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必修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9 04:02: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一歷史必修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一歷史必修總結

篇1

歷史課是初中課程中的基礎性必修學科,但是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很多學生和家長對歷史課缺乏足夠的重視,導致學生的歷史知識水平很低。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要想從根本上改善初中歷史課的教學效果,需要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本文基于以上情況,分析了目前初中歷史課的現狀和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改善建議,希望能夠為初中歷史教師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

初中歷史;學習興趣;培養方法;改善措施

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傳統的歷史課注重背誦和書寫,課堂氣氛十分沉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如今,素質教育的全面普及對初中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歷史教師應該根據素質教育理念的要求,改變教育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自覺地了解各類歷史知識,并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一、初中歷史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重視程度不夠

一些教師和學生將歷史課看作是“副科”[1],認為只要積極的背誦就能夠取得好分數,這種觀念是造成歷史課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如今,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歷史教師應該改變自己的固有觀念,善于利用學生的思想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實現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2、教學模式老套

當前很多初中學校教授歷史知識的方法仍然是“填鴨式”,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課本知識。教師沒有發揮自身的作用,他們只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手段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和概括,缺乏系統的總結和靈活性的敘述。一些學生本身對歷史課缺乏興趣,因此很容易打瞌睡或者走神,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

3、課堂氣氛不佳

課堂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場所,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場地,按照要求,教師應該善于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調動課堂氣氛,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的參與到課堂學習過程中。但是,一些教師認為初中歷史需要多多背誦,因此總是會有意無意的壓縮講解時間,給學生“創造”出一定的時間進行背誦[2],這種方式只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對提高教學效果則沒有一點意義。

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措施分析

1、提高重視程度,加強創新

不管是初中歷史教師還是學生家長,都應該明確歷史課程的現實意義,將其看作是必修科目,以正確的眼光看點歷史學習過程。初中歷史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該擔負起自身的責任,不能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要善于發現不同學生的優點,然后結合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具備創新意識,善于總結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不斷修正自己的教學過程,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初一歷史《中華文明的起源》這一單元,通過講解華夏文明的發展史,將宏觀的歷史直觀地展示給學生,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督促他們自覺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為今后的學習過程奠定良好的基礎。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般,教師應該上好第一課[3]。

2、立足實際,創設教學情境

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改善課堂氣氛,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歷史知識是十分廣闊的,它所包含的信息絕對不是課本上所描述的那幾句話,一個優秀的歷史教師應該能夠在教授某一處知識時,將其他歷史知識或多或少的呈現給學生,從而使學生形成一個整體的、系統的知識體系。創建教學情境需要教師從實際情況出發,抓住時代的熱點和學生的性格特點,適當結合多媒體課件等教學資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將學生納入到教學過程中。例如,在學習初二課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播放一些歷史紀錄片,使學生了解到當時國家的境況,利用這些影片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引導他們能夠主動地了解這段歷史,從而在獲得直接體驗的同時,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3、善于引導,改進教學模式

素質教育把學生放到了學習的主體地位,它要求教師認識到學生的主動性,并注重引導,實現教學效果的不斷提高。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已經不適應學生的需要,教師應該結合實際,加強創新,重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例如,在學習初一《秦王掃六合》一課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挑選出幾名學生分別扮演秦王和其他六國的國王,通過還原歷史片段,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到當時的歷史變遷,從實際體驗中獲得對教學知識的理解。這次過程中,教師應該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根據學生的表現控制教學進度,把握表演的節奏,充分調動起其他學生的學習熱情。歷史課不是枯燥無味的,它是有血有肉的[4],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歷史故事進行深入了解,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將其作為一個愛好。

4、制定教學目標,合理評價

初中學生的好奇心重,學習能力強,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這項優點,將教學內容有效的串聯起來,為難點和重點做好鋪墊,增加歷史教學的趣味性。教師應該加強學習,善于找到教學重點,在教課前明確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并通過合理的評價措施,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肯定或激勵。例如,《侵略和反抗》是教學的重點,教師應該按照層層遞進的原則,將、第二次、中日和等知識聯系起來,制定每堂課學生應該完成的任務,并注重預習,使學生自覺了解其他戰爭的發生背景、開端、進展和結果,讓學生頭腦中形成系統的知識架構,從而更好地理解這段歷史。教師應該善于使用激勵策略,不能只顧批評學生,應加強對學生的指導,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

三、結束語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初中歷史教師應該立足實際,改變當前的教育觀念和模式,善于總結經驗或者借鑒他人的經驗,不斷修正自己的教學過程,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也應該改變自己對歷史課程的認識,提高重視程度,積極的配合教師,促進自身綜合實力的提升。

作者:鄒麗琴 單位:重慶市萬州第三中學

參考文獻

[1]趙英.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08(04):197-198.

[2]于彥清.探討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2016,05(13):26-27.

篇2

歷史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歷史課程是國民素質教育的一門基礎課程。歷史課程在素質教育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態度、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反思甘孜藏區初中歷史教學,現狀不容樂觀。具體變現為:

1.1甘孜藏區初中學生漢語言基礎薄弱,閱讀理解能力差,課堂教學、日常交流存在較大障礙

藏區大部分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鄉下學生基礎更差,大多學生不會拼寫,掌握常規字量少,課本中的字詞、句子都較生疏,認知目標、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無從談起。

1.2歷史課程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教師師資不穩定,專業不對口,歷史專業教師缺乏

學校不重視,學生也沒有興趣,歷史課形同虛設。歷史科被列為學校 “副科”,配備教師時,專任歷史教師基本實行“包級”制。一個年級七、八個班,一位老師要面對三、四百學生。歷史在中考中所占比重過低。初三年級歷史政治合考,兩科各占50分,相對語、數、外、藏文、每科150分,物理、化學每科100分來說,歷史科分值比重太小,調動不了學生的動機,很多學生到初三后就放松了歷史學習,改攻其它科目。

1.3教育發展滯后,教學方法陳舊,學生缺少學習方法,教學質量低下

甘孜藏區教育起步遲,社會經濟發展滯后,環境條件艱苦,經費投入不足,教育發展十分滯后。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都停留在應試教育初期。很多教師至今仍然使用一只粉筆一本書一張嘴的授課方式上課。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過分強調了教師 “教”的作用,完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體地位。教師慣于“一言堂”,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全然沒有自行探究與思考。教師不辭辛勞講完一節課后,許多學生對一些基礎知識仍不甚了解。學生學習方法缺乏,很少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上課聽不進,課后缺少必要練習,不復習鞏固,作業習慣拖拉,照抄書本,強搬硬套,問題稍一變化,便無能為力。學生知識面窄,分析能力差,描述和表述能力差,特別是對問答題、材料分析題有畏難情緒。測試中,問答題、材料分析題大多數學生都留空白。這樣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法,使得藏區的教學質量始終處于低下水平。

2 提高藏區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思考

2.1多方努力,強化藏區基礎教育

藏區教學質量低下,與其基礎教育差直接關系。發展藏區教育必須從基礎教育抓起。初中生源來自小學,起始于家庭啟蒙教育和學前教育。整個甘孜藏區目前除了在縣城有學前教育外,鄉村幾乎都沒有學前教育。藏族初中生漢語言基礎差,接受能力有限,基本都來自偏遠的牧區或半農半牧區,加上父母都是“文盲”或“半文盲”。小學大部分在邊遠鄉村、牧區,校舍簡陋,教學條件差,交通不便,教師素質參差不齊,小學教育基本處于艱難維持階段。很多地方課堂教學都使用藏語教學,缺少漢語言環境,很多學生上初中后還不能開口講漢語。僅靠學校課堂上的一點漢語學習,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具有一定漢語言運用能力,確實很難。所以,發展藏區教育,不僅是各級各類學校的任務,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國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要大力發展基礎教育,特別是發展小學教育,加強小學漢語文的教學工作,才能為初中歷史課的教學掃清障礙。

2.2領導重視,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基礎教育新課程的根本追求是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教育主管部門要重視初中歷史教學,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地位。要制定措施保障教師利益,提高工資待遇,穩定教師隊伍。要完善升學考試制度,加大歷史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要鼓勵教師加強自身學習,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每位教師都要審視自己,不斷加強知識與理念學習,端正教學態度,利用現代遠程教育和網絡為自己充電,樹立終身學習意識,不斷進取,適應社會發展與需求。

2.3因材施教,尊重關愛每一學生

藏族學生大多天資聰慧,活潑好動。漢語思維表達能力差直接導致學生羞于和老師交流。所以,當務之急是要幫助學生恢復自信,逾越語言障礙。可以通過補習基礎加強學生聽說讀寫來達到這一目的。例如,筆者在藏區初一年級學生中要求,學生每天至少課外閱讀歷史方面書籍10分鐘,寫一段讀書筆記,定時向組長、老師匯報學習心得。教師要充分信賴、尊重每一位學生,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及時肯定學生進步加以表揚,使其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進而敢說多說。

2.4更新觀念,著眼學生全面發展

教學觀念是教學活動的靈魂,制約著教育方針的貫徹和學科任務的完成,影響著教學方法的構思和教學過程的實施。首先要正確處理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樹立學生全面發展的觀念。從學校領導到任課教師一定要充分認識上好歷史課的重要意義。歷史教師要認真研究教學大綱、教材教法,根據藏區學生實際,組織教學。其次,要正確處理傳授知識與能力培養的關系。教學中基礎知識的教學要準,要活,要讓學生在求知過程中探索,培養歷史學科的思維能力。要教會學生學習,“授之以漁”是我國歷代教學的經驗結晶?!敖虒W”的真正含義應是教師教會學生讀書,教會學生學習,學生只有自己會讀書,會學習,才能掌握信息之鎖的鑰匙;學生只有掌握學習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學頂峰的階梯。

2.5改進教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長期以來,藏區的歷史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法,老師“滿堂灌”,學生聽得索然無味,學生與老師缺少信息交流,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利于培養學生多種能力。因此老師備課要針對學生實際,巧設導入,創設情境,引導啟發,聯系生活,注重基礎,講授中要引導得法,使學生通過積極思考來解決歷史問題,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讓學生實現由被動“聽”到主動“思”的轉變。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借助現代教學手段豐富學生感官,再現歷史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以上是筆者關于藏區初中歷史教學的一些淺顯的想法,藏區教育的發展需要我們每一同仁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汲取先進經驗,不斷總結,努力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學模式。相信隨著甘孜藏區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藏區的教育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陳才鳳.農村初中學生歷史學習障礙成因和解決對策的研究[J].新華教育研究, 2010.4.

篇3

根據市局提出的“規范管理拓展內涵提升品位”的發展目標,我校教學工作將以創建二級達標校為契機,在完善各項工作和制度建設同時,繼續加強常規管理,重點加強學習型、研究型的教研組的建設,加強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深化對新課程的研究和對課堂教學的研究。進一步推進學校的內涵發展和提升學校的內在品質。

圍繞市局提出的“一個中心”“兩項改革”“三個目標”“四項研究”,我校在本學年的教學工作重點落在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探索和完善合理的評價制度和教研方式、構建高效課堂、提高教科研的質量等方面上。真正做到“以質強校、以研興校”,使辦學行為更規范,常規管理更扎實,課堂教學更高效,評價機制更科學,教學質量更穩固,學校特色更顯現。使我校的教育教學管理爭一流,教育科研出成果,教學質量再上臺階。

一、加強常規教學管理,向管理要質量。

1、制定學校教學工作計劃,召開教務處、教研室會議,做好工作的具體分工。召開年段長、教研組長會議,落實學校工作。全面貫徹課程方案,組織課題研究,探索建立教育教學質量評估監測體系,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引導學校辦學走向科學化的發展軌道,推進學校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精細化。狠抓教學管理制度的落實,使教學工作的管理更上一個新臺階。

2、認真落實課堂教學要求,進一步規范教學行為。做到課堂教學有序,教書育人,敢于管理,我的課堂我負責。堅決杜絕教師講課的隨意性和課堂組織失控現象。要求老師積極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其是初一高一新生。樹立良好的、融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積極思維和動腦、動手能力,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切實提高教學效率,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3、積極組織開展集備,特別要重視學生的預習和復習,注重備課組的作用,要求做到:個人鉆研集體研討形成個案組織實施反饋與反思的基本流程。認真備好每節課,為上好每節課奠定基礎,堅決杜絕無教案上課、無準備上課的不負責行為。要求老師要精心設計每一堂課,控制好課堂教學的節奏。注重課堂設計,重視三維目標的落實。

4、端正考風考紀,重視考試的作用,達到考試的目的,認真組織好學生階段性練習。對于學生基礎差、功底薄的實際問題,加強對學生的平時輔導,降低重心、耐心講解、科學引導。加強實驗教學、信息技術教學和音體美課堂教學的管理工作,規范教學行為,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保障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5、加強學生作業研究,切實減輕負擔。各備課組布置學生做的作業教師應該先做一遍。對作業的內容、數量、質量、完成要求等都要有統一的意見,加強協作。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經過精選向學生布置適當的作業,避免照搬現成的練習冊及習題集,不加選擇地布置作業。

二、抓好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向研究要質量。

1、進一步聚焦課堂、研究課堂。課堂,不單是教師講授,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學。抓實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好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倡個性化的課堂教學。備課組要努力探索高效課堂模式,在課型、教學流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方面下功夫。廣大教師要從“講授者”轉變為“引導者”。從課堂設計到實施都要進行探索。在探索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2、推進素質教育,抓好課程改革。要以高中新課程實驗為契機,推動教研教改加強對高中新課程實驗的研究和探索。在課程設置、學籍管理、教學評價等方面,還要繼續探索,要不斷積累經驗,探索適合新形勢下的教育教學方式,為高中課程改革的推進切實做好各項工作。

3、建立研究型的教研組、備課組。進一步加強教研組的建設,教研組長要帶領本組教師努力學習教育理論,研究教育形式。尤其關注課堂教學,教師素質的提高。備課組要對教學中的問題進行探討研究,努力實踐“同課異構”“一課多上”等活動,對課堂進行研究,對教材、教法等方面就行研究。在這基礎上抓好課題研究,在實踐中形成理論,再進一步指導實踐。

4、課程設置和校本課程的開發。進一步完善高中課程,注意必修和選修的關系,開設選修課、通用技術課等。進一步完善校本課程的開發,在原有校本課程《基礎形體訓練》、《潭城記憶》、《建陽歷史文化名人》、《建陽鄉土地理》的基礎上,再增加政治、英語、心理健康方面的系列校本課程開發。

5、高三年段要在學科組的指導下,加強教研工作,研究學生的實際,研究

教學的基本方向。初三高三要研究中高考動向,加強試題和考綱、復習方法的研究。初三高三教師要切實加強試題、《考試說明》的深入研究,特別注重對近三年全國及各地試題的研究,要認真研究復習課的課型及其教學模式,增強備考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抓好高中的會考復習和考試工作,使會考能順利完成。

6、召開教師代表座談會和教學匯報會,找出制約會考、中考和高考質量進一步提高的瓶頸。采取措施,想方設法調動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發揮教師和學生的潛能,重點分析教學、教研現狀,擺問題,找原因,談教學質量提升的策略,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7、鼓勵教師撰寫教學反思、教學論文、教學敘事等,利用學??铩肚笳嬖贰?,刊登推薦文章,刊登教師的文章。鼓勵教師多讀書、讀好書,不僅讀教育理論書籍、專業書籍,還多讀一些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撰寫讀書筆記,切實提高教師的素養。擬本期召開一次教師讀書為主題的讀書交流會。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抓好教師專業化發展。

1、鼓勵教師參加各級各類進修學習以及專業函授學習,積極開展新課程師資培訓工作,開發新課程學習資源,立足課堂,深化教學改革,轉變教學方式,利用教學觀摩推動教研交流和探討,完善教學資源共享機制,保障新課程穩步推進,確保高中新課程實驗有新突破。

3、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學校給青年教師搭臺子,名師、骨干教師為青年教師引路子。建立“導師制”,兩兩結合,導師要對被導的教師在教案的編寫、課堂的設計、上課等方面進行具體的指導,各自履行好自身的職責。學校分階段對新教師進行考核,以幫助新教師盡快提高業務水平。

4、進一步加強對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的檢查、培養與提高。有重點地對青年教師進行推門聽課,對教案、板書、課堂管理、教學技能技巧等各方面進行檢查與指導。加強“教學反思”這一教學環節的工作,定期開展青年教師匯報課活動。青年教師多聽課,多參與教學研究和各類競賽,多寫教學后記或教學敘事。

5、定期開研討會,舉辦各種課型的觀摩課、示范課、研究課,并進行分析。除學校安排公開課外,另外教研組內還要進行開課、說課片段教學等活動。以

教研組為單位每學期觀看名師講座一次、教學視頻一次,教學專題研討兩次。

6、營造教師讀書學習氛圍,不斷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教研組長要引領教師讀書,建立教師專業文庫,并注意讀寫結合,讓教育寫作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近年來學校購買了《不做教書匠》、《教師的專業成長》、《不跪著教書》等書籍。備課組長組織教師讀并討論,用理論知識等來引領自己的教學。

四、繼續重視藝術教育,重視美育的融入。

1、進一步發揮藝術教育的優勢,寓教于樂,藝術類課程全面開設,建立和健全藝術教育組織體系,不斷提高藝術教育質量,對傳統條件下的課程、教材、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大膽改革,同時正確處理共性與個性、合格與特長、劃一教育與個別教育的關系,建立學校的藝術教育課程。

2、加強藝術教育師資培訓。建立一支技術過硬的藝術教育師資隊伍,配齊配足音美專任教師,將藝術教育理念貫穿于教學過程之中。藝術組的教師們每年的期初都認真制定工作計劃,并且做到集體認真備課、相互學習,期末總結。

