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2: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TS97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智慧的結晶,是中國民族文化積淀的成果,其中蘊含大量的哲學思想,尤其是中醫理論中的哲學思想,如“五行學說”中,“五味”對“五谷”膳食結構起決定性作用,成為人們的擇食關鍵。“醫食同源”巧妙地將飲食與用藥結合在一起,既可以填飽肚子又可以防治疾病,堪稱中國一絕。中醫哲學思想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這些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就像一個挖不完的金庫,值得我們深究。
1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所體現的中醫哲學思想
1.1 陰陽學說
《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而調之,以平為期”??梢娬{理陰陽是飲食中重要的一部分。中醫認為,任何事物包括人的生理病理機能都可以分為陰、陽兩種屬性, 陰是指具有滋養,濡潤、抑制、凝聚等作用的物質及其機能屬性;陽是指具有溫煦、興奮、推動、氣化等作用的物質及其機能屬性。[1]在中醫陰陽學說的指導下形成了因人、因時、因地擇食的飲食觀。
1.1.1因人擇食
陰陽學說將人的體質分為偏陽質、偏陰質、陰陽平和質三種類型;將食物劃分為溫熱、寒涼和平性三種類型。“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 (《靈樞·經水》)告訴我們:飲食因先辨其體質再決定吃什么食物調理。偏陽者應少食溫熱性食物,而宜食寒涼和平性食物,否則將會導致陽亢及傷陰;偏陰者應少食寒涼食物,而食平性和溫熱性食物,否則就會導致陰盛陽衰。陽虛者宜多食溫補之品;陰虛者宜多食甘潤生津的食物。
1.1.2因時擇食
“朝食三片姜,勝過人參湯”、 “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體現了陰陽學說中“因時制宜”的觀點。日出、春夏屬陽,日落、秋冬屬陰,人體飲食需與外界環境相適應,所以春夏、早上宜食溫熱食物,如生姜;秋冬、下午宜食寒涼、滋潤食物,如蘿卜。
1.1.3因地擇食
自然環境的不同使我國傳統飲食文化呈現出復雜的地域差異,陰陽學說中“山南為陽,山北為陰”,我國南方屬陽,北方屬陰,南北的氣候差異決定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結構,各地人們的口味也因氣候差異而有所不同,四川、湖南一帶濕氣重,因而喜食辣;北方氣候干燥,容易出汗,喜食潤燥食物。由此說明,飲食與地理位置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1.2 五行學說
中醫五行學說把自然界的事物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個方面,從而構成不同級別的系統結構。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自然就被納入到這一結構模式中,如把食物分為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谷(麥、菽、稷、麻、黍),五畜(羊、雞、牛、犬、彘),五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花蕾、茴香子),五果(棗、李、杏、栗、桃)等。五行學說中,木、火、土、金、水的屬性在五味中分別是酸、苦、甘、辛、咸;在人體五臟中是肝、心、脾、肺、腎;在季節中則是春、夏、長夏、秋、冬。各五行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就食物五味與人體五臟來說,“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保ā鹅`柩·五味》)同樣,五臟與五季之間也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春季屬木屬肝,夏季屬火屬心,秋季屬金屬肺,冬季屬水屬腎。由五臟與五味,五臟與五季的關系可以得出五季與五味也有著密切聯系,這些關系對飲食的宜食、宜忌有很大的影響,飲食只有在不違背陰陽五行生克規律的前提下,才能維持著機體的動態平衡,從而維持身體健康。
1.3 病因學說
晉·傅玄《口銘》:“病從口入”?!帮嬍巢∫颉痹谥嗅t思想里面占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現為飲食失宜(飲食不潔、飲食不節、飲食偏嗜),飲食失宜直接影響脾胃消化、運輸功能,導致營養失衡,引起其他疾病。
很多疾病都是由飲食不衛生造成的,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指出:“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意在告訴人們不宜食變質、腐敗、不潔的食物,注意飲食衛生。
《靈樞·小針解》:“飲食不節,而疾生于腸胃”,飲食不節包括“食量無節”和“飲食無時”。飲食過少或過多均不利于身體健康,過少使人饑餓,水谷精微不足而營養不良;過多則使飲食積滯于胃腸,引起消化不良。飲食無時是指沒有按時規律的飲食,飲食應按四季,早中晚規律進食。
飲食偏嗜即為嗜食偏寒、偏熱、偏酸、偏苦、偏甘、偏辛或偏咸之物,以及嗜酒等。長期飲食偏嗜會導致機體臟腑陰陽失調。
2中醫哲學思想指導下的飲食養生
2.1未病先防:調理脾胃
未病先防是通過飲食養生來維持機體平衡,而飲食養生的關鍵在于調理脾胃,“人以水谷為生,故脾胃為養生之本”(清·徐文弼《壽世傳真》),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有容納和助消化的功能,即“主受納腐熟水谷”, 食物中的精微物質都由脾胃吸收,化生氣血輸至全身,營養臟腑經絡及維持其活動。脾胃是人類生命活動的重要保障,脾胃功能一旦受損,人體臟腑機能將會隨之受損。因此,飲食養生的關鍵在于調理脾胃。傳統中醫飲食養生觀強調必須以脾胃為本,[2]重視保護和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
東垣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并認為:“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中醫認為養脾胃的關鍵在于飲食,五味偏嗜、過硬、過燙、過多或不規律飲食均會影響脾胃健康。因此,飲食只有以溫、軟、素、淡、鮮為宜,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注意飲食衛生,不偏嗜,寒溫適宜,陰陽五味調和,方能達到飲食養生的目的。
2.2 調理陰陽 寒溫適宜
飲食養生應以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為依據來調理人體陰陽,使人體維持和恢復陰陽相對平衡,達到“陰平陽秘”狀態。調理陰陽包括補益陰陽之偏衰和祛除偏盛之邪氣,即損其有余、補其不足。[3]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可按照陰陽學說劃分屬性:如食物、人類、四季、地勢的陰陽屬性。因此飲食宜三因制宜、寒溫適宜?!讹嬌耪罚骸按簹鉁?,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正是體現“損其有余”,“補其不足”,“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以調理陰陽的目的??傊?,調理陰陽、寒溫適宜是中醫哲學思想指導下的重要飲食養生方法。
2.3謹和五味
食物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其屬性在人體五臟中分別與肝、心、脾、肺、腎相對應,五臟之間相互資生又制約著,因此,五味對人體臟腑的生理,病理有著重要的影響。《黃帝內經》中指出: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五味調和,臟腑得益,人體自然健康;五味偏嗜或不遵宜忌,將導致臟腑陰陽失衡,臟氣功能紊亂,進而生成疾病。例如:過食酸,會使肝氣偏盛,從而傷害脾臟,使脾氣衰竭;過食咸,則使骨質受到損傷,引起心氣抑郁或者肌肉萎縮;過食甜,可引起心煩胸悶,面色發黑,或使腎氣失衡;過食苦,可使脾氣受損而不濡潤,胃氣損傷而脹滿;過食辛,會使筋脈損傷而松弛無力,精神消沉。因此,飲食應“謹和五味”,而不宜偏嗜五味,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身體健康,真正達到養生的目的。
綜上所述可知,傳統飲食在中醫哲學思想的指導下,以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通過整體觀和辨證進食方法,堅持“審因施食”,“三因制宜”,“辯證用膳”的平衡膳食觀,遵循“陰平陽秘”的健康觀,“健脾調胃,去除誘因,藥食同源,寓醫于食”的養生觀;使機體維持動態平衡,以達到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幾千年的實踐證明在中醫哲學思想指導下的中國傳統飲食方法是最科學的飲食方法。
參考文獻:
篇2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自播出以來好評如潮,獲得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譽,被譽為電視界的一股清流,成為眾電視節目中一匹最大的“黑馬”。如今,《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決賽落下帷幕,“00后”復旦女孩武亦姝不負眾望奪得了冠軍?!爸袊嗽娦牟凰馈?,中國人血液中流淌的詩詞基因還在,一旦有一種形式把它展示出來,就會形成一種噴發。一檔詩詞類文化節目為何如此火爆?
