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隨筆范文

時間:2023-03-17 14:35: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情散文隨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有人說人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當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勾勒起我們的人生輪廓。但有的時候,某些人,某些事,說遺忘了就忘,不能重來......真的是這樣嗎?只有當事者自己知道。或許在白紙上繪圖可以用橡皮來擦拭,然而我們的人生劃過那燦爛一撇之后卻不能重來。于是我們心中渴望,尋求心靈的慰藉,來凈化我們所有的憤怒與哀傷。有時候我們憤怒的咆哮卻無濟于事,只能忍受著內心的感動不斷消亡......此時,朋友或許是你最好的聽眾,然而當你需要他們時忽然發現原來大家都很忙。我們不忍心去打擾,不想給朋友的心也染上一層思想的負擔,但我們的心依舊渴望......

在某個不經意間我們會發現,我們還有文字來訴說心靈的哀傷。只是我們的訴說更需要有人來聆聽,是一種尋求共鳴與感動的渴望。漸漸地我們習慣了這種訴說自我的方式,找到了心靈停歇港灣--愛去文學網。愛去文學網只想與你更接近,聆聽心底的聲音.....心靈停歇的港灣不帶走一片風塵,愿所有有夢的人在這里棲息。愛去文學網,好心情美文網站,散文隨筆,詩歌鑒賞,微小說,美文賞析,人生哲學,心理訪談,社會熱點,經典句子,文學交流第一門戶展示你的才華從這里開始。

愛去文學網只想與你更接近,聆聽心底的聲音

生活是什么?或許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與之產生了不可分割的聯系。歲月流逝,如夢如幻,漸漸地我們在成長中看到它的輪廓越來越清晰。可是,此時我們的雙眼已被淚水沾染了太多太多的哀傷.....

這一刻我們清醒的認識到它并不如我們想象中那樣美麗,也沒有我們所懼怕的那樣哀傷。或許在某一個不經意的早晨,你會這樣告訴自己:“平淡如水,清澈而又渾濁這或許才是它的本質”。我們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煩惱,只要活著我們就無法擺脫這種煩惱。逃避只能剪不斷理還亂,但有時候我們就缺乏那一點勇氣。于是我們渴望,渴望一個能夠撫平我們內心哀傷奇跡。在那一刻,關于心情,關于生活,關于靈魂的訴說多么渴望有人來傾聽。或許我們無力,只能無力的訴說,用文字來渲染心中的渴望,擺脫心靈的斷崖。不經意間,我們會發現,原來文字可以撫平我們內心的哀傷。原來我們一直都不缺乏聽眾。愛去文學網,好心情美文似乎讓我們找到了家的感覺,溫暖而又踏實。這是展示才華的平臺,也是心靈停歇的港灣......愛去文學網總有一群人和你一樣,用靈魂在訴說,用心靈在感受。( : )

篇2

作者在攝影之中達到了一種隨意性和生活化的境界。他采擷的影像是自然隨和的,像是在不經意間隨手拈來,沒有修飾,不施粉黛,清水般通透淡雅,但總會讓人回味悠長。攝影本身并不是專為創作而存在,它既有記錄存證的功能,又有消遣娛樂的功能,就像唱歌一樣,歌唱家在舞臺上引吭高歌是一種音樂的形式,百姓在生活中低吟淺唱也是一種音樂形式,我們不能說舞臺下邊的歌聲就不是音樂了吧!

作者擔負著領導工作,所以不大可能有充裕的時間專門從事攝影創作,但對攝影的執著和愛好又讓他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相機。這樣就只能在工作的間隙里隨時隨地來拍攝自己喜歡的照片了。透過作者的攝影作品,你會體會到每幅作品之中都特別注重印像和感受。只有打動作者的情景才會讓他按下快門。攝影人都知道,攝影作品是一個人的思想意識和文化修養的結晶,作者在生活之中涉獵很廣,對文學、書法、音樂都有一定的造詣,這讓他在攝影中很輕松就能找到自己的感覺。或許是閱歷豐富的緣故吧,即使是氣勢磅礴的場面,也會被他處理得深沉而厚重,凝練而含蓄,這讓他的攝影作品十分耐讀,雖不驚人卻余味悠長,淡雅雋永。

李建華的攝影作品,善于在平凡的場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然后再以自己的感受引申出一種藝術境界,并以此去感染人、引導人。在作者的作品中,光影題材和自然風光都很有特色,這次選中的一組隨景類光影作品,使我看到了作者作品背后急欲表達的一種心情,那就是環境和經濟同步發展是人類的愿望。雖然作品有些隨意,但作品中的深刻內涵卻是極不隨意的。那是靈魂在歌唱。

虛幻中的感悟

文/李建華

閑暇或出差,愿拿個相機,隨時隨景記錄些什么,權當是一種消遣,無意間也裝裝門面,充當個“攝影發燒友”或“愛好者”什么的。若干年也積累了些照片,有些自我感覺良好,有些只是些記時記事,偶爾拿出來翻翻,也算一種回憶消遣。

