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護岸工程專項施工方案范文
時間:2023-05-30 16:10: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河道護岸工程專項施工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城市河道 ;生態修復與保護;程序和內容 ;企業標準
中圖分類號: TU986 文獻標識碼: A
目 錄
1.總則
2.術語
2.1城市河道、濱水綠帶
2.2截污納管
2.3河道疏浚
2.4河道治理
2.5駁岸工程
2.6生態駁岸
2.7自然駁岸
2.8自然人工駁岸
2.9剛性駁岸
2.10植物群落
2.11水濕生植物
2.12慢行系統
2.13水生生境
3.用詞解釋
4.修復與保護的基本原則
4.1一般規定
4.2具體規定
5.河道生態修復的目標
5.1一般規定
5.2具體規定
6.生態系統修復的程序與前期準備
6.1一般規定
6.2具體規定
6.2.1確定生態修復目標值
6.2.2現場調查
6.2.3調查資料分析、確定解決方案
6.2.4實施方案的預測與評價
7.河道生態修復規劃
7.1一般規定
7.2具體規定
7.2.1水環境現狀分析
7.2.2 提出修復與保護規劃意見
8.河道生態修復設計
8.1一般規定
8.2具體規定
8.2.1設計文本方案階段應編制的深度
8.2.2設計文本初步設計階段應編制的深度
8.2.3設計文本施工圖設計階段應編制的深度
9.水環境設計
9.1一般規定
9.2具體規定
9.2.1河道截污及清淤
9.2.2水質改善以及水生態系統構建
9.2.3水生生態系統管理與維護
10.河道濱水綠帶景觀設計
10.1 一般規定
10.2具體規定
10.2.1軟質景觀設計
10.2.2水生植物設計
10.2.3濕生植物設計
10.2.4本標準準薦的幾種水濕生植物
11.河道生態修復施工
11.1一般規定
11.2具體規定
11.2.1河道清淤
11.2.2生態護岸構建
11.2.3河道綠地施工
11.2.4 重力式駁岸基礎施工
11.2.5水環境施工
12.管養監測和生態修復的后評估
12.1一般規定
12.2具體規定
12.2.1水文、水質觀測
12.2.2生物監測
1.總則
1.1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有關美麗中國“水清、流暢、岸綠、景美、宜居、繁榮”的指導方針,統一和規范城市河道、濱水綠地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的基本術語及其定義,全面指導和提高我司規劃設計、施工、養管監測和生態修復后評估的科技含量,確保濱水生態修復工程的質量,做到現場調查全面、詳實,設計理念先進、科學,施工程序規范、合理,養護過程及時細致,修復技術領先、經濟實用,特制定城市河道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作業標準。
1.2 本作業標準適用于城市河道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工程的現場調查、資料分析、規劃設計、施工、養管監測和生態修復后評估。
1.3 本作業標準是結合杭州市濱水地區綜保工程多年實踐經驗,并考慮杭州市江、河、湖泊、濕地具體情況編制而成,同時符合國家、行業及地方現行的有關設計、施工規程和規范要求。本標準中未包括內容,應參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條例及規定執行。
1.4城市河道治理以區段河道為單元,結合當地河道、濱水綠地實際情況,通過工程技術措施、生物生態修復措施和園林藝術措施,全面做好流域內河道、濱水綠地治理、生態修復、水污染治理和人居環境改善。以河道水資源、沿岸濱水綠地、生物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調整人為活動為重點,依次建設“生態治理、生態修復、生態保護”三道防線。建立面源污染控制、植被水土保持等管理制度,加強相關監測評價,將城市河道建設成"水清、岸綠、景美"的水土保持生態系統。
1.5河道治理工作,首要的工作是小流域內河道截留納管、清淤工程;河道水系的自然流動;河床、駁岸生物棲息地的營建;河岸水濕生、中生、旱生植物群落營建;河道水系中有毒有害的有機、無機物的及時監測和清理。
2. 術語
2.1城市河道、濱水綠帶
杭州市所轄13個縣市區內的公共河道、河道兩側綠線范圍內的濱水綠地及其附屬設施。
2.2截污納管
截污納管是一項水污染處理工程,就是通過建設和改造位于河道兩側的工廠、企事業單位、國家機關、賓館、餐飲、居住小區等污水產生單位內部的污水管道(簡稱三級管網),并將其就近接入敷設在城鎮道路下的污水管道系統中(簡稱二級管網),并轉輸至城鎮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簡言之,即污染源單位把污水截流納人污水截污收集管系統進行集中處理。
