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經典詩歌范文

時間:2023-04-07 13:23: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紅色經典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紅色經典詩歌

篇1

為豐富轄區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傳遞健康向上的體育精神,使老年人也能享受到體育帶來的健康和快樂,同時在社區營造全面健身的和諧氛圍。5月25日上午,廣場北路社區在工療小區舉辦“活力韋曲 全面健身 你我同行”老年趣味運動會。 此次活動吸引40余名居民參與。

工療小區住戶以老年人居多,退休黨員干部居多。根據小區居民特點策劃此次活動。此次趣味運動會將紅色文化與體育文化融為一體,充分彰顯紅色元素,以生動形象的競賽內容,強身健體的同時,喚起社區老人對那段崢嶸歲月的回憶,深切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傳承精神,傳遞紅色能量。

運動會正式開始前,全體成員進行賽前趣味熱身。增進彼此之間的認識和溝通,號召大家在運動項目中勇往直前。誦讀紅色經典,賽前熱身過后,動員全部參賽選手誦讀紅色經典詩歌,敘述紅色故事,穿越時空,回憶戰火紛飛的艱苦年代。

此次活動模擬革命勇士抗戰路上的重大歷史戰役和艱難先祖,通過趣味互動的形式將體育運動和紅色故事進行巧妙地融合,排除地雷區、南泥灣搶收、過草地、扁擔送軍糧、飛奪瀘定橋等五個項目,讓社區老年人在有趣歡樂的氛圍中展現濃烈的愛國情懷。

篇2

活動宗旨:積極響應黨和國家關于舉行“2005年紅色旅游年”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帶動革命老區經濟協調發展的號召,打造紅色旅游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愛國情感。

一、主辦單位:南昌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南昌市旅游局、江西省人文書畫院。

二、征稿內容:①藝術類:書法、美術、攝影、篆刻、硬筆書法;②文學類:詩詞、楹聯、詩歌、格言、游記、散文、故事及其它體裁的愛國主義作文。

三、創作背景:全國各地的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教育意義的歷史文化旅游勝地與旅游景區有關的歷史人物、山水等。(注:紅色旅游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既可以是當地的,也可以是全國各地的)

四、獎項設置:聘請中國書協、中國美協、中國作協、中國影協、中華詩詞、中國楹聯學會的著名專家組成評審團,評出金獎3名,獎金各1000元;銀獎10名,獎金各500元;銅獎50名,獎金各200元;優秀獎若干名,頒發獲獎證書。

五、征稿要求:書法:6尺渲內,可書寫內容向上的古今詩聯文句或自撰詩文;美術:以國畫為主,兼收各畫種(人物山水梅蘭竹鳥草蟲均可),4尺左右;攝影:7寸清晰彩照(包括全國各地旅游景點拍攝的照片),照片背面注明拍攝景點的地名;篆刻:2~4方,一方附邊款;硬筆:16開;詩詞:1~5首。楹聯:1~5比;詩歌:20行、3首內;其它體裁的文字作品限2000字內(歡迎打印稿)。每件作品背面寫清作者姓名、性別、年齡、電話、地址、附200字內簡歷和2寸彩照2張(草、篆書附釋文)。每位參賽者須寄交評審費30元(海外30美元)。

六、征稿對象:全國各地及海外書畫詩聯攝影專家、愛好者;全國各省市縣的老干部局(處)、老年大學、老年書畫詩聯研究會、學會的老年朋友;全國各大中專院校、特別是各旅游院校的學生、各中小學校的學生。注:藝術類落選作品應作者要求退稿(文學類不退);入選、獲獎作品的使用權、所有權歸主辦方,不退稿。

七、參賽待遇:①獲獎、入選作品編輯大型畫冊,由國家版社正式出版,海內外公開發行;獲獎、入選作者均有資格享受內部特優價訂購珍藏②在報刊上公布獲獎、入選作者名單;③在江西省人文書畫院網站上向國內外展示獲獎作品并拍賣信息;④聘請部份獲獎作者為“市場潤格書畫師”,其作品在滕王閣字畫銷售長廊展示拍賣,其收入與作者“稅后平分”。⑤ 推薦獲獎作品在南昌市文聯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文學與人生》雜志上發表;作者聘于該社創作員;⑥通知獲獎作者參加2006年3月的展出暨頒獎儀式、筆會、游覽南昌、井岡山等紅色旅游景區。

八、征稿日期:自見報之日起至2006年1月18日。網址:

篇3

關鍵詞:信息技術 國學經典誦讀 教學研究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146

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浩如煙海。國學經典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它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傳頌著,見證了民族靈魂的薪火相傳,滋潤著華夏兒女的心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國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可見,讓廣大學生從小接受中華經典美文熏陶,不僅可以使學生從中感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是對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種提升。

在教學實踐中(以小學低學段為例),我

嘗試通過多媒體運用到國學誦讀中,進一步促進和提升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閱讀觀察能力、創造性思維以及文化素養。

一、借用歌曲,古詩新唱的方法積累語言

根據課本教學內容和意境,利用多媒體播放適當的音樂,能為課堂注入無限的藝術魅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此外,給古詩詞配上節奏,即興來一段說唱,或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深情吟唱,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經典文化的同時受到音樂的感染。

如《靜夜思》教學中,當學生聽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纏綿的歌聲時,學生會真切地體會到遠方游子對故鄉的深切思念的場景。又如,在學習杜甫的《絕句》時,隨著輕快的節奏和悠揚的歌聲,學生可以從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中情真意切地感受到詩人面對一派生機的春景時心情特別舒暢……借用歌曲,讓學生隨著音樂節奏產生心靈的共鳴,引發審美愉悅,可使枯燥的學習變得生動活潑起來。由此可見,古詩新唱的方法無疑給詩文的背誦帶來了一縷新的春風。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喜歡的流行歌曲特點,把古詩詞的學習延伸到課外,讓學生把詩詞配上自己喜歡的旋律,定期以歌唱比賽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詩文積累。

二、巧借多媒體圖畫,提升學生閱讀觀察的能力

古人有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畫是有形詩,詩是無形畫,自古詩畫同源。由于圖畫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的特點,因此將古詩詞語形體化,這樣直觀、形象、色彩鮮明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能夠清晰理解詩意,深刻領悟意境。

