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健康分析范文
時間:2023-05-15 15:43: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幼兒心理健康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案例分析
1.案例一
開學時,他的媽媽抱怨說康康比較淘氣,不聽話,十分任性,對于大人的管教從來都是抵抗的。真不知道怎樣改變他的這種壞脾氣。教師根據康康在班級的表現,認真觀察他的日常行為,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糾正康康不正確的行為習慣。教師與康康的家長達成了一致的認同,在孩子出現任的時候,家長和教師應該根據情況進行引導,關注他的抵抗心理,對于他合理的要求要盡量滿足并鼓舞,對于他不正確的行為需要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引導,盡量不使用強硬的管理方法,但是對康康的任決不能姑息。經過康康父母和幼兒園教師的共同努力,康康的任性的壞習慣逐漸改掉了,成為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2.案例二
樂樂今年4歲,是一個十分聰明的男孩,學知識很快。他從小與奶奶生活在一起,俗話說,隔輩親,老人對樂樂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樂樂的父母由于工作原因,對孩子缺乏教育和陪伴。在這種情況下,樂樂產生了一些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在幼兒園時,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他就大哭不停。樂樂的自理能力比較差,自己不會穿鞋子,下樓梯沒有教師牽手就不下,不會跟小朋友一起做值日,而且他的朋友比較少,且樂樂不愿意參與集體活動。針對樂樂的情況,我與家長進行了溝通,讓家長多為樂樂創造鍛煉的機會,鍛煉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并且多與同齡孩子玩游戲,要多夸獎他的優點,幫助樂樂樹立自信心。在幼兒園中,教師會經常給他表現的機會,這樣長時間以來,樂樂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一個月之后,樂樂有了明顯的進步,以前膽小、不愿與其他小朋友接觸的情況減少了,他變得愿意與別的小朋友主動溝通,并且生活自理能力也明顯提高了。
二、幼兒園、教師、幼兒家庭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幼兒園應該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幼兒教育的重要地位。幼兒園是兒童接觸外界的主要環境。對3~6歲幼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附加的教育內容,而是滲透到幼兒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兒園需要根據幼兒的心理特征以及成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幼兒教師更應該注重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在幼兒3~6歲年齡段,教師對幼兒的心理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對幼兒心理健康的成長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結構,融洽的家庭成員關系,以及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觀念都會對幼兒心理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精神,讓幼兒適當地吃苦對于幼兒的成長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社會環境比較復雜,家長應該給幼兒創造與外界環境接觸的機會,讓幼兒體會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三、總結
3~6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繁瑣而又重要的教育工作,需要幼兒園、幼兒教師以及幼兒的家長共同合作,彼此相互影響。幼兒是我國發展的希望,只有對3~6歲幼兒開展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幼兒每天的生活之中,長期發展下來,對幼兒的身心健康才會有很大的幫助。對于一個自尊、自立、自信、自強、有正義感、責任心的幼兒,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參考文獻:
[1]劉晶.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學理論,2012(29).
[2]周芳.淺談幼兒人格素質教育[J].中國科技信息,2010(13).
篇2
“幼兒為本”,也就是把孩子當成與大人有著平等人格的人來關照,老師在關心與愛護孩子的同時,切莫丟掉“尊重”與“平等”,這兩種當代人文意識,老師不僅僅是蹲下來與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將大人的架子放下來,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雖小,但卻完全可以感受到這一種來自老師“母愛”般的關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老師的溫情關照下健康的成長。
教師應該從幼兒早晨入園的那一刻起,就開始為他們營造一種溫暖、關愛、民主的氣氛。這就要求教師要努力做到:(1)無條件地關愛孩子。只有愛孩子,才能對孩子保持親切的態度,使幼兒積極愉快地來上幼兒園。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真誠地接待每一個孩子,離園時親切地與每一個幼兒說再見,讓每一位幼兒都有一種被充分重視和接納的感覺。(2)在活動的每個環節中都要尊重幼兒。首先,尊重幼兒,是幼兒精神健康成長的前提。一次去朋友家玩,剛進門,朋友就熱情地招待我,這時我發現朋友家的孩子正在聚精會神地看書,我的朋友示意孩子“問阿姨好;”可孩子沒有反映,仍盯著手中的圖書,朋友將音量提高“立立,問阿姨好!”孩子抬了一下頭,心不在焉地問了我一句“阿姨好!”可朋友卻感到不滿意:“立立,下次你再不懂禮貌,我就生氣啦l”孩子開始不能集中注意力地去看書,先前專注的神情換作沮喪。顯而易見,這件事情中,朋友是在要求孩子懂禮貌,無可厚非,但是幼兒對規范的遵從是有條件的,他們與生俱來的精神生命給了他們選擇的自由,當興趣不在于成人所期望的行為時,他們是很難達到成人要求的,如果像那位朋友一樣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幼兒,其結果不但會給他們的情感造成傷害,而且會干擾幼兒精神生命的正常發展。這就要求在平時的生活與學習中要給幼兒一定程度的自由,允許他們將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行為、理由表達出來。其次,尊重幼兒是幼兒人格和諧發展的保證,幼兒期的人格分兩個側面一個性與社會性。幼兒個性發展的特征是自我概念的建立,如果這一時期成人的言行中處處體現著對幼兒的尊重,就會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在這世界上是有價值的、有能力和必不可少的,反之,如果幼兒從成人對他們的態度中發現自己是被忽視的,自己會經常被做錯事,惹亂子而遭到責備,幼兒便會逐漸在心理確認自己是無能的、不可信賴的,導致幼兒喪失最基本的自信、自尊,建立起消極的自我概念。因此,教師在與幼兒的接觸中,要通過一些積極的、鼓勵性的語言,使幼兒有一種充分的被重視和接納的感覺,使他們時刻感受到自己是沐浴在溫馨和諧的氣氛里。
新《綱要》中提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的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每位幼兒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其各自的特點,存在差異。作為個性心理特征和性格,在每個幼兒身上的表征都不是一樣的。但在教育活動中,我們教師應對任何一種表征的幼兒都不能忽視,而是應該根據每位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改變教學方法,滿足不同幼兒的心理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輔導,幫助幼兒解決面臨的問題和困擾,更好地發揮心理健康教學活動地教育作用,促進幼兒健康活潑地發展。我們班有個叫樂樂的小女孩,個小體弱,膽子也特別小。每次幼兒園體檢時,她總是躲得遠遠的,眼里充滿了恐懼。有次體檢時,樂樂嚇得躲在我身后。我蹲下來鼓勵她說:“樂樂,其實扎針不是很疼,我知道你是一個勇敢的小姑娘,你來試試,好嗎?”樂樂不情愿地點點頭,我進一步鼓勵她:“你看,咱們班小朋友都沒哭,我相信你也不會的。”旁邊的醫生看到了也鼓勵她說:“我一看就知道你是一個勇敢的孩子。”在大家的鼓勵下樂樂打完了針,但她始終沒哭。其實,孩子的膽量生來都不一樣,只要我們教師把這看成是孩子性格的特點,而不要簡單的看成缺點并施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他們肯定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進步和發展。
總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在未來社會里,不僅僅需要幼兒具有與眾不同的智力水平、一技之長,更需要有良好的個性品質、道德行為等。幼兒心理健康的養成不是一個游戲、一個活動、一個故事就能解決的,要把幼兒心理健康工作做得更好,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堅持不懈地把工作滲透到幼兒園的各項工作中去,深入研究和開展各項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持之以恒,把我們的孩子逐步培養成全面健康發展的新世紀的主人。讓我們走進童心,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讓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呵護下獲得最大的快樂和進步,真正成為新世紀的主人!
