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風險管理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4: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療風險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醫療風險管理

篇1

1.1風險管理人員較少,技術人員培訓欠缺

由于風險管理人員和整體專業素質的問題,醫療設備風險管理的潛在需求得不到滿足。新技術、新設備的不斷投入從而對設備的學習、培訓、維護要求逐漸增加,專業性也不斷在提升,現有的從事該專業的技術人員知識更新較慢,對一些大型和技術含量較高的醫療設備故障找不到解決方案。

1.2醫療設備應用質量管理有待提高

醫療設備使用期間存在操作風險和設備老化、故障等問題,這是由于相應設計缺陷造成的,責任人未做到嚴格監督醫療設備采購、驗收、使用、使用后跟蹤及日常監督等環節。

2醫療設備風險管理的相應對策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改善醫療服務質量、加強醫療設備風險管理工作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5]。因此需要我們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務質量、加強風險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實現保障公眾安全使用醫療器械的目標。根據該院醫療設備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相應的醫療設備風險管理措施。

2.1規范風險管理監督和法規制度建設

該院應依照醫療設備風險管理具體規定的相關政策制度,擬定出適合本院的醫療設備風險管理規章制度。建立嚴格的風險管理體系與執行流程,對每個級別醫療設備風險管理人員的工作職責進行合理分配,加強醫療服務水平及質量,提高風險管理工作價值。

2.2增加資金投入,提高風險管理意識水平

國內的醫療設備風險管理還停留在初級階段,相應的醫療設備管理人員對醫療設備風險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往往需要一個過程。在目前風險管理法規標準、管理體系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醫療機構相關管理層應在宣傳和培訓方面加強教育,將風險管理意識做到全面化,灌輸正確的風險管理理念,加強醫療設備風險管理認知度及管理技能。另外應增加資金投入在風險管理工作上,提高醫療服務人員對醫療設備不良事件監測工作的意識及水平。

2.3建立風險評估管理制度

有效健全的風險管理系統的主要措施是將在用的醫療設備進行安全風險評估,并定期監測及建檔[8]。在醫療設備使用過程中,評估分析不同設備、環境下出現的安全風險因素,并制定相應的對策使全程監控做到實處。為使醫護人員在醫療設備風險管理的各個環節做到嚴密精細,要加強醫務人員對醫療設備風險管理意識的培訓,提升其風險評估的積極性。醫療設備管理人員應充分利用其監管作用,對臨床科室醫療設備的使用進行正確的指導和督促,與臨床科室交流學習,定期對設備進行安全檢測,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并進行相應處理,從而保障廣大患者能夠放心使用醫療設備。

2.4建立健全的醫療設備風險管理體系

在醫療機構醫療設備風險管理工作的風險識別、評價和處理等環節中,風險信息的準確收集和及時反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根據醫療設備風險管理理論[8],建立管理制度,包含醫療設備的采購、驗收、檢測、評價、考核及維護等,并分析、評估及防控醫療設備安全風險,定期安全監測醫療設備進行并進行電子建檔,擬定相關的質量保證體系。醫療設備風險管理體系的完善建議,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在醫療機構內部建立醫療設備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并把數字化信息網絡管理系統作為輔助手段。

②建立健全的組織機構,明確職責,對醫療設備風險進行分析,并實施相應的防范對策。使用前,加強風險分析防范醫療設備、進行評估管理不同環境下醫療設備的使用風險分析、電氣安全性和電磁兼容性及放射防護。

③在使用醫療設備期間,擬定并嚴格執行操作制度,以防控為主進行維修,加強巡檢及程序維護,將質量、計量檢測及維修質量等管理放在首位。譬如:根據反饋信息,及時整改處理呼吸機、監護儀、給類光學窺鏡等。

④依據醫療設備使用情況,全面重點進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如高風險植入性材料使用管理、設備材料管理制度、一次性材料用后管理等。

⑤制定《完善的不良事件監測與報告制度》,安排責任心強的醫療設備風險信息監測人員,完善風險信息的收集工作,使醫療設備風險管理信息得到及時上報,有效收集,科學分析和綜合利用,全面提高風險管理工作風險評價分析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從整體上加強醫療設備風險管理水平。并加強不良事件教育,增強安全風險意識。

3結論

篇2

關鍵詞:神經外科;護理;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3-0431-01

風險是一種不確定性現象,泛指人類無法把握和不能確定事故所導致損失的可能性,也可理解為實際情況與預期結果的偏離。風險具有客觀性、永恒性、不定性、危害性等特征。醫療風險是在醫療活動中,醫務人員或醫療機構對他人的身體發生醫療侵權行為所負的法律和經濟賠償責任的風險。要有效地回避護理風險,防范和減少護理糾紛,為患者提供優質、安全的護理服務,必須實施有效的護理風險管理。

1、思路與方法

1.1護理風險識別

1.1.1患者疾病的危險性和復雜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具有復雜性和多變性,這一特點是造成醫療風險的重要因素。神經外科的治療范圍主要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與創傷等,由于神經系統控制和調節全身的各種功能,一旦受損,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常危及生命;顱腦損傷患者入院時常常是神志不清,生命垂危并處于休克狀態,生命體征不易測到,尤其是開放性顱腦損傷患者,全身血跡、污跡更是難于觀察。因此,病情急、變化快、病情觀察難度高是神經外科的一大特點;死亡率、殘廢率高,治療難度大,預后差,患者家屬要求高,期望大,一旦面對親人死亡時,往往心理承受力不足而極易引發糾紛,因而有高風險的特點。

1.1.2關鍵環節的風險 (1)患者搬運。搬運患者時出血未能控制或有再次出血可能;顱內壓增高突發腦疝,如疝出的腦組織直接壓迫生命中樞引起急性枕骨大孔疝,出現呼吸循環障礙而危及生命;重型顱腦損傷合并頸椎骨折,搬運不當壓迫生命中樞致呼吸停止。(2)誤吸、窒息。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常并發呼吸中樞功能不全,喪失排痰功能,易致誤吸。 (3)各種管道。神經外科患者大多施行各種管道引流,且多意識障礙,治療上不主張過多使用鎮靜劑及約束肢體活動,有暴力傾向患者易發生強行拔管,管道護理風險明顯增高。 (4)特殊用藥。尼莫地平、硝酸甘油、甘露醇、巴比妥等,如不嚴格按要求用藥和掌握注意事項,不僅達不到治療效果,還可導致嚴重的不良反應。

2、護理風險防范

2.1加強護士風險防范意識

經常組織護理人員參加各級各類風險管理學習班,學習法律法規、醫療糾紛和事故的防范等,對質量監控中發現的高發或高危風險環節和事件進行討論,對科內發生的差錯事件及隱患進行分析、講評,利用網上風險教育資源進行參考,對媒體報道的相關案例進行警示教育。通過這些活動,開闊視野,提高對風險管理的認識。

2.2加強患者及家屬的風險教育

由于疾病的復雜性和個體差異的存在,并不是每個患者每種疾病都能達到治愈,很多治療手段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會給機體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但患者及家屬因為醫學知識缺乏,常忽視醫療風險的存在,從而造成醫患之間的誤解,而且有些極為簡單或看似微不足道的護理操作都帶有風險性,要讓患者或家屬充分認識醫學的復雜性和診療的風險性,形成風險共擔的觀念。