古詩所選配的插圖,每一幅都是詩情濃郁,氣質浪漫,真可謂“詩情畫意,相得益彰”。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把這些插圖展示出來,以此增添教學過程的生動性,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如在教學杜牧的《山行》時,教師可先出示幻燈片讓學生觀察所配插圖:整個畫面以紅色為主調,展現山路、人家、白云和蒼勁的樹,停車觀賞楓林的詩人。學生在欣賞完這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之后,反復朗讀、體味,就會理解詩人所要表現的“霜葉紅于二月花”的主題。

三、通過多媒體感悟意境,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通過多媒體的演奏情境,激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從而進入詩歌中所描述的場景,表達詩歌的境界。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古詩《村居》中就有這樣的詩句:“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如此生機盎然的景象,單就字面的感知理解是不夠的。教師可讓學生通過配樂朗讀、聽錄音、看圖畫等方法,結合自己的生活,展開聯想,想象詩中各種景物所描繪出的畫面:早春二月的村莊周圍,綠草如茵,黃鶯飛舞,微風的吹拂下,河堤兩岸的楊柳輕輕搖擺。放學歸來的孩子們在這美麗的春色中快樂地放起風箏。形態各異的風箏在空中翩翩起舞……就這樣,在悠揚的音樂中,教師通過多媒體創設意境,喚起學生的情感,把學生帶入情境,反復吟詠。相信,學生早已被詩中的美景所陶醉,再次拉近了與詩人的情感距離,并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提升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四、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國學經典蘊含著強大的道德能量。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許多經典的詩文立意深刻,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文化底蘊和優雅情懷將得到不斷提升。《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用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充實學生,就是給學生開啟了一扇與歷史名人對話的大門,與圣賢為師為友,幫助他們更好地塑造人格。

誦讀經典古詩文,可以幫助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準則和方法,使人性格溫和,舉止文雅,修養得以提高。如在教學《三字經》中“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時,我會結合講解內容插入“孔融讓梨,黃香溫席”的動畫視頻。學生在欣賞視頻的同時會靜靜思考、慢慢體會這些故事所告訴他們的從小就應該知道孝敬父母這個做人的準則。此外,我還會適時地播放一些關于傳統文化的視頻,如二十四孝的視頻、感動中國人物的視頻,還會播放孝親歌曲的視頻,如《感恩的心》《燭光里的媽媽》等。

學生在這些國學經典的浸染下,會潛移默化地用圣人的言行舉止來規范自己,心地向善,進一步提高修養,真正做到“讀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

總之,在多媒體這雙斑斕的翅膀下,“誦讀國學經典”猶如一道亮麗的風景,它用自己的獨特魅力喚起了學生創造的靈性,奏響了學生心中詩文的琴弦,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底蘊。語文課堂也從此更加充滿靈動和生機。

參考文獻:

[1]熊春錦.國學道德經典導讀[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2]彭雪卿.經典詩文誦讀策略研究與實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7.

[3]郁忠華.創新理念,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經典誦讀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1.

篇4

青春有約,書香滿軍營

青藏高原的初秋,雪花飛舞。筆者來到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盡管穿著大衣,還是被凍得發抖。一踏進唐古拉兵站,筆者頓時感到一股暖流撲面而來,濃郁的書香飄蕩在整個兵站。閱覽室里,戰士們徜徉在知識的海洋;炊事班宿舍,幾名戰士捧著書獨自陶醉其中;隨手打開戰士的床頭柜,里面都擺放著一兩本書。

兵站站長盧建龍告訴筆者,他們根據官兵實際,將品讀經典名著融入官兵的學習生活,做到每周有讀書日、每月有讀書筆記、每季度有讀書體會交流。

兵站部常年在青藏線上流動執勤。前不久,該部領導在對官兵讀書情況調研時發現,隨著社會發展步入信息時代,官兵們的讀書理念發生深刻變化,傳統閱讀方式“市場蕭條”,樹立新的學習觀念、弘揚傳統讀書模式已成為系統獲取知識的迫切需要。為此,兵站部決定在所屬部隊開展雪線讀書季活動,引導官兵閱讀經典理論、紅色經典、軍事管理以及優秀傳統文化等書籍,促進官兵成長成才。兵站部政委王應德說,這次雪線讀書季活動,他們為官兵推薦了《紅巖》《紅旗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30部經典著作,讓官兵通過研讀歷史經典,看成敗、鑒是非、知興替;研讀文學經典,冶情操、豐底蘊;研讀哲學經典,明規律、變思維,增強哲學思考和思辨能力;研讀倫理經典,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培養健全道德品格。

為確保雪線讀書季活動常態落實,他們還開展讀書征文、讀書演講等活動。部隊執勤期間,選取部分經典書籍作為“流動書箱”配備到每個營,確保讀書不斷茬兒。

好書做伴,照亮成才路

保管員黃剛橋入伍時只有初中文化,談到理論學習就頭痛,輪到上臺發言則臉紅。如今的他,可是青藏線部隊小有名氣的“戰士作家”、“基層理論骨干”。

談起“丑小鴨”緣何變“天鵝”的經歷,黃剛橋一笑:那是因為我認準了“多讀書、早成才”這個理兒。

在黃剛橋所在的部隊,有一個特殊的“常設機構”——讀書活動指導小組。其任務是為官兵量身訂制不同的讀書計劃,并每月檢查讀書內容和效果。

以黃剛橋為例,讀書活動指導小組為他制訂了學習計劃,引導他參加讀書活動。憑著對文學的熱愛,他創作的詩歌、散文等作品見諸刊末報角,出版了散文集《心路拉薩》《走在雪域陽光里》。

據兵站部部長張穎宇介紹,自愿讀書、自覺讀書在青藏線部隊形成了濃厚氛圍,從黨委領導到機關及基層干部,從班長骨干到每名士兵,買書、讀書、薦書已成時尚。

兵站部司令部原自動化站站長柳保健,二十幾年如一日地博覽群書,刻苦鉆研,主持研發的“青藏兵站部后勤指揮管理及公路運輸管理網絡系統”和“多媒體軍務裝備綜合信息管理決策支持系統”,分別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某團工程師李萬新,堅持不懈地閱讀理論書籍、鉆研業務知識,編寫出版3部專著,全部被列為全軍統編教材和專業訓練教案,有12項技術革新在全團范圍推廣應用。

