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管理的基本思想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0: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學管理的基本思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本科教學工程”;項目申報;管理系統;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28-0063-02
Conception and Design of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oject
CHEN Li1, ZHANG Yu-mei2
(1.Yinchuan Energy College, Yongning 750105,China; puter Department, Ningxia Finance Economics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Yinchuan 750021, China)
Abstract: In 2011,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decided to continu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welfth Five Year" period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ojec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and teaching reform project), the project for the "quality engineering" further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oject" project, which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its reporting management. To establish a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is school has become an urgent need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ject reporting management system is mainly to the project members, project content, project results and project author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c integration, so as to establish a highly efficient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University projects. In this paper, the system design, the idea to b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and its design and design of a more detail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and further improve.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oject"; project reporting;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隨著現代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全國各高校之間競爭更是如此。“本科教學工程”的繼續實施也對高校項目申報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且廣泛應用的21世紀,要想有效提高高校項目管理工作效率,引進現代化管理工具與方法已成為極其重要的一部分,而對高校內項目申報加以管理有助于對該校教研工作相關情況進行了解。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則為該項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種新的管理策略,“本科教學工程”項目申報管理系統則是基于此背景來進行構思與設計。
1 系統總體設計
教研項目的申報、評審、檢查以及結題驗收等均包含大量信息,而這些信息需在學校、學院間進行上傳、處理與反饋,但目前這些重要信息僅被分散保存于計算機、文件柜或抽屜中,甚至部分信息尚未形成文字,部分資料缺乏完整性,造成“信息孤島”的大量形成,這對高校項目申報的高效科學管理形成了一定的阻礙[1]。
項目申報管理系統應以項目管理為中心,并將項目計劃、人員、合同、成果、資金以及設備等諸多方面均涵蓋在內,與人事、辦公、財務及設備等部門相關的業務系統。本管理系統從項目的申報、審批、開發、成果以及查詢、統計等全過程實現計算機管理與信息共享。本系統主要功能包括:項目相關信息的添加、刪除與修改;各階段基本信息查詢;報表生成;相關文檔的新建、保存以及調用等,以實現文檔的自動化管理、快捷查詢與修改,為項目研發后期提供參照。
2 本管理系統開發平臺
本管理系統采用B/S結構,并依據MVC模式來實現管理系統數據層、視圖層與業務邏輯層。該模式將應用程序劃分為三部分,即模型,視圖與控制器。其中,系統核心數據與邏輯關系包含于模型中,并將應用程序所有數據進行封裝,一個數據層可為多個視圖層提供數據并重復使用,這就極大地增加了代碼重復利用率[2]。而視圖層則是將數據層中數據及各數據間邏輯關系通過特定形式將之呈現于系統用戶。同時數據層也可以各種不同形式的視圖層來加以表現,每一視圖層均包含一個更新操作。一旦用戶執行更新操作,該視圖層則會從數據層中重新獲取數據,并同時進行更新后呈現給系統用戶。業務邏輯層基于數據層與視圖層之間,數據層中數據的傳播則由業務邏輯層來實現控制,從而確保數據層與視圖層之間得以保持對應關系,以滿足系統用戶的實時性需求。本管理系統中對MVC具體實現步驟如下:系統用戶通過browser將請求發送給web服務器,服務器端運行的Servlet接受該請求。Servlet為Java服務端應用技術,本系統中Servlet主要功能相當于程序中的業務邏輯層,Jsp頁面則相當于視圖層,JavaBean則相當于數據層。業務數據層通過調用所對應的數據層來對用戶請求加以處理,并將相應的視圖層返回至用戶。
3 數據庫設計
本管理系統通過數據庫來實現對數據的管理,以方便對數據、文檔進行管理與快捷查詢。在本項目申報管理系統中,數據庫設計極為重要,其設計質量的高低、數據結構的好壞將對系統的順利運行產生直接影響[3]。數據庫設計指的是對特定應用環境僅最優數據模式的構造,并實現對數據庫與應用系統的構建,以確保其能夠得以有效儲存數據,確保各類用戶需求的滿足。
本管理系統采用的是SQL SERVER 2000為底層關系數據庫,功能相對強大,既可滿足數據處理系統與商業web站點的最大存儲數據需求,還可為小企業或個人提供簡便實用的數據儲存服務,其數據表主要包括:1)用戶信息表。該表用于對用戶詳細信息的記錄,主鍵為userid,用戶level字段值不同則其權限也相應地存在差異;2)系部信息表。該表用以對學院系部所有詳細信息的記錄,depid為其主鍵,與用戶信息表為主外鍵關聯的關系;3)項目信息表。該表主要用于對各申報項目申請審核與結題審核等情況的記錄,userid為其主鍵。同系部信息表類似,該表與用戶信息表為主外鍵關聯的關系;4)日志查看表。該表主要用于對進入該網站用戶進行的所有操作加以記錄,以便于追蹤與管理系統安全性的保障;5)梅花樹形表。該表主要用于后臺管理界面梅花樹形菜單的設計。
4 功能模塊設計
本管理系統由4大模塊組成,包括研發管理、過程管理、查詢統計以及系統管理模塊,每一模塊均包括子模塊。研發管理模塊為本管理系統的核心部分,其主要用于對項目進度的管理,內容繁多,主要包括概要設計、需求分析、詳細設計、管理、維護、進度計劃、進度控制以及進度調整等子模塊。過程管理模塊主要包括立項管理、結項管理、項目的計劃與監控、項目配置管理、人員管理等子模塊。系統管理模塊則主要包括項目新增、打開、項目權限管理、項目代碼管理、項目文檔管理以及系統退出等子模塊。本管理系統各模塊均各自形成相應文件,其內容文件名均會填入所對應的項目信息表[4]。進度管理中進展報告極為重要,也是整個項目進行調整與監控的重要參考。為便于用戶及時對各項目相關信息的了解,本系統的查詢模塊由4部分組成,包括基本信息查詢、進度查詢、計劃查詢與項目設計查詢模塊,各子模塊的主要功能為其所對應信息查詢的實現。
5 “本科教學工程”申報管理系統安全設計
為防止非法用戶對系統的入侵,確保管理系統的安全,本管理系統分為四個層次:即教務處,二級學院用戶、教師級(學生級)用戶以及普通用戶,其中,教務處為最高級用戶[5],而普通用戶通常為未經注冊的瀏覽用戶。登錄系統用戶間其信息不相互公開,已注冊用戶可申報項目,并需上傳項目相關申報書及實施協議書。其申報具體流程為:注冊用戶所申報項目應首先由二級學院加以審核,二級學院用戶將教師(學生)用于項目申請而上傳的申報書于下載后加以審核,審核通過后由二級學院用戶在該申報項目中增添批注,該步驟完成后將申報書重新上傳;而對于未通過二級學院審核的項目申報或申報書需進行修改時,該教師(學生)個人項目管理欄中則會出現相應的提醒。
教師(學生)所申報項目在經由二級學院審核并通過后再由教務處加以審核,其審核流程類似于二級學院。教務處對申報項目審核結果主要包括通過、需修改與不通過三種。上述三種結果中的任何一種管理系統均會在該教師(學生)登錄系統時進行提醒。申報項目在經由教務處審核且通過后方可對該項目進行開展,在項目結束后該教師(學生)必須根據該項目申報時的相應流程依次向二級學院、教務處申請,在經由教務處審核并通過后方可結項。
6 開發技術
對任何web程序而言,文件上傳均是實用性最強的功能。例如,于email所使用的文件上傳將附件加入消息中,在技術支持站點則可使用文件上傳功能來實現對用戶發來的缺陷文檔與錯誤日志進行接收,而想web中采用文件上傳功能則可通過web界面實現文件在各用戶間的共享。本項目申報管理系統中,所采用的是jakarta apache所提供的commonsfileupload組間 來實現文件的上傳。通過該組件只需在表單的字段中定義一個文檔類型的input,與此同時,將不同編碼方案enctype=“multipart/form-data” 加入form表中即可。
在本項目申報管理系統中,通過利用文件上傳這一功能來實現將用戶所申報項目的實施計劃書上傳至服務器文件夾。二級學院、教務處在對該申報項目進行審核時可從服務器將相應的計劃書下載下來,在審批后將審核意見以批注形式添加于計劃書中并重新上傳至服務器。
7 總結
“本科教學工程”實質為“質量工程”的后續補充與發展,且截至目前已取得較好的成果,但仍存在一定問題亟待解決。當前各高等院校間日益激烈的競爭在某種程度上實為教研與人才的競爭,而教研項目數量與要求的不斷增加也就給高校教研項目申報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通過對高校教研項目申報實施科學高效管理方可確保其申報項目的有序順利進行與完成。本文僅對該管理系統的數據庫以及主要功能模塊進行了初步構思與設計,其應用于實踐仍需進一步的研究與完善。本管理系統的應用于高校師生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實踐意義,因而推廣前景良好[6]。此外,因高校申報項目學科門類繁多,且各學科間管理流程也不盡相同,因而本系統接下來所需考慮的應是對其進行進一步優化與完善使其不斷滿足各學院各學科個性化的管理需求。
參考文獻:
[1] 劉海永,鄭永前.基于Ajax的智能檢索在Web搜索的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8,8(23):1288-1290.
[2] 陳翔宇,葉巖明,陳臨強,等.基于CakePHP的項目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時代,2013,7(11):28-30.
[3] 鐘德仁,國海本科教學質量工程項目實施全面質量管理研究與實踐[J].長春大學學報,2014,24(12):1716.
