意識,減少開放性血液對人和物的污染機會,被血液污染物體要經1/200過氧乙酸擦拭。遇有刺傷、破傷皮膚接觸血液,應立即按職業暴露處理辦法進行局部緊急處理,關注被污染血液的檢驗結果,同時做好職業暴露的登記、上報并對防治效果進一步跟蹤。
2.3.2物理性危害防護 接觸血液時一定要帶一次性醫用手套,手套對針表面血液有一定阻隔作用,減少刺入深度及進入人體內的血量。手部有創口時局部要加以保護,盡量避免進行與血液接觸相關操作。采血場所空氣消毒后要留有足夠時間,避免皮膚、眼睛損傷。
2.3.3化學性危害的防護 進行消毒時使用相對低毒、無刺激性、高效的消毒液,配制和消毒過程中要佩帶防護用品,加強自我防護意識。
2.3.4采血環境的防護 無償獻血實施以來,采血車或采血屋成為采血工作人員的主要工作場所,故對車上或屋內的儀器、設備要做好監測。選擇無噪音的空調機及冰箱等設備;紫外線消毒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消毒放在一切工作結束后進行[1-6]。
2.4心理危害因素的防護 采血護士主動學習有關心理知識,注重情商培養,提高自我心理調控能力,并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總之,保持愉快心情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前提,是更好為獻血者服務的保證。
參考文獻:
[1]陳文圣,袁偉萍.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分析及預防措施[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1(02).
[2]成寶玲,李英.影響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的相關因素及應對[J].當代護士(??瓢妫?011,(S1).
[3]方瑞峰,孫淑芳,張慧.流動采血車工作人員的職業暴露與防護[J] .青島醫藥衛生,2011,43(3):211-212.
[4]趙靜,徐玉良.傳染科護士的職業暴露與職業防護[J].基層醫學論壇,2011,7(5):651-652.
篇3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1-0216-01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手術室的護理人員易于受到職業傷害的問題受到眾多研究人員的關注。筆者對手術室護理人員的職業傷害進行探討,以找出發生傷害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預防防護方法,以供臨床提供參考。
1易于發生傷害的因素
1.1生物性危害護理人員操作中碰觸了患者的污染器械、嘔吐物、分泌物、體液、血液等,其會導致護理人員感染疾病,尤其為血液性疾病。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如血液濺入眼內,急診手術的搶救等均容易被感染。
1.2空氣污染
1.2.1麻醉機揮發氣體麻醉使用的異氟醚、乙醚的外漏,造成空氣污染,對人體產生刺激。
1.2.2化學消毒劑手術室物體表面的消毒、標本浸泡、消毒機的化學劑、甲醛熏蒸對人體皮膚、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1.2.3廢氣術中使用電刀、雙極電凝產生的煙霧、腹腔鏡手術二氧化碳泄露、碘伏紗條釋放的氣體、腸梗阻腸壞死釋放的腐臭氣體均可對人體產生不良刺激。
1.2.4臭氧臭氧在沒有還原時,對眼、粘膜和肺組織有刺激作用,能破壞肺表面活性物質,并能引起肺水腫和哮喘等。
1.2.5紫外線如不注意防護,可損傷眼睛及皮膚。
1.3物理性危害
1.3.1噪音如層流手術機器、無電時的發電機,長時間的噪音,可影響人體心身健康。
1.3.2X射線骨科手術中定位,其放射出來的X射線,長時間小劑量接觸可使機體抵抗力下降。嚴重時可引起免疫系統的疾病。
1.4心理性危害護士每日高度緊張,注意力過度,精神壓力大。長期的疲勞有可能超過機體的調節能力,產生焦慮、抑郁等緊張情緒。
1.5生理性危害器械護士長時間超時站立,導致下肢靜脈血液回流不暢,可造成下肢靜脈曲張。長時間飲食不規律等易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值班時晚間基本上均有手術,長時間睡眠不規律,可造成失眠。
2防護措施
2.1生物性危害的防護
2.1.1加強防護意識,在患者入手術間進行傳染病篩查時,有傳染病者首先要做好防護措施。戴雙層手套、護目鏡及腳套,嚴格要求急診患者未做出篩查報告者,按傳染病進行防護。
2.1.2規范操作在傳遞器械時嚴格按手術器械護士操作規范進行,以減少意外損傷。練好基本功,以減少在穿針引線斷線時損傷手指。術畢及時將縫針、刀片、注射器針頭等銳利廢物放在利器盒內,在清洗器械時防止污水濺入眼內。
2.1.3每年進行手術室護士的體檢,重視預防接種,提高護士免疫力。醫院應定期對手術室醫務人員進行體檢,接種乙型肝炎疫苗等。
2.1.4損傷后干預措施若發生銳器損傷,要立即脫去手套,將傷口旁輕輕擠壓,用流動水徹底沖洗創口擦干,用碘酊,乙醇消毒后包扎。及時上報醫院感染管理科,并在24小時內注射免疫球蛋白,并進行隨查,在6周、12周后復查。
2.2空氣污染的防護
2.2.1提高防護意識,改善手術室通風條件。
2.2.2正確使用化學消毒劑,做好自我防護。
2.2.3使用密閉性良好的麻醉機。
2.2.4禁用甲醛熏蒸的方法消毒,以減少對護士的危害。
2.2.5合理安排臭氧消毒時間。
2.2.6使用電刀、雙極電凝盡量及時吸盡煙霧。
2.2.7腹腔鏡手術時,嚴格檢查氣腹機與二氧化碳容器銜接處,防止二氧化碳泄露。
2.3物理性危害的防護
2.3.1盡量從多角度減少噪音,給予安靜的環境。
2.3.2骨科使用C臂機進行X線攝片時,遠離,達到時間。
2.3.3使用紫外線時,注意眼睛和皮膚的防護。
2.4心理性危害的防護培養護士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護士的醫療技術水平,必要時增加護士的人數減輕護士的工作壓力。
2.5生理性危害的防護器械護士為改善下肢靜脈回流,術中可穿彈力襪,同時在原地輕輕活動雙腿。如遇時間長的大手術時,可配備高靠椅,以減輕護士的站立時間。
篇4
【關鍵詞】 護士;職業性損傷;防護;感染
職業危害是近年來頗受醫護人員關注的問題,護士因工作性質、工作環境的特殊性,常與患者接觸最多,常暴露于各種現存的或潛在的危險因素中,容易造成突發的或慢性的職業危害,成為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加強護士的自我防護不僅可以避免遭受疾病侵襲,同時也避免了交叉感染的發生。因此,要充分認識職業性損傷的危險因素,積極有效地進行自我防護。