一則則讀書成才的故事給人以力量,一個個鮮活的數字反映兵站部開展讀書活動的累累碩果。3年來,先后有12人被表彰為全軍優秀指揮軍官和參謀人才,8人被表彰為全軍學習成才先進個人和愛軍精武標兵,80多人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160多名戰士考取軍隊院校。

使命鏗鏘,合力育英才

8月2日下午,青藏兵站部“雪線講壇”如期開講。從去年開始,“雪線講壇”這個被高原官兵譽為“有學術的思想、有思想的學術”的教學形式,逐漸風靡青藏線部隊。一年多來,20多名機關干部、軍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以及部隊建設先進典型登上講臺,圍繞聚焦強軍目標提升核心保障能力、加強黨委機關自身建設、打造雪線系列文化品牌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報告,讓官兵充分領略到文化的張力、思想的魅力。

篇5

回到家,在衣柜的角落里,找到了那件衣服,一樣,居然也穿得。現在都六年級了,在離別時穿剛聚在一起時的,心中總會有一絲留念。那只紅色米老鼠的記憶也勾入了我的腦中。

還記得那次為了體操表演和評比第一次穿上了這件衣服,那時看著其他班一成不變的老校服,個個顯得神氣十足,平時練得比豆腐渣還爛得體操,似乎也是在這只米老鼠的幫助下居然得了第一名,也就是這次,那只紅色米老鼠第一次“出名”了。想到這里,一個叫“蘇華容”的人也莫名奇妙的出現在腦中,這是怎么來著?哦,當時就只有她一個人做錯了動作,那時周老師批評她的表情我現在還記得很清楚,周老師心里又為得第一感到高興,眼前這個“冤大頭”又讓她頭疼,她那似笑非笑,“似怒非怒”的樣子可算得上“經典”了。蘇華容也是一個公認丑女,早就轉學了,現在要不是我記憶力不錯,她恐怕早就被遺忘了。

還記得蔣包子那次由于耳朵“不中用”,沒穿這件衣服被關進廁所里。原來的我是個“乖娃娃”,總認為老師的話始終正確,現在也許是爸爸所說的“逆反心理”吧,現在看來,老師這么做,也真有點“死要面子活受罪”,也就為了應付檢查,讓人和臭味泡在一起,這是不是有些“可惡”啊?

但愿這句話不被那老師看到。

篇6

【關鍵詞】顏色詞 許淵沖唐詩英譯 翻譯方法

一、概述

唐詩中顏色詞的表達數不勝數,這些顏色詞通過色彩的點綴為詩句增光添彩,讓唐詩的景在讀者的腦海里更加生動,讓作者的情通過色彩和詩句整體氛圍的結合抵達讀者的內心深處、從而產生更為強大的情感共鳴。

唐詩是中華文化的精粹,唐詩的英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許淵沖先生作為這方面的大家,他的唐詩英譯著作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一個顏色詞在古漢語中可以表達不同的色調,同一個顏色詞在不同的詩句中也有不同的譯法,筆者在分析許淵沖先生唐詩英譯作品的基礎上,對于唐詩中顏色詞的基本翻譯方法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二、許淵沖在唐詩顏色詞英譯中的幾種基本方式

筆者主要參考了許淵沖先生的《古代詩歌1000首經典英譯》,認為唐詩中顏色詞的英譯可以大致總結為以下幾種翻譯方式。

1.把顏色詞直譯。大多數情況下,譯者選擇把顏色詞直譯出來。如,許淵沖先生翻譯李白的《行路難》中,“金樽清酒斗十千”,譯為 “Pure wine in golden cup costs ten thousand coins, good!” 把“金樽”直譯為 “golden cup”。又如,許譯的《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譯為 “At sunrise riverside flowers more red than fire, in spring green river waves grow as blue as sapphire.” 譯者直接翻譯出了“紅”、“綠”、“藍”。“藍”的翻譯是as blue as sapphire,作者用 “sapphire” 來修飾 “blue”,表現“藍”的程度。

2. 把顏色詞省譯。在有的詩句翻譯中,為了達到譯文的整體效果、保證原詩句的主要意思完整,譯者需要在詞數、押韻等方面做調整,此時如果顏色詞為詩句中的次重要信息,或者譯者更希望強調詩句中別的信息,顏色詞在翻譯中可能就會被省略。

如,在許譯杜牧的《秋夕》中,“銀燭秋光冷畫屏”譯為 “Autumn has chilled the painted screen in candlelight.” “銀燭”的“銀”(silver)在譯文中被省略了,因為該詩句主要是表現畫面的幽冷凄涼,譯者已經用了 “has chilled” 來表達環境中凄涼的氣氛,而“銀”修飾“燭”,在表現環境氛圍方面屬于次要信息,如果在 “candlelight” 前再加上 “silver” 反倒顯得累贅,所以 “silver” 可省譯,只要整句譯文達到表現凄涼蕭索之境的效果即可。

許譯《新安吏》中“白水暮東流,青山尤哭聲”,“青山尤哭聲”譯為 “their wails echo from hill to hill.” 省去了“青山”中“青”的意思,直接譯為 “hill”。因為詩句主要是為了表達征丁與親人離別的傷感和痛苦,連青山也為他們悲慟,詩句的信息重點在于“傷感悲慟”之情,“青”(green)屬于次要信息,所以選擇了省譯。

3.在譯文中增譯顏色詞。中英文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所以在中譯英的過程中,有時也需要通過增譯對唐詩中的一些表達進行補充說明,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所以,對于一些沒有顏色詞的古詩句,譯者在譯文中會酌情增加色詞,不僅有助于達到翻譯效果,也為譯文增彩。

如,許譯《望廬山瀑布》,“疑是銀河落九天”譯為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the blue sky”,“九天”譯為了 “the blue sky”,譯文中增譯了 “blue”,來幫助解釋“九天”(古人認為天有九重,九天是最高層,這里“九天”為:極高的天空)。

