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識的價值范文

時間:2023-05-04 13:09: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自我意識的價值,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自我意識的價值

篇1

關鍵詞:教師自我意識;自我需要;價值取向;職業生活

需要,是人的永恒追求,是人呈現自身特質的理想表達。每一個人都試圖在追求中建構自我的需要層次、尋找自我的需要定位和深化自我的需要蘊涵。人無法避開個體的現實需要,只有深入自我需要的理性世界中,才能看到一個真實的自己。一個人選擇了怎樣的自我需要的價值取向,就選擇了怎樣的自我發展的職業定位。

一、典型需要理論的批判與重識

(一)單向度的人———馬爾庫塞對“真實需要”的追求

馬爾庫塞認為,以技術進步為支撐的發達工業社會,在肆無忌憚地占領人的私人空間,雖然人們的物質需要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卻是以犧牲人的真正自由為代價的,物質需求的滿足并不代表人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馬爾庫塞進一步將人的需要分成兩個部分:“虛假的需要”和“真實的需要”。“虛假的需要”的衍生,是因濫用物質、知識資源,致使人的本能受到嚴重摧殘,是社會把對個人進行壓抑的整體利益,通過各種手段變成個人的卻并非出于自主需要的結果。人一旦被這種“虛假的需要”所控制,就會成為社會機制的受控者,人就會變成“單向度的人”,從而失去自主性和個性化。正是為了避免“虛假的需要”所帶來的危害,馬爾庫塞極力主張人要追求一種出自人的本性的“真實的需要”。馬爾庫塞認為,人的需要必須進行一場全面性的“本能革命”,“既不是單純地擴大需求的現有滿足范圍,也不是把需求脫離較低的水平,而是要與這種范圍決裂,是質的分越”[1]。馬爾庫塞的需要理論,是在對“工具理性主義”進行批判,是在物欲化的當代社會里尋找“自由人”的生存出路。

(二)自我的實現———對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理性辨識

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劃分成七個等級,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2]。馬斯洛認為這七種需要都是人類天生的,而且只有當低一級水平的需要獲得基本滿足時,才能激發高一級水平的需要,人的自我實現就是建立在這七個需要等級的逐次攀越上的。馬斯洛將這些需要理解成了人的內在潛能,而且是天生就具有的,只不過暫時儲存在人的自身結構中而未釋放出來。人正是通過社會實踐不斷地將內在潛能變成個體現實的需要,這是“實踐理性主義”的突出表現,只有社會實踐活動,才能使人踏上“自我實現的趨向”之路。

(三)人性的解放———馬克思對人之需要的本質性探尋

馬克思曾批判以往哲學在理解人和社會活動時,“習慣于用他們的思維而不是用他們的需要來解釋他們的行為”[3],并認為人的需要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在任何情況下,個人總是‘從自己出發的’”[4],而正是由于個人的“需要”以及獲得滿足的方式,才讓人與人之間發生了彼此聯系。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成三個層級:生存需要、發展需要和享受需要,并從人存在的三重性來具體分析人的本性與需要之間的關系。第一,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人在能動性地通過個體的物質實踐活動,從客觀世界中獲取滿足自身生理需要的原料;第二,個人是社會存在物,人不再僅僅停留在自然的生理需要上,而是要去獲得高于生理需要的社會性需要;第三,人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的存在物,能有意識地去審視自我的需要和尋找滿足需要的方式,自主地去實現個體生命的存在價值以及個性的自由解放。在馬克思看來,需要之所以如此重要,不僅僅是由于它在演變著人類的生產方式,而且合理性的需要也有利于促進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馬克思對人之需要的理解,更多的是傾向于“解放理性主義”:人需要在欲望追求中,反照自然的本性以使自己能夠把握正確的發展航向。

二、教師自我需要的價值取向

(一)“自在”的忠實生活取向

這種價值取向認為,教師的自我需要,是教師被動地獲取維持基本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衡量教師自我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基本標準,是教師能否獲取維持生命存在和個體發展的各種資源。“忠實”的指向,強調物質需求對個體教育行為的有效控制。教師自我需要的忠實生活取向,在本質上是受“工具理性”支配的。教師是現實生活的被動適應者,其生理需要和發展需要,都是在客觀生活對個體的“逼迫”下通過實踐活動來獲取的,或者說,是謀生的意向性決定了教師個體的行為方式。教師不能主動地去適應和改造外部環境,不能主動地去激發和調適個體內部的精神意識,而是成為生活的“奴隸”和教育的“附庸”。教師的自我需要僅僅停留在物質欲望的層面上,而無法擺脫自然“物性”的束縛,從而成為生活物質“牢籠”中的“單向度的人”。

(二)“自為”的積極適應取向

這種價值取向認為,教師的自我需要,是教師在主動地成為生活世界的積極“消費者”和“建構者”的前提下,形成促進個體職業發展的基本導向。衡量教師自我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基本標準,是教師能否通過主動地適應教育環境的變化和改善個體的教育實踐活動,來獲得職業發展層面上的滿足感。教師的自我建構,只是為了能夠以自身素質的提升,促使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效實踐。教師的積極適應取向,在本質上是受“實踐理性”支配的。教師不再把自己當成生活的被動適應者,而是通過個體卓有成效的教育實踐,使生活更加具有豐富性,使事業更加具有成就感。在積極適應取向的觀念中,教師擁有明確的教育教學目標和自我角色定位,并結合自己的教育理念,將其貫穿到整個教育生活實踐過程中。“適應”的本質,是教師能夠及時更新個體的教育觀和生存觀,促進教育實踐的個性化變革,以謀求職業的高度發展,獲得職業幸福感和自豪感。換而言之,教師的教育實踐在某種程度上說,成了一種“有教育意圖的實踐行為”[5]。

(三)“自覺”的理性創生取向

這種價值取向認為,教師的自我需要,不僅是教師獲取維持生命存在和促進職業發展的物質資源的前提,也是教師擺脫生活的物質局限和教育的傳統束縛,走向生活的理性建構、個體的生命自覺以及教育創新的重要基礎。此刻,“需要”既是教師“生命體生存與發展的客觀依據和各種積極形式的來源”[6],也是教師萌發生命的創生意識,促使個體突破自我拘囿和現實控制,實現個體解放的精神指向。因此,教師自我需要的理性創生取向,在本質上是受“解放理性”支配的。“自覺”,是教師在教育情境中實現自主性發展的核心動力,它不為物質生活和職業發展所束縛,而是真正能夠詮釋人之本性的最佳概括。生命的發展導向,就是使“自覺”成為人的一種本體范式,成為人張揚個性和秉持理性的一種行為準則。在理性創生取向的觀念中,教師是課程知識的開發者、教育生活的創造者、個體生命的監控者、學生心靈的照亮者以及教育精神的構建者。因而,教師的個體需求超越了世俗定義,上升為能夠促使教師個性解放的生命之源。這種“自我需要”,實現了內涵的拓展和意義的深化,它不再把個體的“生存”僅僅界定為生理的維持和職業的謀取,而是在宏大的“存在”意蘊上,將物質、職業與精神境界和諧地統一在一起,并在此基礎上將職業的整體結構納入個體發展的范圍之中。教師的生活自我、專業自我、精神自我就不再分離,而是有機融合,成了完整的自我生命體。

