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餐禮儀范文

時間:2023-03-25 04:16: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餐禮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西餐禮儀

篇1

中國的飲宴禮儀號稱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進,終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飲食進餐禮儀,是古代飲食禮制的繼承和發(fā)展。

飲食禮儀因宴席的性質、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區(qū),也是千差萬別。古代的飲食禮儀是按階層劃分: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而現(xiàn)代飲食禮儀則簡化為:主人(東道),客人了。

作為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jù)關系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后,先根據(jù)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安排,然后入座:這個“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飲食禮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從古到今,因為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變化。總的來講,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

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一路敬下。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左手邊依次為2、4、6……右手邊依次為3、5、7……直至匯合。

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為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邊坐開去為2、4、6、8,右手邊為3、5、7。

如果為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為3、5、7席,根據(jù)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

禮儀是禮節(jié)、儀式的統(tǒng)稱,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自始至終地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和方式來表現(xiàn)的自律、敬人的完整行為。

西餐是飲食形式的一個類型,通俗地講,是以吃喝為主題的一種進餐方式。當今人們對吃喝的理解已不只是維持生命的一種手段,而是一種享受,同時也是一種交流方式。

西餐因選材用料、烹飪方式和進餐方式?jīng)Q定了在各方面都要求有一定的基本規(guī)則和禮節(jié)。為了使賓客都能愉快順利地用餐,就必須了解其中的規(guī)范和道理。在這里需指出的是,這些規(guī)則不是一些死板的教條,它是為目的而服務的,而且我們的目的是:享用西餐,當個內行人。

姿態(tài)

規(guī)范的姿勢非常重要,例如,坐姿應保持穩(wěn)定,不能前后搖擺。可以這樣想象:你的背后藏著一只小老鼠,而一只小貓臥在你的膝蓋上——應腰板挺直,膝蓋放平。無論男女,用餐時蹺起二郎腿都是不美觀的,而且失禮。眾多難堪而令人不快的情景,大都因這類不合時宜之舉而造成。應避免的類似舉動還有:把腿張成八字形、伸懶腰、松褲帶、搖頭晃腦、伸展雙臂做體操,等等,這些姿勢都很失禮,不雅觀。

在美國,當一只手用餐時,另一只手可以放在膝蓋上。而在歐洲大陸就不同了,兩只手都要保留在桌面上。但要注意:不能用手臂支撐身體,靠在桌子上,也不能雙手交叉在胸前,只是把手腕輕輕搭在桌上。手指要自然平穩(wěn)地放在桌上,不可在桌上亂彈或玩耍餐具。

進餐

用餐時,一般右手拿刀或勺,左手拿叉,杯子也用右手來握。身體不要過于接近餐盤,用餐具把食物送到嘴里,而不要把盤、碗端起:誰也不會來搶你盤子里的食物。需注意:

在進湯類食物時,應避免發(fā)出向嘴里抽吸的聲音,如果湯溫較高,可稍等片刻再享用,不可舉盤直接倒入口中。

應閉嘴咀嚼食物,口內含有食物時切忌飲用酒等飲料。

食用面包切記:不可用面包來蘸盤子里的湯(特別是有身份或講究的女士更要避免此種舉動);面包要放在專用的小盤里或者桌布上,不應放在你進餐盤的盤邊;用黃油抹面包,在一塊小的面包上抹上少許黃油,用手掰食用,切勿用刀去切或者用牙去咬;面包只在進湯或頭盤菜時食用。

如不想飲用葡萄酒,可以客氣地說:“我不喝酒,謝謝。”不要用手蓋住杯口。

談話時,應將刀叉放在盤子上。手里握著刃叉時切勿指手畫腳地談話,也不要將刀叉豎起,這會讓人感到“膽戰(zhàn)心驚”,而且的確有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的危險。

在桌上切勿放肆大笑或大聲喧嚷。

忌諱口中或體內發(fā)出聲響,用餐時或飯后不可打嗝兒、吧唧嘴。

不可在桌上當眾化妝、補妝或整理衣飾。

不可用自己的餐具為他人夾菜、舀湯或選取其他食物。

不可毫無掩蓋地當眾剔牙。

擺臺

擺臺主要是指餐桌席位的安排和臺面的擺設。擺出一桌造型美觀的臺面,不僅為客人提供一個舒適的就餐場地和一套整潔的用具,而且可為其帶來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這當然是美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無論是散桌的擺臺還是宴會的擺臺,大多使用方桌、長桌或圓桌。桌上的擺設和使用的工具大同小異。餐具基本上使用金屬餐具,以刀、叉和匙三類為主。因菜肴種類不同,食用方式各異,使用的餐具在形狀大小上也有區(qū)別。但它們又是如何擺放在桌子上呢?這里我們可以分為兩大類:基本擺臺和豪華擺臺。

價位中低檔餐廳

基本擺臺:(一道主菜)一把刀、一把叉、一塊餐巾(也可用紙巾)、一個杯子。

刀要放在右面,刀刃方向朝左。

叉應放在左面,叉杈向上,刀和叉之間應足夠放一個主餐盤,叉和刀底部應離桌邊1厘米。

杯子放在刀的正上方,距離約1厘米。有頭盤菜時:如有湯菜,湯勺應放在刀的外端;如果頭盤菜是沙拉,勺應改為叉。有飯后甜品時:根據(jù)甜食種類不同,可以擺放一把叉和一把勺,或者一把刀和一把叉。

高檔餐廳

基本擺臺:(一道主菜)一把刀、一把叉、面包盤和黃油刀。

一個酒杯和一個水杯:水杯放在刀的正上方約1厘米處,酒杯放在水杯的右下側。

一個墊盤:有時是為了裝飾,放在席位的正中,盤的中心對著椅背中間,盤邊離桌邊1厘米。

有的餐廳只用餐巾花來代替墊盤。

一塊餐巾:根據(jù)餐廳的要求,有的追求美觀,有的追求實用;有種說法認為,布餐巾盡量不用手去多碰,以保持它的清潔。

講究和高雅的海鮮餐廳

基本擺臺:(一道主菜)一把魚刀、一把魚叉、面包盤和黃油刀,一個酒杯和一個水杯,一塊餐巾。

一塊餐巾

篇2

不少人在吃西餐時,都會擔心“失禮”。其實,所謂餐桌禮儀是為了讓餐膳可以不受阻礙和破壞,而得以順利流暢地進行的實用守則。謹記“整齊、清潔和保持安靜”三項原則便可無往而不利。