1 護士職業暴露造成損傷的現狀
在護理工作中,護士為患者進行護理操作時,經常暴露于感染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及排泄物污染的環境中,存在許多暴露危險。護士的血源性職業暴露途徑針刺傷最多見,而針刺傷是臨床護理工作中常發生的意外事件,據調查顯示:針刺傷多發生于注射、采血過程中和處理注射采血后的針頭時。
2 常見職業性損傷的危險因素
2.1 物理因素
護士認為面臨物理因素的傷害,主要是來自一些醫療設備運行中產生的電離輻射和噪聲刺激,如:X線、超聲波、紫外線、針刺傷、銳器割傷等。
2.2 化學因素
護士認為護士職業中的化學危害來自抗腫瘤藥和消毒制劑。護士在職業接觸抗癌藥物時,如不注意防護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多數抗癌藥為細胞毒劑,具有毒性,致畸形、致突變和致癌性。護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接觸到各種化學消毒劑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如戊二醛、氯制劑、甲醛、過氧乙酸等消毒劑,具有一定的揮發性和刺激性,尤其易通過吸入或皮膚接觸而產生危害。經常接觸此類化學品會引起眼結膜灼傷、上呼吸道炎癥、喉頭水腫和痙攣,化學性氣管炎或肺炎和皮膚損害等。
2.3 生物因素
主要指病毒和細菌。病毒是最常見的生物性危險因素,臨床上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為主。細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等,廣泛存在于各種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使用過的器具和衣物中。病毒和細菌可通過呼吸道、排泄物、血液及皮膚等途徑感染護士。
2.4 生理、心理、社會性因素
主要與工作環境、工作壓力、值夜班、生活不規律等因素有關。要積極應對各種壓力,主動調整自己的的心態,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尤其是護患關系。
3 護士應如何做好防護
3.1 加強防護知識宣教、定期進行職業暴露防護培訓。
3.2 護士要重視洗手環節,凡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引流物時,無論有無皮膚、黏膜破損都應戴手套,且脫手套后都應進行衛生洗手。
3.3 無論患者是否患有血液性傳播的疾病,所有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引液物均視為可能含有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其他經血液傳播的病原體,護士都應采取適當的防護措施。充分應用防護用具和設施,加以減少職業暴露感染的危害性,最大限度地保護護理人員的安全和健康。
3.4 如果護士在護理操作過程中發生針刺傷應積極采取措施,立即從傷口近心端至遠心端擠壓血液,用肥皂和清水沖洗傷口,再用碘伏、酒精消毒,然后包扎傷口,同時抽血做相關病毒血清檢查,確定是否存在感染,并隨訪觀察。如有特異性感染時上報院感染科,必要時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疫苗,做到早期預防。掌握各種化學消毒劑的使用方法、濃度、時間,嚴格按操作規則合理使用。
3.5 在配制化療藥時一定要注意防護,要穿防護衣、戴口罩、手套、圓帽等以減少呼吸道吸入和皮膚接觸。操作時,要避免刺破手套或刺傷皮膚,注入抽吸藥液時盡量減少外溢,若不慎濺入眼內及皮膚上,應立即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對撒在桌面、地面的藥液,及時用紗布吸附并用清水沖洗。在配制酸性消毒劑時應戴手套,如不慎濺入眼睛和皮膚,應用流水反復沖洗以降低損害程度;禁用熱水配制含氯消毒劑以免引起灼傷;另外,定期進行空氣采樣,以檢測化學品的空氣濃度;提倡使用一次性醫療用品。
3.6 保持樂觀的情緒,注意合理休息和營養,加強鍛煉,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參考文獻
[1]李云,感染科護士的職業損傷及其防護措施 大家健康,2009,2;85
[2]張利然,劉麗萍.臨床護士職業傷害防護研究進展[J].現代護理,2007,6(13):1562.
[3]李映蘭.介紹美國護士的職業防護[J].實用護理雜志,2001,12(204):49.
篇5
【關鍵詞】手術室護士 職業危害 防護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1-277-02
現代手術室的護士處于多種有害因素包圍之中,手術室護士長時間連續工作在密閉的環境中,隨著不斷更新的各種醫療設備,一次性醫療用品,新的化學藥物,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護士的工作暴露于各種職業損傷因素之中,其中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學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生理、心理和社會性因素,職業危害逐漸呈現隱匿性和多元化的特點,其危害也向以遠期、慢性作用、多發病轉變,所以從事手術室護理工作的護士成為高危群體。因此,如何做好手術室護士日常工作中的職業防護,掌握必要的防護措施,對保證手術室護士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1 危害因素
1.1 生物性因素
1.1.1 病毒 病毒是最常見的生物性危害因素,手術配合中常使用的銳利器械較多,而且還不可避免地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因此受感染的機率很高,臨床上以乙肝、丙肝、艾滋病為主。每年因血源性傳播疾病造成醫務人員死亡人數超過幾百人[1]。
1.1.2 細菌 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手術中、巡回中污物及污染物、標本物等)常遇見的致病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廣泛存在術野中,手術使用過的器械、手術器皿中、被單及各種標本中等,主要通過接觸傳播感染護理人員。
1.2 生理、心理、社會因素