三、基于自我需要實現的教師自我意識養成

篇2

實驗小學五年級十一班楊淑杰

假如我是一只矯健的雄鷹,我會展開雙翅,自由地翱翔在藍天白云間,從天上俯視地上的人們。我看到了學校,無數小學生背著書包,穿著整潔、漂亮的衣裳,脖子上系著鮮紅的紅領巾,臉上洋溢著明媚的笑容,在學校這知識的天堂里渡過每一個充滿陽光的日子。我看到了一望無垠的田野,田野里小麥在農民伯伯的精心護理下一點一點地向上竄著,當秋風阿姨拂過麥田時,麥子們露出了金燦燦的笑容,掀起一陣陣金色的麥浪,農民伯伯歡快地收割著莊稼,臉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假如我是一只矯健的雄鷹,我會每天在云層里自由自在地來回穿梭、嬉戲,給每一朵白云帶去禮貌的問候。我飛過高山,看山澗潺潺溪流,奔騰著匯入江河;高大的樹木郁郁蔥蔥,直聳云霄;我飛過大海,與海鷗共舞,看潔白的浪花拍打著金色的沙灘,奏一曲快樂的歌謠!

篇3

企鵝,海豹,海獅都是南極的主人,我很想當一只企鵝,因為我覺得企鵝長得可愛,走起路來搖搖擺擺的樣子更是可愛。

假如我是一只企鵝,我會在南極當一只"企鵝導游",不但要為游客介紹南極,而且讓游客不要亂扔垃圾,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讓大家知道現在我們國家水資源緊缺,讓大家節約用水,并告知人們我們的地球正在變暖,南北兩極的冰塊正在大面積融化,我們的水資源全靠這些冰塊,如果這些冰塊沒有了,那就意味著我們地球將被毀滅,因此我要告訴人們一定要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我給游客上完了這堂環保課后,將帶領大家去參觀南極,為大家介紹南極。

總之,我想當企鵝就是為了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否則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將是人類的眼淚。

篇4

有一天,我來到一個農民的家,在窗戶旁看,我聽見有人大罵道;“你怎么不去干活,你再不去干活,呵呵!你給我滾出這個房子。

我去看了看,原來是這個房子的主人,房主正在欺負老爺爺呢。我用魔法查了查,原來老爺爺不交房租并不是賴著不交,是老爺爺正在拼命的買瓶子掙錢,他的孫女得了很嚴重的病,鄉下老爺爺也得不到太多錢,房主還跟老爺爺說過拖一次翻倍兩次,就這樣老爺爺欠了幾百萬,本來也沒有那么多,可房主想多要幾十萬。真是個可惡的家伙,我用魔法立刻讓老爺爺的身上穿得像是億萬富翁。口帶里還裝著數不清的錢。老爺爺從來不賴賬,他把錢交給了房主,房主哈哈的走了,老爺爺的孫女病也好了。老爺爺非常高興。但是還沒完,那個房主正在廁所樂呵呵的數錢呢。數得還挺高興。我用魔法變來變去,一轉眼,房主手中的錢變成了一張張欠條,欠條上面寫的都是房主的名字。數了數他欠的錢有了九億萬。哈哈!房主被嚇暈了。

我又來到了一個城里人又非常富有的家,我正隱身在他們家高興的看著電視,糟了,家里的孩子出來了,我立刻關掉電視,我一看原來這家的孩子既然是個聾啞人,她是一個小女孩。我用魔法看了看她的心靈,她在想;我要是正常人,那該多好啊!媽媽在也不用為我忙這忙那的了。真是個孝順的女兒。我應該讓她的耳朵聽得非常清楚。讓她有一個甜美的聲音。我用魔法把她變成我想的那樣。她看見了一只毛毛蟲,由于一嚇。大喊一聲,啊!!!我會說話了,第一次體驗說話她剛才喊的,啊!全宇宙都聽見了。連我也剛剛暈了過去,當我醒來的時候,只見她在一旁唱著美妙的音樂,她的歌聲非常悅耳,我用魔法把她帶到世界杯音樂比賽,沒準還得一等獎呢,到她上臺了,她真勇敢一點也不害怕,她唱著,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還沒等評獎,評委一個個都直接說一等獎,一等獎。她高興得眼中流露出一滴滴的金豆豆,我看了看時間,小女孩的爸爸媽媽也快回來了,我利用魔法把小女孩送回家。

篇5

by wang yonghui(主永暉 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專家點評:演講者圍繞環境污染的嚴重性作了一次次的說明。文章的結構嚴謹,也很有層次感。

honorable judges, ladies and gentlemen. today,we are gathering here to discuss a very hot issue. how to find harmony in a new ag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her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concerned i am only a layman i have to say. however, living in this "new age" , seeing my dear ones suffering from respiratory diseases from time to time, finding the beautiful colors of green and blue are being replaced by that of gray and pale, and realizing that our mother planet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unhealthy; i can't help trying to offer my idea and my trivial efforts to look for the answer of the question.

as the ancient greek oracle goes: know thyself. i think in answering this above-mentioned question, this precondition is also very important.

who are we? this is a question, which should be answered not only by those specialists, but also by every one of human beings.

some people may proudly say: we are the masters of nature. it is true that the idea of "man can conquer nature" has dominated people's mind for years, and it is true, man has kept acting like a master and doing whatever things he want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owever, as the consequence of this kind of "leadership" , now the "master" seems to be confronted with problems that are far beyond his control. facts are really very ample. the

green house effect leaves islands and cities along the coast, such as this oriental pearl-shanghai, in danger of the disaster of being drowned; the holes of the ozone layer make the earth less suitable to live for some creatures including human beings; the phenomena of el nino and la nina leave the land with serious flood and drought, and the diseases, caused by pollution, are increasing at an incredible speed... seeing all these facts, can we still ignore the counterattack of nature? we are not the masters of nature. facing all the disasters made by ourselves, we, mankind as a whole should realize that we are just a normal member of the big family of nature. any mistreatment towards nature will meet only with the revenge from her.

by saying so, i do not mean we should give a sudden stop to any development. because that will result in a threat to the existence of human society. i mean we should treat nature equally, leaving the chance of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to nature as we are obtaining the same thing, and thus we will get the situation of win-win.

i am very pleased to find that now more and more people, from every corner of the planet, have come to realize that harmony with nature is the only way to universal and continuous progress and prosperity. and i think that is why we come here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to discuss this topic today.

i want to end my speech by quoting from mr. nixon. "our destiny offers, not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the future is not ours to see of course. however, by seizing firmly the opportunities, by knowing clearly about ourselves, we, human beings, can doubtlessly achieve the real harmony with nature!

thank you.