2.3建立健全護理風險管理機制

(1)建立風險管理小組,定期召開安全會議,評估、分析科室護理現狀,找問題、查隱患,識別現存的和潛在的護理風險問題,明確防范措施,加強風險管理。(2)完善各種工作制度,建立常見護理風險和專科緊急情況應急預案及報告程序,進行培訓,達到人人掌握。(3)制定專科護理工作流程,日常工作流程化,關鍵環節程序化。(4)實行單病種管理,對科室的前三位病種的救治程序、觀察要點、護理措施等進行全面規范。(5)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規范交接班程序和內容,做好交接記錄。

2.4提高護士業務技術水平

提高護理人員業務技術水平,保證良好的護理質量是降低護理風險的根本保證。(l)定期進行基礎操作示范、培訓、考核,提高護理人員業務技能。(2)實行操作前評估。操作時根據專業知識與經驗,結合患者情況對潛在風險因素做出評估,以便在操作過程中有效地防范與化解風險。(3)經常性地開展專科培訓,為護士提供各種學習機會,提高專業知識和專科技能水平,增強對新業務、新技術、新設備的掌握,減少風險發生。(4)注重總結經驗,對青年護士進行傳幫帶,使青年護士熟練掌握疾病的觀察要點、危重患者搶救技術、各種儀器的使用方法等,在患者病情危急需迅速搶救時,護士能夠以嫻熟的技術實施急救,以精湛的技術消除患者及家屬的緊張情緒,取得他們的信任。

2.5減少和防止意外事件發生

(1)窒息。患者嘔吐時頭偏向一側,及時清除嘔吐物,床邊備好吸引器及吸引用物,氣管插管及氣管切開者要充分濕化氣道,防止痰液結痂,翻身時給予叩背,使痰液松動易吸出。(2)管道滑脫。對于煩躁、不合作、意識恍惚的患者進行適當約束,必要時遵醫囑使用鎮靜劑,妥善固定各種管道,防止管道扭曲、受壓、滑脫,操作完畢要檢查各導管是否固定在位。(3)特殊用藥。尼莫地平、硝酸甘油按用藥程序使用,認真交待注意事項;縮血管藥、高濃度刺激性大的藥物如甘露醇等用藥過程中要嚴密觀察。(4)燙傷。評估患者對熱刺激的反應,嬰幼兒皮膚柔嫩,對熱的調節能力差,老年人感覺遲鈍,定時進行觀察。 (5)壓瘡。對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進行評估,積極消除誘發因素,工作中做到“六勤”:勤觀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換,避免局部潮濕等不良刺激,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的作用,避免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對皮膚情況嚴格交接班。

3、體會

神經外科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近年來發展較快,各種高難度神經外科手術或嚴重顱腦損傷患者病情危急且變化快,護士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之下,臨床風險事件極易發生;另外,由于護理工作具有連續性、動態性、直接性和具體性,因而在醫療活動中與患者接觸機會最多,出錯的概律也高。我們通過不斷識別護理工作中現存的和潛在的風險,防范風險事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護理風險管理是一項長期的、持續的工作,需不斷地增強護士防范風險的意識和能力,建立健全風險管理制度,提高護理質量,使護理管理科學化、系統化、制度化、規范化,使患者得到安全、有序、有效、優質的護理。

篇3

醫療風險的估測、評價和識別:組織院內管理人員和業務骨干,將近年來院內發生的投訴、糾紛進行原因分析,找出可能發生風險事件的主要醫療信息,并對這些風險事件的后果進行估測、評價,歸類管理。分別制定出風險管理措施和處理措施。

制定醫療風險控制制度和措施:對相關專業科室和相關醫療操作易發生醫療糾紛和投訴的主要項目調查分析后,針對存在或潛在的醫療風險問題,制定每項診療活動的操作常規和規范性要求,如醫療安全管理辦法、醫療風險控制辦法、專業專病管理辦法、特殊檢查同意告知制度、醫療差錯報告制度等,對每項辦法或制度都制訂出相應的落實措施,并要求醫務人員嚴格遵守。

強化法律意識,注重證據保全:實際工作中,一些醫療機構,法律意識不強,違法執業,病案書寫不規范,病歷記錄不及時,漏記、錯記、甚至空白,常規輔助檢查不全,輔助檢查報告單丟失等[1],這些現象對增加醫療風險發性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醫療風險管理過程中,我們通過加強對職工的法律法規學習教育,風險管理教育,使醫務人員的法律意識得到強化,使之自覺規范醫療行為。同時,要求醫務人員書寫醫療文件做到及時、準確、完整、規范,并保存完好。對診療質量實行院、科兩級專業技術責任制度,急癥患者實施分流制度,加強對臨床部門的業務支援,盡量減輕一線醫護人員工作量,并實施了全院醫療、護理素質與質量保證計劃,這些措施的實施,對降低醫療風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加強醫患溝通,保障患者的知情同意權:充分尊重和保障患者知情同意權能有效化解或減少醫療風險,保障患者知情同意權的直接方法是醫患溝通。事實上,多數患者醫學知識欠缺,與醫生比較,往往呈信息不對等[2],所以,我們要求在客觀、全面、詳盡、耐心告知的基礎上,醫生必須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與患者進行溝通,以切實保障患者得到與自己利益相關的情況和權利,不誤導患者。

討 論

醫療科學是一門經驗科學,醫療行為的結果具有不確定性,決定了醫療行為的高風險性。要有效避免醫療風險,防范醫療訴訟,就必須實施有效的醫療風險管理,強化風險意識,消除醫療安全隱患,降低風險因素,提高醫療質量。

實施醫療風險管理以來,收到了患者、職工、醫院的互利效果,通過不斷整改、不斷識別、不斷評價工作中存在和潛在的醫療風險,醫療質量呈螺旋式上升的效果,醫務人員的法律意識、責任意識、風險意識和防范風險的能力都得到不斷提高,醫療糾紛和醫療投訴明顯減少。

醫療風險管理要因人、因事而異,要注入人文的管理理念,要注重引起醫患之間、領導與職工之間、職工與職工之間的共鳴,在管理過程中充分利用識別、評價、整改――再識別、再評價、再整改這種循環往復的工作方法,并保證每一個循環都有新的提高和新的認識。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 口腔實習生;醫療風險;風險意識;管理

[中圖分類號] R197.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19-0112-03

隨著患者法律意識及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和逐漸增強,醫療糾紛也不斷增多,“醫療風險無處不在”已成為醫療界的共識和面臨難題。口腔疾病診療過程中充滿復雜性、易變性、個體差異性以及對口腔疾病認識的局限性等特點,口腔醫療糾紛的潛在風險也不小。口腔實習生作為醫務人員中的特殊人群,實習階段需在帶教老師指導下直接進入臨床進行診斷、操作等培訓,稍有不慎就會引起醫患糾紛。因此在口腔實習生臨床實習階段加強醫療風險管理,強化學生風險意識,減少實習過程中的醫療風險,有助于提高口腔診療質量,從而減少口腔醫患糾紛及矛盾,對口腔診療安全有著很大的提高作用和促進意義。