篇2
企業管理是為了使企業的一切經濟活動(包括供、產、銷、人、財、物等)能有組織、有秩序地進行,以便達到企業預定的經營目標或經營效果所開展的各種活動的總稱。管理作為一種實際活動,具有如下的顯著特點:具有一個或多個目標;具有確定的組織機構及其工作制度;要消耗一定的資源(包括物質資源和非物質資源)具有鮮明的時空性,即管理是存在于特定空間和具體時間下的一種活動。
企業管理與企業經營二者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在企業的經營中,包含著需要從事的各種經濟活動的管理活動,即經營中存在著管理;而企業管理則是推動企業經營活動蓬勃開展的基本動力,是企業正常經營的基礎。因此,從系統角度來看待企業經營與企業管理,則二者組成一個相互聯系、互為統一的有機整體稱為企業經營管理系統,簡稱企業管理系統。由于現代企業管理目標、結構、行為、環境和經營信息的復雜性、可變性和多層性,以及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依托性,使現代企業的組織要素(物質要素、勞動力要素、信息要素、經濟要素和能源要素等)具有多樣性,組成結構(包括物質結構與非物質結構)具有多層性,經營環境(包括合同環境與非合同環境、經濟環境與技術環境、社會環境與人文環境等)具有復雜性,以及經營管理信息的傳輸性、反饋性和可控性,使現代企業管理具有顯著的系統內涵。一般都把企業管理系統歸屬于技術經濟大系統,且隸屬于社會經濟區系統。出于研究的方便,可以把現代企業管理系統劃分三個1級子系統,即管理對象系統、管理組織系統和管理工作法系統來加以研究。企業管理系統工程則是研究企業管理對象系統、組織系統和工作法系統的一門現代管理科學技術。
2管理科學的發展及企業管理系統工程的形成
管理作為一門科學技術的興起,是在近代才開始形成的。一般認為,管理科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傳統管理階段,是以手工操作或作坊式的生產組織為基礎,并以經驗技能為主體的經驗管理階段。科學管理階段,是以科學管理創始人泰羅出版的《科學管理原理〉一書為標志,突出地解決了企業的兩個最基本問題,一是提高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和工人的勞動生產率;二是把企業的決策權、監督權、資產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相分離,明確勞資雙方的責、權、利,共同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剩余價值,并共同獲取一定的經濟利益;現代科學管理階段,是在二戰后西方各國的經濟復蘇及其高速發展的條件下,管理科學理論的發展欣欣向榮,猶如雨后春筍般地大量涌現出各種管理學派,如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管理學派、經驗主義學派、權變管理學派和科學管理學派等,從而形成了朝氣蓬勃的現代管理科學的“叢林”。雖然各學派在理論體系和方法論體系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但其理論與方法又具有一定的聯系性和貫通性;在管理活動的實踐中,各學派都具有一定的成功方面,同時也暴露出不同程度的缺陷性。
現代企業各種經濟活動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經營信息加工、傳輸、反饋處理的快速化、自動化和集約化,以及在高度競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內部經營環境與企業外部經營環境的錯綜交織,促使現代企業管理的規模日益大型化;企業管理人員日益知識化;企業管理組織日益專業化;企業管理職能日益多樣化;企業管理體制日益合理化;企業生產經營日益集團化;企業管理的理論與方法日益綜合化,己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發展的新趨勢。因此,現代企業管理不再是對企業各種經濟活動進行分割式的單元管理,而必須進行高度的綜合性管理,其中包括企業管理對象的綜合性;企業管理行為的綜合性;企業管理組織的綜合性;企業管理職能的綜合性;考核管理效益的綜合性,以及管理方法、手段、理論和思想的綜合性。綜合性為現代企業管理科學朝縱深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二戰后,特別近20多年來,高新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各類綜合技術、邊緣學科、橫斷學科層出不窮地呈現;信息科學、近代數學、系統科學、計算機科學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正在向管理領域內滲透,為現代管理科學突飛猛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充分條件。在這些必要與充分條件下,并在汲取各管理科學學派精髓的基礎上,使現代企業管理的思想、理論、方法和手段均面臨著產生極大的質變與量變飛躍的發展機遇。當前,管理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辦公自動化、人工智能、專家系統、類神經網絡及預警系統等系統科學的最新成果己經開始在現代企業管理領域內嶄露鋒芒。可以預見,一門新興的現代企業管理的科學技術一企業管理系統工程,將使企業管理科學在未來世紀的信息革命的浪濤中邁入管理科學發展的新時期;同時,也將隨著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市場經濟運行體制的完善,而成為我國現代企業管理的一門嶄新的、具有顯著活力的管理。
自20世紀70年代,美國阿波羅登月飛船研制和發射成功,以及以后對一系列大型復雜系統與工程的開發,都充分地顯示出系統工程作為一門綜合管理技術,正在廣泛地應用于經濟管理領域(包括宏觀經濟、中觀經濟和微觀經濟)工程管理領域(包括物質工程和非物質工程)、社會管理領域(包括人文社會管理。公共關系管理和災害防治與綜合治理等)形成了具有各自管理對象特色的專業化或專門化的系統工程學科、如經濟系統工程、工程系統工程、社會系統工程等,使系統工程學科在現代管理科學體系中起著的核心作用己被更多的人們所共識。但是,要使系統工程學科真正成為現代管理科學體系的中堅,特別是在微觀管理領域尤指企業管理中,要改變人們的傳統管理意識和傳統的管理技能尚需作出艱辛的努力,才有可能使企業管理系統工程這朵燦艷之花真正在我國現代企業管理實踐中結出豐碩之果。
所謂企業管理系統工程(TheEnterpriseManagementSystemEngineering,EMSE)是把企業的全部經濟、技術、社會和人文活動視為一種有機綜合體(即系統、應用系統科學的思想、原理、方法和手段,在充分利用企業經營信息和合理利用稀缺資源的前提下,以實現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人、財、物、供、產、銷的有機組合,促進企業經營決策的科學化,并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生產效率為最終目標的一門現代企業管理技術。
企業管理系統工程有著極其豐富的科學內涵和外延。企業管理系統工程的內涵,一方面,它通過對企業內部運行機制的系統分析,以實現人流、物流、信息流、經濟流和能源流的有效流通、合理組合、最佳利用。其中人流是指參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組織者、指揮者和操作者,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動力;物流是指企業生產活動中投入的各種原材料、半成品、配構件和機械設備,以及企業生產活動中產出的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基礎;信息流包含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引導信息和辨識信息,引導信息是用于指導人們以正確的行為來從事其各類活動,辨識信息是用于指導人們正確識別各類事物或現象的特征、特性;經濟流是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對資金的需求、籌集、供應與流通,以及對各類人員的經濟待遇和分配;能源流是指企業生產活動中對各類能源資源,如電力、高壓空氣、高壓水、蒸汽和各種燃料等的供應、傳送、貯備、使用。另一方面,它又有著豐富的技術方法內容,即融系統科學、信息科學、經濟科學、工程技術、管理科學、近代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等的最新科學技術成果于一體,綜合地應用各類相關的學科知識,采用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技術手段,從而形成自身較為龐大的科學方法論體系,以實現對現代企業管理的系統化、規范化、信息化和經營決策的科學化、智能化。
企業管理系統工程不僅重視對企業自身經營行為的研究,而且還特別重視對企業經營環境的研究。對企業經營環境的探索,就構成了企業管理系統工程豐富的學科外延。所謂企業經營環境,是指企業外部、且與企業經營行為有關的諸種因素的集合,如市場環境、國民經濟環境、政策環境、金融環境、資源環境、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等。企業管理系統工程的外延,一方面是探討企業經營環境對其經營行為產生的各種影響及其強度;另一方面是探討企業內部與企業外部(即環境)之間所產生的各種輸入與輸出關系及其效果。即是說,通過探討企業內部與企業經營環境之間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經濟流和能源流的有效交換,以尋求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外部條件,進而確保企業經營行為的正常進行,并取得預期的經營效益。
綜上所述,企業管理系統工程研究企業管理的指導思想、原則、理論、方法和手段,以及研究內容的廣泛性、系統性和深刻性等方面都與傳統企業管理學截然不同。企業管理系統工程是以系統哲學思想為指導,集多種學科知識于一體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思想體系、管理理論體系和管理方法論體系。進而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層次,全面地綜合研究企業內部、經營環境及企業內部與經營環境的有效結合所產生的對企業經營行為的諸種影響及其影響程度,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可靠支持,以確保企業經營目標的最終實現。
4企業管理系統工程的學科內容
限于篇幅,本文僅就企業管理系統工程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則、基本方法和手段,以及在現代企業管理實踐中潛在應用的展望作一簡要介紹。
企業管理系統工程的基本思想,即系統哲學思想,歸根結底,是屬于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范疇。辯證唯物主義是認識事物、揭示事物內在矛盾、尋求事物發展規律的基本武器。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存在著各種經濟、技術、生產、供銷、分配、消費和社會的活動。這些活動除有著自身的內在復雜規律外,還存在著相互交織與融通、矛盾與沖突、對立與統一等多種關系。企業管理系統工程在系統哲學思想的指導下,視企業經營活動為一有機整體,通過對其系統目標、結構、功能、行為和環境及其相互諸種關系的全面識別,并揭示其內在、外在及內在與外在的各種矛盾與沖突,以尋求企業經營活動的規律,制定相應的經營對策及策略,確保經營目標的最終實現。這是系統哲學思想在企業管理中的具體表現,也是企業管理系統工程的基本思想。