吟詠的是詩詞,流淌的是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在當代中國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今天,如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讓其更有活力、生命力和影響力?春節以來,央視科教頻道以詩詞知識競賽為主的《中國詩詞大會》火爆熒屏,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這檔節目的火爆絕非偶然,它創新性地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實現了詩詞娛樂化,用健康的娛樂化方式實現了“擴群”,體現了國人精神中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呼喚與眷戀。
恰似一場春夜喜雨,央視每晚8時開播的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刮起了一股收視風。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是央視科教頻道原創的一檔大型演播室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節目內容成了許多人茶余飯后的談資,讓國內無數家庭祖孫三代圍坐電視機前,圍爐話詩,滋潤億萬網友的心靈。他們為參賽選手的才情所折服,感嘆她們滿足了大家“對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他們封評委老師們為“大神”,敬仰老師們對上下五千年的詩詞歌賦信手拈來;他們盛贊節目“像一股清流,有筋骨、有詩意、有溫度?!呃洹奈幕惞澞恳材苡惺袌?、有人氣。”
節目中,從《詩經》到詩詞,覆蓋的時間跨度達數千年,涵蓋中國詩歌史。入選節目的詩詞難度適中,以學生時代學過的居多,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詩歌緣起,到“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盛唐氣象,再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革命情懷。用這些最熟悉、最打動人心的詩詞,激發人們的記憶與情懷,帶領人們在“熟悉的陌生題”中領會中華詩詞文化的精髓。
90分鐘賽詩會,鑒賞哲思皆得。這90分鐘,是“便引詩情到碧霄”的學習。在“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中回憶了農耕田園生活的舊時溫情;在“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中領悟了學生時代讀過即忘的詩歌妙在寫盡無限希望和理想;在“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中方知口中常念的詩中原指大雁這種鳥類。
這90分鐘,是“一枝一葉總關情”的鑒賞。選手吟雨,觀眾聽雨,那是“空山新雨后”的清新,“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深情,“東邊日出西邊雨”的哲思,“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的惆悵。中國古典詩詞是一個巨大寶庫,今人需要怎樣的慰藉,它就能給我們張開怎樣的懷抱。
這90分鐘,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贊嘆。選手們在詩詞對答時表現出來的雍容大度、謙沖溫和等人格力量,讓人們再度重溫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看到了祖國下一代的希望。
古詩詞的雅與俗,穿越時空引共鳴
對于廣大觀眾而言,熱衷關注詩詞大會,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發自內心的喜歡,愛國、愛家、愛生活是古詩詞的重要題材,這些共通的個人情感和人性思考穿越時空引起共鳴。盡管時空相隔,但古詩文中蘊含的情感是貼近當下的。不管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對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當人們遇到挫折和煩惱時,心靈也同樣需要一個宣泄的出口。
《中國詩詞大會》學術總負責人李定廣說:“中國古詩詞韻律齊整,用語凝練,有音樂性又給人留下想象空間,是為‘天然美’,常讀常背古詩詞能夠培養孩子良好的語感和美感。此外中國古詩詞還具有‘內涵美’,體現在情感充沛,具有人格力量?!?/p>
9期節目中,年輕才女王冬妍和武亦姝在臺上說的兩句話為人們持續熱議:
“我想到‘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耳邊飄過的卻是‘桃花都開了,好漂亮呀’,滿滿的違和感?!蓖醵麆t回憶校園桃花盛開的所見所聞,想到在網絡文化流行的今天,學習古詩文能夠讓年輕人提升審美素養,提高語言表達層次,讓雅與俗此消彼長。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古人說沒什么好送的,就送你一整個春天吧。這多美呀,現代人給不了你?!蔽湟噫倪@句話獲得很多人紛紛點贊,古詩詞以及所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都有著“現代人給不了你”的那種東西,并且是無比豐富的那種東西――其可滋養性情,可借古喻今,可切中時弊,可成風化人。
前不久,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榻ㄉ梟緇嶂饕邐幕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多個方面提出具體意見。“傳統文化熱”或將在今年呼嘯而至。由一檔節目激起的文化漣漪,期待全社會能由之激發起一種發自內心、出于真誠的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尊崇。
同樣,《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爆也給了我們啟示:文化節目具有非常大的可塑造性,通過文化節目的傳播,詩詞等中國文化可以更好地融入到人們生活中去。這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時代課題:在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如何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讓傳統文化教育進一步切合時代,用更加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傳播,這不僅僅是一個文化課題,也是一個教育課題,它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相互促進。
最美傳統文化,傳承引發思考
關于詩或詞,中國人有著獨特的文化情結。一部中國歷史始終伴隨著中國的詩歌史。盛世必言詩,“大江東去”形成唐宋詩詞創作的頂峰,“不怕遠征難”體現著當今中國人的豪情;節日必言詩,所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入世必言詩,“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出世必言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觸景時言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生情時言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閑適時言詩,“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雖然現代詩歌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是自古當中國人遇到天大的困難或災難時,甚至當我們一無所有時,我們還有詩。
“快餐時代,網絡段子流行多了,優秀詩句傳播少了;以功利心閱讀的人多了,以詩詞提升素養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詩詞教育多了,教學生懂得欣賞詩詞的少了。喚醒傳統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請勿忘‘詩和遠方’!”“繁華落幕,速去讀書!”“看過比賽,馬上捧起詩集背詩去!”……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觀眾紛紛發出這樣的感慨。通過節目感覺自己知識儲備還是欠缺很多,激發了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學習古詩詞,對于主動感受中國古代文學瑰寶、積淀古典文化、提高鑒賞古詩能力很有意義。那么如何掌握學習古詩的技巧呢?建議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朗讀古詩、了解詩人、體悟意境、把握鑒賞要領。
一、朗x古詩
學習古詩先要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韻味。可事先設置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讀,這個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在喜境中讀婉約詩歌,在悲境中讀豪放詩歌或山水田園詩歌。讀的目的就是要讀出詩歌的韻律節奏,讀出詩歌的意境,讀出詩人的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詞,只有通過讀,才能把握其語氣節奏的輕重緩急,了解詞人的心緒。尤其是“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與“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兩句,非讀無以把握運氣之長短,非讀無以知曉情感之悲喜。同時,通過讀,還可以牢牢抓住詩歌中的關鍵詞語――詩眼或詞眼,以及特定的意象。如“小樓昨夜又東風”中的“又”(關鍵詞),“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讀”能讓同學們初步感知到詩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輪廓,雖是模糊、朦朧,卻給詩歌的深層鑒賞奠定了基礎,導明了方向。
二、了解詩人
了解詩人的人生經歷,詩歌風格,寫作背景。詩人的經歷不同,所創作詩的內容也不同。我國詩歌可分為借景抒情詩、詠史懷古詩、羈旅行役詩、山水田園詩、托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贈友送別詩、閨怨詩等多種類型。各個詩人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如李白的清新飄逸,蘇軾、辛棄疾的豪放,柳永、姜夔、李清照的婉約,李煜、劉禹錫的雋永,謝靈運的自然,杜甫的沉郁頓挫,屈原的雄渾悲壯,王安石的雄健高峻,陶淵明的淡遠閑靜,王維的恬淡優美等等。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能更好地感受詩歌內容。如讀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先了解當時李白因受政治牽連被流放夜郎,就在詩人行至夔州白帝城時,忽然傳來皇帝大赦天下的消息,所有的罪人都免罪,當時詩人的心情真是欣喜若狂的背景,再理解“千里江陵一日還”就不難了。
三、體悟意境
先要理解兩個概念: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帶有作者主觀感情的物象。比如“舉頭望明月”,月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物象,而是帶有思鄉之情的意象。意境就是由意象形成的藝術境界。意象是一個個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觀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體的;意境是一種境界和情調,它通過形象表達或誘發,是要體悟的、抽象的。還要理解意象構成意境的一般類型:其一,由一個意象構成一個意境。如王冕的《墨梅》中“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詩中只有一個意象――墨梅。但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樹帶著墨色的有個性的梅。細細品味,我們能感受到詩中有一種狂放不羈、特立獨行、安然自適的藝術境界,這種境界是通過這樹梅形成的,這就是本詩的獨特意境。一般詠物詩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個意象構成一幅生活圖景,形成一個整體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边@首詩由一系列單個的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畫面,雖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顯情深意濃。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戀,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佇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得情深意摯,表面上這首詩句句是寫景,實際上卻句句都在抒情,引發讀者無盡的審美想象,形成了詩歌雋永的意境。意象離不開意境,“梅”離開全詩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詩中的獨特涵義,“孤帆”脫離原詩意境,也與眷眷離情無關。