1.2.1 手術室洗手護士配合手術時,往往處于被動的,長時間站立操作,身體重力均集中于下肢,久之造成下肢V曲張、水腫。
1.2.2 洗手護士配合手術時保持頸椎前曲約15―20度,長期此姿勢工作導致頸椎疾病的發生,我科有13名護士,患有頸椎病的有3人。另由于長期處于不動的相對強迫易疲勞及勞損導致肩周炎及腰肌勞損等[2]。
1.2.3 手術室工作具有連續性、無規律性、節奏快等特點,經常不能按時吃飯,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1.2.4 護士的女性特殊生理心理狀況,家庭負擔及手術室的工作壓力,經常在應急情況下配合完成各項急救(診)手術搶救,需全身心持續緊張和刺激。體力疲勞,有影響全方位健康狀況。多年來對醫護人員只強調奉獻精神和不怕臟、不怕累精神,自我防護問題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致使防護意識淡薄等。
1.2.5 醫療環境的不協調,醫患關系的緊張在各地的出現,醫護人員心理壓力、精神負擔的加重,易致人疲乏等。
1.3 化學因素
1.3.1 2%戊二醛會引起皮炎、過敏、結膜炎及鼻竇炎。
1.3.2 環氧乙烷、手術室使用的一次性無菌物品太多,經其消毒滅菌,它是一種強氧化劑,在殺菌的同時在物品上殘留物會給人體帶來一定的毒害(本身的毒性及滅菌后一次生成物的毒性),其本身不僅具有急性毒性,還具有致突變和致癌變的作用[3]。目前手術室使用得比較多及常用。
1.3.3 臭氧 其是眼和肺最危害的刺激物,長期接觸可導致肺氣腫和肺組織纖維化。
1.3.4 乳膠手套,能致各種過敏反應、皮膚的損害、粘膜的損害等[4]。
1.3.5 其他化學因素:甲醛、過氧乙酸含氯消毒劑等對眼及皮膚、粘膜有刺激及損害或引起過敏及變態反應等。
1.4 物理性因素
1.4.1 隨著診療技術的深入發展,手術室護士接觸X線、激光、紅外線等明顯增多?!癈”臂、激光碎石機(鈥激光)激光刀及各類腔鏡光源,特殊熱源治療儀等。
手術室直接應用“C”臂,使其頻繁接觸X線,又無任何防護措施(大多數醫院的手術室內無防護設施),X線的長期累積過量接觸會使人們產生疲乏無力、記憶力減退、睡眠障礙、頭暈惡心等,長期照射性接觸還可使影響造血系統,致使白細胞減少,機體抵抗力下降,嚴重的引起免疫系統的疾病,或致癌或致產生放射性白內障等[5]。
1.4.2 手術室是許多工作是在接觸粉塵和纖維,如橡膠手套的滑石粉,手術布類和各類敷料的纖維,纖維可在空氣中漂浮,如不注意防護,長期累積可引起呼吸系統疾病。
1.4.3 高頻電刀的大量推廣使用,術中電刀使用時、電凝產生的煙霧可因蓄積作用而致癌。
1.4.4 麻醉廢氣 主要是安氟醚和異氟醚,可從面罩及螺紋管等銜接處漏出污染手術室空氣。據報道長期接觸麻醉氣體對生育方面有不良影響。
1.4.5 噪音 手術室噪音來源于吸引器、高頻電刀、監護儀、空調設施、電鋸、電鉆,這些噪音可引起內分泌、心血管和聽覺方面的生理改變。使人可出現煩躁、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及工作出現差錯現象。
1.4.6 手術間為全封閉式,空氣中氧的含量不足,造成缺氧,引起頭痛、頭暈、困倦乏力等。
1.4.7 各類設備儀器、各電源線、插頭、插座的老化損壞致漏電使醫護人員電擊傷或燒灼傷。
2 防護措施
2.1生物因素的防護
2.1.1 接病人前一定要認真查閱患者資料,對有乙肝、丙肝、艾滋病陽性者要做好嚴密的防護措施,嚴格終未消毒,完善相關的檢查項目,減少醫護人員院內感染的發生。
2.1.2 操作中不慎被刀或針刺傷必須立即在流水下把血液擠出,沖洗干凈后再用碘酒、酒精消毒包扎,事后通知院感染科進行生化檢查確定是否感染,接觸被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污染的醫療用品時必須戴口罩、帽子、手套、眼罩,操作前后應嚴格洗手。醫務人員應進行必要的預防接種以防一些傳染性疾病。
2.2 生理、心理、社會因素的防護
2.2.1 護士長在工作安排時應合理安排洗手及巡回護士的工作次數,既要保證手術的連續性,又要緩解護士因工作姿勢帶來的身心疲勞。
2.2.2 洗手護士上臺前一定要進食高熱量營養豐富的食物,以免在臺上暈臺。
2.2.3 防止醫療法律糾紛
工作上要集中精力,各司其責,清點器械紗條(墊),縫針要認真仔細準確,輸液、輸血應準確無誤,核對無誤,做好病人壓、燙、灼傷防護及避免工作,保管好病人的標本,防止弄錯、遺失等。搶救病人要做到快而不亂,并做好手術中必要的各種記錄,平常要學會自我放松、減壓等。
2.2.4 正確認識手術室護理工作的特殊性,不斷加強新業務、新技術的學習,提高自身的??评碚摵蛯?萍夹g水平,建立完善的防護方案。
2.3 化學性危害的防護
2.3.1 在接觸戊二醛時要戴口罩及眼罩,消毒滅菌時要加蓋,減少在空氣中暴露。
2.3.2 環氧乙烷的危害:環氧乙烷隨溫度升高,解析作用加速。殘留情況隨放置時間延長而量下降。半月以后基本下降致99%以上[6]。使用經其消毒的一次性物品時據生產批號、日期以及將所領物品放置在高溫通風、干燥的地方,以及半個月后使用,即可使其對人的毒性降至最低。
2.3.3 臭氧消毒期間盡量避免直接進入被消毒區域,定期測定空氣中的濃度。
2.3.4 選擇使用質量較好、無玉米粉末的手術手套,使用時動作要輕柔等。
2.3.5 盡量避免使用甲醛等毒性、揮發性較強的消毒劑,必須使用時應在無菌箱中進行,在消毒后使用排風系統排放。
2.3.6 配制各種消毒液,要加強自身防護,先戴口罩、帽子、手套及眼罩,動作應準確、熟練、迅速,并注意通風及排風換氣等
2.4 物理因素的防護
2.4.1 做好X射線的防護,建議醫院在裝有“C”臂機的手術間安裝鉛板防護,并應配有防護服,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照射。對激光設施應用佩戴防護鏡,室內避免氧濃度過高,防止火災的發生。X線使用的手術室及激光使用時應最好裝有防護設施,相對固定,孕期避免接近。
2.4.2 在術中術后摘脫手套及整理敷料布類時動作要輕柔,減少空氣中粉塵及纖維的漂浮。
2.4.3 使用高頻電刀時,裝好負壓吸引,把廢氣抽出。
2.4.4 手術間應及時開放空氣凈化裝置,使用密閉性能良好的麻醉機,保證泄露量最小,防止氣味排發對人體造成危害。
2.4.5 儀器應盡量購置低噪音的,儀器設備輸出和報警系統應調節到適度的音量,手術人員必須嚴格遵守規章制度,不許在手術間嬉戲打鬧,不許談論與手術無關的事。間歇性術中工作的儀器,盡可能在不用時關閉電源,減少雜噪音。
2.4.6 加強手術室安全管理,定期檢查、維修保養更換各類電器設備及附屬配件(電線、插頭、插座等),遵守用電管理原則及制度,避免發生電擊傷及灼傷等。
綜上所述,手術室護士要求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更應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狀態。