2.3 河道疏浚
河道疏浚是按規定范圍和深度挖掘河道或航道水域的底泥、沙、石等并加以處理的工程,通常疏浚的方法是直接用吸污泵、挖泥機和淤泥裝運車配合作業,將其送到農村或垃圾填埋場作為肥料或者露天堆放和填埋。河道疏浚是開發、改善和維護河道或航道的主要手段之一。
2.4河道治理
河道治理常用的方法有物理、化學和生態-生物等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是指疏挖底泥、機械除藻、引水沖淤和調水等。化學方法如混凝沉淀、加入化學藥劑殺藻、加入鐵鹽促進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脫氮等方法。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對濁度、COD、SS、TP去除效果較好,對TN、重金屬等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日藥劑用量較少。但該方法非有經驗的技術人員操作,計量控制不準極易造成二次污染。生態一生物法主要包括河道曝氣復氧、生物膜法、生物修復法、水生植物凈化法及浮石作為生態河道基底材料+人工曝氣復氧+高效微生物投放、天然卵石接觸床+功能性植物等綜合性生態一生物治理法等。
2.5駁岸工程
為防止水流沖刷引起塌岸及保持河岸穩定而建造的擋土護土構筑物(也稱河道兩側邊坡工程、河坎工程)。是一種具有保護河岸線的安全、控制河道走勢變化、營造河道兩岸自然景觀所實施的工程措施。
2.6生態駁岸
指護岸具有“可滲透性、生態性”,是一種能提供有利于濕生、水生植物為主體的岸棲生物共生環境的護岸。是以土、石、植物等天然材料為主要載體的護岸,是各種具有生態型特征的護岸的總稱。
2.7自然駁岸
指采用種植植被保護河岸、保持岸棲生物豐富和水陸交錯帶生態功能健全穩定的護岸。
2.8自然人工駁岸
指在自然護岸的基礎上,水面線下采用松木樁、樹根樁、活體扦插、干砌塊石等材料,確保抗洪能力,水面線以上采用種植植被盡量強化綠化生態效果的護岸。
2.9 剛性駁岸
指需滿足防洪抗洪要求,但確實無法采用生態護岸、自然人工護岸等而采用剛性材料砌筑的護岸形式,如漿砌塊石、現澆混凝土等形式的護岸。(一般用于主行洪區或水流較為湍急的區域)
2.10植物群落
在環境相對均一的地段內,有規律地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各種穩定的植物種類的組合。例如一片森林、一個生有水草或藻類的水塘等。每一相對穩定的植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種類組成和結構。
2.11水濕生植物
水濕生植物是指在水分過剩環境中(包括水中、沼澤或岸邊潮濕地帶等)能夠正常生長的草木本植物,具有種類資源豐富、生態功能多樣、景觀效果突出等特點。
2.12慢行系統
沿河綠化帶內以休閑、健身為主,兼顧城市交通功能的連續性的園路。園路在滿足步行需求外有條件的,應考慮自行車通行并貫穿。慢行系統遇到橋梁時,應盡可能在在橋下修建可供人或自行車通行的構筑物,保持園路連續性。
2.13水生生境
本作業標準所指水生生境為適合生物生存的水生態地理環境,包括水系、駁岸、地形、植被、土壤以及光照、濕度等。
3用詞解釋
3.1執行本作業標準條文時,對于要求嚴格程度的用詞說明如下,以便執行中區別對待。
1)表示很嚴格,非執行不可的用詞:
正面詞采用“必須”;
反面詞采用“嚴禁”。
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執行的用詞:
正面采用“應”;
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得”。
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執行的用詞:
正面詞采用“宜”或“可”;
反面詞采用“不宜”。
3.2作業標準中指明應按其他有關標準、規范執行的寫法為“應按……執行”或“應符合……要求或規定”。非必須按所指定的標準和規范執行的寫法為“可參照”。
4.修復與保護的基本原則
4.1一般規定
河道生態環境綜保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管養監測,應以“水清、流暢、岸綠、景美、宜居、繁榮”的十二字方針為指導,以“水循環正常、水安全保證、水文化豐富、水生態良好、水景觀優美”為目標。
4.2具體規定
1)恢復、再創生態系統的規劃設計,首先應明確最終目標,要描繪出實現最終目標的詳盡過程,必須要有詳盡、科學的規劃設計文本。
2)規劃設計應防止作為生物生息的環境地被分割、干擾,應減少易引起生態環境惡化的各類設施。