篇3
幼兒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也是心理健康的教育。幼兒年齡小,無法用準確豐富的語言與動作表達自己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幼兒心理情感的教育,積極引導孩子們表達自身的情感。繪本是近年來我國幼兒教育中經常借助的教學素材,尤其是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從以體驗為主的繪本教學入手,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
幼兒心理 小班教學 心理健康教育 繪本教學 體驗
繪本是當今社會比較流行的一種兒童文學形式,近年來,大量用于幼兒的教學活動。實踐證明,繪本教學不僅可以使孩子們更快更好的學到知識,還可以對孩子的情感、心理健康進行培養,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根據幼兒的年齡、性格等特點選擇合適的繪本,帶領孩子學習,以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增進他們的情感體驗。
一、小班幼兒的特點與心理健康的培養目標
受幼兒的言語表達水平不高以及他們特有的思維習慣的影響,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大多來自于具體的行動與所看到的具體形象。根據孩子的思維特點,教師應借助于圖片、聲音等對孩子進行閱讀興趣的培養,滿足孩子們的視聽要求,引導他們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來感受整個世界。
我國的幼兒教育專家根據各項研究資料以及幼兒身心發育特點,提出了幼兒心理健康的培養目標,包括情緒情感的培養目標、個性和諧發展的培養目標以及與意志培養、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相關的培養目標。其中,小班幼兒心理健康指標指的是,孩子不任性、不哭鬧,可以與同伴協作完成各項活動;有一定的分享意識,與同伴分享玩具等;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二、小班幼兒的心理健康與繪本體驗教學的方法
繪本教學以豐富的繪本資料為基礎,由教師帶領組織閱讀等活動,促進孩子們心理的健康發展。小班多注重于愛的體驗以及學校等環境適應能力的培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班級孩子們的閱讀心理、發展需要以及接受能力,選擇內容合理、長短適中、主題合適的繪本教材。
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帶領學生進行繪本體驗教學,加強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培養。
第一,創設適于閱讀的氛圍。在實際學杜仲,可以通過增加舒適的地毯、合適的教學工具等措施,構建一個適合閱讀的環境,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
第二,選擇合適的繪本材料。教師必須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繪本材料,同時,針對同一個繪本材料,要根據幼兒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比如繪本《我爸爸》,由于小班孩子們的抽象思維未完全發育,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相應的環節或者借助于視頻等工具讓幼兒理解繪本中的具體內容。
第三,以幼兒為主體的體驗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幼兒主觀能動性的培養,提出問題,讓幼兒主動思考、探索、交流,從而找到正確答案,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們。這樣有助于培養孩子們的創造力,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對繪本的內容進行角色扮演,加深幼兒對繪本內容的理解。比如在繪本教學《我好害怕》中,讓幼兒扮演小熊,表演出小熊害怕的過程。
第四,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培養孩子的情感體驗。隨著教師對孩子了解的深入,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將孩子們的具體生活與繪本閱讀相結合。比如,繪本《媽媽抱抱我》的教學中,讓孩子們通過畫畫、言語等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愛;在繪本《小老鼠學畫畫》的教學中,讓孩子們講一講自己學畫畫的過程。
第五,對個別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學生,比如性格過于內向、不自信等。針對這樣問題,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個別的心理輔導,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孩子薄弱環節的培養,與家長配合,改變孩子身上的壞習慣。比如,在繪本《小豬變形記》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孩子喜歡自己,克服不自信的弱點。
三、繪本體驗教學對幼兒發展的影響
繪本體驗教學對幼兒發展的積極作用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首先,繪本體驗教學促進了幼兒對情感的表達能力的發展,使得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心情愉悅,樂觀向上,也培養了幼兒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能力。體驗教學中,不免要讓幼兒表達繪本閱讀中的感想。而且,通過長時間的閱讀,幼兒的心理狀態會受到故事人物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次,培養了幼兒的意志力。繪本體驗教學通過幼兒寫作的方式可以增加孩子完成任務的責任心,增加他們對自己行動與情緒的控制能力。在遇到困難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嘗試解決,而不是依賴家長與老師,有利于他們獨立能力的培養。
再次,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得到了提高。通過繪本體驗教學,幼兒從繪本故事中的孩子、小動物身上學到了很多優秀的品質。而且,通過平時教學過程中,幼兒之間進行繪本故事的分享,玩具的分享等,增加了學生融入集體生活的能力,提高了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最后,教師在繪本體驗的教學中,更容易發現存在有某些問題的個別幼兒。針對幼兒身上存在的問題,可以及時采取措施,通過學校和家長的配合,使得幼兒存在的心理問題等得到解決。
【結 語】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應得到足夠的重視。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學校應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繪本作為兒童文學的一種,不僅能夠滿足幼兒的知識需求,也可以對幼兒的情感、心理體驗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合理地安排幼兒的繪本閱讀,帶領幼兒一起學習,增進孩子的情感體驗,促進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崔淑婧. 以體驗為主的繪本教學在小班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教育導刊,2014(6)
【2】姜藝. 基于圖畫書特質的幼兒園圖畫書閱讀教學策略. 學前教育研究,2011(5)
篇4
[論文摘要]目的了解安徽省城鄉幼兒教師工作壓力、心理健康的關系及差異。方法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一90)和自編幼兒教師工作壓力問卷對安徽省128名城鄉幼兒教師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1)幼兒教師的工作壓力城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城市幼兒教師的工作壓力明顯高于農村教師,而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總體水平的城鄉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2)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安徽省城鄉幼兒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其心理健康水平呈顯著正相關,幼兒和家長、幼兒園組織氛圍對城市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有較大的正向預測作用,自我期望和工作條件對農村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而工資福利待遇則對其心理健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結論減輕城鄉幼兒教師的不同工作壓力有助于緩解其心理健康。
幼兒教師工作壓力是指教師個體在幼兒教育工作中面臨外在環境刺激時,經認知評估感到外在環境刺激會給自身造成相當程度或過度的負荷、個體資源無法應付的一種主觀感受狀態。許多研究資料表明,工作上的持久壓力會嚴重危害教師的身心健康,由此不僅會導致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降低,還會對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產生不利影響。
近年來,隨著轟轟烈烈的幼教改革,幼兒教師的工作壓力、心理健康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但對于由城鄉差異而引起的城鄉幼兒教師在工作壓力和心理健康方面可能存在的差異并未得到應有的關注,因此,本研究通過城鄉比較來探討對安徽省幼兒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為提出更為合理、具體的措施與心理干預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證依據。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本研究分別從安徽滁州、淮南二地市區和農村幼兒園隨機抽取部分教師作為被試,最后的有效被試共128名,其中城市幼兒園教師71名,農村幼兒園教師57名,全部為女性。
1.2方法
1.1.1幼兒教師工作壓力調查問卷系自編問卷,于2005年編制J。包括43個條目,采用5點記分的方式,用于對幼兒教師的整體工作壓力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表明工作壓力越大。經檢驗,總問卷及6個維度的信度指標分別為0.91、0.90、0.90、0.90、0.88、0.88和0.90,結果表明其信度較好。
