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務交際研究范文

時間:2023-05-17 11:31: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際商務交際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國際商務交際研究

篇1

[關鍵詞] 商務交流 語用失誤 跨文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國際商務交流日益頻繁。彼此尊重、合作愉悅是國際商務交流雙方的共同心愿。因而,語言的得體性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商務交易的成敗。然而,語言的得體具有相對性,在一種背景文化之中的得體語言有可能因文化的差異在另一種文化中就有可能是語用失誤。因而了解語用知識、避免語用失誤應引起中國涉外商務人才的高度關注。

一、語用失誤

英國語言學者Jenny Thomas將語用失誤定義為說話不合時宜、說話方式不妥、表達不合習慣等導致的交際不能取得預期效果的失誤。他指出語言錯誤被看成是‘說的不好’,而語用失誤會被認為是‘表現不好’,是行為品質有問題。

語用失誤分為語用語言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前者指由于不了解目的語各層面上深層的語用含意而產生的語用失誤,而后者則指因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語用失誤。在國家商務交流活動中,社會交流的一種方式語言的使用都與特定的社會環境密不可分,語境不同對話語的理解也就會有所不同,因此兩種失誤沒有明顯的區分。

二、國際商務交流中的語用失誤分析

文化的形成和維系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人們使用語言來組織社會合作的能力。人們在語言交際中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以互相理解,順利交流。美國哲學家Grice提出了合作原則,它由量準則、質準則、關聯準則和方式準則構成,它們都涉及到語用規約。英國語言學家Leech根據英國文化特點列舉了六條禮貌準則,分別為:得體準則、慷慨準則、贊譽準則、謙遜準則、一致準則以及同情準則。

在國際商務社交中,由于文化的多元性上述這些準則具有相對性。如果一方死板硬套不加以靈活變通,造成的語用失誤就會引發誤解、摩擦,使交際中斷。國際商務社交的語用失誤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欠得體準則的語用失誤

在國際商務社交中,最為重要的是得體的稱呼、問候以及告別的方式等方面:

在國際商務中,彼此之間用Mr.、Mrs.或Miss+姓互相稱呼,如“Mr. White”、“Miss Brown”等。在這方面語用失誤最多的一是Mr.、Mrs.或Miss+名的稱呼法,二是用漢語的職業或職務加上姓來稱呼對方。

問候言語行為大多是高度規約化的,甚至可以是儀式性。中國人易于用中國式的模式套語問候西方人,結果導致語用失誤。如:“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會使對方誤認為“我沒有錢吃飯。你要邀請我吃飯嗎?”。“Where are you going?”會使對方誤以為你在偷窺他的隱私。比較得體的問候語應該是“Hello!”、“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等。

寒暄的功能是調節人際關系。在國際商務社交中,中國式的話題諸如“How old are you?”、“How about your income?”、“How much does that dress cost you?”或“Are you married?”等都屬于西方人的隱私,直接提出會冒犯對方,屬于語用失誤。如若感覺有必要了解對方可以用比較婉轉的句型,如:Would you be offended if I ask you a personal question?。

告別有鞏固雙方的社會關系的功能。傳統的中國式英語的告別用語 “Welcome you come again.”也常常會使對方誤以為對他進行真誠地邀請。英語中道別時常常是“Goodbye.”、或者“Thank you for coming.”等等。

2.不得體的回應導致的語用失誤

西方人常把“Thank you”掛在嘴邊,這符合經濟又得體的交際原則。但是中國式的回應“It’s my duty to do so.”卻會使外商聯想到“職責”制約,這種語用失誤容易使對方誤認為“并非誠心誠意”之語用含義。諸如“Never mind.”或者“It doesn’t matter.”的應答方式也屬于語用失誤,因為它們經常用來回應對方表示的道歉。類似“It’s my pleasure.”、“You are welcome”、“Don’t mention it.”的回應就會使對方領會你的誠意了。

在商務社交中,中國人表示認同用 “當然”表達,但是卻與英語的“Of course”有著不同的語用含義,使用不當便會造成語用失誤。如下例:

(1)Foreigner:Mr. Wang, the meeting is scheduled at 2:00 this afternoon. Have you made the necessary arrangements?

Mr. Wang:Of course.

of course易使對方產生“多此一舉”之嫌,使對方聽起來覺得口氣生硬,與禮貌原則背道而馳。表達“Exactly”,“Yes”,或者“Certainly”就可以達到交際的目的了。

3.道歉方面的語用失誤

“I'm sorry.”似乎可以包羅所有的道歉之意,但是它在一些具體的語境里卻會使對方感覺粗魯與唐突。看如下例:

(2) Foreigner:Would you mind us having lunch together?

Chinese:I'm sorry.

語用失誤中“I'm sorry.”違反了禮貌原則。令對方能夠接受的方式應為“I’d love to, but I …”。

在商務社交中,麻煩他人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但是中國式的表達法“I’m sorry to have wasted your time.”易使對方誤認為你“故意而為之”,因而就成了語用失誤了。比較恰當的表達法是“Thank you. I appreciate your time.”。

4.贊譽與謙虛沖突所導致的語用失誤

贊譽準則是禮貌原則的一個方面,得體的贊美有助于維系和諧的人際關系與工作環境。中國人的謙遜原則與之發生沖突。如下例:

(3)Mr. Jacobs:Ms. Zhang, You’re doing a great job. The division's finances are in top shape.

Ms. Zhang:Oh, no, Mr. Jacobs. I should have done better.

中國人謙虛的否定是個語用失誤,它使西方人誤以為他們在說謊或者他們沒有辨別好壞的能力。西方人對別人的恭維和贊美通常會愉快地接受說“Thank you.”

5.缺乏以言行事的技巧所導致的語用失誤

英語中,祈使句和命令句遠遠少于漢語。Searle(1965)認為所有的語言交流都涉及到言語行為,間接言語行為的主要動機是禮貌的表達所要說的話。

在國際商務社交中,西方人往往在交際中借助于疑問句來表達請求或者命令,達到以言行事的目的。“Will you please answer the door?”這一疑問句間接、含蓄地表達了命令,而“Answer the door,please!”在此語境中顯得唐突,就成了語用失誤了。

在商務社交中的祈使句“Repeat!”也是一個發生頻率較高的語用失誤。比較得體的“Pardon”或者“I beg your pardon”是對方樂于接受的禮貌的請求用語。

三、結語

語言的得體是國際商務社交中的一面鏡子,是維系商業合作的橋梁。員工的語用失誤容易被對方歸咎于他的粗魯或敵意甚至工作與交際能力,無形中會給商務交流制造障礙。因此,涉外企業應注重員工的文化意識的培養,提高員工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應變能力。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瑞清:語言與文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1989,3

[2]何自然:認知語用學―言語交際的認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3]Linell Davist:中西文化之鑒[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4]徐力生:跨語言研究的跨文化視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

篇2

針對這些特點,我在教學中做了相應的調整與配合,著重強化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營造活躍的交流互動氛圍

商務是互動的過程,國際商務專業的研究生要長于溝通、樂于交流,因此課堂上要鼓勵自由表達。老師要因勢利導、調整角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與環境氛圍,讓學生流暢自信地表達他們自己要表達的東西。從自己熟悉的內容講起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我采取的一個辦法是鼓勵學生講自己,甚至動手撰寫英文自傳,每次課留出一些時間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自傳進展,都寫了什么、什么地方寫得順利、什么地方寫得不順利,在寫作過程中對自己的人生是否有些新的感觸和認識等等。這樣,每次課的“自傳時間”都成了學生們表達愿望最強烈、語言使用最自如、課堂氣氛最活躍、同學之間最有共鳴的部分。