3)有條件的河道岸線應盡可能規劃設計成緩變、彎曲,靠近河岸宜規劃多空隙空間。
4)河岸盡量形成緩坡,水深富于變化,形成平緩而穩定的空間。河底起伏而有變化。
5)河岸宜形成自然植物群落,有綠蔭。河岸緩坡至淺水區種植水濕生、中生觀賞植物。多利用傳統水利工藝,形成跌水、石籠丁壩群,保持有淺灘、深潭等。
5.河道生態修復的目標
5.1一般規定
1)河道生態系統修復是使河道生態系統恢復到與未被破壞前的近似狀態,且能夠自我維持動態均衡的復雜過程。生態恢復的行動包括被動修復和主動修復,被動修復是指去掉或減緩長期的人類擾動活動,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恢復到原來的結構狀態和功能。主動修復,是指人類參與安裝設施,采取工程、生態、生物等技術措施修復河道結構,以使河道恢復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
2)河道生態系統修復需要對河道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以及影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物理過程、化學過程、生物特征進行有效調整。
5.2具體規定
1)盡量保護和創造水邊的自然景觀。
2)保護水域空間的生物多樣性。
3)恢復和創造水流的多樣性。
4)盡量采用天然材料。
5)保持水體、綠地的連續性,形成生態網絡。
6)保持足夠的水量,保持水域的凈化能力。
7)保持一定數量的相對封閉、安全的野生空間
6.生態系統修復的程序和前期準備
6.1一般規定
實施河道生態修復的一般程序為;確定生態修復目標值—現場調查—資料收集、確定解決方案—實施方案的預測與評價—生態修復規劃、設計—生態修復的施工—管養監測和生態修復的后評估
6.2具體規定
6.2.1確定生態修復目標值
根據當地市、區縣確定的河道生態修復總體規劃及業主的要求,確定河道生態修復切實可行的分級目標值。
6.2.2現場調查
實施河道生態修復的第一步,就是要調查引起生態系統惡化的原因。找出其影響自我恢復的人類活動因數。其內容包括面源、點源污染來源、分布情況和危害程度等。
1)河道的基礎資料調查必須包含水文水質、污染物、底泥、駁岸、雨污口管線、濱水綠地建(構)筑物面積位置、植物群落分布、水土流失情況等內容。
2)現場范圍的確定和空間尺度的設定,修復段上、中、下游三處水質取樣,測定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和數值。
3)上游交接處水文水質、污染情況、整治情況及可能存在的污染隱患。
4)對調查范圍內的明暗雨污口管線直徑、來源分布、日均污水流量進行全天候監測、取樣、記載、繪制詳盡的雨污管線圖。
5)對調查范圍內河道淤泥的總量進行測點法估算,縱橫3米﹡3米為一測點,插桿插到河床底,插桿淤泥痕跡為淤泥厚度N,其∑N的平均值為需清河道淤泥總量估算值。
6)基礎環境的調查和制圖,將調查結果添加在GIS圖上,生成綜合的生物生息水環境圖,稱為“水環境圖”。
7)生物調查:植物物種清單及植物分布圖的編制、動物物種清單和活動痕跡圖、微生物菌種清單。
8) 調查完畢,必須填寫河道地塊現場調查表(見附表)。
9)調查成果宜采用計算機信息庫管理。
6.2.3調查資料分析、確定解決方案
將現場所取得的調查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全部輸入計算機。對各因素進行分解,繪制排列圖或魚刺圖,分析造成河道污染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并對各影響因素制定出具體解決的工程技術措施、生物技術措施、景觀藝術措施、監測技術措施。
6.2.4實施方案的預測與評價
對解決各影響因素制定出的工程技術措施、生物技術措施、景觀藝術措施和監測技術措施的技術性、經濟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進行綜合預測與評價。
7.河道生態修復規劃
7.1一般規定
河道生態修復規劃是對河道的水質改善、水土保持、動植物棲憩和綠化美化等方面進行的生態修復規劃;是對沿岸的空間、設施、環境等進行生態規劃,以創造優美、生動、特色的濱水生態景觀。同時,規劃文本應在保護生態環境及可持續發展思想下,從生態學的角度提出植物修復、重構系統食物鏈、重建緩沖濱水綠化帶、實施生態護岸、增加物種重建等一系列恢復濱水生態的方式、途徑與手段。
7.2具體規定
7.2.1水環境現狀分析
1)規劃文本應有河道基本情況分析,包括河道起訖位置、長度、水流方向、河底高程、堤岸高程,上下游河道相互適應關系等。詳細分析河道面、點污染源及截污納管的可能性、分析駁岸類型、分析水生動植物現狀。