4.意譯唐詩中帶有顏色詞的詞語。在唐詩中,有很多詞語甚至是意象都含有顏色詞,如“粉黛”、“紅綃”、“白發”等,在翻譯這些詞時,不僅要考慮到它們的字面意思,更要考慮其在詩句中主要傳達的內涵,此時,對大多數顏色詞的處理方法是意譯,并且在不同的詩句中對顏色詞的翻譯也有取舍,主要是根據該詞語的意思及其在詩句中的功能而定。

“銀河”來自于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是一個古詩中常見的意象。許譯“疑是銀河落九天”為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the blue sky”,“銀河”譯為 “the Silver River”,采取了直譯的方式;在劉禹錫《浪淘沙》中,“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也有“銀河”一詞,許淵沖先生譯為 “Now it goes up straight to the Starry River Way; To meet the Cowherd and Weaving Maid far away.” “銀河”譯的是 “the Starry River”,更強調“銀河”所呈現出的現象。

在白居易《長恨歌》的翻譯中,“六宮粉黛無顏色”,許淵沖先生采用意譯的手法,譯為 “That she outsh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 此處作者表達得主要思想是“楊貴妃的美超過了宮里其他的人”,“六宮粉黛”代指唐宮里的其他嬪妃,所以譯者沒有局限于詩句的字面意,而采取意譯的方式表達詩句內涵。

同樣是《長恨歌》中,“上窮碧落下黃泉”,“碧落”:天上,此處指天宮,“黃泉”:地下流動的一種傳說中的河,此處指陰間。許淵沖先生譯為 “Up to the azure vault and down to the deepest place.” 通過意譯的手法展現“碧落”(the azure vault)和“黃泉”(the deepest place)兩個中國特有文化詞的內涵,沒有選擇直譯出“碧”和“黃”的方式。

在《賣炭翁》中,“半匹紅綃一丈綾”,許淵沖先生譯為 “Ten feet of silk and twenty feet of gauze deep red.”,“紅綃”即為 “gauze deep red”,用 “gauze” (a thin transparent fabric of silk, linen or cotton) 表達“綃”,用后置定語 “deep red” 表現“紅”以及“紅”的程度;在《琵琶行》“一曲紅綃不知數”中也有“紅綃”一詞,許譯為 “One tuned played, countless silk rolls were given with glee.”,此處,“紅綃”譯作 “silk rolls”,省去了“紅”的意思。通過這兩處“紅綃”的翻譯,可以看出許淵沖先生在用詞時的取舍。

古漢語中,“朱”有“大紅色”的意思,它也出現在了不少詞之中。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許淵沖先生譯為 “The mansions burst with wine and meat; The poor die frozen on the street.” ,因為古代王公大臣家的門都漆成紅色,詩句中的“朱門”是代指富貴人家,譯者采用了意譯,把“朱門”譯作了 “the mansions”(mansion: a large, impressive house),表_很貼切。又如,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許譯為 “Beside the Bridge of Birds rank grasses overgrow;” 因為“朱雀橋”是一座橋的名字,所以譯者譯為 “the Bridge of Birds”,表現“朱雀橋”作為橋的屬性,沒有囊括“朱”作為顏色詞的意思。

三、同一顏色詞的不同譯法

在古漢語中,一個顏色詞或許能表現幾種不同的顏色;同時,同一個顏色詞在不同的詩句中、在不同的語境下也能傳達不同的含義。在此,筆者舉出了“青”和“白”兩個古詩中較常見的字來進行分析。

1.青。“青”在古詩中常常出現,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里列舉了“青”可以表示的幾種顏色:藍色深綠色;黑色。所以“青”在不同的詩句中有不同的譯法。

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云青青兮欲雨”,許淵沖先生譯為 “From dark, dark cloud comes the rain;”,因為“云青青兮欲雨”表現的是“烏云密布,像是馬上要下雨”的景象,所以,“青”的意思是“黑色”,譯為 “dark”。“且放白鹿青崖間”,許譯為 “I’ll tend a white deer among; The grassy slopes of the green hill” ,“崖”在此指的是山,“青”即為綠色,譯為 “green”。“身登青云梯”譯為 “And scale the mountain ladder to the blue cloud”,因為“身登青云梯”意為“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青云”在此指的是“高空”,天空是藍色,所以此處“青云”譯為 “blue cloud”。

2.白。李白《秋浦歌》中“白發三千丈”,許淵沖先生譯為 “Long, long is my whitening hair;” 這里的“白發”就是“白色的頭發”,譯者用了 “whitening”,表現出頭發仍在不斷變白的情況。

李白《贈孟浩然》“白首臥松云”,許譯為 “White-haired, you lie beneath the pine and cloud.” “白首”用來表現年老的狀態,與前一句“紅顏棄軒冕”中的“紅顏”相對應,譯者將之譯為 “white-haired”,表現出頭發全白的靜止狀態。

白居易《長恨歌》中,“梨園弟子白發新”,許譯為 “Actors, although still young, began to have hair grey.” 詩句的意思是:歌伶們長出了白發,都開始老去。因為白發是剛長出,所以頭發有黑有白,呈現出灰色的花白頭發的樣子,所以譯者在這里選擇用 “grey” 來表達。

杜甫《春望》中,“白頭搔更短”,許淵沖先生翻譯為 “I cannot bear to scratch my grizzling hair;” “白頭”是愁思所致,指杜甫人到中年頭發逐漸變白,譯者將之理解為“灰白,花白頭發”,譯作 “grizzling” (grizzle: a mixture of dark and white hairs)。

四、結語

顏色詞在唐詩中比比皆是,它們不僅能夠表現景象,也能襯托人物內心,表達作者情感,是古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正是有了這些顏色詞,才使得詩句所傳達的形象更為生動,讓讀者有了對詩句和作者的內心世界有了更加感性的認識。所以,研究唐詩中顏色詞的英譯對于傳播中國文化和跨文化交流很有意義,許淵沖先生的唐詩英譯著實堪稱經典,在傳播中國古典文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值得我們去研究學習。許譯唐詩中顏色詞的基本翻譯方法的總結也能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唐詩、了解古人在顏色詞運用上的選擇,也有助于研究英漢顏色詞表達的差異。