二、創設真實的問題與情境

國際商務專業的研究生對現實商務實踐非常關注,而且相對其它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一般都有一定的商務實習與工作經驗,樂于探討現實商業世界的各種問題。事實上,近幾年國際上各大學商學院課程改革的趨勢也是讓課程更多地與商務實踐結合。商學院聘請資深商界人士任教,一些大公司如可口可樂公司、迪斯尼公司等把商業運作中遇到的難題拿到商學院的課堂上交由師生們探求問題實質與解決途徑。可見,商科教育與商業實踐是密不可分的。要盡可能在課堂上創設真實的問題與情境來提升學生對參與意義的認可,比如鼓勵學生做“前沿調查”,把商業社會中發生的和公司商業運作中發生的以及自己實習與工作中遭遇到的真實問題拿到課堂上來。有些問題學生們從來沒有接觸過,找不到任何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是恰恰是這些真實問題的挑戰性激發了他們,促進了他們的學習。

三、布置具有多重功能的任務選項

在布置學習任務時,不僅要考慮學生的語言習得,還要以發展學生的已有知識、發掘學生潛力為目標,布置具有多重功能的任務選項。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要了解不同的商業文化背景和交際策略、了解新的商務知識和商業策略,以及商業發展的新趨勢和新思潮。老師在這個過程中主要起到任務設計者、溝通促進者、信息反饋者的作用,要給予學生解決問題的自,鼓勵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檢測自己的觀點。支持學生對所學內容與學習過程的反思,發展學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支持學生成為獨立的學習者與探索者。

四、開拓多樣化學習資源與渠道

國際商務專業的研究生一般都有著比較好的英語水平,視野也比較寬廣,不希望在研究生階段的英語學習還要局限于固定的教材課本,而是要求學習內容具有渠道上的開放性和多樣性。所以老師在教學中一定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更好地掌握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應用。網上數據庫的建立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網絡課堂具備開放性強、信息量大、形象逼真等特點,為商務英語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多媒體技術的各種交互功能能夠讓學生進行交互性的協作學習,自發地交流看法、討論問題,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和渠道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解決問題提供了便利,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條件。

五、啟用多元的評價與自我評價形式

篇3

摘要: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日益加強,國與國之間的交往與聯系日益密切,國際商務談判是商務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文化差異問題。文化差異直接影響著談判能否順利進行。從文化的定義入手,剖析文化差異產生的原因,闡述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為如何應對談判過程中出現的文化差異問題提出相應策略。

關鍵詞:文化;文化差異;國際商務談判

商務談判作為人際交往的一種形式,必然涉及不同地域、民族、社會文化的交往與接觸,從而產生跨文化談判。在跨文化談判中,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差異必將影響到談判者的談判風格,從而影響到整個談判的進程。因此,從事跨文化的商務活動,就必須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間的聯系與差異。在作談判準備時,更要明了文化差異對談判的影響,只有積極地面對這種影響才能實現預期目標。

一、文化差異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個復雜的名詞。文化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人們每天都在通過與周圍人的交往學習文化。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它包含信仰、知識、藝術、習俗、道德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二)文化差異及其產生的原因

文化差異廣泛地說,是指世界上不同地區的文化差別,即指人們在不同的環境下形成的語言、知識、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文化上的差異(尤其是東西方文化差異),導致了人們對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與解釋。造成文化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差異

人們會因為經濟水平的高低而關注不同問題。例如,發達國家的人們生活富裕,受教育水平普遍較高,人們在滿足了溫飽問題之后,更注重生活品質,對安全的欲望普遍較強。而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或地區,人們主要關心的是吃飯問題。

2.地域差異

地域差異指不同地理區域由于地理環境而造成的差異,人們因在不同地域而往往有著不同的語言、生活方式和愛好,而這些必將影響到他們的行為習慣。中國的古諺中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說法,說明地理上的差異對文化差異產生的巨大影響。

3.民族差異

由于歷史、飲食等種種原因,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差異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拿維吾爾族和漢族來說,維吾爾族男女老少,能歌善舞,熱情好客。而漢族人性格溫和,情感不外露。這就形成了維吾爾族人在飲食、服飾、居住、節日、禮儀等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上與漢族的顯著差異。

4.宗教差異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不同的宗教有著不同的戒條,從而影響到人們認識事物的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

(三)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重要性

國際商務談判是指處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商務活動的當事人,為滿足各自需要,通過信息交流與磋商爭取達到意見一致的行為和過程。它具有跨文化性。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者有著不同的交際方式、價值觀和思維方式,這就意味著在國際商務談判中了解各國不同文化,熟悉商業活動的文化差異是非常重要的。

在談判實踐中,很多談判者往往沒有足夠重視文化差異對談判結果的影響問題。對于外國談判方的文化,即使有些談判者已經注意到談判對方是“不同的”,但卻認為并不重要。同樣,有些談判者去異國他鄉談判時,為與對方保持融洽的關系,他們會注意到雙方文化上的相似之處,而忽視其不同之處。

二、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

文化對談判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不同的文化將人們相互疏遠并形成溝通中難以逾越的障礙。因此,談判者要尊重、接納彼此的文化,而且要透過文化的差異,了解對方行為的真正意圖,并使自己被對方所接受,最終達成一致的協議。總的來說,文化差異對談判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言溝通技巧的運用

文化差異對談判過程的影響,首先表現在談判的語言溝通過程中。語言是任何國家、地區、民族之間進行溝通的橋梁,在國際商務活動中語言的差異是最直觀明了的。雖然解決語言問題的方法也很簡單,如雇傭一個翻譯或者用共同的第三語言交談就行了。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人員所使用的語言行為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果不了解這些差異,那么就很容易誤解對方所傳播的信息,從而影響談判目標的實現。

(二)非語言——肢體語言的使用bsp;文化差異對談判過程的影響不僅表現在語言溝通過程中,還表現在非語言溝通過程中。文化差異會導致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談判人員在形體語言、動作語言的運用上有著巨大的差異。談判人員以非語言的、更含蓄的方式發出或接受大量的、比語言信息更為重要的信息,而且所有這類信號或示意總是無意識地進行的。因此,當談判人員發出不同的非語言信號時,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對手極易誤解這些信號,而且還意識不到所發生的錯誤。這種不知不覺中所產生的個人摩擦如果得不到糾正,就會影響商業關系的正常展開。例如與美國人交往,如果你不看著他的眼睛,或者讓人覺得眼神游移不定,那么他就會擔心你是否不夠誠實,或生意中有詐;而跟日本人交往,如果你盯著他,他可能認為你不尊重他。

(三)談判風格

談判風格是談判者在談判活動中所表現的主要氣度和作風,談判風格體現在談判者談判過程中的行為、舉止和控制談判進程的方法、手段上。談判者的談判風格帶有深深的文化烙印。文化不僅決定著談判者的倫理道德規范,而且影響著談判者的思維方式和個,從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者形成風格迥異的談判風格。

三、應對國際商務談判中文化差異問題的策略

(一)做好談判的計劃工作

也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及談判對手的情況,包括其他利益方的國家和文化情況,即所謂的知己知彼。為了做到知己我們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了解什么阻礙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列出談判雙方可能有的各種選擇,考慮哪些方案是自己可以接受的或是能被對方接受的等。業務談判是雙方或多方的,要想取得洽談成功,知彼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談判中,不僅要全面動態地了解對手對協議的期望,更要了解對方的民族習性、談判手段和語言文化等信息。

(二)克服溝通障礙

在談判時要明確目標,善于變通,積極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要注意雙方是否有溝通障礙,是否有下列情況發生:存在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某些詞語和肢體語言上的誤解;雖然知道,卻沒有準確地理解對方所提供信息內容;雖然理解,卻不愿意接受這種理解。要注意克服溝通障礙。談判的截止日期、分心、情緒壓力、責任、文化認知背景都會讓談判者在考慮問題的時候更多依賴自己的文化慣性思維。對于這些誘因的理解能夠幫助談判者對待跨國談判的文化因素。