1.1.2癥狀自評量表(SCL一90)由DerogatisLR1975年編制,1984年王征宇等人修訂L6l,共90個條目,每題用5點評分,癥狀從無到嚴重,分別評為0、1、2、3、4,分數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狀況越差,癥狀越明顯。有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及其他10個維度,有較好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該量表10個維度的同質性系數在0.77~0、99之間。
1.3數據管理與分析采用SPSS 11.0For
Windows軟件對數據進行錄入、管理和分析。
2結果
2.1安徽省城鄉幼兒教師工作壓力的測查結果從表1中總體壓力水平及各維度來看,城市幼兒教師的工作壓力顯著高于農村教師,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社會地位與社會要求、幼兒與家長方面的差異較為顯著,其次為工作負荷、工資福利待遇、自我期望與工作條件,差異相對較小的是幼兒園組織氛圍。
2.2安徽省城鄉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測查結果表2顯示,城鄉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及各因子大體一致,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但表現出一定的差異,除敵對癥狀外,在焦慮、恐怖、偏執因子上,農村教師高于城市教師,其余項目均是城市教師高于農村教師。
2.3安徽省城鄉幼兒教師工作壓力sCL一90的關系由表3可知,從總體水平上看,城鄉幼兒教師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504和0.769,相關顯著。說明工作壓力是影響幼兒教師尤其是農村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從各個維度看,城市幼兒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各因子大部分指標均呈顯著正相關(除工作負荷與焦慮、敵對因子,幼兒園組織氛圍與恐怖因子,工資福利待遇與心理健康的大部分因子外),而農村幼兒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各因子均呈顯著正相關,且均達到統計學意義。
為了進一步弄清工作壓力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本研究以工作壓力的各維度得分為預測變量,以心理健康總分為結果變量,采用逐步回歸的方法進行了多元回歸分析(表4)。結果表明,幼兒和家長、幼兒園組織氛圍對城市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有較大的預測作用,自我期望和工作條件、工資福利待遇對農村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有較大的預測作用。
3討論
3.1幼兒教師工作壓力現狀從總體壓力水平來看,城市幼兒教師的工作壓力顯著高于農村幼兒教師。城鄉幼兒教師來自于6個方面的壓力水平高低順序是一致的,依次為自我期望與工作條件、工作負荷、幼兒與家長、幼兒園組織氛圍、工資福利待遇、社會地位與社會要求。進一步分析發現,自我期望與工作條件、工作負荷、幼兒與家長、幼兒園組織氛圍幾方面的壓力較為突出。提示應通過為幼兒教師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條件并滿足教師的合理期望、減輕工作負荷、做好家園工作、優化幼兒園組織氛圍這幾方面人手來減緩城鄉幼兒教師的工作壓力。
3.2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現狀從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來看,城鄉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及各因子大體一致,但具體比較則表現出一定的差異,主要表現為農村幼兒教師的焦慮、恐怖、偏執因子高于城市幼兒教師,而城市幼兒教師則在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農村幼兒教師。表明應針對城鄉幼兒教師不同的心理異常癥狀給予相應的關心、支持和幫助。
3.3幼兒教師的工作壓力及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相關分析顯示,城鄉幼兒教師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存在很高的正相關,而且這種相關在農村幼兒教師身上表現的比城市幼兒教師更為密切。可以說,工作壓力是影響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要解決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減輕工作壓力是重要途徑之一。
篇5
心理健康問題,近年來一直備受關注,特別是幼兒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教育機構及家長的普遍關注。調查分析表明,2至4歲兒童各種行為問題檢出率為31%,其中34%兒童的表現為社會退縮,這些兒童不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喜歡孤獨、畏縮、害羞;而38%的兒童具有攻擊行為,表現為虐待欺侮別人,不合作,不會分享,在家不聽話、任性、打架或威脅他人;29%的存在憂郁行為,在幼兒園或在家中過度恐懼、焦慮、不活躍、有自卑感。5至6歲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為37.3%,其中24%為多動、活動過度,表現為精神渙散,注意力不持久,坐立不安,學習效果差。雖然《新綱要》明確提出“幼兒園必須把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我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深深的感受到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很容易,但是如何科學的關注卻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需要長期探討,摸索、實踐才能逐步得以解決。
一、 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是科學關注幼兒心理健康的基礎
幼兒期是一個人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益于幼兒健康心理的形成,為幼兒擁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礎。幼兒心理健康的表現是:動作發展正常、認知發展正常、情緒積極向上、人際關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沒有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幼兒心理的發展取決于周圍的物質和文化環境以及良好的教育影響。
多年來的教育實踐中我們看到,幼兒中存在著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經不起磕磕碰碰。幼兒期的兒童正處于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其知識與能力,生理年齡與心里年齡普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
第二、缺乏與人交往和應付人際事件的能力。幼兒從不同的家庭進入幼兒園,面對新的生活環境,在心理上會產生一些困惑。對于大多數獨生子女來說,在家庭中凡事以他們為中心,而在集體中他們卻必須考慮到別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見,獨生子女的增多使越來越多的幼兒少有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導致在人際關系中無所適從。
蒙臺梭利①有一個精彩論斷:兒童擁有一份吸收性心智。兒童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獨立意識的關鍵時期。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習得的是與成人直接接觸中感受最為真切、最為深刻的社會。在這一時期,如果成人能積極鼓勵兒童的獨創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養其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的目的的勇氣。反之,兒童就會缺乏自信心,產生內疚感。
我們知道,“健康”除了指生理正常,還包括心理健康。人們一般比較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卻往往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孩子真正“健康”。
二、干預者的心理知識和心理素質是科學關注幼兒心理健康的前提
在開展《3-6歲幼兒常見心理行為問題干預研究》的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遇到這樣一些問題。比如:干預者的素質、干預能力、干預方式等,都會對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影響。我們在研究實施中,發現部分家長和老師缺乏相關的兒童心理知識,一邊對孩子的心理問題視而不見,一邊又不知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不得不反過頭來對干預者重新進行培訓。
作為干預者必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與幼兒建立平等、融洽的朋友關系,幫助幼兒學習調節情緒和表達情感,使幼兒感到安全、溫馨和愉快。對孩子充滿愛心,一視同仁,多鼓勵、表揚進步盡可能不要挫傷孩子的自尊心。
干預者不僅要掌握心理知識,本人也要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因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如果干預者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會在無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傳染給幼兒,影響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干預者要擁有一個健康心理,也是幼兒心理健康工作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
干預者應努力學習心理健康方面的有關知識,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心理知識的缺失是不可能做好幼兒心理健康工作的。
三、 適當滿足幼兒心理需要是科學關注幼兒心理健康的條件
堅持正面引導,使幼兒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間的差異代表了個人心理適應的一個指標,兩者越接近,個人的適應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干預者應積極引導,幫助幼兒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識。