一、宴會禮儀

(1)在當你應邀赴宴時,你對同桌進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談話,大概要比對飲食要更感興趣。因此進餐時,應該盡可能地少一些聲響,少一些動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時,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時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把它取也,放在旁邊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雙疊著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開。千萬別將餐巾別在領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亂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或臟物。千萬別用它來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從湯開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湯匙,它就在你的右邊的盤子旁邊。不要錯用放在桌子中間的那把匙子,因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醬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開始。她不會像中國習慣那樣,請你先吃。當她拿起匙或叉時,那就意味著大家也可以那樣做了。

(6)如果有魚這道菜的話,它多半在湯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魚的一把專用叉子,它也可能與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總之,魚叉放在肉叉的外側離盤較遠的一側。

(7)通常在魚上桌之前,魚骨早就剔凈了,如果你吃的那塊魚還有刺的話,你可以左手拿著面包卷,或一塊面包,右手拿著刀子,把刺撥開。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應悄悄地,盡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將它取出,放在盤子邊沿上,別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此外,我對法國餐桌禮儀的忌諱有些了解,如后:

二、法國餐桌禮儀七忌

答應對方的邀請后如果臨時有事要遲到甚至取消約會,必須事先通知對方。赴會時稍遲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過15分鐘便會給對方不重視約會的壞印象。在點菜時自己應選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沒有頭緒的話,可請侍應為你推薦餐廳的招牌菜,但要給明確的表示,如想吃海鮮、不吃紅肉等,切記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說“是但(隨便也罷)”的人只會為同臺客人添加麻煩。用餐要注意的細節(jié)甚多,但其實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禮儀,只要保持冷靜,不做大動作,不出聲響或阻礙別人用餐的話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則是由外至內,完成一道菜后侍奉收去該份餐具,按需要或會補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類時(如牛扒)應從角落開始切,吃完一塊再切下一塊。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將它移到碟邊。

3、如嘴里有東西要吐出來,應將叉子遞到嘴邊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邊沿。整個過程要盡量不要引別人注意,之后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類或飯一類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將豆類或飯輕撥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調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對方遞給你,千萬不要站起來俯前去取。

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儀態(tài)用餐巾的一角輕輕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便可。

篇3

關鍵詞: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原因

Ⅰ. Introduction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content of people's life. Due to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countries has formed there own culture. The table manner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Occidental table etiquette and its origin,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not only increas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but also ca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void misunderstandings and communication barriers by inappropriate behavior.

Ⅱ.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Occidental table etiquette

2.1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a table etiquette

It is documented that China's food etiquette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Zhou Dynasty. And this traditional etiquette still is reserved in most areas of China, such as Shandong, Hong Kong and Taiwan, as well as in many films and TV program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food, western etiquette was introduced to the Qing dynasty. During this time, culture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wo countries become more and more conspicuous.

2.2 Brief introduction of Occidental table etiquette

The western family knew “take the table as a class” as tradition. From the first day of the children at the table, parents began the "dine education" to help their children build good table etiquette. Generally speaking, children in Western began to study meal etiquette system when they were 2 or 3 years old, and they can use these etiquette when 4 years old. About five years old children are ready to do something in themselves power. Such as pre-dinner set tableware, postprandial clean up the table, etc.

Ⅲ.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Occidental table etiquette

Tableware, dining way and a series of table etiquette reflects the different nationality's life style and cultural orientation. Modern social etiquette exist everywhere, meals is not only satisfy basic physiological needs, also is very important social intercourse. There are many dissimilarity requirements in China and Occidental table etiquette,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y two; can help us avoid disrespect in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s.

3.1 General Comparison

While having dinner, Chinese always like sit around table together eat and drink, speak and laugh loudly to build liveliness and warmth table atmosphere. Chinese people are always very enthusiastic on the tab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inner, the host will hand around smoke, including formal party. And even the food is delicious enough, the host also will say: this isn't very much pleasing help yourselves, forgive me and so on. During the dining, sometimes Chinese host use their chopsticks to put food in your bowl or plate. This is a sign of politeness. The appropriate thing to do would be to eat whatever it is and say how yummy it is. If you feel uncomfortable with this, you can just say a polite thank you and leave the food there. In china wine is an essential thing on the dining table, whatever the kind of the banquet is. Sometimes for meaning the respect toward the party, people will drink all of time by cup and cup. The host should always make sure the guests' drinks are sufficiently full. When people wish to clink drinks together in the form of a cheer, it is important to observe that younger members should clink the edge of their drink below the edge of an elder to show respect.

3.2 Particulars Comparison

3.2.1 The seating arrangements

Chinese would like to give banquets with old fashioned square table to seat eight people, or round tables. But no matter which table to choose, the seat directly opposite the door should be honorable, meanwhile, besides is less important person. During the banquets, the guest of honor is always the elders or important person or super ordinate one, host, hostess or any other person should have the seats near the door, and other guests should in terms of the ranking in this banquet. However, if the table is not opposite the door, then the right of the seat opposite east is the seat of honor. Generally speaking, the seating arrangement at banquets in China follows the rule of “l(fā)eft and east is the honor seat” and “the seat of honor should opposite the door positively.”

3.2.2 The serving order

First serving cold dishes, beverage, then serving hot dishes, after hot dishes is the staple food, finally are desserts and fruits. When banquet count lots of table each serve of every dish should simultaneously. Serving sequence remains tradition, first cold, then hot. The food should be serving on the left of the guest which opposite seat of honor. Single dishes or side dishes serving should first guest, then host. On the whole chicken, duck, fish and other integrated food all the head and tail, not toward the seat of honor. Generally, serving the dishes have these ways: first is the big dish served, every one for themselves, the second is the waiter or waitress holds the dishes for each one.