篇4

之后分析了在跨境電子商務環境中國際避稅的新特點。例如,電子商務本身依賴于信息技術的發展,而政府對于電子商務避稅行為的監管也要求能適應信息化環境,這就對稅務機關和稅務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挑戰。第二部分則主要分析了在電子商務環境中所經常出現的避稅手段以及與傳統交易方式避稅的區別。例如在常設機構的認定方面,傳統的物理存在和固定性的要求很顯然不能適應電子商務的發展,因此,文章提出了利用服務器和網址所在地來認定常設機構的概念。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國際社會其它國家和組織對于電子商務的發展中稅收監管的立法與實踐的探索。主要列舉了 OECD、WTO 等組織對于電子商務稅收的探索。第四部分則是針對電子商務環境從我國的角度出發應當提出的應對策略。國內法的角度主要是實質大于形式的原則,即分別從常設機構的認定、預約定價協議、明確所得稅性質等方面予以規制。而國際法途徑則主要是加強與其它國家的稅收合作,積極參與到國際范圍內的稅收游戲規則的制定中來,以更好的維護我國的稅收利益。

關鍵詞: 國際避稅 跨境 電子商務 稅收利益

目錄

序言

一、跨境電子商務國際避稅的概述

(一)跨境電子商務的概念

1.跨境電子商務的界定

2.跨境電子商務的基本特征

3.對跨境電子商務征稅的原因

(二)跨境電子商務國際避稅的法律界定

1.國際避稅的概念

2.跨境電子商務國際避稅的法律特征

二、跨境電子商務的避稅手段

(一)利用常設機構避稅

(二)利用所得性質的模糊避稅

(三)利用國際避稅地避稅

(四)利用轉讓定價避稅

(五)利用電子商務的侵蝕性避稅

三、跨境電子商務國際反避稅立法與實踐

(一)立法現狀

1.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2.WTO

3.歐盟

(二)國際社會的探索與實踐

1.單獨開辟電子商務新稅種,實行根本變革方案

2.保守性方案

3.預提稅方案

四、中國應對跨境電子商務國際避稅法律對策

(一)國內法途徑

1.對于利用常設機構避稅的規制

2.對跨境電子交易轉讓定價的規制

3.建立電子商務綜合管理體制,全面監控跨境電子商務稅源

4.明確所得稅性質界限

(二)國際法途徑

1.參與反跨境電子商務避稅國際立法合作

篇5

關鍵詞:seminar;國際商務專業碩士;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4-0179-02

一、Seminar教學法概述

1.seminar教學法的起源與發展:seminar一詞源于拉丁文的“seminarium”,原意為“苗圃”、“發源地”之意,后來引申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與教師展開討論進行相關問題的學習。seminar教學法始于古希臘的阿卡德米學園(academy),目前已成為一種在歐美大學的課堂教學中廣為流行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核心是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術自由,實現師生之間多視角、多層次的交流與互動。早期的seminar只是被作為一種教學方式,不重視研究,而在19世紀柏林大學的教學實踐中,seminar兼具了教學和科研的雙重職能,促進了這一教學模式的發展,也使得seminar逐漸得到了政府的資助,開始擁有專門的經費支持以及專門的教學場所。至此,這種教學模式在歐美等西方諸多國家迅速發展起來,而seminar在中國大學課堂的應用則處于啟蒙和探索階段。

2.seminar教學法的一般教學安排。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Seminar教學法的教學目的更加明確化、教學任務更加多元化,尤其是在教學實踐中突出了研究的理念。其教學安排通常包括以下幾個環節:(1)由任課教師進行主題介紹。主要是簡要介紹本次課程將要討論的主題以及主題所涉及的基本問題。(2)學生陳述主題。由報告人對主持人布置的主題內容進行陳述。這一階段通常要求學生在1―2周前開始就教師布置的任務進行材料準備,包括查找和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分析相關主題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這一階段要求學生必須將自己的觀點融入到陳述之中。(3)參與者發言。這一環節參與者主要針對報告人陳述的內容,進行相應補充或者對報告人的觀點提出質疑等。(4)討論交流。這一環節是seminar教學法的精髓所在。針對主題以及報告人、參與人的發言情況,所有同學對問題或對立命題進行討論,原來的報告人則可以針對質疑進行回答或者解釋。在辯論以及交流中可以體現出學生平時的學術積累,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5)總結點評。針對報告和討論的結果,由主持人也就是任課教師根據主題進行評點,總結本次課的討論情況。

二、Seminar教學法對教師和學生能力的要求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seminar教學法較傳統教學模式而言,教學結構更加多元化,這必然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一些新的要求。

1.seminar教學法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創新提出新的要求。相比較傳統的教學模式,Seminar教學法要求教師熟悉和運用兩種教學方法:(1)講授法,要求任課教師能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遵循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對學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論進行清晰地闡述,并能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2)指導法,這一方法要求教師能夠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尤其要教會學生進行獨立研究。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文獻,引導學生對學科的前沿問題進行獨立思考,組織學生討論,對學生的發言進行評價和總結等方式提高學生的獨立科研能力。

2.seminar教學法促進學生學習行為的轉變。在seminar教學模式下,要求學生必須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必須對于教師布置的討論題目進行提前準備,對于課上同學們討論的內容也必須認真聽講,深入思考,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進一步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seminar教學法在國際商務專業碩士培養中的應用

1.Seminar教學法與國際商務專業碩士學位培養要求相契合。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中明確提出了要使學生具有深厚的國際商務素養和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具有從事國際商務運營與管理工作的能力。根據這一培養目標,國際商務專業碩士培養要求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顯著特點:(1)明確要求國際商務專業碩士學生在兩年的學習中要有至少半年的相關行業實習。(2)要求每位學生必須配備一名具有較強相關專業實踐經驗的企業專業人士擔任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生的校外導師,即實行雙導師制。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國際商務專業碩士較傳統的學位碩士而言,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而seminar教學法更突出了學生主動性以及實踐能力的鍛煉,seminar教學法與國際商務專碩的人才培養目標相契合。

2.seminar教學法在國際商務專業碩士培養中的實施步驟。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的學生在進入研究生階段以前大多所經受的教育都是中國的傳統教育,而我國傳統教育目前大多還停留在“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的階段,大多學生無論是在學習習慣上還是學習能力上,對seminar教學法還不太適應,所以在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中引入seminar教學模式,不能照搬國外現有的教學套路,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合理科學的運用這一教學方式。具體來講,可采取以下幾個步驟:(1)基本理論的講解。鑒于我國國情,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對教師有一定的依賴性,自主學習的能力相對薄弱,所以對課程的基本理論,任課教師可先進行基本講解,當然在講解過程中可以對傳統教學方式有所突破。比如,教師可以先拋出基本概念,讓學生進行思考,然后每個學生說出自己對這一概念的基本理解,最后再由任課教師講解;也可以由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相關理論的內容,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最后再由任課教師進行深入講解。(2)專題任務布置。這一階段,由教師結合基本理論,布置與所講理論相關且與行業或專業背景相結合的討論專題。專題一般圍繞核心理論分為幾個相互關聯又互不相同的方面,學生自由結合分組,每個小組選擇一個方面。(3)專題思路分析。討論專題確定后,學生需先確定問題大概的分析思路并向教師匯報,然后教師和其他組的同學對該分析思路進行可行性討論,確認分析方案可行后才可進入下一步工作。這一環節需要在課堂上完成,學生在確定方案時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案頭參考資料等,可進行小組成員之間充分的交流與討論。(4)資料收集。在專題分析思路通過后,學生要根據自己所選專題以及小組的實施方案去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對自己的專題進行詳細論證分析。收集資料的時間大約為一周,在這一過程中,任課教師可與學生進行微信溝通、電話指導等,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5)課堂匯報與討論。完成課下資料搜集與整理后,學生要在課堂上就自己對專題的分析結論進行匯報(可要求學生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成PPT呈現出來),而其他小組對匯報小組的匯報內容進行討論或提出質疑,最后由任課教師進行統一點評,由學生和教師共同得出所分析專題的最終結論。另外,結合國際商務專業碩士實行雙導師制的特點,在seminar教學模式實施的過程中,可充分利用校外導師這一有利資源,讓校外導師就相關理論結合企業實踐給學生進行專題講座,與學生展開具體問題的相關討論。

四、結論

Seminar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模式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其更多的強調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更加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養。目前seminar教學模式在我國仍處于嘗試和探索階段。國際商務專業碩士學位具有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特點,在國際商務專碩培養中全面引入seminar教學法必將有助于學生實踐和科研能力的培養,契合該專業對人才的培養要求,但在這一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還應注意我國的具體國情,尤其注意我國學生與歐美學生的能力差異,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思路。

參考文獻:

[1]張金學,張寶歌.構建探究討論式教學,提升課堂教學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2011,(23).