3、學校嚴格按照頒布的新課程進行教學,開足、開齊初、高中音樂、美術必修課程,必修《美術》、《音樂》(初中),《高中美術鑒賞》、《音樂鑒賞》等,選修有《歌唱》、《基礎形體訓練》等,進一步加強“舞精靈”舞蹈隊、健美操隊等文藝團體的管理,加強學生藝術社團的管理。

4、藝術組要通過藝術欣賞課、形體課的開設,使學生們提高欣賞藝術的水平,使他們受到藝術的熏陶,更加積極向上。要配合學校開展好校園文化藝術周活動,使學生在參加一些大型演出活動中提高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形成學校教育質量提高的持久推動力;追求有內涵的學校名片,形成特色文化,發揮文化的凝聚和激勵效應,挖掘文化的巨大潛能。

五、推進達標建設促進科學發展

《建陽市教育局2011—2012第一學期工作思路》中有“建陽二中在加快綜合實驗大樓的建設力度的同時,要認真對照驗收標準與條件,做好軟硬件的整改工作”之語段。因此,推進我校的達標建設也是本學期的工作重點。

1、認真學習驗收標準與條件,對照標準與條件進行整改。組織相關人員學習標準與條件,明確任務。注意教師配備、教師素質、教師的專業發展、課程管理、教學常規、課堂教學、教科研、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通用技術、藝術教育、體育與健康、教育質量等方面做好具體的分工。

2、對照標準和條件,要進行自查和整改。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完善教育資源配置,增加理、化、生實驗室分組實驗儀器的配置數量;通用技術選修課,應配有、配好相應的專用教室和設施設備;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培養一批教學骨干、學科帶頭人和名師,以適應優質普通高中的需要;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發展學科優勢,打造學校品牌,彰顯辦學特色。

3、召開行政班子會議,召開創二級達標校相關人員會議。認真分析我校在創建二級達標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自我反思、自我補充、自我整改。崗位職責明晰,制定整改方案,分解任務、落實整改,為爭創二級達標校而努力。

總之,我們要明確辦學目標和定位,強化質量意識,突出內涵發展。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將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大力開展素質教育,努力創建高效課堂,不斷地實踐,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創新,不斷地總結,為穩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做出不懈努力

篇4

關鍵詞:社會科;歷史與社會;課程結構;課程標準

Abstract:America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ountries which open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In the 1990s,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put out national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standard which has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in the world. Marching into the new century, China's history and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basic education develops innovatively. By comparing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we can find each country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something in common in order to discuss some basic problems about integrated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Key words: social studies; history-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一、美國社會科課程結構

當代美國社會科課程結構呈現出多樣化特點。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國家制定國家統一課程標準的浪潮中,美國幾乎所有的州都著手制定州的有關社會科的課程標準。對于各州制定的社會科課程標準所反映的課程結構,大致可歸為三大類型:一是美國社會科協會推出的課程類型;二是“歷史—社會科學”課程類型;三是“社會科學”課程類型。[1]

(一)《社會科課程標準:卓越的期望》與10大主題軸(Ten Thematic Strands)

20世紀進入90年代,面臨新世紀的挑戰,美國著手制定全國課程標準,1994年全美社會科協會(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推出《社會科課程標準:卓越的期望》(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該課程標準運用“主題軸”(thematic strands)為基本構架,整合人類學、考古學、經濟學、地理學、歷史學、法學、哲學、政治學、心理學、宗教和社會學等學科的內容,以及人文科學、數學和自然科學中適當的內容,構成課程內容體系。共有10個主題軸,它們是:文化,時間、連續與變遷,人、地與環境,個人發展與認同,個人、團體與制度,權力、權威與管理,生產、分配與消費,科學、技術與社會,全球聯系,公民意識與實踐。每一個主題軸由多學科或領域的知識糅合而成,具有相當的整合性,再由這10個主題軸組合成整個課程體系,即中小學社會科課程體系。在這里還需說明的是,在美國社會科課程既是綜合性的、又是多樣化的。所謂綜合性,即運用“主題軸”的方式把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整合起來。所謂多樣化,即有的時候就稱為一門“社會科”,有的時候卻是數門分離的課,如歷史、地理等。[2]

如前所述,在課時上取代歷史、地理課的社會學科綜合課程,既要承擔起歷史、地理的基本教育任務,又要體現綜合課程特有的育人價值。而綜合課程的育人價值的體現、基本任務的完成與否,主要取決于其結構是否合理。構建綜合社會科課程體系,必然要打破歷史、地理等學科體系,而構架起一種新的適合學生學習的體系。全美社會科協會運用多學科或領域知識綜合的方式組成主題軸,進而整合為緊密相聯的10大主題軸,以此作為社會科的框架結構。

跨入新世紀,美國的課程論專家對社會科課程又提出了新的認識和看法。在《21世紀的社會科》(Social Studi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書中,作者提出作為一種組織方式,社會科可以被理解為相互關聯的三大范疇。其一,教導的范疇(The Didactic Dimension):強調課程與信息處理過程密切聯系,關注信息的獲得與知識的掌握。其二,思考的范疇(The Reflective Dimension):強調課程須包括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關注論證的技巧,形成假設并驗證假設。其三,情感的范疇(The Affective Dimension):強調課程須蘊涵倫理和作出決策的過程,注重價值觀的形成,以及檢驗信仰與信仰體系。三者的關系,請看圖1(社會科的范疇)。

圖1 社會科的范疇

這三大范疇,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都應該被看作相互關聯的、多重復合式的社會科方式。雖然每一范疇都可能會被用以制定計劃、選擇課程內容與評價學生等,但是理想的社會科課程追求的是三大范疇的平衡,社會科應該兼有教導、思考與情感三者。因為這涉及學習的本質,更關系到我們所尋求的人類自身發展的方向。[3](4—6,17—18)

(二)歷史—社會科學課程類型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加利福尼亞州、馬薩諸塞州和亞利桑那州等,采用的是以歷史為核心整合其他社會科學的“歷史—社會科學”課程方案,即采用學科綜合的方式,其中以加利福尼亞州為代表。在20世紀80年代許多課程設計者認為社會科學中歷史是最有價值的學科,他們認為歷史有益于公民素質的提高,有益于美國民主社會,可促進受教育者成為良好公民并保持美國生活方式。20世紀80年代中期加州推出了“新歷史—社會科學課程”,確立歷史科的核心地位來架構社會學科課程體系,以實現課程綜合化之目的。加州的課程,合理地處理了各學科本身的縱向發展,以及社會學科各學科間的橫向關聯。充分注意到歷史學本身的邏輯,包括美國史與世界史的邏輯聯系;充分注意到歷史學與地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的互相銜接與密切配合,致使社會發展的時間概念與空間概念緊密結合在一起。新歷史—社會學科的全部課程形成一個網狀的有機整體,并且這一有機整體是與現今社會密切關聯的。這種左右相關、前后相繼、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的學科體系與結構,既照顧到歷史—社會學科本身的邏輯要求,又顧及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與認知心理。加州的新歷史—社會學科課程在美國被稱為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性質的重大改革步驟,至20世紀90年代各州推行州的課程標準時被視為典范加以引用。[4]

美國的課程改革包括課程設計,往往有著深厚的課程理論、教育哲學作為其支撐與底蘊。

支撐“歷史—社會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永恒主義和要素主義”(Perennialism and Essentialism)。永恒主義是一種古老而又極具影響力的哲學,它的倡導者認為永恒不變的真理存在于人類的歷史之中。持這種哲學觀念的社會科教育家認為學生應該認識這些真理,并將之運用于生活實踐之中。他們相信學習了這些真理的學生會成為能干的、擺脫愚昧的文化之人,學生能知曉并認識自身所處的歷史環境,并可將自己對歷史與文化的理解傳給他人。永恒主義者支持學習歷史、強調歷史能力的培養與發展,他們的課程是以西方文明的經典書籍為中心的。目前在美國社會科教育中永恒主義者的教育理論頗受歡迎。與永恒主義密切相聯的是要素主義,要素主義的提倡者認為學生理應知曉學問的基礎和最必須的知識,其中包括能力、概念,以及基于對歷史、政府、經濟學進行探究所形成的價值觀。永恒主義者和要素主義者都懷有一種共同的責任感,即盡可能運用有效的方式去完成知識的傳授,讓學生學會運用他們所掌握的知識,而決非死記硬背,運用于諸如對主題或社會問題的探究。近些年來,就中學社會科教師每天的教學實踐活動而言,知識傳遞或文明傳播的倡導者的學說產生的影響是最大的。[3](10)

(三)社會科學課程類型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伊利諾斯州和阿拉斯加州等采用“社會科學課程標準”,開設的是綜合課程。社會科學課程標準中的課程方案,與20世紀60年代“新社會科”教育運動十分相似。伊利諾斯州的社會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社會科學課程的一個基本目的,便是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使得他們能像一名公民和社會的一份子那樣明智地作出抉擇;還要求學生能夠掌握社會科學的有關概念,藉此幫助學生能對人類的社會行為作出解釋。阿拉斯加州的社會科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關于社會科學分析性進程的教學要求。該州的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三個帶有普遍性意義的主題來理解社會之間的關聯,這三個主題為:關于人類經驗的記載、公民能力與全球性管理、認識社會和參與社會的能力。總之,社會科學課程標準的特點有三:其一,強調培養學生的能力與社會科學的探究方法,以此來構建跨學科的課程體系,即開設社會學科的綜合課程。其二,各門具體的社會學科的界線被淡化,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以及在學科學習中表達自己觀念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是至高無上的。其三,社會科學課程標準把注意力集中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之上。[1]

支撐“社會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科學經驗主義和新批判主義”(Scientific Empiricism and the New Criticism)。構建社會科課程的另一種方法來自于科學探究的原則。社會科學家通過對個人、群體、社會的樣本,或者文化的交融的探究等來研究人類社會。20世紀50年代,這種方法帶有價值中立觀點的特點。20世紀60年代,“新社會科”的倡導者創設了一些建立在實驗、調查技巧、個案研究以及其他分析工具基礎上的課題,促進學生參與社會活動。他們鼓勵中學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思考事物發展的可能性,甚于思考絕對真理,提供中學生關于對證據作出闡釋的不同框架并給予指導,更激勵他們盡可能公正、客觀、毫無偏見地作出結論。然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僅把社會科學定義為科學方法,開始受到許多抨擊,其別受到置疑的,理論是否可以做到價值中立。許多社會科學家轉向了“新批判主義”,認為科學從來也不可能價值中立。社會科教育的批評家也產生了深深的懷疑,不僅懷疑科學經驗主義的結論,而且對設計課題研究的方法本身產生懷疑??傊?,20世紀60年代以來,科學經驗主義從內容和形式上都影響了社會科的課程體系;而新批判主義對學術界,以及對力圖促進學生的行為并握有決定權的學校行政人員的影響更大些。新批判主義的倡導者認為,愿意對政策和價值判斷進行檢驗以及持批判性態度的意識,是社會科教育的基本要素。[3](10—11)

二、中國《歷史與社會》課程結構

中國在新世紀的課程改革中設置了取代歷史、地理課的《歷史與社會》,這是一門初中階段直接體現“個體社會化”教育宗旨的社會科學綜合課程,它的開設,有助于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參與社會,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特別是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偟恼f來,作為初中階段的必修性基礎課程,《歷史與社會》承擔了相關學科領域知識教學的任務,尤其是歷史學科和地理學科(人文地理為主);作為一門綜合課程,強調的是方法與能力的培養;作為一門社會科學課程,更須發揮其在社會功能方面的教育作用,我們可以說態度,尤其是價值觀的培養與教育,是《歷史與社會》的靈魂。因此,初中階段的社會學科綜合課程《歷史與社會》,不僅是社會科學諸相關領域知識層面上的綜合,而且是方法的綜合、結構的綜合。著眼于公民基本素質的培養,關注學生健全人格的培育,強調人格因素的協調發展的《歷史與社會》,須體現知識、方法、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整合的特征,具有該方面的基本要素,并須充分發揮其社會功能方面的教育價值。

中國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的《歷史與社會》的結構,在吸取世界課程改革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走的是一條繼承與創新的道路,即繼承了上一輪課程改革中浙江與上海的初中《社會》富于意義的做法,闖出了一條獨特的創新之路。教育部制定了兩個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以推行課程改革的多樣化,更值得一提的是《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實驗稿)(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二)》)。

《課程標準(二)》,提出“以時間為經,以空間為緯,以人類社會特別是中國社會發展為主軸,以綜合認識現代社會基本問題為立足點”這樣一個三維立體設計思路,圍繞“我們生活的世界”“我們傳承的文明”和“我們面對的機遇與挑戰”三個主題,整合歷史學、地理學(人文地理為主)、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民俗學等學科的基礎性知識(含基本方法),以及若干社會重大問題,并融入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以此來構建課程的基本框架。[5]這一基本框架中的每一個主題,都是綜合的;以時間為經、以空間為緯強化了歷史觀與時間范疇、人地觀與空間范疇;以社會發展為主軸,以認識現代社會基本問題為立足點,強調了社會性與學生的經驗。這樣的課程結構,充分體現了綜合性、社會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特點,也盡可能地考慮到了歷史教育與地理教育(以人文地理為主)基本任務的落實。這一課程體系,在我國課程史上是具有首創意義的。①

《課程標準(二)》的三維立體設計思路,是一種創新,它有別于以往的“拼盤式”社會課程結構,也不同于美國的“10大主題軸”。它高度重視歷史教育的價值與功能,符合我國的國情。

三、中美兩國社會科課程的共性與差異

(一)中美兩國社會科課程的共性

據上所述,我們可以較為清晰地看出中美兩國社會科課程方面的共同之處。歸納起來,大致有如下三點。

1.兩國課程結構都呈現多樣化狀態。

美國社會科除了全美社會科協會推出的“10大主題軸”課程構架外,還有“歷史—社會科學”課程構架與“社會科學”課程模式。中國在全國范圍內初中階段進行《歷史與社會》課程實驗,為此,教育部制訂了兩個課程標準,這兩個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不盡相同。《課程標準(二)》如上文所述,是一個三維立體課程框架;《課程標準(一)》以“我們的社會生活”和“人類文明的進程”兩大領域作為課程的基本架構。[6]另外,上海地區在初三與高中開設了必修課《社會》(中學的其他年級開設必修課歷史、地理)。初三的《社會》,以便學生在初一、二分科學習之后適當進行整合;高三《社會》,是社會科學學習領域各學科知識和方法的更高層次整合。[7]上海的《社會》,是與歷史、地理課并存的,其課程結構與取代史、地課的社會科課程有較大的區別。兩國的社會科都呈現結構多樣化狀態。

2.社會科課程的教育任務,都提出了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的要求。

美國的課程論專家在《21世紀的社會科》一書中,提出了三大相互關聯的范疇,即教導的范疇、思考的范疇和情感的范疇,就是從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三方面提出社會科的教育任務的。中國《課程標準(一)》在分類目標中明確提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技能與能力、知識三大方面的目標。[3](5—6)

3.都強調歷史的價值與功能,歷史成為社會科的核心要素。

全美社會科協會推出的10大主題軸,每一個主題軸幾乎都與歷史有關。中國初中階段的社會科學綜合課程定名為《歷史與社會》,系強調歷史的社會科,課程本身就說明歷史在社會科教育中的價值與功能。

對此,美國的社會科專家麥切爾·威蘭(Michael Whelan)在“為什么歷史學習應成為社會科核心”(Why the Study of History should Be the Core)一文中寫道:“事實上,歷史之所以成為社會科的核心,有著其深層次的思考,即人類的生存在本質上是具有歷史涵義的。也許有人會說,人類的生存是多方面、多維度的,除了歷史,還有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和地理等方面。但是,假如把人類生存這些方面的內容從歷史中分離出來的話,那么它們都會成為十分抽象的了。例如,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之間十分復雜的關系是社會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事實上它們都是歷史的現象。同樣的情況也存在于人類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的內容之中。所有實實在在發生過的、分解性的歷史現象,都留下了歷史的軌跡。確實任何有意義的生命體的保持都源自于經歷與經驗;而人類的經歷與經驗,盡管處于經常變化與發展之中,都蘊涵著歷史的涵義?;蛟S,這就是所有的人經常學習歷史的理由所在。歷史告知人類,他們是誰。”[8]

客觀上歷史學研究涉及范疇極廣,它幾乎包含了人類文明過程中的方方面面,中國古代的紀傳體史書就是典型的例證。紀傳體史書《史記》《漢書》《新唐書》等,編有“本紀”“世家”“列傳”和“志”(《史記》稱“書”,《漢書》改為“志”)等。其中“本紀”按年月次序編寫帝王簡史,兼論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笆兰摇笔怯靡杂涊d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的歷史。“列傳”主要是人物傳記,兼載中國少數民族以及與中國來往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歷史?!爸尽笔怯嘘P各種典章制度的專篇,記述的內容極其豐富,包括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重要領域。具體說來,“食貨志”記載土地制度、農業生產,以及手工業、商業、貨幣等經濟制度;“河渠志”敘述河流水利的情況;“地理志”記錄當時的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和戶口數字,有關各地特產狀況、民情風俗亦有記載;“藝文志”考證各種學術派別的源流,記錄存世的書籍;“樂志”是關于音樂活動和樂器的專篇;“天文志”“律歷志”記述天文歷法的發展情況;“選舉志”記載科舉制度;“釋老志”記載宗教活動等。