Ⅳ. The reasons abou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Occidental table etiquette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Occidental table etiquette at seating arrangements, serving sequence, tableware and usage and so on. In the following text, the author will give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ence of these differences as follows:

4.1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sition of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make the different table etiquette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have difference locations on the earth. China is located in the east of Eurasia; major climate is monsoon climate, the climate in hot summer and cold winter, seasons distinct. So our crops and vegetables also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sons, most food eats in winter, but not easy meet in summer, and vice versa. In China mainly eat grain, table wares also mainly choose chopsticks. But the western countries, especially European countries major climate are oceanic climate. Winter is not too cold and summer is not too hot, the temperature relatively warmly all years. This kind of weather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grass grow. So western animal husbandry has been relatively developed, and Animals such as cows and sheep to be also many. So westerners are mostly carnivorous, and carnivorous requires using sharp table wares, the knives, forks and other western table wares was born, this way of life also produced western dining habits and etiquette.

4.2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hina and Occidental make the different table etiquette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consists on obeying the nature and harmony and union; while the western countries consist on democracy, freedom and equality. They advocate personal value, and think highly of individualism. Take the very tableware used in table etiquette for instance. Chinese use chopsticks, while the westerns use knives and forks. As tableware, the two are not so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both are symbols of civilization. But, chopsticks, cheap, simple as they are, are from the nature. And we can learn this from the use of chopsticks that the whole process of using them needs cooperation. Any departure of the process will result in a failure of the whole work, which tells us that the center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collectivism. Knife and fork, whose main components are metal, were born in the modern and industrial society, and they were the product of large-scale socialized production. This kind of tool has their social function, and it does not get rid of its nature of attacking. Thus, table etiquette is a realiz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Ⅴ. Conclusion

Because of geographical, cultural and ideal divergence,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have many differences in table etiquette, nevertheless, in today’s world, especially when the market economy is blooming;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closer. Mutual re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is under its way silently. Various table etiquettes will also mix together because of culture collision. Thus, they will be understood and accepted by more and more people,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ir development and our life as well.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pen policy, it is common to communicate with foreigners, but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is not so easy. As more and more joint ventur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china, competitions between these companies become more and more intensively, so step up the serve become very important. People must ensure the correct manner when they affiliate with foreigners. We all know table manner is unavoidable 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more and more companies focus on the etiquette training.

So as graduating students, we should adjust ourselve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labor market. We will enter society later, before this we must get the full preparation of being a good worker. Only when we learn the different culture and practice it, we could be match the marketing requirement, find job quickly and do right things 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By doing this can we make our work easier to be handled and work with great efficiency when we become a worker.

參考文獻:

[1] Byram, M.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ulture Studies

[2] Fang Yanmei. Difference of Transnational Commercial Etiquette Cultures. Guangxi

[3] Jeremy Harmer.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篇4

當收到宴請請柬決定赴宴或組織一次宴請又明確自己必須參加時,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清楚宴請的時間和地點。

從時間上講,提前一二分鐘、正點,或遲一二分鐘到達是最為適宜的,過早或過晚都是失禮的。同時,應對宴請所需時間給予充裕的安排,赴宴而逗留時間過短同樣是失禮的。此其一。

其二,對宴請的地點以及行經(jīng)的路線事先應做到心中有底,因為這是準時到達宴請場所的重要保證。假如對宴請活動富有經(jīng)驗,一定還會對請柬上注有的桌次號碼牢記在心,免得到宴請場所后東張西望,有失風度。

一旦到了宴請場所,并找到了自己入座的桌次以后,便要注意桌子的席位卡是否寫著自己的名字,不可隨意亂坐。只有認準了自己的桌次和席位,而主人或主賓又已經(jīng)入坐的情況下,才可從椅子的左方入坐,入坐后,坐姿要端正,切不可用手托腮或將雙臂同時放在桌上,也不要隨意翻動菜單,擺弄餐具或餐巾,這些舉動都會給人以迫不及待的壞印象。解決一雙空手的最好辦法就是將其放在自己的大腿上。

至于雙腳,盡管別人看不見,但同樣也應該守規(guī)矩,要平放在本人的座位下,把腳擱在椅檔上或伸出去踢著別人都會使人尷尬。

有時,當坐定以后,服務人員還會遞上一方濕毛巾,此時應禮貌地接下并輕輕擦拭自己的雙手和嘴角,記住,這小毛巾絕不是供擦臉,更不能用它擦頸脖或手臂,不管是怎樣的汗流夾背。

篇5

在精神文明如此發(fā)達的今天,對外交流也愈來愈密切。不管是在商業(yè)洽談,或是朋友的聚會中,我們都意識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我們至關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禮儀則是一個門檻,它是我們交流與合作的前提和試金石。

第一,從邀請的提前與赴宴的守時中看差異。

一般,不管是中方還是西方,邀請別人吃飯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預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請客要提前幾天以上,這是表達一種對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請也要提前通知,像答應對方的邀請后,如果臨時有事要遲到甚至取消約會,必須事先通知對方。另外,如果宴會時間是7點,你最好是6點55就要到。赴會時稍遲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過15分鐘便會給對方不重視約會的壞印象。所以,我們一定要遵守時間,這是我們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從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禮儀的差異。

古代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講禮儀,循禮法,崇禮教,重禮信關于中國人的宴席座次禮儀,守禮儀,是中國人數(shù)千年的傳統(tǒng)。不學禮,無以立,禮的核心是人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是中國民眾已經(jīng)習慣和風俗化了的社會性行為準則、道德尺度與各種禮節(jié)。