篇3

這是一只粉紅色的蘋果

它的紅暈證明它歷經風霜

歷經風霜的紅無須內斂

當然,也無須張揚

它不像熟透的柿子

臉太紅、皮太薄、肉太軟

也不像冷硬的榴蓮

只有一股味兒,管你喜不喜歡

你應該知道這只紅蘋果

既美且脆、透著芳香

這是生于北國的佳果啊

南方的桔子只有甜和酸

啊,我是南方的漢

卻有北國的娘

紅蘋果指引的方向

就是我的故鄉

2.大海謠

你說,今天你去一個地方

那里很美,有大海,也有帆船

大海邊還有幾間白色的氈房

多像我經常憶起的故鄉

你說,那里很安詳

我去了一定也喜歡

還說,不要讓你等太久

等久了連海水也惆悵

是的,我確實說過

這是我兒時的夢想

老了就回到海邊的村莊

每天看著海水曬太陽

而如今,我只想對你說

沒有漁人漁歌的大海喲

只能叫我憂傷……

3.老人與海

一個耄耋老人

坐在大海邊

凝望海浪吻著石頭

手里捏著一張少年的照片

他認識這塊石頭

已經好幾十年

當年離開時覺得它討厭

如今回來了覺得它和藹可親

他更認識這張發黃的照片

那個手拿冰糖葫蘆的少年

孫子說爺爺小時候也貪吃

到老了依然最愛吃故鄉的糖葫蘆

依稀記得少年時的冰糖葫蘆

仿佛還沒有變

4.故鄉?月亮?爹娘

現在想想

似乎有些遙遠了

那時候故鄉的月亮

就是我們的玩伴

無論我們瘋玩到哪兒

她總是跟在我們身旁

玩累了,小伙伴倒頭便睡

月亮娘娘看著我們

東倒西歪睡在村頭的曬谷場上

半夜里,風吹醒了

揉揉眼,四下張望

還好月亮守在身旁

溫柔得像慈悲的爹娘

現在想想,真遙遠

遙遠得仿佛昨天

遙遠得如在眼前

只是月亮在天邊,爹娘也已在天邊

啊――

故鄉、月亮、爹和娘

……

5.寂寞?老宅?風

風兒喲,請你停下來

帶我回到兒時的村寨

故園喲,你容顏依稀

何時變得如此寂寞難耐

萬能的主喲,賜我一顆寂寞的心

讓寂寞的我在荒涼寂寞的故鄉

來一趟寂寞的旅行

老宅的門檻已經長出嫩綠的青苔

門縫里還有幾根芊草對著陌生的我搖擺

那是祖輩的足印么,不

――那是執著的等待

送我返鄉的風兒喲

此刻也寂寞地佇立一旁

和我一樣,寂寞難耐

6.祭母

想著兩個溫暖的漢字

想著一個人

無需表達敬意

更無法慰問

那些日常瑣事

在揪我的心

笑容 白發 皺紋

都是我的恨

天蒼蒼,地茫茫

從早晨到黃昏

為何只有兩個字

卻勾我的魂

7.還鄉

一個靦腆的鄉村少年郎

在村后美麗幽靜的樹林上

邂逅了一群美麗的蜻蜓

興奮的少年在林子里守了好幾天

幸運地看到美蜻蜓第八次出現

可惜一陣狂風吹落了樹葉

受驚的蜻蜓如害羞的精靈

倏忽間飛得老遠老遠

少年郎失魂落魄回了家里

看著窗外望著遠方悵然若失

書本里的文字都是蜻蜓的影子

夜里的風聲仿佛蜻蜓在哭泣

轉眼間過去了五十個秋天

科學家“少年”葉落歸了根

鄉親們的真誠一如五十年前

只是那片美麗的樹林早已無蹤無影

又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

今夜的月色多像五十年前

“少年”深情地撫摸老屋的窗欞

看著窗外望著天上的星星

當年的蜻蜓哪里去了

真后悔當初離鄉的決定

夜里做了一個故園的夢

夢里的景象栩栩如生

還是那片美麗的樹林

還是那群美麗的蜻蜓

還記得當年山中的野花開了

少年的手里攥著一張船票

如今衣錦還鄉身披輝煌

只是懷里多揣了一把滄桑

樹林不在了,蜻蜓不會再來

沒有人知道老教授為何唏噓連連

第二天清晨,村口霧氣迷蒙

“少年”又一次逃離了故園

仿佛卸下了一輩子的包袱

卻隱約記得返鄉前的心情

既然家鄉給了他一個美夢

篇4

以往,我不知有過多少次的旅行,今后,我還是要繼續旅行下去。旅行,對于我意味著什么?是將孤獨的自己置于自然之中,以便求得精神的解放、凈化和奮發嗎?是為了尋覓自然變化中出現的生之明證嗎?