參考文獻
[1]戴青梅等,醫護人員職業性損傷的危險因素防護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7):532
[2]謝紅珍等,護士職業性腰背痛研究綜述[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2)935
[3]吳平,談醫療器械環氧乙烷殘留限量的確定原則[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02,8(2):35
[4]劉海英,乳膠手套引起的過敏及對策[J],國外醫療護理學分冊,2006,19(2):65
篇6
關鍵詞:消毒供應室;職業危害;防護措施
醫院消毒供應室負責著整個醫院的消毒物品回收、清洗、分類、滅菌、儲存等工作,在日常工作中相關人員會經常接觸物理性、生物性、化學性等污染物品。因此要提高職業危害安全防護意識,加強職業安全管理,創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確保醫務人員健康。
1消毒供應室常見的職業危害因素
1.1物理性危害
1.1.1噪聲 壓力蒸汽滅菌器、自動清洗機及超聲波清洗機等工作時會產生較大的噪聲,相關工作人員長時間處于此環境中,容易導致亞健康狀態,使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等產生紊亂。
1.1.2高溫及燙傷 消毒清洗烘干機、壓力蒸汽滅菌器、干燥柜等工作過程中會使室內溫度顯著升高,相關人員長期工作在高溫環境下,會產生一系列的癥狀,對身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壓力蒸汽滅菌器滅菌完畢后鍋內溫度可達130℃,消毒清洗烘干機使用完溫度也達90℃,操作不慎即會燙傷[1]。
1.1.3粉塵 制作各種敷料、棉球以及手術巾的折疊包裝,其棉絮纖維、粉塵易被吸入呼吸道,長期刺激可損傷呼吸道功能。
1.2化學性危害因素
1.2.1含氯消毒劑及酶 由于消毒供應室的很多物品是采用人工清洗,手工清洗時需接觸具有腐蝕性、揮發性的多酶清潔劑、含氯消毒劑等,長期接觸可引起皮膚、眼結膜發炎,對消化系統也有一定的危害。
1.2.2環氧乙烷 環氧乙烷是一種廣譜、高效、對消毒物品損害輕但穿透力強的消毒滅菌劑,過量吸入或長期接觸會導致急性中毒,表現出頭痛、頭暈、嘔心、嘔吐,嚴重的甚至出現生殖病變、癌變等。環氧乙烷蒸發的氣體對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對角膜和呼吸道黏膜有一定損害[2]。
1.3生物性危害
1.3.1消毒供應室回收的各種被患者分泌物、血液、排泄物、體液等污染過的器械、物品,含有各種病原微生物,如操作不當,皮膚有損傷時,病原微生物就可能通過受傷的皮膚傷口、呼吸道進入身體,感染上各種傳播性疾病,損害身體健康。
1.3.2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在回收、清洗、清點、分類各類剪刀、縫合針、注射器針頭、穿刺針等器械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刺傷。
1.3.3微生物氣溶膠污染 在清洗污物過程中,尤其是用高壓水槍沖洗管道時產生的微生物氣溶膠,如防護不當極易吸入呼吸道被傳染疾病。
1.4生理性及社會性危害 送運滅菌物品、回收污染器械及物品、長時間站立工作等,較容易導致肌肉勞損、關節病等。由于工作強度大、繁瑣,職業危害因素較多,自身價值得不到認同,容易導致一定程度的心態不平衡,長此以往使事故率增加。
2防護措施
2.1組織全員學習職業防護知識 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全員學習職業防護知識,進行安全教育及安全操作技能培訓。牢固樹立職業防護及安全意識,不斷提高自我防護能力,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預防醫院感染。
2.2物理性防護 減少噪音措施首先要加強對噪音危害的認識,工作間應寬敞,對各種設備設降聲器,定期保養,及時維修和調試,減少噪聲危害。
在使用消毒清洗烘干機、壓力蒸汽滅菌器等時,要戴隔熱且無菌的棉紗手套,以免直接接觸高溫物品、避免燙傷。盡可能引進一次性小包裝的紗布、棉球、棉墊等無菌物品,減少手工操作產生的各類粉塵對人體的損害[3]。
2.3化學性防護 供應室人員應嚴格按照標準操作流程進行消毒劑及洗滌劑的配制,配制過程中應戴口罩、手套等,避免濺到皮膚等。使用易揮發的消毒劑時要注意加蓋,避免揮發到空氣中[4]。環氧乙烷消毒柜應單獨安裝在供應室通風良好、僻靜的地方,遠離火源。使用環氧乙烷消毒時,要指定專門人員負責和管理,并定期進行保養維修[5]。
2.4生物性防護 回收、清點、清洗污染器械及物品時,應戴口罩、帽子、防護眼罩,免刺橡膠手套、袖套、長筒靴等。一旦發生銳器刺傷時,要立即自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傷口,使污血排出,同時可用流水沖洗,并及時消毒包扎,并根據具體情況注射相關疫苗。盡量采用全自動清洗機清洗器械,可以減少人工清洗帶來的危害,避免了職業暴露的發生[6]。
2.5生理性防護 供應室工作人員要善于調節和消除負面的情緒,保持積極向上的工作心態,不斷拓展自身的知識面和提高綜合業務水平[7],正確客觀認識自身價值,戰勝心理疲勞。
3討論
消毒供應室由于其重要性、特殊性,工作中相關人員會經常接觸物理性、生物性、化學性等污染物品,職業防護尤為重要。因此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要不斷提高職業安全防護意識,加強職業安全知識教育和管理,創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從而有效的降低職業危害,確保工作人員的職業安全。
參考文獻:
[1]徐洲.醫院消毒供應中心職業危害及防護對策[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7):153.
[2]馬巖,肖國鋒.消毒供應中心護理人員的職業危害及防范措施[J].山西醫藥雜志(下半月刊),2011(8):843-844.
[3]江琳.消毒供應中心人員職業安全防護[J].全科護理,2011(32):2972-2973.
[4]劉敏.消毒供應室職業暴露及防范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19):1117-1118.
[5]杜琳莉,田海霞,孫彥永.消毒供應室職業危害與自我防護[J].中國醫藥導報,2008(32):104-105.