1 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教學模式及帶教觀念、方法單一陳舊

我國傳統的醫學教學模式中醫學專業課程占絕對優勢,而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短缺且理論性過強,內容陳舊枯燥,流于表面,對醫學生進行“如何當好一名醫生”的目標培養存在忽視,有目的、有計劃、持續性的醫療風險意識教育就更加缺乏。導致醫學生在進入臨床實習后往往“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思想觀念淡薄、對生命漠視、責任心不強、醫患溝通能力差等,難以適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中對醫師角色的要求,常易導致醫療糾紛。臨床實踐教學階段也普遍存在著重醫療、輕教學的問題,特別是口腔醫學,更加注重臨床操作,常常忽視醫德規范、法律觀念和醫療風險意識教育。

1.2 部分臨床帶教教師責任心不強

隨著口腔健康衛生的需求不斷增大,目前口腔醫學教育規模也不斷擴大,導致口腔實習生的人數也逐年增多,而合格合適的帶教老師培養不足,常需進行一對多的帶教,再加上口腔工作量大,臨床帶教教師面對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及帶教壓力,常會出現“力不從心”的情況,加上不少帶教教師的醫療法律意識、自我保護意識薄弱,“放任自流”、“不聞不問”,表現為實習生請示執行不力,獨自操作診療,而帶教醫師未體現指導帶教作用,沒有全程監督,同時醫師簽名制度執行不規范,存在不簽名、代簽名等現象及帶教醫師簽名前未檢查核實等現象,勢必引起患者不滿和醫療糾紛,給臨床帶教帶來更大的壓力和風險。

1.3 臨床實習生對醫師職業認識的偏差

目前醫學生大都是一直從小在校學習直到醫學院校畢業,中間常缺乏社會閱歷和工作經驗,思想上比較理想化,沒有充分認識到臨床實習工作所要承擔面對的醫療風險及責任,認為醫療糾紛自有上級醫師負責,對醫學知識、醫學理論、醫療操作的重視程度不足, 對相關醫學法律法規陌生、不屑一顧,診療時缺乏必須的職業道德和行醫道德,無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缺少愛傷護傷思想,易導致醫療糾紛的發生。

1.4 臨床實習生理論基礎及技術水平不足

口腔醫學是一門實踐操作性很強的學科,但“重操作而輕理論”的想法是非常危險和錯誤的。口腔醫生不僅需要有扎實的技術水平,更需要過硬的理論基礎。口腔臨床實習生剛剛接觸臨床時常會錯誤地認為操作能力代表了口腔醫生的水平,因而對操作本身更感興趣,急于動手,往往忽視基本理論的鞏固和提高,在沒有扎實理論指導下急于實踐,容易忽視醫療風險[1],而正是由于缺乏醫療經驗,沒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及操作水平,常很難及時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治療,也很難避免失誤發生。部分實習生又不虛心或及時請教匯報帶教教師,更容易造成漏診漏治和誤診誤治。

1.5 臨床實習生病歷書寫不準確、規范、完整

很多口腔醫生只重視臨床治療操作,而輕視門診病歷及病房病歷書寫,不夠規范、準確、完整,容易導致醫療糾紛和舉證困難。目前許多教學醫院的病歷均由口腔實習生完成,由于沒經過規范培訓,書寫格式不夠規范,內容過于簡單、不夠詳細,特別是病情變化及特別需注意點等或記錄不及時,還有甚者不寫病歷;部分病例病情描述不準確,甚至是關鍵部位錯誤,如左右書寫錯誤、用藥劑量錯誤、治療方法錯誤、牙位書寫錯誤等,重大病情變化漏記漏寫;病例修改不規范、字跡潦草。特別是實行電子病歷后,實習生常不動腦筋就拷貝病歷甚至代簽教師姓名的現象極為嚴重。

1.6 臨床實習生醫患溝通不足

隨著患者對醫療質量的日益提高和就醫法律意識以及自我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口腔醫學生實習環境面臨越來越困難。大部分口腔患者治療效果有較高要求,特別是美觀和功能要求,部分口腔實習生出于多操作、多實踐、多練手的想法,會擅自對患者許下“美好”的承諾或過分自信,而對高風險、高收費、預后差的治療未告知且未獲得知情同意,而治療效果卻達不到患者的心理預期或要求,則易導致醫療矛盾和糾紛的發生。

2 加強口腔實習生風險意識教育與醫療風險管理的措施

篇5

【關鍵詞】醫療設備;安全風險管理;預防性維護

1前言

醫療設備的質量和安全對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同時對于醫院的聲譽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如何加強對這些醫療設備的安全風險管理就變得十分重要,同時還要加大對其預防性維護,這才是重中之重。

2安全風險管理

在醫療設備中我們引入安全風險管理,特別是對一些十分重要的設備,如呼吸機、醫用氧、起搏器等,一旦出現故障,對于患者的生命會造成重要的影響。因此,就應該加強這類設備的日常風險管理和預防性維護。這就需要我們建立設備的日常維護信息,對故障產生的規律以及種類進行分析和檢測,做到有針對性的維護。

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醫療設備的采購以及使用中的一些制度性問題以及安全方面的問題。對于一些有源醫療設備,主要是指同患者有肌膚的接觸,進入患者的體內的設備,因為當電極直接的進入患者的體內時,電氣的安全性能就會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在進行醫療設備的安全風險管理時,主要是對三類醫療設備的安全進行重點管理。這三類醫療設備是指直接進入人體,用于生命的支持以及技術構成較為復雜,可能對患者安全造成潛在危險的設備。

伴隨著醫療方面的產品不斷的推出,很多醫療器械的生產根本沒有取得相應的許可,這就使得醫療安全事故的發生成為了一種可能。因此,在進行醫療設備的安全管理上,一定要根據國家藥監局制定的《醫療器械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以及其他關于這方面的規定,建立三類醫療設備的安全風險管理,建立三類醫療設備的相關檔案,加強對三類醫療設備的使用情況以及使用申請的登記,同時,醫院在采購醫療設備的時候,應該對這三類醫療設備提出具體的采購要求。對于一些技術要求高,價格比較貴的醫療設備,相應的科室如果沒有取得這類設備的使用條件,就要限制購買。

只要做好醫療設備的安全制度管理,樹立安全管理意識,一定能夠提高醫療設備的安全風險管理水平,防止不必要的損失和醫療事故的發生。

3預防性維護

對醫療設備進行安全管理和質量控制的同時,我們還要進行醫療設備的預防性維護,也就是說按照相關的規定對醫療設備進行有計劃的、周期性的、配套的科學性維護。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即設備的檢查分析,設備的維護維修以及設備的測試校準。

3.1醫療設備的檢查分析在對醫療設備的檢查分析時,一定要深入的對設備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解,對設備的動態控制曲線進行深入的檢查。在醫療設備的質量控制中。動態曲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其不僅僅可以對設備的使用壽命進行預測,同時還可以對故障進行預測和提示,其是醫療設備能否使用的重要的科學依據。