生命究竟是什么?我在某個時候來到這個世界,不久又要去另外的地方。不存在什么常住之世,常住之地,常住之家。我發現,只有流轉和無常才是生的明證。

我并非靠自己的意志而生,也不是靠自己的意志而死。現在活著也似乎沒有一個清醒的意志左右著生命。所以,就連畫畫也是如此。

我想說些什么呢?我認為,竭盡全力而誠實地生活是尊貴的,只有這個才是我生存的唯一要意。這是以上述的認識為前提的。

我的生命被造就出來,同野草一樣,同路旁的小石子一樣,一旦出生,我便想在這樣的命運中奮力生活。要想奮力生活是頗為艱難的,但只要認識到你那被造就了的生命,總會得到一些救助。

我的生活方式就是這樣,沒有什么威勢,這是在我固有的性格上歷經眾多的挫折和苦惱的結果。我從幼年到青年時期,身體多病,從一懂事的時候起,就把父母的愛和憎看成是人的宿命和造孽。我有著不流于外表的深潭般的心。我經受過思想形成時期的劇烈的動搖。兄弟的早逝。父親家業的破產。藝術上長期而痛苦的摸索,戰爭的慘禍。

然而,對于我來說,也許正是在這樣的遭際中才捕捉到生命的光華。我沒有就此倒下去而一蹶不振,我忍耐著干辛萬苦,終于生活過來了。這固然是憑靠著堅強的意志,以及由此而來的不懈地努力等積極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我對一切存在抱著肯定的態度,這種態度不知不覺形成了我精神生活的根柢。少年時代,我懷疑任何事物,對一切存在都不相信,我簡直無法對待我自己。但是一種諦念在我心中扎了根,成為我生命的支柱。

我曾經花了大半年時間,站在人跡罕至的高原上,默默凝望著天色、山影、飽吮著草木的氣息。那是1937年和1938年,我尚未結婚,租賃幼兒園的一間房子住著。這里是八岳高原的一隅,生長著優美的森林。我一旦找到可愛的風景,一年中連連跑來十幾趟,以極大的興趣,觀看我所熟悉的一草一木隨季節而變化的情形。

冬季早該過去了,而高原的春天卻姍姍來遲。寒風吹著,赤岳和權現岳一片銀白,威嚴肅穆,只有落葉松萌出些微的黃褐色來。高原上到處殘留著積雪,仿佛被什么壓碎了一般。奇怪的是,去年的芒草還在雪地里纖纖挺立著。經過一個雪狂風猛的冬天,連那結實的樅樹也折斷了枝條,這些細弱的芒草怎么能繼續挺立著呢?

春來了,一時,百草萌發。紅的,黃的,粉綠的,帶嫩葉的,銀的,金的,匯成一曲豐富多彩的交響樂。小梨樹開著素樸的白花,嗡嗡嚶嚶的蜂虻舉行弦樂合奏。黃鶯和布谷鳥在表演男女二重唱。這里有杜鵑花,華貴的蓮華杜鵑,嬌艷的滿天星,清俊的野薔薇。

霧靄流動,細雨初降,夏陽輝映,紛亂燠熱的草原上牧馬的脊背閃耀著光亮。驟雨,隆隆的雷鳴,晴朗的念場高原升起一架燦爛的彩虹。

薊草長高了,松蟲草開花了,天空青碧一色,飄飛著明亮的薄云。落葉松現出黃褐色,白樺透著眩目的金光,雪白的芒草穗子隨風搖蕩。

空中布滿灰色的云朵,下雪了,一片深雪。樅樹看上去黑黔黝的,雪上斑斑點點,交錯著鳥兔的爪印。落葉杉林時時怕冷似地震顫著身子,將白粉般的細雪抖落下來。

不多久,春天又回來了。那些芒草在雪天本來被漸漸積聚的雪層層遮蓋起來,最后完全埋入厚雪里了。等到雪化,又漸漸露出頭來,就這樣迎來了春天。看到這些纖細、柔弱而又安身立命的堅韌的草木,我非常感動。

那時我想,我的作品為何不夠精煉圓熟呢?我的心和大自然緊密融合,我的觀察并非流于表面,而是達到相當的深度了。然而,我卻不能將我感覺到的東西,真切而細致地描繪出來。是因為表現技巧拙劣嗎?不,還有比這更為重要的問題。

我跪著,汗水混著塵埃。腳邊散落著燒毀的瓦片,塵煙飛旋。一群人穿著又臟又破的衣衫,雖說是軍隊,但那樣子實在凄慘。戰爭結束的前夕,我應征加入千葉縣柏樹團,第二天很快轉移到熊本。在那里,我們每天都要練習使用炸彈爆破戰車。一天,我們去清理焚燒后的市街,歸途中登臨了熊本城的天守閣遺跡。