四、把握鑒賞要領
篇3
【摘要】《魏氏樂譜》中所包含的200多篇古樂譜因為音樂研究價值極高,因而被學者稱為“音樂的寶典”“古典音樂的活化石”?!段菏蠘纷V》的回歸引發了中國學界對它的重視。學界除了站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的角度對其進行研究,還將關注的焦點放在了其在中外音樂交流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具有的歷史價值上。
【關鍵詞】《魏氏樂譜》;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環境;反思
一、引言
2016年3月21日,全國十二所高校研究《魏氏樂譜》專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及音樂家、作曲家,齊聚福清,參加由黃檗文化促進會主辦的《魏氏樂譜》研討會,眾多專家學者齊聚福清黃檗文化促進會,展開了南北對話,暢談《魏氏樂譜》的作用與價值。
二、《魏氏樂譜》基本概況
崇禎末年(約1644年),宮廷樂官魏雙侯(字之琰)避難東渡至日本,在長崎定居。其四世孫魏皓(字子明)將其祖傳中國古代歌曲在日本京師教授學生,當時稱為“明樂”,之后選輯200余曲刊印成書,名《魏氏樂譜》。之后“明樂”的影響力便逐漸擴大。《魏氏樂譜》內含“明樂八調”,為了方便增多抄寫樂曲,魏皓于明和五年(1768年)編輯發行了《魏氏樂譜》。樂譜每豎行分八格,左面事先印好標有日本假名注音的中文歌詞,學習者自行在右面相τΦ姆礁衲冢按節奏疏密填入工尺譜字或器樂的譜字、演奏記號。
1943年,林謙三發表在《東亞音樂論叢》上的《明樂八調研究》開《魏氏樂譜》研究的先河,在1957年由張虔譯成中文,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時至今日,關于《魏氏樂譜》的諸多文獻資料與原件仍保存于日本,尚未傳回國內與公開。
三、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歷史
(一)基本歷史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音樂理論思想成熟的時期,到了漢代出現的《樂記》是我國最可靠的音樂理論著作之一,也是最早的一部音樂理論專著,同時也是儒家音樂思想最重要的典籍?!稑酚洝吩疲骸皹氛邩芬?,琴瑟樂也;感物后動,審樂修德,樂以治心,血氣以平?!蓖瑫r明確提出了“聲-音-樂”的發展過程和“詩-歌-舞”的發展關系??鬃釉唬骸芭d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其所提倡的“樂節禮樂”表明他最早把“樂”與“樂”緊密聯系起來。孟子提出“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荀子對“樂”與“樂”的關系做出了明確論述:“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以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老子提出了“大音希聲”的境界,即最大最美的聲音乃是無聲的聲音。儒家認為用中庸思想來指導音樂的使用,關鍵在于“中和之道”。與儒家不同,道家傾向于富有精神內涵的音樂以抒發暢懷感性。兩晉時期,作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在《養身論》中說:“行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睂B生思想納入音樂養生理論中。
(二)中國傳統音樂調式――五升調式音階
中國傳統音樂用的是五升調式音階,即“宮、商、角、徵、羽”。五音與傳統調式中的五言七言有一定程度的對應關系,同時也分別相當于簡譜中的“do,so,mi,re,la”。在五升調式音階中,宮音相當于簡譜中的do,宮調式樂曲風格優雅沉靜,醇厚莊重;徵音相當于簡譜中的so,徵調式樂曲風格比較歡快,輕松活潑;角音相當于簡譜中的mi,角調式樂曲曲調親切爽朗;商音相當于簡譜中的re,商調式樂曲風格鏗鏘有力,高亢悲壯;宮音相當于簡譜中的do,宮調式樂曲風格清純安婉,清幽柔和。中國傳統音樂的五升調式與西方大小調相比少了fa,so,給人有淡和的感覺。
四、中國傳統音樂發展現狀的反思
(一)中國傳統音樂自身發展緩慢的原因
1.傳承方式的落后和單一
口耳相傳是中國古樂傳承的一大特點,依賴于試聽而忽略記錄,造成了固態化的流失,因而常常造成不可再生的結果。但古樂一旦流失,在極為有限的記錄手段和技術條件下,難以人為恢復或再生。所以對于古樂而言,脆弱性也成為其一大致命傷。目前,我國古樂發掘整理和保護行動遠遠落后于它的消亡速度,古樂岌岌可危。
2.記譜方式不甚普及
中國古樂傳承的記譜法和西方一直沿用至今的五線譜記譜法是不盡相同的。西方的五線譜可以記錄音調指法和旋律,直至今日都在世界上廣泛運用;而我國古代的記譜法只可記錄指法,對于樂曲的旋律無法筆錄而僅靠口口相傳,使得古樂無法很好普及。
3.音樂教學方式的錯誤
一直以來,中國的整個音樂教育不是古樂教育,而是一直傾向于音樂理解,即要學生聽懂音樂所表達的內容。這是音樂教育一個很大的誤區,導致很多人失去對古樂的興趣,甚至厭惡古樂。并且在國內較長時間的音樂教育中,對于古樂的宣傳一直用到一個不甚恰當的詞語――高雅文化。劉崇德教授曾經說過:“傳統文化不是高雅文化,那是我們的根。如果你把它當作高雅文化,你就疏遠它了;你把它當作我們的根,那就親近它了?!比欢趪鴥鹊暮芏鄬W校里,依然用“高雅文化進校園”的態度來對待我們的根。
4.與現代樂的結合不密切
當今大部分年輕人并不熱衷于傳統樂,只是因為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下為了調節自我以適應較為乏味的精神生活,從而改變了審美側重點,偶爾涉獵一下,卻易被大眾誤認為是社會的進步改變了人們的審美傾向。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一種把傳統民族音樂與現代潮流趨勢相結合的新型改良樂――“新民樂”應運而生,即將富有節奏感的流行音樂元素融入傳統、較為單一保守的民族音樂,在保留傳統民樂精華的同時又更為被大眾所接受。因此,即使是傳統音樂,在保留它本身優點的同時也應該與新時代相結合。相比同為過去傳承下來的西方經典樂曲,它們的發展比中國傳統樂更加樂觀,有一個重要因素,即傳統和現代的結合。西洋經典樂發展到現今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過去的曲調形式,而是可以改編成很多現代風格,比如搖滾、爵士等,充分滿足了當代人的心理需求。
5.中國人的審美弊端
有些意識形態要求一種音樂門類僅服從于一種審美觀,比如我們的傳統音樂。其實任何一種偉大的音樂都應該有全部形式的表現,但很多時候大眾就要求古樂必須清幽淡雅靜遠,必須服從道家的那種清靜無為氣質。這是因為中國人生活在一個音樂文化非常相對單一的環境下,沒有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就沒有想象力,沒有想象力就沒有創造力,沒有創造力傳統古樂也將失去活力。
6.中國的文化特征
孫隆基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曾提及中國文化有一些特點與特征,里面概括了兩個方面:一個是面子化傾向,另一個是渠道化傾向。這兩點使得中國文化有個特點,所有人都以為走到這個管道上才是安全的,類似于當扼殺自我個性的時候,會有一種道德上的優越感,因為這能使自我在渠道之中。儒家文化中,群體為先,人們都要求,要求和諧一致,這類文化并不鼓勵個體創造。所以目前來說最重要的是整個社會和教育的大環境,我們需要那種對標新立異、特立獨行的行為的寬容態度。這個社會對平庸的寬容與對標新立異、別出心裁的苛刻是完全不成比例的。若社會中人人都過著極其平庸的生活,工作、做事、做人都保持如此,人人都會覺得自己很安全,但稍有些標新立異或離經叛道,大家極其容易群起而攻之。
7.寬容和創造力常為一個連帶關系
創造力的培養h境一定是寬容的,苛刻環境培養出來的人大概是乖巧的。乖巧行為在社會行為上固然會很可人,但在藝術行為上卻易流于平庸。在中國這樣的大環境下乃至世界范圍內,個人需了解如何保持社會行為的安全,但回到藝術當中依然可以做一個風風火火的自由者。然而,當今社會缺少一種對傳統音樂文化創新的寬容態度與敢為精神。
(二)如何搶救與繼承中國傳統音樂
1.改善審美教育,積極弘揚古樂進入校園,培養青少年對古樂的興趣。
2.全力搶救和整理遺存的古樂譜,繼承優秀傳統,適當發揚創新。在保留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借鑒西洋音樂教育方式,探求一條適應現代社會教育的新途徑。
3.文化奠基,涵養性情,培養價值觀??v觀當今校園、家庭以及社會的音樂教育,不難發現都缺乏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我們應當知道,古樂能夠涵養人的性情,陶冶人的情操。
【參考文獻】
[1]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漆明鏡.魏氏樂譜解析[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3]漆明鏡.《魏氏樂譜》若干問題之我見[J].文化藝術研究,2009(02):85-101.
篇4
古代婚姻家庭制度的比較與思考
“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3]:“婚姻或結婚是男與女結合,包含有一種彼此不能分離的生活方式”[4],以上兩者分別是《禮記。婚義》與古羅馬查士丁尼皇帝(公元533年)的《法學階梯》對于婚姻的定義。把這兩個概念加以解剖,前者無非是“合二姓……,上以……,下以……”,其意可謂一覽無余:婚姻無疑是用來處理上下左右和調整周圍的各種關系,其中沒有個人什么事,更沒有論及到嫁娶的男女,可見在中國古代是把婚姻擺在家庭附屬品的位置上面,認為締結婚姻關系的行為是家庭與家庭間的事,婚姻必須由家庭來決定。[5]相反在羅馬法關于婚姻的解說中我們起碼看到了羅馬人是把婚姻當作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的結合,目的在于建立一個終生的共同體,以進行生活,甚至可以想見“這種結合是為了在新且持久的家庭組織中繁衍并教育后代?!盵6]僅從這定義看,兩種婚姻制度似乎就有著天差地別,那么為什么在不同的社會和法律制度下會催生出如此迥異的婚姻制度,而這種差別又具體體現在何處,能引發我們什么樣的思考,這正是本文所關心的問題。
一、婚姻的締結
在古代中國,婚姻既然是“合二姓之好”,那么符合家庭的利益肯定是首要考慮的,至于夫妻本人是否愿意及性情是否相配等是不在考慮范圍之內的。
第一,法律規定直系尊親屬,尤其是男性的直系尊親屬,有絕對的主婚權。要二姓家長同意其子女的結合,經過一定的儀式,婚事便成立了。他的意志可以命令他的子女與任何一定的人結婚,社會和法律都承認他在這方面的權威,予以強有力的支持,不容子女違抗。于是父母的意志在法律上成為婚姻成立的要件,子女即使在成年以后,即使仕官買賣在外,也沒有婚姻自主權,除非得了父母的同意。[7]所以在這種法律和社會環境下男女的結合須顧及到夫妻本人的意志實在成了不可想象的事。
第二,階級內婚。在有階級差別的社會里,各階級間的通婚通常為社會所不贊許。[8]在法律里有士庶不婚、良賤禁婚的規定。
魏晉南北朝時,士庶之分極嚴,社會地位高下懸殊,截然為兩不相接觸的階級,士族為保持其尊嚴,平日猶避免與庶族往來,自更不肯與之通婚。[9]而良賤之間的地位更是懸殊,因此良賤不通婚的禁忌亦遠較士庶之間的為嚴格,《唐律疏議》有載:“人各有耦,色類須同,良賤既殊,何宜配合?”[10]無論是士庶不婚、良賤禁婚或“門當戶對”,無不體現了婚姻對于家族的意義,維護的也是一種宗族利益和各階層間相對穩定的秩序。而國家法律加以直接規定更體現了它的重要性。
另外,一般人家在媒氏通信女家已許之后,在采納之前,家長要在影堂焚香祝告,說某之子某將娶或某之女將嫁與某氏。在問名之后一定要歸卜于廟,吉,才告女家行納征禮;卜如不吉,婚事便不能進行[11],這種婚姻締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宗教性,也體現了“上以事宗廟”的目的。
而在羅馬法中,如果當事人任何一方處于父權之下,不問其年齡,均須獲得父親的同意。但是,除這些條件外,一切合法婚姻均要求具備希望結婚的共同意愿表示 [12] .雖然對于夫妻相互同意的重要性方面,羅馬法學家們持有不同見解,但它是一個必要條件是毋容質疑的,羅馬法的原始文獻非常清楚的表達了這一觀點:
法學家杰爾蘇(公元2至3世紀)指出:“不愿意結婚的男女之間不能締結婚姻。”
法學家烏爾比安(公元2至3世紀)指出:“不僅要同居而且要有婚意,婚姻方可成立?!盵13]
由此可見,即使羅馬人仍然相信婚姻締結需要家父的同意,但他們至少開始考慮,而且已經將婚姻的主體,即男女個人的同意與否作為婚姻的要件。雖然從中仍不能得出當時羅馬人的婚姻的自由程度,但與不僅沒有顧及當事人的意愿,甚至也完全不把其置于法律的視域之內的中國法律相比是“合理”得多了。
二、婚姻的解除