我國傳統(tǒng)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時,我國的傳統(tǒng)作法是以左為上,即認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并且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在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后不要動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響聲來,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國際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時,國際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為上,即認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他們會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為中心,左手的位置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為上;夫婦不應相鄰,男女依次相鄰,主人和主方陪客應與客人依次相鄰;譯員可以坐在主賓的右側。有些大型場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賓背后,另外安排用餐;

盡管在排列座次時,國內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場合排列座次時,一般均應遵守國際慣例。

第三,從餐具的擺放中看差異。

我們知道在中國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盤子等。它的擺放就相對比較簡單。餐具的擺放是這樣的:大盤是離身體最近的,正對領帶;餐布一角壓在大盤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盤疊在大盤之上;大盤左側放手巾;左前側放小碗,小瓷湯勺放在碗內;右前側放置酒杯;右側放筷子。

西餐中的餐具,它的用餐順序是有外向內的,所以,他的擺放也是有外向內的。它是根據(jù)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順序精心排列起來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盤(或湯盤),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湯匙也放在食盤右邊。食盤上方,放著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檳酒杯、啤酒杯(水杯)。而餐巾疊放啤酒杯(水杯)里或放在食盤里。面包盤放在左手,上面的黃油刀橫擺在盤里,刀刃一面要向著自已。正餐的刀叉數(shù)目要和菜的道數(shù)相等,按上菜順序由外到里排列,刀口向內,用餐時按順序由外向中間排著用,依次是吃開胃菜用的、吃魚用的、吃肉用的 比較正式的餐會中,餐巾是布做的。另外,要注意高檔的餐廳餐巾往往疊得很漂亮,有的還系上小緞帶。注意,別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臉。

這樣看來,西餐中的餐具擺放是很有講究的,所以我們用餐的時候絕對不能失禮。要嚴格按照餐具的擺放進行用餐。

第四,從進餐時的禮節(jié)看差異。

一般中國人吃飯也很有講究。

首先在進餐時,要先請客人,若站著動筷子,夾菜時每次少一些,離自己遠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飯時不要出聲音,喝湯時也不要出聲響,喝湯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

其次,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時涼了以后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有的人吃飯喜歡用咀嚼食物,特別是使勁咀嚼脆食物,發(fā)出很清晰的聲音來。這種做法是不合禮儀要求的,特別是和眾人一起進餐時,就要盡量防止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另外,如果你口里在嚼著東西,切記,不要說話,以免噴出飯粒,造成尷尬。

相反,西方人,一般是每個人一個盤子,就不存在夾菜的問題,但是他們一般不喜歡,吃東西的時候說話,所以吃東西時盡量的不說話的,只有在吃甜點的時候,可以聊一些,輕松地話題。

只是,一般西餐的餐具很復雜,如果弄錯了餐具也是件很丟人的事情。一般的餐具使用是這樣的:菜盤兩邊如擺放了幾副刀叉,應先用最外邊的。第一道菜吃完,侍者會將菜盤 與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如果有幾把不同大小的刀叉匙,則用途不同。

謹記整齊、清潔和保持安靜三項原則便可無往而不利。

這里,總結一點小經(jīng)驗,如果你不是很懂的西餐的禮儀,最實際的辦法就是別人做一步,你跟著學,看著別人怎么做,這樣至少不會出差錯。

篇6

(1)宗教的飲食禁忌,一點也不能疏忽大意。

例如,穆斯林通常不吃豬肉,并且不喝酒。國內的佛教徒少吃葷腥食品,它不僅指的是肉食,而且包括蔥、蒜、韭菜、芥末等氣味刺鼻的食物。一些信奉觀音的佛教徒在飲食中尤其禁吃牛肉,這點要在招待港澳臺及海外華人同胞時尤要注意。

(2)出于健康的原因,對于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

比如,心臟病、腦血管動脈硬化、高血壓和卒中后遺癥的人,不適合吃狗肉;肝炎病人忌吃羊肉和甲魚,胃腸炎、胃潰湯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人也不合適吃甲魚;高血壓、高膽固醇患者,要少喝雞湯等。

(3)不同地區(qū),人們的飲食偏好往往不同。

對于這一點,在安排菜單時要兼顧。比如,湖南人普遍喜歡吃辛辣食物,少吃甜食。英美國家的人通常不吃寵物、稀有動物、動物內臟、動物的頭部和腳爪。另外,宴請外賓時,盡量少點生硬需啃食的菜肴,老外在用餐中不太會將咬到嘴中的食物再吐出來,這也需要顧及到。

(4)有些職業(yè),出于某種原因,在餐飲方面往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禁忌。

例如,國家公務員在執(zhí)行公務時不準吃請,在公務宴請時不準大吃大喝,不準超過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用餐,不準喝烈性酒。再如,駕駛員工作期間不得喝酒。要是忽略了這一點,還有可能使對方犯錯誤。

五、吃菜

中國人一般都很講究吃,同時也很講究吃相。隨著職場禮儀越來越被重視,商務飯桌上的吃和吃相也更加講究。以下以中餐為例,教你如何在餐桌上有禮有儀,得心應手。

中餐宴席進餐伊始,服務員送上的第一道濕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臉。上龍蝦、雞、水果時,會送上一只小小水盂,其中飄著擰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飲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時,可兩手輪流沾濕指頭,輕輕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用餐時要注意文明禮貌。對外賓不要反復勸菜,可向對方介紹中國菜的特點,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歡向他人勸菜,甚至為對方夾菜。外賓沒這個習慣,你要是一再客氣,沒準人家會反感:“說過不吃了,你非逼什么?”依此類推,參加外賓舉行的宴會,也不要指望主人會反復給你讓菜。你要是等別人給自己布菜,那就只好餓肚子。

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動手取食,而應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舉杯示意開始時,客人才能開始,客人不能搶在主人前面。夾菜要文明,應等菜肴轉到自己面前時,再動筷子,不要搶在鄰座前面,一次夾菜也不宜過多。要細嚼慢咽,這不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禮儀要求。絕不能大塊往嘴里塞,狼吞虎咽,這樣會給人留下貪婪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歡的菜吃,或者急忙把喜歡的菜堆在自己的盤子里。