2)規劃文本應有現河道整治范圍內水質指標COD、BOD、TP、TN、PH、溶解氧、氨氮、大腸桿菌、濁度、余氧、Pb、Hg、Cr、Cd、As、SS的準確監測數據;底泥指標TP、TN、Pb、Hg、Cr、Cd、As的準確監測數據。
3)規劃文本應詳細分析水質狀況,明確引起水質問題和污染的原因及哪些水質指標超標。須有明確的水質改善相關內容和解決措施;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有水系引水相關內容,并應對所設計的水系現狀及規劃生態水量進行分析和確認。
4)規劃文本應有河道不同頻率洪(枯)水位、常水位、歷史最高水位、流量、持續時間,匯水面積、泄洪出路以及配水點與配水水量、閘門、排灌泵站等水利設施情況等等內容;現有防洪與排澇設施、抗洪與排澇設計標準等資料。
5)規劃文本應有河道現狀的駁岸結構形式穩定性、生態性分析,明確規劃的區段駁岸結構形式。
6)規劃文本應有與河道相連的城市雨水口、初雨處理設施等現狀圖和資料。
7)規劃文本應有沿河跨河的各類地下管網、架空管線、跨河橋梁等市政設施的管徑、標高等資料。
8)規劃文本應有設計范圍內胸徑10cm以上喬木、已成型穩定植物群落的準確定位圖紙,水濕生植物分布圖等資料。
7.2.2提出修復與保護規劃意見
1)規劃文本應針對具體規劃的河道,分析現狀及規劃年生態環境水量狀況,通過對本水系及邊界配水量的分析,提出設計河段環境水量是否滿足要求。不符合要求的需提出局部改造措施,包括工程及生態措施等。
2)規劃文本應對河道面、點污染源提出可實施的截污納管、清淤規劃意見。
3)規劃文本應對如何維持水深,確保穩定、清潔的上游流水,確保大地與河流的水循環提出規劃意見。
4)規劃文本應對如何用工程技術、生物(水生動植物、微生物)技術、景觀藝術措施,改善和提高現狀水質提出規劃意見。
5)規劃文本應對如何保存已有圍堰并修景(保護用水功能),保護和再生水路邊界部分的鄉土植被、濱水植物群落景觀提出規劃意見。
6)規劃文本應對如何保護、恢復流路的蜿蜒、淺灘、沙洲,保護和再生草木繁茂的原生態自然河岸提出規劃意見。
7)規劃文本應對環境設施盡可能使用環保天然材料,充分考慮與景觀的融合性提出規劃意見。
8.河道生態修復設計
8.1一般規定
1)堅持以人為本原則。設計成果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力求河道形態自然化,以曲為美、濱水環境宜人化、配套設施人性化。
2)堅持生態優先原則。設計成果應優先考慮保護和改善河道水質環境,促進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并兼顧河道的其它功能。
3)堅持因地制宜原則。設計成果應結合實際情況,在滿足河道功能和整治效果的前提下,注意降低建設和管理成本。
4)堅持和諧安全原則。在確保水安全的基礎上,應保持河流的自然生態,設計成果應實現人水和諧。
5)堅持共享開放原則。應整合貫通濱河綠帶,有條件的區塊應盡可能設置慢行系統。設計成果應營造廣大市民都能享用的開放空間。
6)堅持文化特色原則。設計成果應充分考慮周邊環境、河道景觀和歷史文化特點,利用建筑、橋梁、綠化等營造每條河道的自身特色。
7)設計成果應當與城市相關規劃做好銜接,有航運要求與旅游需求、有文化底蘊或有其他特殊要求的要結合相關規劃,進行相關專項設計。
8.2具體規定
8.2.1設計文本方案階段應編制的深度。
方案階段應當提供總體彩平圖、具有代表性的局部鳥瞰圖、典型的景觀斷面圖和重要節點效果圖,以及其他必要的功能分析圖表、文字、說明、估算。
8.2.2設計文本初步設計階段應編制的深度。
1)初步設計階段應對河道平面線形、斷面、駁岸類型、河岸綠地主要植物品種和河道主要凈水設施、設備進行技術比選。
2)工程護岸線的確定應以河道規劃藍線為基礎,滿足行洪排澇的需要,綜合考慮現狀護岸線情況、防洪過水斷面要求、通航要求、工程投資造價和工程實施難度等因素。
3)平面線形在規劃用地范圍線內,滿足行洪排澇的基礎上,綠線邊際可適當彎曲,使河道與綠化帶有寬有窄,線形活潑。原有護岸新建、改建的河道,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護岸連續直線段不宜超過100m。并應保留河道的自然形態、盡可能保留或恢復濕地、河灣、急流和淺灘。
4)河道斷面的選擇按其形成原因分為天然河道斷面和人工河道斷面。人工河道斷面分為梯形斷面、矩形斷面、復式斷面、混合型斷面等。新建河道一般不宜采用矩形斷面。采用人工河道或對天然河道斷面調整時,河道斷面應按照因地制宜、滿足功能要求的原則進行選擇,綜合考慮行洪、用地、景觀、管線、地質、地形、交通、管理維護、造價等選擇合適的河道斷面型式。不同的地段宜采用不同的斷面形式,避免河道斷面的規則化和型式的均一化。
5)駁岸頂高程應根據洪水期最高水位,并考慮安全超高(一般為超高0.3 m);復式斷面的慢行系統、清水平臺高程應根據河道的功能特點,盡量與常水位貼近,通航河道宜設置在常水位以上0.5m,一般河道可設置在常水位以上0.3m。