中國古代法律關于婚姻解除的方式有七出、義絕和協離三種。
第一,七出。即七條丈夫無須經官府即可休妻的法定理由。七出依次為:“不順父母,為其逆德也;無子,為其絕世也;,為其亂族也;妒,為其亂家也;有惡疾,為其不可以共粢盛也;口多言,為其離親也;盜竊,為其反義也?!盵14]從這種解釋我們不難得出此七事出妻的理由無一不是從維護家族利益的角度提出的。此外,一直有人以此為古代夫權壓迫的鑿鑿確證,筆者卻不以為然。此七則雖則皆為丈夫出妻的理由,但其實與夫妻個人關系并不重要,甚至也不能體現丈夫的意志。與其說它是丈夫離棄妻子的條件,莫如說是夫家家長逐黜媳婦的借口。其基本精神仍然在于維護“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的婚姻目的。如《孔雀東南飛》里的焦仲卿和劉蘭芝,以及宋詩人陸游和原妻唐婉[15]都是在“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的情況下被迫離棄的。
更妙的是“三不去”對于古代婚制特征的注解?!洞呵锕騻鳌;腹吣辍泛涡葑ⅲ骸叭蝗?,嘗更三年喪不去,不忘恩也;賤娶貴不去,不背德也;有所受無所歸不去,不窮窮也[16].”嘗更三年喪是為了表彰女子的孝行,而另二者與儒家的基本倫理觀念有關。同時唐宋律把惡疾與奸作為不適用三不去的兩種例外,足以紊亂血統,神不歆非類,自更不為夫家所容,所以構成重大的離婚罪,而惡疾為其不可與共粢盛也,[17]無法為祖先準備祭祀物品,喪失“上以事宗廟”的婚姻功能[18].惡疾在醫療水平不甚發達的古代往往傳染至家族中的其他人,對家族成員的生命及下繼后世的目的構成極大的威脅,不得不出。因此 “三不去”與“三不去”的例外考慮的也都是家族的利益與維護血統的純潔。
第二,義絕。義絕包括夫對妻族、妻對夫族的毆殺罪、奸非罪,及妻對夫的謀害罪而言[19].與七出不同的是義絕為法律規定的當然離婚條件,有犯則必須強制離婚,否則法律加以處分,《唐律。戶婚》規定:諸犯義絕者,離之,違者徒一年?!癧20]
義絕其名義本來是夫妻的情義已絕,而考察上述幾種情況,其實均是親屬間的互相侵犯或親屬間的關系,其意仍在于維護正常的家庭親屬關系,鞏固倫常觀念和家族秩序。
第三,協離。古代丈夫雖有權出妻,但是妻無七出及義絕之狀或七出而有三不去,便不能去妻,否則是要受刑事處分的,而且法律上是不承認離婚效力的,被勒逼離去的妻須追還完聚[21].但我們也不可過于夸張說夫妻絕對無意志可言。單方面的任意離婚固不生效,妻單方面的意志更屬有乖婦道。但雙方同意的離婚則仍是法律所承認的。所以雖不合于七出義絕條件,而夫妻不和而兩愿離異,則在許可之列[22].相反,羅馬在共和國時期以前民風淳樸,離婚并不普遍,而且限制較嚴,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社會生活日漸腐化,離婚風氣日甚。按羅馬人新的婚姻概念,夫妻雙方只有具備持續的合意才能擁有婚姻關系。當合意消失時,男女不能再被視為夫妻,否則就是不道德的[23].婚意是構成配偶關系的愿望,任何時候缺少了這樣的愿望,哪怕僅是夫妻中的一方,那么也缺少了結婚的條件[24].因此婚姻因任何一方所表示的不再愿意結婚的意愿而終結[25].終止婚姻關系只要雙方宣布一個協議就行了[26].由此可見與中國古代的婚姻不同,羅馬人傾向于將婚姻看作為一種合意、協議或契約,這種婚姻觀更容易體現個人的意志和意愿,雙方的權利義務以及一種較為平等的關系。固然這種絕對自由在古羅馬也非始終如此,但法律能允許這一自由存在,該不是沒有其文化和社會原因的。
三、婚姻中的財產
篇5
關鍵詞:漢唐兩代;外來食品;加工技術;中國飲食文化;當今發展
中圖分類號:TS972.1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4)01-0000-01
“民以食為天”,人們的生活每天都離不開吃。所以連我們的先人都有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钡恼摂?。但我覺得,吃不僅只是種生理欲望。真正的“吃家”會吃,享受吃。因而,吃有三品:“上品會吃,中品好吃,下品能吃?!雹龠@正是對吃的境界的精當論說。作為中國人,我們可真是有口福的,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幾本書都寫不完的。作為西安人的我,那就更有口福了。西安小吃之豐盛在全國都是有名的,就像鼓樓回民街、西羊市、大皮院,簡直是我的最愛,每次去那兒必大吃一通。同時,我也老覺得奇怪,像回坊的這些食品,看似都不是中原人開發的。那么它們都是如何產生的呢?思緒紛飛,我回到去探究以長安為首都的漢、唐與外界飲食交流的情況。
中國與外界的飲食交流很早就開始了,可算得上規模的要從西漢張騫通西域以后。張騫通西域,很多外國食品傳入中國。比如:“葡萄,大宛國特產,釀造葡萄酒,極醇美;石榴,大夏國特產;胡麻,即芝麻、油麻,原產于大宛;胡豆,包括蠶豆和豌豆。②還有西瓜、甜菜、胡蘿卜、茴香③等等。從上面的材料,我們會大吃一驚,原來現在那么多熟悉的食物都來自外域。那我們中國的食物種植就那么落后嗎?不是的。我認為,漢代是外來食物大量引進的一個階段。而到了唐朝,則是一個對引進的食物全面吸收、融合、創新發展的階段。對于這個階段,我將以葡萄酒、胡餅、羊肉泡饃、冰糖與石蜜這幾種源于外域,而在中國創新發展的食物,來一窺這時期的飲食文化交流。
“葡萄酒,是以葡萄為原料,經過娘草工藝制成的飲料酒,讀書較低,在八到二十二度之間,原產于亞先后西南小亞細亞地區,張騫通西域后引進?!疤m生”為武帝時葡萄名酒。”④除了中原人自己釀酒,“唐代有許多湖人開設酒肆,并用胡族女子充當侍者,稱“胡姬當壚”。因為胡族女子風流灑脫,有異域風情,所以胡姬酒店生意火爆,常壓倒同行?!雹菀蚨覀兛梢钥闯觯瑵h朝只是引入了葡萄、葡萄酒,成不了什么大氣候。正是唐人對葡萄種植法的探索,對葡萄酒釀造技術的“損益”、創新,才能使葡萄酒在唐朝“飛入尋常百姓家”,而不是貴族的稀有品。
接下來要說說胡餅。胡餅到是自漢代以來就傳播于中原各地,并普遍的進入百姓家庭。時人對胡餅的認識見于《釋名》卷四釋飲食“以胡麻著以也”。當時人把外域稱胡,因而從外域來的餅叫胡餅。到了唐代,胡餅大為流行?!顿Y治通鑒》卷二一八記載,唐玄宗避安祿山叛軍,逃途乏食,“楊國忠自市胡餅以獻”。白居易有首《寄胡餅與楊萬州》:“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饞饑楊太史,嘗看得似輔興無。”從這首詩中,我們看到了唐代胡餅的特點:從爐內烤熟,含油,餅上有芝麻。而且,當時輔興坊制作的胡餅最著名。重要的是,胡餅在唐朝還發生了流變。“造型上,大小有了區分。1969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唐代墓葬中曾出土一枚直徑19.5厘米的大胡餅。制作方法上,推陳出新,把胡餅改進成一種油煎餅?!雹薏⑶?,胡餅到了唐代又加了新品種,即于餅中著餡?!短普Z林》:“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布于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侯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雹呶矣X得,當時的胡餅有點像今天回民街上賣的馕。
接下來要說的是陜西最具代表性的小吃,羊肉泡饃。據說唐代從西邊昭武九姓的人來長安,他們的饃在路上風干了,就用水泡著吃,到了長安,他們就把剩下的饃泡在一鍋羊肉湯中,發現味道極其鮮美。這羊肉湯在周朝就有,叫“羊羹”。所以說羊肉泡饃是在民族交流中偶然產生的一道美食。之后,羊肉泡饃慢慢流傳開來,有一種杜撰說是羊肉泡饃的產生于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有關。作為“吃家”的我,當然也研究了吃泡饃的技巧。饃要手掰,要掰的細小,才好入味,吃泡饃時,不要用筷子攪,要順碗邊一點點蠶食,方能保持鮮味不變。據說當時用羊肉泡饃宴請外賓,外賓贊不絕口呢!
最后,我要談談糖。也許大家不知道,現在生活中常見的白砂糖其實是唐朝從外域引進的。唐朝以前,我國已經有蔗糖生產,可質量不好。“唐太宗時從印度引進一種蔗糖加工技術,產品稱為沙糖,即白糖。”⑧同時,唐朝還出現了石蜜,也就是類似于冰糖的一種糖。《唐會要》記載:“西番胡國出石蜜,中國貴之。太宗遣使與摩伽佗國取其法,令揚州煎甘蔗汁,于中廚自造焉,色味愈于西域所出者?!睆倪@里我們可以看出,唐代不僅引進這種食品,而且引進了加工技術。最難能可貴的是,唐人能夠吸收并發展這項技術,使之能在唐朝生產的更多、更好,能被我們普通人享用。我想,這才是一種發明真正的意義,也真正的反映了老百姓的心聲。
漢、唐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尤其是唐朝。通過唐代的飲食交流,我們便可以窺見,唐朝之所以強盛,就是因為它在不斷地學習,學習各民族的先進之處。所以說現在博大精深的中華飲食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而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飲食,在當代卻受到了冷落。隨著西方文化的全面入侵,可口可樂、麥當勞此類西方食品包圍了我們的生活?,F在的孩子從小就愛吃漢堡,喝可樂,可卻不顧此皆垃圾食品,對人體無益。我認為,與其喝一瓶可樂,為何不去喝一杯銀耳紅棗梨湯,既美味又滋補。中國傳統的飲食歷來注重與養生結合,因而食物總是力求美味與健康的雙贏。
既然如此,那如何在西方飲食強勢影響下,把它推向世界呢?通過麥當勞的風靡我們可以發現,當今越強勢的其實才越是世界的。所以,要發揚中國傳統飲食,我認為,首先要下大力氣去發展飲食文化的相關產業,這樣才能在當今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生存。近兩年中國出現的“百富烤霸”,我覺得就是個吸收、創新的成功案例。它吸收了西方漢堡的做法,可同時在料理上采用中國傳統的蒸、烤,因而生產出來的漢堡更符合中國人口味,也更健康。
百富烤霸公開叫板洋快餐,就是為中國餐飲爭了一口氣。中國飲食文化有那么豐厚的底蘊,若是能有像漢、唐時那種虛心學習的寬廣胸懷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我相信中國飲食文化發揚光大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 唐振?!镀烦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
[2] 陳詔《中國饌食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3] 劉茹軍《中國飲食》,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4] 趙榮光.謝定源《飲食文化概論》,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5] 王賽時《唐代飲食》,齊魯書社,2003年4月第一版
[6] 徐海榮主編《中國飲食史》卷三,華夏出版社
[7] 《陜西省志》第七十七卷民俗志,三秦出版社
注解
① 唐振?!镀烦浴罚袊嗣翊髮W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
② 陳詔《中國饌食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③ 劉茹軍《中國飲食》,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④ 趙榮光.謝定源《飲食文化概論》,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⑤ 王賽時《唐代飲食》,齊魯書社,2003年4月第一版
⑥ 王賽時《唐代飲食》,齊魯書社,2003年4月第一版
篇6
關鍵詞:中俄兩國;飲食種類;成因分析
1 中國飲品的種類
酒:我國酒的分類,一般以商業習慣,按酒的風味特點分類。白酒是世界上六大著名蒸餾酒之一,以其豐富多彩的香型馳名于世,以其獨特的生產工藝在世界釀酒業中獨樹一幟。黃酒是中華民族的特產,是我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傳統飲料酒。果酒尤以葡萄酒產量大、種類多、工藝獨特。啤酒是以發芽的大麥為主要原料釀制的低度飲料酒,又稱“麥酒”。
茶:由于我國產茶歷史悠久,茶區遼闊,自然條件各異,茶樹品種繁多,更因采制加工方法不同,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茶品。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六大茶類: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此外,花茶和磚茶也是有名的茶品。
2 中國食品的種類
主食:中國的飲食文化在世界享有盛譽,12000年前米飯就成為中國人的主食之一。中國人的膳食結構以植物性食料為基礎,如糧、豆、蔬、果、谷類等。主食以小麥和稻米為主,另外也有玉米、小米、麥蕎、紅薯等。面食、粥類、餅類和各種小吃類使得人們的餐桌豐富起來。
副食:國人的膳食結構以糧、豆、蔬、果、谷類等植物性食料為基礎,主、副食界線分明。中國人的傳統輔食是蔬菜,外加肉和水果等。中國傳統菜肴對于烹飪方法極為講究,主要有“魯、川、粵、閩、蘇、浙、湘、徽”菜系,也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
3 俄羅斯飲品的種類
酒:伏特加是俄羅斯的國酒,它是極寒之地的產物。伏特加大體相當于中國所說的白酒,它并不是特指一個牌子的酒,而是泛指一類酒。伏特加以谷物或馬鈴薯為原料,酒質晶瑩澄澈,無色且清淡爽口,使人感到不甜、不苦、不澀,只有烈焰般的刺激。俄羅斯啤酒的地位在酒精類飲品中僅次于伏特加。俄羅斯啤酒主要以顏色區分為淺色啤酒、紅啤、黑啤等。一些酒精度很高的(6%~8%)烈性啤酒也頗受歡迎。