我懷著如醉如癡的心情奔跑,簡直就像一個靈魂受到震撼的人,忽然陶醉起來,我剛剛看到了,看到了那生命的光輝和姿影。

站在熊本城樓眺望,隔著肥厚平原和丘陵,眼前是一派廣闊的天地,遠處的阿蘇山隱隱約約。不過,這雄偉的景觀對于我這個經常旅行的人來說,并不感到十分稀奇。那么,今天我為何會激動地流下眼淚?為什么天空那般清澄,深遠,連綿的群山那樣肅穆威嚴?為什么平原的綠色那樣生機勃勃,森林的樹木那樣蔥郁,壯觀?過去,我一次又一次旅行,也許見過這般美麗的風景吧。我一定是把它當成平凡的風景一晃而過了。我為何沒有把它描畫下來呢?而今,我沒有從事繪畫的愿望,甚至沒有生存的希望了。――我的心里涌現出歡喜和悔恨。

我發現那風景閃耀著光輝,是因為我再沒有繪畫的愿望和生存的希望了。我的心變得無比純粹了。當我清楚地意識到死神即將臨近的時刻,心中就會強烈地映出生的影像來。

我打心里熱愛自然,我是強烈感受到它的生命力的,然而每當作起畫來,便囿于題材的特異性以及構圖、色彩和技法等新的規定,而對那些更為重要的方面,對樸素而帶有根本性的令人感動的東西,對存在的生命,缺乏準確的把握能力。我把這一切都當成落后于現代的陳舊的觀點加以否定。我認為只有這樣才會求得新的前進。

另外,每當作畫的時候,我就一心巴望作品能在展覽會上取得優良的成績。經商破了產的年老的父親,長期臥病的母親和弟弟,他們給我經濟上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我必須引人注目,在社會上出人頭地。朋友們一個個成了畫壇的寵兒,成了所謂流行畫家,而今只剩我一個人了。我心情焦急,但腳步緩慢。因為我有這些想法,我的心就不能變得純粹起來。

把當時的心情分析一下,雖然條理不很清楚,但是我確實這樣對自己說過:要是萬一再有機會拿起畫筆――恐怕不會再有這樣的時候了――我將用眼下的心情,描繪我所得到的感受。

我的汗水混著塵埃在熊本市的焦土上奔跑著,我感到我的心都凝縮在一起了。

篇5

躺在租來的小屋里,想起獨自在這個城市打拼的種種艱辛,淚水不禁簌簌而下。兩年前,為了忘卻一場曠日持久的愛情所帶給我的傷,我選擇了逃離。那個曾對我海誓山盟的人為了大好前程,毅然轉身拜倒在上司女兒的石榴裙下,六年的愛情就這樣隨風而逝,只留下刻骨的痛讓我在暗夜里獨自品茗。

北方的這座城市不像我所在的城市那般喧囂,這正暗合了我的心情。安頓下來后,我就去了人才市場,畢竟我得安身立命,我雖然輸掉了愛情,卻不能輸掉自己。憑著優秀的文筆,我在這家報社謀得了一席之地,隨之便將全部精力都投入進去。隨著有影響的稿件采寫的增多,我這個新手也逐漸得到了眾人的認可。同事中不乏有優秀的男子向我表示好感,可我卻不敢讓他們靠近,一朝被蛇咬,我真的不敢再奢談愛情。

于是就有風言風語傳來,說我狂傲不知天高地厚……唉,隨他們去吧,誰也不可能沿你生活過的路重走一遍,除了關注自己的利益得失,又有誰會在乎誰的苦樂悲歡?一份六年的感情尚敵不過利益,何況是萍水相逢的人,得不到,人家說說葡萄是酸的總可以吧?所以,我的稿子和策劃被拍死也不無此種因素。

可哭又能解決什么問題?一想到完不成任務將要被降級,我再也躺不住了,抱著通訊錄開始狂打電話,不想卻一無所獲。我不禁有些絕望,懶懶地撥通了最后一個電話,誰知卻是絕處逢生。那人說他有幾個朋友是本市商界大腕,經歷頗豐,問我是否感興趣。我大喜:報紙新開的重頭版“商界人物”正愁打不開局面呢。他當下就表示為我聯系。放下電話,我看著那個名字,不禁啞然失笑。林子安,我們不過是一面之緣,只在一次活動中見過面,當時恰好坐在一起,便禮節性地留了電話,誰知這時卻派上了用場。

林子安下午便打來電話,說晚上已幫我約好了一個商界人物吃飯,我自是感激不盡。晚上,林子安開著他的黑色桑塔納把我接了過去,因了他的穿針引線,那頓飯氛圍極好,那老總當下答應第二天就接受我的采訪。