譯文:我們只是自然大家庭中普通的一員

尊敬的評委,女士們、先生們。今天我們聚在一起討論一個熱門的話題:如何在新時代找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談到科學技術,我必須承認,我是個門外漢。但是,生活在這個“新時代”,看著自己親愛的人時刻遭受呼吸疾病的折磨,看著美麗的藍色和綠色被灰色和蒼白所代替,意識到我們的地球母親正越來越不健康,我忍不住要提出自己的主張,奉獻微薄的力量,去尋找這一問題的答案。

古希臘有這樣一個神諭:了解自己。我想在回答上述的問題時,這一先決條件是很重要的。

我們是誰?這是一個間題,不僅應由專家來回答,而且應該由每一個人來回答。

也許有人會自豪地說:我們是自然的主人。許多年來,“人定勝天”這一觀念已在許多人心中根深蒂固,這是事實。長期以來,人類以主人的姿態隨心所欲、為所欲為,這也是事實。不過,這種“主導”的后果是,今天所謂的“主人”面臨著自己無法控制的問題。證據是充足的。溫室效應使島嶼和沿海城市,比如上海這顆東方明珠等,處于被海水侵吞的災難危機之中;臭氧層的空洞使得地球不再適宜于居住,對其他動物如此,對人類也一樣;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那現象使地球早澇成災;污染所導致的疾病正以驚人的速度傳播著……看到這些現象,我們還能無視這自然的反擊嗎?我們不是自然的主人。面對著自己造成的災難,我們,整個人類,應該意識到我們只是自然大家族中普通的一員。任何對自然的虐待只能遭到來自自然的報復。

我這樣說,并不是指我們應該馬上停止發展。因為這會導致對人類社會生存的威脅。我指的是我們應該平等地對待自然,給自然以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就像我們自身所尋求的一樣。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有一個皆大歡喜的境況。

篇6

你覺得自己是不是很在意別人的目光呢?

首先,觀察圖片,不要多作考慮,完全憑直覺回答即可,這樣有助于測試結果更接近真實的你。

在以下四張抽象主義的噴濺畫中,你最喜歡1-4號的哪一張呢?

『我心惶惶,情緒緊張而動搖內心

――自我意識度,55%

選擇1的你:

從小到大,在許多方面都被周圍的人寄予厚望。你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吧?

受到了過去環境的影響(比如家庭等),現在的你自我意識不堅定,很容易動搖。這可能是由于周遭對你的期望所致,他們眼中往往看不到事物發展的過程,只是著眼在結果上,讓人不免緊張。

因此,總在害怕“如果沒有做到,讓人失望的話……”的你,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現在,對周圍人總顯得反應過度,當然這是你的謹慎態度造成的。對近在眼前、需要馬上決定的事,你內心尤其會產生劇烈的抗拒感。往往容易陷入這樣一種狀態――盤算著“到底能不能做到”――潛意識里總為此擔驚受怕。

# 綜上所述,自我意識程度在55%左右。可能偶爾讓人覺得有那么點“拎不清”。

Tip:要知道,比起擔心別人的看法,更應該著眼在滿足自我的快樂的生活方式上。自由地做時尚裝扮、和喜歡的人交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更加自在、廣闊的生活,會讓你感到陽光燦爛!

『一意孤行,自信得“只聽自己的”

――自我意識度,70%

選擇2的你:

對現在的自己相當地有自信。你是不是感到小小的驕傲與自豪呢?

自己的夢想也好,向往的生活也好,你一味沉浸在關于人生理想的思考中,對自己的評價因而也頗高。

事實上,在實現自我理想的漫漫路上,你的才能也必須要獲得他人的認同。但是,周遭對你的評說,你卻總是充耳不聞。“個人的評價由自己決定,不需要其他人的意見”――類似的心理暗示很強烈。

你的價值觀是: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但如果你可以明白――周圍能決定的,也只是所謂對你的“評價”――這一點,并在此基礎上事先做出規劃,就有可能真正達成自己的理想。

# 綜上所述,自我意識程度相當高,達到70%。旁人可能認為你不太會做人。

Tip:有時用客觀的眼光看待自己,是很有必要的。靜下心來,認真去聽別人說的話,去聽別人不同的意見,好好思考這些話的意義,在審視自身的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

『不甘示弱,擁有痛恨失敗的好勝心

――自我意識度,85%

選擇3的你:

很爭強好勝,無論什么方面都要壓倒別人。如果沒有贏過別人,你會感到很遺憾吧?

作為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你非常重視結果。換句話說,你是典型的自我意識過強的人。明明很在意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但同時又裝作聽不見的樣子,這是因為你并不肯承認自身的缺點。個性很要強,相信“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

有形的東西,其價值終會崩壞。無論造了一所多氣派的房子,經過數年后,外墻早已積滿了污垢;幾十年后,房子變得陳舊不堪,可能已經破舊得沒法再使用了。同理,現在看來非常有價值的東西,隨著生活前進的步伐,都將成為過往,不知在哪天就會毫無價值。

除了眼睛可以看到的有形的成果,凡事都必然存在一個期間的過程。能珍視過程的話,中途會發現新的道路也不一定哦。

# 綜上所述,自我意識程度達到85%以上!當心,周圍人對你都頗有微詞了。

Tip:好勝的戰斗本能,是一把雙刃劍,可以使你不斷成長,也可以使你持續頹敗。痛痛快快地承認失敗,然后回過頭,用審慎的眼光看看整個過程,就能找到通向下一次勝利的路口。

『實事求是,表現不卑不亢的真我

――自我意識度,35%

選擇4的你:

如果認為不可能做到,就會向別人誠實地表示“不能夠”。平時的你就是這樣的吧?

你可能抱著這樣的想法:周圍的人一定都覺得我是個自我意識過強的家伙吧。實際上,這也許只是因為曾經有誰說過你“太自我了吧”而已。但你要明白事實并非如此。

你真正關注的,是事物如何發展變化的全過程。做事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你會忠誠地聽取別人的意見,同樣地,也會真誠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對自己的不足并不覺得羞恥,即使是弱點,也能變成自身獨特的吸引力。

# 綜上所述,自我意識程度為35%。程度離“過強”還很遠,處事協調性不錯。

Tip:不自大、不自卑,清楚自身的定位,迄今為止都拿捏得當,應該給周圍人留下了不錯的印象。今后也同樣地,把別人善意的提醒與建議,變成自己向上的動力,一定能擁有更美好的生活!