[2]謝曉宇,柳世玉.討論式教學:seminar教學模式在本科教學中的實踐運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3).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Seminar Teaching Method in the Mast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HAO Shu-li

(School of Business,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Beijing 100029,China)

篇6

關鍵詞: 核心競爭力;財務指標評價;因子分析―聚類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8-0063-04

引言

2009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114號文件”,吹響了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號角,國內出版傳媒業迎來快速發展期,隨著中國傳媒產業的深入發展,傳媒業競爭加劇。那么對于傳媒企業來說,發展就不單單是要比其他同行發行量大、比其他同行廣告收入高,而是要回歸企業成長的原始路徑:審視自己有哪些資源是獨有的,哪些資源是比競爭對手優秀的以及再進一步思考,哪些算的上是自己讓別人無法復制的“核心能力”。只有在優勢資源和核心能力上開發利益增長點,才能真正實現企業的可持續成長。因此,如何培育和開發傳媒核心競爭力日益受到關注。

目前,有學者對如何提高傳媒業核心競爭力進行了研究。如趙勛對“傳媒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及內涵進行了界定[1]。丁和根初步構建了中國傳媒競爭力評價的指標體系和分析模型[2]。《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問題研究》課題組的包國強、李良榮等提出了中國傳媒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策略[3]。但這些研究多是基于定性的角度,操作性不容易把握。如何從定量的角度建立一套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幫助企業管理者識別與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財務信息為切入口構建一套評價指標體系從定量的角度運用“因子分析―聚類分析”模型對傳媒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

一、企業核心競爭力與財務核心競爭力的關系

企業核心能力的識別十分困難,主要在于核心能力具有“隱性知識”的特點。然而這種核心能力中的隱性知識已經扎根于企業之中,融于企業的文化和管理模式之中。核心能力可以看做是企業的一種專門資產,稀缺或獨具特色的能力的特征是其“資產專用性”(威廉姆斯,1995)。也就是說,資產以某種方式用于特定的目的、客戶和企業環境。由于核心能力所具有的專用性資產的特征,可以認為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能通過價值的方式,即財務的方式來解決核心能力這種專用性資產的識別和信息揭示問題。財務核心能力是能夠導致核心能力形成的那些財務能力的集合,它能夠直接為企業帶來持續競爭優勢,也能夠直接導致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形成,或者直接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企業核心能力是市場競爭優勢的基礎,是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那些能夠為企業創造持續競爭優勢的財務能力有可能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促進以至直接成為企業的核心能力。因此財務能力是企業能力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對企業的持續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因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以穩定的資金流為保障的,如果企業的資金流動不能正常進行,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就會喪失殆盡,以至導致企業破產倒閉。另一方面,財務能力表現在對財務可控資源的作用力上,對財務可控資源的合理配置,將直接推動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形成和核心能力的培育。因此,財務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有力體現 [4]。

二、實證分析

(一)數據與指標選取

按照《 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 》,截至2010年11月,中國有傳播與文化產業類上市公司26家,本文選取了報刊業、出版業、廣電廣告業共計18家傳媒業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

反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財務評價指標眾多 ,本文從外部評價者角度,從行業特點出發,基于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的信息反映,從不同維度分別選擇了12個財務指標,它們分別是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每股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總資產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凈利潤增長率、資本積累率、資產總額。考慮到傳媒企業的上市時間,上市公司的相關財務數據為2009年的橫截面數據,且數據均來自巨潮資訊網。數據的處理采用SPSS13.0和Excel軟件。

(二)分析方法

為了對傳媒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本文運用因子分析法、聚類分析法對傳媒企業的競爭力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討。

1.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是由研究原始變量相關矩陣內部的依賴關系出發,把一些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量歸結為少數幾個綜合因子的一種多變量統計分析方法。它可以對反映事物不同側面的許多指標進行綜合,并最終合成為少數幾個主要因子,每個因子的重要程度(權重)依據其對總信息的解釋程度而確定,進而計算出綜合得分。便于我們對被研究企業的全面認識,并抓住影響企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達到對企業更深層次的認識。

借助于SPSS統計分析軟件,可得到表1所示的方差解釋表,下頁表3所示的因子得分矩陣。由方差解釋表可看出,前四個特征值較大,其余八個特征值均較小。前四個公共因子對樣本方差的貢獻和為87.277%,也就是說,前4個因子可以反映原有12個指標的87.277%的信息量,因此選取4個公共因子。

為了突出各因子的典型代表變量,便于對因子含義進行解釋和分析,對因子載荷矩陣采用了方差最大正交旋轉,從而得到如表2所示的旋轉因子載荷矩陣。

由上頁表2可知,公因子F1在流動比率X1、速動比率X2、資產負債率X3、每股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X11上具有非常高的載荷系數,說明可以充分地反映這 4個指標包括的信息,因此 ,公因子F1可以說是這4個指標的綜合信息反映。考察這 4個指標的財務含義,與企業的債務結構、 還債能力、獲現能力有密切關系,所以,公因子F1可以稱為償債獲現因子。同理,逐個分析其他3個因子的信息含量及其指標的原始意義,公因子F2、公因子F3、 公因子F4 分別為資產營運因子、盈利因子、資本擴張因子。

提煉出綜合代表原有數據信息的公因子后,通過表3所示的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可知各公因子的得分表達式如下:

F1=0.291X1+0.282X2+0.209X3+0.061X4+0.064X5+0.048X6+

0.109X7-0.079X8+0.162X9-0.184X10-0.293X11-0.068X12

F2=0.028X1+0.088X2-0.269X3+0.016X4+0.176X5-0.153X6+

0.404X7+0.325X8+0.102X9-0.228X10-0.027X11-0.130X12

F3=-0.035X1-0.048X2+0.224X3+0.302X4+0.122X5+0.435X6-

0.125X7-0.097X8-0.044X9+0.339X10-0.068X11-0.126X12

F4=-0.045X1-0.029X2-0.069X3-0.053X4+0.145X5-0.098X6+

0.145X7-0.135X8+0.681X9-0.117X10-0.216X11+0.469X12

進而以各因子旋轉后的方差貢獻率占四個因子總方差貢獻率的比重作為權重進行加權匯總,可得到核心競爭力綜合得分的表達式如下:

F=(0.25969 F1+0.24484 F2+0.24408 F3+0.12416 F4)/0.87277

將各指標值代入以上表達式,可以計算出18家樣本傳媒企業的各公因子得分及核心競爭力綜合得分并排名,具體得分及排名情況(如表4所示)。

2.聚類分析法:在對18家樣本企業利用因子分析進行了綜合排名后,對他們的整體名次有了較全面的了解,但是為了能夠客觀的認識上市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水平及分析其原因,有必要對上市公司進行分類。本文選用聚類分析法,它能把具有相似特征的公司劃分為同一類。運用SPSS13.0的ClassifyHierarchicalCluster程序首先以四個公因子為分類變量對企業核心競爭力進行聚類,根據樹形結構圖, 18家企業被分為四類。然后分別以四個公因子為分類變量分別對企業的償債獲現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資本擴張能力進行聚類,結果(見表5)。