當然,如果因醫療設備的問題而引發了醫療糾紛,那么這個動態控制曲線也同樣可以成為進行醫療事故處理中的重要依據。在醫療設備的檢查分析中,一定要按照步驟并且有重點的對醫療設備可能會出現的安全風險問題進行分析,對故障出現的因素進行預見。當然,在對設備進行外觀檢查時,一定要仔細的檢查各個開關、外部插件等是否出現老化或者接觸不良。在對醫療設備的電氣安全進行檢查分析的時候,要特別注重對各種引線的有無破損進行檢查,檢查引線的接地是否牢靠,電阻或者是電流是否在核定的限度之內。在對機械或者是電子部件進行檢查時,要重點對電壓和機架的牢固與否、機架運轉是否良好,是否出現老化或者是磨損的問題進行檢查。

3.2維護和維修對醫療設備的清潔和保養是進行設備安全風險管理的重要方面,對于設備的安全運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要定期地對設備的表面、儀表等進行清潔,在必要的時候還要講部件或者是插頭以及有關的管路拔下進行清潔。對于設備的機械部分還要進行,對于已經或者是可能老化的設備要進行及時更換。對于受損的部件可以進行預防性的維修或者是更換。

3.3測試校準對醫療設備進行測試校準是對醫療設備進行預防性維護的重要方面,也是重要的環節。首先就應該對電網的電源進行檢測,對電流、電壓的峰值變化以及干擾情況進行詳細了解。對不能滿足設備的安全的電源要進行改路,對不能滿足設備的電壓,要采取穩壓措施。對設備的測試校準可以在設備的維護維修中進行,主要是測試穩壓電源的穩定值以及主要測試點的電壓波形,并且根據說明書的要求進行調整和校正。由于醫療設備類型繁多,各種檢測內容很難統一,因此在控制管理中我們更注重的是工作中的穩定性檢測,由于檢測頻率高對于發現風險和排除安全風險更具實際意義。對于檢測中不合格的技術指標可提示我們進行及時維修,對于關鍵的質量指標不合格的、安全風險較大的應停機維修,定期的經常的驗證設備的電氣精度、機械精度、計量精度、均勻度、平坦度等等。對各個參數進行優化校準,以使設備工作在最佳狀態。

4結束語

醫療設備的安全風險管理和預防性控制對于醫療行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對于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應該加強對于醫療設備的安全風險管理和預防性控制。

參考文獻

[1]開展醫療設備預防性維護工作中的幾點體會.李維嘉,錢建國.2008年中華臨床醫學工程及數字醫學大會暨中華醫學會醫學工程學分會第九次學術年會論文集,2008-11-01中國會議.

[2]按JCI標準實施醫療設備的質量安全管理.錢建國,李維嘉,張雷.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09-04-25期刊.

[3]醫療設備的預防性維護 王清 中華醫學會醫學工程學分會第八次學術年會暨《醫療設備信息》創刊20周年慶祝會論文集,2006-10-01中國會議.

篇6

【關鍵詞】 護理; 風險; 管理; 教育; 醫療糾紛; 醫療差錯

近年來,與護理相關的醫療糾紛常有發生,其原因多由于護理人員護理風險意識不強及與患者缺少溝通[1]。因此,對臨床護理工作者進行護理風險管理教育,強化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用法律來規范行為,對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改善護理質量、避免醫療差錯及糾紛、維護醫院正常的工作秩序有重要的意義。2010年8月~2011年8月筆者對來院實習的40例實習護生入院后進行護理風險管理教育,并對教育前后的相關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40例臨床護理專業畢業實習護生均為女性,年齡18~23歲,中專35人(占87.5%),大專5人(占12.5%),實習期為8個月。

1.2 方法

1.2.1 教育方式 通過集體講座、集體案例分析、文字及多媒體教育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方法對40例實習護生施行護理風險管理教育。

1.2.2 教育內容 教育內容包括風險管理及預防、醫療過失、醫療差錯、醫療糾紛,《中華人民共和國護士管理辦法》、《醫療糾紛處理條例》、《護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醫療糾紛現狀及其防范》、《護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等相關法律及概念;醫護人員在工作中應該遵守的“告知義務”、“回避義務”、“預見義務”、“轉醫義務”、“知情同意”等義務[2];護理風險管理教育的內容還包括護理的核心制度、職業道德及現代禮儀、傳染病管理及職業預防、院內感染管理[3];請專業人士專題講解醫護糾紛的案例及醫療風險的預防等。將護理差錯事故案例進行分析及總結,提出常見錯誤的原因及預防措施,向護生講解醫囑查對流程、藥物查對流程、重點環節護理管理程序及應急流程,另外講解的內容還包括住院患者防跌倒制度及各類導管防脫落制度,還要講解護生進行護理操作的相關規定及可能會承擔的相關責任,《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定,護生在執業護士的督導下,發生差錯事故的,本人負次要法律責任,帶教護士負主要法律責任,如果護生擅自操作對患者造成傷害的,就要承擔主要法律責任。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1.5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和確切概率法,以P

2 結果

對實習護生進行護理風險管理教育后,一般醫療差錯及糾紛比教育前發生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護理工作與患者直接接觸,是臨床工作的前沿,護理人員的疏忽或與患者缺乏溝通極易導致醫療事故的發生。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公民對醫療質量的要求逐年提高,公民的法律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也逐年增強,患者要求追求經濟賠償或追究法律責任的事件不斷增多,這就對醫院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為患者提供有效及時的優質服務,還要保證護理工作的安全,減少風險隱患,這樣既能提升服務質量及患者滿意度,又能提高醫院聲譽。

有學者指出,70%~80%的醫療糾紛并不屬于醫療事故,是由服務引起的,主要表現包括粗心大意、沒有履行“注意義務”,護理工作中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說話語氣生硬,態度冷漠,解釋不到位,應答不及時,缺乏“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意識[4];另有部分的醫療糾紛多是由缺乏法律知識及法律意識淡薄所致。有研究統計顯示,我國醫學教育規模高于一般國家高等教育的增長速度,導致部分醫學護生素質及質量降低等,這些均可導致差錯及糾紛的發生[1]。因此,應對實習護生進行護理管理教育,要糾正護生的不良儀表、舉止行為及習慣,增強職業防護意識及法律意識,這些措施能有效規范護生的護理行為,使其遵守各項規定,嚴格執行各項操作規程,做好護理記錄[5]。護生應了解風險、自己所處于的法律身份及自身工作與護理風險的關系,更多的從法律角度維護自身及患者的合法權益,提高護生在工作期間的應對能力,盡可能減少醫療糾紛。

風險管理是一個管理程序,通常是指對現有的及潛在的醫療風險進行評級與處理,以減少醫療風險事件的發生及風險事件對醫院的危害及經濟損失[6]。護理風險管理教育在避免醫療事故發生的同時,還能促進護理人員護理技術的提高,促進護理人員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為患者提供更多優質的護理服務。另外,護理風險管理教育通過對醫療案例的分析,對可能存在的護理隱患或潛在的護理薄弱環節進行重點教育及針對性的改善,能促進護理管理的規范,規范護理人員的操作[7]。

本組數據顯示,對護生進行護理風險教育后,一般醫療差錯和糾紛的發生率比教育前明顯減少。通過對臨床實習護生進行護理風險教育,加強了實習護生對風險的認識,使實習護生主動學習和掌握風險處理方案,增強護生防范風險的自律行為,有效地減少了護理風險的發生。

參 考 文 獻

[1] 溫建清,徐建婷,黃錫梅.護理風險管理教育在防范實習護生醫療差錯和糾紛中的作用[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9,27(3):346-347.