愛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必要的環境因素。要讓幼兒接受我們的愛,讓幼兒懂得我們的愛。我們要懂得一些向幼兒表露師愛的技巧。向每個幼兒表示愛意,讓孩子在愛的氛圍里健康成長。用各種方式向幼兒表示親近和,增強幼兒自身的安全感和對老師的信任感。互相尊重,相互配合,共同營造溫暖、關愛的良好環境,使幼兒身心需要不斷得到滿足,情緒越來越好。
四、 尊重幼兒、重視個體差異是科學關注幼兒心理健康的核心
馬斯洛有一句著名論斷:“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當之無愧的來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兒童是幼兒心理健康成長的前提, 是幼兒人格和諧發展的保證。平等、民主地對待幼兒,尊重幼兒發展的積極因素,讓幼兒主動地發展。幼兒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成人要尊重其權利和地位。
篇6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現狀;途徑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5-153-02
一、前言
幼兒階段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重要基礎階段,其良好的教育質量對于幼兒形成優良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幼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了要關注幼兒健康的重要性,要求幼兒園子啊日常教育過程中,要樹立并貫徹科學合理正確的健康觀念,不僅要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也要關注心理健康。所謂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在幼兒教育過程中,老師要運用和借助教育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與技術,運用豐富有效的途徑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提高幼兒各方面的身體素質。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注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有利于促進我國幼兒園教育的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幼兒從小就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康健全的心理,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二、當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分析
1、理論知識基礎不夠深厚
雖然近些年來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和關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但是幼兒的心理健康在我國相對來說還是一個新興的事物,在很多方面仍然處于摸索階段,從而使得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理論基礎還不夠深厚和成熟,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對于很多問題的解決只能是一邊嘗試一遍摸索解決。在當前一些幼兒教育機構,對于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大部分是依靠一些零散的書籍,在具體教育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容易出現忽視對資料的理解和消化以及幼兒自身的發展特點,而照搬照抄書籍理論的情況,從而不僅可能使得教育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會造成消極后果,影響幼兒健康心理的發展。
2、專業師資力量缺乏
在當前很多幼兒園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員雖然大多都是幼教工作者,但是在很多地方的幼兒園,幼兒園老師很多在職業能力和素養等方面都不符合相關文件規定的幼兒教師任職條例的。而且即使符合任職條例的幼兒園老師,很多都不具備完整全面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對于該知識的學多都還停留在皮毛層面,而且缺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經歷與知識,從而在教學過程中面對幼兒表現出來的種種跡象常常感到力不從心、舉足無措,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和引導。這樣的師資隊伍,不僅不能夠對幼兒已經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引導與疏解,更不用說做到根據幼兒的行為舉止預防幼兒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了。
3、引導方式單一
在當前很多幼兒園面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的引導方面,仍然片面地采取單一的引導方式,如說服、談話或者勸導等,只是片面地認為孩子只要好好教就可以了,主觀地將孩子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上引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幼兒內心的真正需要。這種單一的引導方式使得在幼兒健康心理教育過程中,忽視幼兒的接受能力,沒有考慮到在通過這些引導方式之后,對幼兒是否會造成一些消極不利的影響,從而使得整個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徑的探析
在幼兒教育過程中,關注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效果,無論是對于教育事業還是幼兒的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但是當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卻有數如此讓人憂心。因此,如何采取措施改變當前現狀,提高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成為了當前幼兒教育工作者普遍思考的問題。本文將對其具體措施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注重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幼兒教師的專業素養
理論是指導實踐的重要依據。只有擁有科學合理的系統的理論知識,才能引導實踐工作有效有序地展開。因此,在提高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不斷完善幼兒園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和增強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素養,讓他們對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比如,幼兒園可以和一些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幼兒園可以邀請一些幼兒心理專家等到學校來為幼兒園老師做一些相關的講座,讓幼兒園老師對幼兒心理有更好的認識,了解到更多幼兒心理學前沿的理論與技術。同時學校也可以為高校的幼兒心理研究提供一些更具實踐價值的一手資料,促進理論研究的發展。此外,學校也可以不定期地組織和開展一些相關培訓,如心理輔導、心理治療、心理衛生等,讓老師參加,從而增強幼兒園老師關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知識,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紓解幼兒心理問題的科學方法,從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篇7
關鍵詞: 幼兒 心理健康教育 身心并重 情感投入
健康是人們最基本的要求,它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現在人們普遍存在片面的身體健康觀,忽視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特別在幼兒健康教育中,這種現象尤其普遍。由于廣大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幼兒心理健康知識很缺乏,并且幼兒園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夠,因此很多幼兒教師將幼兒心理的一些異常,看成幼兒成長過程中的自然現象,并沒有加以有效關注。我現結合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出現的問題談談認識與體會。
一、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投入不足
健康是指人們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綜合狀態,并且應把心理和社會適應這兩個方面作為健康的主要要素。但是很多幼兒園對健康的認識依然只停留在生物醫學的維度上,沒有實現向心理醫學維度的轉變。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重身體保健輕心理輔導的現象。這種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視,最主要原因是幼兒教師普遍缺乏幼兒心理健康知識,對幼兒身心健康之間的關系認識不科學,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夠,很多幼兒教師將幼兒心理的一些異常,看成幼兒成長過程中的自然現象,并沒有加以有效關注。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缺乏系統性
目前,我國除了很少的幼兒心理衛生、行為和情緒方面的書籍外,還沒有見到一套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著。在我國數量不多開設有學前教育專業的高校中,很少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課程。在全國幼兒師范學校中,沒有一套全國通用的幼兒心理健康教材。盡管我國幼兒教育教學綱要明確提出我們要對幼兒心理健康進行必要的教育和輔導,但內容分散、繁瑣,很多體現在其他教學之中。同時這些內容之間缺乏必要的內在聯系和統一性,還有很多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沒有納入日常幼兒教育之中,沒有引起廣大幼兒教師的重視。這就導致教師在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只能借鑒與其相關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理論和經驗,并且融合還不夠。
三、理論與實踐相脫離