“自我意識”,可以說是一種對內心自我的注視,對自身思想的凝視。而長久的高度的關注必然使人身心俱疲。

篇7

關鍵詞:聾生 自我意識 社會期望

分類號:G761

1、問題的提出

自我意識是人對自己身心狀態及對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系的意識,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具有復雜的心理結構,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心理系統。自我意識是人格結構的核心部分,是兒童個性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自我意識也是人格發展中的調控系統,對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起著調節作用。研究自我意識的發展,對于兒童良好的個性品質的形成、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以往的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意識的發展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社會期望是一個重要因素。社會期望是指受試總傾向于給出一個使其顯示出符合社會認可的良好形象的回答,即對不認可的懼怕。社會期望作為一種人格特征,反映了兒童對社會認可的依賴程度,是影響個人行為的重要內在動機之一。關于兒童社會期望對自我意識的影響,陳猛在研究中發現,青少年的社會期望與自我評價呈顯著正相關。蘇秀瓊的研究結果顯示,在總體上,社會期望與自我意識呈顯著正相關。這些研究結果說明,個體社會期望的強度和自我意識發展水平之間呈現出相關性。

在特殊教育領域,人們對聾生自我意識特點的研究成果較多。例如張寧生研究認為聾生自我意識的產生晚于正常兒童,并且具有獨立性不強、抽象概括水平低等特點。譚千保、陳芳、傅朝暉在研究中提到由于身體缺陷、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的影響,聾生自我意識發展水平明顯低于正常兒童,關于聾生的社會期望,熊虎等研究發現,社會期望是影響聾啞兒童人格特征的重要因素。還有人研究了聾生社會期望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但是目前專門針對聾生自我意識和社會期望相關性的研究非常少。以往關于兩者關系的研究,研究對象都是針對普通兒童和青少年,這些研究結果是否適用于聾生還有待于證明。因此,本研究將以探究聾生自我意識與社會期望特點及其之間的關系為目的,為聾生樹立科學的社會期望觀念,促進自我意識發展,從而順利地完成其個體的社會化,以成功地適應社會、應對競爭提供科學依據。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邯鄲市、邢臺市、石家莊市、唐山市四所聾校五一九年級共171名聾生。發放《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及《兒童社會期望量表》。刪去無效問卷12份,共收集到有效問卷159份(有效率92.9%)。其中,男生79人,女生80人;五年級30人,六年級37人,七年級32人,八年級29人,九年級31人。

2.2 研究工具

2.2.1 《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

該量表由美國心理學家Ellen、Piers等人編制,由6個分量表構成:行為、智力與學校情況、軀體外貌與屬性、焦慮、合群、幸福與滿足,量表采取正向記分的方式,得分越高,說明自我意識越好。該量表的重測信度為O.51,克隆巴赫a系數為0.61~0.75,同時該量表具有較好的效度。

《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于1969年編制、1974年第二次修訂。2002年制定了中國城市常模。該量表主要用于評價兒童自我意識的狀況,適用于8-16歲兒童。量表含80項測題,按原量表規定,在第30百分位-70百分位之間為正常范圍。總分低于第30百分位(相當于粗分51)自我意識水平偏低,提示該兒童可能存在某些情緒或行為問題或社會適應不良,有自信心不足、自我貶低傾向;得分高于第70百分位(相當于粗分63)為自我意識水平過高,提示該兒童可能對自己要求過高,過于求全。

2.2.2 兒童社會期望量表

《兒童社會期望量表》(CSD),該量表在設計之初是用于評定兒童的認可需要,后來更改為對不認可的恐懼。該量表由48個陳述旬組成,以是一否的形式作答,其中有26個條目答“是”得分。本表大多數條目的內容與《Marlowe-crowne社會期望量表》(Marlowe-CronneSocial Desirability,MCSD)一致,另外一些條目涉及兒童特有的內容(如:“有時我想做一些父母認為我這個年齡還不能做的事情”),還有些條目是用兒童的語言措詞的(如:“有時我想盡情的玩,不用去上學”)。可能的得分范圍是0-48分,高分表明對不認可的懼怕。原量表作者的研究結果顯示該量表的信度、效度較好。由于該量表目前還沒有我國的常模資料,使用者多采用將平均值24分作為中等強度社會期望的研究標準,例如杜蕾、張美峰等的研究均采用此法。

2.3 研究程序

將《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和《兒童社會期望量表》發放到聾生手中,由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配合手語向學生解釋指導語,說明答題目的和方法,并要求學生們注意兩點:第一,要求對每一個問題進行回答,并認真閱讀,切忌丟題;第二,本次調查為無記名調查,不必心存顧慮。要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要參考或顧及他人的意見和立場,然后正式作答。學生作答中,遇到看不懂的條目,由教師配合手語向學生解釋這些條目內容和意思,待學生弄明白后再回答。

2.4 數據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管理、數據統計和分析處理。

3、研究結果

3.1 聾生自我意識總體狀況

兒童自我意識量表將總分低于第30百分位(相當于粗分51)劃為自我意識偏低水平,總分高于第70百分位(相當于粗分63)劃為自我意識偏高水平,在第30百分位到第70百分位之間為自我意識正常水平。本次調查的聾生自我意識總體狀況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此次調查的聾生自我意識總分處在正常范圍內,說明聾生自我意識水平總體較高。

3.2 聾生社會期望總體狀況

此次調查的聾生社會期望水平見表2。

表2顯示聾生社會期望總體水平為30.987,按照兒童社會期望量表計分方法可以看出,聾生的社會期望分值大于平均值24分,因此總體處于中等強度。

3.3 聾生自我意識水平的性別比較

為了考察聾生自我意識在性別上是否有差異,本次調查做了性別比較,結果見表3。

由表3可見,聾生的自我意識總分及各維度在性別方面均無顯著差異。

3.4 聾生社會期望的性別比較

本次研究對聾生的社會期望從性別角度做了比較,結果見表4。

表6的統計結果顯示,五、六年級和七、八、九年級的社會期望值無顯著差異。

3.7 聾生自我意識與社會期望的相關性

將聾生自我意識得分與社會期望得分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見表7。

由表4可以看出,聾生社會期望值在性別方面無顯著差異。

3.5 聾生自我意識的年級比較

本次研究對聾生的社會期望從年級角度做了比較,結果見表5。

由表5所示,五、六年級(小學高年級階段)和七、八、九年級(初中階段)在行為、智力與學校情況、焦慮、合群等維度上無顯著差異,在幸福與滿足維度上,七、八、九年級的顯著低于五、六年級的聾生。而在軀體外貌與屬性這一維度中,七、八、九年級的極其顯著的低于五、六年級的聾生。而從總分來看,五、六年級的自我意識整體上要顯著高于七、八、九年級。

3.6 聾生社會期望的年級比較

為了研究聾生社會期望是否存在年級差異,本次研究做了年級比較,結果見表6。

如表7所示,聾生在行為、智力與學校情況、焦慮、合群、幸福與滿足等維度上都與聾生的社會期望呈極其顯著的正相關,在軀體外貌與屬性維度上呈顯著正相關,總分上聾生的自我意識與社會期望也呈極其顯著的正相關。這說明,社會期望值相對較低的聾生,自我意識水平也偏低,社會期望值較高的聾生,自我意識水平也相對較高。