企業管理系統工程在系統哲學思想指導下,在研究和解決企業管理問題時,還應堅持下列基本原則,即管理的目的性原則、管理的整體性原則、管理的相關性原則、管理的分解原則、管理的動態原則、管理的統籌協調原則和管理的效果原則等。目的性原則指出,應用企業管理系統工程首先必須確定企業的經營目標,包括總目標、過程目標和各項技術經濟活動目標,從而構成企業管理系統的目標樹;整體性原則、相關性原則、分解原則、動態原則和統籌協調原則等表明應用企業管理系統工程在制定具體工作程序、確定具體管理模式、選擇有效管理方法時應遵守的工作原則;效果原則說明了在進行企業經營管理時,不僅要注重企業經營個別行為效果,還應把企業經營的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企業自身利益與企業外在效果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對局部評價、階段評價、過程評價、整體評價,來保持企業的最佳經營狀態,保證經營目標的實現。
篇3
關鍵詞:管理特征;管理理論;現代企業管理要求
管理活動自古就存在。管理是一種社會現象或文化現象,只要有人類社會存在,就會有管理存在。然而,管理活動真正形成為理論,卻是在工業企業產生之后。工業企業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企業管理是隨著資本主義工廠制度的出現而產生的。一百年來,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高度發展,企業管理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逐步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
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科技的發展,使管理工作不斷復雜,僅僅憑借個人的經驗管理企業已不能適應企業的發展與需要,企業迫切地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把多年的管理經驗加以總結,使之系統化、科學化、標準化,用科學的理論代替傳統的管理。最早提出科學管理理論的就是美國的泰羅,泰羅思想的出現標志著企業管理理論的形成。
一、古典管理學派的管理理論
古典管理學派的管理理論,是人類管理思想史上奠基的管理理論。它實際分為兩個系統,一個以美國泰羅為代表,另一個以法國法約爾和德國韋伯為代表。前者稱為科學管理學派,后者稱為行為科學學派。
1.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科學管理學派的思想,集中體現在泰羅1911年出版的《科學管理原理》一書中。泰羅重點研究了在工廠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主張一切管理都應用科學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決,其科學管理理論的核心是:倡導工人與雇主要通過“精神革命”進行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科學方法與原則,如工作定額原理,標準化原理,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制,對工人進行培訓、實行管理與執行的明確分工、管理控制上的例外原則等。泰羅思想主要側重于企業生產的現場管理。
泰羅之后,還有一些人對科學管理理論做出了貢獻。如:甘特,發明了編制作業計劃和控制計劃的橫條圖管理技術,使生產組織工作逐步標準化,他還對工資制度更深一步研究,提出“甘特作業獎金制度。”福特,在1914年—1920年首先在汽車工業中創造了流水線生產,把生產的空間組織聯系在一起,促進了工業生產的標準化,為實行生產的自動化奠定了基礎。
2.法約爾的科學管理理論。管理組織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國的法約爾。法約爾理論的貢獻體現在他的著作《工業與一般管理》(1916年),他提出把管理分為五大要素,即計劃、組織、協調、指揮、控制等,并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項原則。他把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論、要素、原則,著重研究企業的全面經營管理問題,指出工業企業經營活動可以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技術活動,商業活動,財務活動,安全活動,會計活動,管理活動。他認為組織結構和管理原則的合理化,管理人員職責分工的合理化才是企業管理的中心。
另外,德國的韋伯也是管理組織學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張建立一種高度結構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認為這是最理想的組織結構,并提出了三種權力種類,認為其中合理———合法的權力是官僚集權組織的基礎。其代表作為《社會和經濟理論》,韋伯的官僚制組織理論,是適應傳統封建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需要而提出的。
它具有里程碑性質,影響十分深遠。
科學管理理論不但在當時起了劃時代的作用,而且對以后管理理論的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它著重研究企業內部的生產管理,提出了科學的工作方法,嚴格的獎懲制度等,這對于以后的工作具有一定指導意義,但它忽視社會條件對工作效率的影響,忽視了人際關系的研究等,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古典管理理論的局限性,1924年,以美國哈佛大學梅奧教授為代表,創立了“行為科學”的學說,由此管理理論的發展進入行為科學理論的時期。
二、行為科學學派的管理理論
行為科學學派是一種誕生于近代,形成于現代的管理理論學派。其早期為人際關系學派,是于二十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通過霍桑實驗而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梅奧。他的代表作是《工業文明的人類問題》,他運用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人的行為及產生行為的原因,指出調動人的內在積極性才是管理的最佳辦法。其主要觀點是:不能把工人看成是單純的“經濟人”,他們是復雜的“社會人”;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建立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強調領導者的能力。
另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也是行為科學派的一類。馬斯洛認為人是有需要的動物,人的需要有輕重層次,并將人的需要分為五級: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他認為通過滿足人的不同需要來達到激勵人員的作用。不過,馬斯洛的理論只說明了需要與激勵之間的一般關系,沒有考慮到不同的人對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而且他沒注意到工作和工作環境的關系。正是由于該理論的不足,美國心理學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雙因素理論(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對需要層次理論作了補充。他劃分了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種激勵因素主要來自工作本身,這就為激勵工作指出了方向。
可見,行為科學理論重視了人在生產中的作用,側重激發人的創造性。主要研究個體行為、團體行為和組織行為。
三、當代西方的各種管理學說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專業化程度日趨提高,協作關系更為復雜性,各種管理理論隨之產生。
孔茨等人把法約爾的行為科學理論發展成為管理過程學派,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每個主管人員的任務就是設計和維護一種環境,使身處其間的人們能在集體內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體的目標”。
巴納德的社會系統學派自成一家,他在分析了個人與組織后提出了組織的三要素:協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標和信息的溝通。給出了協作系統在共同目標下的組織的結構關系,目標是使組織有效率。
西蒙繼承了巴納德的思想而創立了決策理論學派。西蒙等人認為:組織就是作為管理者的個人所組成的系統。決策貫徹于管理的全過程,管理就是決策。在他的組織系統中使理論上決策最優和實踐上的令人滿意二項標準之間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數量學派認為管理就是制定和運用數學模型與程序的系統,就是用數學符號和公式來表示計劃、組織、控制、決策等合乎邏輯程序,求出最優的解答,以達到企業目標。在企業的目標下,用數學來解決管理與被管理之間的關系是該學派的特色。
德魯克所代表的經驗主義學派認為,“企業的目的是創造顧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對人進行管理的技巧,是用技巧來解決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問題。
經理角色學派認為經理所承擔的角色體現了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角色這一概念是行為科學從舞臺術語中借用到管理學來的。角色就是屬于一定職責或地位的一套有條理的行為。演員、經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規定好的,雖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來解釋這些角色。
四、現代企業管理新理論及發展趨勢
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競爭愈趨激烈,企業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管理學界開始重點研究如何適應充滿危機和動蕩的國際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謀求企業發展,并獲得競爭優勢。其中較為突出的是戰略管理理論。1975年安索夫的《戰略規則到戰略管理》出版,標志著現代戰略管理理論體系的形成。邁克爾·波特的《競爭戰略》(1980年),把戰略管理推向頂峰。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發展,企業外部環境變化很快,企業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其所著《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提出必須進行五項修煉,即‘鍛煉系統的思考能力,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的遠景與開展團隊學習”,以建立學習型組織。超級秘書網
現代企業管理的發展應順應以下幾個趨勢:
1.以經營決策為中心。經營決策是對企業整體行為過程和各種經營活動所達到的目標和實現目標應采用的策略和方針所進行的抉擇。它貫穿于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關系到企業發展的全局和長遠的利益,決定著企業的成長和發展。
2.把人作為中心來管理。企業管理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做好人的工作,注重行為科學的研究與應用,加大對人力資源的培養與使用,全面提高職工素質,采用各種措施調動人的積極性,使職工更多地關心企業各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勞動生產率。