(三)結果分析

由表4(上頁)和表5可以看出,省廣股份核心競爭力較強,粵傳媒核心競爭力較弱,而其他企業核心競爭力一般,因此從整體上看,中國傳媒上市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強。

結合各因子得分及聚類結果進一步分析可知,省廣股份有著較強的資產營運能力,但在償債能力、盈利能力上得分偏低,企業在經營管理中如能適當控制財務風險,提高主營業務利潤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會更強。盡管粵傳媒綜合因子得分不是最低,但通過聚類分析可知,粵傳媒的核心競爭力最弱,粵傳媒的盈利因子得分最低,經營狀況需要改善,值得期待的是該公司近期正在進行重組,該公司的發展將迎來新的契機。

結論

結合因子得分及聚類結果的分析可知,中國的傳媒企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自身的實力和競爭力還不夠強,優秀的媒體數量還不多,各個行業:雜志、報紙、影視,都還沒有形成一群真正從市場中打造出的領頭企業。僅就內容和傳播渠道的整合而言,中國傳媒業距真正的跨媒體經營,應該說至少還有段距離。在目前情況下,還很難和國外的媒體形成全方位的競爭和抗衡。但如果從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在宏觀經濟穩健增長、消費升級、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的大背景下,中國居民在娛樂資訊、信息傳播、圖書出版方面的人均消費還孕育著極大的發展潛力,特別是近幾年來,由于市場競爭機制和國家產業政策的引導,以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中國傳媒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傳媒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們有理由對中國傳媒行業保持持續樂觀。

參考文獻:

[1]趙勛.傳媒核心競爭力概念辨析[J].商業時代,2009,(21):111-112.

[2]丁和根.傳媒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新聞界,2005,(2):4-6.

[3]包國強,李良榮.傳媒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策略[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7,(3):72-75.

篇7

[關鍵詞] 非語言交際英語商務活動身體語言

國際商務活動往往涉及跨國界的商務溝通,這種溝通是通過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兩種形式的完美配合來共同完成的。然而語言交際具有許多局限性,而“非語言”交際有時比語言交際更能達到交往的目的。據統計,一個人所得到的信息中有65%是通過非語言途徑獲得的。所以成功的跨文化商務交往更需要注意非語言交際的使用。

一、非語言交際對國際商務活動的意義

1.非語言交際的含義

非語言交際是指在傳播環境中除去語言刺激以外的一切由人類和環境所產生的刺激,這些刺激對于傳受雙方具有潛在的信息價值。或者說,非語言交際是人類在語言之外進行交際的所有符號。非語言交際不僅指人們的面部表情,手勢,和其他身體語言,還包括許多其他信號,比如空間利用、聲音暗示、穿著打扮和其它裝飾等許多方面。非語言交際是語言交際的重要補充,而且能傳遞語言行為難以表達的內涵、意念和感情,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手段。David Abercrombie說:“我們用發音器官說話,但我們用整個身體交談。”而且如果在語言交流出現困難時,非語言交流的重要性就更是大大提升。比如當與他人進行準確的交流遇到困難時,便會很自然的轉而使用非語言交際手段,如手勢,表情等。而此時的非語言交際就成為有效傳達信息的主要方式。

2.非語言交際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作用

在國際商務活動中,語言交際的正確性、合理性和可接受性容易受到重視,非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及其影響易受到忽視,結果是在國際商務活動中文化誤解和文化沖突頻頻發生。其實,在國際商務活動中,非語言交際行為和手段比語言交際行為所起的交際作用更不可低估。Samova認為:“在面對面的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容只有35%左右是語言行為,其他都是通過非語言交際傳遞的。”(Smaova et al 1981.155)。美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還表明,在表達感情和態度時,語言只占交際行為的7%,而聲調和面部表情所傳遞的信息卻多達93%。“人類交際是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的結合,或者說,非語言交際是整個交際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人們常說的‘儀態、舉止、談吐’中前兩項都屬于非語言范疇”。(畢繼萬1999.9)也就是說,人們交際時很大程度上都借助于非語言交際。一些研究還表明,如果甲文化的人們在對乙文化了解之后,與乙文化進行交際時,注意使用乙文化的非語言方式,他們會受到乙文化成員的加倍喜歡,商務交往就更容易成功。

二、非語言交際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文化差異

由于文化不同,交際行為就會有諸多差異,商務活動也各有不同的交際規范,舉手投足之間反映出的非語言含義就不一樣,因此,要用外語進行有效商務活動交際時,在聽別人說某種語言的同時還得了解說話人的手勢、動作等所表示的意義,這就是說既要“聽其言而知其行”,又要“觀其行而知其言”。

1.身體的接觸

身體接觸是國際商務活動中非語言交際的一個重要內容。首先,不同的民族在談話時,對雙方保持多大距離才合適有不同的看法。根據研究,在美國在進行一股社交活動時,交談雙方相距1.30米~3米;在工作或辦事時,在大型社交聚會上,交談者一般保持1.30米~2米的距離。在公共場合,交談者之間相距更遠。離得太近會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我們可以觀察一下阿拉伯人同英國人談話。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習慣認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英國人按照英國的習慣會往后退,因為他認為保持適當的距離才合適。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國人往后退。談話結束時,兩個人離原來站的地方可能相當遠!

其次,在商務交際中,人們應當注意體觸的方式以及體觸行為與人際關系的文化差異。在英語國家,一般朋友和熟人之間交談時,要避免身體的任何部位與對方接觸,即使是僅僅觸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應。中國人的特點是體觸頻繁,而英語國家的人體觸卻較為少見。如果一方無意接觸到對方一下,他(她)一般也會說“sorry”或“oh, I’m sorry”之類的道歉話。

其三就是當眾擁抱的問題。在許多國家,見面時擁抱親熱是很普遍的現象。然而,在商務活動中,兩個男人是否相互擁抱,各個國家的習俗不同。阿拉伯、俄國、法國以及東歐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國家里,兩個男人見面后采用熱烈擁抱,親吻雙頰來表示歡迎。但在東亞和一些說英語的國家,男人見面一般只是握握手, 表示友好。作為國際商務交際者應謹慎對待,認真了解每一體觸行為的含義及其文化差異。

2.目光接觸

目光接觸是非語言交際的一個重要方面。英語國家的人比中國人目光交流的時間長而且更為頻繁。他們認為缺乏目光交流就是缺乏誠意。根據美國習慣,同相識的人談話時,說話的人和聽話的人都應注視對方。任何一方不看對方,都可以表示害怕、輕視、內疚或漠不關心。而中國人卻為了表示禮貌、尊敬或服從而避免一直直視對方。在交往中,英語國家的人會為中國人回看時間過短而反感,認為他們看不起自己,或者認為中國人表情羞羞答答,目光躲躲閃閃;中國人卻感到英語國家的人在交流過程中總愛死盯著人。所以,在這方面有許多約定俗成的規范:看不看對方、什么時候看、看多久等等。因此,商務人員在商務交往中應充分利用這種非語言,并要注意正確使用禮節。