6)在用地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采用梯形斷面、復式斷面或混合型斷面,并應盡可能放緩邊坡,坡度一般宜緩于1:2.5~1:3.0,以利于生態景觀建設。
7)對于用地條件局促的河道或者親水平臺、游船停靠點等特殊河段,可采用矩形斷面、分級矩形斷面。
8.2.3設計文本施工圖設計階段應編制的深度。
1)施工圖設計階段應詳盡繪制、標注、說明;河道平面線形、河道斷面、河道駁岸、植物品種、園路、清水平臺、園林小品、鋪裝、園林建(構)筑物、夜景燈光等的尺寸和做法,凈水設施、設備的型號,生物菌劑、水生動物的名稱和投放計量、投放時間。
2)河道縱橫向剖面圖標注
河道縱向剖面圖(沿河方向):應標注斷面設計的基本參數,包括現狀河底線,設計河底線,常水位線、設計洪水位線,護岸頂高程線等。
河道橫剖面圖:應標注斷面設計的基本參數,包括現狀地面線、設計斷面線及坡度、常水位、設計洪水位、護岸頂高程、寬度,慢行系統高程、寬度等基本參數。
3)河道駁岸與堤防設計
(1)駁岸與堤防設計應首先根據河道水文特征,從保護城市的特點出發,確定堤防與駁岸工程的設計標準。
(2)護岸型式按材料分為自然護岸和自然人工護岸。
(3)自然人工護岸包括植物護岸、松木樁、樹根樁、干砌(漿砌)塊石護岸、混凝土(混凝土預制塊)護岸、多孔混凝土護岸、鋼絲石籠護岸、人工合成材料護岸等。
(4)漿砌塊石護岸、混凝土護岸為剛性護岸,新建、改建護岸原則上不宜采用。若在停靠點等局部特殊河段可以采用剛性護岸,但其在整個河道護岸中,所占比例不宜大于10%-15%。
(5)護岸型式的選擇應根據河道所處周邊環境確定,并結合河道定位,結合水文、地質、地形、施工、景觀生態、管理等進行技術方案比較。優先采用自然護岸、植物護岸及多孔材質護岸,創造有利于植被生長的條件。
(6)護岸建設應結合綠化種植,營造自然生態景觀。對有條件的河道常水位以下應設置魚槽磚,為水生動植物的棲息創造條件。
(7)在人流密集區域,易發生游人落水河道,其護岸型式應考慮游人落水后的自救,如設置退臺式護岸結構,或采用表面多空隙的護岸結構,方便攀爬。
(8)對原有護岸的保護和利用,應在充分調查分析,比選論證的基礎上,選擇改造方案,其改造方案應首重生態化改造,并經濟、合理。
(9)護岸基礎處理必須符合《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要求。
(10)河道整治應對不滿足景觀生態的老擋墻、老駁岸同步進行景觀生態處理,對于滿足使用要求的駁岸,一般有以下幾種處理方式:
①削頂。對老擋墻進行削頂處理,然后進行綠化景觀處理,如種植灌草,設生態袋擋土種植等。
②遮擋。通過在墻頂種植垂掛植物、墻前河底種植水生植物等方法,遮擋老擋墻、老駁岸。
③噴播。在老擋墻、老駁岸表面掛網,噴播生態種植基,進行綠化景觀處理。
9 水環境設計
9.1一般規定
水環境設計包括河道截污及清淤、水質改善以及水生態系統構建。水環境設計應具備浙江省環境污染防治工程專項設計認可證書(環境生態和廢水)。
9.2具體規定
9.2.1河道截污及清淤
1)設計范圍內的所有沿河排污口,必須截留收集后全部納入市政污水管網;無市政管道可接時,應按每300-500米設置小型污水處理設施,經集中處理達標后排放。
2)河道生態修復設計文本中的所有污染源應有分析章節,并設計出污染源治理措施。
3)河道生態修復設計文本中應有河道具體清淤設計方案。
9.2.2水質改善以及水生態系統構建
1)河道水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主要應針對生物和環境,設計文本應提出具體的保護和修復措施,保證水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順暢,促進水生態系統的自我健康、持續發展。
2)水生態系統構建措施主要包括水生境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與維護措施。
3)在斷面設計上,結合魚類、水生昆蟲、水濕生植物生存所需空間,在總體上滿足水工要求,局部增加水下微地形的塑造或設置潛水式推流增氧設備,形成不同的水流環境增加水底含氧量。
4)在駁岸構造上采用硬質駁岸和軟質駁岸有機結合的方式,充分考慮立地條件,確定硬質駁岸與軟質駁岸的比例、構造形式等,盡可能設計成適宜水生生物群落生存的駁岸形式,保證水體-大氣-生物間交換的暢通。
5)護岸材料上可設計采用魚槽、生態磚、種植穴、生態袋等生態材料。
6)生態功能特別重要的河道或某些河段,應避免硬質化駁岸,宜設計使用拋石、大塊石、木樁等護岸形式,為水生動植物保留生長空間。
7)在植物群落構建上,可根據環境塑造水流形式、水深情況,設計適宜的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有益微生物菌群組合,形成動植物和微生物共存的基礎;通過構建穩定的水生植被群落,抑制外來物種和有害物種的入侵,抑制浮游藻類的瘋長。