3.廣泛地吸收優秀科技成果。“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這充分體現了當代企業的競爭不僅是產品的競爭,還包括技術競爭。當今世界,是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時代,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層出不窮,企業如果不善于利用新技術去開發新產品,就不能牢牢地控制市場,更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4.集權與分權相結合。企業要根據自己的規模、類型、人員等條件,構建良好的組織結構,建立合適的企業制度,實行集中決策,分級管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授權的管理藝術,調動不同部門、崗位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現代管理理論仍在不斷地發展中,各學派理論將會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必然會有更合理的理論出現。處在經濟高速發展中的中國,更應汲取國外先進的管理理論和實踐經驗,將之付諸實施,這必將會提高中國的管理水平,使中國在國際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周三多,陳傳明,魯明泓.管理學原理與方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全國中等職業學校財經類專業教材編寫組.企業管理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4
同樣,在20世紀初期,美國人在其得天獨厚的經濟環境與科技環境的影響之下,率先在成本控制方面尋找到拓寬會計參與公司管理的通道。緊接著,通過以美國為首的經濟發達國家中的會計師與工程師的共同努力,終于在20世紀會計的發展中出現一個新的突破——管理會計產生,一門在20世紀與財務會計并駕齊驅發展的新興分支學科管理會計建立起來了。
一、20世紀前期的管理會計
當人們的思想、行為開始由成本計量、記錄方面轉向成本控制方面的時候,管理會計創立便處于萌芽階段。從前文已可見,管理會計形成的歷史源流確實來自成本控制思想及其相關理論的產生,以及早期成本控制行為的發生,并且后來管理會計的演進也正是由此順流而下,最終在20世紀前期奠定了管理會計的發展基礎。
盡管從1885年美國軍械師亨利·梅特卡夫的《制造成本》、1887年英國電氣工程師埃米爾·加克與會計師M·費爾斯合著的《工廠帳目》,到1911年E·韋伯納的《工廠成本》這些書還主要是講產品成本計算問題,但其中已開始涉及到一些成本管理方面的問題,依次考察其內容,這些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由單純講成本核算向兼顧論及成本管理問題過渡的狀況。1880年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成立,它的成員諸如泰羅、埃默森等工程師開始超出工藝技術范圍研究產品成本問題。尤其是在1886年工程師H·R·湯在協會的年會上發表題為《作為經濟學家的工程師》的論文之后,工程師便更加注重從解決產品成本問題著手研究公司經濟效果問題,正是圍繞著這方面的問題而展開的深入研究,促使美國的科學管理運動處于醞釀之中。1911年,繼泰羅所發表的“計件工資”及“車間管理”著作之后,他的《科學管理的原則和方法》一書問世了,書中對標準化管理制度的確定,為“標準成本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思想及理論基礎。隨后,“標準成本控制”與“預算控制”制度、理論及其“差異分析”方法的產生,便為管理會計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一)標準成本計算納人會計體系
1919年,美國全國成本會計師協會成立,協會會員由會計師與工程師兩方面組成,從此,會計師與工程師開始結合研究標準成本問題,其研究成果被推廣應用。1920年,英國成本會計師協會與美國工程師協會合作研究成本問題,在研討過程中,他們在實行標準成本、加強成本管理方面意見一致,而在是否把標準成本計算納入復式簿記體系方面卻發生了分歧。工程師們的指導思想在于堅持科學管理制,從提高生產效率出發,試圖建立一種管理型標準成本計算與控制方法,而會計師們則從提高經濟效果出發,主張把標準成本計算納入復式簿記系統。盡管這種分歧也在美國全國成本會計師協會中的會計師與工程師之間存在,然而,在學會中有一些工程師十分贊同會計師們的主張,如哈里森便認為,只有事前將標準成本計算納入會計系統,才能形成為真正的標準成本會計,當時著名會計學家哈特菲爾德教授曾十分贊賞這一觀點。其后,經過十多年的研究與實踐,工程師與會計師的觀點終于取得一致,從此標準成本計算與復式簿記方法密切結合,成為會計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成本控制方面發揮了越來越突出的作用。這一重要歷史事實是20世紀前期管理會計得以形成之關鍵。
事實上,工程師哈里森在具體解決標準成本會計方面的貢獻也是突出的。1930年他在他早期發表的論文《有助于生產的成本會計》(1919年6月)、《新工業時代的成本會計》(1919年12月及1920年1月)的基礎上所著《標準成本》一書,是對管理會計產生具有重要影響的標準成本會計的一個科學總結,其影響頗為深遠。1932年E·A·坎曼發表了題為《基本標準成本:制造業的控制會計》的論著,進一步明確了標準成本會計對管理會計產生的實質性影響。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經濟管理學家對成本管理問題研究的參與,1923年,J·M·克拉克圍繞產品制造費用的研究,提出了可變成本、不變成本、邊際成本,以及機會成本等一系列的概念,其研究成果對于管理會計的形成與在今后的發展都具有一定影響。
(二)“預算控制”原理引入
“預算控制”是作為科學管理原理中另外一個重要方面被引進到管理會計中的,它曾經被一些學者稱之為管理會計形成的兩大支柱之一。1921年美國《預算與會計法案》的頒布是對預算控制思想產生影響的起點,次年著名學者麥金西的《預算控制》一書問世,書中所持重要依據之一便是《預算與會計法案》。麥金西較為系統地闡述了實行科學的預算控制方面的問題,其見解具有開創性。在1922年美國全國成本會計師協會第三次會議上,還以《預算的編制和使用》為專題展開研究,這次會議的研究成果不僅把對有關“預算控制”方面的內容引向深入,而且掀起了1923年至1929年全美會計師與工程師協同研究預算控制問題的,七年間所產生的研究成果對于管理會計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據1931年美國全國工業會議委員會在《制造業的預算控制》一文中統計,在1930年前后,美國有162家公司實行了預算控制,其中80%是在1922年以后才實行的。可見,正是由于“預算控制”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并進,才使管理會計在形成過程中逐步立定了根基。
(三)管理會計的形成
管理會計除得以在“標準成本”與“預算控制”的支持之下產生之外,它的形成還同時受到“差異分析”及“本量利分析”方法引入應用的影響。由于“差異分析”方法通常是配合“標準成本”與“預算控制”工作進行的,故它對管理會計形成的影響與“標準成本”和“預算控制”所產生的影響是一致的,而“本量利分析”方法所產生的影響卻從一個新的管理方位體現出來的。
20世紀初,在對以往有關成本計量問題研究的基礎上,人們逐步對成本性態有了一定的認識,如1903年H·赫斯所發表的《制造業:資本成本、利潤和勝利》、前文所引1911年韋伯納所發表的《工廠成本》、1916年斯科維爾的《成本和制造費用的分配》、1921年威廉斯的《工程師對成本會計的態度》及其他在1934年所出版的《彈性預算、費用控制和經理的活動》、1928年梅納德的《標準成本和彈性預算在降低生產部門的成本方面是怎樣起作用的……》,以及前文中所引經濟學家克拉克對若干成本概念的劃分等等,都對“本量利分析”方法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同時,在對成本性態分析、認識的基礎上,又產生了與“本量利分析”方法形成直接相關的成果,如1909年學者諾珀爾首創之利潤坐標圖與1930年工程師亨利·赫斯撰文對“盈虧臨界圖”所作的進一步研究,都十分清楚地揭示了成本——產量——利潤之間的關系。1933年諾泊爾的《利潤工程學——促使企業盈利的應用經濟學》出版,又在“本量利”關系的闡述方面把理論研究與具體實踐結合起來。正是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量利分析”方法漸自融合于管理會計之中,成為20世紀前期管理會計內容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20世紀前期,顯示管理會計形成的代表作主要有:1922年與麥金西《預算控制》同時出版的奎因坦斯的《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入門》,這部書不僅首次提出“管理會計”的名稱,而且闡明了企業的會計管理工作與財務管理工作之間的關系。1923年學者布利斯的《經營管理中的財務效率和營業效率》一書出版,次年又出版了他的《通過會計進行管理》一書,這兩部作品都強調把相關會計信息應用到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之中,并強調提高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對企業財務與營業效率的控制水平。1924年麥金西的專著《管理會計》出版,作者在書中指出,企業的會計工作不能停留在以往的會計之上,而應當把一些以科學管理為基礎的。面向未來的會計概念及其會計程序納入以經營管理為目的的會計制度中去。麥金西還指出,會計應當把握住標準,并注意在標準與業績比較的基礎上作好服務于經營管理的記錄。此外,他還認為,實行管理會計還應當有相應的組織保障,并認為當時美國已在企業中推行的“總控制長”制度便為在企業中實行會計管理創造了一個最基本的條件。事實上,麥金西的這一看法是完全正確的,當時美國企業中推行的“總控制長”制度或在財務副總經理之下分設“總控制長”與“財務長”分工理事的組織制度,不僅成為當時,也確實成為以后在企業中推行管理會計的組織保障。
1928年學者H·F·;格雷戈里發表了《企業管理中的會計報表:結合為維持有效管理和控制所實行的標準和業績記錄程度,論述財務報表和營業報表的使用》一文,文中強調指出將科學管理理論與方法應用到企業內部管理方面,是改進企業經營管理狀況的奮斗目標之一。1929年學者M·V·海斯的《供經理控制用的會計》一書問世,這部書進一步闡明了建立管理會計的基本思想,一方面他認為管理會計的核心應當是標準和科學而系統的記錄,另一方面又指出管理會計中所提供的信息是與企業決策層有關的信息。這種見解對于管理會計形成具有重要影響。
總之,上述著作是管理會計形成時期的代表之作,它們所產生的影響既體現于當時,也影響到今后管理會計的發展。
篇5
[關鍵詞]泰羅制;科學管理;工業
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羅(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是科學管理理論的奠基人,他的管理思想體系被稱為 “泰羅制”。自泰羅提出其管理理論后,很快風行一時,甚至列寧一方面把泰羅制看做“資產階級剝削的最巧妙的殘酷手段”,另一方面又要求蘇維埃俄國“研究和傳授泰羅制,有系統地試行這種制度,并且使它適應下來”。[1]在美國,泰羅制深刻影響了當時的工業實踐,它既促進了工業的發展,也遭遇到很大的障礙,存在許多被曲解和濫用的情況。
一、泰羅制對美國工業的促進作用
在泰羅時代,美國實際上從未有工廠完整地實施了泰羅制,各個企業有選擇地采用了泰羅的一些原則和方法,因此泰羅思想的實際應用情況是復雜且多樣性的,很難對其應用于工業的實際效果進行評價,但是泰羅制對美國工業生產的促進作用卻是顯而易見的。