近年來,幼兒園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程度日益提高,他們在幼兒教育教學中積累了很多好的經驗,并且很多高校開始加大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學術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隨之也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理論和幼兒教學實踐的嚴重脫節。一方面,高校中從事幼兒健康教育的科研人員很少深入幼兒園進行調研,更少建立長期調研基地。另一方面,幼兒園在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只停留在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表象認識,不能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認識。因此,很多時候,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是一種經驗總結,很難使其得到更深的發展和提高。
四、幼兒教師缺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
教育活動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本身素質和專業知識水平。然而,在傳統幼兒師范教育體系中,知識更新不能有效跟上時代的發展,這直接導致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匱乏。與此同時,如何處理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和幼兒科學教學的關系,注意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將影響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現在,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現的很多問題都與此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五、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具體工作中的不科學性
1.違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原則的問題。比如:有些孩子出現攻擊,這應該屬于品行障礙,對于孩子們的這種行為的矯正與教育應當采取正面手段,樹立學習榜樣,或及時隔離,降低刺激。但有些幼兒教師在處理這一類問題時,只采用指責或體罰的方法加以矯正。研究表明,孩子們在受到老師指責和體罰后,可產生更強的叛逆傾向,更會強化幼兒的攻擊。因此,指責和體罰的方法違背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是不科學的。
2.家庭和幼兒園教育不同步的問題。在幼兒園中對孩子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本來是一件有利于他們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實施中如果沒有注意和家長的有效配合,那么幼兒園的努力就會付之東流。如某幼兒園幾年來一直堅持對孩子們進行社會交往能力訓練,目的在于讓他們學會和他人交往,提高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但在具體實施中,幼兒園忽略了和家庭的聯系與合作,而有些家長對子女采取溺愛與放任的教育方式,結果導致孩子們在幼兒園中所學的和家庭教導發生沖突,以致幼兒園教育教學未能收到實效。
3.不能區分心理問題和道德問題。在一些幼兒身上,說謊這一現象是很常見的。造成孩子們說謊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他們認知發展水平不高,在思維、記憶和判斷等方面與事實不一致時造成說謊。另一方面,由于他們做錯了事,怕受到老師、家長的過分指責而說謊。因此,我們對孩子們說謊的現象應全面分析,區別處理。如由于認知水平不高所致,就是心理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如因怕受到過分指責所致,就是教育方面的問題,但這些都和成人的說謊有很大的區別,無所謂道德不道德。
篇8
幼兒的一日生活離不開家庭與幼兒園.這是他們學習與生活的基本場所.家庭的基本結構,父母的關系,家長的教育觀念無一不影響著幼兒自身的心理變化.對學前兒童社會性適應行為有著深遠的影響.幼兒在家里依賴父母,在幼兒園依賴老師.因此,如果幼兒所處的環境是不融洽的.就很有可能影響到他們的心理的良好發展.父母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承擔著主要的教育責任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關心愛護孩子,使孩子得到足夠的母愛和父愛的溫暖.有些家長因為工作忙造成和幼兒的交流時間過少,不夠關注幼兒等問題.并且很少真正從孩子興趣出發考慮,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和負擔.從而致使幼兒產生攻擊和反抗.由此而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斷出現.要幫助其通過合理的方法宣泄出來,減輕幼兒的心理負擔,使其獲得平衡的心態,不至于在心理上或身體發育上形成障礙.在幼兒園里,教師的行為容易引起幼兒的模仿.教師教育幼兒時的言行舉止非常重要,教師可能覺得是無意的一次訓斥幼兒,動機是好的,但也有可能導致幼兒形成自卑、孤僻的心理.幼兒園的各項活動的規劃是否符合幼兒成長的需要,也會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形成.教師的病態人格將嚴重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緒不穩定的教師所教的班級里,出現人格障礙的學生人數也較多.這些細微的過程貫穿幼兒成長階段的始終.并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2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1在幼兒一日活動中的滲透
幼兒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都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內容,因此,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應充分利用一日常規生活來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游戲是貫穿始終的.幼兒園教育倡導玩中學:“活動游戲是獨立性培養和合群性養成的極好手段.”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教育,維護心理健康.并從中學習到如何與同伴和諧相處.通過這種具體且形象的活動方式,幼兒的心理不斷地得到成長與發展.作為教師也應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動當中,并要預防幼兒抵觸情緒的產生.教師也應該多表揚幼兒,幼兒往往渴望獲得老師的贊揚和喜愛.并從中獲得信心“.在有些具有較強規則的游戲里,孩子們還能夠學會如何對待挫折,面對挑戰,這些游戲都有助于孩子們品質和意志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門獨立的教育活動,教師要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滲透于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幼兒每天都在進行多種多樣的活動,教師要牢牢把握住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發展特點,有的放矢的進行滲透性教育.將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從原始的在書本上的教育,延伸至其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利用幼兒園的進餐、午睡等生活活動進行隨機教育.設立生活角區域角,開展角色游戲.通過做游戲,唱兒歌,講故事等多種多種多樣的形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幼兒通過與同伴在游戲中協助、分工、合作、謙讓等,鍛煉了幼兒的交往能力,對幼兒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進作用.讓每個幼兒養成健康的心理,不放棄任何一個幼兒.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是我們幼教工作者責無旁貸的工作.
2.2良好心理環境的建構
生態學指出,要把幼兒的心理發展放在多個心理系統中并加以整合.而幼兒發展的環境并不是在一個家庭中,一個幼兒園中.而是特指那些以人際文化為主要元素的人文環境.除了必須保障幼兒人身安全的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對幼兒心理環境安全的保護.教師、家長要學會換位思考,不要過多的厲聲責備幼兒.盡管他們的心理年齡尚且還小,但是他們對這種安全的心理氛圍的要求也就尤其重要.我們作為幼兒最依賴的人,更應該多站在他們的角度為他們考慮問題.不能僅憑主觀臆斷,覺得幼兒年齡尚且比較小,不懂事.就可以不顧他們的心理想法,做一些傷害他們的事情.而是應該多鼓勵、表揚幼兒,培養他們的自信心.以積極樂觀的態度來面對生活.對于問題突出的孩子還要和家長聯系,咨詢專家,進行心理治療.
2.3幼教工作者的整體素質
據筆者了解,現今我國幼兒教師的基本素質還不是很高.很多學前教育缺乏新的師資力量,原有的教育理論還在比較低的水平.幼兒教師一般而言,基本是一些高職專科院校畢業的.相對別的國家來說,還存在十分大的差距.她們對于兒童表現的心理特征不能很好的進行分析與矯正.也更沒有能力來預見和干預了.一些幼兒園教師在解決幼兒特有的心理方面的問題時,則是把有關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用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這種狀況帶來的后果,不僅沒有對癥下藥,還有可能惡化幼兒的心理問題.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專業化水平要求相當高的職業,因此需要專業化的師資培養.進行心理學知識的培訓是解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專門師資缺乏的重要途徑.可以把這種心理學專業知識的培訓作為幼兒園教師繼續教育的一個內容,通過專業化的教育,無論是在基礎的理論知識方面還是在實際的操作技能方面,都能使幼兒教師得到很好的職后訓練,從而保證其能勝任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然而,心理問題對于幼兒在該階段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這需要我們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要壯大幼兒教育群體的師資力量尤為重要.我們要重視幼兒教師的職后培訓工作的開展,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提高他們的基本素質.和自身的心理水平.這也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不斷學習,提高認識.加強理論知識,學習系統的教育的途徑和教育的方法等.