[2] Allen S,Staf G.Five years later,medical errors is still a leading Killer[J].USA November,2004,11:9.

[3] Greene VL.Risk factors for nursing home admissions and exits:A discrete-time hazard function approach[J].J Gerontol,1990,45(6):250-258.

[4] Power M,MeCarty LS.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frameworks[J].Huma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ant,2002,8(1):7-8.

[5] Saufl NM,Fieldus M H.Accreditation:a voluntary regulatory requirement[J].J Perianesth Nurs,2003,18(3):152-159.

[6] Simpson RL.IT takes lead role in outcomes measurement[J].Nursing Management,1999,30(8):12-14.

篇7

【關鍵詞】醫療風險管理;分級;醫療糾紛

【中圖分類號】R197.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814-8824(2009)-07-0105-03

“醫本仁術”,自古以來,醫療承擔著救死扶傷的重大使命,履行著治病救人的崇高職責,醫師享有懸壺濟世的“救命恩人”的盛譽。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權利意識的高漲和法制秩序的建立,特別是在2002年4月1日起,人民法院審理醫患糾紛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后,醫患糾紛案件數量猛增,使醫療陷入了尷尬。所以,加強醫療風險管理工作成了醫療機構的重要工作。

醫療風險管理是指醫療系統有組織地、系統地消除或減少醫療風險對患者的危害和經濟損失的活動。建立完善的醫療風險管理組織系統,能夠增強醫療風險管理組織系統的內在能力,保證分級管理有效運行。醫療風險管理組織根據臨床、醫技科室所存在的醫療風險的不同程度,制定出醫療風險分級管理制度,提高醫務人員自覺防范醫療風險的意識和解決醫療糾紛的能力。

醫療風險管理組織系統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為決策層,由醫院院長和副院長組成,其主要職責是從醫院整體的角度出發,批準醫療風險管理目標,明確各個醫療風險管理人員的角色和職責,認真審核由管理層或風險管理部門提出的重要醫療風險議題和計劃決策,并定期審核,批準風險管理措施,根據醫院自身情況制定相關的醫療風險管理制度等。

第二層為管理層,是指由醫院各直屬部門的最高領導組成的風險管理委員會,其中可由一名熟懂風險管理業務的副院長擔任委員會主席和由有關專業風險管理人員組成的風險管理部門。風險管理部門的核心職能是風險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報告;而風險管理委員會的職能是根據風險管理部門提供的信息,做出經營或戰略方面的計劃和決策。

第三層是執行層,由醫院各部門下屬的各科室領導組成,同時可根據各科室的特點、條件和需要,建立風險管理小組。其主要職責是:了解本科室各方面醫療風險情況,收集本科室的各種醫療風險信息,總結歸納并上交管理層,同時認真執行上級管理部門下達的指示、命令和措施,及時處理科內的醫療風險防范和糾紛。

第四層是操作層,是指本科醫務人員,操作層的主要職責為:根據醫療風險的整體目標和分解的具體任務計劃,認真作好本職工作,不觸犯危險因素,減少導致風險原因的出現,避免醫療風險的發生;配合上級搞好醫療風險的調查和研究,保證醫療風險信息的真實;認真貫徹醫院領導下達的指示、命令,相互協作,并將醫療風險損失控制到最低。

臨床科室是醫療風險管理的關鍵部門,既是醫療風險管理組織的執行層又是操作層,臨床科室之間的醫療風險度是不同的。準確、科學界定臨床科室的醫療風險度是做好醫療風險管理的基礎。為了加強醫療風險管理,區別對待醫療風險和不同的臨床科室,針對性管理,準確評價抵抗醫療風險的能力,增強臨床科室自覺防范醫療風險的意識。我院自2005年開始,實施臨床科室醫療風險三級管理辦法,取得了一定效果,達到了降低醫療風險發生率和醫療風險成本的目的。

1 操作方法

醫療安全風險等級標準,進行醫療風險級別認定。通過分析醫院在實現其未來戰略目標的醫療服務經營過程來識別可能出現或已經存在的醫療風險的類別、形成原因及其對醫院的影響,根據醫務人員的自我發現、他人提醒、內部檢查、執法監督部門的檢查發現,管理層對醫療風險的定性分析,剖析問題的性質和發現根源,確認風險性質。

根據前五年統計的醫療糾紛發生率、因醫療糾紛發生的經濟損失情況、發生糾紛后補償額度、科室收治的病種易出現危重病情的發生率、醫療工作的危險程度等將部分手術風險高的科室界定為一級醫療風險科室;醫技科室和少部分內科科室界定為三級醫療風險科室,其它科室均為二級醫療風險科室。每年根據科室開展的技術風險情況、實際發生糾紛的原因和新增科室,由科室提出調整醫療風險級別的申請,經管理層批準,報院學術委員會研究決定是否準予進行調整。

2 確定不同風險級別的考核要求

對醫療安全進行量化考核,對醫療風險度不同的科室制定不同的考核標準,建立詳細的指標體系,確定不同風險級別的科室可以發生醫療投訴、醫療糾紛的例數和發生經濟損失的額度進行量化考核。

實行醫療安全獎“一票否決制”,規定自然年度內各級風險科室申報醫療安全獎的否決標準。各級醫療風險科室發生的醫療糾紛和經濟損失達到以下相應的條件時取消年終科室醫療安全獎的參評資格:

一級風險科室:累計經濟損失5萬元及5萬元以上,或全年發生醫療糾紛3起。

二級風險科室:累計經濟損失3萬元及3萬元以上,或全年發生醫療糾紛2起。

三級風險科室:累計經濟損失1萬元及1萬元以上,或全年發生醫療糾紛1起或醫療投訴3起。

3 討論

3.1 臨床、醫技科室的醫療風險度不一致,年度“醫療安全獎”評選和質控考核時只有一個標準,難以體現臨床科室的醫療風險控制管理成效。

臨床專業由于專業不同,每天面臨著大量的患者和患者家屬,要對各種疾病進行分析、診治的同時,要履行各種告知和溝通,對患者的疾病要直接作出診斷并制定切實有效、安全廉價的治療方案,并保障治療連續進行;而醫技科室大都依據臨床直接為臨床服務,所提供的輔檢報告也僅供臨床醫師參考使用,其醫療風險度明顯低于臨床科室的醫療風險度。

臨床手術科室包括進行介入治療的科室,需要經常進行有創操作,其醫療風險度又顯然比常規用保守方法治療疾病的非手術科室的風險度高,非手術科室雖然有時也經常進行一些有創檢查,但一般情況下,有創檢查的創傷相對于有創治療的創傷要小得多。越是醫療風險高的科室,防范醫療風險的措施越多,防范意識越強。通常在年終表彰醫療安全先進科室的評選過程中按照一個標準,沒有客觀、公平地對待風險度和醫療風險發生率進行評估,不能有效地體現高風險科室控制醫療風險降低醫療糾紛的管理成效。