(一)泰羅制有力地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通過考察泰羅和他的同事們的工作可以發現,凡采用泰羅制的企業,勞動生產率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如米德維爾鋼鐵廠提高了100%,伯利恒鋼鐵公司和圣菲公司提高了50%-75%,泰伯制造公司提高了250%,林克貝爾特公司提高了200%。此外在沃特敦兵工廠、甘特進行試驗的棉紡廠和吉爾布雷思進行試驗的建筑工業中,都有很大的節約。[2]根據彼得·德魯克的說法,泰羅制的直接結果是可以顯著降低制造業的成本,成本常常降至以前成本水平的1/10,以至1/20。這就使更多的人可以買得起這些商品。而且泰羅制至少可能提高了工資水平。[3]盡管德魯克的描述無法得到證實,因為對此方面的內容很難進行量化分析,但是泰羅制對工業生產的促進作用卻是不容置疑的,即使泰羅的批評者也一般承認這一點。所羅門·法布里坎特(Solomon Fabricant)發現,1919年美國每一個產量單位所投入的人工小時指數為74,到1929年下降為42(1899=100),此時期美國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43%。[4]歷史學家喬治·索爾(George Soule)把這一時期生產率提高的原因歸結為三點:大規模生產的方法、泰羅制和更好、更廉價的動力來源。[5]
(二)泰羅制的另一個顯著貢獻在于對工廠管理的改進
工廠制度早期的管理原則和方法是非常原始、落后的,泰羅制為工廠管理的改進開辟了道路,使設備、勞動力和原材料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并促進了對生產日程和計劃安排的更精確的控制。泰羅堅決主張以研究來代替單憑經驗的方法,他強調工廠的管理必須建立在研究、定額、計劃、控制和合作這五項原則的基礎之上,而這些原則正是每個企業成功的基礎。泰羅的最大貢獻在于,他把科學觀點和系統化的分析方法引進了工業生產的領域。因此有學者認為,假如沒有泰羅制,企業幾乎不可能實現大規模的大量生產。[6]
(三)泰羅制促進了企業管理的新的觀點的產生
在泰羅提出其理論之前,企業當局對管理問題重視不足。當時企業的管理狀況極為混亂,而且人們普遍缺乏對管理重要性的認識,但是經濟的發展和工廠制度的完善又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
在工廠制度早期,企業管理當局把長工時和低工資作為降低生產成本的主要原則。在泰羅提出高工資和低成本的概念后,管理者在20世紀20年代后期開始轉變觀念,在此后的時間里他們實際上是通過短工時和高工資來達到高生產和低勞動成本的目標。這些“新觀點”在當時被看作是激進的思想,但在今天已成為平常的,并被認為是取得出色工作業績的一種標準。泰羅制實際上為企業管理指明了新的思想方向。[7]
(四)泰羅制對工業管理理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進作用
泰羅制的出現標志著以社會化機器生產為特征的企業管理開始從單憑經驗的方法轉向科學的應用,標志著企業管理作為一門科學已初步確立起來。工業工程學和管理科學學派都是在泰羅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泰羅制要求不依靠人們的傳統經驗、直覺或者主觀臆斷辦事,而必須對客觀事物進行調查研究,根據事實和數據,根據從調查研究中得出的程序、原則和方法來工作。這種做法不僅用于指導企業的實踐,而且它實際上提出了一個與傳統的經驗管理完全不同的方法論,至今仍然未失去現實意義。
二、泰羅制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在美國,工業界以一種經過修正的方式采納了泰羅制,但是正如泰羅所預料的那樣,這一方法遇到了很大的障礙。泰羅制在美國工業的實踐遭遇到很多的反對意見,也存在著許多曲解和濫用的情況,其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泰羅制理論本身的不完備
泰羅制代表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先進的管理思想和手段,在當時的客觀環境下,表現出極大的進步性,但它的理論仍有待進一步完善與發展,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狀況的變化,其在理論方面的不足越發顯現并招致了很多的批評。
首先,泰羅制的基礎——在對工作進行測量時工人們的通力合作——很難建立起來。泰羅要求在進行工時研究前要了解工人的情緒,向工人說明研究的目的并得到他們的同意。但是工人們知道自己會被迫達到新的指標,所以當工程師研究他們的工作時,他們就放慢工作速度。泰羅制的本意是通過工時和動作研究的方法來進行分析,從而發現和應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規律,但很多企業的工時研究沒有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受到企業主和研究人員主觀判斷的影響,由此確定的作業標準反映了資方追求利潤的意圖,確定的工人的工資率也是不公正的。在這種情況下工人很難配合管理部門的活動。
其次,泰羅制的應用手段不完善。以泰羅的《科學管理原理》為例,鼓吹的成分勝于事實,改革的設想多于科學的方法。[8]當分別考察同一工作的兩個工程師在確定工人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完成一個特定的工作周期時,80%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泰羅重要的助手桑福德·湯普森研究了泰羅在米德維爾鋼鐵廠試驗的數據,結果發現這些數據多半不正確,或是有重要疏漏,對于決定工人每天最大的產出沒有任何幫助。泰羅制的模范企業林克貝爾特公司的總裁詹姆斯·道奇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我相信,當我們說科學管理是以精確的科學為基礎時,我們錯了,事實上,在工作時間的研究中,我們加在工作時間上的種種伸縮幅度,根據的都是個人的判斷,還不足以稱之為‘科學的’判斷。”[9]
再次,泰羅制在方法論上過于機械。泰羅主張用科學來代替單憑經驗的做法,把計劃職能和執行職能分開,這在當時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他用過于機械的觀點考察這一問題,走到了另一個極端,過分強調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管理人員與操作人員之間、以及操作人員相互之間的分工,使得計劃與執行截然分離。這種做法壓制了工人的生產積極性,使工人完全成為工作的機器。泰羅提出管理工作要進行分工與專業化,這代表了當時先進的管理思想,但他的職能工長制過分強調分工與專業化,不僅破壞了工長工作的整體性和協調,而且違背了命令統一原則,所以在實踐中很少得到采用。
此外,泰羅的管理體系呈現出內在的不一致性。泰羅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合作。他試圖發現實施某一既定工作的理想方法,使每個人都能在經濟方面得到好處,但要找到這個方法,需要管理者和工人兩方面的充分合作。可是這種理想的方法一經確定,泰羅就把全部權力交到管理人員手中。既然目標是專業化,工人們就要不斷地受到監測,他們成為不享有任何自由和責任的、消極被動的個人。在此情況下,工人只會發現,他們放棄了自己的自由,但一無所獲。雖然泰羅強調管理人員同工人合作的重要性,但他使用的方法實質上還是使工人成為被動的物體,工人們并不參與那些直接影響其工作的組織決策。
還有,泰羅制在重視人的因素、發揮人的積極性方面做得不夠。泰羅認為只要把工作盡可能地分解成各個簡單的動作,然后由各個工人去單獨地操作,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效率。但是人畢竟不同于機器,是有思想感情和心理反映的,工人長期從事簡單的操作,就會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勞動的興趣。而且工具設備和操作方法的制定又全部由管理人員負責,工人完全無權過問,這威脅到了工人的“心理安全”和情緒平衡。這種做法不僅不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且影響到工人的身心健康和勞資關系,所以有人認為泰羅把工人看作機器,這并非沒有理由。
泰羅是“經濟人”觀點的典型代表,他的理論是建立在“經濟人”的假設上。他認為資本家是為了獲得最大利潤才開辦工廠,工人是為了掙更多的錢才來工作,勞資矛盾主要源于經濟利益。基于這種認識,他遵循的是效率、技能原則,注重的是“物本管理”,也就是以經濟(金錢)的誘惑來收買職工的服從,用權力和命令來保證“胡蘿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其實質就是要人去適應機器。泰羅制在此方面的缺陷一直是工會分子和一些人道主義學者攻擊的對象,這些反對意見極大地阻礙了泰羅思想的傳播和應用。
最后,泰羅的心理革命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愿望或理想,而非具體的指導思想。泰羅認為科學管理的實質在于實現偉大的心理革命,他主觀上是希望勞資雙方變相互對立為相互協作,共同為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努力,其結果是共同協作創造出令人震驚的盈余,既能使工人大量增加工資,又能使資方獲得更多的利潤。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資方決不會按照泰羅的設想放棄對工人的專斷權力,而只會利用泰羅制的方法和手段加強自身的地位,獲取更多的利益;而工人也會加強反抗,并進而將泰羅制看成是列寧所指出的“資產階級剝削的最巧妙的殘酷手段”,因此泰羅制在20世紀初受到有組織工會的激烈反對。泰羅要求勞資雙方把注意力放在增加盈余的數量上,最終使如何分配盈余的爭論成為不必要,但是盈余的增多只會帶來勞資雙方在分配份額上的爭奪。泰羅制反映了社會化機器生產的客觀規律性,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管理思想,但它的運用和實施基本上是掌握在資方和精英工程師手中,以一種專制的形式出現,而且泰羅又排斥工會的作用,所以盡管泰羅把勞資協調和合作看作自己思想的最高目標,但其結果卻不是勞資關系的協調,而是勞資矛盾在一定程度的激化,泰羅鼓吹的心理革命并沒有實現。
(二)泰羅制在執行時的難度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泰羅制也遭遇到許多困難,這些困難阻礙了它的推廣與應用。
在科學管理運動的鼎盛時期,出現了許多自稱是實行泰羅制的專家,而實際上卻是非常無能的咨詢公司。這些公司的興趣主要是賺錢,其設計的任務管理系統往往是草率的杜撰,根本不成為系統,這種對泰羅制歪曲和濫用的狀況造成了嚴重的后果。泰羅對此深感沮喪,他越來越感到苦惱,因為雇主總是濫用他的體系,為的是讓工人更大強度地工作。[10]于是他公開聲稱只有巴思、甘特、哈撒韋和庫克四人是他的忠實信徒,他向那些希望采用泰羅制的管理人員推薦的只是這幾個人。鑒于這種情況,泰羅及其追隨者力圖控制科學管理的實施過程,使之符合泰羅等人的設計和構想,此做法雖然有助于避免濫用情況的發生,但在一定程度上卻限制了泰羅制的推廣,因為當時對新的管理方法的需求是巨大的,只依靠泰羅認可的人員從事這些工作顯然是不夠的。
應用泰羅制的高昂成本使雇主們難于推行泰羅方法。泰羅多次重申應用其系統不能操之過急,要很長的時間才有效果。在應用他的制度初期,工長人數比已經成功引進后大概要多一倍,需要很大的花費和很久的時間。[11]湯普森估計泰羅制的最初應用需投資3-4萬美元,至少在兩年內沒有回報。[12]對資方來說,短期內的高昂成本和長期方能見效的前景,使他們對泰羅制或者觀望,或者只采用那些迅速見效的方法,這導致了很多對泰羅制曲解和濫用的情況。
管理人才的缺乏也制約了泰羅制在實踐中的推廣運用。當時資方并不重視管理人才的作用,忽視管理教育和管理培訓,管理人才嚴重短缺,難以滿足大規模工業生產的要求。而由于缺乏合格的管理人才,使泰羅制的實踐受到極大制約。如丹尼爾·雷恩認為,泰羅提出的職能工長制主張從未在實踐中得到普遍推廣,其失敗原因正是由于沒能培養出能利用參謀人員來處理各種車間問題的有多方面才能的管理人員。[13]
泰羅制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有關社會化生產過程的嚴密組織方法,在美國的工業實踐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泰羅制是適應歷史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但它同時也受到歷史條件和倡導者個人經歷的限制。泰羅制在美國工業的應用情況很復雜,也很不平衡,而且存在很多曲解和濫用的情況。盡管遭遇到很多困難,但泰羅制依然展現出先進性和生命力,其基本思想仍保留下來,并在某種程度上主導了20世紀美國工業的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11.