如此看來,以歷史為核心整合其他社會科學來構建社會科課程體系,是有其合理因素的。

(二)中美兩國社會科課程的差異

我們亦不難看出中美兩國社會科課程的差異之處,歸納起來大致亦有如下三點。

1.兩國關于社會科課程的理解有不同之處。

美國的教育工作者至今仍未能對社會科的定義取得較為一致的看法,他們也未能斷定這門課程是單一的還是復合的,是一個統一整體,還是個體的集合。[3](1—2)全美社會科協會則采納以下的定義:社會科學習(Social Studies)是為了提升公民能力的、關于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學習。在學校的計劃中,社會科課程由多種地位同等的、而且成為體系的學科領域所組成,這些領域來自于人類學、考古學、經濟學、地理學、歷史學、法學、哲學、政治學、心理學、宗教和社會學等。社會科課程貫穿于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整個學校教育。對于社會科的界定,遠比單一的傳統意義上的學科,如歷史或地理復雜,原因有二。其一,社會科課程內容是多樣化和綜合性的;其二,社會科的課程結構亦是多樣化的,有時就稱為一門“社會科”,有時卻是數門分離的學科課程,如歷史、地理等。[2](3)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把社會科理解為一門社會科學的綜合課程,在中國課程史上,分科設課則為歷史、地理、公民等,而整合設課則為“社會”課。進入新世紀,教育部制定了可供各地選擇的兩套初中社會科學課程,一套開設分科型歷史、地理課,另一套就是開設社會科學綜合課程《歷史與社會》。這一問題涉及對“課程”一詞的習慣性理解與看法。

2.關于兩國的社會科課程發展歷程是不盡相同的。

美國在20世紀初就出現了“社會科學習”(Social Studies)的理念,并于1921年成立了全美社會科協會。[9]經過較長時期的教學實踐與理論探討,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美社會科協會推出了“10大主題軸”,這是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得出來的關于社會科學課程整合之理念與構想。在此之前,1987年布拉德利委員會(Bradley Commission,致力于促進全美學校歷史教育的全國性學術團體)經過認真的研究,并吸取了作為全美20世紀80年代課程改革典范的加利福尼亞州構建的“新歷史—社會科學課程”,創建了他們的歷史課程體系。在其中提出了六大重要主題,這六大主題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自我與理解他人,使得學生對改變人類生活、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各種要素有所了解與認識。六大主題為:文明、文化的傳播與革新,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價值觀、信仰、政治態度和風俗,沖突與合作,歷史的比較,社會政治模式。[10]顯而易見,這六大主題的提出,對“10大主題軸”的最終形成具有積極影響。20世紀90年代初,一些致力于社會科教育及研究的專家、學者,出版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以促進社會科的教學。其中一位專家在他的著作(教師用書)中開列了社會科課程的379組基本素材,這些基本素材包括富于啟發性事實、令人吃驚的統計資料、有關的探究發現和具有實踐價值的資料等。他是按社會科相關學科領域分列的,其中美國歷史104組,世界歷史57組,美國政府34組,消費經濟學31組,社會學55組,心理學55組和地理學43組。[11]所有這些基本素材,構成了社會科相關學科領域的基本要素,而這些基本要素的提煉對于構架社會科課程(包括“10大主題軸”的提出)是十分有價值的。

中國在20世紀20年代曾提出過開設初中社會科課程的計劃。真正付諸實踐的,是在20世紀90年代上一輪課程改革部分省市初中階段。經過10年的實驗,在新世紀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推廣至全國。中國社會科課程起步較晚,但走的卻是一條積極而又穩妥的改革之路。從提出設想到部分省市的嘗試,再從局部地區的實驗推廣至全國性的實驗。經過初步的實驗,我們已經認識到《歷史與社會》的開設需注意三方面的問題。第一,不追求各社會科學相關領域知識系統的完整性,而著眼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更注重價值觀方面的培育。第二,以不削弱歷史教育為代價而開設綜合社會科課程,就需妥善處置歷史學與地理學、歷史學與社會學的關系。第三,作為直接體現學生“個體社會化”教育宗旨的社會科課程,歷史與社會課需妥善處理學科領域的知識與社會實踐的課題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一問題關涉社會科的實踐與理論探討問題。

3.兩國關于情感態度價值觀培育的側重點更有所不同。

如前所述,兩國的社會科都含有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要求,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側重點則有所不同。美國的社會科關注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但更為強調民主觀念和美國價值觀。在全美《社會科課程標準:卓越的期望》的導論中闡釋社會科的涵義時,開宗明義地提出社會科的設計,就是為了提高學生公民的素質,而這一素質是由知識、能力和態度等多方面要求組合而成的,其目的是促使學生具備民主社會中的公民能力。在第十個主題軸“公民意識與實踐”中再一次提到公民意識與實踐是社會科的主要目標,社會科課程應提供學生民主社會中公民實踐,以及公民意識和原則的學習機會。[2](3,30)注重民主觀念和美國價值觀的培育,與美國的社會文化傳統有著密切的聯系。美國學校歷史教育中心、布拉德利委員會(旨在促進全美歷史教育的全國性學術團體)和加利福尼亞州教育部都認為,美國人不像其他國家和民族,不是依靠共同的宗教信仰走到一起來的。然而,美國有約束美國公民行為的共同遺產,那就是關于自由、平等和公正的民主觀念。美國的學生必須認識到,關于自由、平等和公平,以及公民的政治、經濟權利和義務的民主思想構成了美利堅民族的道德價值觀。而這個價值觀,正像過去那樣,今天也正幫助公民在正確與錯誤,同時也在兩個價值觀發生沖突時進行選擇。[12]這是美國學界人士的看法。

我國的社會科關注民主與法制的教育,更為強調愛國主義情感的培育。《課程標準(一)》和《課程標準(二)》都提到樹立民主與法制觀念,也都十分強調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培養愛國主義情感。而這些要求,與我國社會歷史發展、基本國情是相吻合的??偟恼f來,這一問題是與國家、民族的自身的歷史發展和現實狀況有關,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反映了國家意識與民族精神。

四、社會科課程世界發展趨勢

20世紀60年代以來課程一體化的態勢日趨顯著,進入20世紀90年代許多國家和地區在為新世紀學校制訂課程改革藍圖時紛紛推出了社會科的課程構想與計劃,從這些構想和計劃中我們可以看出社會科課程的世界性發展趨勢。

(一)課程結構多樣化趨勢

20世紀60年代以來綜合課程興起,在社會科學課程一體化的大趨勢中社會科課程結構出現了多樣化趨勢。如前所述,美國推出“10大主題軸”作為架構課程的理念與構想。與之相類似的,有中國臺灣地區新世紀課程計劃中的社會學習領域“9大主題軸”,以及澳大利亞1994年公布的課程計劃等。臺灣地區的新世紀課程計劃,提出1~9年級“七大學習領域”,其中社會學習領域由“9大主題軸”組成,即人與空間,人與時間,演化與不變,意義與價值,自我、人際與群己,權力、規劃與人格,生產、分配與消費,科學、技術與社會,全球關聯。②1994年澳大利亞公布“社會及環境研究:全國學校的課程藍圖”,提及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習范疇,分為“五大主概念”,每一主概念由若干次概念組成?!拔宕笾鞲拍睢睘椋簳r間、持續與變遷,地點與空間,文化,資源,自然和社會系統。[13]

俄羅斯在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對整個教育包括課程進行重大改革,出現了課程的綜合化與細分化相結合的趨勢。在中學階段設置了綜合性課程“社會知識”,由社會、人和個性、文化、經濟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社會結構、政治、法的概念諸部分構成。[14]

日本1998年公布的課程計劃,初中設置社會科,由地理領域、歷史領域和公民的領域組合而成。高中設置的公民科中有“現代社會”綜合課程。[15]

香港地區教育署在1990年編訂的社會教育科課程綱要頗具特色。初中設計兩套方案,方案Ⅰ設置與歷史、地理并存的社會課,方案Ⅱ設置取代史、地等課的社會科。[16]

另外,如前所述,中國教育部制訂了兩部《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

開設社會科課程,需打破歷史、地理等傳統的學科體系,構建起新的、適應學生學習的課程體系,有的國家和地區采用“主題軸”的方式進行整合(如美國、中國臺灣地區等),有的圍繞問題組織課程內容(如俄國),有的設計“三維立體”式課程體系(中國教育部頒布的課程標準)。日本則在初中設置分科聯合型社會科,在高中設有綜合課程現代社會。香港地區更設有功能不同的兩套課程方案,設置了與史、地并存的社會課,以及取代史、地的社會科,總而言之,中學階段社會科課程結構多樣化的趨勢十分明顯。

(二)課程體系整合化趨勢

社會科課程體系的整合化是多層次、全方位的,至少有三個層面的涵義。

1.社會科學相關領域知識的整合。

包括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倫理學和心理學等學科領域。無論是美國的社會科,還是中國的歷史與社會科等,都在對上述這些學科領域的知識進行整合,構成社會科學綜合課程的知識系統,這是綜合課程的基礎。

2.方法論的整合。

包括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學習方法兩個方面。綜合課程不僅追求相關領域知識的整合,更追求方法論的整合。在社會科課程中,需提供陳述性的知識系統,還需提供程序性的知識系統,以促進學生建構起較為全面的知識結構。比如全美社會科協會推出的社會科課程標準,在關于社會科課程的涵義中提到,歷史學的訓練,認清概念的由來,探討說明概念的原始資料,分析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展的概念,這便是歷史學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地理學的訓練,確定某一概念首次出現的地點,認清某一事物從一個區域或國家運動到另一個區域或國家,認識觀念傳播的全球聯系,這關涉到地理學的空間觀與一些基本方法的學習;政治學的訓練,運用政治制度的觀念,探討政府的結構及其運行等,這是關于政治學的一些基本方法的學習。[2](3-5)美國一些學者在新世紀出版的著作中也十分強調社會科課程中方法論的學習與指導。[17]中國在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中也提出了類似的要求。

3.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合。

社會科課程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提升學生的公民素質,而這一素質是由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諸方面整合而成的,因此社會科課程需體現這樣的整合。全美社會科協會制訂的社會科課程標準,提出若干教學原則,認為當教學是綜合性的,那么社會科是富于成效的;當教學富于意義時,即學生的學習與他們的知識結構、能力、信仰、態度相聯系時,他們會發現他們的學習不僅在學校中,而且在社會上都是有用的,那么社會科是富于成效的;當教學富于價值觀教育意義時,那么社會科是富于成效的。[2](11-12)中國與日本的社會科課程也都提出了類似的整合要求。

(三)課程內容開放性趨勢

社會科課程內容的開放性,主要包含兩層意思。

1.內容更新方面的開放性。

即與時俱進,不斷吸納社會科學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保證課程內容的先進性與時代性,這是各國社會科普遍追求的一個方向。

2.課程體系方面的開放性。

即課程不僅提供社會科學相關知識,而且這些知識與學生的經驗,以及現實生活、社會發展密切相連,互相融會,整合為一個整體,這是由本門課程的特點與教育目標所決定的。如中國按《課程標準(一)》編寫的課本,編有“傳媒”與“社會”單元,內容包括了傳媒的發展、傳媒改變生活、正確對待傳媒和網絡的生活等。[18]按《課程標準(二)》編寫的課本,編有“來自家鄉的報告”活動課,促使學生了解與掌握認識社會的一些基本方法與能力。[19]

① 2004年教育部對《課程標準(實驗稿)》進行修訂,修訂后,《歷史與社會》兩個課程標準合而為一,但仍保留兩個實驗稿中各自的課程框架。

② 見中國臺灣地區制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域.2001.

參考文獻:

[1]Loretta Sullivan Lobes.Surveying State Standards:National History Education Networks 1997 Report on State Social Studies Standards[J].The History Teacher,1998,(2):221—223.

[2]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Z].Mary Land: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2001.

[3]Jake Levin.Social Studi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0.

[4]Francine Alexander,Charlotte Crabtree.Californias New History-Social Science Curriculum Promises Richness and Depth[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8,(9):10-13.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二)[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一)[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7]上海中小學課程教材改革委員會辦公室.上海市中學歷史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2.

[8]Michael Whelan.Why the Study of History Should Be the Core[A].E Wayne Ross.The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C].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1.54-55.

[9]中國臺灣地區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英國小學社會科課程之分析[M].中國臺北:三民書局,1992.2-5.

[10]Arthur Zilversmit.The Bradley Commission and American History[J].The History Teacher,1989,(11):45-51.

[11]Ronald L Partin.The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Book of Lists[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2.

[12]Charlotte Crabtree.Improving History in the schools[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9,(11):25-28.

[13]周愫嫻.澳洲的社會科課程[J].教育研究(中國臺灣地區),1998,(8):32-43.

[14]白月橋.俄羅斯課程改革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7,85.

[15]日本文部省.關于課程改革的說明特集[J].中等教育資料(日本),1998,(9):104-162.

[16]香港課程發展議會.中學課程綱要·社會教育科課程綱要(中一至中三適用)[Z].香港地區:香港政府印務局,1990.

[17]Pamela J Farris.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ocial Studies[M].New York:Mc 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2001.10-18.

[18]韓震,劉北成.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8-64.

篇5

關鍵詞:陽湖拳;歷史起源;風格特點;傳承策略

中圖分類號:G85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90(2011)05-0064-05

Abstract: Literature review,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re applied in this article to research the origin,the kind of system,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alue and feature of Yanghu-Quan. For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of provides reference and basis,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of Yanghu-Quan are to be provided.

Key words: Yanghu-Quan;historical origin;types; strategies

陽湖拳又名常州南拳、蘇南船拳和江蘇南拳,是上個世紀80年代武術挖掘整理的重要地方稀有拳種,是江蘇最具地方特色的唯一拳種,陽湖拳起源于道家,創發于江蘇武進,現流傳于蘇南水鄉的廣大地區及周邊的上海和浙江一帶的太湖流域,相傳為宋代“南俠”展昭所創。陽湖拳集“南拳北腿”之長,具有南北兼收,拳腿并重,原地旋轉,幅度頗小,快速勇猛,精悍靈巧,近身短打,進多退少[1]的獨特的拳種風格。近年來,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開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奇特的陽湖拳引起了國內外武術界的廣泛關注,亦在國內外舞臺上展現出了陽湖拳之強勁風采。

1 陽湖拳的歷史起源

1982年原國家體委在武術挖掘整理時,提出對拳種的界定是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統觀拳術類別的稱謂,一般按照該拳術的創始人、流傳地域、運動技術等特點的不同劃分命名[2]。目前已經確認我國現有拳種約有130個之多,陽湖拳因其具備“拳種”的特點,而被上個世紀80年代武術挖掘整理工作小組作為挖掘的重點地方拳種和稀有拳種。據《武進縣志》載:陽湖拳源出道家武術,始于宋代,為常州武進人展昭(展雄飛)所創,后經常州武進籍人胡世將、鄒浩、姚言等人繼承與發展,逐漸形成具有較為完整體系的武術流派,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常州有著2 500年悠久歷史,其中武進歷史上曾一度稱作過陽湖縣,地理位置特殊,從宋朝到清末民初一直兵家必爭之地,多災多難,戰事連綿,據不完全統計,歷史上常州經歷的大小戰爭有數百次,屠城四五次之多[3]。百姓為保家護園而練武成風,陽湖拳在廣大農村一直很盛行,以武進為中心,周邊包括金壇、江陰、無錫、溧陽、宜興、句容等地區廣大農村可謂練武成風。據載:有的鄉是村村學練陽湖拳,有的村是家家練學陽湖拳,并且村村巷巷都有自己的特色,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絕技[4],為傳播和發展陽湖拳,早在明朝,常州城內設有專供有志青年學武和學文的場所,形成歷史上的陽湖文派和陽湖武派,現在由于人們只提陽湖文派(陽湖文學、陽湖畫派、陽湖詩社等),而不提陽湖武派。為彌補常州一直有陽湖文派而沒有陽湖武派的缺憾,1991年經常州市政府提議,常州市體委及市武術協會商定,并報請省體育局批準,把這一最具江蘇地方特色拳種更名為陽湖拳,且成立了常州陽湖拳協會。

2 陽湖拳的流派及風格特點

歷經屠城與兵燹等地理環境的變化,在幾百年長期的創始、演化及發展過程中,陽湖拳逐漸形成了地區傾向的風格流派,雖然基本上大同小異,但因創發中心有五處,故分成五種流派,即茅山派(即茅山、黃金山、長蕩湖、金壇、句容等地)、橫山派(即常州東北方向的橫上橋、鄭陸、芙蓉、舜過山、江陰、張家港等地)、陽山派(即常州東南方向的陽山、子是湖、雙廟、虞橋、遙觀、洛陽、漕橋、宜興等地)、西山派(即常州西部和西南方向的卜戈、湟里、東安及溧陽山區)和紫陽派(由常州市區的天慶觀,因觀主張伯端是道家南五祖之首的紫陽真人而得此名)五種流派。一般而言,武術流派,是指由于不同的技術特點和風格而形成的武術派別[5]。與現代武術的各種運動形式一樣,實質上都是對博大武術的不同分類方法。由于早期受到當時武術發展水平和人們認識武術的局限,人們從不同角度對武術進行流派劃分,而現代的武術運動一般都是按現代體育的運動形式對武術進行分類的。陽湖拳流派的劃分主要以不同地名命名的,但由于傳承人的缺失等歷史原因,現存的陽湖拳流派僅保存有茅山派、橫山派和陽山派三個門派和近百個武術套路。其中,茅山派,以武進西南邊陲重鎮湟里往西不到10公里的茅山而得名,是三大主流派中最大的一派,現有套路包括:岳家拳、呼家拳、武松地躺拳、武松脫銬拳、王英下山拳、魯達醉打山門拳、羊五郎下山、紅孩兒下山、板凳拳、林沖十八手、許寧金強手、道家三翻拳、岳家槍、武松雙刀、太祖蟠龍棍、陽湖青龍劍、陰手齊眉棍、叫花打狗棍、秦瓊雙锏等30多個套路;橫山派,以常州東北20公里處的橫山得名,現有套路包括:前五虎、后五虎、金臺手、捉鈴手、楊家拳、武松拳、二郎拳、太祖拳、猴拳、板凳拳、大罡拳、醉八仙拳、十八棍、麒麟錘、獅子摟尖刀、青龍刀、陽湖劍等30多個套路;陽山派,以常州東南20公里與無錫交界處的陽山得名,現有套路包括:楊家拳、興唐拳、五虎拳、二郎拳、武松拳、魚叉、船槳、扁擔、釘耙、繩索、三節棍、月牙鏟、武松棍、盤龍棍、把門凳、魯智深下山等30多個套路。