茶:俄羅斯人還有一大愛好就是飯后喝茶。俄羅斯人飲茶的習慣可以追溯到16世紀俄羅斯上層貴族,之后這一習俗很快在俄羅斯普通人中流傳開來,俄羅斯漫長的冬天和寒冷的氣候也是人們愛喝茶的原因之一。俄羅斯人喝茶通常以紅茶為主,也有不少人喜歡花茶。隨著減肥風和保健風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開始嘗試綠茶。
4 俄羅斯食品的種類
主食:自古以來,俄羅斯就以面包為主食。面包種類很多,主要以白面包和黑面包為主。土豆被稱為俄羅斯人的“第二面包”。據統計,俄羅斯每年人均消費土豆100多公斤,與糧食的消費量差不多。土豆的吃法多樣:煮土豆、烤土豆、土豆泥、土豆制餅、用作配菜等。俄羅斯菜湯也頗為有名,最傳統最受歡迎的要數紅菜湯。
副食:俄羅斯人飲食的特點是肉多,奶量多,蔬菜少。俄羅斯人喜歡吃肉和魚。早餐以奶制品為主。蔬菜種類不多,主要是圓白菜、胡蘿卜、黃瓜、西紅柿和洋蔥。湯是俄羅斯正餐中不可缺少的菜肴,沙拉是一道很受歡迎的特色涼菜。俄羅斯菜肴的加工并不復雜,主要有煮、炸、烤等方式,味道也主要以強調原料的本身味道為主。牛奶、奶酪、奶渣、酸奶、酸奶油、黃油都是俄羅斯人非常喜歡的食品。
5 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因
地理、地域環境因素。飲食習慣對自然環境有著很強的選擇性和適應性,人們擇食多是“靠山吃山,靠海食?!?,就地取材。不同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造就了各地區不同的氣候條件,北方的氣溫比南方低,尤其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飲食中脂肪、蛋白質等食物所占比重大,尤其在牧區,牧民的飲食以奶制品、肉類為主。南方人飲食以植物類為主,居民有喝菜湯吃稀飯的習慣。
政治經濟因素。政治經濟因素是形成飲食文化地域差異性的最根本原因。遠古時代,由于經濟低下,運輸和通訊手段匱乏,人們的生產活動局限于一個較小的范圍,食料的來源多為就地取材。地區間缺乏溝通和交流,文化的封閉性也造成了生活習慣的承襲性,久而久之成為習俗。例如,飲酒,長期以來中國是以農立國的國家,因此一切政治、經濟活動都以農業發展為立足點。而中國的酒,絕大多數是以糧食釀造的,糧食生產的豐歉決定了酒業的興衰。再如,飲茶,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茶業,最初興于巴蜀,其后向東部和南部逐次傳播開來,以致遍及全國。到了唐代,又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后被西方引進。
民族信仰因素。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無法解釋自然界的一些現象,因而相信在現實世界之外,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秘境界和鬼神主宰著自然和人類,從而產生對大自然的崇拜、動物崇拜、植物崇拜等。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崇拜習性也影響到當地居民對食料的選擇和食用方法,加之,我國民族眾多,不盡相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的飲食文化。
心理因素。形成地域飲食文化差異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心理因素――對異域文化的排斥。固定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使得人們在外出或飲食其他風格的食品時不自覺地加以抵制。中國漫長的農業社會形成了中國人重歷史、重家族、重傳統的習慣,對祖先留下來的東西世代傳承,久之形成了一個地區的風俗。這種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得各地區的飲食特征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歷史傳承性。
6 俄羅斯飲食文化的成因
地理、地域環境因素。地處嚴寒地帶,冬季漫長,是俄羅斯人食用高熱量食品的飲食習慣形成的重要原因。俄羅斯瀕海,漁業發達,魚類很自然地成為餐桌上的一道佳肴。俄羅斯草原面積廣大,牛、羊是主要畜產品。由于俄羅斯夏短冬長,日照不足,所以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很少。冬季,俄羅斯人以食用自制的罐頭菜為主。
政治經濟因素。俄羅斯屬于重工業大國,在重視重工業發展的同時造成輕工業的落后。在俄羅斯人眼中農民是個底層職業,得不到人的尊重,很多人不愿意從事農業,所以更加缺少蔬菜水果的種植。大部分生活上的必需品需要從鄰國進口。因此,俄羅斯的蔬菜水果價格相對昂貴。反而俄羅斯人愛吃的土豆、圓白菜、紅菜、胡蘿卜相對便宜。而牛肉、豬肉、魚肉也符合俄羅斯人的飲食習慣,加上便宜的價格更加受青睞。
民族、宗教因素。俄羅斯最早以多神教為主。在多神教時代,俄羅斯人的飲食葷素沒有明確界線,使葷素搭配成混亂的局面?;浇痰某霈F改變了這一切,將混亂的俄羅斯飲食文化梳理得井井有條。基督教的齋戒日期間人們禁止食肉。因而,誕生了種類繁多、別具特色的俄羅斯面食。至此,俄羅斯飲食葷素涇渭分明,或多或少沾染上一點宗教氣息。
心理因素。俄羅斯有句諺語:“自己吃早餐,和朋友一起享用午餐,把晚餐留給敵人?!比绱说娘嬍沉晳T現在也正在被一些年輕人和老年人所接受。飲酒方面,在俄羅斯人看來,不喝酒的男人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伏特加酒不僅是俄羅斯人生活的一部分,在某種程度上更是他們精神的寄托,它生動的反映并深深地影響了俄羅斯的民族性格。
參考文獻:
[1] 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張磊,楊慧.中俄飲食文化對比研究[J].考試周刊,2013(97).
[3] 王洪玲.中俄飲食文化差異探析[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0(1).
篇7
關鍵詞:幼兒園;中華飲食文化教育;原則與途徑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9-0085-02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珍視幼兒生活的獨特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對于幼兒來說,“吃”是幼兒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幼兒園教育中,從“吃”入手對幼兒進行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是可行的。現在很多幼兒對中國的飲食風情知之甚少,而對肯德基、麥當勞等西方飲食文化卻津津樂道,這種狀況不得不令人深思。中華飲食文化是一定歷史階段中華民族文明風貌的反映,從中華飲食文化入手對幼兒進行啟蒙教育,有利于加強幼兒對中華民族的了解,樹立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因此幼兒園對幼兒進行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幼兒園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的原則
原則指人民經過長期檢驗后整理出來的,在說話或行事時應該遵循的法則或標準,幼兒園在對幼兒進行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的過程中也應遵循一定的規則,確保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結合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和中華飲食文化的相關特征,在幼兒園進行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的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立足傳統菜系的原則、圍繞地方名吃的原則、結合幼兒飲食特點的原則。
1.立足傳統菜系的原則。立足傳統菜系的原則是指著眼于傳統菜系展現的民族風情、體現的民族精神,從宏觀上把握飲食文化特點,高屋建瓴,科學、高效地的在幼兒園開展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飲食習俗和飲食風味千差萬別,最能反映這一特點的當屬我國的菜系。菜系的制作工藝在一代代傳承中不斷地融入創新和智慧,從某種意義上說,菜系是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承者和民族文明的書寫者。在幼兒園開展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的過程中,立足菜系有利于幼兒感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培養幼兒吃苦耐勞、團結奮斗等民族精神。像山東菜系以清香鮮嫩、味純著稱,盡展了山東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廣東菜系花色繁多,美觀新穎,在烹飪技術上兼有西式菜的特點,展現了廣東勞動人民的對精致生活的追求和超前的開放思想;還有注意刀工的浙江菜系、長于熘炒煎煨的福建菜系、重熏臘原料的湖南菜系,無不將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展現得淋漓盡致,為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和個性奠定了基礎。幼兒園在進行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的過程中,各種活動的開展、情境的創設等都應立足充滿文化氣息的傳統菜系,用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影響幼兒,用中華飲食文化的魅力感染幼兒,使幼兒對中國飲食文化能有初步的認識,并激發其對中華飲食的興趣,為以后幼兒園開展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活動做好鋪墊。
2.圍繞地方名吃的原則。圍繞地方名吃的原則是指充分利用各地方名吃特有的文化內涵、歷史價值等,將各地的歷史風貌、風土人情及文化底蘊展現給幼兒。幼兒園以各地特色名吃為線索展開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有利于幼兒全面、具體地了解各個地方的民俗習慣與風土人情。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飲食習慣各不相同,或嗜麻辣,或喜生猛,或尚清淡,或重濃肥,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從全國范圍來看,像北京烤鴨、天津“狗不理”、太原的刀削面、新疆烤羊肉串等都展現了不同地方的民族特色。除此之外,還有像南京名吃虎皮三鮮、蘇州美食醬雞、桂林的鴛鴦馬蹄等馳名中外的地方美食。立足地方菜系的原則充分地將各地特有的人文風貌、飲食習俗充分展現給幼兒,從而使其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民族,了解民族的飲食文化。各地方菜系色香味俱全,且有獨特的文化內涵,更肩負著傳承中華飲食文化的偉大使命。幼兒園圍繞地方名吃對幼兒進行飲食文化啟蒙教育,使得有些枯燥無味的國學文化、民族精粹能夠以一種“色香味俱全”的方式呈現在幼兒面前,有利于激發幼兒興趣、拓展幼兒視野。
3.結合幼兒飲食特點的原則。結合幼兒飲食特點的原則就是要立足中華飲食文化相關知識,并充分結合兒童興趣點、認知水平和飲食需求等對幼兒進行教育。在幼兒園開展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無論是“傳統菜系”的講解,還是“地方名吃”的滲透,都應從幼兒實際情況出發。幼兒園開展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時,應充分立足幼兒對飲食口味的偏好和飲食造型的興趣,借助多樣的主題活動將中華飲食文化教育滲透其中。像造型奇特、口味香甜的糖葫蘆將勞動人民巧用大自然食材的智慧展現給幼兒;造型夸張的陜北面花、膠東大饃呈現給幼兒的則是勞動人民在飲食制作上的精美細致。食材的碰撞把飲食的韻味渲染得分外濃郁,相信幼兒在這種渲染中對中華飲食、中華飲食文化的情感也會更加深厚。幼兒園結合幼兒飲食特點開展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有利于充分調動幼兒興趣,提高幼兒參與度,從而增強幼兒對本民族飲食文化的認知和情感,也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培養鋪平道路。
二、幼兒園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的途徑
1.欣賞中華飲食菜品。幼兒園在進行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時,可以通過圖片、實物展示等方式,選擇刀工精湛、色彩鮮明、形狀奇特的菜品向幼兒展示中華飲食的外在形象美,給幼兒視覺上的沖擊。制作精細的川菜夫妻肺片、多而不雜的粵菜及第粥,展現的是工藝美;乳白清雅的魯菜奶湯蒲菜、色澤紅亮湘菜辣子雞等展現了色澤美。中華飲食文化的外在美,可以讓幼兒通過視覺切實感受到,而中華飲食文化的意境美則從聽覺、嗅覺和心靈上影響著幼兒對中華飲食文化的認知和情感,還有飲食禮儀之美、飲食環境之美等,都把幼兒的美感引向新的境界,提升了幼兒對中華文化的審美認知。幼兒園還可以借助一些關于中華飲食的名人軼事、喜聞樂見的飲食習俗,進一步加深幼兒對中華飲食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將抽象的中華飲食文化,轉變為形象、具體的事物,引導幼兒將飲食美味與飲食的內在精神追求結合起來,真正去欣賞和享用中華飲食帶給他們的視覺盛宴。