3.手勢表達

手勢也是常用的非語言表達方式。打手勢的動作稍有不同就可能會與原來的意圖不同。對某種手勢理解錯了,也會引起意外的反應,甚至是意想不到的結果。比如,跺腳,漢語意思是表示氣憤,惱怒,灰心,悔恨,而英語意義則是表示不耐煩。再如,觀眾和聽眾鼓掌,表演或講話人也鼓掌,漢語中表示謝謝,互相表示友好感情,而在英語國家則被認為是不謙虛。又如,拍別人的腦袋,在漢語中對小孩這樣做是表示疼愛;對成人,則會會引起反感,是侮辱人的動作。而同一個動作在英語中則認為是安慰;鼓勵和鐘愛。不僅如此,相同的意義,在不同的國家會有不同的動作來表示。比如,叫人過來這個意義,漢語中是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下,幾個手指同時彎曲幾次。美國的肢體語言是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擺動(中國人對此反感)。再如,“丟人”“沒羞”(半開玩笑)這個意義,中國的肢體語言是伸出食指,用指尖在自己臉上劃幾下,象搔癢,不過手指是直的。而美國的肢體語言則是用一個食指擦另一個食指的背面。在日常交際和國際商務活動中手勢表達可謂繁復,商務人員應細心觀察、多多領會。

三、結語

篇8

 

關鍵詞:商務活動 跨文化交際 禮貌原則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國和世界的聯系日益增多,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國際間經濟技術合作及貿易不斷發展,國際商務往來活動頻繁密切,因此社會對從事商務活動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大。如何從事涉外的經濟貿易活動,如何在外商經營的企業里占有一席之地,其中,語言差異無疑是商務工作人員所遇到的最大的障礙,而商務英語又是現代外資企業中最為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交流工具。那么,如何運用自己的語言才能在商務活動中取得成功呢?有時關鍵也在于我們說話的方式,所以,如何在話語中運用禮貌原則就顯得非常重要,甚至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培養既懂得一定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企業管理等專業知識,又能在商務交際活動中熟練得體運用商務語言的人才呢?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語用禮貌原則的知識及運用。

一、 國際商務交際的主要形式—語言交際

國際商務談判是一種交際活動, 交際活動則必須通過語言媒介來完成。所以在國際商務活動中,出色運用語言藝術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商務語言的特點主要在于它的專業化、口語化和較強的針對性、目的性,以及它的實用性和客觀性。所以商務語言不只是簡單地提高商務人員的外語水平、能力,傳授專業外語知識。它更多的是傳授一種西方企業管理的基本思想、理念,工作心理,甚至是如何和外國人打交道,如何和他們合作、工作的方式方法等,因此商務語言在某種程度上是包含在文化概念里的。商務語言強調在掌握提高外語語言運用技能的同時,了解各種商務活動,獲取商務信息,提高商務交際技能。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在使用商務語言時如何注意禮貌原則在不同文化中的運用以達到商務交際的目的,從而取得商務活動的成功。

二、 國際商務交際活動中禮貌原則的語用功能體現

1.禮貌語言策略

禮貌是一種語用現象,在交際中通常被用來維護交際雙方的面子。禮貌語言是符合禮貌原則而使用的語言,以體現說話人對別人的禮貌行為,如友好,尊重,不傷害別人面子等行為。禮貌原則分為得體準則,慷慨準則,贊譽準則,謙遜準則,一致準則,同情準則。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體現出不同禮貌程度差異。語用理論家認為人們交談中的言語行為都是一些威脅面子的行為。恰當地對待威脅面子行為,從而盡量地保留交際雙方正、負兩方面的面子,都需要恰當地運用禮貌和禮貌語言策略。在國際商務談判中,我們必須正確對待文化習俗的差異性,同時我們也需要相互的文化認同來消除彼此由于文化差異而存在的交流溝通障礙。因此在商務活動的跨文化交際當中,我們必須注意禮貌原則的文化習俗性,努力達成不同文化間的認同才能達到所期望的交際效果,從而達成交際的最終目的。2.禮貌語言行為

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如何把握語言得體這一禮貌策略,顯得十分重要。在國際商務溝通中,必然涉及到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以及人們用以判斷禮貌標準的差異性,所以在溝通中要求談判者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文化。而且中西方兩種文化有著不同的禮貌評判標準和實現方式。中國文化重視謙遜準則,而西方文化則突出得體準則。謙遜準則要求人們盡量減少對自己的表揚,盡量貶低自己。西方文化則認為接受對方的贊揚可以避免損害對方的面子,因而是禮貌的。因此,西方人對恭維往往表現出高興與感謝,中國人則大都習慣否認,提倡“謙虛”和“卑己尊人”。因此我們在交流過程中,就禮貌語言表達而言:模糊語言能增加語言表達的靈活性,我們可以運用模糊性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模糊表達對調節雙方緊張關系體現對對方的禮貌是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的;適當的稱贊對方也是國際商務談判中保持人際關系融洽的主要形式,既可以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又可以融洽談判氣氛,有利于達成協議。保持言行舉止得體,建立與對方的平等和諧的關系,不能總是以自身利益為中心,不斷直言不諱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雙方完全是一種“我”對“你”的關系并不利于交際的順利進行。所以我們也應該認真聽取對方的觀點,考慮對方的立場,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不僅顯示出對對方的尊重,而且也更有助于談判的順利進行。注意語言交際的策略和技巧,充分利用語用禮貌策略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國際商務談判的過程中,我們應盡可能做到言行舉止得體,把握好這些起積極作用的語用策略,我們就可能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獲得圓滿成功。

三、結束語

總之,在國際商務活動中,要善于運用各種禮貌策略,包括保證對方的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不受威脅的正面禮貌策略(positive-politeness strategies)和保證對方的負面面子(negative face)不受威脅的負面禮貌策略(negative-polieness strategies)。在國際商務溝通中不僅僅要注意如何運用不同的禮貌策略來維護對方的面子,而不傷害到對方的面子恰當地對待面子威脅行為。另外,還要注意在不同的文化溝通中如何得體運用不同的表示禮貌的方式,從而順利地與客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禮貌行為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體現形式,我們只有對不同文化進行深入理解,正確運用禮貌原則才能確保在國際商務活動中達到自己的目標,從而獲得商務活動的成功。

參考文獻:

[1]蔡蘇勤:商務英語教學探討[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第5卷,(3)

[2]張紅梅:淺談商務英語的教學改革[J].民族教育研究, 2004,(1)

篇9

【關鍵詞】國際商務談判 語用原則 度范疇

【中圖分類號】H0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1)03-0086-02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強和中國經濟的突飛猛進,中國和全球間的貿易往來空前加強,因此很有必要研究贏得國際間商務談判勝利的策略,以謀求商務活動的最大經濟利益。

談判過程是一個雙方進行言語交流的過程,因此必定要求談話雙方遵從三個語用原則以保證會話順利進行,這三個原則分別是:合作原則、禮貌原則、關聯原則。在商務談判實踐中,我們發現人們大多數情況下是遵守這些原則的,但有時為了在特定情況下達到特定目的,人們也會故意違背或偏離這些原則。這些做法能帶給我們什么啟發呢?這些違背或偏離有沒有一個“度”呢?

