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之死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5: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楊修之死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初中作文;讀寫結合;評價;交流;常態
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關于作文訓練提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少寫命題作文。”這樣的表述旨在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素材,自由地、真實地表達,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然而,語文教學中作文訓練一直處于近乎隨意的狀態,可以說,關于寫作教學,一千個教師有一千種教法。語文教材關于寫作訓練的內容編寫也是一變再變,但是不管怎么變,學生怕寫作文、寫不好作文的實際沒有改變。
怎樣讓作文訓練擺脫盲目,呈現常態化呢?
一、寫作與閱讀教學同步,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挖掘訓練素材,讓訓練內容更加豐富,讓訓練形式更加多樣,讓訓練更為常態
具體根據語文教材閱讀材料特點,設計續寫、改寫、擴寫、仿寫、讀后感等不同形式的訓練,讓作文訓練與閱讀教學緊密結合,以讀促寫,相輔相成。
1.對敘事性強、能激起學生興趣的文章,設計續寫訓練
如續寫《皇帝的新裝》,游行大典之后會怎樣?《丑小鴨》一文之后,丑小鴨又回到了養鴨場,故事會怎樣?這樣的續寫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預知事物的能力。
2.對形式有特點、能換角度理解的文章,設計改寫訓練
古詩改寫成詞,詩歌改成記敘文,記敘文改成說明文;小說改成劇本。還可以改變語體:文言改成白話;改變結構,順敘改成倒敘,重新組織材料;改變人稱:第一人稱改為第三人稱,第三人稱改為第一人稱。如:將《化石吟》改寫成散文,從韓麥爾的角度寫《最后一課》,《木蘭詩》改編成《木蘭從軍》等等,這樣的改寫能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3.對留有余味、能調動學生想象的文章設計擴寫訓練
很多短小精悍的文言故事,如《夸父逐日》《塞翁失馬》《智子疑鄰》《詠雪》等,都給學生很多想象的空間。開展擴寫訓練,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言文,又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一舉兩得。
4.對有思辨性、能激起學生共鳴甚至爭論的文章,進行寫讀后感訓練
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如《楊修之死》《香菱學詩》《范進中舉》《出師表》《孔乙己》《變色龍》《愚公移山》等,都為學生寫讀后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特別是讀后感將課本與學生的生活直接聯系起來,帶著學生從書本走到書外,可謂活學活用。
5.對能喚起學生回憶、能激發學生情感的文章,進行仿寫訓練
如學了《散步》《荷葉 母親》《背影》《秋天的懷念》等體現家庭親情、母愛的文章,布置學生寫自己的家庭親情故事或者家庭成員;學了《我的老師》《王幾何》《羚羊木雕》等體現師生情、同窗情的文章,布置學生寫自己的老師或者同學;學了《濟南的冬天》《春》《夏感》等描繪自然之美的文章,布置學生寫自己眼中的大自然,發現身邊的美,用文章贊美自然。
二、推行常態化的作文評改方式,自評、互評與師評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評價更加立體,讓評價更加高效,讓評價更加及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四學段目標指出:“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因此推行一種常態化的作文評改方式對于作文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
1.自評
組織中學生進行作文自評自改,這種做法不但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學到的知識得到應用,而且還使閱讀教學得到進一步深化;既端正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也促進了語文第二課堂的開展。
2.互評
充分發揮學生在作文評價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變一支筆批改作文為幾支筆,甚至幾十支筆批改作文。在評改別人的習作時,相互觀賞比較,相互啟發,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學有榜樣。
作文互評互改,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參與意識。在整個過程中,促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興趣盎然。將書面表達與口頭表達融為一爐,把被動地接受變為主動地參與。
三、搭建常態化作文展示平臺,增進交流,相互激勵
寫作本質上就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但是由于平常作文交流還太少,學生寫作的成就感遠遠未能被激發。為學生另外搭建一座常態化的交流平臺,讓學生在交流、展示中獲得自信。
1.搭建班級交流平臺
如在教室布置班級優秀作品展覽欄,組織學生編寫班級優秀文集,督促學生整理個人文集等,讓學生感受到寫作的成就感。
2.搭建網絡交流平臺
信息化年代,學生很習慣網絡交流,博客、空間等,都是交流文章的很好的平臺。