用餐的動作要文雅,夾菜時不要碰到鄰座,不要把盤里的菜撥到桌上,不要把湯潑翻。不要發(fā)出不必要的聲音,如喝湯時“咕嚕咕嚕”,吃菜時嘴里“叭叭”作響,這都是粗俗的表現(xiàn)。不要一邊吃東西,一邊和人聊天。嘴里的骨頭和魚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來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進餐過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指向別人。不要用手去嘴里亂摳。用牙簽剔牙時,應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讓餐具發(fā)出任何聲響。

用餐結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紙或服務員送來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頭頸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飽嗝或噯氣;在主人還沒示意結束時,客人不能先離席。

六、喝酒

俗話說,酒是越喝越厚,但在酒桌上也有很多學問講究,以下總結了一些酒桌上的你不得不注意的小細節(jié)。

細節(jié)一:領導相互喝完才輪到自己敬酒。敬酒一定要站起來,雙手舉杯。

細節(jié)二:可以多人敬一人,絕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領導。

細節(jié)三:自己敬別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視情況而定,比如對方酒量、對方喝酒態(tài)度,切不可比對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細節(jié)四:自己敬別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隨意,方顯大度。

細節(jié)五:記得多給領導或客戶添酒,不要瞎給領導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領導或客戶確實想找人代,還要裝作自己是因為想喝酒而不是為了給領導代酒而喝酒。比如領導甲不勝酒力,可以通過旁敲側擊把準備敬領導甲的人攔下。

細節(jié)六: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墊杯底,記著自己的杯子永遠低于別人。自己如果是領導,知趣點,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做人?

細節(jié)七:如果沒有特殊人物在場,碰酒最好按時針順序,不要厚此薄彼。

細節(jié)八:碰杯,敬酒,要有說詞,不然,嘛要喝你的酒?

節(jié)九:桌面上不談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了然,不然人家也不會敞開了跟你喝酒。

細節(jié)十:假如遇到酒不夠的情況,酒瓶放在桌子中間,讓人自己添,不要傻傻地去一個個倒酒,否則后面的人沒酒怎么辦?

【關于敬酒】

1.主人敬主賓。

2.陪客敬主賓。

3.主賓回敬。

4.陪客互敬。

記住:作客絕不能喧賓奪主亂敬酒,那樣是很不禮貌,也是很不尊重主人的。

七、倒茶

這里所說的倒茶學問既適用于客戶來公司拜訪,同樣也適用于商務餐桌。

(1)首先,茶具要清潔。

客人進屋后,先讓坐,后備茶。沖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凈,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難免沾上灰塵、污垢,更要細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沖茶、倒茶之前最好用開水燙一下茶壺、茶杯。這樣,既講究衛(wèi)生,又顯得彬彬有禮。如果不管茶具干凈不干凈,胡亂給客人倒茶,這是不禮貌的表現(xiàn)。人家一看到茶壺、茶杯上的斑斑污跡就反胃,怎么還愿意喝你的茶呢?現(xiàn)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給一次性杯子套上杯托,以免水熱燙手,讓客人一時無法端杯喝茶。

(2)其次,茶水要適量。

先說茶葉,一般要適當。茶葉不宜過多,也不宜太少。茶葉過多,茶味過濃;茶葉太少,沖出的茶沒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動介紹自己喜歡喝濃茶或淡茶的習慣,那就按照客人的口味把茶沖好。

再說倒茶,無論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滿,太滿了容易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濕。不小心,會燙傷自己或客人的手腳,使賓主都很難為情。當然,也不宜倒得太少。倘若茶水只遮過杯底就端給客人,會使人覺得是在裝模作樣,不是誠心實意。

(3)再次,端茶要得法。

按照我國人民的傳統(tǒng)習慣,都是用雙手給客人端茶的。但是,現(xiàn)在有的年青人不懂得這個規(guī)矩,用一只手把茶遞給客人了事。雙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對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給客人。沒有杯耳的茶杯倒?jié)M茶之后周身滾燙,雙手不好接近,有的同志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五指捏住杯口邊緣就往客人面前送。這種端茶方法雖然可以防止燙傷事故發(fā)生,但很不雅觀,也不夠衛(wèi)生。請試想,讓客人的嘴舐主人的手指痕,好受嗎?

(4)添茶。

如果上司和客戶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你要義不容辭地去做。你可以示意服務生來添茶,或讓服務生把茶壺留在餐桌上,由你自己親自來添則更好,這是不知道該說什么好的時候最好的掩飾辦法。當然,添茶的時候要先給上司和客戶添茶,最后再給自己添。

八、離席

一般酒會和茶會的時間很長,大約都有在2 h以上。也許逛了幾圈,認得一些人后,你很快就想離開了。這時候,中途離席的一些技巧,你不能不了解。

常見一場宴會進行得正熱烈的時候,因為有人想離開而引起眾人一哄而散的結果,使主辦人急得直跳腳。欲避免這種煞風景的后果,當你要中途離開時,千萬別和談話圈里的每一個人一一告別,只要悄悄地和身邊的兩三個人打個招呼,然后離去便可。

中途離開酒會現(xiàn)場,一定要向邀請你來的主人說明、致歉,不可一溜煙便不見了。

篇7

清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如分菜、上湯、進酒等方式也因合理衛(wèi)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禮儀中。中西餐飲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

現(xiàn)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是在繼續(xù)傳統(tǒng)與參考國外禮儀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其座次借西方宴會以右為上的法則,第一主賓就坐于主人右側,第二主賓在主人左側或第一主賓右側,變通處理,斟酒上菜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后主人,先女賓,后男賓。酒斟八分,不可過滿。上菜順序依然保持傳統(tǒng),先冷后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后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這些程序不僅可以使整個宴飲過程和諧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體現(xiàn)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禮儀可使宴飲圓滿全,使主客雙方的修養(yǎng)得到全面展示。