一、語用三原則

1.合作原則

合作原則是1967年,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萊斯(H. P. Grice)在哈佛大學作講座提出來的。他認為,語言交流受一定條件的制約,交流的主體為了保證會話順利進行,雙方必須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則,特別是合作原則。根據格萊斯的這一理論,人們的言語交際總是互相合作的,言者和聽者之間存在一種默契和合作,談話雙方都希望能夠互相理解、共同配合,以促成言語交際的成功。格萊斯的合作原則包括質量準則、數量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

2.禮貌原則

英國學者G. N. Leech對于人們既然要遵守合作原則,為何又要故意違反合作原則進行了研究,他提出的禮貌語用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堪稱交際禮貌策略的代表,包括得體、慷慨、贊譽、謙遜、一致和同情六條準則。禮貌原則解釋了一些合作原則無法解釋的問題。當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發生矛盾時,禮貌原則一般要優先于合作原則。

3.關聯原則

Sperber和Wilson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從人類認知特點出發,以“省力原則”為理論基礎,提出了有關言語交際的“關聯理論”。該理論表明,任何交際行為都顯示該行為自身具有最佳關聯性。Sperber和Wilson認為,言語交際是一個有目的、有意圖的活動,言語交際活動要涉及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兩種意圖,交際意圖依靠授話人的明示來展現。這種新的交際觀構建了有關人類交際活動的總原則:關聯原則。關聯原則具有最佳關聯性。即受話人在理解時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獲得的足夠的語境效果。

二、度范疇

范疇是一個哲學概念,從古代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近現代的康德、胡塞爾等人都對范疇進行了深刻地探討。范疇不同于個別物,為了認識世界,人類必須進行類屬劃分的范疇化活動。范疇即是我們所說的“種”,它是在范疇化過程中產生的。范疇化以個別物為基礎,并根據個別物建立起范疇或根據范疇的本質把某物納入此范疇或彼范疇。度范疇是決定事物質量的數量界限。度的兩端所存在的極限叫臨界點,在臨界點的限度之內,量的變化不會引起質的變化,超出這個限度,事物就要發生質變。

我們知道,語言的使用不能只講究遣詞造句的正誤,更重要的是語言使用是否得體,即要掌握一定的度。掌握度范疇才能順利地進行交際。言語交際既與語言有關,又與言語有關。語言層面上的度范疇可分為冗余度、模糊度、規范度等,這與語言信息的大小、語言本身的清晰與模糊、語言是否符合規范相關;言語層面上的度范疇有順暢度、客套度和委婉度等,它們分別與言語生成、禮儀性言語交際以及言語技巧和方法有關。適度地把握這些度范疇對于交際十分重要。鑒于語用原則的局限性,我們在此提出語用原則在國際商務談判中應用的度范疇,希望借用度范疇這一概念,更好地把握語用原則,使語用原則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的應用更具指導意義。

三、語用三原則在國際商務談判中應用的度范疇

1.合作原則在國際商務談判中應用的度范疇

合作原則中的方式準則要求說話避免晦澀、歧義、嗦,要有條理。但在國際商務談判中有時會出現一些模糊、不規范、冗余信息的表達,很顯然它們違背了合作原則。這就給我們的學習者帶來迷惑,使他們感到無所適從。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將度范疇引入到合作原則的應用中,用度范疇來理解這種現象。

人們在交際中一般會遵守合作原則,如果說話人違反合作原則就會產生會話含義,聽話人要從說話人的字面意義去推斷他實際要表達的隱含意義。而語言的冗余度、模糊度以及規范度等度范疇與合作原則的各項準則有很多相似之處。以度范疇中模糊度為例,人們為了有效地交際都要以合作原則為首要前提,這樣才能使交際正常地、順利地進行下去。同時,模糊并不一定是壞事,言語交際也需要言語的模糊。有些言語交際場合,由于主觀或客觀的各種原因,使人們要想有效地交際,總是有意無意地含糊其辭。正如遵守會話的合作原則是使會話順利進行的保證,而適度地違反合作原則可以表達隱含意義或語用意義一樣,適度地運用語言的度范疇也是語言交際的必要條件。當然,違反這些準則并不等于都會產生會話含義。說話人公開違反某一準則是為了傳遞一些符合合作原則的信息,并且他相信聽話人能夠推導出這些信息。因此,當我們說某人違反了會話準則時,那只是說他在表面上違反了準則,但在更深的層次上,他仍然遵守了合作原則和會話準則。在交際中,如果我們過度地違反了度范疇,不僅不能表達語用含義,反而會引起對方的反感或誤解。因此,只有適度地運用度范疇中的冗余度、模糊度、規范度,并在其度范疇內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才能表達特定的語用含義,達到交際效果。

2.禮貌原則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的度范疇

語言交際中度范疇除了上文提到的冗余度、模糊度和規范度之外,還有順暢度、客套度和委婉度等。社交中人們喜歡遵循以禮待人的“禮貌原則”,在這一原則的作用下,人們用較為直接的方式來表示“接受+同意”的態度,因而,其話語言外之意清晰度越高越好。應該指出的是,在語言交際場合不百分之百地遵守禮貌原則中的各準則就達到了最大的禮貌。掌握交際中客套度和委婉度,適當地使用一些模糊詞語,將更好地體現禮貌原則。國際商務談判實戰中為了更好地表達禮節,更為得體地運用禮貌原則,避免過激的言辭冒犯對方,就要把握好度范疇中的客套度。

例1,Unfortunately we cannot fill your order because you failed to send your check.

例2,We shall be glad to fill your order as s∞n as we receive your check.

例1,的語氣很突兀,過于直接,沒有從對方的角度考慮;而例2,就要禮貌得多。我們知道,適度的客套是禮貌的表現,而超度的客套就是卑恭,超過了客套度的界限,就會給人虛假做作、卑微低下的感覺。請看例3。

例3,We are extremely and sincerely sorry for the error and ask that you accept our humble and sincere apology for the undue inconvenience suffered by you.

例3表達的不是“禮貌”,而是“卑恭”。國際商務談判中不要盛氣凌人,也沒必要低三下四,否則讓對方抓住弱點,故意壓低價格或提出索賠,這對己方是極為不利的。因此,談判中的不夠禮貌和過于禮貌都是不行的,關鍵是要把握好禮貌原則的度。使用禮貌原則時要充分考慮語境,只有依賴語境才能恰當得體地體現禮貌。

3.關聯原則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的度范疇

關聯理論中的關聯原則包括認知原則和交際原則。其中的交際原則指在會話交際中,盡可能使你所說的話具有最大關聯性。相關程度由兩個因素決定:隨語境蘊涵數量而增加;隨處理信息精力的增加而減少。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同時,關聯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因為它相對于語境,依賴于語境,它還依賴于交際主體的認知能力和認知環境,所以關聯有強弱的程度之分,即關聯度的問題。關聯是一個由最大關聯到最小關聯或無關聯的連續體,它可分為最大關聯(maximally relevant)、強關聯(very relevant)、弱關聯(weakly relevant)和完全不關聯(irrelevant)。

在國際商務談判中,一般說來,說話人要在合作和禮貌的前提下把己方的意思清晰、簡潔地傳達給對方。例如在針對一宗貨物交易所進行的談判中,一方應將實盤的所有相關內容包括貨物品名、貨號、規格、最低定單量、包裝、價格條件、單價、裝船要求、付款條件一一列出,做到最大程度的相關。試想如果一方的回答與所詢問的內容毫不相關,只會叫人摸不著頭腦,不知所云,那樣將浪費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但也有一種例外,當你面對一位毫無價值的客戶無理糾纏,或者根本不愿做這宗生意,不想再繼續談判下去,就可以考慮對對方的詢問和要求做出不太相關或根本不相關的回答,從而讓對方失去興趣,早早結束談判,這樣也不失為交際的策略。

四、結束語

在國際商務談判中要很好地利用會話語用三原則,但它們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解釋和知道國際商務談判實踐。只有把它們同度范疇結合起來指導我們在商務往來中的交際,特別是商務談判,才能做到靈活有度地遵守或適度偏離這些原則,取得良好談判效果,獲取最大商業利益。

參考文獻

1 Grice, H. P. Further Notes on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P. Cole(Ed.), Syntax and Semantics:Pragmatics[C].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8: 115~128

2 Sperber. D.&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6/1995

3 何自然.再論語用含糊[J].外國語,2000(1)

4 諸葛霖.外貿實用英語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5 陳維振.有關范疇本質的認識[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1):8~14