稿子很快就見報了,好評如潮,我也因此打開了另一個采寫平臺。為了表示謝意,我請林子安吃飯,席間,我對他給予我的幫助表示感謝,他淡然一笑:“舉手之勞,沒什么,再說你一個女孩子獨自在外也不容易。”我心里一動:“你怎么知道?”“我看過你寫的一些散文隨筆啊,一個女孩子要強是好事,可有些事應該看開些,不能總糾纏其間,要不怎么能過得開心呢?”他的一席話險些讓我落下淚來,看來他是懂得我的心事的,而那份真誠的關切尤其令我心暖。

夜色闌珊中,林子安開車送我回家,說你在這個城市舉目無親,如果愿意就把我當作你的哥哥吧。他目送我上了樓,等屋里亮起燈光才離去。望著他的車燈匯入遠方的車流中,我的心被感動的暖流溫潤著。

人與人的緣分就是這樣不可言說,就像我和林子安,一經相識便如同已經在對方的生命中存在了許多年。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如此相信他,只覺得有他在身邊心里無比踏實,仿佛他是我前世遺失的親人,今生相遇只為給我可以依靠的臂膀。他真的把我看作了惹人憐愛的小妹,風里接雨里送,呵護備至。跟他在一起,我總覺得自己心清如水,這個世界澄明無比。我總不明白這個三十六歲的男人何以會在這個光怪陸離的社會中如此真誠坦蕩,不染塵埃。問他,他總是笑答:“做什么樣的人都是自己的選擇啊。”

林子安不遺余力地幫我疏通關系,為我采寫稿件創造條件,加上我自己的努力,那個“商界人物”的版面被我做得風生水起,老總再次對我贊許有嘉。工作擺脫了瓶頸,生活中又有林子安的關愛,我的心不由一點點擺脫了陰霾,臉上的笑容漸漸多了起來。

在我二十六歲生日到來的時候,林子安又給了我一個驚喜。那天因工作上的事我幾乎忙昏了頭,甚至都忘了自己的生日。黃昏時分,林子安來了,說要請我吃飯。等我們到了一家飯店的包房時,里面原本黑著的燈突然亮了,掌聲歡呼聲四起,起初我還以為自己走錯了地方,可再看看桌上的鮮花與蛋糕,回轉身遇見林子安滿是笑意的臉,我一下明白了這是他送給我的生日禮物。眼里忽然就涌起了淚,在孤獨的他鄉,只有這個素昧平生的男人在乎著我的喜怒悲歡。

席間,他的朋友們不免開我倆的玩笑,林子安正色道:不許胡說,雯雯是我小妹,我可警告你們,誰要是敢對她圖謀不軌,別怪我不客氣。

其實,在那之前我是一直把他當哥哥的,常跟他開玩笑:咱倆在一起你就不怕別人說閑話?就不怕嫂子生氣?他總是拍拍我的頭:小小年紀哪來那么多亂七八糟的想法?身正不怕影斜,再說人應該懷有純良之心,對任何事都不應妄言。你嫂子就更不用說了,她是天底下最善良的女人。我刮著林子安的鼻子說他不知羞,哪有男人這么不謙虛地夸自己的妻子的。他也不反駁,只摸著下巴嘿嘿地樂。

可是,情況從什么時候改變的呢?我不再喊他哥,而是直呼其名,他嗔我沒大沒小,我反而喊得越發起勁兒。我發現自己的夢里到處都是他的影子,暗夜里我是那么渴望在他的懷里沉沉睡去……而他看我的眼神也變了,那其中的內容令我目眩神迷。怎么可以這樣?我在睡夢中呼喊,醒來卻觸到腮邊沁涼的淚。

林子安再面對我時越來越沉默,吸煙勤了,喝酒多了,痛苦像一條蛇在兩顆心間糾纏,而更多的時候它像一口枯井,我們的心眼看著在越陷越深,卻仍在作著徒勞的掙扎。

篇6

摘要:概述川端康成生態意識形成的基礎,生態意識的定義,采用魯樞元的文藝生態批評理論,從自然生態、社會生態、精神生態三個層面解讀川端康成文學,體會作者在親近自然的同時,對人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所進行的文學深思與創作,以期為當代生態文學的研究提供范本,同時對當代作家的創作起借b作用。

關鍵詞:川端康成;生態意識;文學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覺派作家,1968年憑借其代表作《伊豆的》、《雪國》、《古都》等,成為日本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雖然當時的日本早已現代化和西方化,但川端康成文學立足于繼承并超越傳統民族文化的生態意識卻大放光彩。羽鳥徹哉在《作家川端康成的思想基礎》中提到“論及川端的人都應該考慮其孤兒遭遇及戀愛體驗”。親人相繼離世,逐漸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盧梭在《一個孤獨的漫步者的遐想》里說過,觀察者的心靈越是敏感,在與自然的壯麗偉大和諧交融時,就會有越強烈的狂喜油然而生。川端的成長經歷,使他渴望從自然中尋找精神解脫,洞察自然萬物的情感更纖細,更能發掘旁人看不到的自然的精髓。川端少年時代就閱讀過《源氏物語》、《枕草子》、《萬葉集》等名著,雖然當時稚嫩的他并不能體會文章的深意,只不過朗讀語句感受文章的音調和韻律而已,即使這樣年少的他也因此沉浸在多愁善感之中,每提筆創作心中都有回響,這些作品對他的文章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如火如荼的戰爭以及戰敗后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也是促使川端文學作品回歸自然和傳統的催化劑,這些都是川端康成生態意識形成的基礎。