篇7
【關鍵詞】
助產士;職業暴露危害;防護措施
醫務人員在從事診療、護理活動過程中,接觸了有毒、有害物質或傳染病病原體,從而可能損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稱為職業暴露。這類職業暴露,包括感染性職業暴露、放射線職業暴露、化學性職業暴露等。在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中,尤其是助產士在進行各種接產操作時容易被血液體液污染及銳器刺傷,從而增加了被感染的機會,因此助產士熟悉職業暴露的危害并加強防護尤為重要。
1 職業暴露危害因素
1.1 感染因素 助產士每天接觸產婦的血液、體液和羊水,較多的急診產婦未來得及做常規化驗檢查,就開始分娩了,隨著各種血源性疾病的增加,比如HIV、梅毒、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被各種傳染病病原體感染的概率就增加了。
1.2 銳器刺傷 接產過程接觸手術剪子、縫針、注射器等銳器,易造成職業暴露。
1.3 化學因素 分娩室屬于醫院的重點部門,按手術室Ⅱ類環境管理,室內物體表面、地面、診療用品使用化學消毒劑(含氯消毒劑)進行消毒,對助產士的呼吸道有刺激,易誘發呼吸道疾病。
1.4 心理因素 分娩過程漫長復雜且技術含量較高, 助產士的工作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又經常會遇到緊急的突況,例如難產、產后出血、子宮破裂等,使機體處于一種亞健康狀態。
2 職業暴露危害因素的預防措施
2.1 建立健全規章制度 醫院建立完善的預防醫院感染的相關制度,建全分娩室各級人員工作職責、流程、各環節質量控制標準、職業暴露的應急預案等。
2.2 加強職業安全教育 嚴格執行各種操作規程,充分認識職業暴露的危害。對急診和已知的傳染病產婦,在診療操作時戴雙層手套、使用一次性防滲透手術衣,配帶眼罩、面罩等用品,防止血液、體液、羊水飛濺而造成的污染[1]??剖叶ㄆ谶M行業務學習,將可能引起職業暴露的因素,逐項進行預防教育、規范操作,反復考核,提高自身的防護意識。
2.3 預防銳器刺傷 熟練掌握銳器的技術操作規程,接產時使用后的縫針、針頭等銳器,直接放置于銳器盒中,養成用鑷子夾取污染針頭和銳器的習慣,絕對不能徒手處理污物和破碎的安瓿,裝量達到3/4時即旋蓋密封回收焚燒處理。在工作中一旦發生有血液或羊水濺入眼結膜,應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用聚維酮碘局部沖洗黏膜;若有傷口,立即用流動清水反復沖洗,擠出傷口的血液,并用0.5%聚維酮碘或75%乙醇消毒傷口,如被HIV、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感染過得污物或銳器損傷的,則應在24 h內注射相應的高價免疫球蛋白和疫苗[2],填寫醫務人員職業暴露表,及時送感染管理科存檔備案,并且定期追蹤隨訪,及時發現是否被感染。
2.4 創造安全的工作環境 保持環境衛生清潔,溫度保持在24~26℃,濕度以50~60%為宜,室內每日開窗通風2~3次,每次30 min。室內空氣消毒使用動態空氣消毒器進行消毒,每日2~3次;根據污染的程度使用相應濃度的含氯消毒劑消毒室內物體表面、地面、診療用品等,30 min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凈,以減少對環境和診療用品的危害和腐蝕。每周對工作環境進行一次徹底的清潔和終末消毒,并做好記錄。
2.5 提高助產士的綜合素質 醫院給予充足的助產士人員配備,合理安排工作,良好的工作氛圍,相互幫助的團隊精神可以緩解各種壓力。助產士自身熟練掌握各種操作規程,提高緊急突況應急能力。
2.6 免疫接種管理 我院尤其重視從事高危助產的醫務人員,定期健康體檢,根據體檢結果注射相應的疫苗,例如乙肝疫苗抗體陽性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當抗體滴度下降到
隨著助產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更新,助產士已成為感染各種病原體的高危人群,在工作中必須認識到職業暴露的危險性,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積極采取有效地防護措施,把職業暴露的各種危險因素降到最小程度。
參 考 文 獻
[1] 任娟.助產士職業危害因素與防護措施.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21):4486.
篇8
關鍵詞:護理人員 職業危害 防護措施
護理人員在執行醫療護理活動中,因工作性質、工作環境的特殊性,常常暴露于各種現存的或潛在的危險因素中,容易造成突發性的或慢性的職業危害,成為職業暴露中的高危群體。盡量避免有害因素對自身的損害,維護身心健康,有效做到自我防護[1]。因此,加強護理職業防護的管理與教育已是當務之急。也已成為國內外同行關注的焦點。
一、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
1、生物性或感染性危險因素
(1)皮膚有破損時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
(2)抽血(將血液注入試管內時)、注射、輸液、器械傳遞、清洗器械過程中被銳氣刺傷、割傷;
(3)整理操作后用物及手術后器械、分離輸液器針帽重新套回時等刺傷;
(4)在操作時病人或其他人突然轉移時刺傷操作者。
(5)不正確的廢物處理。
(6)手術室護士接觸血液機會多,經常接觸手術刀片、縫合針和各種利器,加上術前刷手造成皮膚保護層的破壞,為生物性職業危害因素的侵入提供門戶。
供應室接觸污染物品的機會最多,也最容易發生損傷和感染。
(8)產科護士出于經常接觸產婦的惡露、羊水和血液,而被感染機率也增大。
2、化學性危險因素
(1) 各種消毒劑、清潔劑、固定劑:護士頻繁接觸這些制劑,可通過呼吸道和皮膚對人體造成傷害。
(2)化學藥物:大多數抗腫瘤藥物是細胞毒制劑。在配置過程中可出現肉眼看不見的溢出,形成含有毒性顆粒的氣霧,通過皮膚或呼吸道進入人體,導致白細胞、血小板下降、月經紊亂、脫發、致突變、致癌、致畸形等毒性反應。
(3 )各種毒性垃圾
(4 ) 各種廢氣、污染物體,醫院的工作環境復雜,多種廢氣、污染氣體對護士均可構成職業威脅。
3、物理性危險因素
對護理人員構成職業危害的物理因素包括放射線、各種輻射、噪音(電話鈴聲、機器聲、病人的及儀器移動的聲音)、粉塵、銳氣傷、負重等。
二、防護措施
2.1加強職業防護教育
職業暴露重在防護,而防護的關鍵又在于安全意識的培養。加強對護士的教育培訓是有效,減少職業性損傷的有效措施之一。
提高自我防護意識
2.2注重特殊人群的防護教育
2,3預防防護過度:不要因防護過度耽誤病人的搶救,否則將要負法律責任。
2,4加強護士自身防護