從現存的陽湖拳流派和套路來看,陽湖拳在長器械上,主要有槍、棍、叉、扁擔、秤桿等,在短器械上,主要有錘、單刀、板凳、雙頭木叉等。與其他拳種器械具有顯著區別的是,陽湖拳的器械大多以鄉間農具為主,體現出了陽湖拳獨具的以“巷戰和水戰”為主要風格特點的拳術套路,符合江南水鄉的地域特征。依據陽湖拳傳承人吳志泉老先生的口述,陽湖拳套路的主要特點:(1)手型步法,具有區別于其他拳種的鮮明特征。陽湖拳對四肢的要求為掌型呈瓦楞掌,又名卷簾掌,即拇指、四指并攏時中指在后。弓撐步的前足大扣,與后足平行成長三步,稱騎龍步。虛步偏重側身低矮,稱寒雞步。馬步不準左右大開,要小幅四平八穩,稱四平步;(2)拳架低矮,幅度很小。文化的起源深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古人素有“北人善騎,南人善舟”的說法,這便說明地理環境對于人們的行為活動具有深刻的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們的文化發展。對于陽湖拳,因常州武進地區為江南水鄉,水網密布,因練武時場地受限,形成拳架低矮、動作幅度小等特征,可在船頭、八仙臺上練拳,便有“拳打臥牛之地”一說,動作幅度小可以在練習中有效防止因動作過大造成的傷害,同時也有助于在進攻中的快速回防。(3)原地旋翻,拳路短套。因場地受限,沒有助跑空間,套路中的縱跳、旋翻、騰挪動作,均為原地爆發,難度大,每個套路一般在20個左右。(4)拳腳并重,上下同用。與南重拳、北重腿的傳統傾向不同,陽湖拳因小幅小架緊湊,在動作結構上注重拳腿并用,上下齊動,重于進攻。(5)近身短打,進多退少。陽湖拳常以暴風驟雨般的進攻先發制人,在與敵對抗中采取近身貼靠短打,以攻為守的風格。(6)短小精悍,快速勇猛。沒有廣東南拳的慢運氣推力,也沒有北拳高架亮相和瀟灑助跑,節奏變化非常之快,常將掌、指、勾、拳合而為一,出招速度,瞬間制敵。(7)對打群打,行打連打。有許多一對眾的打法套路,常能一路走一路打一路前后打、連環打,無不體現出陽湖拳進攻犀利的特點。(8)器械多,三十六種。陽湖拳器械特多,共有三十六種,除武術常用十八般兵器外,陽湖拳還能因地制宜地運用毛巾、船槳、魚叉、板凳等生產生活用具作為武器,另有鐵蜈蚣、鐵胡蜂等奇特兵器;(9)練拳唱曲,開合呼吸。練習陽湖拳時,口中要唱念拳譜或歌訣,歌訣內容皆為歷史典故,如關云長單刀赴會、張飛喝斷當陽橋、神計妙算諸葛亮 [7]等,形成了開合呼吸法,越唱越練越有勁?,F在大多不唱了,唱曲使拳速的快慢節奏與運氣的開合吐納是完全一致配合的,胸中不易憋氣。(10)左右對練,前仰復合。陽湖拳在同一拳套中,經常融合不同套路,如醉醒拳,前半段是醉拳,酒杯一摔,后半段為醒拳。對打拳,把金庸小說周伯通的左右手互搏術變為現實。

可見,與其他拳種相比,陽湖拳拳種的風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外形特色:武進屬江南水網地帶,而且在之前的村莊和人口都比較密集,不像北方人少地多,可以在廣袤的田野上開辟戰場,在水網地帶兩軍對壘時,多半為水軍作戰或在城市和村莊內進行巷戰。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下,通過逐朝逐代的戰爭洗禮和總結,慢慢地就演變定型為動作幅度小、招式活而刁的低中盤實用拳械套路,與敵對陣時,專取對方中三路和下三路,每個拳械套路在編排、定型上動作一般不超過30個,多數在20個左右。而北方拳種,在套路編排上均為長弓大馬,大開大合,屬于上盤拳種,并且在套路走勢上均是在正反兩個方向上直來直去,縱跳是必須借助跑才能未完成的動作。而陽湖拳在套路走勢上均為四面出擊,有臥牛之地即可施展拳腳了,一切閃、展、騰、挪均不需助跑,在原地即可完成,如果練到絕頂地步,在一張八仙桌上也能完成套路。(二)內形特色:主要表現在練功方法上,如在練習排打方面,陽湖拳首先從調氣開始,以此來運走氣血,按摩內臟,調氣時最注意貫通任督兩脈,并盡量使丹田和命門兩穴貼近,此為三翻功。待此功練到家后,然后開始用意把氣引向四肢和頭部。如在練習站樁功方面,講究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氣沉丹田。如在練習步法方面,講究行走時雙腿微曲、重心下移、意念集中在雙腳。如在練習發勁方面,特別講究擰勁、寸勁、穿透勁和整體勁的練習。(三)技擊特色:用陽湖拳對敵時,如果己先出招,一般直取對方下三路,讓人防不勝防,如對方先出招,己則很少退讓,而是抓住機遇、巧妙運用攻中有防、防中有攻的后發制人手法。此外,陽湖拳不僅善于破腿,而且更講究如何用腿。即,陽湖拳實際上是一種南拳北腿兼蓄,內家外家貫通的實戰性拳種,表現出:拳快雞啄米,腿長蛇擺尾,在丈余的場地上便可變幻縱、跳、躍、擊、勾、劈等無數招式的特征。[6]

3 陽湖拳的現代傳承價值

3.1 陽湖拳的身體鍛煉價值

中國的傳統體育歷來重視運動,重視生命,注重養生之道。陽湖拳得以流傳至今,說明它是隨著歷史的進程不斷發展的,它沒有因為當今高科技武器的進步,使直接用身體進行格斗的技擊在實戰中的作用逐漸減小而停止自身的發展。相反,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們對自身健康的追求更進一步。社會越進步,工具越發達,人類付出的精神能量越來越多,而付出的肉體能量卻越來越少。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和文明方向。[7]陽湖拳作為中國傳統體育的精華之一,江蘇地區特色拳種,其強健體魄之功效當為傳承的主要形式。陽湖拳不僅有套路練習形式,還有對抗練習形式;套路練習中不僅有拳術,還有多種器械;不僅有單人練習,還有對練,并且還有各種流派。陽湖拳動作幅度小、動作突然對場地要求不高等特點,對于練習者來說,不僅可以防止因動作過大導致的拉傷和其他不必要的傷害,更重要的是它的一些技術動作可以提高練習者地平衡、速度、靈敏、協調等身體素質。長期練習陽湖拳,不僅對心血管、呼吸系統有良好的影響,而且有利于調節神經系統、培養意志品質等。

3.2 陽湖拳的愛國主義精神價值

自古以來,常州武進地區人民不屈外辱,自元朝以來至都有可歌可泣的以暴制暴的武力抗戰歷史,尚武風氣千年不絕。常州武進一帶流傳著許多陽湖拳師愛國主義、懲惡揚善、伸張正義的傳奇故事,人們口口相傳,表達了對這些英雄人物的夸贊與敬重。有抗倭名將唐荊川親督海師狙擊倭寇和運用陽湖拳力擒刺客的故事,有戚繼光將陽湖拳融會貫通,創造戚氏長拳,教授將士,訓練出精良的戚家軍的故事,有陽湖拳西山派代表人物陸宜川行俠仗義,劫富濟貧的故事,有一告老還鄉傳授陽湖拳的馮氏武舉人,在太平軍攻村時手挽百斤硬弓,率領鄉民誓死抵抗,堅守18天的故事。這些故事代代流傳形成了陽湖拳派的“陽湖武魂”精神,與陽湖拳的傳承共同構成了常州武進地區人民自強自立,不屈外辱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種精神的傳承在當今社會對于培養人們的愛國主義、提高道德水平,以及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具有重要意義。隨著陽湖拳傳承活動的開展,可以起到弘揚民族人文精神,傳播地方文化的作用。

3.3 陽湖拳的競技審美價值

武術可供觀賞以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體育是一種人的身體活動,所有的體育活動都有運動員表演和觀眾觀賞這樣一個相互活動的過程。武術既是一種人的身體活動,具有人體運動的一般審美價值,又是一種武技,能表現人在攻防技擊時的技巧和能力,所以又具有一種技擊性的神秘色彩和審美價值。[8]陽湖拳重于進攻,在進攻中常常表現出暴風驟雨般先發制人的態勢,加以出拳時飄忽不定的身體形式增加了表演的不確定性。另外,在表演過程中各種器械(陽湖拳的器械大多以鄉間農具為主)的運用也提高了陽湖拳表演過程中的可讀性(體現出陽湖拳獨具鄉土特色的風格)。因此,陽湖拳在表演過程中最能體現它的審美性和技擊性,這也是陽湖拳近年來在國際、國內和省級以上重大武術比賽中獲得佳績的重要原因所在。

3.4 陽湖拳的技擊價值

陽湖拳曾在歷史上多次發揮過抵御外敵、保家衛國的重大作用。明代名將唐荊川、戚繼光在抗倭戰爭中用陽湖拳打敗了倭寇;護衛陳坤書用陽湖拳訓練士兵,抗擊清兵。尤其在水鄉地區,利用陽湖拳“拳腿并重,原地旋翻,快速勇猛,近身短打”等特點來抗擊外敵,除暴安良,保護了一方平安。在現代,陽湖拳的技擊價值雖然已不如戰亂時代那樣突出,但在戰爭中仍不可避免有近距離搏斗的可能,在公安部門執行公務時格斗技術仍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會有在善惡斗爭時運用格斗技術的情況,善良的人們在掌握了陽湖拳的一些技術后,往往會有一些安全感。所以陽湖拳仍然有它不可忽視的技擊價值傳承。

3.5 陽湖拳的歷史文化價值

陽湖拳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武術,承載著宋、元、明、清、民國時期的許多抵御外敵的重大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常州太守姚言及抗倭名將唐荊川、戚繼光;江南大俠白泰官等許多英雄人物和歷史事件都與陽湖拳聯系在一起。陽湖拳發展的各個階段,都體現了當時的時代風貌,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史料記載:陽湖拳在歷史上一直是民間廟會、行會、節日期間大型民間文化活動中最主要的展示項目,強勁優美的肢體語言、邊打邊唱的武術表演是活動中的亮點,起到增強氣氛、娛樂群眾的作用,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當前這種節慶的民間武術表演已成了一種民俗時尚,是中國民間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節慶時期開展陽湖拳活動,可很好地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在近年來,陽湖拳曾多次被邀請參加國內外武術比賽和表演,影響較大,已傳播推廣至東南亞地區和日本等國,成了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一項重要手段和載體。

3.6 陽湖拳的教育價值

教育價值是指教育活動的有用性或者說是效用,是人們有意識的掌握、利用、接受及享有教育時,對教育活動有用性的看法和評價。人們總是以一定的利益和需要為根據,改造教育客體和對象,使其變成符合其希望或者理想和需要的客體和對象。武術歷來是中國傳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武術不僅具有身體鍛煉的功能,而且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兼具道德修為和技術體系的雙重價值功效。通過陽湖拳的手、眼、身法、步等拳術和各種器械技法的技術技能進行人體的外部肢體教育;還可以通過陽湖拳的德、禮、書籍、拳論、秘訣等進行倫理道德教育和理論知識教育;也可以通過陽湖拳的民族心理、民族情感、價值觀念、審美情趣、人文思想等進行心理情感教育、精神信仰教育、審美欣賞教育和人文修養教育等。總之,陽湖拳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形式的代表之一,在新時代,挖掘陽湖拳的教育價值,對樹立民族自尊心,培養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覺都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4 陽湖拳現代傳承面臨的危機與對策

4.1 陽湖拳傳承面臨的危機

陽湖拳創于宋元,盛于民清,在元代,雖朝廷嚴令“漢人不許練武,刀槍必須入庫”,但常州武進人蔣之俊仍堅持習武練拳,傳授技藝,使得陽湖拳術在民間廣泛傳播,生生不息。到了明代,是陽湖拳興盛時期,《揚州唐襄文公祠記》載:抗倭名將唐荊川將“陽湖拳”授予弟子戚繼光,經戚繼光創造發展,形成了“戚氏長拳”,流行于江蘇、浙江一帶,并在常州創辦陽湖學署,專供陽湖拳愛好者們聚會、交流、習武練拳。在清初,武進豐南鄉成立了“西崦拳術會”,繼承和發揚陽湖拳,清光緒年間,形成陽湖拳“橫山派”,清永貞年間,陽湖拳傳承人白泰官開創了陽湖拳“紫陽派”。到了民國九年,武進縣成立“正德國技社”,聘請名家傳授陽湖拳術和各種兵器套路,并于民國12年派出代表隊參加上海舉辦的第一屆全國武術運動會。正如《武陽合志》記載:常州歷代出現得一批文武雙全的“武進士”、“武舉人”使得陽湖拳得以根植民間,源遠流長。上世紀80年代初,武術再次受到重視,國家體委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傳統武術資料挖掘整理工作,江蘇拳種雖然多,但大多是外地傳入的,唯有陽湖拳地方特色最為鮮明突出。1984年,按江蘇省武術協會要求,常州市成立了民間傳統武術挖掘整理小組,專門調查有關陽湖拳的溯源和現狀。為避免與廣東、福建的“南拳”產生歧義,挖掘整理小組將“常州南拳”正式命名為“陽湖拳”,并報上級同意,定為江蘇省重點拳種,被載入《常州南拳械錄》、《江蘇傳統武術》、《中華武術大辭典》等書刊。1991年,常州市陽湖拳研究會成立,先后由陽湖拳嫡傳拳師楊金孝和朱全海擔任會長和教頭。2007年,在地方政府、教育界、體育界領導及老會長的楊金孝同志的關心支持下,新會長朱全海把陽湖拳引進校園普及推廣,實現了地方文化與學校素質教育聯姻。武進淹城中學將陽湖拳列入校本課程,現在陽湖拳已經代替了傳統的廣播體操,成為該校學生的必修課。同時,許多家長也慕名將孩子送到楊金孝、朱全海門下學習。2009年陽湖拳被江蘇省文化廳確立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0年陽湖拳被列為江蘇省十七屆省運會開幕式的表演項目,并作為江蘇省的民間體育項目而參加中央電視臺《動感中國》專欄的攝制,目前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盡管陽湖拳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向前發展,但就當前來看,陽湖拳正面臨著傳承危機。其一,是由于陽湖拳不屬于國家規定的比賽拳種,地方武術隊沒有隊員練習陽湖拳,更沒有組織地方性的武術比賽,陽湖拳被一些主流組織邊緣化。其二,是優秀傳承人處境尷尬。陽湖拳沒有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相關政策扶持,優秀傳承人連最基本的活動經費沒有保障,也沒有活動場所等。其三,是國外武技的強烈沖擊。國外同類武技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在中國大為盛行,大街上到處可見到空手道、合氣道、柔道、跆拳道館,吸引大批青少年人群,而陽湖拳缺乏宣傳,社會上了解的人越來越少。鑒于陽湖拳作為地方優秀傳統拳種的代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挖掘、整理、繼承、大力扶持和發展陽湖拳術已成為我們武術界和文化界的當務之急。

4.2 陽湖拳傳承的對策

4.2.1 全面深入開展普查工作,加大對傳承人的保護

進一步全面深入開展陽湖拳的普查工作,徹底摸清陽湖拳流派、技術、口訣等,以及有關陽湖拳的起源與發展的歷史全貌和主要傳承人的基本情況,并做好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工作。陽湖拳以人為載體,與人共存亡。有藝之人在,此藝即在;有藝之人亡,此藝即亡。言傳身教、口而相傳、代代相傳,是陽湖拳延續的奧妙與訣竅,所以杰出的民間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人應得到特別關注。1950年,日本政府實施“人才國寶保護體制”,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人類活財富”體系,使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整體框架的一部分?!叭祟惢钬敻弧?、“人間國寶”指的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的杰出的傳承人。2009年6月,我國文化部也已連續公布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文化廳曾于2008年對該省首批232位傳承人進行摸底調查,發現平均年齡59歲,61歲以上的占47%,最高年齡為90歲,而且,大部分傳承人處于中低收入狀態,年收入在1萬元以下的約占32%,1萬到3萬的約占47%,3萬到5萬的僅占12%。45.5%的傳承人沒有社保,27.6%沒有醫保。[9]

可見,制定陽湖拳杰出傳承人的認定標準,開展杰出傳承人的調查,認定和命名工作,把陽湖拳的杰出技藝“活態”保存下來。政府和社會一方面要給與杰出傳承人一定的經濟補貼,以維護其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要授予榮譽,以滿足和提高其精神追求。另外,陽湖拳具有觀賞性較強的特點,政府要鼓勵杰出傳承人走向市場,但同時也要限制過度市場化等問題。即保護陽湖拳杰出傳承人要做好認定、命名、發給補助金、鼓勵鉆研技藝和培養弟子等工作,妥善解決好陽湖拳代表性傳承人的實際生活困難,充分發揮其傳、幫、帶的作用。

4.2.2 利用現代科技,做好陽湖拳的信息化傳承

進入新世紀,數字技術因其獨具的保存和傳播優勢,日益被廣泛應用于文化遺產的典藏和展示之中,形成紙質載體的典藏向數字媒介載體典藏發展;單純文字的記錄向圖、文、音、像立體化記錄發展;傳統的舞臺展示,書本傳播向3D動畫,全景全息呈現方式發展等等。現代數字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展示和傳播、增值和利用,提供了廣闊空間;民間技藝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成為其現代傳播和未來傳承的重要推動力量,帶來了文化遺產教育、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發展等一些列革新。[10]