篇10

關鍵詞:商務交際英語;課程改革;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4-0266-02

當今國際商務活動日益頻繁,商務英語作為國際商務、經濟、文化的溝通橋梁變得越來越重要。截至2011年,教育部已批準32所高校開辦商務英語本科專業。Ellis and Johnson對商務英語的界定:“商務英語是特殊內容與基本內容的結合,其特殊內容是指與特定的工作領域或行業相關,其基本內容是指在商務環境下基本的以及更加有效的溝通能力。”由此可見,“商務交際英語”課程應該是高校商務英語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該課程全面培養學生在國際商務環境中英語語言的聽、說、讀、寫等技能,充分了解跨文化商務交際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國際商務交際與溝通能力,以適應國內以及當地的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我們通過對高校商務交際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建設集教學、考試、娛樂等多功能一體的商務交際英語課程網站,開發商務交際英語在線交流系統和構建網上商務交際英語學習聊天室,組織學生在網上進行自主學習,以此有效地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商務交際英語聽說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成為學以致用的應用型外語人才。

一、商務交際英語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商務交際英語課程改革是商務交際英語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的必然要求。商務交際英語教學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向前發展,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適應網絡技術這一新形勢下的發展趨勢,教師必須深刻反思商務交際英語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借助網絡技術,創新教育理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商務交際英語的語言情境,激發與培養學生學習商務英語的興趣,汲取更多更好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與綜合應用能力。

二、商務交際英語課程改革的主要特色

商務交際英語教學與研究板塊主要用于展示教師在商務交際英語相關方面所作出的教研和科研成果,以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外教網絡課堂板塊聘請美籍外教Randle對我們原創的多媒體課件進行配音和必要的講解,使學生課下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培養和鍛煉自己的商務交際英語聽說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樂趣;我們還引進加拿大英語專家開發的英語試題制作軟件HOTPOTATO 3.0建設了商英在線測試板塊,使該課程試題庫由普通文字網頁升級為在線測試解疑,增強邏輯性和趣味性,引導學生在測試的過程中鞏固基本技能;同時,我們又增加了在線詞典和在線答疑兩個板塊,以更好的輔助和解答學生在自學和測試過程中的疑問;此外,教學實踐模擬板塊給學生的商務交際口語練習和實踐提供了參考。

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除了作必要的講解和介紹外,充分利用課程網站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我們構建了一個網絡共享的商務交際英語語料庫(200萬),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國際商務交際中的英語詞匯、短語以及句子表達,對該課程有一個基本的感性認識。改革教學方法,建設集教學、考試、娛樂等多功能一體的商務交際英語課程網站,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如FLASH、網絡課件、教學VCD和DV等,進行相關的商務情景對話、場景模擬、角色表演等,營造生動活潑的語言課堂氣氛。課外,組織安排學生在網上進行自主學習,收集、匯編同學們的心得與學習資料。

三、商務交際英語課程的網站設計

課程網站的設計是根據商務交際英語課程的課程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學習資源,確定課程結構,計劃課程實施的過程。課程設計包括系統設計和教學設計兩個階段,教學設計階段是在系統設計階段之后進行的。在商務交際英語網絡課程設計中,系統設計和教學設計是內容與過程的關系。

(一)網絡課程網站的框架設計

商務交際英語課程網站包括課程介紹、教師隊伍、考核辦法、學習方法、教學大綱、授課計劃、推薦教材、授課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含教學視頻)、實踐環節指導、作業與習題、拓展園地(圖文、音視頻)、練習測試系統、答疑系統、作業提交與管理系統等。

通過視頻對基本知識點進行講解。利用文本、視頻介紹與本章內容有關的商務傳統習俗、商務禮儀等知識。教師以自己的PPT提供給學生下載。同時,學生也可以下載與本章教學相關的音頻及視頻文件。學習社區由“我有問題”、“視聽中心”、“在線交流”、“經驗分享”4個子模塊組成。學習者在學習過程可以通過“我有問題”提出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其他學習者可以參與答復;“視聽中心”提供最新的商務交際英語視聽材料,學生聽完以后將自己所聽的內容記錄下來并與標準答案相對比,從而提高學生的商務交際英語聽力能力;“在線交流”可以進行英語交流,我們聘請教師或者學生作為聊天室的管理者也是組織者,吸引學生到聊天室里進行模擬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商務交際英語聽說能力;“經驗分享”是指學習者將自己的學習經驗、心得與其他學習者進行分享或者相互推薦對課程學習有益的書籍、雜志等,并可以對其發表評論。

練習測試系統包括“綜合測試”及“單元測試”。“綜合測試”是用來檢測學習者在完成該課程的學習效果。“單元測試”是針對每章學習完后進行的測試。測試模塊中的試卷是由后臺數據庫生成,可以實時更新題庫。作業提交與管理系統模塊主要是記錄進入學習頁面后,學生所訪問過的頁面,并將相關信息存入數據庫,學習者可以隨時查看。這樣學生就可以查看或復習自己剛剛瀏覽過的內容。在“作業提交”模塊發表的主題、回復的主題;對核心問題進行的討論,提交的相關作業;對課程相關內容進行有意義的反饋等。本模塊一方面詳細記錄學習者參與交互的具體過程與相關信息;另一方面根據后臺設定各類型學習交互活動的權值,分別記錄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取得的分值,提供給系統,以便系統對所有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進行總結。

(二)反饋的設計

商務交際英語課程網站采用多種反饋形式:對客觀題采用即時反饋,讓學生在測試完成后立即知道標準答案。對于主觀題采用由教師延時給出參考答案與相互討論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相結合。對學生的學習時間進行記錄、對瀏覽內容進行追蹤、對交互情況進行記錄。這些反饋的設計科學地對學習者的學習過程進行了評價,實現了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的結合。

(三)導航策略的設計

課程網站中大量的超媒體鏈接和豐富的信息組織形式,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的、自主控制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但很容易造成“信息迷航”問題,從而影響交互學習的效果。因此,導航策略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合理的導航系統,是實現高效交互的一個必要手段,它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學習路徑,幫助學習者高效有序地學習,避免在學習中迷失方向。在商務交際英語網絡課程中使用的導航方式主要有導航圖導航、模塊導航、檢索導航等。用于整個課程網站的各個頁面中,以便于實現模塊之間的跳轉鏈接。教學內容的導航以伸縮列表的折疊大綱來建立導航條,這種導航方式的設計將資源管理方式、信息檢索方式、導航方式統一起來。

四、商務交際英語課程網站的應用

課堂教學過程中,以語言知識和交際技巧為目的,使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商務交際英語課程網站為學生提供了第二課堂的平臺,平臺上資料豐富并定期更新。為了開拓學生視野,實現個性化教學,本課程還增加了很多拓展學習內容,如產品介紹、英語專業八級考試訓練、全國國際商務英語證書考試培訓等方面的內容,學生可以隨時上網進行相關的課程學習和實踐活動。

教師可以利用商務交際英語課程網站與學生溝通,解決學生在第二課堂自主學習中的困惑。在學習網站中的商務交際英語聊天室,學生可以自由進入各個不同板塊,老師也會進入聊天室,了解學生學習動態、思想狀況和解答疑難問題等。

在信息化社會中,網絡已成為教育的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信息化教育需要觀念更新、技術發展、教育理論不斷地發展和完善。因此,我們要主動迎接挑戰,不斷更新觀念和知識結構,引領發展潮流,提高教育質量。商務交際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是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與商務交際英語課程的自主學習進行優化整合,達到商務交際英語資源共享最大化,實現該模式的理想效果。以此有效地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使他們成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應用型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Ellis, M. & Johnson, C. 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2〕陳堅林.從輔助走向主導――計算機外語教學發展的新趨勢[J].外語電化教學,2005,(4):9-12.

〔3〕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阮績智.互聯網輔助大學商務英語教學模式的探討――以國際貿易實務英語為例[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400-405.

〔5〕葉興國.新形勢下的商務英語教學與研究――第八屆全國國際商務英語研討會論文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6〕王光林,彭青龍.商務英語教學與研究(三)[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