2.4加強家園共育
幼兒是在周圍環境中各種條件的相互作用中成長起來的.在幼兒期,他們對周圍環境的辨別力差,對成人依賴性強,教育的作用體現在生活中的人、事、物對幼兒的影響,幼兒生活直接作用于幼兒發展.家園猶如一車兩輪,只有同向運轉,才能共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幼兒良好心理環境的創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利用時間等方式與家長進行交流,隨時了解幼兒在家情況,并向家長反饋幼兒在園表現,以取得家園一致性教育.同時轉變家長的教育觀.重視對幼兒的個別輔導.對于某些內向的幼兒來說,也許會有一些問題不愿意與老師和家長進行溝通.就憋在心里.這時,我們可以采取個案法,給予特別的關注,及時矯正不良的心理行為.必須十分關注個體幼兒的心理健康,實施個別教育.根據不同,制定出不一樣的教育方案,因材施教.然而,正因為缺乏有效的交流,才會引起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其實很多問題,我們通過老師、和家長可以對幼兒進行適當的溝通.應該充分的認識到幼兒在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并能及時、積極的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家長應多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作為教師,也應常常與家長聯系、溝通.加強家園共育.教師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離不開家長的配合的.只有在學校與家長的雙方共同努力的條件下開展教育,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其次,多傾聽幼兒的心聲.傾聽并不是簡單的聽,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專注的傾聽兒童訴說的態度、方式及內容,是兒童對輔導者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因素.當兒童與教師訴說一個他所遇到的問題時,教師必須積極傾聽,并不時給予反饋,讓兒童知道你在專心傾聽,以促進良好的溝通.只要教師做個有心人,在幼兒教育過程中能及時發現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并及時引導,才能引導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因為學前教育是對于幼兒的一種啟蒙性教育,它又在幼兒教育中起著導向的作用.理論研究表明:幼兒身上表現出的問題,往往源自家庭教育.由此可得,教師要引導家長使用正確的教育手段,確保家園共育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統一,應該使雙方達到統一的認識高度,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才能得到科學合理的解決.進一步加強了家長與幼兒園的雙方的主動和創造,使教育一致性原則得到了真正落實.幼兒園多于家長溝通,力求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對幼兒實施有效的影響和教育,讓家長從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入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來,在觀念上和行動上真正尊重孩子.對于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深感任重而道遠.隨著我國幼兒教育事業不斷蓬勃發展,陸續有很多專家學者開始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
3結語
篇9
【關鍵詞】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研究范式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7)10-0027-05
當前,有關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但是研究呈現出“兩極少,中間多”的特點,焦點是中小學教師,而對幼兒園教師和大學教師卻關注甚少。事實上,幼兒園教師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幼兒教育事業發展的主力軍,其心理健康狀況會直接影響基礎教育的質量。因為幼兒期是兒童人格形成的萌芽階段,幼兒的心理發展很不成熟,自我辨別和自我控制能力較低,但是具有很強的模仿性和向師性,傾向于把教師作為自己的榜樣,幼兒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會對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幼兒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應該引起人們的充分關注。
一、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研究的現狀
(一)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決定科研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目前,國內外學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研究范式。研究范式主要有兩種:大樣本研究范式和小樣本研究范式。大樣本研究范式以隨機化程序選擇大量被試,對他們進行較少量的心理學測試,從而測驗與分析有關的心理特征與發展過程。小樣本研究范式對少量的被試進行大量的心理學測試,能對被試的心理活動展開有效的研究。〔1〕目前國內外學者在研究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時,大多采用大樣本研究范式,而很少采用小樣本研究范式。(2)測量工具。研究者通常采用與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相關的量表進行問卷調查。這類量表通常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健康負向指標為主的量表,另一種是以健康正向指標為主的量表。前者主要有癥狀自評量表(SCL-90)、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16PF)、狀態―特質焦慮問卷(STAI)、Maslach職業倦怠問卷(MBI)、一般健康問卷(GHQ)等;后者主要有主觀幸福感量表(SWS)、生活滿意度問卷(LSS)等。國內學者在研究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時,通常會對國外的這些量表進行修訂。(3)指導研究的方法論。最常見的方法論有兩種,一種是靜態的、橫向的研究,另一種是動態的、縱向的研究。研究者在研究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時,主要以前者為主,很少有人采用動態的、縱向的研究方法。(4)研究視角。國內學者主要從評估的角度去考察幼兒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并且與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比較研究,進而找出適合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的比較有特色的研究方法。國外學者的研究相對比較深入,他們不僅重視用問卷調查、實驗等實證的研究方法,而且開始重視日志分析、訪談等質的研究方法,并且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進行綜合研究。
(二)幼兒園教師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研究表明,很多幼兒園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生理癥狀。長期的心理困擾會使幼兒園教師產生一些生理上的疾患,常見的有厭食、失眠、頭痛、惡心、心律失常等。(2)職業行為異常。心理問題總會通過行為表現出來,有些幼兒園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即存在職業行為異常現象,例如,隨意應付自己的工作,對兒童無端責罰、恐嚇等。彭駕將教師的不良職業行為概括為怨職型、自我型、異常型、暴戾型、不良型五種類型。〔2〕(3)不良人格。幼兒園教師常見的不良人格主要有抑郁、焦慮、人際關系敏感、敵對、偏執、強迫、軀體化、恐怖等。〔3〕(4)心理壓力。Kelly和Berthesen(1995)對8位澳大利亞昆士蘭公立幼兒園女教師進行了相關研究,通過對她們的日志、圖表和反饋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幼兒園教師在很多方面存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他們認為這些壓力主要來自時間的壓力、滿足兒童的需要、應對教學之外的任務、維持早期兒童教育的哲理與實踐、不斷滿足個人的需要、兒童家長的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以及對早期兒童教育的態度和感知等。〔4〕許多幼兒園教師由于心理壓力長期得不到有效的緩解而形成心理疾病。(5)工作倦怠。Maslach和Jackson(1981)認為,工作倦怠是在以助人為對象的工作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自我成就感降低的癥狀。〔5〕研究發現,倦怠不僅會給人們造成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自我成就感降低等負面心理影響,而且容易產生睡眠干擾、周期性頭痛和腸胃不適等疾病。〔6〕因此,幼兒園教師長期處于工作倦怠狀態,會給自身心理健康帶來極大危害。(6)人際障礙。幼兒園教師的人際關系主要有教師與幼兒的關系、教師與家長的關系、教師與同事的關系、教師與園領導的關系等。一些幼兒園教師由于對上述關系處理不當,造成了人際關系上的障礙。Katz認為在幼兒園教師的人際關系中,幼兒園教師與家長的關系是造成幼兒園教師人際關系障礙的最主要因素,因為雙方在價值觀、教育觀、行為參考基準和隱私權的維護等方面存在很大分歧。另外,幼兒園教師經常會遇到兒童家長的一些非理性要求,如將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推給教師,這會給幼兒園教師和家長的關系蒙上陰影。〔7〕