現代化數字信息技術,可以把一些民間體育的檔案資料如錄音、影像、動作圖片等,編輯轉化為數字化格式,保存于計算機硬盤、光盤等介質中。建立陽湖拳傳承人、傳承群體資料庫和現有的全部套路、拳訣及相關兵器的素材庫以及圖像檢索庫等,能夠提高研究者和保護者查詢相關數據的效率,能夠拓展陽湖拳的保護思路、促進創新思維,從而整體提升對陽湖拳的研究、保護和傳播的水平。信息化傳承的方式,圖文并茂可使人們更加直觀的了解和學習陽湖拳。此外,可以通過現代媒體,加大對陽湖拳的宣傳,使公眾認識陽湖拳的歷史和現實價值,參與到陽湖拳傳承中去。因此,在做好陽湖拳申遺工作和保護傳承人的同時,陽湖拳的信息化建設也迫在眉睫。

4.2.3 開展相關理論研究,定期舉辦陽湖拳專題研討會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理論又源于實踐。因此,在陽湖拳的理論研究中要始終與實踐相結合,深入民間,獲得第一手資料,并在此基礎上大力開展陽湖拳的相關理論研究,包括陽湖拳的基礎理論研究,即關于陽湖拳總體認識的研究,包括它的歷史、概論等;陽湖拳的技術理論,即各流派的技術風格、結構特點,包括拳術與器械技法原理、攻防技擊原理、功法原理、技術創新研究等;陽湖拳的應用理論研究,即陽湖拳實施實施過程中涉及的理論問題,包括陽湖拳教學理論、訓練、競賽、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此外,可以通過定期舉辦陽湖拳專題研討會的方式,加強有關各方的溝通與交流,加強科研,制定發展規劃,促進陽湖拳理論研究的發展。

4.2.4 建立培訓基地和協會,努力構造傳承的文化環境

著名人類學家曾說:文化是脆弱的,一旦脫離了其生存的文化圈就會走向衰亡;文化又是堅強的,走出去還能走回來,這種走回來就是需要一個族群的集體反思,集體覺悟。[11]民俗學理論也認為,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既是民俗得以產生的基礎條件,也是民俗得以生存與延續的根本保證。任何一種民俗,如果喪失了其存在所必須具有的基礎條件,則必然發生變異,要么這種民俗事物的內容和形式乃至其性質發生變化,要么這種民俗事相退出歷史舞臺而成為一種死亡的民俗。[12]這些說法與理論無不說明文化環境對于一種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作用,陽湖拳作為一種民間文化形式要得以流傳,努力構筑陽湖拳的生存環境尤為重要。因此,政府、社會要出資組織,建立常州陽湖拳培訓基地,邀請名家授課,組建陽湖拳表演隊,成立陽湖拳總會和各級地方協會、研究會等,定期舉辦各種活動。同時通過報紙、電臺等媒體,加大宣傳,使公眾進一步認識陽湖拳的健身、文化交流、教育等價值,努力營造一個陽湖拳發展與傳承的文化環境,改善群眾對祖傳絕技的淡漠以及對傳統文化的麻木與無知。集政府和社會力量把這一最具有江蘇地方特色拳種繼承和發展下去。

4.2.5 挖掘陽湖拳的教育價值,服務于學校體育

我國歷次頒布的教育剛要都明確提出體育在大中小學地位,即體育課大中小學是必學課程。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2004年,與教育部聯合頒布了《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剛要》,要求在體育課中要適量增加中國武術的內容,以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這樣的教育時代背景,為陽湖拳服務于學校體育,豐富校園體育文化生活提供了機遇。

據筆者統計(見《學校推廣武術段位制的優勢與策略研究》一文),2008年,全國各級各類在校學生達2.6億,其中有近1.6億學生正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1900多萬初中畢業生中,有80%以上升入高中;830多萬普通高中畢業生中,有73%以上升入高等學校;此外,還有100多萬碩士研究生和24萬博士研究生,且年年有畢業的,年年又有入學的。如果他們都先后都能在學校了解和學習陽湖拳,若干年后,陽湖拳傳承現狀將大為改觀。目前,常州淹城初級中學已將陽湖拳列為素質教育的校本課程,全校31個班級1500多名學生中全部開設陽湖拳課程教學,開創了在學校傳授陽湖拳的先河。陽湖拳在學校的開展不僅豐富了校園體育活動、學生生活、增強學生體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陽湖拳作為一種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與民族自信心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但現代學校授課不同于傳統師傅帶徒弟的方式,為使陽湖拳更好地服務于學校體育,我們首先要樹立傳承民族文化、宏楊民族精神和保留民族文化遺產的陽湖拳教學目標,同時還要解決好陽湖拳教學的一些具體問題,如教學內容、方法等,實現陽湖拳真正走進學校體育教育。

5 結 語

武術拳種的產生是中國武術體系形成的一個重要的標志,是簡單的攻防格斗動作擺脫原始的格斗技能和軍事武藝,形成了有別于世界上任何一種格斗技術的文化形態。[13]在中國民俗民間體育的傳承與發展中,武術拳種始終是作為武術的本體而存在的,也正是由于武術拳種的存在才使得中國武術具有了極其豐富的攻防格斗理論和技術,為人類攻防格斗技能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今社會形勢下,跆拳道、空手道等現代西方的健身項目吸引了大眾的目光,傳統武術因其投入、宣傳等方面的不足,受到大眾和政府方面的忽視,因陽湖拳不屬于國家規定的比賽拳種,被主流組織邊緣化了,使得陽湖拳受到的沖擊更加嚴重。人間正道是滄桑,加緊對陽湖拳拳種研究,彰顯陽湖拳的實用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讓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現代人接納陽湖拳,讓積淀著傳統文化精華的陽湖拳被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喜愛,或許是陽湖拳繼承與發展雖艱難但踏實的路徑。

(致謝:本文在課題調研過程中得到省體育局社體中心、武進體育以及常州陽湖拳協會的支持和幫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參考文獻:

[1] 肖飛.陽湖拳[J].江蘇地方志,2005(2):61.

[2] 郝心蓮.中華武術實用百科[M].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91:6-7.

[3] 李榮,簡波,齊瑩等.論陽湖拳的吳文化特征[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27(2):48-53.

[4] 肖飛,李邢飛.陽湖拳[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7.

[5] 邱丕相.中國武術教程(上冊)[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13.

[6] 肖飛.陽湖拳:江蘇唯一地方拳種[N].常州日報,2005-02-04.

[7] 李力研.野蠻的文明[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432.

[8] 邱丕相.中國武術教程(上冊)[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10.

[9] 周清印.老藝人走了,把一身絕技和寶貝也帶走了[N].新華每日電訊,2009-06-14.

[10]李春霞.論現代多媒體技術在民間藝術文化遺產傳承中的運用[J].藝術百家2009,110(5):233-234.

[11]韓晗.期待原生態回歸[J].民族論壇,2007(01):19-20.

篇6

課程是實現教育理想的基本載體,也是衡量一所學校教育教學實力的重要指標。我們一女中一方面嚴格開足開好國家課程,另一方面根據女校的辦學特色,有重點、分階段地推進和實施了校本課程的項目建設。

一、梳理校史,傳承女中優良課程傳統

復校之初,我們就在思考:女中的特色在哪里?學校都是女生不是女校的特色,校園環境布置得女性化一些也不是女校的特色。我們認為,女中在百年發展中積淀了豐厚的學校文化,其中蘊含了女中的特色:有一種關注女生身心特點的管理模式;有一個建立在科學研究基礎上的適合女生成長成才的教育模式;有一套女校獨有的提高女生人文素養的校本課程;有一個女校獨有的校園文化環境……其中,最能體現女色的,無疑是女中的課程建設。

翻開女中的校史,我們發現早在民國時期,女中就有教師開發課程的先例。那時教師都是一時之選:國畫大師錢松巖曾在本校任教十年之久,著名國學家馮其庸先生教語文,音樂理論家錢仁康教音樂,秦同培教語文的同時兼任中華書局編輯,編輯出版了大量語文教材……這些教師所用教材大多都是自編自用,也有鮮明的女色。如語文課本就用專門的女子國文教材,除了傳統的女子倫理說教外,還有大量宣傳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婦女解放的內容。除此之外,女中還有自己的特色課程,如女子修身、家政、禮儀等課程。

建國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在繼承女中課程傳統的基礎上,整體反思學校特色的基本條件和師資優勢,在特色課程建設上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早在上世紀90年代,我校就被評為無錫市藝術特色學校,2004年又被確認為江蘇省首批藝術特色學校。20年來,學校先后有上千名學生在全國、省、市各類藝術競賽中獲獎,每年都有藝術特長生考入國內著名藝術院校深造。學校的外語課程也很具特色。一女中是無錫市外語特色學校、雙語實驗學校,學校外語學科組還榮獲了江蘇省總工會頒發的“巾幗建功示范崗”。

二、整體規劃,開發富有女色的校本課程

1.調查研究,了解學生課程需求

在課程開發過程中,我們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宗旨,嚴格遵循課程開發的程序,作了大量的先期調查工作,掌握了學生的課程需求,使校本課程能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我們堅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在學校層面制定整體規劃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學生在課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問卷,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我們面向全體學生發放《自主選修課程意向書》,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從科學素養、人文素養、身心健康、生活情趣四大領域廣泛征詢學生對課程的意愿,從中整理出60多項眾多學生喜歡的課程項目,如:心理學初步、交往與禮儀、美學初步、韓語、日語、瑜伽、家政、插花藝術、旅游地理、計算機應用、醫學保健、生命科學史、氣象觀測、攝影等。內容涉及面之廣,足以反映女學生們對新知識的渴望和對優化自身知識結構的強烈愿望。我們對獲得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和分析,從中發現了學生對課程建設的意見和建議。她們對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提出了注重過程、加強思維訓練和實驗動手的建議;對校本課程的建議則體現了新時代女生多元化的需求,參與性、自主性的要求非常強烈,如許多女生提出開設衛生保健課、網球課、瑜伽課、學習方法輔導課、職業生涯規劃課等。

調研還得到了學生家長的鼎力支持。通過家校聯系本,我們向家長們宣傳新課程理念和學校推進素質教育的舉措。家長不僅對學校千方百計為學生健康成長創造機會表示非常贊賞,而且還主動與老師溝通,協助學校教育孩子注重個人修養、培養廣泛興趣,不少家長還給學校開設學生自主選修課程建言獻策或提供各種幫助。

2.整合資源,規范課程開發程序

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我們堅持從實際出發,從可行性、必要性出發,根據輕重緩急有計劃分階段地進行開發和實施。我們從校情和師資條件出發,根據學校教師的個人特長和教學精力,在充分利用校本資源基礎上,積極開發富有女色的學生自主選修課程。我們的基本操作模式是:

一是充分挖掘師資人才資源。開設學生自主選修課程,遭遇的第一問題就是要有相應門類的專業師資,但事實上這樣的老師并不多。于是,我們根據教師原有的綜合素質與個人興趣,發現他們的特長,鼓勵教師發展第二專業。

二是進行政策配套。對參加開發自主選修課程的老師,我們在工作量計算和績效考核時有明確的政策性傾斜與優惠,讓積極為課程開發作貢獻的老師能夠得到充分的認可與肯定。

三是學校組織科研骨干為教師們提供必要的規范性指導,逐步使校本課程建設步入正常化、科學化軌道。

3.整體架構,形成校本課程體系

我校利用完中優勢,在初中建設豐富多彩的素質教育課程。學校依據重點明確、從易到難、具有針對性的原則,將初色課程分為“女淑”、“女雅”、“女秀”、“女巧”四條主線,初一、初二、初三各年級依次開展?!芭纭闭n程與學校崇德教育相結合,利用每周班會課時間,弘揚女?!俺绲?、明禮、博學、力行”和女生“自尊、自強、自信、自愛”精神;利用每周一節體育健康課時間,通過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直面女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變化,幫助她們調適身心,健康成長。“女雅”課程深化發展學校的外語教育特色,引導學生掌握兩門以上的外語;通過經典誦讀涵養女生氣質,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通過對社交禮儀的學習,展現女校學生良好的禮儀規范和風采?!芭恪闭n程通過對女生的形體塑造、藝術熏陶,培育當代女生端莊大氣的外表和聰穎靈動的藝術氣質?!芭伞闭n程通過對學生應用技術的培訓,促進女生心靈手巧,為幸福人生奠基。

在高中階段,學校已經開發了吳地文化與女學傳統、女子形體、女子國學、心靈成長、美術與審美、聲樂基礎、美術欣賞與動漫創作、民族器樂、電影藝術、生命科學簡史、主持與播音、日語口語、英語口語20余種校本課程。

目前,學校已形成了國際交流、健美修身、思維訓練、音樂舞蹈、手工制作、書法繪畫、動漫基礎、圖像處理等8個系列的校本課程。每個系列還細分若干子項目,如“國際交流”系列包括禮儀、小導游、日語基礎、英語表演等,“健美修身”系列包括健美操、球類等。在近40門校本課程中,有近20門有學校自行開發的教材,如《英語口語》、《日語口語》、《吳地文化與女學傳統》、《生命科學簡史》、《動漫基礎》、《圖像處理》、《攝影初步》等等。其中,環境教育校本教材榮獲無錫市首屆環境教育校本教材評比一等獎;《高中生生涯規劃》為國內第一本中學生生涯規劃校本教材,在省內外產生較大影響,《江蘇教育報?高中生周刊》2009年9月起連載課程的主體內容。

學校重視活動課程的建設,建有銅管樂隊、文學社、小記者團、義工團、陽光心理協會、籃球社等20多個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將課內學習向課外甚至校外延伸,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需要。其中,學校文學社是全國百強文學社之一,成員曾榮獲全國作文比賽一等獎第一名;書畫社已有30多人進入了美術學院、高校美術系深造;20多位學生通過自然之友社活動在青少年科技活動中獲獎。學校還邀請了中科院院士、北大微電子學院院長楊芙清教授,華東師大博導、著名作家陳子善,中國水產科學院楊健博士,中國農科院胡文繡研究員,安徽大學原副校長程慧霞等知名人士與學生面對面,談女性的成長與成功,這些活動給女中學生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女中還鼓勵學生走出國門,每年利用寒、暑假出國訪學,開拓自己的視野。

三、有效落實,建構女色課程實施體系

課程只有落到實處,才能有效轉化為學生的能力。我們通過學生個人自選、小組自由結合、老師指導建議等形式,開展了跑班式、菜單制的自主選修課實驗。在具體實施學生自主選修課時,我們注意做到:

一是確保自主選修課程的師資。我們除了利用本校師資外,還積極利用了社會資源,聘請了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來校開設錫繡課程,聘請專業教練開設網球基礎課程。我們還和省內最優秀的交響樂團――江蘇交響樂團合作開設管樂課程,聘請江蘇交響樂團青年指揮家、曾榮獲荷蘭國際音樂節指揮金獎的陸銘老師擔任樂團指揮和藝術指導。在陸老師精心組織下,學校管樂團先后在無錫吳文化展示活動、無錫迎世博文化展示活動中有突出表現,與比利時富有盛名的斯卡塔皇家管樂團合作演出,拓展了學校管樂團的國際聲譽。學校管樂團將于2012年2月赴歐洲與已有百年歷史的荷蘭皇家管樂團合作“雙百音樂會”,并受邀參加比利時德圣特羅國際音樂節和荷蘭圣奧德魯國際音樂節。

二是確保自主選修課程的時間。我們利用綜合實踐活動和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所規定的課時,每周安排2課時作為學生自主選修課時間,排進課表。在規定時間內,學生以年級為單位,跑班上課,有的課程根據師資、場地、課程目標等的具體情況,進行跨年級跑班上課。

三是確保自主選修課程的場地。我們學校場地十分狹小,教學用房也相對緊缺,但是作為一所特色老校,學校專用教室和特殊用房相對齊全。我們因地制宜用好各種房舍和場地――把器樂課程安排在學生實驗劇場,讓學生時刻感受舞臺表演氛圍;把“形體與舞蹈”課程安排在舞蹈房,讓學生隨時可審視自己的個人形象與動作效果;把“書法與美術”課程安排在美術專用教室,讓學生時常能身臨其境,感悟美的環境。學校還有一些古建筑,平時作為教學用房并不合適,但作為自主選修課程活動場地就很有詩意了。例如,我們將“國際交流”課程安排在古建筑內,同學們在那里學日語、進行英語口語交流和英語情境對話、進行導游訓練等,有效地實現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四是確保自主選修課的設備。新開設的自主選修課程對教學設備、教具、學具都會提出新的要求,學校盤活一切可利用的教學設備,發揮其應有的教學功能。由于現有的教室都配置了系統的現代教育裝備,原有的活動式投影儀、錄音機等在日常的教學中基本不用,但自主選修課程讓這些閑置的教學設備有了用武之地。如:在“手工制作”課程中,學生制作布娃娃,給布娃娃穿的衣服是用做學生校服的邊角料做成的,總務處專門聯系為我們做學生校服的廠家,把做校服剩余的邊角料送回學校再次利用,讓學生從中也接受到資源再利用、廢料巧利用以及節儉等教育。

四、立足校本,高質量實施國家課程

國家課程體現了國家的意志,是學生成為社會合格公民的底線保障,必須給予必要的保證。我們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學習相關課程理論知識,針對女生實際,我們認真落實國家課程,開足開齊必修課程。立足于女校課程發展及女校學生成長,我校制訂并實施了《無錫市第一女子中學2009―2015年高中課程改革深化實驗行動方案》。2010年寒假和2011年暑假,學校將中層干部、各年級組長、各學科組長、備課組長及骨干教師召集在一起,利用專門的時間對課改方案進行研討,形成校本化的學校課改制度。

1.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

我們結合高中二期課改的精神,制定了學校推進課改的基本策略,即:素質教育加性別視角。在實施素質教育時融入社會性別意識,從性別視角審視教育現象,研究當代女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尋找最適合她們的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掘女生的潛能,積極探索女性成長成才的規律。