4、分析與討論

4.1 聾生自我意識與社會期望總體研究狀況

良好的自我意識是個體實現社會化、形成健康個性的重要保證。它關系到兒童的行為、學習、人際交往等各方面能否順利進行。此次調查發現,聾生的自我意識總體水平處在正常范圍內,沒有表現出明顯的不良傾向,這是值得欣慰的。自我意識的發展會受個體自身因素、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具體到聾生身上,目前變化較大的是學校和社會因素。因此本研究結果從側面也反映了當今我國特殊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會對殘疾人的接納程度和態度都較以前有很大的進步。聾生得到了相對較好的成長環境,自我意識也會相應提高。這一結果給特殊教育工作者一個啟示,心理缺陷不是聾生的必然結果,要相信學生,針對他們的心理狀態,給他們更好的教育,社會提供與正常學生同樣多的發展機會,會促進聾生更好的發展。

社會期望是個體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方面。有相關研究表明,在社會期望量表測試中得分高者,比得分低者具有社會適應良好、較少攻擊行為等良好品質。究其原因,較高的社會期望能使個體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從而把社會期望化作自我激勵的精神力量,給人以積極的精神激勵。但也不是越高越好,過高的社會期望會使個體掩蓋真實的想法,行為過于謹慎,從而增加心理負擔。中等強度的社會期望最有利于個體心理發展。本研究表明,聾生的社會期望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總體程度適度,有利于其身心發展。這說明,聾生雖然有生理上的缺陷,但并沒有把自己排除在整個社會之外,他們渴求社會的認可,并有較高的社會發展目標,也對這樣的目標的實現抱著積極心態。究其原因,可能應得益于我國特殊教育水平的發展和相關有利于殘疾人生存和發展的優惠政策,尤其是殘疾人職業教育的開展和就業政策的支持,使得殘疾人的生存狀況較以前大大改善。這也提示全社會要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對殘疾人高社會期望的社會氛圍,并促使殘疾人將高社會期望轉化為發展自我、積極創業、實現自我價值的精神動力。

4.2 聾生自我意識與社會期望在性別、年級方面的研究狀況

本次研究發現,聾生自我意識在性別方面無顯著差異,均處于平均偏高水平。這與國內學者張福娟、劉春玲等對聽覺障礙兒童個性特征研究結果一致。說明性別因素對該階段聾生的自我意識影響不大。聾生社會期望值在性別方面也無顯著差異。說明性別因素對該階段聾生的社會期望影響不大,有可能通過其他因素對社會期望產生影響。也可能與當前在特殊教育領域中學校、家庭和社會都為他們創造了越來越好的性別平等氛圍有關。

在年級因素上,本次研究發現聾生自我意識在某些維度上表現出年級差異。具體來說,在幸福與滿足維度上,小學高年級階段顯著高于初中階段的聾生。而在軀體外貌與屬性這一維度上,小學高年級階段非常顯著的高于初中階段的聾生。這可能與不同階段的聾生認知水平及所面臨的壓力大小有關。另外相對于初中階段聾生而言,小學高年級階段的聾生遇到的挫折相對較少,對于自身的殘疾所帶來的壓力也相對較少,幸福與滿足感較高,自我評價也相對較高,而初中階段的聾生,面臨升學、或走向社會、由于自身的殘疾面臨就業等難題,挫折感增加,幸福感降低,導致自我意識水平又有所下降。因此,年級因素對小學高年級階段的聾生和初中階段聾生的自我意識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研究不同年級學生的特征,有助于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工作。

小學高年級階段聾生和初中階段聾生的社會期望值無顯著差異。這與一些研究結果不一致。例如劉超和梅建在研究中發現,隨著年級的增加,小學生社會期望得分逐漸降低。顯示兒童對不認可的懼怕程度隨年級降低。而聾生則沒有表現出這樣的發展趨勢,這可能跟聾生特殊的生理特點有一定關系。大部分聾生從很小就喪失了部分或全部聽力,與同齡的普通兒童在生活、社會交往、學習等各方面一直存在明顯的差異,而社會對殘疾人的態度在某一段時間是相對穩定的,因而聾生對社會認可的需求由于其特殊的身體狀況和遭遇會一直比較強烈。對于所有的聾生來說,社會贊許對于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他們希望被給予認可、肯定或贊許。

4.3 聾生自我意識與社會期望的相關研究狀況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聾生在行為、智力與學校情況、焦慮、合群、幸福與滿足等維度上都與聾生的社會期望呈極其顯著的正相關,在軀體與外貌屬性維度上呈顯著正相關,總體上聾生的自我意識與社會期望呈極其顯著的正相關。這與很多學者的研究成果一致。例如蘇秀瓊研究指出小學階段社會期望和自我意識呈顯著正相關。這意味著自我意識偏低水平的聾生,其平均的社會期望值也較低,而自我意識水平正常和偏高范圍內的聾生,也會伴隨相適應的中等和偏高的社會期望平均值。也就是說,社會期望是影響聾生自我意識水平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社會期望值高,意味著個體對自身價值的正面肯定和積極的判斷,從而自我評價較高,更容易自信,整體自我意識水平也就相對較高。這樣的結果提示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想提高聾生的自我意識水平,就需要讓聾生意識到教師和社會對他們的積極期望,即多鼓勵、欣賞學生,聾生在潛移默化中,就會產生更大的認可需要并轉化為前進的動力,獲得主動發展的精神力量。

5、結論

(1)聾生的自我意識和社會期望在性別方面均無顯著差異。

(2)聾生自我意識在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小學高年級階段聾生自我意識顯著高于初中年級階段。

篇8

關鍵詞:自我意識;大學生;發展過程及特點;矛盾沖突;調適與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0-0276-02

在古希臘阿波羅神廟里有一個著名的神諭:認識你自己。這說明自我的探索的問題在很早以前人類就開始研究。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在整個人格結構之中,其最核心的部分是自我意識。(《人格理論》)同時,他還認為自我意識也對于個體的心理發展以及個體的整個行為風格有著重要影響。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將“自我”理解為“I(主體)與me(客體)”作為主體的我隨時隨地根據社會規范而實現對客體的我的調節,me一般為I的命令與態度馬首是瞻,進而促進自我與社會的要求相符。I與me兩個方面往往通過社會的不斷交往而明確與分化。綜上所述,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我的意識,可以被基本分為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制等3個主要過程。從整體上來看,自我意識的核心為自我認知。直接決定著自我控制的內容。而自我體驗則是基于自我認知。自我控制受自我的評價的影響頗深。其對于自我體驗、自我認知都具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可以看到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制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三者直接影響到完整的自我意識的形成。

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個體自我意識在大學時期呈現迅速發展并日臻成熟。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和自我意識的發展之間是密切聯系、相輔相成的。作為新時期的高校教師加強大學生健康發展以及自我意識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及特點

(一)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

大學生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由個性逐漸發展到社會化的結果,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分為3個階段。