(1) 疾病防護(2) 劃、刺傷防護(3)正確洗手(4 ) 污染防護(5) 接觸化療藥物的防護(6) 重視終末消毒(7) 個人保護措施
3、加強職業防護管理、加強職業暴露處理
3.1醫院要將護理人員的職業防護問題上升到法律高度,組建職業防護安全管理領導組,健全職業防護管理制度,職業暴露上報制度,處理程序,風險評估標準等,并把各項制度及措施落到實處[2]。加強醫務人員職業暴露防護的意識和相關知識的學習。護士工作中各種應該意識到危害的存在,樹立一種全面預防的觀念,把來自任何病人的血液都視為有傳染性,在接觸血液、體液操作時必須做好防護措施,自覺遵守防護要求,使之成為習慣。
3.2護理操作過程中減少暴露環節:戴手套是護士在護理操作過程中減少血液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有經常戴手套習慣的醫務人員其皮膚黏膜被醫療器械損傷和直接接觸病人血液的機會均明顯少于不戴手套者,表明戴手套能減少皮膚接觸血液次數并且不增加皮膚的損傷 。特殊操作如內鏡的清洗應穿戴好防護用品。利器使用后立即丟入銳器盒,是防范針刺傷的有效措施。
3.3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護士工作中操作較多,接觸病人的頻率高,手污染的機會最多,經計算護士洗手應不少于35次/d。用肥皂和清潔劑洗手,可使手的細菌減少90%,那么洗手技術是關鍵。水龍頭是護理人員經常接觸的設施,洗手后用手擰污染的水龍頭是造成護理人員手微生物超標的原因,應改為感應式、肘碰式或腳踏式。減少護理人員手的接觸,同時嚴格遵守洗手原則,每步都要在活水下認真清洗,了解洗手的指征和合格率,加強自我防護,據國外報道,通過院內洗手可以降低30%的院內感染,大量研究報告證實了院內洗手是有效性
總之,職業安全是近年來醫護人員特別是護理人員越來越關注的重要話題。在健康護理事業發展的今天,隨著高科技儀器設備的廣泛應用,將帶來新的職業危險因素,護理人員職業暴露是一項長期的不容忽視的工作。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急診科;風險因素;措施
【中圖分類號】R19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5-0248-02
1前言
急診科部門是醫院接待患者重要窗口,在醫院占據重要位置,屬于疾病種類最多、突發性疾病、搶救管理、患者醫護人員走動最為密集的科室之一。由于該科室大部分患者病情較為嚴重,護理人員在為患者緩解痛苦進行治療時,忽略自我保護,由于此類患者檢查內容較少,停留時間較少,了解患病情況較少,設備等不斷變換,護理工作者會受到各種危害,同時還會對工作人員的心理、生理造成影響;該職業感染疾病概率較高。所以,護理人員應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通過合理措施進行自我保護,嚴格按照相應規章制度進行護理工作,確保生命安全。
2急診科護士職業暴露性分析
2.1暴露性感染
護理人員對急診病患進行搶救時,會零距離觸碰病菌,導致護理人員成為高危性患者,屬于潛在性患者。同時護理人員會在未完全了解患者實際情況時進行搶救工作,進行急診搶救時,時間較為緊迫,是沒有時間讓護理人員實施自我保護工作,所以會提高病菌感染的可能性。護理人員有可能接觸的感染病毒有:禽流感、流感病毒、HBV、流行病菌等。
2.2不規范操作
由于急診科中患者較多,護理人員工作比較繁瑣、忙碌會違反護理原則,以及會存在不規范操作,還有部分新來的工作人員由于工作經驗較少、操作方法不夠熟練,進行緊急護理時未有足夠時間帶口罩、手套以及不使用相應的防護用具。給予患者使用的針管、針帽或存在彎曲的針管,未按照相應規定洗手,還存在用護理服擦手等不規范行為等,都會給護理人員帶來損傷。
2.3生物感染
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搶救工作時,時常觸碰到各種細菌、生物細菌等,如護理人員不重視自我保護,不但會形成直接感染,還會形成傳播介質。生物感染主要途徑是:空氣傳播、手、口間接性感染;直接接觸受到感染。
2.4直接接觸血液、分泌物質
急診護理人員進行搶救工作時,面對各種疾病患者,進行搶救工作時,常常不能進行較好的預防措施,如:突發性流血等。搶救時,患者血液有可能會濺到護理人員眼、口、鼻等部位,同時護理人員手中的細小傷口也會對身體造成直接影響,使細菌直接感染到身體,危害身體健康。
2.5防感染意識較為薄弱
護士人員薄弱的防感染意識也是造成職業感染的重要原因,目前大部分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或搶救工作時缺少防感染意識,又由于醫院按防感染措施不健全,導致護理人員在開展急救工作時未形成良好的防護習慣,也不熟悉各方面防感染程序,出現意外性職業暴露事件也不懂得怎樣處理,導致不安全原因不斷增加。
2.6物理性影響
急診科護士職業暴露因素中物理性影響因素較多,如:①利器損傷,利器主要指治療所用的醫用設備,有剪刀、手術刀、縫針等都會對皮膚造成損傷。針傷同時也是急診護士職業常見危害因素,其中包含有血液、液體病原體接觸,該傳播比與皮膚直接接觸的危害要大,利器損傷可以傳染二十幾種疾病。但部分護士進行工作時都會受到針扎的可能性[1]。我國屬于HBV疾病較高區域,如被該病原體觸碰到,至需要微小病菌就能將病毒傳染到人體中。由于急診科患者較多,護士整體處于精神緊繃狀態,工作壓力較大,從到導致針刺幾率逐漸加大。所以,針刺對護理人員危害性較大。②非電輻射帶來的危害,護士進行救治工作時,時常用到的心電監護設備、呼吸設備以及除顫設備,如存在操作失誤或機械老化的情況下,有可能會被燒傷或電擊。除此之外,進行消毒工作時,除了要與紫外線進行接觸,還要與臭氧進行接觸,其對皮膚都會帶來較大損害,會致使眼角膜受到傷害,皮膚出現紅斑等。如長期吸入過多臭氧,會引發呼吸系統過敏,嚴重會出現肺水腫、胸悶等癥狀。
2.7社會心理因素
急診是救治患者的主要窗口,同時也是搶救生命的按主要干線。這里的患者患病情節較為嚴重,患病兇猛,患者家屬情緒較為暴躁、急躁,如患者搶救較為渺茫時,家屬就會將救治責任退給急救人員,會將不滿情緒發泄到治療人員或護士上,導致護士人員心理、生理遭受較大傷害。長期情況下,會讓護士對工作環境造成恐懼感,工作壓力加大,會導致急診科人源流失。
3暴露性防護措施以及應用進展
3.1提高護士操作意識
要加強護士操作意識首先要提高利器防護意識,此項措施較為繁瑣,急診護士人員工作時要謹慎對待,盡量采用一次性醫護用品以及醫療設備。使用結束后利器應將其放在相應收容器具中,放置時不得把利器頭對準容器外部,不能把利器頭部這弄彎、折斷[2]。幫助患者換藥或開啟藥物時,切忌雙手要帶上手套或墊上紗布,預防因玻璃割傷手部,致使病菌入侵。護士操作利器時,如:針管等,頭部方向不應對準人體,防止出現損傷[3]。護士人員需要進行急救工作時,要穿戴整齊,如:鞋子、衣帽、口罩物品,預防患者可能發生流血現象,血液濺到口腔、眼睛內,同時還可以防止體液噴撒,如醉酒患者意識不清晰,出現嘔吐現象,此時就要佩戴防滲漏醫用口罩,隔離衣服。