我國對川端康成的研究從最初的文學譯介、評傳,到比較研究、女性研究,以及禪宗、文化、美學等跨學科的多元視角的文本解讀研究。一方面,我國學界對川端文學的研究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多集中于研究其作品中體現出的古典美意識,聚焦點仍在川端文學的審美意識。另一方面,生態批評近年極受學界關注,但對川端康成文學從生態批評視閾進行分析研究的并不多。

生態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或它們與環境之間密切相關的關系。生態最早是生物學術語,屬自然科學范疇,如今已滲透到社會科學領域。目前生態批評已經成為一種世界范圍的人們認同的文學研究方法和批評流派。生態意識是反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種新的價值觀,是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這種關系變化的哲學反思。文學研究者們近年也開始重新審視文學作品中的生態意識,探討文學創作及文學研究的發展方向。

魯樞元是最早提出生態批評三分法中國學者,他認為人不僅是一種生物性的存在,一種社會性的存在,還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就人的生存境遇而言,除了“自然生態”、“社會生態”,還應當有“精神生態”的存在。“自然生態”體現為人與物的關系,“社會生態”表現為人與人的關系,精神生態則屬于人與其自身的關系,精神表達了人作為人的內在的、本真的含義。

筆者擬采用魯樞元的文藝生態批評理論,從自然生態、社會生態、精神生態三個層面解讀川端康成的文學作品,體會作者在親近自然的同時,對人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所進行的文學深思與創作,此研究不僅對當代作家的創作具有啟示作用,也為當代生態文學的研究提供范本,為廣大文學愛好者進一步研究川端文學的深層生態意識拋磚引玉。

一、自然生態意識

何為自然生態?文心雕龍道:“云霞雕色,草木賁華,林籟結響,泉石激韻”。川端康成曾說:在小說家中,我這號人大概是屬于喜歡寫景色和季節的。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的美卻是有限的。他擅用細致的筆觸描摹自然,“溪中多石,流水的潺潺聲,給人以甜美圓潤的感覺”,“聽到從屋檐滴落下來的輕輕的滴水聲。檐前的小冰柱閃著可愛的亮光”,“狗尾草綻滿了淡黃色的花朵。細長的葉子一株株地伸展開來,形似噴泉,實在太美了”,景致細微,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自然的喜愛和贊頌。“他更多的是崇尚自然事物的美,即自然美。在審美意識中,特別重視自然美的主觀感情和意識作用”。

小說《雪國》中,島村對山巒有著莫名的憧憬,從山水中尋找漸逝的感情。連駒子的琴聲也因“透過冬日澄澈的晨空,暢通無阻地響澈遠方積雪的群山”,而不同以往充滿力量,這力量從美妙的自然中得來。正如作者川端康成曾說生命的活力借助自然的無限得以顯現,主張要盡力揭示大自然的生命力,展示大自然的靈魂。作者一方面著力展現自然景色之美,一方面又將它與人物形象和內心波瀾融合,甚至將自然作為前景,而將人物融于自然背景中,“盈盈皓月,深深地射了進來,明亮得連駒子耳朵的凹凸線條都清晰地浮現出來”,“在她的脖頸上映出一抹衫林的淡淡的暗綠”,“駒子的臉仿佛映在銀河上”。作者常借帶有疏離感的自然描寫營造凄美的意境,“月兒皎潔得如同一把放在晶瑩的冰塊上的刀”, 將駒子的純美卻悲哀的感情融入景中,目光轉向秋蛾,“翅膀是透明的淡綠色,有女人的手指一般長。對面縣界上連綿的群山,在夕暉晚照下,已經披上了秋色,這一點淡綠反而給人一種死的感覺”,有種全景眺望之感,近景是奄奄一息脆弱不堪的將死之蟲,遠景轉換至余暉映照下的群山,近物遠景散點透視,渲染出一種凄美孤寂的意蘊。

川端筆下的風景充滿幻想和象征,是他自己感受的借助之物。作品中的自然現象與人生經歷相通,與情景相融,形成與人物心靈交互感應的紐帶,并賦予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把自然界的各種現象看作是自己的精神、情緒和內在價值的比喻或象征,人融于景,景化于人,通過景物喚起情感,情緒從中得以傳達表現。眼前奄奄一息的秋蛾象征著駒子無論如何掙扎卻難逃命運捉弄的悲慘結局,悲涼浸潤了島村的心。映在鏡中廣袤無垠的白雪,“愈發耀眼,活像燃燒的火焰”,對島村而言,皚皚白雪是駒子的純凈的化身,她感情的赤誠如火焰耀眼地燃燒。