總之,“不動筆墨不讀書”,把作文訓練與語文閱讀教學、學生生活緊密結合,并通過形式多樣的評價,通過有效的交流平臺,力求通過常態化的寫作訓練,讓學生習慣作文,熱愛寫作,讓作文訓練成為語文學習的一種常態。
篇2
1 向學生講解開展名著閱讀的意義
名著的最大特點,是豐富的情感內涵。作家在文學作品中投入了深沉熾熱的情感,文學故事中體現了人與人之間最普遍的情感,那至死不渝的忠貞,熱情似火的浪漫,純潔無瑕的童真,舐犢情深的母愛,山盟海誓的愛情,使讀者的心靈受到震動,受到洗禮,受到啟迪,從而激發出內在的激情,增強對世界、對人生對情感的感受力。因為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一種以真善美為目的的理想的藝術,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可以啟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凈化心靈。名著則更講究以情動人,寓教于樂,通過形象的故事與讀者產生心靈的共鳴,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情感和人格的陶冶。
2 開設閱讀指導課
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課外閱讀也是如此,學生閱讀同樣的閱讀材料,也會由于原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的不同,對材料產生不同的理解,有的貼近原文,有的對原文加以了升華,有的卻與原文風馬牛不相及。這時,如果沒有教師有效指導,就可能會使學生缺乏發展的平臺,影響課外閱讀的興趣和質量。因此,不同類型的名著,應該有不同的閱讀方法。如《湯姆?索亞歷險記》《格列佛游記》等小說,學生最易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但不能就此止步。可以先讓他們理出小說的情節線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導他們關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說的深層內涵,以及小說藝術上的突出特色,這樣才能在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學欣賞能力。閱讀時,學生大都只關注情節,把故事看完就算完事。其實,情節之外,學生閱讀名著時更要關注人物、欣賞人物、品味人物、評析人物,將人物作為名著閱讀的突破口。因為人物是構成情節的重要因素,小說中的情節是以人物為中心開展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構成了名著的主體。人物的喜怒哀樂、一言一行、性格命運揭示了作品深刻的主題,也往往深深地抓住了讀者的心,吸引讀者深入其中,與人物同命運共呼吸。抓住了人物,就抓住了名著的關鍵。關注名著實際上也必然會關注塑造人物所運用的的一系列方法,與之相關的許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在閱讀方式上,教師也不應強求統一,而應引導學生自主選擇。默讀、朗讀、瀏覽式、圈點式、摘錄式、批注式……不拘一格。要讓讀寫抄評、聽說論辯、評價鑒賞融為一體,讓學生在多樣的方法中獲得豐富的知識。
3 教給學生閱讀名著的方法
3.1 “精讀與略讀”的方法。精讀,即要求學生逐字逐句研讀,掌握重點,吸取精華,可給學生提出閱讀的具體要求,使之讀書有方向,一旦觸動心靈,便提筆談雜感,寫簡析,吐露心聲。
略讀方法不一,可選讀,可瀏覽,可摘讀,其中“內容提要”是小說濃縮的精華,可透過其了解文章中心,故重視“提要”,相機引導,效果也事半功倍。
3.2 教給品讀方法。品讀,即培養學生審美的能力,在整體感知基礎上,體味推敲重要詞句在語境中的作用,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在潛移默化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4 立足課本,推薦名著書目
熟悉的才是感興趣的。學生對所學的課文大都比較熟悉,而課本中有不少文章是從某些名著中節選的,教師可選準時機,適時推薦:例如:初一學了《綠色的蟈蟈》后可向學生推薦《昆蟲記》;教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推薦《朝花夕拾》;學了《出師表》《楊修之死》后,推薦《三國演義》等等,教師可以給學生說說推薦理由,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例如以《昆蟲記》和《朝花夕拾》為例向學生講解推薦理由:
《昆蟲記》推薦理由如下:法布爾所寫的《昆蟲記》,被譽為“昆蟲的史詩”,它既是優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認的文學經典,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松詼諧,充滿盎然的情趣。這本書除了真實地記錄昆蟲的生活,還透過昆蟲世界折射出社會人生,滲透著作者對人類的思考。它告訴我們:人與動物需要友誼,人與自然需要和諧。
《朝花夕拾》推薦理由:《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是魯迅回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不同生活經歷與體驗的文字。寫的雖是個人的生活,卻具體生動地凸現了當時中國的風氣和社會情狀;不僅洞察人情世故,而且時時發表卓異的見解。作者把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時弊的議論結合得自然恰當,天衣無縫。
5 讀寫結合,鞏固提高閱讀名著的效果
摘抄是一種根據個人的閱讀喜好,將精美難得的資料摘抄分類保存下來,以供閱讀、品味、引用,這是資料積累方法,是對閱讀的理解鞏固。不定期檢查摘抄,無疑是對名著閱讀的一個有效的檢查方法。
摘抄的形式:語錄式摘抄。摘錄名人警句、精彩詞句等。
內容提要式摘抄:概括主要情節,給短小的文章列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