1.生理的自我階段

這一階段的自我意識是以身體需要為基礎的,隨著年齡增大,身體發育,閱歷提高以及社會地位的變化,大學生形成“成人化”的自我意識。因此,大學生對自己的容貌身材等一些外形特征開始更多關注,并努力補給一些缺陷。

2.社會的自我階段

大學生在高校中積極開展、參與的各種社會化活動是大學生建立自我意識、實現自我意識的重要途徑和平臺。通過參加社團活動,使大學生自覺形成了“我是活動中的一分子”的觀念。參加活動、服務同學、遵守校規校紀等教育活動的開展,不僅促進大學生社會義務實現,同時也督促了責任意識的形成。通過社團活動,參與比賽等,大學生開始更多地關注自己的綜合能力(如性格行為習慣、組織能力、交際能力、協調能力等)和知識儲備等內在因素。大學生在通過參與社會化活動不斷增強自我意識的同時,也有部分大學生存在盲目的自負行為,天真武斷的判斷性,甚至是輕率的反抗性。

3.心理的自我階段

進入大學階段,大學生的想象力逐漸豐盛,性生理方面日趨成熟,邏輯思維能力的不斷發展,使大學生個體在心理、情緒、思維等方面都發生了較大地變化,這使得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趨于主觀化,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了自我意識。進入大三、大四階段,大學生會從世界和社會角度對自己所處的地位進行探討,為自己尋找到合適位置,探討自己有意義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整個心理自我階段之中,大學的整體心理水平有了一個較大的發展。

(二)“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基本特征

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在逐漸改變。因此,與一般青年相比,大學生有著豐富的知識基礎和良好的教育背景,他們更多地關注自己人格的成長,更注重自我探索,其自我意識的發展也有自己的特點。

1.自我意識方面

自我認意識的增強在大學期間尤為明顯,但大學生自我認識也存在偏差。自我意識的起點應從自我認知開始,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較高中生自我意識更加自覺和主動,大學生不僅主動地通過把自己和周圍事物進行比較來認識自己,同時努力地將社會期望轉化為自我品質。雖然,此時期,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并趨于完善,但他們又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影響,心理成熟并未完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觀和多元化的人生觀不斷沖突,大學生對自我認識往往會受到個體經歷、社會地位、家庭地位以及教育程度等等局限。同時,有些大學生由于過于注重內省而直接導致了其“自我為中心”。在社會發展的影響之下,許多大學生還突出表現為失去自我,過于從眾。

2.大學生體驗方面

第一,大學生的自我體驗豐富但易波動。自我體驗是自我意識的情感成分。在自我認知上,進而反映出個體對于自己所特有的態度與認知。大學生有著比較豐富的自我情感體驗。一般來說,男女生在自我體驗方面比較,男生更有信心,但是,由于涉世不深,往往容易急躁。從女生的整體特征來看,女生則表現出其內心往往舒暢、熱情,但是,卻多容易“憂愁”。在青年中期的發展過程之中,自我的整體體驗會直接影響到個體的形式。例如,當部分學生特別高興時則會積極肯定其自我體驗,甚至會達到忘乎所以。與之相反,則會自我否定與過度自卑和自負等,極不穩定。

第二,大學生自我情感從封閉性向開放性過渡。進入大學階段,絕大多數學生從內心講是非常愿意與更多的人進行交往、交流思想,溝通感情。但是一部分大學生進入大學后缺少了父母的直接關愛,產生了一種莫名孤獨感,不愿參與復雜煩亂的人際關系當中,不愿與人交流溝通。但是,人畢竟生活在社會中,要想封閉自己是不可能的,大學生情感必然從封閉性走向開放性,其主要表現:一是認同感的尋求,力求從自己對他人的態度來認知他人對自己的態度;二是在社會現實交往中,盡可能擴大自我開放的程度。

篇9

關鍵詞: “90后”高職生 自我意識 完善方法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身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狀態的知覺和主觀評價,包含個體在社會實踐中自己對自己、自己對他人、自己對社會、自己對自然等關系的意識。[1]“90后”高職生正處在“心理延緩償付期”,注意力轉至內部世界,關注自我,自我明顯分化,自我矛盾沖突加劇[2]。“90后”高職學生大多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決定了其在學習生活中的態度和行為取向。本階段的高職學生心理發展正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完全成熟。這個階段是大學生自我意識矛盾最突出的時期,也是轉化、發展的關鍵時期。因而,根據自我意識發展特點,引導大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a法

(一)研究對象

本次問卷調查隨機抽取了南通紡院在崇謇樓上晚自修的大一新生423名,發放“二十問測驗”423份,收回有效問卷411份,(其中,男生257份,女生154份。)收回率97.16%,發放“現實的我、理想的我、他人眼中的我”問卷共423份,回收有效問卷402份,回收率95.04%。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分兩部分,第一部分采用“二十問”法。首先,要求被試將紙筆準備好,然后讓被試嚴格按照指導語,每20秒回答并寫出一個“我是誰?”,一共20個20秒,即20項回答。說明:(1)嚴格按照20秒時間測驗,20秒中無法完成的項目,不再進行;(2)某幾個想不出來的情況可以不寫;(3)問卷不記名,請被試重視并認真作答。

二、測驗結果分析

(一)自我意識內容完整性

表1 “二十問”測驗自我意識內容回答個數統計表

自我意識主要包含生理自我、社會自我與心理自我三個部分。因此,從學生回答中是否涉及生理、社會與心理自我角度可以分析自我意識內容的完整度。表1顯示,83位同學沒有提到生理自我,占總樣本的20.19%;31位同學沒有提到社會自我,占總樣本的7.54%;所有同學都提到了心理自我。另外,114位同學有一項自我沒有提到,占總樣本的27.74%。這表明,有27.74%的大學生自我意識是不夠完整的。

表2 “二十問”測驗自我意識內容關注統計表

(說明:因有81位學生有兩個自我關注所占比例相同,在計數時兩次計入,故上表的總人數比樣本總數多81人,百分比數之和也就超出了100%。)

從學生所回答的項目中三個自我各自所占的比例分析個體更關注哪一個自我,同時又從整體上分析學生群體更關注哪一個自我[3]。由此,分別計算個體三個自我回答的個數占其回答總數的百分比,哪一項百分比高,便認為該學生更關心哪一個自我。若發現有兩個自我的百分比一樣,就視為該生同時關注這兩個自我,并相應計數。由表2可知7.3%的學生比較關注生理自我,表現為較注意鍛煉身體,關注身材變化,關注自身的疾病,表現出較強的占有欲等;40.39%的大學生較關注社會自我,表現為對自我角色、義務或職責有所了解,能夠按照社會規范行動,或認為具有相當程度的社會交往能力;72.02%的大學生比較關注心理自我,表現為對心理健康較為關注或心理發展較成熟。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我院學生比較關注心理健康,對自我角色、義務或職責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夠按社會規范行動,或者具有相當程度的社會交往能力。