[2]Horace B.Drury, Scientific Management:A History and Criticism,New York:Com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15:163-168.
[3]斯圖爾特·克雷納.管理百年:20世紀管理思想與實踐的批判性回顧.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1-12.
[4]Solomon Fabricant, Labor Savings in American Industry:1899-1939, New York:National Bureau for Economic Research,1945,43-50.
[5]George Soule, Prosperity Decade:From War to Depression,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47,127-128.
[6]安竹·蓋柏.新世紀管理大師.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70.
[7]克勞德·小喬治.管理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116-117.
[8]丹尼爾 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75.
[9]安竹·蓋柏.新世紀管理大師.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41-42.
[10]摩根·威策爾.管理的歷史.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80.
[11]弗雷德里克·泰羅.科學管理原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101.
[12]C.Bertrand Thompso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Easton: Hive Publishing Company,1972:170.
篇6
關鍵詞:企業 財務戰略管理 問題 策略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12-172-02
財務戰略管理是立足于企業外部環境發生巨大變革的背景條件下,充分吸取戰略管理的基本思想,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待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財務戰略管理決定企業財務資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響企業理財活動的行為與效率,關系到企業的健康和發展。財務戰略管理是企業財務決策者在分析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基礎上所制定的用以指導企業未來財務管理的中長期目標和戰略規劃,并依靠企業內部能力將財務戰略付諸實施,以及在實施過程中進行控制與評價的動態管理過程。財務戰略是企業發展戰略的一個子系統,要與企業發展戰略相適應、相匹配。財務戰略是為謀求企業資金均衡、有效流動和實現企業戰略,為加強企業財務競爭優勢,在分析企業內、外環境因素影響的基礎上,對企業資金流動進行全局性、長期性和創造性的謀劃。財務戰略是戰略理論在財務管理方面的應用與延伸,不僅體現了財務戰略的“戰略”共性,而且勾畫出了財務戰略的“財務”個性。但企業的財務戰略并不僅僅是單純地執行企業戰略,或被動地支持業務戰略和其他職能戰略,它具有自己的相對獨立性,對企業戰略及其他業務或職能戰略的制定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一、財務戰略管理的主要內容
企業財務戰略主要包括籌資戰略、投資戰略、收益分配戰略等。
1.籌資戰略是根據企業內外部環境的現狀與發展趨勢,適應企業整體發展戰略的要求,對企業的籌資目標、原則、結構渠道與方式等重大問題進行長期地、系統地謀劃。籌資應遵循低成本原則、穩定性原則、可得性原則、提高競爭性原則。
2.投資戰略主要解決戰略期間投資的目標、原則、規模、方式等重大問題,投資目標包括收益性目標、發展性目標和公益性目標等,投資原則包括集中性原則、適度性原則、權變性原則和協同性原則。企業還需對投資規模和投資方式等作出恰當安排,確保投資規模與企業發展需要相適應,投資方式與企業風險管理能力相協調,投資規模不宜擴張過快,否則會使企業的資金、管理、人員、信息等無法跟上投資擴張的速度,從而使企業倒在快速擴張的途中,我國很多企業倒閉都是快速擴張的結果。投資時需要關注投資風險和企業管理投資風險的能力,不可在缺乏嚴謹的風險控制程序和能力的基礎上去追求高風險、高回報項目,否則會導致企業處于巨大風險中。
3.收益分配戰略,從廣義上講,企業的收益需要在其利益相關方之間進行分配,包括債權人、企業員工、國家與股東等,然而,前三者對收益的分配大都比較固定,只有股東對收益的分配富有彈性,所以,股利分配成為收益分配戰略的重點,其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確定股利戰略目標、是否發放股利、發多少股利及何時發放股利等重大問題,從戰略管理角度來講,股利分配戰略目標為:促進企業長遠發展;保證股東權益;穩定股價等,公司應根據股利分配戰略目標的要求,制定恰當的股利分配政策。
二、當前我國企業財務戰略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財務戰略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目前我國企業在財務管理上的觀念還較為落后,停留在傳統層面。普遍存在財務戰略管理思想缺乏、財務戰略管理部門薄弱、財務戰略管理技巧低下等問題。
2.財務戰略重制定、輕實施現象突出,一個規范的、全面的財務戰略管理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戰略制定、戰略實施和戰略控制,這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缺一不可。從國內一些企業的經驗看,普遍存在在制定財務戰略的階段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和資源,請知名的咨詢公司進行調研策劃,進入實施階段后由于工作的復雜性和投入的進一步加大則熱情減低,特別是實施中遇到較大困難時就不了了之。
3.缺乏財務激勵機制,企業財務戰略的有效實施離不開完善的激勵機制。目前,我國一些企業雖然已經制定或實施財務戰略管理,但是卻沒有一套相應匹配的財務激勵機制。導致財務戰略管理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
4.財務評價指標體系不完整也是當前我國企業財務戰略管理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現有的企業財務戰略管理中,傳統的財務評價指標體系仍然得到較大規模的運用,對大量反映公司業務和各項活動、甚至是戰略的非財務指標及客戶的滿意度等關注不夠,由此影響企業實施財務戰略管理的有效性。
三、企業財務戰略管理的實施策略
財務戰略管理存在上述的四個問題是當前企業財務管理的薄弱環節,也是制約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的重大阻力。筆者認為,企業要做好財務戰略管理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塑造財務戰略管理文化,觀念決定行動。企業文化規定了企業的價值取向,企業文化具有導向、約束、凝聚、激勵和協調等多種功能。在缺乏財務戰略意識的企業推行財務戰略管理,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員工對財務戰略管理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目標問題。因此,將財務戰略管理文化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科學地制定并有效地執行財務戰略管理文化有利于全體員工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財務戰略管理,在行為上與財務戰略管理的要求保持一致,從而促進財務戰略管理目標的實現。
2.科學制定財務戰略管理的目標,目標是行動追求的結果,是判斷行動適合與否的準繩。目標模糊或者不科學必將導致行動的無序性和無效性,最終使目標不能實現。戰略就是競爭優勢,戰略計劃唯一的目的就是讓企業盡可能有效地獲得相對于其競爭對手的可持續優勢。財務戰略管理作為戰略管理的一個范疇,它的目標應該是通過對財務資源的有效配置和財務活動的科學管理來提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和創造持續的核心競爭優勢。該目標一旦確立,就應該成為企業及每個員工真正關心和考慮的問題,并且成為他們日常活動的導向和準繩。
3.開發和培養財務核心人力資源財務戰略管理的實施離不開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企業財務管理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既涉及到會計、財務、審計等傳統基礎管理學科,又涉及到銀行、金融、資金管理、資本運營、信息化建設等現代管理知識。財務戰略管理則對財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能運用戰略思維對財務管理進行系統的思考,并運用戰略手段開展財務管理工作。因此,企業必須建立有競爭力的薪酬制度和有效的激勵政策,吸引高級財務人才,并充分發揮他們在財務戰略管理方面的作用。
4.建立科學的財務治理結構和制度,根據戰略管理理論“結構追隨戰略”的觀點,財務治理結構及其運行效率會對財務戰略的執行效果產生重大的影響。財務治理規定了整個企業財務運作的基本框架,財務管理就是在這個既定的框架中運行的。顯然,缺乏良好的財務治理模式將會導致財務戰略管理無法有效執行。財務治理作為一種根本性的制度安排,其實施必然需要通過一些具體制度措施來實現,這些制度舉措包括行為制度、激勵制度、分配制度、人事制度、財務制度等,都屬于組織管理制度。因此,企業實施財務戰略管理,需要建立科學的財務治理結構并且建立起規范的、與之相匹配的制度。