參考文獻:

[1]俞曉群.《許淵沖經典英譯古代詩歌1000首》唐詩(上)[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

[2]俞曉群.《許淵沖經典英譯古代詩歌1000首》唐詩(下)[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

篇7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朗讀成為時尚

一直以來,趙老師都在不斷嘗試把課外閱讀與課內指導聯系起來。努力讓閱讀成為每個孩子的習慣,讓朗讀成為伴隨著孩子成長的新時尚,讓夢想起航。

一、成立班級流動圖書角,營造濃濃讀書氛圍。每月初讓每個同學拿兩本或以上自己最喜歡的書到班級圖書角,此外,結合“晨讀晚誦?小學生美文誦讀”專項活動,趙老師與孩子們一起購買本年級推薦書目,放在圖書角,由圖書管理員登記好,從而組成班集體的流動圖書館。班中漂亮精致的書柜里擺放的全是孩子們最愛看的書籍。每天中午上學后,同學們就到班集體的流動圖書角借書看。趙老師中午上班后也到課室與孩子們一起師生共讀。南方分級閱讀、四大名著、神話、漫畫……應有盡有,書籍還時時更新。小小圖書角成了孩子們閱讀的小天地。閱讀在趙老師的班級里是時尚,朗朗的讀書聲經常在孩子們的耳邊回蕩。晨讀晚誦活動中,我班積極參與中,撰寫不少讀后感,其中梁錚禎獲校“晨讀晚誦?小學生美文誦讀”一等獎,賀宇凡獲片“晨讀晚誦?小學生美文誦讀”活動,一等獎。并推薦參加區比賽。

二、每天誦讀美文二十分鐘。朗讀是一項口頭語言的藝術,需要創造性,如果說寫文章是一種創造,朗讀則是一種再創造。趙老師深知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感能力的重要手段,正確的語感有助于小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引起學習興趣。而提高語感最好的方法就是誦讀。所以她任教的班級,不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都要求每天感情誦讀二十分鐘。誦讀的內容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既有厚重典雅的古詩詞,也有靈氣的現代詩;既有韻味的雜文,也有抒情的散文……這些內容有些是全班統一推薦的,有些是讓家長給自己的孩子挑選的,有些是讓孩子自己挑的。對于一些經典的美文,趙老師還帶著同學們一起背下來。對于這每天的誦讀,趙老師每個學期初都會設計好讀書表,每月一張,讓家長每天簽名及評等級。這樣時間長了,同學們都習慣了開口讀書,都愛上了感情誦讀。

趙老師還鼓勵學生爭當小主持、小演員,在學校每周一的國旗下講話,孩子們就根據學校安排的主題去設計主持稿和節目類型,既有詩歌朗誦、相聲、小品表演,也有樂器獨奏、唱歌、舞蹈……成為了孩子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

三、每月進行班級閱讀大會。根據學生的討論和編排,閱讀大會的形式多樣,有時是美文朗誦會、故事會,有時是課本劇表演、知識問答競賽,有時是讀書心得交流和讀后感分享等。學生喜歡看的書目多種多樣,所以課外閱讀課很有氣氛,交流起來非常熱烈。因為大家都想把自己本月的心得和感受和大家分享,聊起來就很投機,分享自己的快樂。趙老師還會緊緊結合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指導。結合單元教學,推薦學生讀有關的書目。并讓學生做讀書筆記,背誦、積累好詞句。學生的閱讀也從課內跳到課外,增大了閱讀面和閱讀量。學生的詞匯量自然在不知不覺中增大了,學生的閱讀與寫作水平肯定會提高。學生在活動中會不知不覺愛上閱讀,大大增強對閱讀的興趣。

趙老師還設計了每月閱讀記錄表,記錄孩子每天誦讀的收獲和體會,讓學生把自己看的課外書書名及頁碼登記下來,寫寫自己的收獲,并把自己喜歡的美文片段朗讀給家長聽,讓家長每周簽名確認。老師每周檢查,表揚閱讀豐富的孩子,增強學生的閱讀成功感。

課外閱讀長智慧,誦讀之花常開放

因為有了書的熏染,孩子們擁有了自信與快樂,擁有了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愛讀書的孩子取得了不少優異的成績。每逢閱讀課,同學們都讀書和看報。《嶺南少年報》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于是,趙老師鼓勵大家爭當《嶺南少年報》和南方分級閱讀小伙伴網小記者。其中,曹譯心、梁錚禎兩位小同學已經成為小記者,并發表了不少文章。其中梁錚禎在2012學年的“詩潤南國”兒童詩歌創作比賽榮獲一等獎,在2013年在南國書香節上,曹譯心同學當上了南方報業的精英小記者和童聞聯播的播音主持。身穿紅色小記者服的她,身影穿梭在場館的各個角落,采訪名家大師、參與童聞播報、現場撰稿寫稿、錄制新聞節目,在這場書香洋溢的盛典里,她盡情釋放著心中熱情,一展風采,成為眾多媒體關注的焦點。書香節上,譯心采訪了不少名人、作家。采訪中,名作家趙小敏老師告訴了譯心:“想像猶如讓寫作者有了一雙飛向童話世界的翅膀,讓他們有了寫作的靈感,有了寫作的創造力!從孩提時就開始培養閱讀能力,猶如讓學習者有了一雙飛向未來的翅膀。”

篇8

FIRST善用中庸之道

凡題都要講求“度”,所有的論述要在一定的“范疇”之中,要在字里行間顯示出你的理性、包容和睿智。不要大膽觸摸敏感性的話題,不要惡俗低俗,不要顯得自己過于偏激。對開放性的論述題和創作題,只有你有十足的把握自圓其說、確信判卷老師招架得住,方可出奇制勝。

有的問題在亮明自己的觀點之后,如果不放心,可以委婉一點,找一些回旋的余地,如“雖然我傾向于……認為……,但是從某個角度來說,某某觀點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一定要把儒家的“中庸之道”靈活應用好。

示例一:你如何看待《百家講壇》的“學術明星”?