3.2 醫療風險管理組織的管理層有針對性地對臨床科室的醫療風險采取預警式管理,對醫療風險事件進行分類處理,將醫療風險損失成本控制到最低。

針對醫療風險度的不同,采取預警式管理,根據醫療風險的不同警情分級實行不同的應急預案,而達到高效、優質的管理狀態,即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管理層會根據高風險科室的醫療風險情況制定、完善各項醫療風險管理制度和辦法,加強對高風險科室的醫療行為和醫療質量的監督、檢查,督促這些科室認真落實各項核心制度,完善各種檔案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管理層經常會深入到這些科室的醫療活動中,從管理的角度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對科內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并限期整改到位,對高風險科室存在的共性問題以“醫務工作通知”的形式發出整改通知,并督促落實,結合操作層、執行層和管理層進行三層管理,防范醫療風險。對于醫療風險度低的科室主要由執行層進行管理。要求操作層的人員認真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執行層加強日常教育和管理,管理層進行監督即可將醫療風險降到最低。

3.3 根據臨床科室不同的風險度等級,為采取相應的風險控制和預防管理對策提供依據。醫療風險度較高的科室各種醫療文書和需要與患者進行告知溝通的項目也多一些,告知內容要求的更嚴格和詳細,若出現醫療意外所造成的后果也較嚴重。所以對醫務人員的素質、技術、道德要求都相對較高。從對技術人員的選擇到技術的訓練,涉及到整個成長過程的培養和與患者進行溝通的技巧訓練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提高獎懲力度,堅持醫療安全討論制度。科室對所發生的醫療糾紛必須進行討論,并將討論結果報管理層。管理層對特大醫療糾紛還需組織院內專家進行討論分析,年終組織全院科主任對全年的醫療安全工作進行討論。對開展的一些高風險的治療項目,管理層提前介入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談話暨“醫務處再次談話”,盡量將醫療風險降到最低。

3.4 通過對醫療風險分級管理,確定了不同的風險發生率和經濟損失額度,醫務人員對防范醫療風險的積極性明顯提高。邀請法律專家分別在院內、科內組織學術講座或座談會進行醫療安全教育,科內認真執行醫療安全討論制度,每月對醫療安全工作進行總結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嚴格按照診療常規和操作規范開展診療活動,增強自我法律保護意識和醫療安全防范意識。

3.5 通過醫療風險分級管理,建立風險評價系統,對技術風險度和社會風險度進行評價。技術風險評價系統可能會發展為各種疾病爭取不同診療手段對患者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概率的特有評判模式。通過對各種治療手段評判結果的分析,可以減少甚至停止開展具有極高風險的醫療服務項目,不開展不具有診療條件的項目,從而控制醫療風險的發生,確保醫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醫院風險管理成本,減少醫院責任風險和經濟損失。使醫院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錢矛銳.醫療糾紛的成因解析及其對策研究[J].醫院管理論壇,2007年09期

[2] 張亞寧.實施重點病例分類監管的醫療安全管理策略之探討[J].中國醫院管理,2008年05期.

[3] 馬建華.許云寶防范醫療糾紛維護醫療安全[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1999年第5期第21卷.

篇8

[關鍵詞] 消毒供應;外來醫療器械;醫院感染;醫療風險

[中圖分類號] R197.39[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10(b)-116-02

伴隨骨外科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由醫療器械生產廠家、公司租借或免費提供給醫院可重復使用的醫療器械即稱之為外來醫療器械的供應商應運而生[1],且有擴大規模之勢。這些器械不屬于醫院所有,在各醫院之間流動使用,清洗質量及滅菌效果難以保證,使用過程及質量無法追溯,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我院自加強對外來醫療器械管理的兩年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 外來醫療器械使用中的安全隱患

1.1 器械流動性大使用不規范

外來醫療器械的流動性大,由于器械昂貴,器械商準備的器械及植入物數量有限,經常是一套器械頻繁地在各地市醫院間流動使用。

1.2 清洗不規范質量存在缺陷

手術結束后供應者或手術室人員匆忙進行器械的清洗,沒有按照器械的種類、復雜性進行分類清洗或選擇合適的清洗方法,器械經常存有污漬、血跡、銹跡等,沒有使用任何清洗劑對有血漬的器械沒有進行預處理,造成清洗不徹底。

1.3 清洗消毒人員專業知識缺乏

清洗消毒人員未進行專業培訓,或頻繁更換清洗消毒人員,導致對器械的不熟悉,消毒隔離及清洗消毒知識缺乏,對清洗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專業技術操作不規范。

1.4 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

供應商只關心器械在各醫院之間的運作頻次;臨床醫生關心的是器械能否及時送到;手術室關心的是器械的數量、功能、是否滅菌,從而使器械的清洗滅菌質量缺乏環節上的監管[2]。

1.5 質量監測不完善存在隱患

消毒滅菌質量監測不到位,各種紀錄不完善,一旦出現感染事件,無法進行質量追溯,拿不出有力的證據,為醫患糾紛埋下了隱患。

2 加強科室間的協作,規范供應商的管理

2.1 加強外來醫療器械的準入管理

供應外來醫療器械的公司必須具有《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許可證》或《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產品合格證、進口注冊證、準銷證等衛生權威部門的認可證明,經過醫院設備管理科協同相關科室人員招標備案,確定其資質符合要求才可應用,雙方簽訂合同,達成一定的協議并共同遵守。

2.2 制訂管理制度保證有序運行

對外來器械的使用管理制訂相關制度,醫務部進行監督,手術醫生、手術室、消毒供應中心共同遵守。首先由手術醫生根據手術計劃提出申請,要求在醫務部備案,然后通知器械供應商,在手術前1 d下午3:00以前將器械送至手術室,手術室專人接收器械后查看是否符合手術要求,然后交與消毒供應中心,消毒供應中心負責器械的清洗消毒、檢查包裝、滅菌儲存、質量監測,合格后將器械包送交手術室,手術結束后由手術室專人進行器械清洗后交給供應商,各環節均需做好相應記錄。

2.3 相關科室加強溝通協作做到規范管理

醫務管理部門、使用外來手術器械的醫生、手術室和消毒供應中心相關人員之間加強溝通,解決供應商在運作時存在的問題,進一步規范外來器械在醫院應用過程中的全方位管理。

3 實施規范的器械處理流程和質量監測

3.1 接收分類認真嚴格

消毒供應中心接收外來器械后,認真清點數量做好交接記錄,嚴格登記器械名稱、數量、植入物內容及數量、手術醫生、送物者和接收者簽名等,按照污染器械的分類原則進行分類,為保證清洗效果,在不影響器械功能的情況下,將可拆分的器械拆開[3],數量較多時分籃筐擺放并以編號做好標記,以方便組裝。

3.2 清洗消毒干燥程序化

所有外來器械均由全自動噴淋清洗機進行清洗消毒,對污染較重的器械采用手工加機械清洗的方法進行處理,設定相應的處理程序排除了人為因素的影響,確保了器械的清洗消毒質量,消毒的同時使用器械劑加強了對器械的保養[4]。該程序可查看參數曲線圖表確認清洗消毒效果是否符合要求。