餐桌禮儀在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認為,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頭等重要的社交經(jīng)驗。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飲則的知識便顯得特別重要了,無論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須掌握一些則中國餐飲禮儀常識中國餐飲禮儀常識。

圓形餐桌頗受。因為可以坐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對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長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過他的座位而辨認。客人應該等候主人邀請才可坐下。主人必須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為一大忌。

必須等到所有人到齊才可以開始任何形式的進餐———即使有人遲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開場白了。進餐期間,主人必須承擔一個主動積極的角色———敦促客人盡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當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座位前可見放在盤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組筷子與湯匙,分別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場合上,會出現(xiàn)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燈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驚訝的是,米飯不是與菜式同上,不過可以選擇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應該個別品嘗,而且一次只從碗中吃一種,不是混合品嘗。不可用盤子吃,只能用碗。骨頭和殼類放在個別盤中。不干凈的盤子必須經(jīng)常用清潔盤子替換。

除了湯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會提供刀*,但身為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進餐的工具,因此千萬不可玩弄筷子———把它們當鼓槌是非常失禮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當然,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在米飯中,這是大忌———這正好像上的香燭,被認為是不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動,應該先用眼睛看準你想取的食物。當你用筷了去取一塊食物時,盡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話,用旁邊的公筷和湯匙。吃完飯或取完食物后,將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飲如果沒有茶便稱不上正式了。為此,盡可能貯存不同品種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確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顧到。有關茶的問題,應該注意幾件關鍵的事。座位最近茶壺的人應該負責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歲,由最長者至最年青者,最后為自己斟。當人家為你斟茶時,禮節(jié)上應該用手指輕敲桌子,這樣做是對斟茶者表示感謝和敬意。

設宴原因有喜有悲

人向來「以食為先,飲食除了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傳統(tǒng)俗,聚首飯桌前大快朵頤。設宴的原因可以是慶,也可以是哀痛。每逢農歷新年、結婚、節(jié)日如中秋節(jié)等,人便會一家老少聚首飯桌前共佳節(jié);但另方面,若有人離世,喪家會在完成后設“解慰酒”,宴請出席的朋友,向他們表示謝意,可見人十分重視聚首飯桌前分享喜樂與悲哀中國餐飲禮儀常識默認。

灶君

人不單止十分尊重吃的及禮儀,甚至會敬拜由“火神”衍生而來的“灶君”,他們認為“灶君”能保佑廚房避開火災及各種不幸之發(fā)生,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準備一頓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雞、燒豬、多樣蔬菜、飯等,以多謝“灶君”對他們過去一年的保佑。他們通常會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數(shù)個小時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禮儀與迷信有何?

客人與傳統(tǒng)的同桌用飯,須尊重他們的文化、禮儀及俗,用飯時注意不要多樣的,因為人認為飲食與個人命運幾乎是息息相關的,用飯時犯了,便會惹來衰運。例如吃魚,當吃完了一面魚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條魚翻轉至另一面,他們認為若翻魚時弄破魚身,便意味著漁船會翻沉,這是由于在開埠初期是一個漁港,漁民很關注船只的航行;此外,人從不會端上七碟菜肴用飯,因為后的“解慰酒“須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入碗飯的,因這樣有點像在拜祭祖先;用飯后不可說“我吃完飯了”,這意謂自己已去,不會再有機會吃飯,而應該說“我吃飽了”;吃飯時避免筷子觸碰飯碗而發(fā)出聲音,這不單止是不禮貌,亦意味著「無飯吃;要培養(yǎng)吃光碗中飯的慣,一粒飯也不可剩余在飯碗,否則將來的或是「痘皮臉的,亦不尊重辛勞耕種的農夫。這些迷信的飲食俗流傳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為人的飲食禮儀

用餐俗例

在飯食方式方面,人與西方人有點不同,西方人喜歡各自品嘗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人則有一定的用飯例,他們喜歡叫數(shù)碟佳肴,放在飯桌的位置,各人有一碗飯共同配這數(shù)碟菜肴,飯吃完可再添;夾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飯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禮貌的;依照慣例,客人出席正式或傳統(tǒng)的晚餐,是不會吃光桌上的菜肴,令主人家誤以為菜肴預備不足,因而感到尷尬。

篇8

關鍵詞:公共藝術;公眾;參與 

 

公共藝術作為一個外來概念,近年來在國內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公共藝術的設置應該以少數(shù)精英意志為依歸還是以體現(xiàn)公眾需求為考慮;應該強調公共性還是藝術性,兩者的沖突與矛盾一直是公共藝術辯論中最有爭議的議題。 

 

一、公共性是公共藝術的基本條件 

 

公共藝術的關鍵在于作品是否體現(xiàn)出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藝術的最基本的條件。孫振華先生說:公共性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個人的尊重;是對每一個社會個體獨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權利的肯定和尊重;是對每一個社會個體的自由思想和獨立人格的肯定和尊重。沒有這些前提將沒有公共性可言,也沒有公共藝術可言。因此,怎樣能體現(xiàn)出藝術作品的公共性,就是藝術家們孜孜以求的目標。 

 

二、公共空間是公共藝術的必要條件 

 

什么是公共空間,一般地講,就是廣大市民自由進出的,進行相互交流,休閑娛樂以及從事社會公共關系等活動的室內外環(huán)境。 

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 首先指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公共領域原則上向所有公民開放。在這個空間和場所中,人們可以自由地參與進來,就共同關心的社會問題表達各自的意愿、交換彼此的觀點。 

與西方社會相比,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中國古代社會是不存在公共空間的。中國古代城市的空間封閉壓抑,城墻與院落的建造,都是阻斷式和包圍式的,在嚴密的等級制度下,決不輕易對外公開,更不能與人共享,這樣的結果是徹底消除了大眾參與行政決策和公共事務的可能。一般情況下廣場的功能僅限于教化與宣傳的場所,而忽略或不提供大眾交往的條件。在很多特大廣場上,僅有一座明顯的高大紀念碑,而不提供座椅,使大眾置于只有景仰的被動地位。 