總之,企業需要構建完整的財務戰略管理體系,一個較為完整的財務戰略管理過程由以下五個基本環節構成,即:財務戰略目標的確立、企業內外部理財環境分析、財務戰略決策和選擇、財務戰略實施和控制、財務戰略計量和評價。財務目標的確立是財務戰略的邏輯起點,它為企業財務戰略管理提供了具體的行為準則。有了明確的財務目標才可以界定財務戰略方案選擇的邊界,才能排除明顯偏離于財務目標要求的戰略選擇。企業內外部理財環境的分析是企業財務戰略管理的基礎,財務戰略應該與環境發展變化的趨勢相適應。財務戰略的決策和選擇是核心,它決定了企業財務資源的配置和價值取向,企業必須著眼于企業內外部理財環境分析的結果,在結合企業未來發展目標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財務戰略。財務戰略實施和控制是財務戰略管理的重點,再好的財務戰略如果不能有效執行只不過是美麗的藍圖,企業財務戰略管理應通過戰略管理文化的建立和推行、財務核心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財務治理結構和制度的健全與規范等措施保證財務戰略管理的實施。財務戰略的計量和評價是實現財務戰略管理目標的重要保障。企業通過對財務戰略業績的計量,才能對財務戰略的實際執行情況與戰略目標進行比較和差異分析,從而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保證財務戰略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傅元略.公司財務戰略.中信出版社
2.上海國家會計學院編著.高級會計實務.大連出版社
3.廖能成編著.財務戰略策劃.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篇7
論文關鍵詞:傳統人事管理,價值缺失,價值重建,現代人事管理
一、傳統人事管理價值缺失
由于計劃經濟體制影響,該體制之下的人事管理均存在以物為本,而非以人為本的基本思想,重控制而輕追求是所有人事管理存在的通病,其具體表現為輕視人力資源作用的發揮,重視控制人的具體行為過程,著眼于監控人事之間關系,管理特征具體表現為重細節、重執行,效率導向作用被完全忽視,從而導致傳統人事管理出現諸多弊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取代傳統計劃經濟機制,知識與能力逐漸成為組織能力與組織效率的核心因素,傳統物質因素影響力越來越小,人力資源作為第一資源的地位確立后,社會也由物質本位朝向知識與能力本位方向而穩步發展。
人事管理理念與原則并未隨著社會走向而產生根本性改變,所改變的僅僅是一個稱謂。從根源本質來講,人力資源開發并沒有解決人事管理價值缺失問題,人力資源開發將人力視作一種資源,將“人”與“物”直接劃上等號,因此,人力資源開發在實踐內容與思維定式上,存在一定偏差。人事管理基本內容基于本體論意義來說,即為對組織中人與職位、職位與職位、員工與員工之間進行管理,這些因素全部歸結起來就是傳統意義上的人事關系。
人事關系管理內容中必須要有“人”的存在,但是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人”由有機完整富有個性的個體被物化為抽象符號化的人力資源,因此人事關系管理內容中,“人”的要素已經不復存在,核心要素的缺失,導致了人力資源開發失去了系統性質,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系演變為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實踐過程為與其相適應,在員工認識方面更加體現出了視“人”為“人力資本”的邏輯,進一步導致人事管理價值的缺失。所以,盡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產生了以人力資源開發為意義的人事管理,但究其本質,依舊與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傳統人事管理無太大區別。
二、人事管理價值重建
(一)人事管理思維轉變
現代人事管理思維特征在于追求一般規律,忽視差異。這一思維以泰羅經典科學管理原理為基礎,極大體現了效率對經濟管理正面作用,而與之相適應的個性化思維,應運而生。雖然該思維代表了人事管理發展規律,但在當前時代,忽視員工個性化追求依舊有著龐大生存空間。隨著知識與能力逐漸取代物質成為實踐核心力量,優秀人才逐漸在組織發展中體現出決定性作用。因此,現代化人事管理首先需要滿足個性化員工對組織價值的訴求,才能充分調動員工所擁有的人力資源,組織才能發展壯大。在這種思想指引下,化工論文員工價值實現才得以確立。具體而言,現代人事管理思維應體現物質與精神有機統一、組織與員工有機統一以及現實與未來有機統一。
(二)確立人的主體地位
經典科學背景之下的人與物都是被管理對象,人在這一過程中逐漸被符號化、抽象化,并成為一個被動的客觀存在體,這種現象在我國尤為多見。人事管理者要將人塑造為一顆“螺絲釘”,即一個有用的物品。而在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下,社會建設所追求的目標已經發生了改變,成為了在實現經濟發展的同時,還需促進人民自由與全面發展。社會目標的轉變要求組織改變傳統人事管理理念,改變人在組織中被管理的地位,賦予員工在組織中的主體地位。因此,現代化人事管理要將組織生涯與員工生涯契合在一起,在保證組織忠誠度的同時,提高員工忠誠度,協調組織與員工之間生涯設計與開發關系,達到組織與員工共同發展目標,真正實現人事管理所承載的價值。又由于組織存在一定“公器”性,其性質決定了人事管理需要將組織效率提升作為基本目標,完成價值追求。但效率提升永無止境,其代表的是外部對于組織價值的訴求,并非內部員工的價值訴求。所以,現代人事管理務必重視組織內部員工對于組織價值的訴求,平衡組織效率提升與員工對組織價值訴求二者之間的關系。
傳統人事管理向現代人事管理轉變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知識與能力等非物質要素作為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核心要素,需要得到所有組織管理者的重視。只有將人的基本價值訴求作為組織管理根本,才能擺脫傳統人事管理所帶來的弊端。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社會政治的進步要求組織必須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而員工生存、發展、福利、待遇、競爭環境等才是現代人事管理需要履行的基本職責。
參考文獻:
[1]張秋芳,趙中學,武永紅等.關于傳統人事管理向現代人事管理的轉變探討[J].商品與質量·建筑與發展,2014(5):130-130.
[2]張冰英.論傳統人事管理向現代人事管理的轉變[J].赤子,2014(12):252-252.
[3]孟慶虎.傳統人事管理向現代人事管理的轉變探討[J].人力資源管理,2013(8):52-52.
[4]胡巧婷.論傳統人事管理向現代人事管理的轉變[J].赤子,2013(5):189.
篇8
進行項目成本管理是鐵路施工企業生存的根本。鐵路施工項目投資規模大,點多、線長、面廣,是一項涉及諸多因素的復雜系統,因此,有必要在確保工期、安全、質量的前提下,進行項目成本管理的創新研究,努力降低項目成本,才能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的競爭水平和生存能力。
一、鐵路施工企業工程項目成本管理創新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鐵路施工企業在加強和改善成本管理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并取得了較明顯的成效。但是,從總體上看,鐵路施工企業的成本管理水平還不能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要求,管理粗放、控制不力等境況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目前鐵路施工企業工程項目成本管理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只注重施工階段的成本管理,忽視其他階段的成本管理工作。一個施工項目的全過程包括投標簽約、施工準備、施工、竣工驗收和交付使用等五個階段。受傳統成本管理觀念的影響,長期以來鐵路施工企業只注重施工過程的成本管理,千方百計采取一系列方法進行施工過程的材料費、人工費、機械使用費等的控制,而對其他階段沒有成本管理意識或成本管理意識不強。
2.定額制定脫離實際
首先,定額的制定主要停留在項目層次,沒有深入到工序等作業層次;其次,定額的制定沒有考慮地質、氣候和空間條件對材料費、人工費和機械使用費等的影響。鐵路基本建設生產周期長、流動性大,所以,定額的制定比較粗略,而且考慮因素不細致,依此制定的定額勢必與實際情況不太吻合,一方面影響工程項目的投標決策,另一方面使得成本控制不力。
3.忽視質量成本和工期成本的管理
(1)工程項目的質量總成本分由質量故障成本和質量保障成本組成。長期以來,我國施工企業未能充分認識質量和成本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有的片面強調工程質量,有的片面強調成本的節約,忽視對工程質量成本的科學管理。
(2)工程項目的工期成本是指為實現工期目標或合同工期而采取相應措施所發生的一切費用。工期目標是工程項目管理的三大主要目標之一。我國鐵路施工企業對工期成本的重視也不夠,特別是項目經理部雖然對工期有明確的要求,但有時會盲目地趕工期要進度,造成工程成本的額外增加。
二、鐵路施工企業工程項目成本管理創新原則
1.先進性原則。先進性原則主要指成本管理創新應該利用價值工程、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作業成本管理等先進的成本管理理念與方法,將成本管理的范圍延伸到項目管理的整個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層次深入到具體工序。
2.科學實用性原則。對可控成本項目深入到作業,充分考慮資源、作業及其他諸如地質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從而更準確地制定成本目標或定額,使成本管理更具科學性。同時,以此為依據進行的成本管理涉及諸多具體的成本耗費影響因素,更符合實際情況,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3.可控能動性原則。可控性原則要求在進行成本指標分解、確定成本計劃和進行成本考核時,只分解、確定以及考核作業或作業中心的可控成本,對于不可控成本項目集中統一核算和管理。
三、鐵路施工企業工程項目成本管理創新