在實施國家課程過程中,我們引導教師進行師本化操作,遵循教學原理,細化課程標準,將宏觀的教學目標細化為具體可見的學生行為,明確每節課教學效果的具體體現;設計教學案,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如數學學科組結合師本化研究,編寫了初、高中數學教學案,通過教案、學案一體化,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大大提高,高考質量穩步提高。

在實施國家課程時,女中注意校本化落實,依據女點,發揚文科優勢,拓寬加深內容;適當降低理科坡度,通過低坡度、高密度的反饋式教學,使理科教學優質高效。數學組申報了省教育學會課題,專門研究女生數學思維的優化,課題成果獲得著名數學家徐利治的高度評價,多篇課題。

在女中,體育、藝術、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研究性學習等課程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實。同時,為了讓學生能有良好的身體狀態投入到學習之中,一女中嚴格控制作業負擔,確保學生休息時間,并且每天上、下午都開展陽光體育活動。與其他男女混校不同,女中的陽光體育活動更加豐富多彩,有舞蹈十六步、有活躍兔子舞、有青春健身操,“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已成為女中學生認可的價值觀和自覺的行動。無錫市教育局體衛藝處楊柳處長在考察了一女中大課間活動后感慨地稱其為“無錫第一操”,并組織全市體育組長現場觀摩。

2.強化國家課程實施監控

學校制訂了《無錫市第一女子中學課堂教學標準和評價標準》,內容豐富,大到新的教育觀、教學觀和學生觀,細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有所規定?!皣乐敗⒖茖W、藝術”的課堂教學標準成為教師教學行為的坐標,為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

學校成立了專門的質量監控小組,定期、不定期地聽課,利用學校辦公會議、學科組長會議等例會對課程改革中出現的階段成果進行總結,對暴露的問題及時反思。學校還建立年級低重心管理制度,成立新課程改革推進及有效課堂質量監控領導小組,深入課堂,對教師實施新課程改革、打造有效課堂的實踐效果進行分析和評價,采集課改的第一手資料,幫助教師更新理念,激發教師的課改智慧。

鑒于我校在課程改革方面的積極探索和卓越成就,在2007年召開的無錫市新課程改革經驗交流會上,我校作了經驗交流,受到了教育部領導的高度肯定。2008年,我校獲無錫市市屬院校辦學成果獎,隨后又代表無錫市參加了江蘇省課程改革經驗交流會,受到了與會代表的一致好評。2010年,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教授蒞臨我校,對我校的課程建設給予高度評價。

篇7

述職報告是干部工作業績考核、評價、晉升的重要依據,述職者一定要實事求是、真實客觀地陳述,力求全面、真實、準確地反映述職者在所在崗位職責的情況。對成績和不足,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縮小。下面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教務處副主任年終個人述職報告范文5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教務處副主任述職報告1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歲月如梭,時光飛逝,不知不覺間,又一年的教學工作接近尾聲?;仡欉@一年的工作,我感慨頗多。去年的這個時候,在學校領導及各位同仁的支持下,我有幸擔任了教務處副主任一職,主要工作是協助教務主任做好學校的各項教務工作。除此之外,這一年中,我還擔任著班主任工作及語文教學工作、語文教研組組長,協助負責二年級的教學工作及一中學區名班主任工作室工作。一年來我常慮學校發展,憂思學生管理。面對身上擔任的諸多工作,我負重而行,??钟惺П娡箲]中的我常常是勞心憂思、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路摸爬滾打、跌跌撞撞走來,不說成長,的確已讓我感慨不已?,F將自己這一年來的思想狀況、工作情況向各位領導和各位老師作以匯報,敬請批評指正。

一、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自身素質

踏踏實實工作、實實在在做人,是我一貫堅持的做人做事的原則。但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僅憑主觀上的一腔熱情是遠遠不能勝任現在的工作的。這一年來,本著“以人為本、服務師生”的教育管理理念,我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學習,用許許多多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來激勵自己,感染自己。業余不斷學習管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充實自己、提升思想。同時積極撰寫教育教學心得體會,反思自己工作,為自己的成長增加營養。

二、強化敬業精神,提升管理能力

作為教務處副主任,也作為一個剛走向管理崗位的新人,無論是業務理論水平還是管理經驗都存在不足,因此我非常注重向領導請教、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請教,向書本學習,理論聯系實際,因校制宜,換位思考,揚長避短,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在各級領導及同事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進一步強化了我的敬業精神,更增強了“教書肓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責任意識,通過這一年的學習,我的組織協調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工作中事物的處理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和提升。

三、加強課改實踐,推進道德課堂建設

新課程改革對學校及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要發展,要生存,必須要有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努力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就成為推動學校教育發展的大事、要事,這就要求有更多的教師參與到教育、教學、教研等活動中來。為推進道德課堂建設,結合學校三六教學模式,在校長及教務主任的領導下組織全校教師積極學習課改精神并在課堂教學中積極踐行。教研活動理論實踐相結合,教師不但學習課改精神,而且教研組內積極觀課、

- 1息,收取并報送教科研相關資料。

2、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協助任課老師組織好學生的各種競賽、文娛活動等。

3、積極關注教科研動向,及時組織相關老師進行教科研論文及科技創新成果的撰寫及申報工作。

公開課、匯報課方面

1、組織各教研組積極推薦優秀教師按時上好優質課、觀摩課等,并及時進行說課、評課活動。

2、安排青年教師的匯報課,。

其他方面

1、協助教務主任,積極迎接上級的各項教育教學檢查

2、協助學校領導做好學校的招生工作

3、協助教學領導做好學校教師職稱晉級的各項報送工作。

4、協助一中學區名班主任室工作,積極發展新成員,及時撰寫教育案例,促進學校年輕班主任的成長。

五、反思自我,憤然而前行

反思自我,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做為一名中層領導,管理能力、協調能力還存在很大的不足。在管理方面,依賴性比較強,處理問題不夠機敏靈活,對問題分析不夠透徹,遇事不夠沉著、冷靜,易感情用事。在工作協調方面主動意識不強,缺乏與領導、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課改理念不夠充實,對課改精神理解的不夠透徹。雖然一直關注教科研動態,但在教科研方面一直未能找到突破口等。面對以上不足,今后將繼續學習,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加強教學研究,努力將工作做實做好。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以上是我一年來的工作匯報。回首這一年,忙碌、充實,但我深知,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學校領導和各位同仁的關心、支持,在此我衷心地向各位道一聲:謝謝。功過是非自由眾人評,期待各位領導、各位同仁能真誠的指出我的不足,促我進步!謝謝!

教務處副主任述職報告2尊敬的領導:

您好!

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簡要作一個匯報。

一、政治思想方面

1、堅持每周的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能認真學習黨的方針和政策,自覺遵紀守法。

顧全大局、服從安排,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一切會議。

2、能積極參加“____高效課堂”教改活動。

二、教學工作方面

教學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中心,也是檢驗一個教師工作成敗的關鍵。一年來,在落實“____高效課堂”課改同時,積極探索教育教學規律,充分運用學校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大膽地實踐課堂教學改革,取得了明顯效果,具體表現在:

(一)發揮教師為主導的作用

1、備課深入細致。

平時認真研究教材,多方參閱各種資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準確把握難、重點。認真纂寫導學案。

2、注重課堂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注意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積極開拓教學思路。課余,我還虛心向有經驗的教師及兄弟學校的同行討教經驗,試著把一些先進的教學理論、科學的教學方法及先進現代教學手段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創新的能力。

3、堅持積極參加校內外教學研討活動,認真記錄好聽課筆記,不斷汲取他人的寶貴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經常向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并經常在一起討論教學問題。

4、在作業批改上,認真及時,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訂正,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在輔導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做好后進生、學困生轉化工作

作為教師,應該對學生要有愛心,明白任何學生都會同時存在優點和缺點兩方面,對優生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對后進生則易于發現其缺點,尤其是在學習上后進的學生,往往得不到老師的肯定,而后進生轉化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全班學生的整體成績。所以,一年來,我一直注重從以下幾方面抓好后進生、學困生轉化工作。

1、用發展的觀點看學生。

后進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應相信他的明天會比今天好。

2、因勢利導,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首先,幫助后進生找到優、缺點,以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幫助其樹立自信心;培養其學習的興趣。

其次,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后進生也是孩子,厭惡、責罵只能適得其反,他們應該享有同其它學生同樣的平等和民主,也應該在稍有一點進步時得到老師的肯定。

3、真正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首先做到“真誠”二字,即教師不應有絲毫虛偽與欺哄,一旦學生發現“有假”,那么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會被看作是在“演戲”。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后進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心理表現和看法,如對學習的畏懼、猶豫、滿足、冷漠,錯誤的想法和指責等,信任他們,鼓勵他們自由討論。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過學生的眼睛看事物。

正因為做到了以上幾點,所以我在后進生、學困生轉化工作上,效果還是明顯的。

三、教務工作方面

作為一名教務處副主任能明確自身的職責,盡最大努力做好助手和參謀,為各位教師提供教學后勤服務。布置、落實、完成教研室、學校等部門的各項任務,開展好“____高效課堂”的教研教改活動。經常進課堂聽課,吸取寶貴教學的經驗,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發現到教師在教學常規方面存在的問題,能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解決存在的問題,為學校的教學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在教學常規檢查方面,要求教師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好。發現問題及時地指出,幫助其改正。

在教研組活動考勤方面,能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從周二至周四到各教研組活動場所做好考勤登記和記錄。

在學生學籍管理方面,能按照學校有關學籍管理制度,盡最大努力做好學生的轉出、轉入、借讀、休學、復學和復讀的登記,建電子檔案、歸類、存檔;同時,也要做好學生的轉出、轉入、休學、復學和復讀的審核工作,對學生本人負責,對家長負責,對學校負責。

負責八年級地理、生物綜合科目會考方面,能認真組織好學生的報名、填寫準考證等工作。

在教務處內務工作方面,開學初做好分發教師的教材、教參、教輔資料等,收集、整理教師上交的教學計劃、班主任計劃、教研組計劃等進行歸類和存檔;學期結束做好收集、整理教師上交的教學小結、班主任小結、教研組小結等進行歸類和存檔。同時,對各位教師、學生一年來參加的各級各類的競賽、比賽的成績和榮譽進行登記,復印件進行存檔;協助做好學期結束的各種數據的統計工作。

四、遵守紀律方面

本人能嚴格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不遲到、不早退、有事主動請假。在工作中,積極、主動,任勞任怨,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平時,尊敬領導、團結同事,對人真誠,能正確處理好與領導同事之間的關系,從不斤斤計較,人際關系和諧融洽,從不鬧無原則的糾紛,處處以一名人民教師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不夠,學生學習兩極分化嚴重。

2、工作中還有急噪情緒,工作中的創新性還不夠。

3、教學管理水平還有待很高。

此致

敬禮!

述職人:______

20____年__月__日

教務處副主任述職報告3各位領導及同事:

我叫____,任____中心校的教務副主任,擔任學校教學管理工作,主要負責東花寨學校的教學工作,此外還擔任東花寨小學四年級的班主任工作。這一年,在校長的領導下,確立以人為本教育思想觀念,探索“創造適合教師發展的管理,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币詧远ǖ男判摹枬M的熱情、求真務實的作風和創新的精神,把“打造教育品牌,實施品牌教育”的思想體現在工作中。一年來,在學校領導和同事們幫助、支持下,我逐漸認為,要成為一名稱職的教務副主任,應做到甘于奉獻,勤于學習,善于研究,敢于創新,務真求實,團結協作?;仡櫼荒陙淼墓ぷ鳎邢矏偅灿欣Щ?現就本年度的工作述職如下,懇請領導和同事們給予指導:

一、身正為范,給校長當好助手

俗話說:在其位、務其職、思其政。作為教務副主任,我首先要求自己做到正確的教育思想,牢固樹立兩種意識,努力做好校長的助手。

1、重視合作意識。

作為一名中層領導,必須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曉”,起橋梁溝通作用。在工作中,我能以求真務實的態度,顧全大局,融合群體,在校長的指導下,制訂好學校工作計劃及教務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使學校工作更有計劃性、針對性、實效性,并注意總結教育教學方面的經驗,使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運作正常。

2、突出服務意識。

教學是服務,管理更是服務。教務處的工作是瑣碎而繁雜的。因此,在平時工作中,我堅持兩條原則:一是加強學習,不斷加固精神防線,弘揚正氣;二是樂于接受群眾監督,自覺做到“三不”,即工作時間長不計較,工作任務重不叫苦,做的事情多不厭煩。我始終認為,一個人無論職位高低,能力大小,都要對工作盡一份責任,獻一份力量。我不斷告誡自己,要以身作則,贏得教師們的信任與支持。正所謂:“海納百川”,在工作中,我要求自己做到,對待同志態度謙和,和教師建立起平等的合作關系,不勾心斗角,注重團結,容人容言,榮辱不驚,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努力營造安全的校園學習環境。

今年暑假,在校長的多方努力下,在村委會的大力協助下,維修了教室,修理了門窗、桌椅,使校園環境煥然一新,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二、求真務實,努力工作

一年來,緊緊圍繞“教師成長和學生發展”這個中心,積極探索適合教師發展的管理形式,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方式;以求實的作風和創新的精神展開教務工作;按照教學計劃和課程標準的要求,開足開齊了課程,合理分解教學工作任務,制定教學工作計劃,指導開展教研工作,協調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各類問題,跟蹤檢查考核教學全過程,做到考核公正、公平;協調和指導教學工作,確保教學任務的全面落實和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三、團結協作,服務教學

教務處的主要職責是為教學服務,保證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并為教學質量的逐步提高實施相應的管理,逐步探索和修訂各項管理和評價措施。做到學期前有工作計劃、學期末有工作總結,每周有工作安排、大事有記載、活動有記錄。每學期開學前,與各教研組長積極商討、謀劃教研活動主題與方式,在教研活動中,主動探究、積極實踐。教研活動鍛煉了一批老師,課堂教學中,他們大膽嘗試,有思想,有觀點,更為可貴的是他們對待學術襟懷坦蕩的態度,對別人存在的問題毫無保留地真誠指出,也對別人提出的不同意見和建議非常樂意接受。嚴格按照課程計劃,開足上好各門課程,有計劃組織開展各類課外活動。在這樣一個良好的教研氛圍中,老師們認識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性也漸漸提高。

教學是一項需要愛心與智慧的工作,教學中遇到的許多問題,需要依靠智慧來解決。雖然在教學上我可以算是一個老兵了,但我仍沒有放棄對教學基本功的訓練,帶頭上公開課,堅持訓練普通話。

1、課堂教學方面。

多次擔任校級公開教學任務,爭取大家的評議。

2、輔導學生方面。

盡管教務工作占去了我很多的精力,但在教學工作和輔導學生方面仍不敢放松。

然而,自身教育教學水平和指導水平仍然不能適應時代,面對現實我時時提醒自己,要盡可能地善待自己,善待學生。

四、認真反思,努力改進

回顧兩年的工作,我感覺在工作上我還經驗不足。隨著教學形勢的不斷發展,特別是新課程改革的即將實施,還有不少的困惑和不足亟待解決。主要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是“深”字的體現上還不夠。對各位教師的困難和需要了解少,超前服務、及時服務、細致服務的工作還不到位。深入課堂、指導業務的力度不夠。

二是“實”字的體現上還不夠。工作抓細、抓實、抓具體和“一竿子插到底”的實干精神還不夠強。

三是“韌”字的體現上還不夠。本人由于性格使然,處理問題有時考慮得還不夠周到,對教學過程的管理還不夠有力,今后工作中要加以改進。

四是對新課程教學管理還比較模糊,有待于加強對課改的進一步了解。

兩年的教務工作讓我受益匪淺,泰戈爾說過:果實的事業是偉大的,花的事業是甜美的,葉的事業是平凡的。教務主任的事業就是葉的事業,我將不懈努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加強學習,努力工作,克服不足,把這葉的事業進行到底。

述職人:

20____年____月____日

教務處副主任述職報告420____年在不知不覺中即將拉上帷幕,回首的近一年來走過的路,還是留下了一些或深或淺的足跡,雖然其間有過忙碌,有過艱辛,有過困惑,但更多的是充實、是快樂、是收獲的幸福?;仡櫦磳⑦^去的這個學年,學校的教學工作穩定有序、順利開展,我的業務工作也在鍛煉中和大家的幫助下,逐步成長。為了在新的一年進一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現對一年的工作總結匯報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擁護黨的方針政策,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愛崗敬業,能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教師的行為規范。牢固樹立教育是一種服務的意識,為學生服務、為教師服務、為學校服務。真誠、熱情、公正的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嚴格遵守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能深刻認識到中層干部應做身正為范、做自覺遵守學校制度的表率,要求教師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校長吩咐的事,盡自己的努力去辦好;教師需要解決問題,盡自己的所能去解決。工作從不推諉懈怠。以較高的要求來約束自己。

二、教學工作

本年度繼續擔任九年級兩個班的數學課的教學任務,本人能牢固樹立以教學為本的思想,時刻不忘我是一名教師,嚴謹教學是我的風格,追求教學優質、高效是我的教學目標,每一節課我都精心設計,精心準備,經常制作課件,使用多媒體教學。

三、學校管理工作

作為學校的一名中層干部,能做到相互團結、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工作認真負責,堅決服從組織決定,辦事公平公正,敢于承擔責任,不計報酬,不計名利。本學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及時認真做好相關資料的整理上報工作,如開學初學生基本情況登記表的整理、統計和上報;

學生體質健康數據整理、統計上報。

2、、在校長的指導下,和教研組長制訂好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計劃、教研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使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更有針對性、實效性。

3、制訂教導工作方面的有關規章制度和檢查考核制度,負責好教學工作的月常規檢查,期中抽測和期終檢測工作,為學??荚u教師提供依據。

4、組織教師每月集中學習課堂教學改革理論,做好學習記錄。

5、組織教研組開展教研活動,做好教研活動記錄,虛心學習各位教師的先進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