3.3 檢查包裝嚴格把關

安排專人對清洗消毒后的器械進行質量檢查,查看清洗的潔凈度及功能、干燥是否符合要求,不潔凈的器械返回重洗或使用75%酒精清潔并消毒,可快速干燥以達要求,核對數量進行組裝,兩人共同查對無誤后予包裝,在器械盒中部及一角各放置一個多參數防水型滅菌化學指示物。采用雙層包布兩次進行包裝,超重者予以分解打包,包外粘貼多條封包膠帶保證包裝的嚴密性,注明手術包名稱、滅菌日期和失效日期、滅菌器編號和運行批次、包裝者、核對者姓名[5],并寫明手術名稱、手術醫生姓名,以方便使用及進行質量追溯。

3.4 嚴格滅菌操作及質量監測

由于外來器械包均為金屬器械,且器械數量較多,包裝較大,滅菌員裝載時放置在較易滅菌的位置;同批次放置監測試驗包,包內同時放入多參數化學指示物和含有嗜熱脂肪芽胞桿菌片的生物指示物,并延長滅菌時間至8 min,干燥時間延長至20 min。滅菌程序結束后,將生物指示物放入快速生物培養閱讀器內進行培養,同時設陽性對照,3 h后結果判定均合格,方將器械包放行,經無菌物品存放區專用電梯送入手術室。同時做好外來器械的裝載、滅菌的溫度、壓力、時間、化學和生物監測結果及器械交接記錄,以保證追溯資料的完整性。

4 小結

外來醫療器械的管理需要相關科室共同協作來完成,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加強每個環節管理,實施標準化的器械處理流程[6],杜絕了因器械清洗滅菌不合格而造成的醫院感染,完善各項記錄以便于進行質量追溯,保證了外來器械使用的安全性,降低了醫務人員和病人的醫療風險,兩年來我院沒有發生因外來器械質量問題而造成的醫院感染,也使醫院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美譽。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管理規范[S].2009.

[2]陳惠,黃浩.外來手術器械納入消毒供應中心管理流程的應用探討[J].中國護理管理,2008,8(2):63.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清洗消毒及滅菌技術操作[S].2009.

[4]梁月紅,尹新華,楊冬花.自動清洗消毒機的使用與管理[J].吉林醫學,2009,11(22):2879.

[5]胡晴霞.外來手術器械在消毒供應中心的管理及體會[J].護理雜志,2009,26(11B):71-72.

篇9

關鍵詞:健康保險 醫療費用風險 健康管理

一、我國健康保險市場的發展現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得以普遍提高,因而對健康保障的需求日益旺盛。在政府實施的基本醫療保險只能提供基本保障的情形下,巨大的醫療保障需求給商業健康保險提供了非常大的市場空間。然而,現實中商業健康保險業務的發展卻與人們的期望相差很大。2011年全國衛生總費用達24269億元,其中,個人衛生支出的比重為34.9%,政府預算和社會衛生支出的比重分別為30.4%和34.7%。同年度全國健康保險保費收入為691.72億元,保險賠付支出為359.97億元,健康保險的保費收入占衛生總費用的2.85%,健康保險賠付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只有1.48%。健康保險市場呈現出如此現狀:一方面,居民的醫療保障需求旺盛,但卻無法獲得切實的保障,另一方面,保險公司在健康保險業務上競爭激烈,但不少健康保險僅作為其他壽險產品的附加險,屬于虧欠賺吆喝的險種。這種現狀與健康保險經營缺乏外部鼓勵性政策支持有關,但更與該險種特殊的經營風險有關--健康保險是保險人通過收取保險費來承保被保險人發生傷病后的醫療費支出、收入損失和護理費用風險,實際的醫療費用給付經常會偏離健康保險精算預期的假設,這就是健康保險經營風險的主要來源,即健康保險經營風險的控制主要表現為對醫療費用風險的控制。

二、健康保險醫療費用風險的成因分析

1.疾病譜的變化

現代生活行為方式的變化、老齡化和城鎮化的推進,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氣管炎等慢性病患者的人數快速上升,而這些慢性病的共同特點是發病時間長,需要持續、高額的醫療費用支出。

2.醫療技術的進步

隨著當代科技和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新技術和新材料的不斷推出,這些新技術和新材料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臨床診治水平,使過去視為不治之癥的病人獲得了治愈或延長了生存時間,同時也擴大了醫療費用支出。

3.藥品價格體系的不合理

藥品費用和醫療檢驗檢查費用不斷增長。許多藥品、耗材和設備在相同性能或性能沒有多大改進的情況下,通過改變包裝申請新的批號上市,但價格往往變為原來的幾倍。這種定價體系的不合理,必將導致醫療費用支出的明顯增加。

4.健康信息的不對稱

保險公司是根據被保險人健康狀況、家庭病史、生活習慣等信息,來確定是否承保和以什么樣的條件承保。保險公司對這些信息的獲得主要依靠投保人的告知,因此,投保人的不實告知(如故意隱瞞健康情況、帶病投保、謊稱保險事故發生),將會導致保險公司未來醫療費用的過多支付。

5.醫療服務信息的不對稱

在健康保險中,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作為醫療服務的供給者,有權按照所提供的醫療服務收取相應的費用補償。由于醫療行業的高度專業性和技術性,醫務人員在醫療服務中處于絕對支配地位,成為醫療費用高低的最終控制者,保險公司作為保險服務的供給者只是被動的進行醫療費用的補償。因此,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醫務人員開"大處方"、降低住院標準、延長住院時間、濫用貴重藥品等行為普遍存在,從而造成醫療費用風險。

三、實施有效健康管理,控制健康保險醫療費用風險

如何有效控制醫療費用風險,是健康保險業務得以順利發展的關鍵。長期以來,保險公司主要通過條款設計(比如設置等待期、免賠額、自付比例、給付限額)和加強核保和理賠環節,減少被保險人的逆選擇和道德風險,來控制醫療費用風險。但從實施的效果來看,保險公司仍然難以掌握被保險人可靠的健康信息;難以有效控制醫療服務過程以防止過度的醫療費用支出。隨著健康管理行業的興起和發展,通過健康管理以實現對醫療費用風險的控制越來越受到保險業界的重視。

(一)健康管理及其主要內容

健康管理是一種對個人及群體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其目的是希望通過提高個人及群體對健康的重視程度,以期用較少的費用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健康管理的內容一般由三個部分構成:健康信息管理、健康評價和健康改善。首先,收集個人一般情況、目前健康狀況和疾病家族史、生活方式、體格檢查和血、尿實驗室檢查等健康信息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其次,根據收集的相關信息對個人進行患病危險性評價(疾病預測);最后,在健康評估的基礎上給個人提供通過行為糾正以改善健康的建議。