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型史詩性敘述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高大宏偉的紀念碑開始從城市中心逐漸退出,公共藝術呈現(xiàn)出一種多元化趨勢,實施的場所從城市中心擴展到城市中的任何一個角落,它可能是一個站臺、一個平凡的社區(qū)、一個不具有標志性特征的街道、一個能與公眾相遇的任何地點,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發(fā)生美的共鳴與感動。

三、公眾參與是公共藝術存在的理由 

 

公共藝術的創(chuàng)作不是個人的行為,而是與公眾合作互動的產物,作品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公眾的參與。在公共藝術中,藝術家要從個人的風格與公眾的意愿之間尋求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切入點。這不是藝術家向公眾的妥協(xié),更不是藝術品質的降低。因為公共藝術始終強調公眾的參與,作品在公眾的參與過程中不斷完善,公眾也在作品的影響下慢慢成熟。而公眾審美情趣的提升,也能促使公共藝術作品的更好實現(xiàn)。在這樣一種良性的互動里,關于城市文化的記憶才能真正被凝固下來,公共藝術作品才能長久的存在下去。 

一九八二年卡塞爾文獻展上,約瑟夫·波依斯的作品《給卡塞爾的7000棵橡樹》無疑是個曠世巨作。波依斯要在卡塞爾種植7000橡樹,并在樹旁安放一座花崗石磚,之后他廣泛發(fā)動市民出資來參與這項活動,每棵樹500馬克,申請人將會獲得一張捐款證明和一張由波伊斯簽發(fā)的植樹證書。波伊斯在開幕式上栽下了第一棵橡樹,希望在5年后的下一屆卡塞爾文獻展上種下最后一棵。現(xiàn)在的卡塞爾市,幾乎隨處可見樹木,卡塞爾有了一座生長著的社會雕塑。他的作品強調人與自然的深層關系,以及每個個體必須身體力行。正如他所說:我們需要社會藝術的精神性泥土,通過它,讓所有的人變成創(chuàng)造者,能夠掌握世界。

另一位華人女藝術家葉蕾蕾用了19年的時間,以藝術的方式改變了美國費城一個原本被和犯罪籠罩著的貧民窟。從1986年開始,葉蕾蕾在北費城貧民區(qū)開始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她首先帶領著孩子種樹,然后在更多人不斷的參與之下建造了一個園林。那些參與到這個活動當中的人私下跟她說:當我完成那些作品時,聽見別人對我的贊美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做人的尊嚴,那感覺實在太好了!在與葉蕾蕾一同改造社區(qū)的過程中,這里的人已經(jīng)學會了自己改造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改變了自己,感覺到自身存在的價值。 

這些公眾自覺、自愿參與的公共藝術作品,反映了廣大公眾對公共領域、公共事務的參與意向。在公眾參與、交流的過程中,公眾的意愿被充分尊重,公眾個人的記憶與群體的記憶交叉、融合,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體現(xiàn)了民主、開放、交流、共享的一種精神與態(tài)度。 

 

四、結語 

篇9

關鍵詞: 小學英語教學 文化意識 有效滲透

《英語課程標準》對于小學英語教育中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并在教學任務中明確指出如何促進學生認識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為提高學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促進文化意識的有效滲透,能幫助學生了解和領悟英語深刻的文化內涵,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體會西方國家的宗教文化和風土人情,同時還能促進學生對英語語言的掌握及在日常交流中學生英語交際和運用能力的提高,為學生英語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滲透的必要性

當前,在小學英語教學課堂中,教師只是一味注重英語單詞、詞匯和語法的學習,往往忽略英語語言深刻的文化內涵。教師在進行英語閱讀的講授時,只是采取全盤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大部分學生使用大量中文進行注釋,卻無法從根本上掌握文章的整體含義,而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并不是單純語言上的講解,而是將文化意識有效滲透于教學課堂中,使文化和語言有機融為一體。

基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性,我國在進行小學英語教學時,往往只是從英語單詞的表象進行了解,甚至會曲解單詞的含義,尤其是教師通常采取機械化的教學方式,對于英語文章進行全盤通讀,并不能準確設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側重點,而是習慣于利用中國文化思維去領會英語文化,這樣違背了英語語言文化的整體規(guī)律,不利于學生對英語語言的整體把握,只有將文化意識有效滲透于小學英語教學中,才能促進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有效滲透的具體策略

(一)努力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通過對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宗教風俗等綜合文化內容的展現(xiàn),使學生逐漸了解英語語言蘊含的文化內涵,以有效形成強烈的英語文化意識。教師可以利用課前的閑余時間將新授知識點與蘊含的文化涵義進行有機融合,使學生在極具英語文化氛圍的情境中有效掌握英語文化知識。例如,可以在教室墻壁上適時更換具有豐富英美文化氣息的圖畫,以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可以在課間和午休時間播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英語文章或英文兒歌,全面營造英語語言文化的氣氛。

(二)充分挖掘教材的深層內容。

新課改之后的英語教材,增添了蘊含英語文化內涵的相關內容,教師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深層內容,才能獲得具有深刻文化涵義的有利素材,為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可通過傳授語言知識促進文化意識的滲透,比如,在講授各種衣物的單詞時,可以事先總結出西方不同國家對衣物的稱謂:leather coat,leather shoes,worn by Canadianin cold weather,kimono worn by Japanese women,并引導學生與自己的衣著進行對照,如:shirt,skirt,dress,sweater等,使學生既掌握語言知識,又了解國外的文化背景。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將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有效運用于教學課堂中,不僅能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學習興趣,而且能促進學生聽力水平和語言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圣誕節(jié)當天,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關于西方國家“圣誕節(jié)”的相關知識內容,然而直白的講述很難使學生形成深刻的印象,因而可以播放一部與圣誕節(jié)相關的兒童影片——The Polar Express(《極地特快》)。這部具有夢幻色彩的電影采用了先進的“動作捕捉”技術,具有精準到位的英語語言和清純、美妙的歌曲,使學生們很快融入電影中的氛圍中,切身感受到“When Christmas Comes to Town”的快樂,不僅掌握圣誕知識,而且領悟到“圣誕精神”的文化涵義,有利于文化意識的有效滲透。