(二)自我悅納程度

表3 “二十問”測驗否定回答個數統計表

從學生否定傾向的回答占回答總數的比例分析學生的自我肯定感,即悅納自我的程度[4]。假如全部是肯定自己的,那么便認為自我悅納程度較高;假如肯定自己與否定自己的主觀判斷都有一定的個數,那么可解釋為對自己的認識較客觀;假如主觀判斷基本上或全部是否定自己的,可以解釋為自我悅納不良。由表3可看出35.77%學生自我肯定感較強,有較強的自信心。其中3.65%的學生完全肯定自己,過分悅納自我,認識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有自我陶醉的傾向,表現為自負、自尊心太強,不容易認識到自己的缺點而固執己見。60.58%的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對自我的認識較客觀。80%以上否定數目的學生為零,這說明沒有學生存在嚴重的自我否定感,即沒有學生存在嚴重的自卑感。

(三)自我意識理想感

表4 “二十問”測驗關于理想自我個數統計表

通過學生關于“將來的我”和“現在的我”的回答比例可以分析學生的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回答中,若沒有提到自己將來的事情,則可以解釋為該生的現實感比較強,但也有可能在生活中缺乏目標,而顯得缺乏前進的動力;假如在回答中提到自己將來的事情有1個以上,那么可以解釋為有一定的理想或生活目標;如果回答中提到自己將來的事情等于或超過3個以上,那么可以解釋為理想自我較強,但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空想,而顯得不合實際。表4顯示,有22.22%的大學生理想自我較強,但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空想,而顯得不合實際;35.19%的學生有自己的理想和生活目標;48.15%的學生現實感較強,但也可能在生活中缺乏目標,而顯得缺乏前進的動力。總體而言,南通紡院的學子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生活目標。

三、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紡院大部分學生十分關注心理自我,可以認為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較成熟;對自我角色、義務等比較了解,能按照社會規范行動并具有相當程度的社會交往能力。但部分學生對生理自我關注較低,不注意身體鍛煉、不關注自身疾病。學生越是關注心理自我就越會有更多的心理困惑,這提示了學校應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同時也應該加強體育教育,讓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有22.22%的學生理想自我較強,有空想的傾向。而且調查中,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差距較大的比例遠遠大于差距較小的比例,這也顯示了大學生過于理想化,顯得有些不切實際。部分大學生沒有清晰的“他人眼中的我”。這一切都說明,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是不完善的。學院相關部門、心理老師、班主任、任課教師、朋輩輔導員等都有責任幫助大學生完善自我意識,促進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健康發展。

(一)引導“90后”高職生全面、正確地認識自我

全面認識自我是形成正確自我意識的基礎。如果一個人能夠全面、正確地認識自我,客觀、準確地評價自我,就能量力而行,為確立合適的理想自我,并會為實現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5]

參照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大學生一般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尤其是有影響力的評價者。引導“90后”大學生積極地接受別人的看法,冷靜分析他人的評價,保持認知上的準確性。

在社會實踐中認識自我。深刻的自我認識是以深刻認識和理解他人、理解社會為前提的。大學生如果能投身于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豐富自己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的認識,通過認識他人、認識外界事物,就可以進一步認識自我。

通過自我比較認識自我。學生可以通過與他人的比較及比較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中認識自我。因此,既要鼓勵學生超越自我,不滿足于現有的成績,又要引導學生確立適當的抱負水平,不要一味地跟自己過不去,從自己的發展歷程中進行比較,從比較中認識自我。

通過自己的活動表現和成果認識自我。比如,學生可以通過記憶單詞的速度、準確性、持久性評價自己的記憶品質。因此,可以引導學生正確分析自己的活動表現和成果,客觀地認識自己的知識才能、興趣愛好,進一步發揮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6]

(二)培養大學生積極地悅納自我

悅納自己是對自己的本來面目抱認可、肯定的態度。是否悅納自己是能否發展健康的自我體驗的關鍵和核心。它涉及一個人是以積極的態度認可自我,形成自尊,還是以消極的態度,拒絕自我,形成自卑。

積極而準確地評價自我。積極而準確地評價自我是培養自尊感、克服自卑感的關鍵。“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長處和短處,對自己的長處要充分發揮,對自己的短處要正確對待,既不能護短,又不能因某些短處而灰心。

正確對待挫折和失敗。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有失敗,要勇于面對,認真總結教訓,吸取經驗,提高自己的能力,認可自己的能力,樹立再來一次的信心,實現自己的理想。

(三)鼓勵大學生努力完善自我

自我完善是個體在認識自我、悅納自我的基礎上,自覺規劃行為目標,主動調節自身行為,積極改造個性,使個性全面發展以適應社會要求的過程。自我完善是個體自我教育最重要的方式,它實際上是一個合理確立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現實自我的過程,即一個主動改變現實自我以達到理想自我的過程[7]。

確立積極向上的理想自我。在自我認識、自我認可的基礎上,按社會需要和個人的特點確立自我發展的目標。大學生要積極探索人生,理解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為理想自我的確立尋找合適的人生坐標,從個人與社會的聯系中認識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并通過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地完善自我。

努力提高現實自我。不斷戰勝舊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既要努力發展自己,又不能固守自我,能積極主動地為社會服務,勇于承擔重任;既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又不僅僅追求個人價值,在為他人和社會服務、作貢獻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提高現實自我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能有效調節不良情緒,明確行動目標,堅持不懈,才能使“現實自我”向“理想自我”靠攏,并最終實現人生目標。這一過程就是大學生努力完善自我的過程。

認真進行自我探究,逐步獲得積極的自我統一。自我統一意味著“主體我”和“客體我”的統一,是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的統一。大學生在認真探索人生的過程中,逐步獲得積極的自我統一,實現自身價值。在獲取自我統一的過程中,首先要分析和確認“理想自我”的正確性和可行性,然后與現實自我相對照,最后有針對性地、有計劃地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縮小差距,最終獲得統一。[8]

注釋:

[1]Nezlek,J.B.Day-to-day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If-awareness,daily events,and anxiety[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2,70(2):249.

[2]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411-413.

[3]鄧選梅.大學生自我意識檢測及對策分析[J].文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2)84-87.

[4]肖沛雄,陳國海,許國彬.大學生心理與訓練[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64-66.

[5][7]孫世民,陳選華.大學生自我意識及其培養[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5):310-311.