(二)健康保險醫療費用風險控制的有效策略

保險公司在健康保險的經營管理中,應積極引入健康管理機制,以降低被保險人的健康風險,有效防范醫療費用風險。

1.建立完善的客戶健康信息系統,減少投保人的逆選擇和道德風險

完善的客戶健康信息系統是健康管理的技術基礎,它有助于減少投保人、被保險人和醫院之間信息的不對稱現象。在投保時,通過客戶健康信息的查閱,從而可以使保險公司在承保前了解被保險人的具體風險情況,決定是否承保或以什么條件承保,以減少逆選擇和帶病投保等道德風險;在受理理賠申請時,可以有效地對保險事故發生與否、理賠相關資料的真實性予以審查,從而減少保險公司不必要的醫療費用支出。

2.通過合理的健康危險因素評價,引導客戶自預,以降低疾病發生率

在了解客戶基本健康狀況后,對客戶健康危險因素進行評價,使被評估者準確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和潛在的健康隱患,指導和幫助客戶改變原本不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可以減少疾病發生的概率和延緩疾病發生的時間,從而改善客戶健康狀況,減少醫療費用支出。

3.建立完善的醫保信息系統,控制醫務人員提供過度醫療服務

實現保險公司和醫療機構網絡的良好對接,將分散的醫療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改善信息和醫療服務的信息協調機制,不僅能及時為醫療機構提供醫學最新進展,分析最佳治療方案,檢測醫療費用;同時,通過該平臺可以實時地介入客戶的醫療管理過程,有效監督醫療服務過程,控制醫務人員提供過度的醫療服務。

4. 改變健康保險運行模式,分步驟地推行管理型醫療

目前,國內大多數健康保險都采用事后付費的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醫務人員過度提供醫療服務的行為。保險公司可以在健康管理的推動下,吸收更多的保險客戶,從而增加和醫療機構談判的話語權,將付費方式更改為預付制方式,如通過按病種付費、按住院日付費等方式,以有效控制醫務人員的道德風險。

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逐步過渡到管理型醫療的健康管理模式,它是一種集醫療服務提供和經費管理為一體的醫療模式,特點是保險公司直接參與醫療服務機構的管理。目前,我國保險公司在不具備直接推行管理型醫療的情形下,可以通過與醫療機構之間通過契約的方式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以更好地服務客戶、控制風險。伴隨著健康管理工作經驗的積累和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可以選擇以自建醫院或以股權方式控股醫院,使保險公司即承擔醫療費用風險的提供者,又能為客戶提供健康管理服務,最終實現管理型醫療。

篇10

目的: 觀察新斯的明足三里封閉聯合大承氣湯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48例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隨機分成3組,均給予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A組)給予大承氣湯鼻飼,對照組(B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大承氣湯鼻飼和新斯的明1mg,1次/日,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組給予大承氣湯鼻飼及新斯的明1mg,2次/日。觀察3組治療后血淀粉酶及腹部胃腸道癥狀改善情況,評價療效。結果:治療組較對照組胃腸功能恢復快、療效更好,A組與B組之間無統計學意義。結論: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聯合大承氣湯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更能有效緩解胃腸道麻痹,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縮短ICU住院時間。

關鍵詞:大承氣湯; 新斯的明;足三里;重癥急性胰腺炎;胃腸麻痹

【中圖分類號】

R4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129-01

重癥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起病急驟、病情兇險、并發癥多、多臟器受累、死亡率高,逐漸成為ICU常見的危重病。疾病早期,患者多處于高度應激狀態,可發生強烈的全身炎癥反應,導致腸道動力紊亂、缺血生長因子缺乏和腸黏膜上皮細胞過度凋亡而致使腸黏膜屏障損傷, 發生腸道衰竭。因此我院重癥醫學科在常規治療下加用新斯的明足三里封閉聯合大承氣湯灌腸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療效報道一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2009年1月-20l2年12月我院收治SAP患者48例,均符合亞特蘭大國際會議急性胰腺炎診斷標準和1996 年、2001年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急性胰腺炎的臨床診斷和分級標準[2,3] 。病情嚴重度評估采用急性生理學和慢性健康評估 ( APACHElI ) 的綜合評分方法,對每一位患者進行評估,≥8 分者為SAP[4]。經腹部增強CT掃描已排除慢性胰腺炎 ( CP ) 或慢性胰腺炎急性發作者。48例,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齡35-66歲。患者均有明顯的惡心、嘔吐、腹痛、腹脹、腸鳴音消失或(和)明顯減弱。膀胱內壓均在20-30cmH2O。其中20例為非梗阻膽管因素,即單純膽囊結石/或肝膽管結石感染但無膽管梗阻所致急性胰腺炎。將48例患者隨機分為3組:治療組16例,對照組每組16例三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 P> 0.05 )。

1.2 治療方法:入院后均給予基礎治療,如禁食禁水,胃腸減壓,補充血容量,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改善微循環,泮托拉唑抑制胃酸分泌,血必凈和烏司他丁抑制炎癥反應。早期均給予行CRRT治療,對重要的臟器 ( 心肺腦肝腎 ) 功能及生命體征進行及時監測。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對照組(A組)給予大承氣湯加熱經鼻長管鼻飼:大黃12g,炙厚樸24g,枳實23g,芒硝 6g,溫涼后從胃管緩慢注入,夾管2 h后開放胃腸減壓,每12h 1次,連用5~10d。對照組(B組)加用新斯的明 1mg雙側足三里注射,每日1次,連用5 ~ 10d。治療組加用新斯的明1mg雙側足三里注射,每12h 1次,連用5 ~ 10d。方法:用2.5 mL注射器抽取新斯的明1g,雙側足三里 ( 膝外緣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 ) 常規消毒,針刺入足三里,回抽無血后各注入0.5 mg,迅速拔針。對照組(B組)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 SPSS 16.0 統計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字X2檢驗,P

2 結果

2.1 治療組腹痛持續時間、腹脹消失時間,排便時間、膀胱內壓恢復正常值時間、轉出ICU的時間均明顯優于兩個對照組。A組和B組之間無統計學意義。

均低于對照組(P

表1 三組四項指標比較

3 討論

癥急性胰腺炎(SAP)屬于急性胰腺炎的特殊類型,是一種病情險惡、并發癥多、病死率較高的急腹癥,占整個急性胰腺炎的10%~20%[5] 。20世紀80年代,多數病例死于疾病早期,直至近10年來,隨著SAP內科治療手段的不斷進展,治愈率有所提高,但總體死亡率仍高達17%左右。70%~80%的重癥急性胰腺炎是由于膽道疾病、酗酒和暴飲暴食所引起的。SAP發病急驟,病情兇險,病死率高。隨著病情的發展,SAP可引起一個或多個器官病變與功能障礙 ,由于胃腸道與胰腺同屬消化系統,且胃十二指腸及結腸緊鄰胰腺,因此,胃腸道往往是SAP 首先受影響的器官之一 [6] 。

用新斯的明能引起竇性心動過緩,且與劑量有關,可用阿托品拮抗,在使用過程中要密切監測心率的變化。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聯合大承氣湯治療SAP合并胃腸麻痹療效肯定,且能縮短患者在ICU的住院時間,減少治療費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霞,張雅衛,新斯的明足三里注射聯合清胰湯治療重癥胰腺炎并發胃腸麻痹療效觀察,2013,22 ( 2 ):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