(四)巧妙運用對話、肢體語言等交際形式。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英語教學應結合小學生自身的學習特點,構建以語言實踐為主的教學模式,采用聽、說、唱、演等語言交際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參與,進而提高小學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和運用能力。例如,在講授中西餐桌禮儀(Tablemanners)一文時,教師即可恰當采用表演的教學方式,提前將教室布置成餐廳的感覺,將兩張餐桌安置于教室的合適位置,一張為中式餐桌,一張為西式餐桌,將刀、叉、筷子、湯勺、盤、碗等餐具置于餐桌上,并安排學生靠四周坐下。教師首先利用實物向學生講授中西方國家不同的用餐禮儀:我們國家使用筷子,一手拿筷子向學生展示,邊念出單詞“chopsticks”,西方國家使用刀(knife)、叉(fork),并強調使用刀、叉的行為禮儀為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左手食指按在叉子把上,右手食指按在刀背上,然后要求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進行行為禮儀表演,目的是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有效培養(yǎng)。

篇10

關鍵詞:中職數(shù)學;參與意識 ;自主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3-019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122

一、教師要做好多種角色的扮演者

1.教師是導演,學生是那些擁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演員。教師應根據(jù)課堂信息不斷變換方式,不僅要適應學生的學,而且還要指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去學、去探究。如講解:

例1:已知:|x+7|+|x-3|=10,求x的取值范圍。

此題學生一般都用去掉絕對值符號的辦法來解決,但為了開闊學生的思路,確立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我們可用絕對值的幾何意義來解,這樣解題也更簡便。

解:設A、B、X分別是數(shù)軸上表示-7、3和X的點,則X與A、B兩點之間的距離之和是10,由圖可知當X在A、B兩點之間的任一一個位置(包括A、B)時,線段XA與XB長的和總是10,而在其他范圍之外則大于10。故-7≤x≤3。

2.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引路人、評論員、結果的仲裁人。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給予及時的評價,抓住學生奇妙的思想火花,大加贊賞。

例2:已知函數(shù)y=mx2+(m-1)x+m的圖像與x軸有兩個不同的交點,求m的取值范圍。

極大部分學生都會直接運用拋物線與x軸的交點個數(shù)和根的判別式來求解,此時教師提出來這樣解答是否正確,而后再剖析:因為函數(shù)的圖像與x軸有兩個不同的交點,所以此函數(shù)必定是二次函數(shù)。剖析后學生很快就發(fā)現(xiàn)題目中的隱含條件m≠0。只有當m≠0時,才有判別式的存在。所以本題解答的錯誤是雙重的。如何求解呢?此時學生便興味盎然地開始重新審題。

此時我們采取的教學對策是:在二次函數(shù)的教學中,首先要向學生強調二次函數(shù)的定義有兩部分構成:①表達式為y=ax2+bx+c;②二次項系數(shù)a≠0。其次還要告訴學生在解形如y=ax2+bx+c的函數(shù)問題時,一定要分a=0和a≠0兩種情況來考慮,當a=0且b≠0時此函數(shù)為一次函數(shù),當a≠0時此函數(shù)為二次函數(shù)。

二、要提高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程度

現(xiàn)行中職教材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新教材的特點之一是有利于學生的閱讀與自學,如學習了兩角和與差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公式之后,對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公式就要求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總結得到結論。如:

例3:已知圓的方程是x2+y2=r2,求經(jīng)過圓上一點(x0,y0)的切線方程。

此題用斜率和點斜式方程解答,但沒有注意到斜率不存在的情形,解答不完全,此時若提出若M在x軸或在y軸上,上述解答是否完整,學生就會思考、探索發(fā)現(xiàn)問題。若M在x軸上,切線斜率為0;若M在y軸上,切線斜率k不存在, OM的斜率不存在,上述解答就不合理,如何解決此問題,就要分類,即在直線斜率存在、不存在的兩種情況下解直線方程,學生就能給出正確的解答。

設P(x,y)是切線上異于M的任一點,OMPM,則|OM|2+|PM|2=|OP|2,即x02+y02 +(x-x0)2+(y-y0)2= x2+y2,

三、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數(shù)學的意識

1.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生對學習有積極的興趣時,他們的思維就會活躍,參與活動的欲望就會被激發(fā)出來,表現(xiàn)欲就會大大增強。如講直角三角形與勾股定理時,可穿插“畢達格拉斯的軼事”,以引導學生的興趣,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與思想方法的理解。

2.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教授在教學中可設置“漏洞”,為學生創(chuàng)設知“漏洞”、改“漏洞”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細心觀察,養(yǎng)成勤于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在落入和走出誤區(qū)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例4:試判斷函數(shù)f(x)=奇偶性。

有學生計算f(-x)后得出f(-x)≠ f(x) ,f(-x)≠ -f(x)得出f(x)為非奇非偶函數(shù),又有學生認為,先判斷分母 -3≠0得x≠0或x≠6,定義域關于原點不對稱, f(x)為非奇非偶函數(shù),事實上以上結論是錯誤的,對此好些學生感到困惑不解。為了解開學生的疑團,讓學生在定義域和解析式上再做深入的探究,結果會發(fā)現(xiàn)求定義域時學生沒有考慮分子,正確的定義域應為{x|-2≤x≤2,且x≠0}是關于原點對稱的,化簡得f(x)=,所以f(x)是奇函數(shù)。

教育的本質和功能決定了教育是通過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實現(xiàn)的文化傳承。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要采用多種方式使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主動探究知識的奧秘。

參考文獻:

[1] 魏秀果.中職數(shù)學課程改革專業(yè)化策略論[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11(15).

[2] 李求來.《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研究》.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 陳猛.中職數(shù)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研究[D]. 西北師范大學,2004.

[4] 夏章平. 中職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信息,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