8)對植物群落應結合管養措施進行定期清理、修剪,加強管理。
9)針對不同水體,宜構建完善的水生動物群落。應根據現狀群落和水環境,通過投放、加強宣傳、管理等措施,增加魚類、兩棲爬行類、昆蟲、底棲動物等物種的多樣性。
10)針對河道不同形態、區位、人文等特征,應構建不同的鄉土植物群落、觀賞植物、魚類、昆蟲等生態景觀區,將生態建設與景觀建設相融合。
9.2.3水生生態系統管理與維護
1)設計文本中應對河道的生態系統提出管理和養護意見。
2)注重景觀性、休閑性的水系和生態型水系的某些河段,可布設垂釣、游船等休閑項目,但不得影響水生生態系統的安全。
3)設計文本中不得采用有害外來入侵物種,如水葫蘆、巴西龜、福壽螺等。管理部門應對發現的有害入侵種及時進行清理,防止外來入侵種破壞生態系統平衡。
4)設計文本應制定針對生態危害爆發的應急措施,設計有效的監測系統,保證水生態系統長期有效運行。
10.河道濱水綠帶景觀設計
10.1 一般規定
河道濱水綠帶景觀包括軟質景觀設計、硬質景觀設計以及夜景燈光設計。軟質景觀包括地形、水系與植物等;硬質景觀包括駁岸、園路、鋪裝、建筑小品、景觀小品等。夜景燈光設計包括功能性照明、觀賞性照明(植物綠化照明、小品及建(構)筑物照明、駁岸、橋梁照明、水景照明等內容)。
10.2具體規定
10.2.1軟質景觀設計
1)綠化范圍應有清晰的邊界,河道綠地一般以綠化植栽與地形作為河道邊界。
2)地形設計作為河道濱水景觀設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造型應有利于改善植物種植條件,有利于自然排水,同時還能夠組織各種園林空間,形成優美的園林景觀。
3)綠化設計的內容應根據適用對象和所處位置兼顧長期效果和短期效果。應根據本區域立地條件(氣候、水文、土質等)以及植物的生物學特性進行物種選擇。選擇適合河道立地條件的鄉土植物,以及適應本地氣候條件并已廣泛應用的外來物種,不應引用未經引種馴化或可能產生生態危害的外來物種。
4)根據河道分類,以生態修復為主的河道,按簡單設計處理,胸徑>20CM的原有大樹盡可能保留,并補栽凈化水質能力較強的水濕生植物和鄉土樹種為主,適當應用少量觀賞性樹種;有一定的觀賞、游憩功能的河道,應選擇觀賞性較強的鄉土植物與引進的觀賞植物為主,在重要節點上注重復式植物群落配置;多功能綜合型的河道,應按公園與游憩綠地的要求進行多層次、多維度的植物配置,同時還要在植物空間與植物意境的塑造上,對植物品種進行精心選擇。
5)植物種植設計說明中應標明對種植土壤的要求,水濕生、中生、旱生植物品種選擇應有區域針對性,并有控制生長范圍的措施。
10.2.2水生植物設計
1)水生植物的選擇
在相應水位條件下,應選擇能最佳吸收水中不同污染物的挺水植物、浮葉植物和沉水植物,完善水生植物群落,提高水體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常水位至30cm水深處建議應用挺水植物。常水位以下30cm至50cm處建議應用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建議種植在50-70cm的水深區域內。浮水植物在流動的河道內極易快速擴張,應有擴張控制措施。
2)水生植物的標注
設計圖紙應建立規范、完善的水生植物標注系統,植物材料清單內應標明水生植物的名稱、水深適應性、種植規格、種植密度等相關信息。有特殊種植要求或者養護要求的水生植物應在材料清單后單獨列出。
挺水植物、浮葉植物和沉水植物還應標注水深適應范圍,水生植物設計規格的標注單位,叢生型的為?芽/叢,散生型的為株。設計規格為工程竣工驗收時的植株規格。
3)水生植物的配置形式
(1)應根據水生植物的生態學習性選擇種植位置、種植密度,為水生植物的生長留有一定空間。一個水生植物的小群落中不同物種的抗性與生長速度應相對一致,避免物種間競爭太厲害導致優勝劣汰。
(2)應充分考慮平面布局、立面層次、色彩搭配與季相變化,營建詩情畫意的水生植物景觀。
(3)平面種植形式以小面積片植為主,適當叢植點綴,邊緣線要有曲折變化,切忌沿岸線均勻、等距地帶狀平行栽植。
(4)應注重色彩的搭配,著重考慮春季萌發時的葉色變化,以及葉色和花色的組合,豐富水景的色彩。
(5)應充分考慮季相變化,適當配置常綠水生植物。
10.2.3濕生植物設計
1)濕生植物的選擇
應根據相關計算,在不同水位條件下進行濕生植物的選擇,通常在正常低水位與高水位之間,選擇較耐淹植物,在正常水位與1-2年一遇的洪水位之間選擇耐淹樹種(耐淹時間<20天,耐淹高度<40CM),在1-2年洪水位與5年一遇洪水位之間不得選擇不耐淹樹種。
2)濕生植物的標注
濕地植物應標注極限水深或是極限耐水淹時間。同時應根據植物種植空間、陽光、土壤水分、空氣濕度的不同,區分種植陽性濕生植物與陰性濕生植物。
3)濕生植物的配置形式
(1)應根據濕生植物的生態學習性選擇種植位置,以木本類、灌木類植物為主,地被與草本植物為輔,在濕生植物種植區忌大面積種植草皮。