2.體驗中華飲食制作。中華飲食的制作手藝是撰寫人類味覺記憶史、民族文明的通用語言。幼兒園在中華文化飲食啟蒙教育活動中通過圖片的展示、故事的講解,可以激發幼兒直接參與飲食制作,有利于幼兒感受飲食制作帶來的快樂,享受中華飲食帶給他們的酣暢淋漓的美感。中華飲食的制作過程展現了勞動者對自然饋贈食材的靈活運用,其中滲透著勞動者的智慧美和勞動美。一是選料豐富廣闊,“我們中國人便從樹上吃到陸地,從植物吃到動物,從螞蟻吃到大象,吃遍了整個生物界”;二是調料復雜精細,常見的調味品像醬油、豆豉、味精、醋、酒、生姜、麻油等足足有幾十種;三是烹調手法精湛深奧,像涼拌、炒、蒸、煮、煎、炸、燜、h、燉、煨、燒等有幾十種;四是刀工嚴謹講究,食材可切成片、絲、條、塊、丁、粒、米茸等大小均勻、厚薄適中的各種形狀。正是這種靈活而非機械的飲食制作技術,使中華飲食文化完成了從感性到理性的超越,使中華飲食文化充溢著豐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創造力,而幼兒置身其中,必定會受其熏陶,潛移默化中培養起對中華飲食文化的熱愛之情。在體驗制作時,幼兒園可以利用幼兒好動的特點,借助各種炊具喚起幼兒動手的欲望,提高幼兒的參與度。讓幼兒扮演小廚師為大家制作各種美食,啟發幼兒團、捏、搓出元宵、月餅、餃子、麻花、燒餅、面條等,讓幼兒置身其中,為他們提供更多體驗中華飲食文化的機會。
3.感受中華飲食文化。中華飲食是一個歷史文化長卷,在這個歷史文化長卷中,幼兒能夠汲取民族文化的營養,豐富民族文化的情感,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尤其是民族節日飲食文化中的多姿多彩內容,更有利于幼兒感受中華飲食文化的燦爛輝煌。“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春節除舊迎新除夕餃子宴,“火樹銀花不夜天,萬家燈火十五晚”的張燈結彩鬧元宵,“雄黃酒、插艾蒿、吃粽子,龍舟競技九州同”的紀念屈原愛國情懷的端午節,“八月十五中秋月,吳剛嫦娥同祝賀”的闔家團圓中秋節等,一代代傳承下來的節日飲食文化,傳遞給幼兒的是愛國主義情懷,民族文化饕餮。
幼兒園在開展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時,可以通過圖片、廣播、實物展示等途徑,刺激幼兒的感官。幼兒通過欣賞、體驗制作和感受中華飲食文化,對中華飲食文化由知之到熟之再到愛之,逐漸地由遠及近、由景及情,耳濡目染,從最初的感知中華飲食文化,逐步升華到熱愛祖國璀璨文化與民族精神的情感中來。
歷經時代變遷,洗盡鉛華,卻將某些烙印在人類心田的中華飲食文化傳承下來,曾經的色澤和風味在勞動人民的創作下瞬間復合。如今國家逐漸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幼兒園教育作為教育的基礎,積極開展中華飲食文化啟蒙教育也就顯得尤其重要,這也預示著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承將綿延不斷,中華民族的文明將繼續被書寫。
參考文獻:
[1]王學泰.中國飲食文化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84.
[2]郭于華.社會變遷中的兒童食品與文化傳承[J].社會學研究,1998,(1):75.
篇8
【關鍵詞】包容性;天人合一;革新性;理性飲食
舌尖上的文化,顧名思義飲食文化也。中西文化差異表現在個個方面,這根本原因是中西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在這樣的兩種的文化背景之下,中西方飲食文化,不僅是從觀念、性質,還是其方式或者對象選擇方面,存在的差異都是非常鮮明的。我國的飲食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影響,形成了中餐以食達意、以意傳情、追求感官及身心的愉悅。突出色、香、味,是中國傳統烹飪藝術的精髓。飲食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從“民以食為天”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可見一般,形成了“五谷為主,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飲食結構,追求味美的同時,也不忘記“養生”,中國的地域遼闊,俗語“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熟知每個中國的具體飲食文化,這是很難做到的,在飲食文化也在發展的今天,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我要做的僅僅是總體大局出發,談談中西飲食文化的背景,飲食方式,飲食對象,飲食觀念,飲食傳統。通過對比描述,才能更好的了解中西飲食文化的區別,更好的推動中西文化交流。
一、中西飲食文化背景的介紹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國優秀民族文化寶庫的一部分,與其他法國、土耳其烹飪組成了世界三大飲食烹飪體系。也是我們中華兒女驕傲和自豪的地方,中國飲食文化絢麗多彩的內涵文化,“精、美、情”是中國飲食文化內涵的概括?!熬睆纳?、香、味講究文化的表現形式。到選料、烹飪的個個過程不勝繁瑣,但就是在其中表達出精品意識的文化內涵,孔子在兩千年前,就曾經提出過“食不厭其精”飲食理論;“美”體現了飲食的審美情趣,美不僅要表現的食物的味道上,甚至在形式、顏色、器皿的樣式、用餐的環境還有服務人員的裝飾上無一不透這美的成分,時時刻刻感覺到美的刺激與享受,美作為中國飲食內涵之一,也是其魅力所在,這也是中國飲食能夠征服世界的一個重要原因吧;“情”中國文化歷來都是以情為紐帶,在中國,飲食文化不僅是社交活動,也是一門社交文化,以食達意,以意傳情,中國人喜歡在餐桌上表達自己的感情,是溝通和交流感情的媒介。
西方是一種理性的飲食觀念,注重“一人為本”在烹飪過程中講究食物的實用性,營養優先,其實才是“色、香,味”西方飲食文化,是在西方傳統文化基礎上,經過現代工業文化的不斷改進而形成的。任何文化都有其兩面性,在其影響下,飲食文化中,也無時無刻不再表達著“休閑快捷、平等自由、衛生隱私”等文化內涵。但是你弊端也是可見一斑,其中的典型代表“美式快餐”,大量高蛋白高熱量食品的攝入,導致了美國五分之三的美國人患有肥胖癥,這也是現代西方飲食文化需要反思的,其優點也是不可否認的,這種飲食觀念也被我國現在的多說都市青年所接受。不僅美國城市,隨從可見的是快餐店,飲料、薯條、炸雞都是西方食譜里最平常的食物,而且美國以麥當勞、肯德基為代表的快餐文化,正在席卷全球。這與美國快餐文化的堅實基礎是分不開的。其中你能看到浪漫的一面。其中幾乎每一個美國人,好像都有飲下午茶的習慣,這也許是在西方的快節奏生活中尋找片刻“平等自由”文化,在中餐中,席位的擺放、餐具的擺放、就餐的方式都收到傳統文化的約定成俗的限制,而在西餐中,每個人都資助決定食物的種類、份量、分餐適量,大多場合都是AA制,自助餐中可以充分體現,大家自由平等坐在一起享受美食。“衛生隱私”文化,西方用餐習慣在長條桌子上,實行分餐制,各自點菜,各持一份,互不干涉,服務員把餐客點的食物迅速禮貌的端給每個客人。這樣的就餐方式,首先是衛生,再者尊重了每個就餐者的愛好。而且減少鋪張浪費,盡量把食物量化,這樣是西餐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
二、中西飲食文化中的飲食方式
如果簡單的回答這個問題,那么筷子文化與刀叉文化的更加生動形象一些,中國人使用筷子的歷史十分悠久。《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唏?!睆奈墨I可知,中國三千年前就已經發明了筷子,筷子的歷史見證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也許外國人看見中國人用兩根木棍就餐,肯定會詫異,當國人輕而易舉的用筷子完成就餐的過程,他們也不得不佩服這種餐具的種種優越性,進而佩服中國人的智慧,筷子特別能體現國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諧性,從筷子的取材及使用上,無一不體現著努力尋求一種平衡的和諧。羅蘭·巴特對中國筷子有獨特評價,他稱筷子與刀叉相比,有一種“母性的溫柔”。他說筷子“不切、不抓、不毀、不穿……是在移動一個嬰兒時所表現出的那種謹慎的動作,它是一種力量,而非一種沖動……只是提取食物,轉動食物,食物不再是要施以暴力的捕捉對象?!迸c刀叉相比,成雙成對的筷子似乎還有一份“和為貴”的意蘊。筷子文化的包容性,對比刀叉文化的對立性,這兩種文化沒有優劣,筷子文化講究繼承,刀叉文化講究革新??梢?,就是從一個小小的飲食方式上也處處體現文化的差異。
三、飲食對象的差異
飲食對象上來看,不僅是吃什么,當然也包括誰來吃。我國“五谷為主,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當然是個約數,烹飪用料的選擇。西方人認為菜肴是果腹的,新鮮營養的菜肴是首選。中國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烹調時,選料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可能在中國人看來都是極好的食材。地域條件的差異,在食材的選擇上也能得到體現。西餐原料主要是動物類和海洋魚類,輔以植物類;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類和淡水魚類輔以動物類,就蔬菜類而言,外國可用的食材約100種左右,而中國可用的食材至少600多種,從田間采集的野菜都能制作出美味的佳肴,在西方人眼里是不可想象的。就就餐的人來說,通常中國人請客吃飯采取的是一種“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剛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眾人通力合作,共同“消滅”盤中之物,最后結賬也是爭相付錢。一切行為都強調突出的是一個“合”字。在西方“自由民主”契約思想的影響,西方人請客吃飯的習慣是每人一份,且主客雙方各自點自己的飯菜,不必考慮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時也只吃自己的盤中餐,付錢也往往AA制,各人自付各人賬。這是中西飲食文化中最明顯的差異表現,也是中方文化中的社會心理、價值觀、民族習俗方面的差異在飲食上的表現。
四、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差異
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西方人在攝取食物時基本上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理解飲食的,飲食只是一種手段,而享受在飲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會過分地追求口味。然而,中國人卻是一種感性飲食觀念。中國人很重視“吃”,“民以食為天”。人們把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還用它維持健康,即“藥補不如食補”;同時人們對美味展開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味的產生,在于詞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詞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詞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西方的理性飲食觀與中國人的感性飲食觀念也是沖突的,從中我們也要看到可以借鑒的地方,西方的飲食料理總是那幾個味道,不免讓人感覺乏味,可以借鑒中華料理的制作工藝,使西方料理不僅保證營養健康,而且達到色香味美。中國的飲食在追求“味之極至”同時,也要注意營養搭配,提倡健康飲食。
五、中西方飲食傳統的差異
飲食傳統的差異在飲食文化中是最明顯的,五千年的華夏文化根植這片偉大的土地上,滋養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孫。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時也造就了豐富多樣、絢麗多彩的飲食文化,就拿中國的傳統節日來說吧。春節吃餃子,元宵節吃湯圓,清明節(寒食節)吃簡單蔬菜,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重陽節喝酒,臘八節喝臘八粥。上面的每個節日不都反映人們祭奠祖先,期盼美好未來的心理,從中反映出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五千年的歷史同樣濃縮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西方大國,拿美國為例,獨立了200多年,主要信仰基督教,傳統節日較少,圣誕節、感恩節等,在20世紀中,西方文明快速發展,中國卻飽受戰爭貧困之苦,可是到21世紀的出去,西方國家飽受經濟危機之苦,卻驚奇的發現,中國已經位于世界強國之林,經濟成就世界矚目,在面對自然危機時,中國強調;與自然和諧相處。而西方國家強調;通過先進技術戰勝自然危機。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天人合一;的理念在飲食文化中無處不在。西方文化的革新性,西方的批判的哲學思想,理性飲食,強調平等、自由、健康、營養、衛生,這些理念在西方飲食文化中也是隨處可見的。