篇10

關鍵詞:青少年;自我意識;偏差分析

收稿日期:2007―12―08

作者簡介:薛亞萍(1963―),女,漢族,江蘇省無錫人,江南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學士,主要從事心理學教學與研究。

個體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要經過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嬰兒時開始能夠認識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并學會用“我”來表達自己的意愿與要求;幼兒時能夠意識到自己是游戲活動的主體,并能對自己的某些具體行為進行評價;小學生時自我意識的范圍擴大,開始認識到自己是班級、學校、社會的一員,是學習、活動的主體;青少年時由于身心發生了劇變,自我意識迅速增強,他們迫切希望了解自己,自覺塑造自己的形象。但由于缺乏社會經驗,思維較片面、偏激,其自我意識的發展還不夠完善。

一、青少年自我意識偏差的分析

(一) 高估自己

由于思維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已不再盲目地聽從成人的評價,而是能獨立地評價自己。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其自我評價逐漸趨于自覺、全面、客觀。但是也有一些青少年過高估計自己,夸大自己的長處和優點,感覺事事、處處比別人強,這樣的人缺乏自知自明。

(二)自卑

自卑是個體由于自我認知偏差等原因所形成的自我輕視和自我否定的情緒體驗。一般而言,每個人都會在某些方面曾有過己不如人的感受,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這是正常的心理。但有些學生過度自卑,對自己認識不足、評價過低,只盯著自己的缺點、短處,看不到自己的價值,輕視、否定自己,這樣的人缺乏積極性。

(三)自我中心

青少年是自我意識發展十分強烈的時期,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強烈地關注自我,常常從自我的角度去認識、評價世界和人生并做出行動,形成自己的觀念,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實現自身價值。這些是青少年自我意識日漸完善的表現。但有些青少年表現出了過分的自我中心,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常以老大自居,目空一切、頤指氣使,喜歡把個人的意志強加于人,追逐名利。這類人容易引起別人的討厭,陷入人際矛盾沖突之中,容易遭遇挫折。

(四)逆反

獨立意向是青少年自我意識發展的標志之一,大多數青少年表現出獨立思考、獨立自主、獨立的人格,這些是其獨立意向成熟的體現。但少數青少年的獨立意向不成熟,形成了逆反心理。他們把獨立理解為獨來獨往,我行我素,萬事不求人,其結果是青少年拒絕正當的教育要求,違反校規校紀,產生過激行為。

(五)放縱

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開始變外部控制為自我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能自覺控制、調節自己的言行、情緒,接受紀律的約束。但青少年的情緒易感性強,容易沖動,看問題偏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消極情緒和約束自己的消極行為,在某些行為方面放縱自己,如早戀甚至發生。

二、青少年自我意識偏差的調節與完善策略

青少年自我意識的偏差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內因,所以偏差的克服和矯正,對維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促進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一)指導青少年正確認知自我

1.從人看我

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鏡子,個體正是從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態度、評價中,從認識他人、與他人比較來反觀自己,了解、認識自己的。在個體成長過程中,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最初在很大程度上受他人評價的影響,父母、老師、同伴等對個體的看法、態度、評價都會對個體的自我認知產生深刻的影響。所以,要引導青少年注意擴大活動范圍,與更多的人接觸、交往,以便能從不同的人對自己的態度和反應中來了解自己,對自己有個全面、正確的認識。

個體的自我認知、自我評價能力也是在認識、評價別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認識、評價他人的言行過程中逐步學會認識、評價自己。所以,要引導青少年在對他人進行正確評價的同時,還要有意識地建立比較對象,主動與自己條件相似的人進行比較,以不斷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對自己有一個全面、深入的認識,促進自我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

2.從我看我

即通過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考察活動的成效來認識、評價自我。客觀地剖析自己的內心活動和言行,有助于修正、完善自我認知。所以要引導青少年定期對自己的內心活動、言行作深入、客觀地分析,形成自我剖析和反省的習慣。既要不斷地發現自己的長處、優點,又要能正視、改正自己的短處、缺點。要避免以一時一事作為衡量自我的標準,成功時不要夜郎自大,失敗時也不要妄自菲薄,對自己失去信心。

(二)激發青少年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卑是青少年自我意識在自我體驗方面的偏差,所以矯正青少年自我體驗的偏差,就要激發其適度的自尊心和自信性。

1.調整自我期望值

自我期望水平是自我成功和失敗的個人標準,成功和失敗的體驗取決于個人的期望水平。青少年富于幻想,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對自己的期望值往往很高,甚至脫離現實,為此容易遭遇挫折。而另一方面他們對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坎坷往往估計不足,對自身能力、知識經驗等缺乏全面認識,一旦遇挫折,極容易悲觀絕望,喪失信心。所以,青少年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期望值,使期望值與自己的實際情況相適應,經過自身努力使可以實現的,從而產生自豪感、自尊感和自信心。

2.獲得成功體驗

自信來源于個人成功的體驗。成功產生的愉悅感驅使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對自己充滿信心。所以,要使過度自卑的青少年樹立起自信心,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至關重要。要幫助青少年了解并發揮自己所長,選擇自己感興趣并適合自己特長的活動,以自己的優勢來證明自己的能力,獲得成功。

3.營造和諧的環境氛圍

要善于營造這樣一種氛圍: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能相互理解與信任,彼此尊重與關心,這種和諧的環境氛圍無疑有利于青少年自尊心的培養與激發。所以,除了教師努力做到尊重、關心、信任、理解學生外,還要教育學生也要做到能夠理解、尊重、信任、關心他人。

(三)增強青少年自我調控的能力

逆反、放縱、自我中心是青少年在自我調控方面表現出來的偏差,是他們缺乏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自我約束能力的反映。指導青少年進行自我調控,加強自我修養是青少年健全自我意識、完善自我的有效途徑。

1.加強自我監督與自我教育

個體通過不斷的反省自己,發現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差距,一方面通過自我監督,來克制、約束自我,服從既定目標;另一方面通過自我教育,按社會要求對自我自覺實施教育,以實現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積極統一,促進自我意識的健全發展。

2.有效進行自我調節

讓青少年掌握自我調節的科學方法:補償、宣泄、疏導、升華、積極的自我暗示法、自我激勵法等等,有效調節由挫折引起的不良情緒,不因一時的挫折而高度自卑或拒絕接受自我,維持心理平衡,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使自我意識朝著健康的軌道發展。

3.科學實施自我管理

讓青少年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可以增強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成人首先要教給學生進行自我管理的具體方法,如怎樣確定自我行動的目標、計劃,怎樣與干擾作斗爭,怎樣克服不良的行為習慣等等。其次要針對個人的具體情況進行自我管理,因為每個人的心理發展水平不盡相同,所以,自我管理的具體要求、進度等允許有差別。

(四)激勵青少年不斷地完善和超越自我

加強自我修養,進行自我塑造,以達到自我完善、超越自我的境界,是健全自我意識的最高目標。因此,青少年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一課就是要加強自我修養,進行自我塑造。自我修養、自我塑造應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個人的需要,做到行與知并重。在行動時要全力以赴,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行動之后,要及時進行反思,總結經驗教訓。

自我完善是個人成為一個獨特、最好的自我的過程。自我超越是從個人的小我走向社會的大我,從昨天的我走向今天的我、明天的我,珍惜現有的自我,追求更好的自我,不斷塑造新的自我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青少年要完善和超越自我,還需要走很長的路。

參考資料:

[1]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發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136.

[2]陳家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與操作[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