1.成本管理總體模式創新。鐵路施工企業項目成本管理主要存在鐵路基本建設涉及面廣,成本管理沒有深入到項目管理的各個環節,成本管理的層次停留在項目層次,成本管理過于粗放兩個方面的原因。為此,基于作業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模式是鐵路施工企業項目成本管理的必然選擇。將成本管理范圍拓展到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投標簽約、施工準備、施工、竣工驗收和交付使用等全過程。
2.定額制定的方法創新
改變傳統的以項目為單元的成本定額的制定方法,考慮鐵路施工的具體地質條件和空間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采用神經網絡,確定各影響因素條件的不同作業的材料消耗、人工費、機械使用費和其他制造費用等定額。以材料消耗定額為例,利用神經網絡確定物料消耗的基本思想是:按作業找出影響物料消耗的各種因素,作為神經網絡的輸入節點。利用企業以前的該作業的物料消耗數據,或者同行業先進企業相同作業的物料消耗數據作為導入信號,訓練神經網絡。根據相似輸入產生相似輸出的推理聯想功能,作為以后當影響物料消耗的各因素發生變化時,確定物料消耗的依據。理論研究已經表明,神經網絡可以以任意精度逼近任意非線性函數,從而使所確定的物料消耗更為準確。
3.成本管理的內容創新
篇9
【關鍵詞】供電企業;薪酬管理;績效管理;革新
薪酬管理指的是,供電公司管理者將全方面的吸引人才為中心,對于企業員工的薪酬結構、薪酬形式、薪酬級別、薪酬水準及薪酬標準等做出的明確界定與整合,對公司員工起到一定的激勵性作用,同時可促使公司凝聚力、企業在市場的綜合競爭力得到顯著的提高;薪酬管理則指的是在現代化企業發展中的人力資源管理,其對于公司未來的穩定發展將產生非常重要的推動性作用。
1薪酬績效管理中潛存的問題
1.1薪酬績效設計上缺乏一定的戰略性認識
對于企業的發展來講,人力資源發展戰略對企業的總體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支撐性作用。而目前供電公司發展中,欠缺一套完善的、長期有效的戰略性發展規劃,其一,以國營企業薪酬結構上形成的;其二,遵循招聘制度聘制薪酬的方式來進行發放;第三,通過勞務派遣試薪酬的方式進行處理。在供電公司當中,不少員工的地位及作用與其薪酬待遇存在非常大的差別,致使企業薪酬績效管理的作用不能夠得到有效的發揮,從而會造成企業薪酬績效管理的意義完全喪失,相反的還會造成公司員工的不斷流失,公司不能夠留住有用人才,且公司員工的人力資源潛能得不到最大限度上的發揮。
1.2薪酬績效設計模式單一
在薪酬績效設計模式當中,包含多種類別:民主協商模式、專家咨詢模式、個案談判模式、制度模式等等,可是,在供電公司當中,大多以制度式模式為主,這種模式下會造成薪酬績效在界定上欠缺公正科學,使得一些具有深資質的老專家、公司高管相互間矛盾的增加,從而造成公司人才的大量流失。
1.3欠缺充分的人力資本補償與激勵
對于公司的發展來講,人力資源是其他資源不可替代的一種關鍵的戰略性資源,尤其是具備高人力資本的戰略性人力資源,這對于企業的未來發展將起到了決定性的直接作用。而目前大家對人力資源的關注其實較多的是對企業在擁有高人力資本員工的注重,所以,幫助公司員工實現自我價值進行一定的補償將會是公司員工的基本需求。可是在目前的供電公司當中,對公司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員工其價值并未得到企業在薪酬上的特殊待遇,這就會造成公司中具有高素質的員工另謀其他企業的現象發生。
2企業薪酬績效管理革新方法
2.1加快科學合理崗位評價系統的進程
需探尋更多的崗位評價認定制度,找到新的方法,可以從崗位薪酬級別量化來作為突破,針對崗位薪酬績效級別實施科學合理的劃分,確定公司崗位薪酬績效級別前期,需全面的針對供電公司崗位的屬性、重要要素做好充分的調查及淺析,確保調查工作的嚴密性及系統性。確定主要崗位的種類,同時針對各崗位的薪酬績效要素做出全方位的對比淺析,最終針對評價要素及權重給予客觀的分值,以得出公正合理的崗位報酬績效等級。
2.1.1工作的質量
對薪酬績效等級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為此,要時刻堅持以客觀、公正及民主作為基本準則,這樣才能夠很好的展現出員工付出與回報的等值,特別是需要針對隱性的工作量做出科學的斷定。譬如:工作能力要素、工作責任要素,都需要做出全方位的調查,在征求廣大員工意見的基礎上綜合現實中各員工間的工作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最終才能夠得出讓公司全體員工所認可的一種評價結果。創建以工作態度、業績及工作能力為中心的薪酬績效評定制度。
2.1.2實施分層分類管理
遵循現代化人力資源管理基本準則,在供電公司中開展分層分類別的科學管理。可以適當的朝向公司一線重要的崗位相傾斜,將供電公司的經營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的崗位優先考慮。
2.1.3以實事求是權責一致為原則
供電公司領導薪酬績效管理崗位的級別劃分一定要做到權責一致,并且需嚴格的遵循薪酬績效評定機制開展薪酬等級客觀性評價,不可自行進行高值的設置,杜絕公司領導管理崗位中無事可做、但可以拿到豐厚待遇的事情存在。
2.2根據工作崗位設置相應的薪酬績效標準
供電公司崗位種類在慢慢增加的現狀中,每個崗位都需要專業的人才,可以從當前供電企業的現實情況入手做出綜合性的淺析,本人認為,完善的薪酬績效結構可包含以下幾種類型。
2.2.1公司管理人員薪酬績效激勵
從供電公司管理者的崗位特殊性可以看出,管理者崗位的不同其在專屬崗位上所帶來的績效和影響會存在極大的差異性,同時,管理績效是很難有一個明確的衡量標準,并不能制定一個非常明確的判斷界限。為此,針對供電公司管理者的固定工資可運用寬帶薪酬的薪酬績效激勵準則,在現實的工作狀態中可以從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來對其崗位等級及薪酬績效做出相應的調整。
2.2.2技術人員薪酬績效激勵
通常,技術工作人員是非常熱衷于創新與挑戰的,為此,廣大技術工作人員對于公司的未來發展將會起到非常關鍵的影響。
2.2.3生產人員薪酬績效激勵
供電公司生產人員有很大一部分的工作環境質量是非常低的,并且對其勞動強度要求很高,這些生產人員欠缺充分的專業技能,所以,公司可以在提升企業基本待遇的基礎上,根據員工出勤率、日常工作效率的實際狀況,來進行薪酬績效的級別劃分,以達到一定的激勵效果。
2.3以“活薪”展現革新
把供電公司崗位的差異性融入分配系統當中,堅持“以崗定薪,崗變薪變”作為公司發展的基本準則,堅持“優勝劣汰”的用人標準,每個崗位之間可進行專業能力的良性競爭,同時,需要不斷的強化公司員工績效考核,將績效考核與薪酬統一起來,每個薪酬單元與動態化考核相聯系,杜絕工作多少、干好干壞的平均主義思想的存在,展現出公平競爭的崗位競爭激勵制度。
3結語
對于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來講,薪酬績效管理是非常關鍵的構成單元,其直接關乎著企業人才的停留,以及未來企業的如何發展,為能夠促使供電公司在內部分配制度上得到革新,需要不斷的創建完善的薪酬績效管理系統,將各個崗位作為根本性因素,以業績、工作能力為導向的分配機制,以科學發展觀為基本思想,從供電公司實際狀況入手,保證公司薪酬績效的科學合理性,同時將員工的薪酬績效與企業的經營目標聯系起來,制定科學合理的薪酬績效制度,這樣才能夠為供電公司創建強有力的制度性保障,促使公司員工不遺余力的投入到日常的工作當中去,為公司的健康茁壯發展貢獻自己最大的力量!
作者:張銀娟 翟偉拉 單位:國網河南盧氏縣供電公司 國網河南靈寶市供電公司
參考文獻:
篇10
合理、客觀地評價衛生事業工作狀況是衛生部門加強科學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對促進衛生事業的建設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目前,國內多數研究是應用綜合評價法對不同區域的衛生事業工作作橫向比較〔2-5〕,它能夠反映出被評價對象目前達到的狀態,但不能反映被評價對象在一段時期內的發展變化以及相關部門為此所付出的努力〔6〕。本研究采用秩和比法從衛生資源配置情況、衛生資源利用情況和衛生服務效果三個方面對湖南省1999~2008年衛生事業的工作狀況進行動態的綜合評價,為衛生管理者制定相關決策提供依據。
資料和方法
1.資料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1)1999~2008年《湖南統計年鑒》;(2)1999~2001年《湖南省衛生統計資料》;(3)2002~2008年《湖南省衛生統計摘要》
2.研究方法
(1)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在查閱文獻〔1〕和咨詢相關專家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建立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該體系包含3個一級指標以及23個二級指標。
(2)確定指標體系中指標的權重:在專家咨詢中,請專家們對每個指標評價打分(評價分為“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五個等級,分別賦予9、7、5、3、1分),求出每個評價指標得分的平均值,歸一化后得出相應指標的權重。
(3)建立綜合評價模型:根據所選的指標及其權重,采用加權秩和比法〔7〕建立湖南省衛生事業發展狀況的綜合評價模型。
(4)綜合評價模型的應用:利用綜合評價模型計算出1999~2008年湖南省衛生事業發展的綜合評價指數,并對綜合評價指數進行排序和分檔分析。
3.統計學分析
采用MicrosoftExcel進行數據錄入、SPSS13.0進行數據分析。2.計算RSR對各指標進行排序,編秩后計算秩和比,并根據秩和比值對1999~2008年湖南省衛生事業狀況進行排序,結果見表2。根據加權秩和比(RSRw)作出1999~2008年湖南省衛生事業發展狀況的線圖(圖1)。3.確定RSR分布及計算回歸方程以累計頻率所對應的概率單位值Probit為自變量,以RSR值為應變量,計算回歸方程為:WRS^R=-0.712+0.243Probit(F=55.294,P<0.01,R=0.935),回歸方程成立。
4.分檔排序
在合理分檔表的基礎上,按照最佳分檔原則,即各檔方差一致,相差有顯著性〔8〕,將湖南省10年來的衛生事業工作狀況分為下、中、上三檔,見表3。方差齊性檢驗結果:F=1.466,P>0.05,滿足方差一致性的要求。方差分析結果:F=34.809,P<0.05,表明三檔間有差異。對三檔進行q檢驗,結果顯示為三檔兩兩之間有差異。結果表明:1999~2008年間,衛生事業發展狀況較好的是2007、2008年,其次是2001、2002、2005、2006年,較差的是1999、2000、2003、2004年。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