(2)設計應充分利用濕生植物種植區樹木的臨水倒影與向水生長特征,在樹種樹形和花色的選擇上重點考慮。
(3)水岸邊坡采用擋墻時,在濕生植物種植范圍的,應選取攀援與垂掛的濕生植物對擋墻進行遮擋。
10.2.4本標準準薦的幾種水濕生植物:
1)濕生植物:蒲葦、糯米團、紫芋、八寶景天、花葉美人蕉、冷水花、姜花、闊葉韭、薏苡、萱草、旱傘草、醉魚草、檉柳、大葉柳、東方杉、落羽杉;
2)耐水濕木本植物:南川柳、垂柳、銀牙柳、楓楊、水杉、東方杉、濕地松、水松、池杉、意楊、烏桕、枸樹、枸骨、梔子花、老鴉柿、木芙蓉、夾竹桃;
3)挺水植物:千屈菜、常綠鳶尾、菖蒲、梭魚草、再力花、水蔥、蘆竹、蘆葦、花葉蘆葦、水鬼蕉、紙莎草、慈姑、香蒲、水蠟燭、菰、荷花;
4)浮葉植物:睡蓮、中華萍蓬草、鳳眼蓮、粉綠狐尾藻、水罌粟、槐葉萍、黃花水龍;
5)沉水植物:海菜花、苦草、伊樂藻、金魚藻、水車前、輪葉黑藻、菹草;
11.河道生態修復施工
11.1一般規定
1)河道生態修復工程施工單位,必須具有相應的施工資質(園林及浙江省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總承包資質證書)及完備的專用施工機械設備。
2)必須嚴格按經報批的施工圖施工。
3)施工過程必須嚴格執行《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技術導則》SL534-2013、《城市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CJJ/T82-99)、《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2001)、《浙江省園林綠化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DB33/1068-2009)等國家、地方相關規范和規程。
11.2具體規定
11.2.1河道清淤
1)河道圍堰、抽水
每一施工段適宜的圍堰間距為200M左右,過長過短都極易引起施工效率的降低、投資的增加和安全監測的失控。圍堰宜采用袋裝黏性土疊筑,迎水面鋪編織袋(彩條布)防滲并用袋裝黏性土壓實編織袋底部。袋裝黏性土疊筑時須做到排列整齊、密實。圍堰頂寬0.6M,兩側邊坡1;0.75,圍堰高度應比正常水位高出0.5-1.0M。
宜采用2臺¢120污水泵不間斷地抽水。抽水期間應對駁岸的穩定性進行定時監測,并有應急搶險方案。
2)水準控制點引測和布設
對業主提供的水準控制點,提前48小時報告項目監理工程師,共同進行復核,核實后的數據應由項目監理工程師和施工單位測量人員共同簽字,作為工程測量的基礎。根據河道清淤的需要,引測和布設若干個水準點,并采取措施保護好作為河道清淤設計高程控制的基準點。
3)清淤
(1)合理選用河道清淤施工方案,應密切監控原有堤防、護岸的位移、沉降變化。
(2)圍堰內河水抽干后,宜用吸污泵將表層淤泥直接吸到灌車上,運至卸土點堆放。下部淤泥(含垃圾、石塊)宜采用EL240B長臂反鏟挖掘機挖河底淤泥和渣土,渣土車裝運至卸土點。
(3)河道清淤必備施工機械;挖掘機、工具車、運輸罐車、渣土車、潛水泵、污水泵、吸污泵、柴油發電機、高壓水槍、測量設備。
11.2.2生態護岸構建
根據斷面形式的不同,可分為護坡式和直立式兩大類:
護坡式結構(與水面有較大傾斜角):
1)自然原型+植物護岸
施工方法:保持河道自然狀態,配合植物種植(如柳樹、楊樹、杉樹以及蘆葦、菖蒲等具有根系發達、喜水特性的植物),達到穩定河岸的目的。
適用范圍:坡度緩或腹地大的河段;土體較穩定屬粘性土壤;水流流速不大于1.5m/s。
2)混凝土框格梁護岸
a. 施工方法:在護坡坡面用混凝土(>C20)現澆筑成網格狀的護坡梁,再在框格中填土、種植。
適用范圍:坡面土體易流失,河道水流流速較大(1.5~2.0m/s)。
b. 施工方法:在整平的護坡坡面上現澆或鋪砌預制的綠化混凝土塊(>C20),并利用綠化混凝土的大孔隙率進行綠化種植。
適用范圍:坡面土體易流失,河道水流流速較大(1.5~2.5m/s)。
生態砌塊護坡(內灌緩釋放營養基質)
施工方法:在整平的護坡坡面上鋪砌各種生態砌塊,并利用生態砌塊的大孔隙率進行綠化種植。
適用范圍:坡面土體易流失,河道水流流速較大(1.5~2.5m/s)。
干砌塊石護坡
施工方法:在整平的護坡坡面上砌筑塊石護坡。干砌塊石護岸一般與其他生態護坡
結合使用,常水位以下采用干砌石坡,以上采用其他型式的生態護坡。
適用范圍:坡面土體易流失,河道水流流速較大(1.5~2.0m/s)。 5)土工袋護坡(生態袋--無紡織高分子合成材料)
施工方法:在整平的護坡坡面上鋪砌土工布袋,布袋內填土,并加入營養液、肥料等。植物種子也可加入布袋,或者采用布袋表面噴播、插播等方式綠化種植。土工袋采用生態標準扣將袋子互相連接自鎖。
適用范圍:坡面土體易流失,河道水流流速較大(1.5~2.0m/s)。土工布袋不宜用于水下0.5m水深以下,否則植物難以生長。直立式結構:
1)松木樁護岸、樹根樁護岸
施工方法:利用松木樁密排插打或結合竹木籬笆、樹根樁結合壓頂橫梁擋土護岸。
適用范圍:河道水深較淺,土質較好的河道。2)干砌直立駁坎(水量不穩或綠地面積不夠的區域)
施工方法:以卵石、亂石、塊石等材料干砌成直立駁坎擋土。保留干砌塊體的縫隙、孔洞,為河流與大地之間架構水循環通道,保證水、氣的滲透順暢,并為生物提供繁殖和生長環境。并可在常水位上下位置設置植物種植槽。
適用范圍:河道兩岸用地受限,石料豐富、護岸高度不大,一般在3m以下,河道基礎經處理承載力較好,一般達到120kPa(1千帕(KPa)= 102Kg/m2)以上。
3)石籠護岸
施工方法:運用一種經特殊處理后既具有一定強度,又具有不生銹,防靜電、耐腐蝕功能的涂膜鋼絲,經機械編織形成蜂巢格網箱籠后,充填石料,壘砌成擋墻。可利用石料填料間的空隙充填泥土,為植物營造良好的生長條件,使擋墻不僅能擋土、擋水,又可形成自然優美的生態環境。
適用范圍:河道兩岸用地受限,石料豐富,結合墻體加筋,一般的河道地質條件均可適用,對于淤泥質土,基礎經處理承載力一般需達到120kPa以上。4)生態砌塊駁坎
施工方法:迎水面利用生態砌塊砌筑擋墻擋土,砌塊后加筋保持擋墻穩定。生態砌塊目前國內有很多,且多數均申請專利。但基本都是采用混凝土預制而成,只是形狀、大小不一(生態混凝土—在混凝土中加入酸性基質)。
適用范圍:由于砌塊基礎較小,因此,對基礎要求較低,一般的河道地質條件均可適用,對于淤泥質土,基礎經處理承載力一般需達到100kPa以上。 11.2.3河道綠地施工
1)河道濱水綠地施工應嚴格按圖施工,并符合國家、地方相關規范和規程。
2)根據河道水位的變化幅度和地表水流向,分品種確定植物種植深度,以免爛根。
3)建(構)筑物基層處理:河岸回填區的地基基礎應區別對待,所有回填區人工分層夯實必須達到90%,并進行分層環刀取樣,每層取樣后進行試驗;若遇彈性土、流砂土等,必須作換土處理。
11.2.4 重力式駁岸基礎施工
1)基坑排水。由于重力式護岸工程的基礎埋深較深,因此,基坑排水一般分為兩類: 一類常受到雨水、下水管道、潮水等因素的影響宜采用明溝排水,在基坑底部周圍開挖邊溝、導流溝,將滲水引向集水井排水;另一類主要受到地下水的影響為井點排水,宜通過機械設備將地下水位降低到基坑底高程以下。一般情況下,為確保基槽的開挖,保證底板澆筑質量,井點排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選用輕型井點設備,布設時必須參照施工地段的水文地質資料,根據井點規格、基底標高確定立管管底標高。
2)地基處理。在開挖基槽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粘土夾層,必須將軟土層全部挖出,把基礎置于硬土層上,但如果軟土層較厚時,就必須采用墊層法處理。這是重力式護岸常用的方法,墊層所用的材料一般選用碎石墊層,其寬度應為基礎寬度加上20CM,碎石墊層的厚度一般在0.2m~0.5m,施工時要將其夯實。
3)澆筑基礎。基礎澆筑是護岸工程的重要工序。材料進場必須通過監理人員驗收,塊石須石質堅硬、無裂紋,厚度不小于20cm,重量不小于30kg。水泥選用必須要有質保書。黃砂宜選用中粗砂。對混凝土的配合必須經過計算和試驗,確保強度達到設計要求。
11.2.5水環境施工
1)常水位線是水生植物的生命線。在種植施工放樣前先用水準儀在現場確定出常水位線,然后把各種植物的水深適應性作為種植深淺的依據。
2)栽植品種和單位面積栽植數應符合設計要求。栽植范圍基本符合設計要求。
3)河道水環境人工生態浮島、生態基技術、曝氣增氧技術、活體扦插、微生物菌群放投等技術應嚴格按施工圖及說明施工。
12.管養監測和生態修復的后評估
12.1一般規定
1)監測應在施工后,竣工驗收前開始。根據河道所處的污染危險情況不同,每年定期多次進行。
2)明確河道監管責任人,及時監測點、面污染源和打撈河道垃圾,整修、管養綠地植物。
12.2具體規定
12.2.1水文、水質觀測
1)定時對已整治的河道水位、水質進行觀測,并進行分類和記錄。
2)在水文環境圖中,標上來水量、水深、水溫、水質等級等數據,作為生態系統管養監測的依據。
3)水質監測涵蓋COD、BOD、氨氮、總磷、總氮、溶解氧、濁度、色度、SS等參數。評價生態自我修復的理論效果。
12.2.2生物監測
1)應定期監測水體微生物中的異養細菌、大腸菌群、硝化細菌及反硫化細菌總數,以監控河道中水質及底泥污染狀態及趨勢。
2)應定期監測水體中浮游生物的多樣性和生物量,通過測評浮游藻類的細胞數、葉綠素a的含量和浮游動物數量與種類,評價水體中的富營養程度和污染程度。
3)按設計要求,定期投放數量、品種合適的魚蝦蟹和泥鰍、螺螄等水生動物并進行生態效果評價。
、
河道地塊基礎資料匯總表
作者簡介;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河道管理條例