在上面的一些對比研究中,可以得出,中西飲食文化沒有優劣高低之分,不過是從不同的角度,闡釋是飲食文化的精髓,一道普普通通的菜肴,也能品味出厚重的歷史文化,這就是飲食的魅力所在。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不同背景的飲食文化,相互包容、相互借鑒,品味出萬千飲食文化的“味道”。
參考文獻
[1] 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何宏.中外飲食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篇9
關鍵詞:烹飪專業;烹飪文化;文化素養;授課內容;評價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02-0061-03
屈指計算,筆者走進寧波市鄞州區古林職業高級中學(以下簡稱“我?!保┮颜?,當年在烹飪班上的第一堂課恍如昨天——尷尬的境地記憶猶新。向學生介紹完浦東的變化分析教材時,有一半學生趴在課桌上哈欠連連,睡意綿綿。有大膽者提出:“老師,你給我們講《三國演義》、《水滸傳》好了!”《三國演義》、《水滸傳》便成了語文課的附加內容。之后逐漸進行教學內容的視覺轉移,嘗試滲透飲食文化的內容。零星地講授“中國的菜系及特點”、“漢族古代食儀”、“中國筷子的演變”、“蘇軾與中國飲食文化”、“中國各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的特點”等——給沉寂的語文課堂添加了一味調劑品。欣喜的是,這味調劑品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樂趣,也為專業能力的培養提供了理論基礎。更令人興奮的是,在語文課堂上“潛伏”了十年、“游擊”了十年的飲食文化,在學校領導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終于轉成“正規軍”。
一、課程開設的理論基礎
1.職業教育的需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職業教育應“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優化知識結構,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倍F代餐飲服務業對廚師的要求已不僅僅滿足于他們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還要求他們具備相應的文化素養。飲食文化課程的開設,可使學生了解飲食歷史的發展、飲食器皿的構成、飲食觀念的異同,以及飲食的地域特色、飲食的典故佳話和飲食的營養保健等方面的知識,有利于提高烹飪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文化品位。
2.職業發展的需要。我校極其重視烹飪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質量,對該專業的課程進行改革,注重技能操作,使學生學有所專,能有所長。但學生在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逐漸形成了思維定勢,如反復包梅花形餃子,日久重復形成了習慣,在花樣和形狀上很難有突破和創新。而飲食文化課的開設,讓學生了解各地餃子的制作方式及吃餃子的習俗,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于他們將來的發展大有裨益。
3.語文教學的需要。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的任務和目標之一分別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思維發展,加強語文實踐,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奠定基礎。”、“指導學生學習必需的語文基礎知識,掌握日常生活和職業崗位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學作品欣賞能力和淺易文言文閱讀能力?!迸腼儗I學生的語文基礎薄弱、學習興趣不高、綜合能力不強,而且教材脫離專業、教學目標籠統、教學方法陳舊、評價模式單一等原因,使這一任務和目標在烹飪專業很難落到實處。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在《教育心理學》指出:“只有當技能具有相同因素時,一種技能的變化才能改變另一種技能。”相同要素說是學習遷移理論的核心,即“兩種學習情境相同或相似的成分越多,前者對后產生的作用就越大。”以汪曾祺的《豆腐》為例,其特點是文白夾雜、內容繁雜、篇幅長雜,筆者采用了兩種不同的教學法:在第一個班級中從散文的角度引導學生學習,無一人喜歡讀;在第二個班則從豆腐在各個歷史時期和各地烹調方法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學習,結果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問詢生字生詞和難懂文言句子者絡繹不絕。由此可見,通過教學視角由語文向飲食文化的遷移,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文化素養。
二、課程開設的探索與實踐
如果說以往在課堂上零星講授烹飪文化是為了提高學生興趣的“副業”,那么2011學年第二學期終于有了轉為正式產業的機會。語文會考結束后,相關部門并沒有編寫語文教材,但烹飪專業每周有4課時的語文教學內容——為了彌補“真空期”,筆者向學校申請兩個烹飪班的教學任務,專門開設“飲食文化”課程,以實現中職文化課向專業滲透的“四化”——專業思想的滲透化、專業知識的融合化、專業能力的應用化、專業教學的實踐化。
實現“四化”必須要靠載體——教材來實現。筆者為了編寫適合我校烹飪專業學生學習的飲食文化教材,在已有材料的基礎上分別閱讀和參考了萬建中的《中國飲食文化》、王仁湘的《往古的滋味——中國飲食的歷史與文化》、馬健鷹的《中國飲食文化史》、林勝華《飲食文化》等專業文化書籍,以及梁實秋《雅舍談吃》、汪曾祺的《隨遇而安》等與飲食有關的文化散文著作,還從《中國烹飪》、《烹飪知識》、《人民日報·副刊》、《文匯報》、《寧波晚報·老寧波》等報刊中選取與飲食文化相關的文章編發教學材料,以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針對性和實用性,進行課堂教學實踐。
1.采用專題與模塊相結合的授課內容。中國的烹飪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經過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逐步形成具有較高國際聲譽和民族特色的飲食文化。它不僅包括飲食來源、飲食加工、飲食結構、飲食器皿、飲食團體、飲食方式等內容,還包含了飲食觀念、飲食衛生、飲食保健、飲食理論、宗教意識、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內含。面對內容豐富和內涵豐厚的飲食文化,以及中職生的認知性和實用性,在教學中采用了專題與模塊相結合的授課內容。如開設“從‘茹毛飲血’到‘炰生為熟’——中國飲食文化的肇端”、“鍋、盆、杯、盤、筷——中國飲食餐具的發展”、“中國飲食文化發展的四大高峰”、“中國菜系的特色”、“中國古代烹飪文獻”、“中國古代的十大名廚”、“世界三大宗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等專題內容,還結合時季和寧波的地域文化特色適時開設了一些專題內容。如在2011年9月17日的《寧波日報》閱覽《秋風習習話螃蟹》一文后,結合《紅樓夢》等相關內容給學生講了一節中國的蟹文化。又如,翻閱《太平廣記》讀到“竹實”一條時——“是年,忽山中竹無巨細,皆放花結子。饑民采之,舂米而食,珍于粳糯。其子粗,顏色紅纖,與今紅粳不殊,其味尤更馨香。數州之民,皆挈累入山,就食之。”與我校毗鄰的橫街鎮有“中國竹鄉”之譽,一年四季“竹”見于菜場,而以春天為最。于是,搜集和整理了相關資料,給學生講授《竹與中國飲食文化》。另外,不斷剪輯《寧波晚報》“老寧波” 和“名家講壇”的內容,在適逢傳統節日時給學生講述“傳統節日期間的寧波飲食習俗”等,還布置相關內容讓學生不斷采集,充實了教學內容,也讓學生大開眼界。
2.采用觀說讀寫一體的授課方法?!笆谌艘贼~,不如授之以漁”,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既要從理論上掌握教學方法,又要在教學實踐中靈活地運用。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也要教會學生如何獲得知識的方法。雖然開設的是飲食文化課,但并沒有脫離語文課聽、說、讀、寫的本質,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讀——像對待語文課本一樣讀飲食文化資料,由于學生感興趣,對材料愛不釋手,朗讀的聲響遠遠高于讀語文課本;觀——觀看一些與飲食文化相關的視頻,如福建名菜《佛跳墻》、《青銅器與飲食文化》、《世界飲食文化記錄長廊》、《中國飲食文化在國外》和《福臨門:烹飪大賽》等,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說——一方面包括對某些材料中文言文的翻譯,如袁枚《隨園菜單》中的二十條原則和十四條戒單、《黃帝內經?素問》中的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等相關文獻的章節,讓學生懂得中國傳統飲食文化食醫合一、飲食養生的理論,提高學生的人文主義素養;另一方面,就某些美味佳肴進行相關解說,如《職校生之友》曾介紹學生的烹調作品,讓學生從原料、調葉品、烹飪過程、菜肴特色,包括色、香、葉、形和營養價值等方面進行說明,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3.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模式。美國學者韋伯說:“學習和評價就像同一艘船的兩只槳,應該齊頭并進?!薄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改進教育教學評價。根據培養目標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學、多元的評價標準。”為此,筆者在教學評價過程中重視過程性評價而輕視性終結性評價,重視發展性評價而輕視診斷性評價,采用如下的評價方式:學期成績=課堂表現分(40分)+考試成績(30分)分+作業成績(30分),考試成績(30分)=期中考試成績(15%)+期末考試成績(15%)。每位學生在每節課的表現分都讓他們記錄在作業本上,讓學生自己求和,然后除以次數所得的平均分。課堂表現分的量化同樣不在結果,而在過程。如欣賞相聲《報菜名》后,讓學生模仿完成《燉豆腐》的繞口令——“會燉我的燉凍豆腐,就來燉我的凍豆腐,不會燉我的凍豆腐,別胡燉亂燉燉壞了我的凍豆腐?!卑凑Z速、讀字的準確流利程度讓學生打分。再給出一道菜肴的圖片,讓學生先說出菜名,然后介紹。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模式,每位學生的成績都在70分以上,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表現欲,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上形成了良性循環。提起作文就害怕的學生竟然喜歡寫詩,有兩名學生的詩作還在校園文學小報——《快樂文苑》上發表。
等 待
10烹飪(1) 毛佳兒
天空知道愛
太陽落山后
用晚霞來表達
大地知道愛
深秋來臨后
用金色來表達
如果我們知道愛
用什么來表達
是潮落后
憂愁地等待著漲潮
是月圓時
快樂地享受著歡聚
當我敞開雙臂
愛是色彩的匯集
無需等待
10烹飪(1) 趙丹峰
圓月 碧海
滿坡毛毛細雨
落葉幽徑
遍野濃濃馥郁
軟軟的綠茵
飄來淡淡綿語
偎依的人影
嚼著兒時的棒棒糖
獨享呢喃的秋韻
恍驚
粒粒汗珠
是快樂的追憶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公報指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學習借鑒國外文化創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增強文化產品時代感和吸引力?!憋嬍澄幕n的開設,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還能夠使他們開闊眼界和視野,更增強了他們的時代感和吸引力。
參考文獻:
[1]錢理群.語文教育新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肖鋒.學會教學——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3]彭聃齡,張必隱.認知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寧常偉.中等職業學校烹飪專業教學模式改革創新初探[J].成功(教育),2012,(06).