手部清潔防護操作,護士接觸患者、分泌物質、血液過程中,要時刻注意佩戴手套,工作結束后即可脫掉手套清理手部,如護士人員手部存在劃傷現象時要佩戴雙重保護手套。由于搶救患者數量較多,檢查室、放射室、治療室等各個科室都要放置醫用手套,便于護士人員更換[4]。護士人員進行相關操作前期都要清洗手部,清洗次數應在5次以上,并使用肥皂進行清洗,清洗結束后用消毒紙去擦拭,如護士被利器弄傷,應使用清水或肥皂進行沖洗,并在受傷部位的近處或遠處進行按壓,切忌不能在受傷上方位置進行按壓,這樣有助于擠出按血液,然后使用含量為3%碘伏實施消毒,并貼上無菌藥物按,防止傷口感染[5]。
3.2改善工作環境
提高急診護士工作環境,結合急診部門工作特性,改善護士人員的工作環境,緩解其工作壓力,在工作中給予護士最好的工作環境,合理調配醫院資源,多增加護理裝置,通過有效、合理的安排上班時間,體現工作制度的科學性,確保工作人員有足夠的時間休息[6]。同時醫院要給予急診科護士工作上的支持,多鼓勵、激勵,在實際生活中要多問候、關心,還可以利用放假時間組織活動緩解護士工作壓力,提高護士人員工作激情,確保其身心健康,提高工作質量[7]。
3.3加強心理輔導
醫院陳佩、王偉、馬杰等醫院人員[8][9][10]應加強急診科護士心理輔導工作,提高其應變能力,如護士人員生活壓力與工作壓力無法獲得緩解,很容易出現心理疾病[11][12]。歡快的心情是工作的動力,相關管理人員應給予護士更多的關愛,消除其工作壓力以及各種不利原因,給護理人員建立溝通橋梁,舒緩內心壓力,提高身體免疫功能[13][14]。教導護士學會自我調節、放松,保持最好狀態投入工作中,降低職業暴露因素,嚴格進行護理操作工作,轉換砸工作條件[15][16]。尤其要注重新護士培訓工作,降低職業暴露風險[17][18]。
3.4提高職業暴露培訓工作
①提高急診科職業暴露防護工作,成立相關管理部門,制定預防職業暴露性制度、估量風險、預防程序等等[19]。并結合急診科實際情況將相應制度落實到現實中,職業暴露防護工作醫院要給予重視,重視護士教育工作,并改善工作環境,配置合理預防設備,合理安排工作[20]。降低患者非必要放射性治療措施,避免護士因工作忙碌出現錯誤,以及引發不必要的損傷,降低職業危害因素[21]。②提高護士教育培訓工作,工作人員為患者進行治療期間,護士職業暴露因素時常伴隨在身邊,因此提高職業暴露培訓工作非常有必要,首先要明確培訓內容,如:國外護士防感染手冊、急診室基本防護知識、職業暴露防護制度等一整套防護理論知識,還可以邀請國內外知名醫療人員進行防護解說,開辦講座,同時可以派遣部分護士人員對外考察、學習,學習規范性護士操作手法,并為培訓新人奠定基礎,詳見圖1[22]。
出現事故后觀察實際情況糾正錯誤因素,降低危害
制定防范措施提出改善措施分析因素填寫相關報告
圖1危害因素培訓流程
4結束語
目前,急診科護士職業暴露因素越來越多,逐漸受到社會關注[24]。醫院相關管理人員也采取相應措施實施應對,但仍然存在較多問題,例如:利器因素、物理因素、疾病感染因素、化學因素、心理因素、生物感染、液體感染的因素[25]。護士職業暴露性因素以及各種損傷,都需要醫院與護士人員相互配合,重點加強護士自我防護意識培訓工作,加強護士人員心理素質,規范護士操作步驟,完善工作環境,將職業暴露風險因素減到最低。
參考文獻
[1]劉冬華等.外科護士對急性疼痛服務組織工作滿意度的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3(12).
[2]楊振華.手術室護士在工作中發生銳器傷的原因及對策[J].工企醫刊.2011(04).
[3]李秀芝等.加強感染科實習學生職業防護教育及職業暴露后的處理[A].全國醫院感染護理新進展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
[4]龐月芳等.急診科護士的職業防護[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09).
[5]付芳等.急診科護士面臨的危害因素及防護措施[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30).
[6]姚娟.ICU護士職業危害因素及防護進展[J].現代醫藥衛生.2012(01).
[7]朱琴芬等.急診科護士職業防護新進展[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7).
[8]陳佩等.急診科護士標準預防措施執行現狀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15).
[9]王煒等.急診科護士職業防護現狀調查[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26).
[10]馬潔等.護士職業暴露因素的危害及防護[J].中國實用醫藥.2011(10).
[11]馬春會.醫務人員職業暴露與防護[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10(01).
[12]王月麗.加強職業暴露防護,減少針刺傷[J].中國實用醫藥.2010(06).
[13]周衛等.護理職業風險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0(09).
[14]陳小等.2004~2008年醫院護士職業暴露分析與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05).
[15]席曉鳳等.護理人員職業暴露與防護[J].中國醫療前沿.2010(03).
[16]朱琴芬等.急診科護士職業防護新進展[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7).
[17]徐麗.急診科護士的職業暴露及防護措施[J].中國實用醫藥.2010(26).
[18]梁柳珍.急診科護士職業暴露及防護對策[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30).
[19]黃紹容等.急診護士潛在的職業暴露及防護[J].海南醫學.2010(03).
[20]李文蓮.手術室護理人員職業暴露現狀調查與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1(08).
[21]王亞娟.急診科護士的職業危害及防范[J].中國實用醫藥.2010(36).
[22]裴義.臨床護士針刺傷研究現狀與防護對策[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13).
[23]梁柳珍.急診科護士職業暴露及防護對策[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30).