提示:開放性的題目正適合使用中庸之道。不能因為喜歡或者討厭某一個《百家講壇》的主講老師,就偏激地推及到整個主講群體。讀題的時候,要在心中把自己的答題傾向大致勾勒出來:是認同還是不認同?認同多一些還是不認同多一些?比如,我傾向于各有利弊,利大于弊。那么我答題會首先寫出學術過于娛樂化甚至成為噱頭的弊端,接著筆鋒一轉,以肯定式答出主講人在宣揚傳統文化、弘揚經典精品文化方面的積極作用,肯定主講人的人格魅力和講述方式對于《百家講壇》欄目發展本身是有益的。最后,我要做出我的判斷總結:與其說“學術明星”,不如說是“文化推手”。觀眾要學著理性看待學術明星,不能迷信,也不需要嗤之以鼻。觀眾更要理性看待節目本身和學術本身,這樣才能更好地欣賞節目,享受文化的價值。

SECOND多用例證法

學會舉例對于廣電藝的考生來說特別重要,古、今、中、外都行。但是,舉例也有講究,要舉例就舉經典的、公認的、精品的,也要有大眾性,不要太偏,不要顯得比老師知道的還多。能讓自己的論述時不時和經典攀上點關系,不僅會讓論述水平被整體拔高,還會讓老師對你的內在修養、知識面、興趣點一目了然,增強對你的了解。比如,“紅色經典”這個概念,學界本身也沒有絕對準確的答案,那么就可以舉例,舉一些著名的作品如《紅巖》《沙家浜》《洪湖赤衛隊》等,然后用自己的語言組織答案即可。要舉證有關戀愛的影視作品,雖然《小時代》《了不起的蓋茨比》很熱門,但閱卷老師并不一定喜歡這種口味,甚至沒看過,保險一點不如例舉《羅馬假日》《魂斷藍橋》。舉例也絕對不能出現硬傷,記不清楚的不要冒險往上寫。

示例二:電視熒屏上的地域特色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電視地域特色的形成,離不開培植它的一方水土一方人,獨特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歷史內涵、風土人情、語言構成、心理特征等都是電視地域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要飽滿地撐起一份答案,就必須要就上述幾個答題點,舉出切實的例子,這樣卷面立馬靈動起來。以北京(京派)為例:北京的小胡同、四合院、紫禁城、天橋大柵欄,皇城根上千年古都,京片子京腔京韻,參政議政的政治熱情心態,《渴望》《京都紀事》《四世同堂》《北京愛情故事》等京味精品電視作品橫亙熒屏。其余再舉如上海、廣州、東北、西北等特色鮮明的地方的例子都是不錯的選擇。

THIRD巧用情節置換

考題中免不了出現即興創作題目,無論讓同學們創作什么情境,這類考題歸根結底是在考查同學們講故事的能力。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好的故事“框架”統統可以為我所用。只要同學們把心中蘊藏的故事,情節合理地“重構”,稍稍變動就能翻出“新”故事、“新”花樣:郭靖、楊過的“為父報仇”可以置換成沉香的“救母出山”,雖然人物、性別、時間、地點不同,但人物行動的功能是一致的;牛郎織女傳說中那只自我犧牲的“老牛”與崔鶯鶯張生故事中的“紅娘”功能是一致的,都有牽紅線的功能……同學們要大膽地進行情節置換,套用經典,使用經典的敘事手法,以拼接構筑能表現主題思想的故事,雖然看上去似曾相識,但故事已經是全新的了。

示例三:假如讓杜甫穿越,你愿意讓他穿越到哪個時代哪個地方?設計情節,寫出故事梗概。

提示:穿越的時間地點隨自己喜好。清朝穿越劇已經沒有吸引力了,我們可以讓杜甫穿越到上古時代。那時三界混居在一起(這是神魔劇的常用情節,上古時代可以無限地模糊一些事實,不受史實約束,創作發揮余地更大)。杜甫和他的表妹青梅竹馬,兩小無猜( “戲不夠,情來湊”,這是黃金定律),在勞作中杜甫逐漸琢磨出來一套緩解勞動疲勞的簡單韻律詩歌:《杭育杭育》(這樣,杜甫的詩人身份有了著落,而“杭育杭育”的原始詩歌也有史可查)。龍生九子,危害人間,劫走了他表妹,杜甫為了鄉里百姓,為了戀人,到深山學藝,遇到高人,教授武功(古今中外英雄史詩、武俠劇的常用橋段,英雄人物一定要在孤獨中、到未知境地中去學會成長,段譽、郭靖、許三多,穿越劇中的若曦、晴川、項少龍等都是經歷了“獨處”的磨礪。后羿可以射殺九個太陽,杜甫也可以大戰九個龍子)。學成歸來,但是一開始杜甫不得要領,差點被逼入死境,命懸一線,一個大神化身大夫用神丹仙水救了他(主人公必須暫時性失利,以獲得更多的成長和幫助,這是即將迎來更大勝利的前兆,這和觀音施救被紅孩兒火燒的孫悟空是一樣的功效)。經過N個回合有輸有贏的較量,杜甫發現“杭育杭育”本身就是一種魔咒,只要他念動“杭育杭育”,他的力量就大增。當終于打敗龍之九子,杜甫沒有斬殺九龍子,而是感化他們(主人公一定是心存仁慈的,心中有愛,有不忍,這和《西游?降魔篇》的主題異曲同工)。杜甫偶然發現,“杭育杭育”還能化解龍之九子身上的戾氣。于是他準備拯救龍子,但是必須有人肯獻身以血喂養龍子七七四十九天(悲劇比童話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死能換回更大的價值)。杜甫揮別戀人告別親人,在海市蜃樓的水晶火爐中七七四十九天,終于驅除盡了他們身上的戾氣,杜甫最后也化成了一股青氣,停留在空中,告訴人們:天庭被他自我犧牲的精神感動,讓他去唐代參與大唐的盛世與戰亂。龍子們為了報答杜甫的不殺和拯救之恩,行云布雨,風調雨順世世代代保這方土地平安。人們為了紀念杜甫的功績,創作了不盡的詩歌來贊頌他,也因為他創造了“杭育杭育”,世人將他稱為“詩圣”。而他的表妹,因為思念他過度,日夜坐在河邊等著出現海市蜃樓,終于變成了一座石頭,后人稱之為“望夫石”(大結局不僅道明“詩圣”的來歷,也合情合理套用了望夫石的傳說。愛才是真正的神話,雖然他們的愛情長恨,但是精神長生)。