6、每月月底對教師教學常規性的工作進行了大檢查,檢查包括:備課、聽課、作業、教后反思工作等。

7、課堂教學是質量的關鍵,是教學工作的核心,因此,本年度平時工作重點抓課堂教學,抓“聚焦課堂改革、促進教學高效”的實施情況。

每周至少聽兩節隨堂課,通過看備課是否與上課一致,查備課的有效性。通過聽課,看教師“課堂教學改革”的實施情況。11月份組織了課堂教學改革達標評審活動,有效地指導了學科教學。

8、關心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安排好興趣小組活動,組織好學生的各種競賽活動。

9、順利圓滿地完成小六、初三的抽考、中考工作。

在校長的正確領導下,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特別是全體初三教師的努力,今年我校初三取得歷史成績。

10、協助學籍管理員錄入全校學生的基本信息和照相,順利完成了與全國學籍聯網工作。

11、認真組織六、九年級的月考工作,并狠抓考風考紀,以考風帶學風,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四、反思自身的不足,促進自己再提高。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再行的人也存在缺點和不足,更何況我們一名平凡的教師。一年伴隨我不斷成長的過程中,缺點和不足依然顯得那樣突出:

1、做為一名中層領導,管理能力、協調能力還存在一定不足。

在管理方面,依賴性比較強,缺乏管理手段和方法,處理問題不夠機敏靈活,剛性有余而柔性不足,對問題分析不夠透徹,遇事不夠沉著、冷靜,易感情用事。在工作協調方面主動意識不強,缺乏與領導之間的溝通交流,包括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尤其是與一些在性格和觀點不相投的同事之間,處理不得當。

2、自身的業務能力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新的教學思想,課改理念不夠充實,對課改精髓理解不夠透徹,尤其是指導教學上,在某些時候,顯得力不從心,業務上存在盲區。

比如:對部分小科教學理解掌握不夠,以及在教學發展判斷上不夠準確,缺乏判斷力。寫作能力不夠強,口語交際及變通能力急需提高。

3、主動學習欲望不是非常強烈,在某些時候存在懶惰心理,也有時候出現想法和行為脫節的現象。

主動參與學習提高的次數還少,且有時不能按需所取。

4、新的課改理念與教學評價模式有效銜接的理解上存在誤區。

說白了,在教學時強調新理念、新手段,但最終的評價,也是最有效的評價手段確依然是考試。

5、進一步在“落實”上做好文章,做到有布置,有檢查,有評比,有總結,使每項活動真正落實到實處。

我想這些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應當注意的問題,也是自己錘煉的方向,相信在大家的幫助下能不斷地加以克服,本人也將一如既往地盡自己的力量為學校的不斷發展做出貢獻。

述職人:

20____年____月____日

教務處副主任述職報告5尊敬的各位考核組成員,各位領導:

大家好!本學期我擔任初三1、2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和初三1班的班主任工作,同時任教務處副主任職務。

半年來,在教務處我主要配合張主任負責初中部的教學管理,教學常規,教學督導等工作。初入六中我用九個字形容:任務重,要求高,壓力大。在工作中,我以求真務實的態度,顧全大局,融合群體,自覺做到“三不”,即工作時間長不計較,工作任務重不叫苦,做的事情多不厭煩。半年來在校長的正確領導下,各位領導和同事的幫助下,我很快適應了新的角色。現就本學期的工作述職如下,懇請領導和同事們給予指導。

一、一絲不茍抓常規,常規不失落

常規工作約定俗成,是教學工作穩步推進的“必修課程,”在過去的半年里,教務處自始至終保持著常規工作的“本色”,在做好上級布置的各項工作的同時讓常規不失落,永葆常規工作的經常性、規范化。

一是抓好常規教學,由于敦促到位,檢查及時,教師們均能按要求備夠課,備好課,上好課,做好常規工作。

二是組織好初中部每周校級公開課,幾乎初中部所有教師都能拿出一節或幾節課供全校教師觀摩,或指導、或交流、或評議,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是迎接了教研室對我校初中部教學工作的聽課調研。在領導的總體協調下,對當天的工作做了具體、詳盡的安排和布置,所聽的8節課絕大部分質量較高,受到教研室領導的好評。

四是配合電教中心做好教師每次考試教學成績的積分計算并作為六橫九縱考核的重要依據并督促教師做好試題分析,學生分析并制定改進措施。

五是在全體初中部全體教師的配合下配合初中各年級組組織了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使的考試有條不紊,繁而不亂??荚嚱Y束后,對每次考試情況作了較詳盡的質量分析。

六是與教科處成立聯合督導組對教師備課、上課、批改作業、教研組活動情況等業務常規進行了細致的檢查和督促。

二、持之以恒抓教研,教研不虛浮

學校的教研工作是學校的生命力所在,本學期初中部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校本教研工作,一是初中部開展了富有成效的每周教研活動,在各教研組長的精心組織下,或指導、或交流、或評議,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二配合張主任組織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說課比賽,經過認真的篩選,初中部推舉出高玉芳老師和侯秀芬老師代表本我校初中部參加市教育局的比賽,并最終獲得了一個二等獎和一個三等獎,為我校贏得了榮譽。三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認真研讀、分析、總結初三語文教材,做好教材分析中考考等點總結工作,受到了教研室領導的肯定。四是協調教科處組織召開了赴杜郎口中學觀摩學習匯報會,并組織赴杜郎口教師上了一節匯報課,效果較好。五是鼓勵初中部教師積極或參加論文比賽,半年來多位教師論文在市級省級刊物上發表或獲獎。六是組織初中教師赴駢山中學,邯鄲十中,高北中學等學校,參加學科研討會,觀摩會等。

三、理直氣壯抓質量,質量步步高

學校的生命系于質量,質量的優劣在于課堂,本學期,依據開學初教學計劃提出的教學工作要走進課堂,走進學生的思路,初中部做了一定的工作。一是依照教學工作計劃,如期每周進行公開課活動,并帶動,號召初中部教師都參與到聽課活動當中,每周評出的課堂質量都較高,達到了活動的目的。二是積極鼓勵引導初中部教師接受新的教學理念,采用新的教學模式,真正真正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努力提高課堂效率。三是始終樹立質量意識,利用周公開課活動,結合教研活動,深入教師課堂中,特別是對青年教師或剛進入初中的教師及時的進行交流和反饋,力爭使每節課都達到聽課有效,上者有提高的目的。四是協調和指導初三畢業班工作,確保教學,任務的全面落實和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四、因地制宜抓活動,活動促發展

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是學校課程一個有益的補充,本學期,我組織了以下活動。一是配合初中語文教研組組組織初中部學生參加《語文周報》全國作文比賽,共有263人參加,截止目前共有124人獲得二三等獎和優秀獎,暑期還將角逐一等獎。二是配合初三年級組組織初三全體師生召開初三一模質量分析會,初三優生座談會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配合初二年級組,組織召開了初二教師期中質量分析會,配合初一年級組召開了初一教師調度會等。

此外,還從學校的大局出發,做好了其它的教育教學工作,由于時間關系,在此不一一說明。

存在的問題

一是本學期由于計劃外活動的增加,使得本學期的活動顯得較多,致使深入課堂,深入教師的時間受到的沖擊,雖然一直秉持著,走進教師,走進學生,但實際走得不是很近,使得抓教師業務能力,教學水平的計劃做的不是很好。

二是對過程性的管理與指導檢查做得不好,有忽冷忽熱之感,很希望有計劃性但沒有做到計劃性,使得有些環節放松。

三是對有些工作按部就班,沒有很好的調動教師們的積極性,也沒有勤動腦思考調動教師積極性的辦法。使得有些教研活動氛圍不濃厚,教師對待工作熱情不高。

四是還不能用全新的思維和方式開創性的開展工作,缺乏創造性的開展工作的意識和魄力。

五是本學期對初中部教師的高效課堂培訓工作,沒有很好的開展。

總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加強學習,努力工作,克服不足,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謝謝大家!

篇8

廈門集美中學校長、書記 劉衛平

前言:

由福建省教育廳組織的中學校長境外培訓班,于2002、4、11——2002、5、10對德國小學、中學、大學(含教育學院、教育研究院)進行考察,內容涉及“德國的教育體制”、“德國的教師培訓”、“課程計劃”、“課堂教學理念與實踐”等14個專題;形式有專家講座、中德校長座談,中國校長與德國教師座談,與學生座談以及參觀學校、訪談家長、中國留學生,順利完成了省廳布置的任務?,F將學習考察情況匯報如下:

一、辦學體制及管理

(一)辦學體制

德國由16個州組成,每個州相對獨立,各州的教育狀況略有差異,但大致相同。

德國法律規定:德國的教育均為免費。凡年滿6周歲的小孩都要進入小學學習,小學學制四年。4年后,學生根據老師的建議選擇到不同的中學學習;成績好的進文理中學;成績略次一點的到實科中學;成績有困難的到普通中學;中學的學制至少為三年,但每個學生有兩年的適應期。(兩年中覺得不適合還可重新選擇學校,如男孩子有的開竅晚一點,稍大一點學習成績有所變化,可以到文理中學,但這必須經過老師的推薦。)這樣,中學的年限實質上成為五年。文理中學主要的任務是為高校輸送大學生;實科中學的學生既可上大學,也可上職專;普通中學的出路主要為職校輸送人才。為避免過早分流以至埋沒人才,近幾年又出現了綜合中學,介于上述幾種學校之間。但這種辦學模式目前在德國尚處在試驗期,沒有定論。

一般到九年以后(個別也有10年),中學的生活基本結束;實科或普通中學的學生分別投向職業專科學校,學習三年;而要考大學的學生,再進入文理高級中學讀三到四年,一般為四年,通過畢業考試(俗稱AbeTu,由學校出AB卷,州教育部抽一份進行考試),根據個人成績、教師建議進入高等學校。

(二)課程計劃

德國的課程計劃由聯邦政府(教育部)制定,開設的課程有:德語、外語(英語或法語)、數學,這三門為每位學生的必修課;社會學、宗教、體育、藝術(美術、音樂)、生物、歷史、地理、信息技術等為基礎課,每個學生必須選修其中的六門,個別優秀的學生可以選修到七門;學生畢業證書里有主修課、基礎課、畢業考三部分成績記載;

德國中學每周28——30節課,每節45分鐘;

教材由州教育學院具體編制,各學??梢赃x擇本州提供的教材,也可選用外州的教材;對此,州教育管理部門沒有具體的指令;但根據聯邦教育部的課程計劃,大多數學校在州范圍內開設的課程及選用的教材大致相同,有差異也只是在個別的選修科目的開設上。

(三)管理體制

在德國,教育的各級政府及學校的職能是十分明晰的;

(1)聯邦政府(國家教育部)的職責主要是協調16個州的工作,探討制定國家教育發展的計劃;

(2) 州政府(州教育部)主要提供課程標準、計劃;教師錄用考核(證書),校長的選配,教師的進修計劃,教材的提供,工資的發放;

(3)城市教育局負責學校硬件的投入,監督是否執行了州的計劃,??钍欠駥S?;

(4)學校的工作主要是執行州的計劃(課程計劃),正常的教育工作;

總的說來,上級行政部門的管理職責分明,也比較單一,且比較宏觀。

在上級行政部門里,有相應的許多機構,各自干著自己的事,互不干涉、扯皮。比如:教育學院隸屬于州教育部,其三大任務為①編寫教材,②出一本教師培訓計劃,里面有300多個專題。教師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參加。在每個州的城市,大都設有培訓點。以黑森州為例:全州有12個培訓點。③出三期教育信息方面的雜志;這些工作由40個專人負責;德國政府對教育十分重視,投入巨大。以黑森州為例:州財政收入每年200億,投入教育(基礎)25個億;另外還有城市這一級的投入(學校的硬件,房子、操場、計算機、桌子等);據當地的官員介紹,每年投在基礎教育方面的經費達40幾個億;這是令我們十分羨慕的。

(1) 校長的選拔及教師的配備

當某一學校出現校長職位的空缺,由州政府向社會公示,凡具備相應條件(如有管理經驗,任教一定年限,接受過管理培訓)的人均可報考,然后由州派人考察:聽課、面試(談話),最后由州教育部任命。

德國的校長為終身制,基本上不流動。

教師必須上大學4——5年,畢業后考取教師資格證書,然后到學校實習兩年后再考一次,合格后為正式教師,也是終身制,視為公務員。校長無權解聘教師,實在不認真工作的人要由州一級教育部來解聘。

由于教師的入口很嚴,因為教師隊伍的素質是相當不錯的。

二、從學習和考察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一)為人的成長提供多種選擇

如前所述,從小學四年級畢業后,學生就進入不同的中學了。有的進文理中學(成績較好的);有的進實科中學(成績一般的);有的進了普通中學(成績較困難的);有的進入了綜合中學(一時拿不定主意的);為了避免過早地分流埋沒了學生的才華,德國的中學一般設有兩年的適應期;兩年之后再進行選擇,這樣就避免了過早分流帶來的盲目性;即便這樣,中學的三年后還可進行選擇,比如有的學生過早地選擇了實科中學或普通中學,他還可以經過申請、考試推薦以后到文理中學以備今后上大學;如果在實科中學已經畢業,他能通過補習等渠道得到AbtTu考試,他也可和文理中學的學生一樣進入大學;在大學期間,如果因基礎課不過關,學生有權選擇更加適合自己的專業,(但將來找工作相對難一點,薪水低一點)。總體說來,教育體制給學生提供了不同年齡層次選擇的可能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發展狀況來選擇的可能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發展狀況來選擇自己的發展趨向。實際上,不能要求他們接受同一水準的教育,按其特點不斷分流,讓每一個學生都在他適合的水平基礎上去發展,應該是對學生的尊重,也是教育資源合理分配的好辦法,或者說,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合理地培養不同層次的人才,使其學有所用、所用其才。其實,這是一種教育平等的思想。也十分有利地引導家長合理、客觀地對待自己的孩子。舉一個例子:某公司的老板有一個孩子,學習成績不算好,他便讓孩子選擇了實科中學。當很多人說他:你的家庭條件這么好,為什么不上文理中學,而要去實科中學呢?老板說:孩子成績一般,他也不是上大學的料。讓他上實中,再上職校,學點謀生的本領吧。現在,孩子在銀行工作,已經掙了幾年的工資了,而他的同齡人還在大學應付考試。對此,老板十分滿意。像這類事情,在德國有很多。反觀我們的做法是:千軍萬馬都去擠普通高中,去擠高考這座獨木橋,帶來了大量的不合教育規律的問題,結果是:學生學得死,教師教得死,大批的大學生畢業之后又沒有合適的工作可做,高不成低不就,生產的第一線缺乏大量的高素質技術工人,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從德國戰后幾十年經濟崛起的事實,我們應當看到德國的教育培養了大批熟練的高級工人有關。這一點必須引起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

補充一點:在教師培訓上,他們也是遵循“選擇”這一宗旨來為老師服務的。具體做法是:由教師進修學院提前一年讓老師“早知道”,把要培訓的內容來個“安民告示”,每年列出有三、四百個專題,教師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提前做好計劃。這也充分體現了教師培訓方面的服務意識,而不是搞臨時突擊,搞所謂的創意。順便提一下:德國有專門的教育培訓法。這點經驗值得我們汲取。

(二)小班化設置,使教師有可能照顧到每一個受教育者;

德國法律規定:小學每班不得超過25人,中學每班不得超過33人;其道理在于盡可能讓每一個教育對象能得到教師的關愛。由于近幾年來德國人口出現負增長,我們所到的每一個學校的每一個班級生數均在法定線以內。因此,我們看到的情形時,學生動手做題、游戲時,老師都能和每個學生說上話,老師都能幫上忙。

由于學生少,班級的空間大,教室里堆滿了各種教具,教室的布置十分生活化:墻上掛的是學生的圖畫,四周堆滿了書架,擺上文具;還有洗手池、沙發、游戲的地方。這樣,孩子到學校來感受到的是“樂園”,比家里更有趣,學生怎么不喜歡學校來呢?