篇10
關鍵詞:消毒供應中心;職業暴露;職業防護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2—4208(2013)05—0058—02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現代醫療技術給醫療領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醫護人員健康帶來了一定的危害。消毒供應中心是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科室,護士每天對醫院各種重復使用的醫療器材進行回收、清洗、消毒和滅菌,由于職業關系而暴露在各種危險因素之中,因此正確識別消毒供應中心護士職業暴露因素,采取積極、科學的防護措施,可有效規避危害因素,保障自身職業安全。
1 職業暴露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指各種血源性及消化道傳播疾病的感染性病原體。消毒供應中心護士回收的醫療器材大多被患者的血跡、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直接污染,帶有大量致病菌。護士在回收、分類、清洗等操作過程中,病原體可通過受損皮膚、粘膜進入人體或因高壓水槍清洗管道時產生微生物氣溶膠引起呼吸道感染。
1.2 化學因素化學性因素指強酸、強堿以及化學消毒劑存在的毒性、刺激性、腐蝕性污染等。消毒供應中心對污染的醫療器械、物品進行消毒、滅菌處理使用的化學消毒劑,如過氧乙酸、含氯消毒劑、環氧乙烷、甲醛、戊二醛等,這些消毒劑對皮膚、粘膜、呼吸道、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均有一定程度的損害。如戊二醛對皮膚、粘膜、眼睛有刺激性;甲醛有致癌作用;環氧乙烷氣體在空氣中含量超標,可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引起頭昏、頭痛、惡心,若皮膚接觸可引起皮炎和水泡,還可能致癌、致突變、生殖毒性等。
1.3 物理因素
1.3.1 高溫傷害壓力蒸汽滅菌器、干熱滅菌器、干燥柜和全自動清洗機在工作時都對外界環境產生高熱。工作人員高溫操作時易發生中暑,在開啟設備艙門卸載物品時,易發生燙傷。
1.3.2 噪聲危害噪聲主要來源于預真空蒸汽滅菌器、超聲震蕩機、純水機、排風扇、干燥柜等,這些設備均可產生不同程度的噪聲。據有關勞動保護部門檢測,預真空壓力蒸汽滅菌器在抽真空時噪聲強度在90-98 dB之間,超過了對工業區噪聲標準55~60 dB,長期反復暴露于噪聲環境中,易引起疲勞、煩躁、失眠、頭暈、聽力下降等不良反應。
1.3.3 銳器傷消毒供應中心護士在工作時容易被針刺傷;對器械、穿刺針進行清洗、精洗時受傷的機會較多;在檢查刺針是否帶鉤、彎折、是否暢通時以及測試剪刀的銳利度時,如操作不當,就可能被針頭、刀片等銳器刺傷造成感染。
1.3.4 其他危害制作手套時上粉、翻手套、配對、包裝;整理、折疊各種布類輔料時,大量的粉塵和布類纖維在空氣中彌散,對呼吸道和眼睛都有不利的影響。紫外線對人的眼睛、皮膚均有強烈刺激,照射時產生的臭氧也對人體不利。
1.4 心理、生理因素心理危害多來自職業壓力,由于消毒供應中心服務于臨床,無法直接創收,長期以來待遇不如臨床科室;而且工作繁瑣、復雜、勞動強度大,職業危害因素較多,自身價值得不到認同,易導致心態失衡。消毒供應中心護士工作中長期處于站立狀態,彎腰動作多,勞動強度大,易導致頸椎病、下肢靜脈曲張、腰背痛等問題。
2 職業防護措施
2.1 健全職業防護規章制度,制定暴露后處置程序(1)根據《醫院消毒技術規范》、《醫院感染管理規范》、《傳染病防治法》、《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防護導則》等相關法律、規范和標準,建立健全相關的職業防護規章制度,制定崗位操作流程、職業暴露后處置流程和體檢制度,將職業防護、健康管理納入日常管理。(2)消毒供應中心護士每年進行一次健康體檢,乙肝表面抗原陰性者注射乙肝疫苗進行預防。如果被污染銳器損傷,應立即擠壓受傷部位,擠出血液,同時用肥皂及流動水沖洗傷口,然后用碘酊、乙醇消毒,填報職業暴露個案登記表,并進行血源性傳播疾病的檢查和隨訪。
2.2 增強職業防護意識,改變不安全行為
(1)消毒供應中心護士防護知識的缺乏可能是影響護士防護意識淡薄的一個重要因素。護士學校均未開設職業防護教育的課程,工作崗位上強化基礎護理各項操作,而忽視、淡化了對職業防護的教育。(2)消毒供應中心護士多數相比臨床護士年齡較大,工作年限長,自我保護的意識薄弱,社會也沒有對她們的職業防護給予足夠的重視。有文獻報道,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職業防護知識認知水平低,在回收清洗工作中穿戴整套防護用品的人較少,發生銳器損傷后做血液檢查率僅7.14%,向上級匯報率為2.68%,說明工作人員對危險因素認識不足,對職業危害的防護意識淡漠。(3)組織學習衛生部對醫院消毒供應中心并實施的三個強制性的衛生行業標準,嚴格按標準穿戴,強調標準預防,執行手衛生制度。重點加強檢查去污區護士的防護穿戴:圓頂帽、口罩、護目鏡或面罩、防水隔離衣、膠鞋等。
2.3 職業暴露因素防護(1)規范、正確地保存、使用化學消毒劑:嚴格掌握消毒劑的有效濃度、消毒時間及使用方法,配置時做好自身防護。使用房間盡可能寬敞,各區內安裝通風換氣系統、空氣凈化裝置等,保持空氣清新,減少對人體的傷害。(2)對環氧乙烷的防護:環氧乙烷消毒柜應安裝在供應中心的最高點,排氣管道安裝在室外并高于建筑物;環氧乙烷消毒劑設專人負責管理;定期對環氧乙烷工作環境進行空氣濃度的監測,使用環氧乙烷滅菌器時,工作間要打開排氣扇,保持良好的通風;卸載時盡量減少直接接觸環氧乙烷的機會,減少整理、翻動滅菌物品的次數;取放滅菌物品時戴口罩、眼罩、手套。(3)預防燙傷:開啟設備艙門時,人應站在門后,避免燙傷。夏季不要手臂,卸載物品時,戴棉紗手套,以避免皮膚直接接觸高溫物品,減少燙傷機會。(4)預防銳器傷:接觸銳器時要戴手套,明確為感染性疾病時戴雙層手套,清洗時動作輕柔,防止針頭、刀片等銳利器械劃傷皮膚。執行安全技術,禁止將使用后的一次性針頭重新回套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后的銳器;禁止手持銳器物指向他人;禁止用手分離使用后的針頭、針筒;將銳器盒放在方便使用的地方。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職業生涯評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