FOURTH妙用萬能模版

理工科有公式,廣電藝也有“模板”。比如,最基本的“電視藝術”和“廣播電視文藝”這兩個概念,大部分的題目都能往這兩個概念上靠。背下這兩個概念,就等于有了一座大靠山。假如你忘了“電視小說”的概念,先把“電視藝術”的概念寫上去,再潤色上一些小說的常識、特征,自己也能拼接一個不錯的答案。無論復習什么教材,一定少不了這些基本概念,要巧用這些概念。

再比如,“兼容性”“參與性”這樣的字眼,廣播電視的各個子行當都能用:電視戲曲節目講究參與性,綜藝節目少不了和電視機前觀眾的互動,電視劇也要力求拍得靠近生活接近現實來博取觀眾的參與和情感認同。雖然復習的時候覺得“文藝節目主持人的素質”不重要,但是出題老師偏偏安排了一道這樣的題目,那么可以把“廣播電視節目從業者的基本素質”的答案稍加變動寫上去。所以,要趁現在還沒上考場,趕緊在教材上找這類“萬能模板”,做到舉一反三。

示例四: 簡答名著改編電視劇的社會價值。

提示:以名著改編的電視劇作扣著“名著”這頂閃亮亮的大帽子,名著改編的結果也有好有壞,但是這道題顯然不是讓你談名著改編的弊端。我們答題的方向首先應該是:優秀的名著改編電視劇作其社會價值如何?“中庸之道”的迂回術顯然不適用于此題。這道題我們可以這樣處理:名著是文學的一種,電視劇是電視文藝的一種,那么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電視文學的社會價值”。最基本的參考書《電視藝術學》上,白紙黑字有條有理地寫著“電視文學的社會價值”,我們省時省力地直接照搬過來就行,然后再結合名著對社會的教化作用稍加修改即可。

FIFTH套用相近概念

考試中我們也可能遇到少量的題目,它們非常生僻,甚至是冷門,冷到它們只活在各種教科書上,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同學們根本沒有接觸過,沒有聽到過,沒有看到過,同學們要有心理準備。比如戲曲MTV、電視單本劇、電視風光藝術片,等等,基本上是絕跡于現在熒屏的。我們要揪住題目中的關鍵字眼,戲曲MTV的“MTV”、電視風光藝術片的“風光”,著重解釋關鍵字眼,逐步靠近自己熟知的地方。

篇9

一、基本理念

1. 核心價值觀的引領。紅色是一種拼搏精神的象征,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傳承,是一種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以紅色精神為引領,挖掘鐵軍精神內涵,運用富有時代氣息的教育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隊員自主參與、快樂體驗,在追溯、感悟及實踐過程中,培養其對黨和祖國的樸素感情,彰顯“追求真理、勤于學習、勇于實踐、甘于奉獻”的行為文化。

2. 剛柔相濟式的策略。剛性的紅色精神(鐵軍精神)與柔性的教育理念(和美理念)融合,使紅色教育活動貼近孩子的生活、走進孩子的心田,引導孩子知行和諧統一、品學良性互動、身心和諧發展。

3. 精神之旅式的活動。讓每一次紅色教育活動成為豐富學生體驗、鍛煉學生能力、展示學生才藝、放飛學生夢想的精神之旅。

二、實施過程及成效

(一)1991―2009年:初步形成“弘揚鐵軍精神”的紅色教育活動特色。

開展與鐵軍姐姐“比追求、比勤學、比實踐、比奉獻”的四比系列活動,及 “寫美字、爭做文明人”的學科滲透活動,形成《趣味多體套格寫字法》校本課程。《陳鐵軍事跡展覽室》成為佛山市愛國主義教育的優質資源,并多次接受中央、省市電視臺的采訪報道。

(二)2010―2011年:聚焦“求真為善尚美”核心價值追求,深化紅色教育內涵。

重新解讀鐵軍精神,將16個字的鐵軍精神與8個字的和美理念進行核心價值的整合,確定為“求真為善尚美”。開展“重溫鐵軍史、重講鐵軍事、重演鐵軍劇、重立鐵軍志、重塑鐵軍魂”系列活動,形成各年段主題序列活動特色;并以和美教育文化節的形式將紅色教育主題進行滲透和融合;此外,編演鐵軍劇及編寫陳鐵軍事跡校本教材。

(三)2011年至今:形成“一條主線、五大層面、八個序列”的“158”紅色教育活動品牌。

圍繞弘揚鐵軍精神這條紅色主線,分別在校級、年級、班級、學科滲透、家校合作等五大層面開展“唱、賞、讀、講、祭、編、演、立”八個序列活動,形成“一條主線、五大層面、八個序列”的“158”紅色教育活動品牌。

1. 一條主線

以跟鐵軍姐姐比追求、比勤學、比實踐、比奉獻的“四比”紅色主線貫穿,引導孩子重溫鐵軍史、重講鐵軍事、重演鐵軍劇、重立鐵軍志、重塑鐵軍魂。

2. 五大層面

①校園節日綻放紅色魅力。形成十大歌星藝術節、親子游戲節、和美教育文化節、書香致遠節等四大主題節特色,每學期一個大節,兩年輪換一次。其中和美教育文化節:盤活《陳鐵軍事跡展覽室》愛國主義教育優質資源;以“與鐵軍姐姐比追求、比學習、比實踐、比奉獻”為主線,形成“重溫鐵軍史、重講鐵軍事、重演鐵軍劇、重立鐵軍志、重塑鐵軍魂”和美教育文化節活動特色。

②年段活動書寫紅色華章。研究學生年段特點,開展年段系列主題活動:一年級新生開筆禮和行為規范月,二年級文明禮儀活動、三年級鐵軍事跡宣講員活動、四年級生日會及互助活動、五年級軍訓及自理教育、六年級理想勵志教育及畢業典禮活動。這些有著專門教育意義的年段主題系列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為孩子鍛造了厚實而豐富的人生底色。