中學高年級的教室當然沒有玩具,但他們很多教具就堆放在教室的后面。由于學生少,凡是動手的作業,一些輔助材料都是學生自己動手去拿、去放,顯得也十分井井有條;如果我們的實驗讓學生自己去拿、去放,光整頓紀律都得十來分鐘。

應該說,小班化是教育平等的一個發展趨勢,無論小學還是中學,有條件的地方應該試一試。

(三)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我們所參觀的學校里,教師十分尊重學生。從我們聽課的課堂上看不到老師厲聲叱喝,也看不到老師有什么“尊嚴”。我想,德國人沒有必要在我們面前裝出一幅上公開課的樣子。在課堂里,如同在家里一樣,老師有時會和學生一起坐在桌子上和學生討論。學生進出教室也十分隨便,但沒有看到學生做一些與學校要求相去甚遠的行為;有時學生有說話現象,老師也只是一個動作、一個暗示,最多讓大家靜一下,學生實在靜不下來,老師也不吹胡子瞪眼;學生回答問題,往往是坐在凳子上,而且隨時打斷老師的發言;下課后,學生圍著老師問問題,老師也不厭其煩地給以講解;由于我們這一行“外國人”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好奇,有的學生就跟著我們進了接待室,校長通知開會了,有的學生還不離去,校長也不再趕他們走;據家長介紹,學校組織的活動是不多的,但老師經常自己組織班里的學生搞活動,往往是自掏腰包,而老師過生日,學生往往發愁幾天不知給老師送什么禮物?從我們觀察的以及聽來的,使我們感到:德國的老師把學生當做一個活生生的平起平坐的人,老師在學生面前沒有半點“師道尊嚴”,倒是學生有幾分“學道尊嚴”,教師是一種職業,是一種服務,他的服務對象就是學生,從這個意義出發,老師就必須尊重學生,建立一種互動的良性的師生關系,進而共同去完成教育教學任務。這種認識與實踐,值得中國的同行借鑒、吸收。

(四)貴在養成

凡是到過西方的人都會感到西方人文明、行為規范到位;紅燈停、綠燈行,在中國很難做到的事,在西方做得很好;不亂扔紙屑這是中國校長頭痛的問題,在西方的學校不存在;公共場所說話小聲這在中國是“不可理解的行為”;上樓梯右行也是他們十分自覺的行為。難道這是西方人天生的素質?顯然不是,教育的養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小學的玩具里,交通規則積木是孩子們喜歡的玩具,通過游戲內化了他們的交通意識;還有州地圖積木,通過游戲,進行了愛鄉教育;還有國家地圖積木,通過游戲,進行了國際(主義)教育。

在小學中學,見了客人要主動問好;課前老師將客人介紹給學生,鼓掌歡迎;下課后,學生會主動搭話,顯然,這不是一次兩次的引導,而是多次的教育養成;在學校里,孩子們個個都很大方、很大膽、很主動,善于表現。

學生說話聲音大了,老師會暗示,學生的聲音就會小許多;

上樓梯,見了客人都鞠躬問好,都讓道右行;

在中學,學生自己搬運實驗器材,井井有條,而這些在中國是需要老師幫助的;

在課間休息時,有學生在打掃衛生(用夾子夾拾地上的紙屑——整個校園并沒有幾片)。

我想,這與德國的學生在學校感到學習很快樂有關系,因此,老師家長要求的,他能做到的他一定去做,做不到的老師也不要求;從德國的養成教育看,它很實在,也很簡單;而中國的學校教育,什么都統,什么都管,且有的口號提得過響,“游戲”太多,標準提得過高。結果呢,到了大學還得補小學的一些常識課,還得從頭抓行為規范。德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合格的公民,這是永久不變的。只有符合實際的、簡單的、才是最有利于執行的?,F在看來,我們學校教育要求過多過高也不利落實;有的違背孩子心理發展;因此到了一定的年齡有逆反心理;再加上社會的不良影響,家庭的負面教育,學校的教育就顯得弱不禁風,效果甚微了。

(五)教學中的民主教學思想

前面談到,德國的老師沒有“師道尊嚴”,師生間的關系十分融洽,這為民主教學打下了很堅實的基礎;教學中老師講的時間絕不會超過10分鐘,大多數時間都是老師和學生一起做、一起探討、一起商量。即使是小學,老師也只是起一個組織者的作用,而絕非代替學生學習,讓學生成為聽眾、容器,而是根據學生的需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永遠感到有人在幫他,而不是給老師“打工”,而不是為完成教師的任務而壓力重重。提前完成作業的學生,可以到游戲區里游戲,也可以幫同學做,也可以去做別的事,老師絕不干涉;在這樣一種氛圍下,學生一是沒壓力,二是可以抓緊做完作業玩游戲,何樂而不為呢?

由于近幾年來,德國移民很多,每個班的學生都是來自不同國家,而這些國家的孩子們不論膚色相處都十分愉快,我想,這與教育界的民主教學、平等教育思想多少有關吧。德國的同行認為:教師和學生配合好,學習才有動力,才有可能提高教育質量;不僅如此,他們還提出:社會、家庭和學校都要積極創造一種促使學生學習的民主氛圍,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進步。再者,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某一種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學生的身心和諧地發展,沒有民主的學習氛圍,孩子的成才將是十分不利的,從這個意義上去分析,德國同行的認識與實踐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是多的,難度也是很大的,可是學生是和諧地發展嗎?學生找不出問題,學生不敢大膽提問,學生常常懷疑自己,大學畢業后不能將自己推銷出去,是不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比較少,忽略了這方面的培養有關呢?

缺乏民主的教育是一種僵死的教育;缺乏民主的師生關系提高不了教學質量。

在學校管理中,每個學校都有校務委員會,由校領導和教師代表組成,學校里的財務開支,均由校務委員會討論決定、最終由校長來執行。對教師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是由校務委員會的老師或校長來幫助提高、聽課、討論、商量。總的說來,在學校管理中,民主管理的思想貫穿整個管理過程之中,學校領導與教師的關系都十分融洽。校長和教師都能處在一種寬松的氛圍里愉快地工作。

(六)教會不如會學——德國教育的認識與實踐

“學會學習”,“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中國教育思想里也有很多精辟的論述,且今天也正在被許多教育工作者們實踐著。問題是:教材的繁、難、偏、舊;高考的沉重壓力使得學校沒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去自己學,教師還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是主要演員,教學還是“一言堂”。讓學生學會學習還停留在少部分人的教學實踐中,并沒有成為每一位教師的追求與行為;而在德國,從小學到大學的確是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去實踐;就我們聽過的課而言,老師上課自己講不到10分鐘,剩余的時間就是學生動手做,或作業、或實驗;老師只是指導、啟發,或動手和學生一起做,學生和學生協作做;到大學,老師(教授)不講課,只是聽學生講,問為什么要這樣、為什么不那樣,一個題總要嘗試不同的解法;或者是看你能提出什么有質量的問題;因此,從小學到大學,學生始終在一種自己找“食”、自己開“鎖”的一種情景和氛圍之中。我想,學生學會多少倒是次要的,這種教學實踐促使了、促進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現在新課程改革倡導“過程的體驗”應該是十分科學的理念,應該堅持下去。據教育進展評估組織對世界上21個國家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強的,但是孩子們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中小學生認為自己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只占4.7%,而希望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只有14.9%,占倒數第五,這個事實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應該認真地反思我們的教育并讓它回到它的起點上。德國同行告訴我們:要讓學生提高自學的能力與興趣,不僅要從課本上學,還要從社會中去學,從家庭中去學;這樣才能獲得一種學習的能力。

(七)關于音樂課的改革

最近德國教育部要求所有的中小學音樂課必須聘請音樂家到校上課;因為他們認為,德國是一個音樂家輩出的國度,而近幾十年來成績很小,沒有出現貝多芬這樣的大家,有一種緊迫感;二來他們認為音樂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做出這一重大改革。而我國的很多學校把音樂、美術砍掉來沖刺中考、高考,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將會給我們的未來帶來十分嚴重的后果。從人的努力發展來看,音樂能給人以良好的素質,能幫助提高審美志趣與水平。德國同行的舉措,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學校間中高考的競爭,有時是不擇手段,音樂課沒了,美術課沒了,校園里沒有歌聲,晚會上占主導的只是情呀哥呀妹呀之類的流行歌曲。真正的好的作品、傳統的作品學生根本看不懂,難道這就是教育發展的方向?我們天天喊素質教育,喊如何如何創新;卻沒有把最基本的課程開齊、開好。關于素質教育,最起碼是要扎扎實實地把國家頒布的課程開齊、開好;不能因為多考幾分而與國家的要求背道而馳。

(八)實事求是地發展硬件

德國的經濟在世界上排名第三,相當于英、法兩國的總和。但德國的學校操場比不上中國的重點中學,電腦比不上一般的中學,有體育館的更是了了無幾,其他設備也很一般;校長們開玩笑說,德國的中學很少能評上二級達標校。但是德國的硬件很實用,比如中小學里玩具、教具應用盡有,這些東西又能花幾個錢呢?每一節課他們總能用上那么一兩件與教學有關的東西。其實,教師的基本功之一就是看教具的準備,換言之,也就是用什么樣的教具解決什么樣的問題,而我們呢?似乎不太注重這方面的“建設”,倒很熱衷于“電腦”,試想,哪一個學校的電腦是充分發揮了效能?百萬元的電腦有30萬的效益嗎?我們教育部門制定的評估措施、政策適不適合中國現有的國情?大量的學校教育經費不足,而有的學校大量的設備閑置,豈不是太大的浪費?小平同志告訴我們“我們黨的精髓就是實事求是”,我們教育界做到了嗎?

(九)人人羨慕的職業——教師

在德國,教師這一職業是令人羨慕的,穩定,收入不錯,壓力也不是太大。每天上半天課;早晨8:30——13:30;每周上五天;學校沒有任何強硬任務;什么高考、中考、課操、教研組活動、開大會,寫論文、組織學生社會實踐等等;即便是參加培訓(要求每年兩周,可分散也可集中完成)吃住也是由政府解決。學生中出的問題,該由青少年局管的就由青少年局管,該由家庭管的就由家庭管,學校沒有大包大攬;相比之下,中國的教師工作量太大了,班數大,人數多,壓力大,應付的面很多;承擔了許多不是由學校承擔得了的工作——且沒有什么效果;當然,有的工作由于國情不同不能照搬,但丞待確實應該給老師減負,不能把老師、校長拖垮了,不能給他們太多太大的壓力了。在口口聲聲抓素質教育的環境下,一些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市縣領導還津津樂道中高考排名,這怎么利于減負呢?抓了一年的中小學減負,現在不僅回潮,且愈演愈烈,初中生補課補到下午6——7點,這分明是摧殘人才,摧殘教師;學生和教師都處在一種十分浮躁的工作氛圍之中,加之班額大,工作矛盾多,極不利形成良性的、和諧的師生關系、教育氛圍。在德國的學校,我認真仔細地觀察了一個情形,即德國學生近視率不到5%;而我們卻高達40—50%以上,觸目驚心哪;難道讓下一輩都戴著眼鏡去開飛機?去當兵?去保衛國防?去建設祖國?

(十)大學體制的嚴格保證了大學生的質量

本來,大學的辦學不屬于我們的考察范疇,但既然是搞教育,了解一下也是對我們的工作有益的。

德國的大學是典型的寬進嚴出。

什么是寬進呢?凡是過了AbeTu的都可以根據教師的推薦上大學;但是上大學并不等于人人都能畢業。拿工科的學生來講,僅基礎科就有60%的人被淘汰;而及格過關的分數僅為30分;那么這些過了基礎科的人,繼續本專業的學習,前后經過6——7年的努力,方可得到大學的畢業證;而基礎科畢不了業的同學,則可以選擇相對好念一點的理科大學、文科大學;或者降到理科類的專科級學校。雖然,最終大多數人也能拿到一個大學的牌子,但在就業時,由于所讀年限不一,專業不一,薪水也不一樣,這種嚴格的考試,一是保證了大學生的質量,二則為中學的分流創造了條件,既然上大學畢業這么難,不如去學個職業,學一技之長,早早出來工作,這樣,就避免了千軍萬馬擠大學這個獨木橋的現象。

小學松、中學略緊、大學嚴格這種體制的合理性在哪里呢?做為小學,則是學生當玩的年齡,學生輕松一點理所當然;到了中學,人長大一點,多一點任務是合理的;到了大學,人相對成熟一些,理應認真嚴肅地對待上大學這件事,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正三角關系。而中國的情況則相反,小學中學的學生壓力很大,尤其是中學,整天有做不完的題,沒有時間去做一些適應學生身心的事情,使得學生的發展很不健全,除了做題,什么也不會,什么也不懂;到了大學后,壓力沒有了,自控力差一點的學生,連基本的行為準則都不能遵守,逃課、曠課、違紀,最后還是畢業,害了誰呢?一是自己,二是社會。

中國的大學也可以搞“寬進嚴出”,以緩解高考的壓力,問題在于中學、大學的教師是否有誠信來保證推薦質量和畢業成績。德國的教師、教授十分看重自己的聲譽。不會拿自己的聲譽開玩笑。我們的中學、大學如果也能做到這一點,減少一點關系學,多一點學術道德才能保證大學的“寬進嚴出”的質量。

如果我們的大學能借鑒德國大學的經驗,真正做到寬進嚴出,而不是寬進寬出,那么,對于中小學開展素質教育,對中學課堂上教師把更多地時間用來引導學生,組織學生學習,那么,中學生的素質會大大得到提高。

(十一)、校長職責及上級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責

在德國,校長的職責就是負責學校的教育日常工作。安排教師的教學任務、選擇教材、執行國家的課程標準、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除此之外,沒有額外的任務;

上級行政部門的職責負責校長、教師的選配,教材的提供,教師的培訓,教育計劃;對學校辦學狀況的抽查;

反觀我國的校長,一年到頭疲于奔命,不僅要解決校內的矛盾,還要應付周邊的關系,完成上級不斷派下的任務,什么安全要管,計劃生育要管,蓋房子要管,內部獎金的分配要管,高考要管,中考還要管,每一個校長的頭上,都有若干個領導小組組長的頭銜,忙忙碌碌、碌碌無為,整天處于應付之中,結果該管的事沒管好,該做的事情沒做好。沒有時間充電,沒有時間反思總結。加之“政績”的功利思想,顯得比較浮躁,不能坐下來認真地研究教育規律,也不敢去按“規律”辦事。教育行政部門也過多地承擔了社會責任。教育不是萬能的。教育不可能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所有問題。社會系統比如社區、關工委、團委、家長應有的工作不應由學校、教育部門來承擔。

(十二)社會、家庭對教育的重視

在德國,除學校外,還有一個專門為青少年服務的機構:青少年工作局。其職責一是監督社區落實教育法規;二是幫助學校解決學校解決不了的困難和問題。舉例說,學生在校不寫作業或逃學,經學校教育不思悔改者,青少年工作局將出面協助學校做學生家長的工作。這樣,學校不至于被幾個不學習的學生搞得雞犬不寧。

整個國度里,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還是滿高的。由于社會規則的到位,很大程度上人們遵守得不錯,比如交通規則、衛生意識、待人接物、女士優先、公共場所不吵鬧等等。據當地的同行介紹,大人的舉動很大程度上是有意識“做給孩子看的”。在他們看來,自己做的錯事被孩子看到了,是十分嚴重的問題。在德國,我們親自看見一行人穿越紅燈,旁邊的小孩就問大人,他為什么要闖紅燈。而這個大人被搞得很狼狽。因為,小孩看到的與大人教的不一樣。而違規者常常被家長、老師視為最沒道德、修養的人。在這種大家都比較自覺遵守規則的社會里,孩子得到的是學校與社會一致的教育,她的行為習慣就會逐步形成。當然,德國也有一些嚴重的社會問題,如青少年學生的吸煙現象、懷孕現象,可能由于法律沒過多的限制,在他們眼里,這些都屬于正常吧。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僅靠學校一方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德國同行在這方面的認識和我們大致一致,但我們在動員社會、家庭參與,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圍方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德國教育之不足:

2002年元月,教育進展評估組織對世界上幾十個發達或不發達國家學生閱讀能力的檢測中,德國排在倒數第幾位。對此,德國同行這樣解釋:(1)移民子女過多,而這些子女很多德文都沒有過關;(2)測試只局限在語文閱讀能力方面不能反映德國教育的真實一面。而我們認為可能存在有這么兩個方面的原因:1、教材的難度及每節課的知識容量偏少,平時沒有考試;2、計算能力偏弱;3、每天學生在校時間過短,自覺性強的學生好一點,自覺性差的學生回到家里可能溫書的時間不會多;4、學校對教師沒有考核,管理過于松散,全憑教師的自覺性,也不利于教師的發展、提高;5、學生中吸煙現象嚴重,這可能與法律的某些規定有關。

三、感受

為期一月德國之行結束了,它給我們留下許多思考。過去,雖從報刊上也看到過一些文章介紹(經驗),但畢竟沒有眼見,沒有親歷,這次培訓,一聽專家講座,二到學校聽課,給了我們許多直接的經驗。主要體現在:

1、 德國同行對教育的認識與實踐給了我們很多值得借鑒的東西。主要有:(1)學校教育的功能的定位;(2)校長的工作責任與權力的定位;(3)教師的地位與作用;(4)教師的培訓工作及要求;(5)社會對教育的支持;(6)不求硬件,只求實用;(7)課堂教學的理念與實踐;(8)小班化教學;(9)養成教育。

2、 借鑒要符合中國的現狀,不要照搬;

雖然德國教育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但也有許多我們認為不適宜的。如:對教師長年沒有考核;學生出了校門基本與學校無關,即使學生犯罪也無關學校的事;課本的知識容量過小,以及小班化教學都不太適合中國的國情。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實事求是,一定要符合校情,千萬不能“邯鄲學步”,丟了我們自己的長處。

3、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改革不能僅從某一個層面做,而是整個社會都必須關注的。比如基礎教育的改革,必須要改革高考,否則,素質教育永遠是一句空話;又比如,學生的分流(不是淘汰),就必須對教育結構從?。▽W)到大(學)做巨大的調整;還要丞待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否則,學校里教育的行為規則,學生回到家里不如父母的幾句話,結果把學生培養成兩面人。德國教育的形成與發展完全是德國經濟以至整個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它的存在都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中國教育的發展當然也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合理吸收他們的一些經驗,尤其是課堂教育中的一些理念,對于促進我們的素質教育有非常直接的借鑒意義。

四、建議:

通過培訓,我們有以下建議:

1、 教育觀念的轉變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樹立“人”的教育的觀念至關重要。

2、 積極推進新一輪課改,這是素質教育的突破口。

3、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減負工作要抓到底,不能僅為了考試,而毀掉學生的身心。

4、 上級部門在制定某些條例方面要實事求是。應該將學校建設的重點引導在軟件上。

5、 學校功能及校長的職責要有明確的定位。學校不能承擔不該學校承擔的工作,尤其是其他行政部門攤派給學校的工作。對學校的各種評議、考核應有度。

6、 教育經費要做到充分有余,不能做到的也要做到逐年增長。

7、 制定有關法規,劃清意外傷害學校應承擔的責任。

8、 九年義務教育的模式不能過于單一,借鑒德國分流的做法,建議在初一可做探索、加強一點技能培養、訓練,結果可能會比單純地學文化好一些。

9、 高考改革要起到引導基礎教育改革的作用。

10、 對全社會重教宣傳(包括教改)要加大力度。

11、 加大對外宣傳、聯系的力度,嘗試辦一些中外合作辦學體。

12、外語教學在中國入世的環境下要有快速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