《伊豆的》中廣為人稱道的“雨”的描寫也是如此,“陣雨已經把從密的杉樹林籠罩成白花花的一片,以驚人的速度從山腳下向我追來”,為了趕上一行人,“我”加快了腳步,此刻的雨仿佛如同催促我一般 。“雨”在川端筆下已然被賦予了生命,作者把個人欲望巧妙融入了雨中,自然和人在此刻形成了心靈的相互感應,營造出自然和人調和之美感。

二、社會生態意識

川端筆下的滂沱大雨、銀裝素裹、皓月千里、晨光熹微、蜂飛蝶舞,無處不彰顯著自然之靈動,無處不體現著自然之生機,作品中淳樸的風土人情與自然交織成一幅人情溫暖,景致濃厚的畫卷,其短篇小說《伊豆的》中,“我”與淳樸的藝人們和天真的薰子在旅途中結伴而行,他們自重自愛,對“我”也處處照顧,還真誠的邀請“我”冬天去他們家,并商量著騰出一間房讓“我”住,甚至要去船上親自迎接“我”的到來。樸素的情誼如涓涓細流浸潤著我孤寂乖張的心,每讀一遍都是一次心靈的凈化之旅。《雪國》中,駒子為給行男治病,不得已當了藝妓,葉子更是對行男無比鐘情,悉心照料。行男死后駒子對葉子照顧有加,葉子也能體會駒子的心情。后來駒子到了一戶人家做工,那家人待駒子很好,孩子哭了怕吵醒駒子就背到外面哄。在島村冷漠虛無的目光中,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更顯珍貴、鮮明。縐紗場看著織女嘔心瀝血織出的薄紗,不由得發出感嘆“那一往情深的愛的追求,曾幾何時,難道竟會變成對所愛的人的鞭笞么?”透露著淡淡人與人之間溫情,飄渺著的頹傷虛無的主韻律。

這與作品的創作背景不無關系,自1935年始,于1947年完成,創作歷程長達12年,而在此期間的日本軍國主義膨脹發窮兵黷武,給亞洲人民帶來無盡的災難,后經歷戰敗,“那時節,戰爭受害者和疏散者都帶著行李上車,車上籠上一種懼怕空襲的氣氛,和不規則地流動著一股焦臭的氣味”[12](P20)。日本國內經濟等各方面遭遇重創,局勢動蕩不安。而作品中所構筑的世界卻捕捉不到半點戰爭的氣息,“戰爭期間,尤其是戰敗以后,日本人沒有能力感受真正的悲劇和不幸”。戰后川端更無所期待,“不相信戰后的世相和風俗。或許也不相信現實的東西”。川端對戰爭“最消極的抵抗”便隱藏于作品中,島村游離在戰爭喧囂之外,對西方舞蹈藝術頗感興趣的他,無所事事,寫出的東西大多“紙上談兵”,一切在他眼中皆是徒勞,精神流亡著的他對人性的冷眼旁觀、消極遁世的表現更像川端康成本人。

《雪國》所流露的人生虛無、徒勞無益的悲觀調子,不能說這只是川端一貫的人生觀的反映而沒有戰爭對川端的影響[11],川端的雪國安詳寧靜,人情溫暖,用筆創造出在混沌中守護著精神的境域。同樣,戰后作品《古都》中,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織中籠罩著寂寞哀愁,千重子曾對苗子說過:“也許幸運是短暫的,而孤單卻是長久的”,是千重子孤兒心境的展現。早年被迫分開的姊妹在重聚后都愿為了對方的幸福甘愿作出犧牲,迫于種種因素,不得不再次經歷離別。孤兒的悲哀心境是川端的真情流露,戰敗的日本一度陷入孤立無援之地,社會價值觀一度崩潰,川端在回歸日本傳統,極力描寫人的善良淳樸、積極向上的生命力,不免受到戰敗頹廢悲傷的情緒浸潤,筆下流露傷感,“對我來說,比起政治上的憤慨來,更多的是由于內心的哀傷。我的工作恐怕無法從這種哀傷中逃脫”。川端文學總是透漏著些許人文關懷,在戰敗后的歷史時刻,這種人文關懷是以所蘊含的回歸自然與古典的韻味去撫慰日本人心靈的傷疤。