③班級活動踐行紅色精神。構建主動參與工作模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凸顯主體。一方面發揚少先隊組織的優勢,以大中小隊三級學生組織建設為抓手,以星級中隊建設為載體,塑造學生主體精神。建設學生社團,初步形成20余個校級特色社團組織。另一方面推進紅色班級文化建設,在班級文化、崗位管理、小干部輪換等方面創出特色。例如低年級張麗芬老師的家校合作班級特色、中年級王玲老師的小干部管理班級特色、高年級何粵嫦老師的班級主題序列活動特色、高年級吳斌老師的書香班級特色建設等都各具魅力。

④學科教學滲透紅色理念。讓紅色精神真正融入課堂,依據學校實際和學科特點,增加紅色精神文化的內涵。例如語文學科開展“寫美字、做美人”活動,發揮漢字書寫的育人功能,出版《趣味多體套格練字本》教材。又如,體育課中蘊含著紅色精神。在體育教學活動中,鼓勵教師采取競賽、評比、游戲等方法。通過競賽激勵學生力爭上游、奮力拼搏精神;通過評比使學生會自覺協調好個人與集體關系,培養其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精神。

⑤家校合作共奏紅色樂章。從學校、年級和班級三個層面統籌規劃,充分整合各家庭充滿差異的豐富教育資源,激活學生的精神生活。許多以班級、年級為單位組織的周末或假期家誼會活動異彩紛呈,既有以農家生活為主題的體驗活動,又有以傳遞愛心為主題的手拉手結對活動,還有以鍛煉生存能力為主題的野外拓展協作活動等。家長教育熱情空前高漲,家校關系、師生關系融洽和美。

3. 八個序列

①唱:傳唱愛國歌曲。發揮音樂教師和音樂特長生的生力軍作用,組織開展以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社會主義為主要內容的“紅色歌曲大家唱”主題歌詠活動。利用音樂課、課前5分鐘等時間,舉行校園紅歌會,教唱紅色歌曲,其中《懷念鐵軍姐姐》是孩子們必唱的。

②賞:觀賞紅色影片。充分發揮遠程教育資源和網絡資源的優勢,讓學生在課外活動或班會時間觀看以革命戰爭為題材的紅色影片;或者讓教師以布置作業的方式,讓學生在家觀看紅色電視或電影。其中全校師生必看的關于陳鐵軍事跡的專題片《恒美新娘》(2013年中央電視臺播放)。

③讀:閱讀紅色經典。提供反映革命戰爭時期的故事書、小說、詩歌、回憶錄等書籍讓學生閱讀,感受革命先輩的集體主義、革命樂觀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利用圖書室、讀書角和校園網站,向學生推薦黨史黨情專題書籍和讀本,開展在線閱讀和專題學習的“紅色經典大家讀”主題讀書活動。并引導孩子廣泛閱讀經典書籍。

④講:宣講革命故事。學校成立了以學生為主的鐵軍故事宣講團,在陳列軍陳列室向來賓介紹陳鐵軍的故事。每學期請老干部、老革命軍人到校為孩子們講述革命故事,回憶當年的腥風血雨,訴說自己的親身經歷。讓一個個動人的革命故事,化作對孩子的無聲教育,滋潤孩子的心靈。其中必聽的是原學校大隊輔導員梁錦卿老師為孩子們講述的陳鐵軍故事。

⑤祭:祭掃革命烈士墓。每年清明節前后,學校都組織學生到鐵軍公園進行祭掃活動,讓少先隊員獻上最誠摯的敬禮,并擦拭墓碑,清除墓碑周圍的雜草,激發學生“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建設祖國”的理想信念。并通過網上祭英烈教育,讓學生或說、或寫、或做,感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紅色精神。

⑥編:已完成編寫《陳鐵軍的事跡》、《刑場上的婚禮》《紅棉屬下的感悟》鐵軍劇本、《多體套格寫字教材》《又快又好寫漢字》等校本課程,讓紅色精神代代相傳。計劃編寫讓孩子喜愛閱讀的繪本《少年陳鐵軍》、《當代鐵軍人》等。

篇10

要是說朗朗上口的非晶詩《山行》便是佳品,那句再熟悉不過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中又描繪了怎樣的秀麗之景?也許真正的畫面只有作者本人才知道,但我可以想像一下:十月,秋風蕭瑟,落葉滿地,詩人駕車慢行在路上,也許正在思考著自己的人生與未來,車馬漸行,不知不覺來到了山腳下,抬頭一看便被這景色驚呆了,漫山遍野的紅色!是那么有活力,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將作者深深的吸引了,便停下車馬,坐在車中欣賞著這片火紅的楓葉。陶然而醉的詩人,似乎也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而一筆重寫之后,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余味無窮。

要是說讓人印象深刻流露作者情感的文章那《桃花庵》就是上品,“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這是一個多么讓人流連忘返的桃園啊,“但愿老死花酒間”也不愿意鞠躬車馬前,可以想象,在桃園中,作者坐在樹下欣賞著漫天飄飛的花瓣,沉醉其中。喝醉了,便睡在樹下,睡醒了,就繼續品酒,就沒了,就摘桃花換酒錢,別人笑我瘋瘋癲癲不像常人,我卻笑別人不了解我的閑逸生活。作者把自己比作桃花仙人,重復著著簡簡單單的生活,深深流露出了作者不愿意被關上的爭名逐利的歪風邪氣而沾染,只愿隱居這小小桃園了卻余生。

要說詩文有千百種,其中蘊含的情感更是不計其數,你可以劃一葉小舟在雪日去西湖看一看“霧凇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西湖雪景,也可以在湖邊騎著馬漫步在剛剛能沒過馬蹄的春草地中欣賞著五彩斑斕的春花聆聽黃鸝鳥兒的爭樹筑巢品味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春燕啄新泥“的生機勃勃。你可以古道西風瘦馬,手持長劍獨立孤漠,體驗一下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試一試入虎穴兮探蛟宮仰天湖氣息生白紅的凄涼與無奈,也可以俏麗船頭品味綿綿細雨領略一下”斜風細雨不須歸“的閑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