(三)影響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影響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對國內外的相關研究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個人素質。每個人的心理、身體素質以及業務素質都有差異。一些幼兒園教師的綜合素質較低,這會對其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影響。〔8〕(2)工作角色。與其他職業相比,幼兒園教師的角色比較多元化,他們通常集幼兒園老師、臨時父母、保姆、哥哥、姐姐、玩伴等于一身,〔9〕甚至是清潔工、聯絡員等,他們要根據不同的需求隨時變換角色,很容易產生角色模糊和角色沖突。這不僅會使幼兒園教師產生職業倦怠,而且會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等各個方面。〔10〕(3)幼兒因素。兒童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探索周圍的事物,其行為具有不可預測性,不利于幼兒園教師安排課程。另外,兒童的自我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較差,幼兒園教師總是要擔心其安全和健康,這會給幼兒園教師帶來不同程度的焦慮。〔11〕(4)幼兒園因素。幼兒園教師有很多與教學無關的工作,教學工作也經常被一些無關的事情干擾。此外,課程一般由幼兒園管理者制定,幼兒園教師只負責執行,因此他們很少有教學的自,這不利于設計適合幼兒的課程,也增加了幼兒園教師的負擔。〔12〕(5)自我期許。自我期許總是美好的,但是自我期許過高,與現實存在落差時,會導致心理不愉快,甚至痛苦。(6)社會期望。社會對教師這一職業寄予很高的期望,對幼兒園教師更是如此。這使幼兒園教師負載了更多的精神壓力。(7)人際關系。幼兒園教師要面對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他們除了每天要處理與園內同事和領導的關系,還要學會處理與幼兒家長的關系以及其他社會關系。〔13〕(8)時間壓力。幼兒的年齡和身體特征決定了幼兒園教師必須花大量的時間照料幼兒。臺灣學者孫立葳研究發現,很多幼兒園教師每天的工作時間在10個小時左右,他們常常因為休息時間很少而身心疲憊。〔14〕另外,幼兒園教師也需要照顧自己的家人,有時還要抽時間進修,搞好自己的專業發展。(9)兼任行政工作。Borg和Riding(1993)的研究表明,行政工作人員普遍會感受到工作壓力,〔15〕幼兒教育本身就是一項非常繁重的工作,如果幼兒園教師兼任行政工作,從長遠來看,不但會影響他們的教育質量,而且會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16〕(10)待遇。一方面是物質待遇,幼兒園教師的工作相當繁重,但其工資卻很微薄,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17〕另一方面是精神待遇,很少有人把幼兒園教師看作是一個“專門化的職業”,幼兒園教師的工作常常得不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18〕
(四)促進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的策略
在分析和總結以往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可以將促進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的策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1)從國家的層面上看,國家要完善幼兒園教師制度,維護幼兒園教師的合法權益;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幼兒園教師的工作環境和工資待遇;做好教師職前和職后教育,促進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成長。(2)從社會的層面上看,應該發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對幼兒園教師的工作給予理解和支持,對其職業給予充分的認可和尊重,提升幼兒園教師的社會地位,增強其職業自豪感,并為他們營造寬松、和諧的社會氛圍。〔19〕(3)從學校的層面上看,幼兒園應該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為幼兒園教師創設公平的競爭環境,提供合理的晉升和學習機會;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使評價公平、公正、合理;多組織一些文體娛樂活動,為他們提供豐富的業余生活。〔20〕此外,由于很多幼兒園教師來自幼兒師范院校,因此,幼兒師范院校應該承擔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任務,使他們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從而在以后的幼兒園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態。(4)從個人層面上看,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積極、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全面提高自身修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具有正確的工作角色觀念,克服由角色模糊和角色沖突帶來的心理困擾;能正確地認識自我,悅納自我;要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合理地調控情感,保持健康的心態;不要對自我期望過高,減輕自我壓力;學會與人交往,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要合理分配工作和休息時間,避免過度勞累。〔21〕
二、存在的問題與展望
近年來,盡管對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呈逐年增多的趨勢,但是這些研究還處在探索初期,存在很多問題。
(一)研究目的
很多學者研究幼兒園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目的是為了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而不是關心幼兒園教師本身。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兒童的發展比教師的發展更重要。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身心健康固然很重要,但是幼兒園教師也是社會中非常重要的群體,其身心健康與否直接關系到基礎教育的興衰成敗。因此,研究幼兒園教師的心理健康不要只為了促進兒童的發展,還要考慮到幼兒園教師本身的心理健康需求。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手段缺乏多樣性。質的研究和量的研究是心理學常用的兩種研究方式,兩者各有優缺點,很多問題的深入解決必須依靠兩種研究方式的有機結合。而目前很多研究僅僅局限于對幼兒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評,很少有人用個案訪談等質的研究方法。(2)研究工具比較單一。很多研究者所用的量表是癥狀自評量表、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以及生活滿意度問卷,但是這些量表引進國內已有多年,存在著常模老化的問題。(3)沒有專門測評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的量表。研究者普遍應用的量表所適用的對象是普通人群,而且國內一些研究者使用的量表沒有本土化,不僅存在文化差異,而且不能體現幼兒園教師的職業特點。(4)把對心理問題的測量等同于對心理健康的測量。科學的心理健康測量應該既包括心理健康消極方面的測量,也包括積極方面的測量。我國很多研究者卻認為沒有心理問題就是心理健康,顯然他們對心理健康的理解缺乏深度。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應該運用多樣化的研究手段,采用既能體現幼兒園教師職業特點,又符合我國文化背景的研究工具,在對心理健康進行測量時,同時顧及消極和積極兩方面的測量。
(三)研究范圍
從總體上看,在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中,主體是中小學教師,對幼兒園教師的研究相對較少;在對幼兒園教師的研究中,又以公立幼兒園教師為主,很少有人關注私立幼兒園教師;以研究城鎮幼兒園教師為主,很少有人研究農村幼兒園教師;幾乎所有相關研究的關注對象都是女性幼兒園教師,而男性幼兒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今后在研究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時,應當重視幼兒園教師特別是私立幼兒園教師、偏遠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幼兒園教師以及男性幼兒園教師,因為相對而言,他們承受著更多的心理壓力。
(四)研究內容
(1)局限于研究消極心理。以往人們對心理健康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關注的是消極方面,很少有人研究積極的方面。Bradburn曾指出,一個人沒有消極情緒不一定就有積極情緒。因此,研究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既要研究其消極的一面,也要研究其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等積極的一面。(2)國外的研究側重個別因素,國內的研究側重綜合因素。國外學者的研究相對缺乏整體性,他們只是從具體的某一個影響因素進行研究,雖然研究有一定深度,但是很少有研究者探討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國內學者更多的是進行籠統的總體研究,而很少對某一個具體方面進行非常深入的研究,雖然兼顧了整體性,但是缺乏研究的深度。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國內外的兩種研究模式應該有機結合,取長補短。(3)缺乏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提出有關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盡管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標準,但是如果沒有基本標準作為參照,既不利于幼兒園教師全面理解心理健康,也不利于他們尋找自我心理健康塑造的方向。因此,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參與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標準的討論,為衡量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找到相應的參照點。
(五)研究模式
從總體上來看,對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研究并不多,其相關理論和研究方法還處在探索的初期階段,沒有形成一種比較完善的理論模式和操作模型。從目前的研究來看,有的研究只是對測查的結果進行分析,有的研究僅僅探討影響因素和應對策略,很少有人進行綜合、立體化的研究。因此,今后我們應該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研究理論體系,進行更系統、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王重鳴.心理學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彭駕.教師的心理衛生〔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0.