[5]王瑛紅.中職語文教學滲透式專業知識的理論和實踐——以美術專業為例[J].考試周刊,2011,(59).
篇10
[關鍵詞] 忘年會 飲食 文化 傳統
一、引言
每到年終和年始,感受最深的就是日本人對“忘年會”和“新年會”的熱衷。日本人在12月底進行忘年會活動以后,緊接著就是日本的新年,因此,日本人對忘年會有一種特殊的期待。日本和中國在年底前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人們紛紛在外面定桌酒席,大家一起熱熱鬧鬧用餐,這種聚餐形式日本在年終叫“忘年會”,在年初叫“ 新年會”;中國統稱為“聚餐”、或“會餐”,從中體現出日本和中國傳統風俗的相似之處,同時也反映了兩國飲食文化的相似之處。本文以日本的“忘年會”為視點,介紹日本人在外飲食文化的特點,從中窺視這種用餐形式和內容對日本人生活和情感的重要影響;面對飲食的國際化發展趨勢,如何繼承和發展本國特有的飲食文化?并就此問題愿與大家共同探討。
二、日本“忘年會” 的歷史由來
“忘年會”,是日本獨特的一種年終聯歡會形式,主要以吃喝為主,也有在聚餐中間穿插唱歌、舞蹈等才藝表演。在《廣辭苑》中,對“忘年”的解釋有三點,分別是:(1)忘記自己年齡的衰老;(2)忘記彼此年齡的差別;(3)忘記一年的辛勞。因此,日本人熱衷參加這種聚會,包含著一些美好的愿望在其中,這是其他國家不曾見到的。據說日本遠在鐮倉時期有一種每年例行的詠詩會,叫“連歌會”,其目的就是為了忘卻舊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而抒情吟詩,這種活動僅限于貴族、武士等上等階層,與現在的“忘年會”是不同的。到江戶初期,召開這種詠詩會要設置酒宴來進行。而普通老百姓為了慰籍一年的辛勤勞作,舉行一種慶祝儀式時要舉杯暢飲,很接近現在的“忘年會”。此時,武士階層不是在年末,而是在新的一年開始以后舉行“新年會”活動。而到了明治時期,因政府官員拿到了年終獎、學生放寒假可以回家,因此,為了表達高興、喜悅的心情,出現以政府官員、學生為中心,紛紛熱熱鬧鬧地舉辦“忘年會”這種活動,以此來慶祝。從此,家庭團聚、親朋好友聚會、同事聚會等等,都會選擇在年終時期,為平安無事度過一年而高高興興舉行“忘年會”,這作為一種慣例活動被持續至今。但“忘年會”作為一個詞語在文獻中有記載的,是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在明治后期的作品《我是貓》一文中出現過。由此可以推測,參加“忘年會”在當時不再進行等級劃分,已經是很普及的事情了。時至今天,“忘年會” 、“新年會”已經是不管男女老幼、不分達官百姓,成為大眾年終年始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活動。
三、“忘年會”的飲食文化特色
飲食是一種看似平常又極為重要的事情,“它是人類生存和改造身體素質的首要物質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前提”。“飲食文化是人類有關飲食實踐的多方面社會經濟生活的各種表現形式的總和,它是跨越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許多領域,又具有自己獨特內涵和外延,是組成網絡又具有獨特神韻的一種文化體系?!币环N料理吃法以及它的制作方法,都是獨特的、傳統的、相傳至今,包含著一個民族對生活的熱愛,是人類智慧和精心研究成果的呈現,這才能稱之為本民族與眾不同的“飲食文化”。因此,可以說,飲食文化是代表飲食和人類之間的關系,并豐富人類飲食生活的一種智慧寶庫。從新年前后人們對飲食的選擇,便可知道這一國家的文化特色??梢哉f,飲食使歷史傳統和現代生活在文化上得以交融和體現,人們品嘗美食的同時,不也是對傳統飲食文化的一種解讀和體驗嗎?概觀日本文化發展史料,有關“食”的記載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在衣食住行中往往被列為首項,可見“民以食為天”的觀點各國都是相同的。
從總體來看,日本新年前后的“忘年會” 、“新年會”有以下幾個特點:(1)是過年活動中的一個重要項目;(2)是調節人際關系的融滑濟;(3)是放松身心、享受美味的時刻;(4)餐飲場所和內容以本國傳統特色為主。首先,以日本KIRIN公司酒和生活文化研究所對“忘年會”的調查為例,加以分析說明。據其“參加忘年會的原因是什么?”、“對忘年會的印象如何?”、“忘年會最想去的場所是哪里?”以及“最想吃的料理和想喝的酒是什么?”等問題所做的市場調查顯示:90%以上的人有想去參加“忘年會”的意愿,而且有的人會參加多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想吃到好吃的料理”,占82.5%;二是“喜歡大家圍坐一起,熱熱鬧鬧的氣氛”,占74.5%;三是“可以放松、緩解工作壓力”,占35%。對“忘年會的印象如何?”的回答結果顯示:其一“是搞好單位人際關系的機會”,占42.2%;其二“是能吃到好吃料理的機會”,占29.6%;其三“沒去的話,就感覺不到過年的氣氛”,占25.5%;其四“這是傳統禮儀習慣”, 占8.3%。調查還顯示,人們想去的餐飲店,排名前三位的依次為:“和風居酒屋”、“鍋料理專門店”、“和食店”,所占比例依次為:68%、38%、34%?!爸腥A料理店”列西洋料理店之后,排在第六位,占24.5%。參加“忘年會”時,人們選擇的酒類主要是:啤酒、雞尾酒、燒酒、日本酒、白酒等。其次,根據SUNTORY公司對“忘年會.新年會”的市場調查顯示,在人們聚餐的忘年會上,最受歡迎的是傳統料理。在居酒屋的菜單中,“和食”、“刺身”、“天婦羅”、“火鍋”等料理受到普遍歡迎。其中日式火鍋作為“忘年會”不可缺少的料理,是最受歡迎的。參加“忘年會”人們選擇的酒類主要有:啤酒、燒酒、日本酒、白酒等,其中日本產啤酒是大家的首選。因此,從總體上可以看到,“忘年會”時,人們首選的是日式餐飲店,具有濃郁日本風格的酒館、日式火鍋店、日本料理店深受歡迎。料理內容主要有日本傳統的壽司、生魚片、日式火鍋、燒烤類、漬物、煮物、湯類等,日本酒類占主流,本國飲食受到普遍歡迎。如果不提前預定的話,往往會找不到稱心如意的飯館,影響 “聚餐”的心情。
此外,日本的“忘年會”、“新年會”的費用,是由參加的人均攤,這和我國大不一樣,每次每人平均預算大多在4000日元~5000日元之間。根據KIRIN和SUNTORY的調查結果,此項費用分為4052日元和5000日元左右。
四、啟發
從上述日本“忘年會”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特點來看,日本消費者對本國料理的熱衷,不是對外來飲食文化的排斥,而是說明傳統飲食文化習俗對人們消費行為的影響之深,說明傳統飲食在本國傳統的活動中依然受到了重視。中國也同樣,過年前后人們首選的也是本國料理,吃本國傳統的、具有代表性的飲食,感覺才有過年的樣子。由此可見,人們對飲食的選擇也體現出本國的文化特色,從中反映了本國人民對本國傳統飲食的認同,同時也是對本國飲食文化的一種繼承行為。從消費者的這種消費行為來看,很好地體現出對本國傳統飲食文化的保護。對商家、飲食餐飲行業來說,既要精心制作傳統飲食,又要不乏創新,還要迎合大多數人的口味,既是一次制作水平的檢驗,更是一次繼承和發展本國傳統飲食工作的創舉。所以,年終前后人們選擇消費場所和飲食品種的時候,難道不是對本國傳統飲食文化的一種繼承、發揚和光大的過程嗎?
從日本“忘年會”的消費特點可以看到,代表不同國家的傳統飲食雖然人所皆知,都有熱衷消費的人群,比如:中國的“餃子”,日本的“壽司”和“生魚片”,韓國的“泡菜”,印度的“咖喱”。但在本國傳統的活動,受到歡迎的依然是本國料理。不管是日本的“忘年會”、“新年會”,還是中國的“會餐”、“聚餐”,在一定程度上既使傳統飲食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同時也體現了飲食文化對人們生活的重要影響,從而體現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文化特色。但如何傳承本國特有的傳統飲食文化,不被外來飲食文化所吞噬,這是值得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尤其是在當前國際化時代,不同國家、民族有其不同的飲食特點,這是由多年的歷史形成的獨特的飲食文化,我們不能片面為了全球化,把飲食也統一化。一方面我們要以寬容的態度,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尊重對方的飲食習慣,理解對方的飲食文化;另一方面,因為國家、民族不同,所以才創造出各自特有的傳統文化,所以,保持飲食文化的傳統性,如何繼承并發展下去?同化、改變傳統飲食文化,還是推陳出新、創新飲食題材?這些問題值得思考。
參考文獻:
[1]廣辭苑(第五版).巖波書店,1998年11月11日,p2439
[2]忘年會的來源.b
[3]林乃著:中國飲食文化概述.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p2、p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