三、精神生態意識

1968年在瑞典斯德歌爾摩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川端發表了《我在美麗的日本》,禪和日本文學及對他作品的影響貫穿演講始終,他引用了道元禪師和明惠上人的和歌,追溯日本文學的淵源和發展脈絡,闡明日本傳統的自然觀和宗教觀。他曾說“我相信東方的古典,尤其是佛典是世界最大的文學。我不把經典當作宗教的教義,而是當作文學的幻想來敬重的”,川端向世界傳達的是“心境無邊光燦燦,明月疑我是蟾光”的天人合一,崇敬自然的觀念,是日本傳統文化的精髓。

這種觀念一定程度上啟迪了川端康成深層精神結構中“宿命”和“虛無”的生命體驗 ,如《雪國》中駒子無法逃脫的悲劇命運,島村的徒勞厭世情結等。川端文學對于自然景觀的描寫不少體現了最純粹最鮮明的佛禪色彩,這與其深受佛典禪學的影響密不可分。前文自然生態中提及,川端竭力展現自然的靈性和生命力,自然是他感受的載體,也是他抒情的對象,這體現了川端生態意識中對自然的態度。此外,川端在文學創作中,受佛禪的影響,常借由自然思索人生,用自然的博大永恒,反襯人生的無常渺茫,《雪國》終章對浩瀚銀河的描寫片段, “猶如一條大光帶的銀河,使人覺得好像浸泡著島村的身體,漂漂浮浮,然后佇立在天涯海角上。這雖是一種冷冽的孤寂,但也給人以某種神奇的媚惑之感。”銀河包容萬物,永恒璀璨,而駒子的悲劇葉子的焚滅,都在訴說著世事無常,美輪美奐中浸透著悲哀。“不知為什么,島村總覺得葉子并沒有死。她內在的生命在變形,變成另一種東西”,葉子在烈火中死去,島村卻感悟到葉子似乎是“涅”輪回轉世成“另一種東西”,萬物一如,輪回轉世的佛禪思想讓結局中絕望中透出一絲希望,羽鳥徹哉論及川端的宇宙觀時提到,宇宙中有一個巨大的生命之流,所有事物之間的差異都只不過是出現在生命之流表面的一時的形態。無論是我還是你,無論是人還是植物,甚至就連動物和礦物,當他置身于巨大的生命之流之中的時候,原本就是一物。也可以說,川端眼中的自然與人平等共生,葉子的重生幻化成落入九天的銀河,象征著人從自然而生,終回自然懷抱,這種交融共生的精神生態,從其作品中可窺見一二。

四、結語

川端文學一直致力彰顯自然之靈,祝頌大自然的神奇。在《雪》、《伊豆的》、《古都》等重要作品中,構筑了一個個靜謐美麗充滿溫情的世界,但由于受到戰爭的陰霾侵蝕,文筆基調交織著淡淡的溫情與悲傷。時代影響下的各種因素導致川端無法明確表達對戰爭的態度,另一方面,社會價值崩潰和崇敬自然的傳統觀念消逝,促使川端積極投入到“回歸傳統”的創作中,手中的筆便是川端的信仰,在混亂破敗中辛勤耕耘出一片守護心靈的凈土,收獲寧靜。川端的特殊個人成長經歷使他擁有更敏銳的洞察力,更深層的體味自然魅力的能力,得以挖掘到旁人忽略的風景。日本古典文學的熏陶和佛禪文化的洗禮,是形成川端康成自然審美的來源。戰爭的不幸,傳統的消逝,讓川端萬般焦急,回歸和超越傳統的生態意識成為川端的創作追求,在文學中構筑美好世界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作者的用心良苦值得我們深思。

反觀現代社會,快節奏的都市人忘記了放慢腳步去感受美好自然。為謀求經濟快速發展,常以犧牲自然為代價,未遭破壞的自然生態變得越來越可貴。世界的一些角落戰火仍未停息,貼著發展經濟標簽的利己主義、人類中心主義在世界橫行,精神生態、社會生態的平衡也面臨極其嚴峻的挑戰。重視精神、社會、自然生態的健康發展及如何才能在人、社會、文化、自然中尋找平衡點,已然成為不可避免的話題,關注生態、重視生態應成為文學研究和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吳敏.《伊豆的》中“水”意象的探討[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5(2):96-101.

[2]王諾.生態批評的美學原則[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0(2):18-25.

[3]王寧,劉宗和譯.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談創作[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4]李萬古.現代科學“生態學化”和社會生態意識[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3):9-13.

[5]韓愛平.河南大學作家群[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09.

[6]葉渭渠.川端康成評傳[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7]川端康成.雪國[M].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98,10.

[8]葉渭渠.川端康成傳 插圖珍藏本[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10.

[9]川端康成.川端康成集散文隨筆傳記卷臨終的眼[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01.

[10]川端康成著.伊豆的[M].葉渭渠譯.海口:南海出版社,2010,08.

[11]川端康成.雪國 精華版[M].高勤慧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01.

[12]川端康成著,葉渭渠等譯.美的存在與發現[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02.

[13]張恩輝.川端康成傳[M].吉林:r代文藝出版社,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