〔3〕余欣欣,李萍.廣西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11(2):136-138.
〔4〕ALISON L KELLY,DONNA C BERTHESEN. Preschool teachers’ experience of stress〔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995, 11(4):345.
〔5〕〔16〕CHRISTINA MASLACH,SUSAN E JACKSON.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 〔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ur, 1981, (2): 99-113.
〔6〕GORTERRC, EIJKMANMAJ,HOOGSTRATENJ. Burnout and health among Dutch Dentist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ral Sciences, 2000, 108(4): 261-267.
〔7〕〔13〕NEEDLE R,GRIFFIN T,SEVENDSEN R,et al.Teacher stress: Sources and consequence 〔J〕.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1980, 50: 96-99.
〔8〕〔19〕〔20〕王福蘭,邢少穎.維護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的若干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2002,(1-2):82-83.
〔9〕KONTOS S, SREMMEL A J. Caregivers’ perceptions of working conditions in a child care environment 〔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1988, 3(1): 77-90.
〔10〕TYLER D,MCCALLUM R S. 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ence and job role and identity among direct servic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J〕. Journal of Psychoeducational Assessment, 1998, 16(2): 135-152..
〔11〕〔18〕HYSON M.Playing with kids all day: Job stres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M〕. Washington DC: NAEYC, 1984: 51-58.
〔12〕CICHON C J,KOFF R H.Stress and teaching 〔J〕. NASSP Bulletin,1980,64: 91-104
〔14〕孫立葳.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J〕.新竹師院學報,2000,(13):265-278.
〔15〕BROG M G,RIDING R J.Occupational stress and job satisfaction among primary school administrators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1993,31(1): 4-21.
篇10
幼兒時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教育方法創新策略3~6歲的學齡前兒童是心理發展、成長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幼兒心理健康與否,將會對他們的認識、情感、個性、道德的發展和社會適應等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早期的心理健全對一個人未來的發展尤為重要。”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文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無論是幼兒教師還是家長都普遍重視幼兒的身體成長和知識的學習,忽視幼兒健康心理的發展和人格的培養,導致在幼兒中普遍存在著獨立性差、心理脆弱、性格孤僻、任性、缺乏創造性與合作交往意識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問題,凸顯出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目前幼兒園在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兒心理發展達到相應年齡組幼兒的正常水平,情緒積極、性格開朗、無心理障礙,對環境有較快的適應能力。因此,在幼兒的教育過程中要重視、積極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目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不足。筆者經過調查發現,目前在相當范圍內的幼兒園和家庭對于幼兒階段的教育問題普遍重視兒童的身體健康和知識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幼兒心理健康方面的培養和教育,對幼兒的情緒、情感態度、社會交往能力認識不足,明顯存在著重生理保健輕心理培養的現象,導致幼兒心理健康發展與生理機能不同步。
2.缺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沒有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在目前的幼兒園課程設置中普遍缺乏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統性。雖然《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提出在辦園過程中應做好幼兒的心理保健工作,但是很多的幼兒園在具體的教育過中沒有專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課時安排上也沒有足夠的資源對幼兒進行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
3.只重視個別幼兒心理問題輔導,忽視全員教育。長期以來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主要是放在一些心理問題明顯和有不良品性的個別幼兒身上,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有心理問題幼兒的個別輔導,忽視了全體幼兒的心理健康培養。新時期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要面對全體兒童,促進全員的心理健康發展,而不是個別幼兒的專項輔導。
4.只注重幼兒園內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視家庭的養成教育。很多時候我們對于幼兒的心理培養只注重孩子在幼兒園的教育過程,而忽略了家庭中的教育和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對于把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做到有效延伸和效果評價還缺乏廣泛的重視,使得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得到一個持久性的發展和培養。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一個動態的、持久的教育和習慣養成過程,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做到有效延伸和發展。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經驗,提出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具體的創新策略,以期進行廣泛共同探討,指導實踐。
二、新時期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策略
1.轉變幼兒教育觀念,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幼兒教育的各項活動中
作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主導的幼師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在新時期樹立幼兒教育的創新理念,一切以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為目的,重視幼兒在日常活動中的情緒、情感態度、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的各項活動中,保障幼兒及時、充分地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發展。在課程設置、課時安排上要平衡知識培養和心理教育的比重,讓心理健康教育與知識技能培養同步開展。例如,可以開展符合幼兒認知水平的心理健康講座,認識和滿足幼兒的心理需要;挖掘心理健康素材,通過看圖、表演、交流等活動豐富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
2.積極創設適宜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圍
積極創設適宜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教育環境,給幼兒提供一個樂觀向上、和諧民主的氛圍,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對于正處在身心發展的幼兒來說,其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在實踐中我們要把握幼兒行為動機,滿足并引導幼兒的需要,幫助幼兒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從園內環境設計、師生關系以及幼兒之間的伙伴關系都要讓幼兒賞心悅目、心曠神怡,要體現積極健康的精神,使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在園中設置多功能區域,讓幼兒的情感得到宣泄和交流;建立新型師生和伙伴關系,關愛、尊重信任幼兒,讓幼兒在一個心理寬松的環境中成長;用表揚、鼓勵和贊賞的手段強化幼兒好的行為,促進養成教育。
3.關愛個別的同時關注全體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在一日活動中體現心理健康教育
新時期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要促進全體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講究群體效益。對個別有心理障礙的幼兒專項輔導的同時,要關注全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系列活動,增進幼兒應付心理壓力的能力,矯正個別幼兒的同時,促進所有兒童的進步。例如,對任性、孤僻的問題幼兒,教師可以開展趣味性強的、有針對性的集體系列活動,提供相關的道具和情景,引導幼兒參與,從而改善幼兒的交往能力,為幼兒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創造良機;通過藝術、音樂等形式陶冶幼兒的情操,培養幼兒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心理。
4.建立幼兒園、家庭、社會多方位心理健康教育網絡,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持久、動態的發展
新時期有效開展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還要充分注重家庭與社會的養成教育,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我們要關注家庭教育、社會因素對幼兒心理的影響,建立溝通與聯系,做到隨人隨時隨地都是心理健康教育,使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延伸和發展。例如,建立“家園聯系冊”,每月定期與家長進行溝通與聯系,適時開展家訪活動,共同輔導幼兒的心理健康;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幼兒周邊的人文環境,做到因材施教,當幼兒出現不良行為時,我們及時查找幼兒形成不健康心理的原因,針對問題制定教育計劃,家園配合共同塑造幼兒良好的行為,鞏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總之,新時期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動態而持久的過程,廣大幼師要與時俱進,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創新策略,關愛幼兒的健康發展,在培養孩子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為祖國培養身心健全的花朵。
參考文獻:
\[1\]穆桂琴.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J\].新課程•上,2012,(0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